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商股份控制權之爭未了局】 陳紹霞

http://xueqiu.com/1876614331/24540988
今年以來,大商股份因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而引發廣泛爭議。其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如果成功實施,大商股份管理層將獲得大商股份30.91%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由於擬注入資產估值過高,招致市場一片反對之聲。公司第三大股東深圳茂業商廈有限公司向大商股份董事會發函,提議將《關於修改公司章程的臨時提案》提交至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其要點是:單獨或合併持有公司3%以上有表決權股份的股東可以提名董事和監事候選人,這意味著其有可能通過股東大會發起對大商股份控制權的爭奪。

在6月28日大商股份臨時股東大會上,被認為是大商股份管理層曲線MBO的重組方案最終被否決,由深圳茂業提出的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也同時被否。

由大商股份管理層控制的大商國際目前持有大商股份8.8%的股權,是大商股份的第一大股東,由大連市國資委控制的大連國商持有大商股份8.53%的股權,是大商股份第二大股東,深圳茂業於今年2月舉牌大商股份、持有大商股份5%的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

表一、大商股份主要股東一覽表
查看原圖
從大商股份股權結構來看,目前大商股份沒有控股股東。大商股份的管理層雖然只擁有該公司8.8%的股權,但是其管理層目前控制著該公司董事會,擁有該公司實際控制權,即所謂的內部人控制。

另一方面,大商股份的公司章程第八十二條規定:「董事、非職工監事候選人名單由董事會(董事局)、監事會以提案的方式提請股東大會表決」,第九十六條規定:「每屆董事候選人名單由上屆董事會(董事局)以提案方式提交股東大會決議」。這意味著大商股份本屆董事會擁有下屆董事候選人提名權,外部股東無權提名董事、進入董事會。因此,只要大商管理層確保公司章程中相關條款不被修改,那麼,其就可以擁有董事提名權而長期掌控大商股份董事會,成為大商股份的實際控制人。

本次股東大會上,雖然大商股份管理層曲線MBO方案遭到否決,但同時也成功阻止了深圳茂業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圍繞大商股份控制權之爭的兩大提案在大商股份股東大會上同時遭到否決,這是否意味著大商控制權爭奪戰的終結呢?

筆者認為,本次股東大會僅僅是大商股份控制權之爭的序幕,真正的爭奪戰也許才剛剛開始。

茂業提案獲多數股東支持,未來仍可重提修改議案

公告顯示,深圳茂業提議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獲得了60.12%的支持率、離2/3多數支持率僅有一步之遙。

進一步分析顯示,對本提案的投票表決中,前兩大股東顯然投了反對票、深圳茂業投了同意票。前三大股東之外,社會公眾股東投票合計數為12000.98萬股,同意票為9694.11萬股,社會公眾對本提案的支持率高達80.72%。

社會公眾股東對這一提案的高支持率表明,社會公眾股東對大商股份管理層通過公司章程有關條款的設置而掌控公司董事候選人、長期控制公司董事會的不滿。未來其外部股東仍可能重新提交議案,修改其章程相關條款。

表二、深圳茂業提案投票情況一覽
查看原圖
大商股份公司章程有關條款存瑕疵

個人認為,大商股份通過公司章程有關條款限制外部股東提名董事候選人的規定本身存在瑕疵。

公司的股東有沒有權力提名公司董事候選人呢?按照大商股份公司章程有關條款規定:「每屆董事候選人名單由上屆董事會(董事局)以提案方式提交股東大會決議」。顯然,該公司董事候選人名單只能由董事會以提案方式提交,公司股東沒有權力提名董事。

如果一家公司全體股東都沒有權利提名公司的董事,這還是一家正常的公眾上市公司嗎?

我國現行的《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並書面提交董事會」。根據這一規定,公司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向股東大會提交任何合法的提案,當然也包括向股東大會提名董事候選人的提案。

大商股份公司章程有關條款將公司董事候選人的提名權排他性地指定給公司董事會,實際上排除了公司股東向股東大會提交董事候選人提案的權力,使《公司法》賦予公司股東的合法權利受到了限制。因此其公司章程有關條款與現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存在衝突。

由證監會發佈的《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則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單獨或者合併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1%以上的股東可以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並經股東大會選舉決定。」

根據這一規定,單獨或者合併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1%以上的股東可以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而根據大商股份公司章程有關條款,董事候選人只能由公司董事會提名,這實際上剝奪了股東提名獨立董事的權利,顯然與證監會的文件精神相背離。

綜上所述,大商股份公司章程有關規定與現行法律、法規相衝突,存在明顯的瑕疵。如果大商股份外部股東與其管理層之間展開控制權爭奪戰,其公司章程有關條款的限制性規定有可能被認定為無效條款,因此,這些條款並不能保證其管理層通過掌控董事候選人提名權而坐擁公司控制權。

