📖 ZKIZ Archives


拼車鼻祖Sidecar停止運營 國內拼車應用前景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1/153571.shtml

導讀 : 被稱為拼車鼻祖公司的Sidecar停止運營,讓國內拼車應用的前景抹上了一層陰霾

i黑馬訊 1月1日消息,被稱為拼車鼻祖公司的Sidecar於2015年12月31日下午2點正式停止運營。

Sidecar的聯合創始人蘇尼爾·保羅(Sunil Paul)和賈漢·卡納(Jahan Khanna)在Medium發帖指出,資金劣勢是他們關閉Sidecar的主要原因。他們表示:“我們的影響力將會傳承下去。我們改變了交通法,創造了一種新的交通模式,改變了城市、也讓成千上萬的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和美好。”

Sidecar成立於2012年2月1日,彼時是一家走P2P模式、按需合夥搭乘的服務公司。但到2015年下半年,它轉變思路,成為一家B2B快遞公司。其最新一輪融資在2014年9月,彼時Sidecar獲得C輪Avalon Ventures、Union Square Ventures、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等1500萬美元融資。這相比籌集了66億美元的Uber和籌集了13億美元的Lyft相比有相當大的資本劣勢。

在中國,51用車、天天用車、嘀嗒拼車等在2015年下半年逐漸式微,幾乎沒有多少市場聲音,同時,出行巨頭滴滴和Uber也都推出了拼車業務,再加上資本寒冬的侵襲,國內其它拼車應用將面臨生死考驗。但這次Sidecar從拼車轉型B2B快遞之後的停運,或將對國內涉及拼車服務的公司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693

蘋果應用商店去年營業額超200億美元 小米5已經量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7/153648.shtml

導讀 : 從2008年上線App Store以來,蘋果應用商店的營業額節節攀升,2015年的數據達到200億美元;國內手機廠商小米透露,小米5已經準備好,將在春節後發布;大學生分期付款平臺趣分期CEO發公開信稱,將回國IPO,並曬出了銀行賬戶截圖,賬上余額超27億元。

行業新聞:

1.蘋果應用商店2015年營業額超200億美元

1月7日,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稱2015年App Store營業額創紀錄地超過了200億美元。

用戶在App Store上每花一美元,蘋果就要收取30美分傭金,這意味著App Store去年為蘋果創造了60億美元收入;其余的錢則落入開發者的口袋。

蘋果在周三發布的一份新聞稿中稱,在聖誕節和元旦假期,App Store營業額超過11億美元,其中元旦一天的營業額就超過了1.44億美元。

2.滴滴一個月內上線汽車電商

1月7日消息,滴滴出行宣布,繼試乘試駕業務後,將在一個月內上線汽車電商業務,推出基於大數據驅動的電商模式。最快在1月底,用戶有望通過滴滴出行APP購買車輛。

根據滴滴公布的試駕業務成績單顯示,自去年10月23日在北京上線以來,滴滴試駕累積訂單達140萬次,試駕業務擴展到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等五個城市,試駕汽車品牌也擴大到19個品牌、93種車型,汽車價位覆蓋10萬左右的經濟型車和百萬以上的高價車。

3.趣分期將回國IPO ,賬上超27億現金

1月6日消息,趣分期CEO羅敏今日發布內部郵件,宣布公司剛剛完成VIE架構的拆分,回歸國內資本市場。羅敏還透露,公司剛剛完成新一輪巨額融資。

羅敏曬出了自己公司的現金流情況。根據其披露的公司銀行賬號投資資金截圖顯示,到2015年10月,趣分期銀行賬戶上一共擁有27.72億人民幣的現金余額。

4.黎萬強:小米5配備高通驍龍820 春節後發布

1月6日消息,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微博透露,小米5已經準備好了,配備高通最新的處理器驍龍820,現在量產爬坡中,春節後將會發布。

據悉,小米5配有5.3英寸的屏幕,分辨率為2560×1440,搭載處理器為驍龍820、RAM為4GB;內置存儲容量有16GB和64GB兩個版本,另外支持存儲卡擴展;前置攝像頭為600萬像素,後置為1600萬像素;電池容量為3030mAh。小米5運行Android 5.1.1系統,還配有指紋識別。

5.傳微鯨全資收購愛奇藝

1月6日消息,日前有消息爆出微鯨即將全資收購愛奇藝,但愛奇藝方面回應:此消息不實,為假傳言。

盡管雙方給予否認,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收購愛奇藝符合微鯨的布局邏輯,認為對於急需內容補齊閉環的微鯨來說,愛奇藝是可供選擇的唯一資源。

其實,傳出微鯨收購愛奇藝的消息並非首次。年初,關於微鯨和愛奇藝的傳聞就不斷,而微鯨科技董事長黎瑞剛否認了投資視頻網站的計劃。

6.去哪兒網回應封殺稱規範票代市場

1月7日淩晨消息,航企圍攻去哪兒網有了新進展,後者在昨日發布了第二份聲明,稱已針對航企提出的去哪兒網銷售行為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展開自查,若代理人有違規行為,去哪兒網將對其采取罰款、下線等嚴厲處罰,絕不姑息。去哪兒網這份聲明中所提及的“航企提出的去哪兒網銷售行為中存在的多種問題”包括多收退改簽費用、加價銷售機票、未及時通知不正常航班信息等。

7.樂視公布2015年手機總銷量:7個月售400萬

1月6日消息,樂視移動宣布超級手機2015年總銷量超過400萬臺,超額完成年度銷量目標。自去年5月19日發售手機,樂視手機歷時7個多月就實現這一銷量。樂1s推出兩個月實現單品單月銷量超100萬臺。

對於生態、用戶價值、樂視手機自身的發展,樂視移動公司總裁馮幸指出,2016年樂視手機的銷量目標將是1500萬臺。2016年,樂視移動將加大線上、線下渠道、運營商渠道、全球市場布局。 

融資消息:

1.美力三生獲紅杉資本、東方園林5000萬元A輪融資

2.致優教育獲君聯資本6000萬元A輪投資

3.橘子娛樂獲銀泰資本、真格基金、經緯創投超1億元B輪融資

4.海管家獲險峰長青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5.捏捏NiNi獲紫牛基金投資

6.安東尼科技獲穩國資本1000萬元Pre-A輪融資。

8.薪人薪事獲紅杉資本5300萬元A輪融資

大佬聲音:

“對於阿里巴巴集團來講,我們從來不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個以電子商務服務消費者、服務商家、服務生態體系從而獲得數據,利用數據再進一步服務好我們這個生態體系的數據公司。”

1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創變未來”的內部會上提出,阿里電商業務要在今年打出“三大戰役”,分別圍繞全球化、農村、一線城市全面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716

【大咖深度】微信應用號來了,你自己的APP該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2/153727.shtml

導讀 : 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對於大部分Native app的maker來說,微信應用號這麽個東西意味著什麽?

本文由三節課(sanjieke.com)官方出品,主筆作者三節課發起人Luke,原百度P9產品經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三節課,並註明出處。

很多人今天開始知道,微信正在開發一款叫“應用號”的產品。

很多人還不知道,百度的App Link協議上周剛剛公開發布。

如果你還不知道應用號是什麽東西,不妨通過App link來做一個腦補。

但在腦補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對於大部分Native app的maker來說,微信應用號這麽個東西意味著什麽?

