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曹仁超的最後專訪 資產升值 時代完結 奉勸青年 創業致富 2016年03月04日

1 : GS(14)@2016-03-06 15:56:4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4342

2014年末,網媒「灼見名家」編輯部專訪投資評論權威曹仁超,問及2015年的經濟前景,當時他憂心地指出,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相當悲觀」。如今一年已過,綜觀香港股市樓市,以至整體經濟,情況的確不比往年樂觀。

然而,去年12月編輯部再訪曹仁超,他的答覆卻似有轉機。「Not too good, not too bad(不太好、不太壞),這是我對明年經濟的看法。」從「相當悲觀」到「不太好、不太壞」,想必在2015年的香港局勢之中,曹仁超已觀察到一些關鍵的變化。「現在無論股市樓市,兩者都已下挫,大部分投資者因此看淡後市——然而,市場中往往有八成人會錯判形勢,現在這麼多人看淡,我反而認為不必過分悲觀。」


經濟模式正值新舊交接
曹仁超認為香港的經濟模式已屆新舊交替之期,舊的經濟模式運行數十年,當中部分行業必將衰退,新型行業隨即乘勢抬頭。「所以未來投資股票,首要選擇行業,這比著眼整體經濟更為重要。」
不過,他認為香港股評人普遍目光短淺,不能為股民提供深入的股票分析。「這樣說可能會得罪一些行家,但坦白說香港的股評人大多水平不高,只講短線投機,不談長遠投資,對於企業的認知深度不足。」
莫要贏了戰役 輸了戰爭
曹仁超此番說話,讓記者想起他去年出版的著作,把股市喻作戰場、投資比成戰事。他在書中批評,很多人只著眼於小戰役,執著眼前的勝負,殊不知戰役為小、戰爭為大,忽視全盤大局的長遠發展,結果往往是慘淡收場。
「不錯,投資等同打仗,假若勝了一兩場戰役卻輸了整場戰爭,結果還是一敗塗地。真正的元帥,便應著眼戰爭;真正的投資者,便應著眼5年後的大市走向,而非5天後的短期波幅——所以我衷心希望散戶能用心學習長遠投資。」


資產升值潮早已完結
過去數十年,香港樓市整體上升,樓房升值數倍者不勝枚舉,有產階級樂得水漲船高。然而,曹仁超卻指出這輪資產升值浪潮其實早已完結,年輕市民如要向上流動,依靠房產升值並非明智之舉。
「我奉勸各位30歲以下的市民不要置業,把錢留作創業,投資回報一定比樓市要高。」曹仁超重申,香港的資產升值時期,恐怕已於去年上半年完結,地產市道未來2至6年都會回落。「即使樂觀地看,最早也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可稍見好轉。」
「若你把資金用於創業,尤其高科技行業,成功的話不出40歲你已擁有千萬財富。相反,若你把資金投資樓市,希望憑此致富,於現在的經濟環境來說可謂機會渺茫。」 (專訪續見A4)
2 : GS(14)@2016-03-06 15:57: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4343
雖然香港經濟正處於低潮期,但曹仁超表示香港市民不必悲觀,正如行軍打仗,不可因為短期勝利沖昏頭腦,亦不必因為稍遇挫折馬上鳴金收兵。他認為香港未來金融前景仍然亮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無可取代。

「國際有三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香港。為何香港能夠得此榮譽?不但由於我們制度優良,更因我城坐擁地理優勢——與紐約、倫敦組成24小時不斷運作的國際金融時區。」