大商股份治理結構亟待改善

大商股份原為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於2009年10月實施民營化改制。改制的目的在於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局面,消除其與母公司大商集團之間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然而,改制三年多來,大商股份管理層成為大商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大商集團與大商股份之間的同業競爭、關聯交易並沒有消除;而當年作為公司管理層參與大商股份民營化改制而設立的項目公司大商管理,自2009年10月設立以來,即開始與上市公司大商股份展開同業競爭,並與大商股份持續發生巨額關聯交易。

當年大商股份與其母公司大商集團之間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如今演變成為大商股份與大商集團、大商管理之間的「三國」演義,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非但沒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大商股份重大資產重組方案,財經媒體頻頻曝出大商管理層損害上市公司大商股份利益的行為。

由改制之前的國有股一股獨大,到如今實際控制權掌握在公司高管之手的內部人控制、並通過公司章程有關條款的設置阻止外部股東的進入,大商股份公司治理結構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因此變得更加糟糕。這顯然不是市場投資者所期待的,也不是股市監管當局所願意看到的。正因為如此,深圳茂業本次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獲得了社會公眾股東80.7%的支持率。

個人認為,大商股份重組方案與深圳茂業提案在本次股東大會上的雙否,並不意味著其控制權之爭的終結。就大商股份現狀而言,其高管通過持有該公司8.8%的股權以及通過在公司章程中設置限制性條款而保持其對大商股份的實際控制權,只能是暫時的。

未來大商股份管理層很可能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大商股份管理層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重組方案,通過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提高其持有大商股份的股權,將大商集團和大商管理經營性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大商股份,消除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要麼大商股份管理層離開大商股份,終止與大商集團、大商管理之間的關聯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88

Turnaround第二擊!今次係江西銅業股份(358)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3/08/23/turnaround%E7%AC%AC%E4%BA%8C%E6%93%8A%EF%BC%81%E4%BB%8A%E6%AC%A1%E4%BF%82%E6%B1%9F%E8%A5%BF%E9%8A%85%E6%A5%AD%E8%82%A1%E4%BB%BD%EF%BC%88358%EF%BC%89/

呢隻,再次係抄RF筆兄嘅飛,我其實好感激佢。

入正題,講下有乜catalysts

其實就係今日呢單嘢再次喚起我對江銅嘅興趣(之前嗰次係筆兄有貼過銅價嘅消息)

來源: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3-08-22/copper-climbs-as-chinese-manufacturing-index-rises-lme-preview.html

Copper Climbs a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ex Rises: LME Preview

By Jae Hur - Aug 22, 2013 12:43 PM GMT+0800

Copper led gains in industrial metals after a manufacturing index in China increased in August from an 11-month low, adding to signs the world’s second-biggest economy is stabilizing.

Market News:

Metals News:

Metals Prices:

-- Copper rose 1.1% to $7,320.50 a metric ton on the London
Metal Exchange.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61.
-- Aluminum gained 0.6% to $1,907.50 a ton. RSI 61.
-- Nickel climbed 0.7% to $14,520 a ton. RSI 54.
-- Lead added 0.7% to $2,228 a ton. RSI 65.
-- Tin was up 0.5% at $21,850 a ton. RSI 63.
-- Zinc advanced 0.2% to $1,971.75 a ton. RSI 64.

Other markets:         Last          % Change   % YTD
Bloomberg Dollar Index 1,028.99        +0.22       +4.31
Crude Oil               $103.72        -0.13      +12.96
Gold                  $1,361.53        -0.38      -18.73
MSCI World Index         366.22        -0.34       +7.79

Economic Events:
                                      Survey    Prior      Time
                                                       (London)
Euro-zone PMI Manufacturing    Aug      50.7     50.3      9:00
Euro-zone PMI Services         Aug      50.2     49.8      9:00
U.S. Initial Jobless Claims    Aug 17   330K     320K     13:30
U.S. Continuing Claims         Aug 10  2963K    2969K     13:30
U.S. House Price Index MoM     Jun      0.6%     0.7%     14:00

================================================================

而WSJ有篇詳盡嘅報道:

來源: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127887323980604579027171041071610.html

August 21, 2013, 8:20 p.m. ET

Copper Displays Strength

Higher Prices Follow Optimism About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Overseas

The downtrodden copper market is showing signs of a turnaround amid a brightening economic outlook for the world’s two biggest consumers of the metal, China and Europe.

A flurry of relatively strong readings from the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sectors in both places has prompted many investors and analysts to revise global-consumption estimates for copper upward in recent weeks.

image

Bloomberg News

Prices of copper are up 9% since July 30. Above, copper cathode sheets in electrolytic tanks in Serbia.