就像我在很多場合說的,Native app有著太多的問題:

第一,拉新成本高。

以我在百度負責百度手機助手的經驗來看,一個工具類應用的下載成本在1美金左右應該是很正常了,遊戲類在2美金左右甚至更高。

這麽高昂的下載成本,大部分頭部企業玩的很開心,中小型產品團隊實在是無法跟進。

所以,很多產品團隊通過打榜推廣來硬生生制造一些數據,然後去快速融資。

第二,留存率極其低。

不是說留存低,而是極其極其低,低到你時常會懷疑做這個App的意義在哪,比人生的意義都渺茫。

大部分百分之幾的日活已經很美了,很多千分之一的日活也得扛著。

所以,很多產品都說自己的下載量多大,很少說自己的日活多高。

第三,開發成本高,維護成本高。

ios、安卓兩套人馬,伺候蘋果app store那些爺的各種刁難,機型適配、版本適配、交互獨特,這些都是讓native app進展緩慢的原因。

所以很多不太熟練的創業者搞到最後等App上線的時候,這個市場基本被圈完畢,打完收工,您幹嘛幹嘛吧。

如果你還需要舉更多Native App的不足,我可以用一下午的時間和你說說。

但為什麽在這麽不利的情況下,還得有個“自己的App”呢?

事實上,大部分的產品團隊和創業者要做Native App,是為了潛在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沒有自己的app還算做互聯網產品麽?”

“沒有app怎麽去和投資人說呢”

“不做app,光做服務號,萬一微信封殺你怎麽辦?”

“你的數據被微信拿去了,騰訊看到機會自己做了”

……

事實上,現在的Product Maker(以下簡稱PM)已經處於兩難的境地。

做Native App吧,實在是投入產出不高。

不做呢,完全沒有安全感。

過去的3年,BAT在做完幫PM拉新的生意(註意是生意,不是慈善),開始想著怎麽去做激活的生意了。

拉新無非是在應用商店(騰訊的應用寶,百度的手機助手),聯盟廣告(騰訊的廣電通、百度的移動聯盟和搜索),已經賺到一個接近極致。

百度好幾個季度前已經實現了移動收入超過50%,這些錢大部分來自拉新和導流。

更重要的是,這個遊戲對頭部客戶越來越有參與感,中小型產品完全沒法參加。

顯然,只剩下頭部客戶,是平臺最擔心出現的“寡頭效應”。

於是,剩下的錢應該從激活里賺,一箭雙雕:既帶來廣告的新增長點,也要培養更多小而美的產品,對抗寡頭的出現。

同時,BAT的人們也在看著遠方瞎想:PM們應該更舍得把錢花在激活app用戶上吧,只要別太貴。

一般情況下,缺乏粘性的APP都是服務類的,社交類的應該自己就能有粘性,如果一個社交類app沒有粘性,請腦補我的同事寫的《豆瓣十年起伏興衰背後的軌跡與思考》。

所以,服務類app為了完成交易,需要用戶下載、需要激活、需要粘性。

然而,有沒有一種方法,讓app的粘性更高呢?

那就是讓被動需求超越主動需求,給用戶更多看到你的機會。

打開App去買飛機票的用戶是主動類用戶,而旅行線路的選擇則更多偏推薦類需求,

如果能讓被動類需求的用戶找到app里面的服務頁面,就太棒了!

好吧,說了這麽多,其實就是在說應用號和百度App Link接下來要做或是已經在做的事情了。

先腦補下App link吧(PS:我可沒拿百度一分錢廣告費,你知道百度是做廣告起家的,所以他不可能給別人廣告費的)。

Case 1:影視-當一個用戶搜索《羋月傳》,大概了情況下,這位用戶想看羋月傳,但在搜索前不知道哪個視頻平臺可以播放。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2_6

搜索完畢發現,只有在樂視網才可以觀看這部《羋月傳》,這時候用戶行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在網頁端打開直接播放,或者打開自己手機上的樂視客戶端觀看。

當然,PM希望用戶在客戶端播放(帶來一個活躍用戶),用戶體驗角度也是客戶端播放更好。 然而,這個Query現在還沒有上app link,換一個已經上app link的query試試吧。

case2:豆瓣的影評-當用戶搜索“碟中諜5 豆瓣”,在百度框app里,你會發現下面結果: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3_7

點擊第一個結果,開始打開一個H5頁面和激活本地App “豆瓣”的提示,當然,前提是手機安裝了豆瓣App。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4_8

點擊打開的話,出現下面的頁面: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5_9

這時我們終於進入了原生應用。

還有很多場景可以很好的用到這樣的入口—— app 服務頁的連通

就像下面這張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2日1126_10

App link這個項目是筆者在百度lead過的一個項目,對於很多企業和PM來說,這樣的方式能解決很多激活和留存的問題。

而事實上,在很多不相信這個方案的人們,花了很多錢拉新後,也被現實教育地開始想投入更多到留存上了。

對於產品來說,拉新永遠不是問題。

拉新分花錢和不花錢的。

在花錢的時代,拉新是個技術活,沒有什麽創意可言,在百度生態下活的那些營銷公司,基本都是一套技術幫用戶優化營銷效果而已。

在不花錢的時代,都是靠刷臉和賣萌的,而不花錢的機會越來越少,移動互聯網的蜜月期、試驗期和刷臉器顯然快要過去了。

不花錢獲得用戶的增長黑客,其實就是早些年的SEO從業者,還有市場,但越來越少。

有位名人說過:生於拉新,死於激活。

哪個名人?好吧,我承認是我。

現在,生於拉新死於留存的問題,可能借助強勢的微信和百度入口解決了。

那,Native App對於PM意味著什麽呢?

張小龍說,好的產品是用戶趕緊離開的產品。這意味著,微信希望用戶能夠進入某些服務里面,並且他還提到了谷歌在這方面做的很好。

聯想到微信一直要做“鏈接器”的定位,這件事顯然是很合乎微信的產品邏輯。

那對於PM們來說,這意味著什麽呢?

一個服務的landing page,體驗更好的而已。

PC時代的landing page並沒有過去,很多產品團隊做Native app的原因就是wap頁面的轉化效率比app低太多了,尤其是在支付場景下。

拼服務,而不是拼廣告營銷。

以前更多的是想怎麽去靠App store,怎麽去做ASO,怎麽做投放,更像2010年前的PC,大家重市場營銷和SEM

而現在,更重要的事情會到拼服務、拼口碑、拼ROI(服務ROI,而不是投放的)

事實上,PM本來也是要用更好的產品體驗和服務體驗讓消費者買單,本來就應該如此。

拼留存,而不是拼拉新。

用戶在哪?用戶在BAT,所以創新創業的同誌們,不要天真的認為自己可以建立自己的入口。京東夠牛了吧,還是依賴百度。你那麽牛,你咋不上天呢?

於是運營的價值繼續放大,讓用戶在你app里體驗更好的服務和產品價值,讓產品贊美用戶的選擇吧。

產品有四種:小而美、大而美、小而醜,大而醜。

小而美的很少,大而美的也很少。

微信屬於大而美的產品,按照價值觀,我認為張小龍先生會幫助那些小而美的產品。

小而美的產品,註定投入更多精力在服務和體驗上,而不是拉用戶上。

所以微信的應用號不但值得期待,而且顯然不會讓PM進退兩難。

相反,它應該是讓PM們更聚焦做鏈接器的下遊。

分工和市場化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互聯網的動力。

有用戶和流量的更聚焦分流和導流,做服務的也應該回到做用戶價值和服務這件“本來應該做的事”上。

附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40

張小龍的應用號原來長這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4/153779.shtml

導讀 : 如果你是一個自媒體大V,在微信2.0時代,你需要思考的是,你如何轉型服務了。

作為國民應用的微信,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註。近日,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PRO版上,微信之父張小龍也首度亮相,幾十分鐘的演講最大的信息量就是微信應用號要來了!