唯望港府富人救濟基層
訪問期間,曹仁超頻頻勉勵港人不必妄自菲薄,切勿由於短期經濟低迷便失信心,強調本港基礎穩固,然而,當提及困擾多年的貧富懸殊問題時,他卻坦言十分擔心。「香港雖是富庶社會,小部分人萬貫家財,小部分人卻連住屋問題都解決不了,被迫困在狹窄細小的劏房之中,如此境況社會能不動盪嗎?」
解決社會問題,正是政府責任所在,曹仁超認為港府於此方面做得仍然不足。「每年的外匯儲備盈餘這麼豐厚,置之不用難道是要待它貶值嗎?應當用得其所,多撥一些解決劏房問題。老人問題也應處理,這是世界都正面對的問題,早前新聞報道了一些安老院對待老人的手法,太殘忍了,請讓他們老有所依。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譬如患病住院,療程用的都不是最好的藥。」

兩代港人觀念全不相同
他又指出,香港年長一輩以及年輕一代差異甚大,價值觀念全不相同。「我們嬰兒潮這代愛錢如命,一生不停追求財富;現在的年輕人則不一樣,追求興趣,渴望能從事喜愛的工作,財富只是其次。」
他呼籲香港富翁積德累善,幫助基層脫離貧窮,改善生活。「無論港府或是富人,希望莫作守財之奴,多積極救助窮人,這也能起教化作用,子孫後代才會成才。」



後記:投資評論權威曹仁超晚年健康轉差,不幸三次患癌,然仍努力對抗病魔,態度積極。期間,他數度病情好轉,「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連同幾位編輯,於2014、2015年三度跟他會面,其時他精神飽滿、思路清晰、妙語連珠,說出不少警世金句。去年,其中一篇專訪稿《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你的青春》廣泛流傳網上,道出香港現況,感動了不少青年。早前,前輩與世長辭,編輯輯錄去年末專訪精華,附上數月前他到灼見名家探班的照片,為公眾展示他最後的神采與智慧,以悼一代投資權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86

重金求子騙局致富全村建別墅

1 : GS(14)@2016-05-08 01:43:58

由窮漁村變成家家戶戶建別墅的「富婆村」,江西上饒巿余干縣的發達之路全靠當地人利用「重金求子」騙財,有村民負責寫劇本,有人演律師,有人發短訊,也有人提款的,形成一條龍產業鏈,騙徒多達360人,受害人遍佈全國20多個省。重金求子是其中一種電訊詐騙手法,40多歲的安徽人王強今年3月看到廣告,寫着「28歲富婆張靜,因丈夫身體有缺陷,想找人生孩子,懷孕成功後重謝」,廣告裏的張靜年輕迷人,於是致電給她,更聊出感情,要求見面,不過對方要求他付「誠意金」才肯見面,於是王強匯款9,000元人民幣(下同,約1.08萬港元),豈料對方從此失去聯絡,他驚覺受騙,立即報案。警方上月初拘捕「張靜」,她本名盧秀(24歲,圖),來自余干縣,直認詐騙王強,「缺錢啊,我就說你要跟我交往的話,你要拿出你的誠意,叫他買見面禮」,警方稱盧秀兩年內共詐騙20多萬元(約24萬港元)。當地傳媒發現自2010年,余干縣有360人因詐騙被捕,當地大部份村民是騙徒,村裏設施基本上都是詐騙得來,每家每戶都有車。中國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6/195998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16

拾荒可致富?《竊聽筒Phone雲》露玄機

1 : GS(14)@2016-09-09 05:36:51

蘋果公司剛發佈新一代手機iPhone7,即掀起全球熱話。新一代iPhone號稱功能多多,其中包括雙鏡頭設計,iPhone7 Plus擁有一個廣角鏡,一個遠攝鏡,拍攝時可作2倍光學變焦和10倍數碼變焦。與此同時亦有IP67防水防塵功能,就算手機浸入淺水也不會壞。然而,以往在機身上的3.5mm耳機插頭,在新一代將會消失,取而代之是Lightning耳機,但由於插口跟充電共用,因此聽歌時不能叉電,而叉電時又不能聽歌。當然用家可使用無線耳機,而蘋果便推出一款AirPods,但因為體積細小,遺失機會極高,有網民笑言執AirPods也分分鐘可以致富。大家在等待iPhone7推出之前,不妨先欣賞這惡搞版《竊聽筒Phone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9/19764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353