The optimism about demand for copper, which is used in everything from smartphones to refrigerators to cars, has driven prices in the $100 billion futures market up 9% since July 30. Although prices have wavered in recent days amid nervousness about the Federal Reserve’s next policy moves, copper’s recent strength stands in contrast to its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when prices sank 16%.

On Wednesday, copper futures for August delivery fell 0.8%, or 2.8 cents, to $3.3115 a pound on the Comex division of 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Prices remain near two-month highs reached on Friday.

Hedge funds and other money managers as a group turned bullish on copper last week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February, according to the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They had 7,041 more bets on copper prices rising than wagers on prices falling as of Aug. 13. In early April, investors were betting 38,951 contracts—a record high since at least 2006—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vestors have turned more positive on growth—it’s as simple as that,” says Clive Burstow, portfolio manager of Baring Asset Management’s $11.3 million Global Mining Fund. Mr. Burstow recently has boosted his exposure to copper by buying shares of copper-mining companies.

A surprise expansion in manufacturing activity in July in China, the world’s biggest copper consumer and importer, gave the rally its jump-start. The market maintained momentum as the latest Chinese trade and industrial-production data beat expectations and as the euro zone last week reported its first quarterly gain i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since 2011.

MI-BY023_MKTLED_G_20130821175704

China’s manufacturing report was a “huge turning point for copper,” says Jason Rotman, president of Lido Isle Advisors, a commodities investment-management firm in Newport Beach, Calif. Mr. Rotman said the firm began placing bets on higher copper prices shortly after the manufacturing data was released.

To be sure, some say an onslaught of copper production from new mines—a factor in the selloff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could continue to cause headwinds for prices. Global mine output in the second quarter was up 8.4% from the same period in 2012, Citigroup analysts said in a note, the fifth straight quarter in which production beat year-earlier levels.

And there is potential for the next ream of Chinese economic data to disappoint. A preliminary reading on the country’s manufacturing activity in August is slated for release on Thursday.

Analysts with Credit Suisse said in a note on Tuesday that copper supply will likely exceed demand in the months ahead, citing the chance that this summer’s gains in demand from Chinese auto makers and home builders will prove fleeting.

“Reading too much into one month’s data can be misleading,” the analysts wrote.

Still, bullish investors point out that, not only are copper-demand forecasts being raised, but supplies already are tightening.

Copper stockpiles held in warehouses certified by the London Metal Exchange have declined 16% since late June, a sign of increased demand from manufacturers.

Rising investment in copper-heavy projects such as providing electricity to rural areas and railway expansion mean China’s refined copper consumption is set to rise 9.1% this year, analysts at Morgan Stanley estimate, up from 5% growth in 2012. They expect copper supply to exceed demand by just 53,300 metric tons this year, down from projections for a 124,400 ton surplus at the start of the year.

“Copper’s resilience suggests that the worst is behind us,” says Sameer Samana, a seni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st with Wells Fargo Advisors, which manages about $1.3 trillion in assets. “If China was really in as bad of a shape as people have been saying, you would have seen a much bigger pullback” in copper and other industrial metals.

========================================

圖其實都不錯,不過我又講唔出點解不錯,總之就係覺得佢仲有得升,我一向都唔準㗎啦,睇下966就知(唉⋯⋯)

我覺得,純粹9UP咁講,短期1蚊幾毫嘅升幅機會是不少⋯⋯

我覺得呢排尐資源股已經郁咗一段短時間,如果呢個時候仲唔上車,我覺得之後去到「火棒傳遞區」先諗買唔買,第一輸嘅當然係價位,但呢點其實唔緊要,注碼先係最緊要,升到RSI過70樓上,你仲敢唔敢大注渣落去?你唔敢大注渣,已經限制咗你嘅POTENTIAL PROFIT。當然,你唔昅實個市,慢幾怕先留意到,咁只能再努力尐啦~

358-6M-DayChart_20130822

================================================================

最後,想share埋呢篇收錄在湯財文庫嘅轉載,觀點係我完全無諗過(其實我好多嘢都無諗過,無乜咁大不了,哈哈~)又學多樣嘢~

來源: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58683

[神州股票資訊]F T:銅市轉牛跡象——廢銅緊缺

@ 2013-06-15 18:00:48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1

FT市場早就預期銅價將走弱,因為世界銅礦的產量上升。但看空銅價的投資者可能一直忽略了一個相當重要的銅礦:城市的廢銅。

舊空調、汽車和建築上的銅線和銅管,工業用銅切割剩下的邊料,構成了銅的重要來源,但經常被忽視。

根據國際銅研究集團的數據,廢銅佔了全球銅用量的約1/3。2009年產業活動萎縮導致銅價大跌的時候,廢銅突然從全球市場中消失,幫助了銅價從谷底反彈。

現在,交易員表示,類似的情況正在發生。可用的廢銅大幅下滑,已經吸引了對沖基金和貿易商的注意,這使得他們看多銅價走勢,雖然面對眾多不利於大宗商品的負面消息。

一名商品對沖基金經理表示:「廢銅可能是我們現在傾向於看好銅市的關鍵原因。」

就算基於不透明的金屬市場的標準,廢銅市場的數據也是出了名的粗略的。但在過去三個月,中國的廢銅進口已經比一年前同期下跌了14%。一些交易員和分析師估計,全球市場可用的廢銅今年可能會減少高達15-20%。