有點意外,卻又預料之內。意外的是,原本外界所傳的訂閱號和服務號合並折疊的信息沒有公布,卻又冒出了一個應用號。預料之內的是微信這個超級APP越來越像操作系統了,有了顛覆蘋果APP store的野心。

蘋果自然是一個成功的生態系統,相比較於喬布斯的生態,張小龍的森林是不是也同樣優秀,這個我們下回再表,今天我們來說說,到底應用號會是一個什麽東東?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2_1

在過去微信發展的五年多時間里,隨著微信平臺的發展壯大,很多傳統行業、微信生態的第三方服務商等會覺得,微信的政策一直在變來變去,微信更像一個黑匣子,讓人捉摸不清,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企業轉型以及微信生態公司的創業成本。

但是也並不是毫無規律所循,換一句話說,任何企業在微信中做各種應用和嘗試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你所做的是不是微信所倡導的,你知道了它倡導什麽,違反什麽,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路徑。

先從訂閱號與服務號說起。

早在去年,有關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要合並折疊的消息就已經傳的沸沸揚揚,幾次有消息要公布但是又幾次擱淺,沒有下文,可見內部的糾結。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3_2

當初微信在5.0版本更新中,將微信公眾號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原因在於希望解決公眾平臺運營者濫發消息的急功近利的行為,而在當時,如果微信官方限制群發功能,勢必會影響以及損害公眾平臺的吸引力,因此,在這一輪的產品形態中,微信官方選擇了一種妥協方案——折疊。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信息泛濫對用戶的幹擾,客觀上遏制了濫發垃圾信息的行為。

服務號一直是微信官方一直提倡和希望重點發展的,在筱瞧將近兩年的微信生態觀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用戶需要服務的時候,我在,而他不需要我的時候,絕不去騷擾用戶。本次公開課PRO大會上,張小龍再次強調這個理念: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

因此,微信希望服務號的運營者更多從自助服務為核心,相比較於訂閱號,服務號有更多的接口權限,但是,服務號每個月只能推送四條,而且,消息會顯示在用戶的聊天列表中。

這是服務號的初衷。

看似完美的定位在執行中卻往往不盡如意,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雖然服務號強調服務屬性,但是,絕大多數的服務號的運營者依然還是把服務號作為一個營銷的入口,強營銷的需求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每次營銷必掉粉。眼看著這些運營者依靠早期平臺人口紅利以及線下實體商業發展的粉絲紛紛取消關註;

2、排除剛才的服務號營銷的因素,服務號消息推送直接出現在用戶聊天列表中的形式也極大影響用戶體驗,以手機充值為例,當你通過手機充值公眾號充值完成之後,在聊天列表將出現三條信息推送:手機充值成功通知、銀行交易提醒以及微信支付憑證,這極大的騷擾了用戶,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因為消息出來的端口是不一樣的,分別來自服務號、微信支付、銀行;很難合並成一個消息模板;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4_3

鑒於上述兩個原因,一直被外界所傳的是:訂閱號與服務號兩號合並,訂閱號也可以擁有服務號的權限,服務號也可以由原來的每月推送四條變成了每天一條。

但是,為什麽官方沒公布這個解決方案呢,這個方案並沒有被張小龍采納,要不然官方不會一而再再而三推遲合並方案的公布。

最好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把服務號也折疊,那麽這樣的信息推送騷擾問題就會得到緩解,但這又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折疊的好處的確是可以規避服務號大量的營銷信息擠滿用戶的聊天列表,但是服務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服務,如果折疊,那麽以目前的訂閱號的這種折疊形式也並不適合服務號,服務的觸發會有很多信息,這種展示信息的方式也極大影響服務的體驗。

這一定不是張小龍所要的解決方案。那麽,這次張小龍在PRO演講中所說的應用號,是不是他心里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答案呢?這個問題筱瞧認為要從兩個維度來看:

1、 張小龍是一個極客,或者在他心目中,一直希望能夠在他的森林體系里為廣大的技術開發者提供一片天地,此前筱瞧認為微信的企業號可能是張小龍用來實現這一願望的載體,因為騰訊要通過微信企業號去連接傳統行業,也就是TOB市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勵大量的開發者、第三方通過單品、爆品切入的方式線連接企業,然後在構建一個B2B2C的商業生態。

但是,現在看來,應用號才是,當然未來的企業號的爆品應用也可能進駐應用號,這要看官方如何打通整合。

2、 張小龍還是希望可以在現有的體系上對原有的服務進行升級,但是,現在的服務號的形態還相對比較初級,不是一個接近APP的模式,很多功能還不夠完善,要升級成一個類APP模式;

至於這個應用號的具體形態、入口形式,外界猜測的比較多了,最多的一個版本(如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5_4

大家可能就覺得應用號應該就是長這樣的吧,這個也是外界流傳最多的一個版本了,九宮格模式里面就是一個webAPP,事實上,在當天張小龍宣布完這個消息,筱瞧也在第一時間內發了朋友圈,原因很簡單,此前這個錢包入口的輕APP應用只用來放騰訊自己家和幹兒子幹女兒家的產品,但是就在前不久的版本升級中,騰訊將自家的服務和其他家的服務作了一個區分,這或許也是一個信號,未來應用號就要被列入這里了。

但是,仔細想想,九宮格的這種模式騰訊放自己家的產品可能還行,一旦應用多了,可能就不是那麽好的形式了,你可能會說,做一個分類唄,衣食住行,這樣又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如何排序推薦?微信難道要做應用的流量分發嗎?

要知道,微信主張的是去中心化,當天張小龍再次強調了:這里我們是希望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都能想一個問題,你到底是想要用這個平臺來做什麽,是想要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個流量的導流?如果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臺所願意看到的。所以基本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了。

好,那最接近張小龍的構想的應用號到底是怎樣的?神神叨叨了這麽久,真的毫無線索嗎?張小龍的原話說了:我們要考慮的則是怎麽樣更高效率幫助用戶完成任務,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里面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

以筱瞧對張小龍的研究、了解,反反複複琢磨了他當天的演講,筱瞧認為最有可能的應用號的形態是:微信會在通訊錄或者二級菜單中為應用號安排一個入口的位置,而應用號同樣是需要用戶關註才可以收納的,如圖,這種形式的好處就是用戶關註了一個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他要找這個服務的時候就像找一個公眾號一樣方便,而點擊進去則是一個主頁型的應用了,非常接近APP。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6_5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應用號就是服務,不能夠像用戶推送任何消息,只能安靜滴站在那里,等皇上今天翻你的牌子時候,你才可以被找出來使用

那這種場景下,用戶服務的多條模板消息又該以怎樣的方式推送給用戶呢?騰訊官方的服務通知接口還沒有開放,像評論入選、贊賞等方式都是用服務通知的方式來推送,那有沒有可能微信開放服務通知的接口,我們試圖回到上一個舉例的服務場景——手機充值。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6_6

手機充值的原有邏輯大概為微信支付完成充值的調起分發給銀行及充值服務商,各個單位成功之後分別發給客戶一條模板消息,同時微信支付接收到其他兩家的成功消息也會給用戶再次做推送,因此用戶就收到了三條模板消息。

這種邏輯雖然嚴謹,但是上面也說,影響用戶體驗。那能否進行改造?比如:用戶觸發一個充值,產生一個服務ID,ID推送給銀行做支付調起,同時銀行扣款完成會返回給微信支付扣款完成的值,ID又通過加後綴發送給充值服務商,充值完成後仍然會返回給微信支付一個值,ID再次加一個後綴,簡單來說就是:原有邏輯是三者每位都發送一個模板消息給用戶,而後者通過ID加後綴的方式就可以對三者的模板消息進行折疊,變為由服務通知統一發送的微信支付消息,將三條信息變為一條信息了。(看文字看不懂的小白們可以看圖)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7_7

不過這又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應用號不能推送信息的話,那麽過去的服務號可能要面臨一次選擇,你是要做訂閱號還是應用號?或者是雙號同時進行?一個媒體屬性,一個服務屬性?

 此外,在微信的各種連接工具中,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沒有正式推出,那就是搜索,張小龍說了,服務應該即搜即用,那麽,應用號的升級版有沒有可能基於地理位置和城市信息做一個匹配推薦,當你搜索停車的時候,微信的搜索可以根據你所在的位置推送一個服務通知的對話框,點擊進去直接就是主頁型應用,網頁即服務?