王弼 高換低致富術 知識改變財運

1 : GS(14)@2016-10-05 05:40:26

2016-09-24 iM  

外間認識王弼,離不開其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主席的身份,不時在報章撰文或受訪評論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位奧地利經濟學派信徒,去年離任獅子山學會主席,創立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學院位於鰂魚涌唐樓的會址,一排一排書架放滿大部頭的經濟學書籍,頗有書香氣色。

別以為王弼一介書生,投資只能紙上談兵,原來他的投資涉及股票、外滙、房地產等,多年來投資戰績亮麗,遠的有2007年牛市沽中國人壽(02628)買半山千呎豪宅;近的有去年「811人幣滙改」前,以期權沽空人幣大賺三四倍。熟讀經濟學,讓王弼多次捕捉外滙投資良機,而且他奉行「高水換低水」的投資哲學,多次高沽低買,換馬各類資產,成功讓資產三級跳。

王弼有今日的投資成績,他慶幸自己早年交過不少學費,回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恒指低至6000點水平,低價買九龍倉(00004),大賺一筆。後來科網熱潮掩至,王弼沽九倉換馬科網股,結果輸清之前利潤。「慶幸後生時好快賺到錢,也好快輸返出去,是好好的經歷!」他發現買股票不能單靠睇圖表,例如「由80元跌到20元很多人覺得抵買,但其實可以跌到2元,更可以跌到渣都無。」

經此一役,王弼買股票注重基本分析,長綫投資在藍籌股及大價股,曾以月供方式買華潤創業(00291,現稱華潤啤酒)、中信泰富(00267,現稱中信股份)等藍籌股,皆因大價股較能應用基本分析。「細價股不是不能(基本分析),但較難看它是堅定流。」雖然他偶爾也短炒細價股,但直言是「當去澳門過大海的心態」。

貴的賣 平的買

「投資股票不要經常出出入入,成本會好高,買股票和買樓通常死揸的人最賺錢,經常出出入入的最多只能賺餐飯、賺個旅行。」話雖如此,王弼不是死揸不放的人,他常以「高水」資產換「低水」的資產,一步步讓財富增值。例如他2004、2005年以5元買中國人壽,2007年大牛市炒至30多元便分批沽出,套現買入西半山千呎豪宅,他戲稱這物業是用「公仔紙」換回來。

他這套「高水換低水」投資哲學玩得出神入化,他舉例曾持有一個舖位,隨舖價升值,2012年租金回報跌至1.5厘,便沽出舖位,轉買當時股價20多元、股息逾4厘的領展(00823)。此後數年舖價持續大升,但領展股價亦升逾六成,而且他說持有領展流動性比商業物業更佳,可隨時賣出套現。

除了在不同資產之間「高換低」,此舉也適用於股票換馬。長久以來,長和(00001)股價都高於中國移動(00941),早幾個月中移動股價卻高於長和,王弼便趁機賣出中移動,換入長和。近期長和股價再次超越中移動,前者周四(22日)收報100.4元,後者為97.05元。

人幣滙價仍偏高

王弼醉心於經濟學,多年來研究環球貨幣制度及政策,觀察宏觀經濟數據,也練就了外滙投資眼光。回想2011年每歐元兌1.4美元,王弼認為歐元滙價偏高,便透過結構性產品沽空歐元。結果歐債危機爆發,歐元跌至1.33水平,讓他大賺近800個點子。準確預測歐元下跌,王弼既感自豪,也大歎好運,原來若歐元跌至1.32,該結構性產品會被強制收回,幸好當時滙價沒觸及該水平。2014年他食髓之味,再次在1.4元左右沽歐元,也有幾百點子賺幅。