這與2009年的廢銅供應下滑幅度無法相比,但如果他們的估算是正確的,那麼這對銅市的影響仍是相當巨大的。

每年約有360萬噸在LME上交易的精銅,是由廢銅生產的。這意味著,廢銅減少10-20%,將減少全球市場銅供應36-72萬噸——這相當於管理了全球最大的銅礦之一。

另一方面,在幾個月前,業界的共識是,今年全球銅將出現30-50萬噸的供過於求。

中國一家大型銅冶煉廠的高管表示:「廢銅的短缺,意味著市場將更為平衡,而不是供應過剩。」

廢銅供應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製造業活動過去幾個月的萎靡狀態,這意味著工廠產生的邊料減少了。同時,全球大部分地區增長停滯意味著,越來越少人廢棄舊的空調和汽車。

此外,銅價從今年2月超過8000美元/噸下滑至4月6800美元/噸,已經導致一些廢銅交易商選擇囤貨。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中國的銅冶煉廠集體囤積廢銅。

世界最大的上市廢銅商行Sims Metal Management亞洲主席Michael Lion表示,一些存在廣泛交易的高品位廢銅對倫銅價格的折讓,已經跌至了數年來的最低水平。

市場已經感受到廢銅短缺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市場,中國不斷擴張的銅冶煉產業,使中國佔了世界廢銅進口的60%。

巴克萊金屬分析師Gayle Berry表示,市場的壓力還會進一步放大,因為中國的冶煉廠要求一定比重的廢銅,才能避免它們處理低品位銅礦石時不會出現過熱的情況。

在過去六個星期裡,中國三家最大的銅冶煉廠——江西銅業、金川集團和云南銅業都因為廢銅短缺,合共關閉了每年40萬噸的產能。

廢銅市場的緊張,也剛好遇上市場的一些其它變化,使得交易員變得更為看好銅市。

第一,世界的幾家大型銅礦都出現了供應中斷的情況。第二,最近的銅價下跌已經刺激中國的貿易商和銅消費客戶囤積銅。最後,中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儲備局最近幾週也在諮詢關於購買銅收儲的事情。

高盛經濟學家Layton表示:「廢銅市場的發展對銅價有支持作用。但單純的廢銅緊缺並不能驅動銅市向牛市的實質性扭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55

{獨立調查}三奧股份:中國證監會為什麼始終不立案? Trans-media止觀

http://xueqiu.com/4234422658/25305849
{獨立調查}三奧股份:中國證監會為什麼始終不立案?

核心提示:到底是質疑本身站不住腳,還是背後存在某些問題?在監管層始終對此保持緘默的過程中,三奧股份到底是否涉嫌造假上市,似乎也沒有人關心與過問。簡單調查就不難發現明顯的造假痕跡,可是為什麼遲遲都不能啟動立案程序呢?全文:http://t.cn/z8YW2zv

9月13日下午,北京金融大街19號,富凱大廈,中國證監會9月份第二周的例行新聞發佈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蔣飛問道:有獨立調查人士向證監會舉報三奧股份財務造假,請問證監會是否展開調查?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答稱:2013年4月2日,根據相關媒體報導,我會啟動了對三奧股份案件的初步調查程序,目前該案仍在調查過程中。

上述記者所指的獨立調查機構舉報三奧股份涉嫌財務造假問題,是今年8月初Transmedia止觀在25個小時內就已經完成的一項調查結論,主要涉及到三奧股份在招股書中披露的主要項目、核心客戶和供應商等關鍵環節存在明顯的問題。

就這些問題,Transmedia止觀第一時間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書面舉報材料——但距離對方承諾的15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受理舉報已經過去很久,也始終跟此前媒體「群毆」一樣沒有了下文。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4月12日IPO預先披露的三奧股份於2012年5月18日召開2012年第37次創業板發審會審議並通過——這一天,還有新大地、安控科技、艾比森和神州綠盟等另外4家擬登陸創業板的IPO項目同時輕鬆闖關。