當然,公眾平臺的運營者的心態可能也會影響應用號的普及,比如微信目前的政策還是不夠透明,動輒封號的行為也讓大家有所擔心:能不能真的完全放心綁在微信上玩?這可能將考驗平臺的規則。

搜狗截圖16年01月14日0957_9

說完了微信應用號,最後我們來說微信應用號之後的2.0時代,微信生態會是怎樣的。

今天筱瞧的朋友圈有人在說,在微信的生態體系中,很難投出特別大的公司,因為在張小龍的設計里,去中心化沒有流量分發體系、沒有系統推薦、沒公眾賬號導航,就連買廣告都有很多限制,資本給你很多錢但是沒有地方花。

我們可以看到,投資人現在在微信上投資的基本是自媒體+微商+微營銷,最近自媒體融資的消息也很多,並且對外宣布的金額都還不少。

那是不是意味著微信的生態只有這類型的公司具備投資價值?微信生態也起來了呢?

此次微信PRO版大會上釋放出來的信號已經很明顯了,微信生態的2.0時代已經來臨。它的關鍵詞叫服務。所以,筱瞧的判斷是:微信生態是起來了,但是,並不意味著微信生態的春天是自媒體、微商和微營銷的。

 為什麽?還說回張小龍,在幾十分鐘的講話中,張小龍一直強調兩點:

1、微信這個平臺不是你用來導流量的地方,如果你只是做一個流量的導流,那不是平臺所願意看到的;

2、微信的本意並不是要做成一個只是傳播內容的平臺,而是要做一個提供服務的平臺。

聽明白了嗎?可能有人會反駁,我有幾百萬粉絲,我有幾十萬粉絲,我現在一條廣告賣5萬,對,我承認,這些自媒體們都享受到了微信的人口紅利,有些甚至就是營銷黨、抄襲搬運工,冷笑話、養生黨等,但是,這個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

細心的人會發現,微信去年開始一直在不遺余力推原創,那是因為微信平臺希望可以用原創來改變過去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態失衡,用原創機制來主導內容流量的重新分配,保證平臺的健康發展。這也意味著,那些營銷號、養生雞湯黨甚至造謠號,抄襲號,你們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窄!

 除了平臺的政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粉絲變用戶跟消費者變用戶一樣難,過去,這些自媒體變現的路徑大概為:用內容變成流量,然後轉化廣告、電商、或者把內容作為IP變現,或者咨詢服務。

但是,在這些自媒體生態中,更多的看重的是微信的營銷價值、媒體價值,服務能力不是你說提供就有能力提供的,那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商業。所有的自媒體人在轉型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為什麽羅胖子是自媒體大V第一人,他還只是一個賣貨的。

換一句話說,營銷價值、媒體價值也恰恰不是微信平臺所倡導的,在過去,微信很好地連接了人與人、人與商戶、但是在連接人與服務上卻沒有達到張小龍的預期。

馬化騰一直強調,騰訊未來只做兩件事: 內容和連接 ,而上面的種種正好說明了這一切,原創是為了維護微信平臺的內容生態,重新分配流量,而連接服務則利用應用號來補上。

所以如何你是一個自媒體大V,在微信2.0時代,你需要思考的是,你如何轉型服務了。從內容出發積累巨大的粉絲群體,但是如果你還只是把微信當做你做內容的一個新媒體渠道,而沒有及時轉型的話,那麽在生態的下一個階段,你可能就落後了。

如果你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不要再糾結與營銷與掉粉之間怎麽平衡了,簡單粗暴的營銷信息遠遠沒有一個精致化的服務更能夠打動用戶,而營銷也不僅僅只能做信息推送,那些看似跟營銷無關的服務卻可以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本人主導撰寫的《微信力量》中, 大量案例介紹了各種行業如何利用微信的工具進行革命,筱瞧認為,未來那些利用微信進行業務改造甚至誕生新的商業模式的傳統行業、那些基於垂直領域的微信解決方案提供商、類似去中心化的產品:微店、名片通、考勤、社群等,甚至通過某種工具實現的B2B2C產業升級模式,而這些基於微信的產品服務提供商將在2.0時代迎來新的春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32

鄭朝暉:一點資訊的未來是新型內容應用商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0/153886.shtml

導讀 : 一點資訊是主體,滿足用戶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應用”欄匯聚各種垂直App,每個App保持獨立性,滿足特定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

2015年第四季度,一點資訊宣布獨立APP日活躍用戶達1400萬,總日活超2200萬,進入新聞資訊類App第一陣營。日活這一關鍵性指標的突破,標誌著一點資訊業務延展充滿想象空間,比如向全網內容入口邁進。

事實上,一點資訊並不滿足於定位新聞資訊類App,而是暗藏更大的野心,即成為全網內容第一入口,這也是鄭朝暉更為看重的目標,只是選擇從高頻新聞資訊切入。鄭朝暉的底氣不僅來自用戶的持續增長,更來自移動內容互通的大勢所趨,App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孤島。

打開一點資訊App,“發現”一欄搖身一變成“應用”,展示汽車之友、追星神器、減肥瘦身30多款垂直App,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安裝,App出現在首頁導航欄上,用戶可以直接查看個性化內容,免去安裝大量App、來回切換App的煩惱。

不得不說,這是一點資訊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產品定位從新聞資訊類App升級為超級App。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次激進式變革是一點資訊的前期試水,用戶接受程度和真實粘性如何,一切還得靠數據說話。

值得註意的是,新版一點資訊上線之前,“微信之父”張小龍宣布微信將推出應用號,整合訂閱號和各種應用,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內容入口,後者重點布局O2O。

在此之前,諸多互聯網企業輕應用的推廣者相繼以失敗收場,一點資訊為何選擇在2016年伊始進行產品變革?憑什麽成為移動端內容入口?選擇第三方App入駐的標準是什麽?帶著這些疑問,日前我專訪了鄭朝暉。

1

一點資訊創始人鄭朝暉

產品升級:定位新型內容應用商店

早在2015年年初,一點資訊全網化和平臺化就被提上議事日程,2016年正式進入到執行期和加速期。鄭朝暉表示,盡管目前一點資訊主打新聞資訊,但長遠目標是成為移動端全網內容入口,將接入各種內容形式如視頻、音頻、圖片、文學等,以及各種深度垂直需求如健康、教育、育兒等。

為實現這一遠大目標,除了依托於興趣引擎這一核心技術體系,一點資訊還需要產品落地解決方案,即新型內容應用商店。“新型內容應用商店提供各種‘APP’,每個App都從用戶需求出發,比如追星神器滿足粉絲追星需求,汽車之友滿足男士汽車愛好者對汽車的所有幻想。”

鄭朝暉介紹,一點資訊是主體,滿足用戶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應用”欄匯聚各種垂直App,每個App保持獨立性,滿足特定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換言之,一點資訊通過雙層模型解決方案實現全網化,上層各種App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下層允許用戶訂閱任意頻道,兩者深度結合實現全網化內容打通,有利於打破App之間信息孤島的尷尬現狀。

在鄭朝暉看來,新型內容應用商店之所以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內容打通方式新。一點資訊定位於超級App,不僅上線自主研發的App,而且打造開放平臺,廣泛接入第三方App,內容天然打通,比傳統Deep Link(深度鏈接)內容挖掘方式更高效、更徹底。

二、用戶操作界面新。與傳統應用商店安裝App、打開、退出、再打開的操作方式不同,一點資訊安裝App後顯示在首頁導航欄上,用戶在統一界面下來回切換App,像切換Tab一樣方便。

鄭朝暉坦言,單一信息流難以滿足用戶各種內容需求,無法承載多元化、多場景內容,只有新型內容應用商店對應的多信息流才能滿足,整合低頻App和消磨時間類App。“用戶看美食菜譜是低頻需求,只發生在特定時間,做完菜不再碰,如果把美食菜譜混到新聞資訊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嚴重幹擾體驗,用戶感覺突兀且記不住。”