然而,除了新大地被《新大地涉嫌造假上市 創業板首例》的調查質疑而被立案查處外,三奧股份等公司也同樣遭遇種種造假質疑,其中以2012年8月份的《三奧股份涉嫌造假上市 創業板第二例》的調查報導為最,可這一質疑自始至終都得到監管層的任何回應,同時安然無恙地闖關財務專項大檢查的三奧股份依然正在等待發行上市批文,很可能成為IPO重啟以後的第一梯隊備選項目。

那麼,到底是媒體質疑本身就站不住腳,還是各種質疑的背後存在某些問題?在監管層始終對此保持緘默的過程中,三奧股份的大幅廣告、軟文卻悄然在一些媒體上出現——至於到底是否涉嫌造假上市逐漸成為了一個待解的謎,似乎也沒有人關心與過問。

根據Transmedia止觀調查,早在2012年媒體所質疑的三奧股份「通過簽訂三方協議提前墊資給供應商,轉而獲得與最終客戶結賬的方法購買收入從而造假上市」的等問題,本質上說尚不能成為其造假上市的直接證據——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客戶問題,充其量只能算是涉嫌包裝、造假的表象而已。或許這能夠解釋中國證監會在報導質疑後的半年多時間裡始終沒有做出任何反應的根本原因。

但需要強調的是,按照中國證監會新聞發佈會的口徑,今年4月2日才啟動了對三奧股份案件的初步調查程序,並且在時隔5個多月以後仍然處於調查過程中而沒有進行立案。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25個小時就能夠查出涉嫌造假的直接證據、並且已經正式遞交書面舉報材料,擁有強大的稽查執法專業隊伍的中國證監會卻在幾個月內始終不立案呢?

我們不妨簡單列舉三奧股份涉嫌造假的幾個最為明顯也最為直接的證據:

A、【福建廣播電視中心新聞製播綜合業務網系統採購項目】2010年度,僅僅一項合同金額高達2889萬元的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大樓的新聞製播綜合業務網系統合同項目,就為三奧股份帶來了2532.88萬元的銷售收入和632.94萬元毛利,毛利率24.99%,而僅僅這一項目就貢獻了廣電系統業務收入的35.52%。

中國政府採購網2010年5月28日披露的中標公告(招標文件編號:0624-10160340([2010]閩財購計(154)號))顯示,福建省機電設備招標公司代理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招標的1套福建廣播電視中心新聞製播綜合業務網系統採購項目,中標金額為2889.12129萬元,但中標供應商則是新奧特(北京)視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奧特」)和福建省三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奧股份前身)聯合體。

那麼,聯合體中標的金額到底如何分配?根據Transmedia止觀的獨立調查獲悉,該項目價款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統一支付給三奧股份;為實施該項目,三奧股份於2010年3月25日與新奧特簽訂合同,向新奧特採購設備,合同金額2156.00萬元。

由此可見,即便是按照招股書所披露的分配方式計算,將中標合同金額剔除向新奧特採購設備的支出,三奧股份在此項目上的毛利僅為376.88萬元,而不是招股書所披露的632.94萬元,僅此一筆就涉嫌虛增利潤67.94%。

B、【福建廣播電視中心服務器設備採購項目】中國政府採購網2009年9月16日的中標結果顯示,福建廣播電視中心服務器設備採購項目(招標編號:0624-09160471)中標金額僅為629.26萬元,中標單位為北京冠華榮信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冠華榮信」)與三奧股份的聯合體。

根據Transmedia止觀的獨立調查獲悉,該項目價款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統一支付給三奧股份;為實施該項目,三奧股份卻在兩年多以後的2011年11月9日與天視網訊簽訂合同,向天視網訊採購設備,合同金額460萬元。

有意思的是,2003年至2010年3月天視網訊為2009年與三奧股份聯合中標上述項目的冠華榮信的子公司,但三奧股份卻在2011年11月才為上述聯合中標項目向已經毫無關聯的天視網訊簽訂採購設備合同,並且付款日期卻又分別為2010年6月11日、25日,付款日期較之於合同簽訂日期早了一年多。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採購網的中標結果亦顯示,三奧股份2009年度中標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的其他項目(字幕機12.3萬元+52.8萬元+18.96萬元)總金額僅為84.06萬元。

按照招股書所披露的2009年度銷售額657.12萬元計算,剔除上述三個較小的中標項目外,福建廣播電視中心服務器設備採購項目實際上確認了573.06萬元的銷售額。而考慮到該項目的設備採購金額為460萬元,三奧股份在此項目上的毛利僅為113.06萬元,毛利率僅為19.73%——較之於招股書所披露的43.61%相去甚遠。

C、【石獅市廣播電視台新聞轉播系統】中國政府採購網的中標公告顯示,泉州云鋒招標有限公司代理石獅市廣播電視台的轉播車及服務採購結果(採購編號:YFCG200912088)中標供應商為北京永興眾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永興眾智」)和福建省三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奧股份前身)(聯合體),中標金額537.89萬元。