產品定位的升級,除了持續在新聞資訊領域深耕,增加用戶PV和使用時長,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承載全網內容的一點資訊而言,活躍度不是靠單一新聞資訊驅動,而是多個App的總和,“我們希望在垂直領域複制多個一點資訊,覆蓋用戶對全網內容的所有訴求。”

武器裝備庫:覆蓋100億量級內容

鄭朝暉介紹,前期一點資訊選擇與內容關聯度高的App切入,上線30多個App,覆蓋汽車、追星、減肥等垂直領域,而且全部是自主研發。談及App的選擇標準,他表示主要根據現有應用商店各大分類排名,優先選擇排名靠前、口碑良好的App品類,然後進行針對性研發。

“應用商店相當於測試場,能夠存活下來的App代表其符合用戶需求,給我們帶來啟示。”鄭朝暉坦言,由於內容生產面向全網,加上一點資訊自身算法體系,App整體開發成本極低,只需確定用戶人群和實際需求,即滿足用戶真正的特定需求,就可以實現批量生產。

他透露,目前一點資訊索引庫涵蓋10億量級內容,不局限於新聞資訊, 2016年目標是達到百億級。待成為全網內容入口,一點資訊將重點關聯結構化數據,比如接入打折信息或優惠券等生活服務類App,最終打造一個起始於內容入口、提供閉環服務的生態。

當然,再遠大的前景還是要立足現實,一點資訊的當務之急是全網化和平臺化。

在鄭朝暉的移動版圖中,一點資訊的“應用”承載了其全網化、平臺化的實現路徑,更類似“新型應用商店”或者“超級App”的概念。如何實現?鄭朝暉簡單介紹了一點資訊應用商店的幾大入駐方式:

1、面向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他們可以直接入駐一點資訊i媒體平臺,內容應用商店若幹垂直APP和興趣引擎負責精準分發以及最大形式的曝光,他們要做的只有兩點:專心生產優質內容,並且信賴一點資訊的產品落地能力;

2、機構媒體,現在很多傳統媒體都在嘗試移動轉型,大多也都有自己的App,一點資訊可以為他們開放標準的API接口,一方面他們的App直接入駐一點資訊應用商店;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興趣引擎(一點資訊全球首創技術,獲30多項國際專利)的技術優勢,在自己App內調用一點資訊的個性化推薦技術,為其用戶進行精準的內容推薦,解決很多傳統媒體技術短板的問題;

3、內容策展者,“策展”的英文是“curation”,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語,最早源自於國外的社交媒體。很多內容策展人都是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士,他們根植於各個細分領域,通過其專業的視角來分析、整合內容。他們可以利用一點資訊應用商店的工具,直接生成垂直App,再通過他們的專業經驗深度運營,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深度的優質內容。目前在一點資訊上有260萬個長尾興趣頻道,這些頻道都是用戶主動搜索訂閱而成,充分體現了用戶對於長尾價值內容的需求。

2016年,一點資訊打通全網內容正式進入到執行和加速階段。除了達到100億量級內容,鄭朝暉還希望完成兩大重要指標。一、定性,一點資訊不再被用戶定義為新聞資訊類App;二、定量,至少80%的PV來自非時效性內容,改變單一靠新聞資訊撐場的現狀。

對於一點資訊即將為用戶帶來的驚艷體驗,鄭朝暉用“武器裝備庫”來形象比喻。不僅滿足日常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而且App應有盡有,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隨意安裝各種裝備(App),持續武裝自己。

=====彩蛋的分割線=====

俗話說,沒有彩蛋的文章不是好文章。2016年一點資訊大變身,繼續發光發亮,離不開牛逼閃閃的全網化小組成員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來檢閱下團隊顏值。

2

一點資訊全網化小組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45

鄭朝暉:一點資訊的未來是新型內容應用商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0/153886.shtml

導讀 : 一點資訊是主體,滿足用戶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應用”欄匯聚各種垂直App,每個App保持獨立性,滿足特定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

2015年第四季度,一點資訊宣布獨立APP日活躍用戶達1400萬,總日活超2200萬,進入新聞資訊類App第一陣營。日活這一關鍵性指標的突破,標誌著一點資訊業務延展充滿想象空間,比如向全網內容入口邁進。

事實上,一點資訊並不滿足於定位新聞資訊類App,而是暗藏更大的野心,即成為全網內容第一入口,這也是鄭朝暉更為看重的目標,只是選擇從高頻新聞資訊切入。鄭朝暉的底氣不僅來自用戶的持續增長,更來自移動內容互通的大勢所趨,App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孤島。

打開一點資訊App,“發現”一欄搖身一變成“應用”,展示汽車之友、追星神器、減肥瘦身30多款垂直App,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安裝,App出現在首頁導航欄上,用戶可以直接查看個性化內容,免去安裝大量App、來回切換App的煩惱。

不得不說,這是一點資訊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產品定位從新聞資訊類App升級為超級App。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次激進式變革是一點資訊的前期試水,用戶接受程度和真實粘性如何,一切還得靠數據說話。

值得註意的是,新版一點資訊上線之前,“微信之父”張小龍宣布微信將推出應用號,整合訂閱號和各種應用,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內容入口,後者重點布局O2O。

在此之前,諸多互聯網企業輕應用的推廣者相繼以失敗收場,一點資訊為何選擇在2016年伊始進行產品變革?憑什麽成為移動端內容入口?選擇第三方App入駐的標準是什麽?帶著這些疑問,日前我專訪了鄭朝暉。

1

一點資訊創始人鄭朝暉

產品升級:定位新型內容應用商店

早在2015年年初,一點資訊全網化和平臺化就被提上議事日程,2016年正式進入到執行期和加速期。鄭朝暉表示,盡管目前一點資訊主打新聞資訊,但長遠目標是成為移動端全網內容入口,將接入各種內容形式如視頻、音頻、圖片、文學等,以及各種深度垂直需求如健康、教育、育兒等。

為實現這一遠大目標,除了依托於興趣引擎這一核心技術體系,一點資訊還需要產品落地解決方案,即新型內容應用商店。“新型內容應用商店提供各種‘APP’,每個App都從用戶需求出發,比如追星神器滿足粉絲追星需求,汽車之友滿足男士汽車愛好者對汽車的所有幻想。”

鄭朝暉介紹,一點資訊是主體,滿足用戶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應用”欄匯聚各種垂直App,每個App保持獨立性,滿足特定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換言之,一點資訊通過雙層模型解決方案實現全網化,上層各種App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內容需求,下層允許用戶訂閱任意頻道,兩者深度結合實現全網化內容打通,有利於打破App之間信息孤島的尷尬現狀。

在鄭朝暉看來,新型內容應用商店之所以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內容打通方式新。一點資訊定位於超級App,不僅上線自主研發的App,而且打造開放平臺,廣泛接入第三方App,內容天然打通,比傳統Deep Link(深度鏈接)內容挖掘方式更高效、更徹底。

二、用戶操作界面新。與傳統應用商店安裝App、打開、退出、再打開的操作方式不同,一點資訊安裝App後顯示在首頁導航欄上,用戶在統一界面下來回切換App,像切換Tab一樣方便。

鄭朝暉坦言,單一信息流難以滿足用戶各種內容需求,無法承載多元化、多場景內容,只有新型內容應用商店對應的多信息流才能滿足,整合低頻App和消磨時間類App。“用戶看美食菜譜是低頻需求,只發生在特定時間,做完菜不再碰,如果把美食菜譜混到新聞資訊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嚴重幹擾體驗,用戶感覺突兀且記不住。”