根據Transmedia止觀的獨立調查獲悉,該項目價款由石獅市廣播電視台統一支付給三奧股份;為實施該項目,三奧股份於2009年8月11日與永興眾智簽訂合同,向永興眾智採購轉播設備,合同金額377萬元。

但招股書披露,永興眾智作為當年的第五大供應商,三奧股份向其採購金額僅為334.47萬元——這一採購金額較之於合同金額減少了11.28%。

D、【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旅遊數字化教學與體驗司實訓系統項目】福州營造工程招標代理有限公司(榕營採購[2009]第001號)中標公告顯示,福州市職業技術學院旅遊數字化教學與體驗司實訓系統項目採購中標總金額為105.8122萬元。其中,該項目分兩部分,第一部分70.6122萬元由北京神州視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視景」)和三奧股份組成的聯合體共同實施,第二部分35.20萬元由三奧股份實施。

但根據Transmedia止觀的獨立調查獲悉,至少存在兩個疑點:首先,三奧股份方面指出,該項目招標方為福州職業技術學院;中標方為發行人與神州視景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金額70.6122萬元,並沒有三奧股份單獨實施的第二部分35.20萬元;其次,該項目價款由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統一支付給三奧股份;為實施該項目,三奧股份於2009年10月9日與神州視景簽訂合同,向神州視景採購設備,合同金額26.8122萬元元設備,而回款情況也顯示第二部分並沒有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顯示福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度銷售額為120.38萬元,假如上述項目合同金額為105.8122萬元,那麼招股書所披露的銷售額至少多出了13.77%;假如上述項目合同金額僅為70.6122萬元,那麼招股書所披露的銷售額至少多出了70.48%。

E、【南安電視台播出、製作網絡系統設備】根據Transmedia止觀的獨立調查獲悉,2009年南安市廣播電視台機房設備以及播出、製作網絡系統設備採購與安裝服務項目(招標編號:FJCZB09068-1)。該項目招標方為南安市廣播電視台,中標方為三奧股份與新奧特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金額105.98萬元。

該項目價款由南安市廣播電視台統一支付給三奧股份;為實施該項目,三奧股份於2009年11月24日與新奧特簽訂合同,向新奧特採購設備,合同金額81萬元設備。按照上述項目中標及採購情況來看,銷售額與毛利分別僅為105.98萬元、24.98萬元。

然而,招股書則顯示,作為2009年度廣電系統的第四大客戶,南安電視台銷售額卻高達170.80萬元,毛利率也高達23.68%,毛利折算為40.45萬元,分別多出了61.16%和61.93%。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五個項目只是招股書中披露的極其有限的部分細節,只需要比照具體項目參與各方主體的合同就不難發現明顯的造假痕跡,可是為什麼遲遲都不能啟動立案程序呢?我們表示不理解,你們怎麼看?@盧山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11

HTC以2.65億美元售還Beats剩餘股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269.html

黑馬通訊社消息:HTC和Beats分手已經有過預兆,注定會發生。HTC已經以2.65億美元的價格售出其在Beats Electronics持有的剩餘股份。此舉很可能不外乎是這家陷入困境的手機製造商竭力想提高自己的現金餘額。

彭博社報導,這筆交易預計將在第四季度完成。通過售還其在Beats所持的24.84%的股份,HTC將獲得25.2億元新台幣(約合8500萬美元)的稅前利潤。Beats還將償還1.5億美元的期票和應計利息。

關於這筆交易的傳言在8月份就開始流傳。自從HTC在2011年入股熱門音響品牌Beats以來,這家手機製造商的股價已經因為銷量不佳暴跌90%,其股價在本月幾乎創下8年以來的新低。

2011年,HTC最初收購了Beats 50.1%的股份。但到了2012年年中,這家台灣電子設備製造商售出其所持的一半股份,報導稱,那筆交易令其淨虧損480萬美元。

截至目前,HTC正處於危局當中。該公司的銷售收入下降,利潤下降,營運現金流為負數,很多權威機構已經(或者正打算)下調HTC的股票評級。更糟糕的是,HTC One被普遍認為是市面上最好的Android手機,但其銷售數據卻沒有反映出這一點。HTC造出了所有人都想要的手機,但卻無法讓人們花錢購買。

通過出售其所持的Beats剩餘股份,HTC為自己爭取到了多一點的生存時間。

HTC當日股價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下跌2.99%,報收於130新台幣。(譯:王燦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77