產品定位的升級,除了持續在新聞資訊領域深耕,增加用戶PV和使用時長,更為重要的是,對於承載全網內容的一點資訊而言,活躍度不是靠單一新聞資訊驅動,而是多個App的總和,“我們希望在垂直領域複制多個一點資訊,覆蓋用戶對全網內容的所有訴求。”

武器裝備庫:覆蓋100億量級內容

鄭朝暉介紹,前期一點資訊選擇與內容關聯度高的App切入,上線30多個App,覆蓋汽車、追星、減肥等垂直領域,而且全部是自主研發。談及App的選擇標準,他表示主要根據現有應用商店各大分類排名,優先選擇排名靠前、口碑良好的App品類,然後進行針對性研發。

“應用商店相當於測試場,能夠存活下來的App代表其符合用戶需求,給我們帶來啟示。”鄭朝暉坦言,由於內容生產面向全網,加上一點資訊自身算法體系,App整體開發成本極低,只需確定用戶人群和實際需求,即滿足用戶真正的特定需求,就可以實現批量生產。

他透露,目前一點資訊索引庫涵蓋10億量級內容,不局限於新聞資訊, 2016年目標是達到百億級。待成為全網內容入口,一點資訊將重點關聯結構化數據,比如接入打折信息或優惠券等生活服務類App,最終打造一個起始於內容入口、提供閉環服務的生態。

當然,再遠大的前景還是要立足現實,一點資訊的當務之急是全網化和平臺化。

在鄭朝暉的移動版圖中,一點資訊的“應用”承載了其全網化、平臺化的實現路徑,更類似“新型應用商店”或者“超級App”的概念。如何實現?鄭朝暉簡單介紹了一點資訊應用商店的幾大入駐方式:

1、面向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他們可以直接入駐一點資訊i媒體平臺,內容應用商店若幹垂直APP和興趣引擎負責精準分發以及最大形式的曝光,他們要做的只有兩點:專心生產優質內容,並且信賴一點資訊的產品落地能力;

2、機構媒體,現在很多傳統媒體都在嘗試移動轉型,大多也都有自己的App,一點資訊可以為他們開放標準的API接口,一方面他們的App直接入駐一點資訊應用商店;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興趣引擎(一點資訊全球首創技術,獲30多項國際專利)的技術優勢,在自己App內調用一點資訊的個性化推薦技術,為其用戶進行精準的內容推薦,解決很多傳統媒體技術短板的問題;

3、內容策展者,“策展”的英文是“curation”,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語,最早源自於國外的社交媒體。很多內容策展人都是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士,他們根植於各個細分領域,通過其專業的視角來分析、整合內容。他們可以利用一點資訊應用商店的工具,直接生成垂直App,再通過他們的專業經驗深度運營,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深度的優質內容。目前在一點資訊上有260萬個長尾興趣頻道,這些頻道都是用戶主動搜索訂閱而成,充分體現了用戶對於長尾價值內容的需求。

2016年,一點資訊打通全網內容正式進入到執行和加速階段。除了達到100億量級內容,鄭朝暉還希望完成兩大重要指標。一、定性,一點資訊不再被用戶定義為新聞資訊類App;二、定量,至少80%的PV來自非時效性內容,改變單一靠新聞資訊撐場的現狀。

對於一點資訊即將為用戶帶來的驚艷體驗,鄭朝暉用“武器裝備庫”來形象比喻。不僅滿足日常閱讀新聞資訊的剛需,而且App應有盡有,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隨意安裝各種裝備(App),持續武裝自己。

=====彩蛋的分割線=====

俗話說,沒有彩蛋的文章不是好文章。2016年一點資訊大變身,繼續發光發亮,離不開牛逼閃閃的全網化小組成員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來檢閱下團隊顏值。

2

一點資訊全網化小組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46

西班牙現場》周邊商品變主角!應用崛起 VR搶鋒頭 臉書成手機台廠新救星

2016-03-07  TCW

蘋果首見銷售衰退、三星淨利大砍四成,攸關台灣七成上市公司命脈產業正在熄火,台廠準備好了?

智慧型手機的共主,不再是網路巨擘Google,而是換成社群大亨、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

三星武器:臉書合作眼鏡

十年來,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年度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一直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秀創新主舞台,以往,鎂光燈在三星(Samsung)、索尼(Sony)或是宏達電(HTC)身上;Google所屬的安卓平台,也少不了話題。但,今年局勢有了大轉變。

今年三星在巴塞隆納著名的加泰隆尼亞廣場(Placa de Catalunya),就在蘋果專賣店正對面,設置了一個玻璃屋,但裡面展示的焦點,不是三星最新的旗艦手機S7,而是與臉書VR平台Oculus合作的虛擬實境眼鏡Gear VR,嗆聲意味濃厚。

不僅如此,三星還寧願冒著「失焦」風險,直接把佐伯格請到展前的產品發表會上。而本該以三星最新旗艦手機當主角的展場,吸引人的竟是媲美專業級戲院的椅子、帶給觀眾虛擬實境體驗的遊樂場。

金主華為:今年新梗是平板

《商業周刊》直擊世界行動通訊大會現場,發現智慧型手機不再有新鮮事,因為連製造廠商都「不務正業」了。

MWC最大金主、中國廠商華為的場子,其最新的梗竟然也不是手機,而是平板電腦。宏達電的招牌,也不見年度旗艦機,董事長王雪紅和一群高階主管,在這裡見客戶,談的是HTC的V R頭盔Vive。

日本大廠索尼由集團總裁平井一夫和Sony mobile總裁兼執行長十時裕樹領軍,但他們端出的菜,最具話題的卻是配件,耳機到投影機一應俱全。

走了一圈,我們發現,手機大廠的展出攤位上,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新品,都是「周邊」和「配件」。這場二〇一六年智慧型手機年度硬仗預告的新局勢是:手機將正式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新應用」,這是為什麼力推V R和5G的佐伯格會儼然以共主之姿出頭。

「你還記得半年前最紅的手機,是哪一款嗎?」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指出,過去五年,智慧型手機紅透半邊天,各家「燒盡腦袋」把所有可玩創新都用上了。

「我跟許多客戶討論過後,大家都覺得很悲觀,」朱尚祖坦言,手機出貨量還會微幅成長,但是少了創新元素就沒辦法拉高手機單價,這個結果就是會造成整體智慧型手機產值下滑,是整個產業的警訊。

硬體衰,VR、5G是重頭戲

會場另一端,來自印度新德里的庫勒(Viswanath Kolur)則直截了當的說:「Smart phone is dead.(智慧型手機已死)」他是電信設備商易利信亞太區業務發展主管,能細數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幾家台灣電信大廠的4G進度。

庫勒所在的展區,不像手機廠商集中的展區大秀產品,在這裡,易利信用一個個場景訴說5G的故事:在工廠,機器人可以對話;在媒體攝影棚,超過八十吋的曲面螢幕主播可以和觀眾互動;在高速公路上,汽車可以傳遞訊息,後車可以告知前車它要超車等。

「沒有人在談論(智慧型)手機了,當5G上路,物聯網、雲端、人工智慧等,會比任何時候更具體與接近你我,」一位英特爾主管也說。

王雪紅指出,智慧型手機仍是重要的個人連接中心,後續相關的穿戴式產品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宏達電此次的展出焦點是其與美國運動用品大廠UA合作的穿戴式產品,以及與臉書、三星同樣主打的V R裝置。

佐伯格壓寶V R不是沒道理的,一位與臉書有所合作的軟體商表示,社群媒體未來溝通方式,不再是文字或圖片,而是人與人即時的視訊。臉書產品長考克斯(Chris Cox)也對外透露,臉書正致力研發虛擬實境應用App,「使用者就可對他人傳達更全面的資訊。」

全球手機業在二〇一五年第四季迎來了最壞訊息,蘋果出現自〇七年iPhone第一代以來的銷售衰退,比二〇一四年第四季減少三百三十萬支銷售;全球市占第一的三星,傳來更大警訊,淨利大衰了四成。

今年,MWC展上有一個新名詞叫作「modularity(模組化)」,指不同硬體或是軟體混搭組合到智慧型手機上的能力,《華爾街日報》也注意到這情形,Moor Insights & Strategy 首席分析師摩爾海德(Patrick Moorhead)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示智慧型手機的差異化越來越小,手機製造商願意接受更徹底的創新主張。

智慧型手機還不到死亡地步,也不是沒有成長機會,但就是缺乏刺激需求成長的新來源,而這些新來源,不再是更高速的處理器,或是對焦更快、畫素更高的鏡頭,而是會讓使用者黏著的新應用。

智慧型手機產業,攸關台灣七成上市公司命脈,這個產業動能正在熄火。在MWC會場上,我們從各廠拚命推出看似手機「周邊」商品的舉動來看,他們正在力搏,因為驅動它成長的風向已經轉變,而VR和5 G只是目前被欽點並被重壓的新明星應用罷了。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76

Oculus Rift在醫療領域有哪些應用空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0/154624.shtml

導讀 : Oculus Rift目前在醫療方面的作用並不太多,但是他的應用確實是在慢慢擴展的。

link.jpeg

Oculus Rift的願望是增強人們在VR世界的沈浸感,但是他們目前和其他類似的設備一樣,也只能在視聽方面做做文章。在未來,我認為最有可能實現的方法就是使用觸覺套裝,利用運動控制,位置跟蹤和振動檢測反饋的集成來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YouTube上有一個很有趣的視頻,它是Oculus Rift的一個使用展示。你可以在視頻中註意到Oculus Rift對於俯仰、轉身等動作的優良仿真。那麽以Oculus Rift目前的發展水平,它可以應用於醫療領域嗎?讓我們看看現在這些已經付諸實踐的應用吧。

1、培訓

現在Oculus Rift創造的3D空間,可以說是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但是它真能夠替代醫學領域的初級教育,個人進修以及全天候服務平臺嗎?個人認為沒有必要。 

說實話,現在的大多數學習環境並不需要VR來代替,這是多此一舉。但是,某些創新的應用還是十分必要的,如英國利用VR模擬戰場情況,用來訓練戰場醫療:Plextek 和Dstl公司利用Oculus Rift創建某些特定環境,讓學員身臨其境,進行軍事醫療培訓。

2、醫療診斷

Kate Simmons醫生認為:一位優秀的臨床醫生是用他的所有感官來診斷病人、評價病情的,單單憑借Oculus Rift提供的視聽方面的感覺是遠遠不夠的。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有些疾病,我們可以通過VR來進行遠程評估,但類似腫瘤疾病,我們必須要通過觸覺來判斷其大小、形狀、良惡性和擴散性等等。關於這類疾病,VR也許能夠對這些研究結果在制定鑒別診斷和管理計劃方面提供幫助。 

8.pic.jpg

3、幻肢治療

Oculus Rift還有某些令人驚喜的發現。一些因意外而截肢的用戶使用Oculus Rift後,發現“那些丟失的肢體仍然存在,甚至可以引起皮膚瘙癢等感覺”。研究表明,患者通過使用幻肢,能夠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調整大腦,可以更好地適應肢體缺失的感覺。 

維也納的研究人員也正在努力研究Oculus Rift,讓截肢者能夠更快地學習如何使用假肢。 

對於中風患者,VR也有讓人驚嘆的作用。2011年的研究表明:當患者體驗VR遊戲時,他們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手臂力量。 

4、手術

虛擬手術遊戲早已問世。現在Oculus Rift和Razer Hydra都完美支持遊戲《外科模擬2013》。 

不過我認為Oculus Rift在專業手術上可能真沒有太大的作為。因為現在許多醫院有更加精密複雜的外科手術模擬器。一些CT器械都有接受3D輸入的能力以及MRI掃描。早在2009年8月17日,第一例虛擬手術(其中實際手術遵循了虛擬實踐)由David Clarke醫生在新斯科舍省完成。David Clarke醫生先進行了虛擬手術:模擬取出了腫瘤。在接下來的24小時里,通過手術取出了真正的腫瘤。照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通過衛星進行遠程手術也不是不可能。

11.pic.jpg

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The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是現在美國醫院很常見的一個機器人裝置。它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超強的可視化能力,增強靈活性,更高的精確度和人體工程學舒適度。它可以用來模擬外科手術,但是在訓練新手方面,模擬器有著自己的局限性:多次重複使用,會讓它模擬的真實性下降。換句話說,它僅僅只是在校生學習的平臺。

10.pic.jpg

5、心里健康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現在用於恐懼癥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例如,患者可以體驗“駕駛悍馬駛向一個沙漠路口或山口,甚至重新創建一個IED爆炸或叛亂攻擊。”通過這種更可控的方式讓患者面對自己癥狀,臨床醫生可以更好地控制治療的進展。研究表明,VRT與很多傳統方式相比,在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癥狀有著顯著的效果。目前,這項技術還在處於研究之中。

6、自閉癥

VR在治療自閉癥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閉的孩子們可以在虛擬世界學習社會規則,微調動作技能,或者嘗試使用現實世界的經驗來安全地過馬路等等。

在虛擬世界,醫生可以通過這項技術與自閉孩童進行良好地互動交流。也許這就是VR在此方面的優勢之一。

9.pic.jpg

7、最後的關懷

許多終身殘疾的患者他們的現實生活並不如意,那些身患絕癥的人也往往對現實世界失望透頂,他們每天的壓力並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Oculus Rift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虛擬世界,在那里,他們可以完成自己的願望,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起碼可以緩解他們的壓力,讓他們能夠更快樂地面對生活,畢竟,樂觀的生活態度往往能帶來醫學奇跡。

綜上所述,Oculus Rift目前在醫療方面的作用並不太多,但是他的應用確實是在慢慢擴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更多地驚喜。然而,VR並不是一種魔法,它不能治好任何人。它僅僅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醫生用來更好地治療患者的工具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77

O2O保潔服務應用e家潔即將登陸新三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4/154685.shtml

導讀 : e家潔已收到同意掛牌新三板的回複函,即將登陸新三板市場。

i黑馬訊 3月14日消息,近日,北京逸家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e家潔)收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同意掛牌的回複函,即將登陸新三板,主辦券商為天風證券。

e家潔CEO雲濤表示,e家潔從只提供家庭保潔服務到現在的平臺化公司,從業務結構到盈利模式一直在不斷創新,用戶數和用戶體驗是一家企業盈利的關鍵,登陸新三板是為了在未來挖掘更多阿姨服務的潛能,來創造更多社會價值。

不久前,e家潔正式發布了企業服務,擬將其打造成為一站式的企業後勤服務平臺,成為國內首家在這一領域正式展開運營的企業。

e家潔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提供APP預約保潔服務的互聯網應用,自2013年5月上線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互聯網+”上門服務的領航者,並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專業、平價、高效、便捷、安全的保潔及增值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041

連遭主流社交應用拋棄,是時候宣判黑莓系統死刑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96.shtml

導讀 : 連遭Whatsapp、Facebook拋棄,相當於給黑莓BB10系統直接宣判了死刑,但中止BB10系統的研發和支持甚至硬件業務,反而有利於黑莓未來的轉型。

近日,Facebook宣布不再支持黑莓BB10系統。這意味著,黑莓手機用戶今後可能再也無法登陸Facebook與好友互動,除非他更換成安卓或蘋果手機。

對此,黑莓高級市場營銷經理 Lou Gazzola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他還呼籲黑莓粉絲發聲挽留,貌似從實際情況來看,請願並沒有得到任何效果。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黑莓首次遭遇開發者停止支持了。在國內,微信和微博兩大社交軟件雖然沒聲明終止,但實際早就停止對黑莓OS/BB10系統的更新和支持,國內黑莓手機用戶苦不堪言。同樣,在國外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宣布拋棄黑莓的社交軟件,上月底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率先宣布中止對包括黑莓在內的眾多老系統的支持。