一張圖看清大佬創始人的股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290.html
為了確保在上市後管理層仍能牢握公司控制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最近正在試圖要求港交所改變堅持多年的」一股一票」傳統和監管規定。PingWest整理了部分活躍的國內互聯網大公司中(根據能檢索到準確公開信息的),創始人的持股情況。如你所見,將公司做到數十億美金規模後,依然能掌握30%以上的創始人並不多,而20%左右是個常見的數字。
shareholder-2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52

FT:淡馬錫、中石化競購西班牙最大天然氣公司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3

知情者向金融時報透露,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淡馬錫)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今夏過後各自與西班牙最大的石油企業Repsol接洽,均有意收購Repsol持有的47億歐元西班牙最大天然氣公司Gas Natural股份。

Repsol持有30%的Gas Natural股份,Repsol管理層希望出售其中的25%。

淡馬錫與中石化都同Repsol有業務往來,被西班牙政府視為Gas Nature的穩定長期投資者,都是這次收購的有力競爭對手。

今年3月,淡馬錫以10億歐元購買Repsol5%的股份,現持股比例6.3%,為該公司第四大股東。
中石化與Repsol成立了估值178億美元的合資企業,2010年以71億美元認購Repsol旗下巴西公司40%的股份,合作開發巴西油田。

消息人士今年9月稱,Gas Nature最大股東、持股34%的西班牙儲蓄銀行La Caixa認可Repsol出售持股,認為任何這類交易都有利於該行拋售其持有的小部分Gas Nature股票。

Repsol去年7月表示,考慮將液化天然氣(LNG)業務出售給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如敲定協議應於今年完成交易。但最終Repsol沒能做出決定,其他收購方表達了競購意向。

金融時報報導稱,Repsol不急於將Gas Nature的股份出手,預計這次交易的最終售價將很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5

通脹概念股美金50億元回購股份的啟示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11/50.html

執筆時DJIA於2013年11月6日收市報15,746.88點,已經破了52週高位。52週回報22.68%,看來美股氣勢如虹一年內大有直撲20,000點之勢。

自2008年3月19日首日上市收市價54.38美元直至2013年11月6日收市199.02美元計,Visa (V:US)屢計升了3.63倍,52週升幅39.47%。在2013年10月30日剛公佈了2013年度業績中,不單止每股盈利按年上升22.42%外,更額外加碼以美金50億元回購股份。
根據2005年至2013年年報所示,Visa (V:US)營業額由美金26.65億元上升至美金117.78億元,年複合增長20.41%;純利由美金3.60億元上升至美金49.80億元,年複合增長38.87%。
根據2008年至2013年營運數據,透過Visa (V:US)支付系統完成的交易由美金4.35萬億元上升至美金6.85萬億元,年複合增長9.53%;交易量由美金567億單上升至724單,年複合增長5.00%(其實和拙文《擁有銀聯卡是身分的象徵》中美國Retails and Food Sales數據年複合增長4.50%相若);發卡量由2008年17.17億張上升至2013年6月的22.00億張。
根據2008年至2012年營運收入計,美國本土比重由58.50%下跌至54.89%。
現時全球信用卡業務基本由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平分天下。以2011年營運數據計,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的支付系統完成的交易量分別是美金3.77萬億元(51.56%)和美金2.43萬億元(33.25%);發卡量分別是20.11億張(60.77%)和10.59億張(32.00%)。
值得留意的是網上交易增長是近年的趨勢。根據2010年至2013年數據,Visa (V:US)支付系統中網上交易由30.32億單上升至65.33億單,年複合增長29.15%;期內佔整體交易比重亦由6.68%上升至11.17%。
作為全球信用卡支付系統的龍頭,環球特別是未來美國經濟前景對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的影響甚大,因為他們是押注全球內需和零售前景概念股。從另一個角度看,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亦是通脹概念股,因為通脹亦是推動貨幣支付額上升的動力。值得留意的是Visa (V:US)營業額增長快過零售增長,而Visa (V:US)網上支付使用比重亦同時快速增長。倘若未來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回到次按風格暴之前,加上預期高通脹,這可對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未來股價有什麼啟示呢?

I have positions in Visa (V:U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 wrote this article myself, and it expresses my own opinions. I am not receiving compensation for it. I have no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any company which stock i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are always reminded that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you should do your own proper due diligence on any nam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should consider seeking advice from a broker or financial adviser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s. Any material in this article should be considered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not considered on as a formal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2

淡馬錫、厚朴等五投資者收購2.13億美元蒙牛所持雅士利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27

在雅士利乳業的母公司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應港交所上市要求減持雅士利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前高盛在華合夥人方風雷成立的私募基金厚朴和三位私人投資者合計收購4.7113億股雅士利股份。