眾所周知,如今用戶使用智能手機最多的,不是手機自帶的功能,而是系統支持的APP應用。其中社交軟件是用戶最重要也是最重度的應用,如果一款手機無法通過社交軟件和親友取得聯系,那麽與板磚無異。

莫怪他人,其實黑莓也正在拋棄自家系統

話說回來,我覺得黑莓和Lou Gazzola都沒有資格指責別人,因為黑莓近年來也一直在有計劃地拋棄自家系統。

早在程守宗上任不久,他就承認黑莓在獨自經營生態上已失敗,無力單獨支持黑莓系統。而在他到來之前,面臨困境的黑莓就已經終止了BB10系統應用開發的獎勵支持計劃。由於失去補貼後無利可圖,大量開發者逃離了黑莓系統,使得BB10系統應用的開發出現無以為繼的危機。

為了彌補應用不足,在BB10系統升級到10.2後,黑莓容許普通用戶從第三方平臺下載安卓APK應用直接安裝到手機,這也就是人說所說的黑莓BB10系統兼容安卓應用。再後來,黑莓與亞馬遜達成了協議,黑莓用戶可以通過亞馬遜應用商店購買下載應用,有了更多選擇。對於缺少應用的黑莓用戶來說,總歸是雪中送炭的好事。但安卓應用和BB10系統之間糟糕的兼容性,造成用戶體驗極其不佳,整體影響並不好。現在回頭來說,當時決定兼容安卓應用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除了繼續保持BB10系統自身的優化升級外,黑莓幾乎完全放棄經營原生應用。用戶群體的不斷萎縮,讓越來越多的機構開發者也放棄了對BB10系統的支持。比如國內的微信、微博、淘寶、支付寶、百度地圖等,都早就停止開發BB10版本,或者幹脆直接無視。應用的嚴重匱乏,又讓更多的用戶被迫棄黑莓而去,形成了惡性循環。

2016年1月,黑莓宣布中止“Built For BlackBerry”計劃。Built for BlackBerry是黑莓官方專為在BB10平臺上開發的應用或遊戲提供認證的項目。通過該認證的應用或遊戲,會在BlackBerry World中顯示其特有標誌,向使用者表明這是一個高水平的BB10原生應用或遊戲。中止Built for BlackBerry項目,表明願意為BB10平臺開發軟件的人幾乎沒有,其存在沒有意思,也意味黑莓已經公開宣示放棄了BB10系統。

在自己都已經放棄治療的情況下,Whatsapp、Facebook拋棄了黑莓也屬正常的商業行為,無可厚非。因此是時候宣告黑莓BB10系統的死刑了,黑莓今後將幾乎沒有可能推出新的BB10機型。盡管用戶手中的黑莓系統手機仍將使用一段時間,但再沒有新用戶的加入,最終黑莓系統手機終將很快消失在我們的視野。

放棄BB10系統並非黑莓的末日

黑莓系統的死刑的確令人有些失望,本來我們的智能手機系統能夠有更多的選擇,但這並非黑莓的末日。

誠然在程守宗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現在的黑莓在財務和管理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整體市場卻仍在不斷下滑。黑莓系統的死亡,也可能在短期內使得黑莓硬件業務收入銳減。

首先,BB10系統手機業務在黑莓營收的重要性在不斷降低。經過近年來的持續下降,硬件業務在黑莓營收中的占比已經低至40%,軟件和服務收入呈上升趨勢,上季度達到1.62億美元,營收占比近30%,成為黑莓為數不多的亮點和未來最大的成長點。另外,雖然黑莓未公布Priv的銷量,但近幾個月來Priv成為黑莓銷售的主力也是不爭的事實。BB10系統手機退出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黑莓硬件業務,但由於安卓系統手機的推出,至少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其次,放棄BB10系統,能為黑莓節約大量的研發費用。Daniel Chan的研究表明,如果黑莓放棄BB10系統的研發,能幫助黑莓減少一半的研發費用。這意味著,黑莓能消減大筆開支,有利於改善財務狀況。也就是說,黑莓公司放棄BB10系統,的確是有利於公司發展的。

早在去年9月黑莓2016財年Q2財報發布後,我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意見,建議黑莓不妨考慮放棄掉部分投入大收益小的雞肋業務,比如BB10系統的開發甚至是手機硬件業務,真正把寶貴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信息安全服務、QNX、專利授權等具有較大潛力的軟件業務上來,盡快完成轉型。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黑莓中止了BB10系統的研發和支持,對於黑莓而言未必是壞事。

現在認定黑莓放棄硬件業務為時尚早

據此國外有分析師認為,黑莓將放棄生產智能手機,其硬件業務將退出歷史舞臺。事實上,放棄硬件業務,專註軟件和服務,不失為黑莓轉型的好方向。

不過從目前觀察的態勢來看,盡管黑莓事實上放棄了BB10系統,但可能暫時還不會放棄硬件業務。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

首先,不排除部分使用黑莓安全服務的國防、企業用戶,仍然相信黑莓品牌手機,有一定的需求。或者這部分的硬件業務並不能給帶來利潤,但由於這些客戶是黑莓的重要客戶,他們帶來的軟件和服務收入在黑莓營收占據相當的比重,所以黑莓仍然要保留硬件業務,以換取用戶繼續使用黑莓服務。之前,程守宗在采訪中就不止一次表示過類似的意思。

其次是安卓手機市場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場機會,黑莓不死心還想嘗試。Priv的推出,是黑莓首次在安卓系統手機業務進行的嘗試。除了極少數反對聲音外,絕大多數的黑莓用戶對此持正面態度。盡管與安卓旗艦機相比無法完全占據優勢,但Priv出色的設計和安全性能還是給人們帶來了期待。黑莓似乎也把重點放在安卓系統之上,Priv是最快迎來Android月度安全更新的非Nexus設備,足以看出黑莓的重視。

國內網站BerryLink的近日消息稱Priv已經在日本開賣,這預示著黑莓可能在亞洲市場開始回歸。另據捷克網站blackberryczech爆料,BlackBerry將在2016年推出2款Android機器,開發代號分別是Hamburg和Rome,運行的系統將是 Android 6 Marshmallow,其中前者終於是主流的全觸屏手機。

這都表明黑莓一定難舍硬件業務,很大可能是想促進原有黑莓企業服務用戶從BB10系統手機向黑莓安卓系統手機轉移。如果捷克網站的爆料屬實,則曾經低端安卓手機Vienna的流產不是壞事,至少表明黑莓開始重新關註主流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盯著一小部分的全鍵盤愛好者。

連遭Whatsapp、Facebook拋棄,相當於給黑莓BB10系統直接宣判了死刑,這種結局對於喜愛黑莓的粉絲而言,的確有些殘酷。但如果我們綜合多方面因素來考慮,中止BB10系統的研發和支持甚至硬件業務,對於黑莓來說其後果並不非常可怕,反而對未來的轉型是有益的。要我說,如果黑莓早哪怕兩三個財季就宣布放棄BB10系統的話,局面都比現在更好得多,也更主動。

至於黑莓今後是否會繼續發布安卓系統新機型,盡管捷克網站有黑莓研發兩款新機的爆料,但我想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Priv這幾個月的市場表現。

目前2016財年Q4黑莓的財報尚未發布,華爾街有分析師預計黑莓該財季的營收將同比下降31%。如預計屬實,則黑莓的營收將再創新低,可能只有4.55億美元左右,環比也大跌了1億美元。若披露的數據於Priv銷售和硬件業務非常不利的話,那麽黑莓很可能將徹底退出硬件業務,屆時Priv很可能就是黑莓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安卓系統手機。嗯,我們還是再等幾天,看看黑莓最新財報的數據再分析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