投資方此次收購單價為每股3.5港元,交易規模16.5億港元,約合2.13億美元。

今年6月,蒙牛發出要約,以每股3.5港元收購雅士利全部股權,涉及資金124.6億港元,為近年罕見的大規模國內乳業併購交易。

8月初完成併購後,蒙牛面臨著新問題。

當時蒙牛僅接納89.82%的雅士利股份,但港交所規定,必須達到90%的比例才能進行「強制收購」(compulsory acquisition),也才能讓雅士利退市。

這意味著蒙牛必須拋售其持有的雅士利股份,繼續讓雅士利上市。

由於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為23.42%,雅士利從8月14日起暫停交易,當月申請為期3個月豁免,以待恢復最低持股量,定於11月11日復牌。

蒙牛11月11日正式公佈,決定以每股3.5港元出售雅士利股權4.7113億股。

蒙牛始建於1999年8月,2009年7月,中糧集團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去年因「毒牛奶」事件影響,蒙牛聲譽受損,中糧選擇增持220萬股力挺蒙牛。

今年完成雅士利併購後,業內認為,雅士利的奶粉業務會極大彌補蒙牛的短板,但蒙牛需要解決整合併購資產的難題。

蒙牛乳業總裁孫伊萍曾表示,併購雅士利後,將保留雅士利的獨立運營平台,保持其經營奶粉業務專業公司的地位。

以下可見南方日報整理的去年蒙牛與雅士利相關財務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2

信達IPO路演受熱捧 已敲定10家基礎投資者認購44%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879

華爾街日報報導,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週一開始為其高至25億美元的香港IPO進行路演,機構投資者認購興趣濃厚,目前已經敲定了10家基礎投資者認購其IPO中44%的股份。

信達的IPO為香港今年最大的IPO,若成功上市信達將成為內地首家赴港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

10家投資者共承諾投資10.9億美元,其中美國對沖基金Och-Ziff management(OZ)和中國人壽保險將各認購2億美元股份,挪威主權財富管理基金挪威中央銀行認購1.5億美元。

而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崇天資本(Farallon)和中國融通基金將各投資1億美元,中國平安資產管理將認購7500萬美元,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將投資6000萬美元。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和廣東省粵電集團下屬的超康投資將分別認購5295萬美元以及5000萬美元的股份。

信達計劃於12月5日定價及12日在聯交所掛牌上市。文件顯示,信達IPO,招股價區間3.00-3.58港元,計劃發行53億股股票,指導價格區間介於3.0-3.58港元,市淨率約1.13-1.31倍,募資額最多不超過24億美元(159.6-190.4億港元)。

信達於1999年成立,是中國四大國有債務清理機構之一,從中國大陸銀行處接管了約1.4萬億元不良資產。其他三家國有債務清理機構分別是:華融資產管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

2010年至2012年期間,信達收入及淨利潤在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中排名首位。據瑞銀報告,信達今年淨利潤預計約8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9

【熱點】國務院出臺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決定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4/57129.html

i黑馬12月14日報道,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全文如下:國務院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國發〔2013〕4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進一步拓展民間投資渠道,充分發揮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全國股份轉讓系統)的功能,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精神和國務院第13次常務會議的有關要求,現就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作出如下決定。一、充分發揮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功能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是經國務院批準,依據證券法設立的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主要為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服務。境內符合條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過主辦券商申請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開轉讓股份,進行股權融資、債權融資、資產重組等。申請掛牌的公司應當業務明確、產權清晰、依法規範經營、公司治理健全,可以尚未盈利,但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所披露的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完整。二、建立不同層次市場間的有機聯系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公司,達到股票上市條件的,可以直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交易。在符合《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要求的區域性股權轉讓市場進行股權非公開轉讓的公司,符合掛牌條件的,可以申請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開轉讓股份。三、簡化行政許可程序掛牌公司依法納入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股東人數可以超過200人。股東人數未超過200人的股份公司申請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證監會豁免核準。掛牌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且發行後證券持有人累計不超過200人的,證監會豁免核準。依法需要核準的行政許可事項,證監會應當建立簡便、快捷、高效的行政許可方式,簡化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無需再提交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四、建立和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建立與投資者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中小微企業具有業績波動大、風險較高的特點,應當嚴格自然人投資者的準入條件。積極培育和發展機構投資者隊伍,鼓勵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逐步將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建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證券交易場所。五、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證監會應當比照證券法關於市場主體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嚴格執法,對虛假披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采取監管措施,實施行政處罰。全國股份轉讓系統要制定並完善業務規則體系,建立市場監控系統,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設施,保障技術系統和信息安全,切實履行自律監管職責。六、加強協調配合,為掛牌公司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統籌協調,為中小微企業利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建設中涉及稅收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稅收政策處理;涉及外資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交易所市場及上市公司相關規定辦理;涉及國有股權監管事項的,應當同時遵守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建立健全掛牌公司風險處置機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國務院2013年12月13日(此件公開發布)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7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