去年8月11日,中國官方突然將人幣中間價調低2%,觸發人幣滙價大貶值。原來去年7月王弼在報章專欄預言人幣將大幅貶值,同月他在人幣兌6.2美元時,透過期權沽空人民幣,突如其來的「811滙改」讓他大賺三四倍。「這一次也有運氣,誰知有811滙改呢!」他回憶去年6月初上證指數升至5000點見頂,7月初中港股災,知道中央有必要大貶人幣救經濟,「因中國經濟失衡,資源錯配太勁、發鈔又過多,人民幣滙價過高,會令產品沒競爭力。」他說中國走資潮持續,可見現時人幣滙價仍偏高。

這位「富爸爸」育有兩女,女兒日漸長大,他早有換樓計劃,去年港股大時代想重施故技,高沽股票買樓,可惜數度「入票」也無功而還。現在惟有將舊居租出,租住面積大一倍的複式單位,「補了不是很多錢,在西半山同一條街,近住小朋友返學。」他曾請教資深物業投資者湯文亮,原來其舊居面積較小,較易找到租客,而複式單位的租客難找,相信業主不敢大幅加租,租樓計落有着數。

王弼Profile

39歲,育有兩女,分別10歲及8歲

現職: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及院長

?現為《明報》財經專欄作者,著有《金錢解毒力抗印鈔騙局求生術》

學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應用科學及化學工程學系畢業,後於香港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

資歷:

?2007年加入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歷任行政總監、主席,2016年改任非執董

?2001年回流香港前,於加拿大從事生物科技行業

憂中國爆煲 分散投資海外

王弼的投資項目可謂「八足咁多爪」,除了股票和外滙,他也積極投資海外物業,如他跟朋友在美國德州夾份投資土地儲備(Land banking)公司,各人注入少量資金,博取土地將來被收購發展;又在日本富良野持有一個農場,既是投資,也在暑假帶寶貝女度假。

海外投資多多,全因他對中國經濟存有戒心,「中國每月貿易盈餘有數百億元,理論上外儲每月應增加數百億,但現在沒增加更見下跌,即是說每月都有錢流出中國。」他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不再,只能夠不斷「印人仔」,結果人幣急速貶值,迫使內地人到海外買樓或買公司,為財富保值。因此近期香港和深圳樓價急升,正正顯示很多人不信任貨幣,紛紛湧入房地產這些優質資產。

部分資產買美股黃金

王弼續說,近10年中國的經濟輝煌,全因九十年代朱鎔基的經濟改革奏效,但2009年大擲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雖令很多人賺錢,卻種下資源錯配等許多問題。他不看好「一帶一路」能為中國消耗過剩產能,藉亞投行借錢給非洲國家購買中國貨,卻不能保證對方有能力還錢,「若人哋撒賴不還錢,中國做不到任何嘢!」

因此,他主張不要把全盤資產投於中港市場,若一般人資產不多,在港持有住宅的話,資產應有九成是地產,其他資產宜放在黃金和美股等,別持太多人民幣和國企股。他認為一旦中國經濟「硬着陸」,香港樓市必定出現大調整。王弼透露自己近年增加投資美股,如買入微軟、美贊臣、Visa和Mastercard等股票。換馬長和亦有這種考慮,「當中國有事,長和也會跌,但它大部分資產在歐洲,反彈也較快。」不過美國、日本亦持續量寬政策,他相信遲早有問題,「如今年2月到中國(人幣大貶)、6月在歐洲和英國(公投脫歐),不知道何時會到美國日本。」環球金融市場極度波動,更顯得分散投資在不同資產、不同地域的重要。

親子理財:寧教愛女做人 不教投資

近期香港樓市熱火朝天,廿四孝父母買樓送子女的新聞不絕於耳。現時39歲的王弼,育有兩名份別10歲和8歲的女兒,問他有沒有為愛女作置業準備?他直言不會幫女兒儲錢,反而着重培養她們的責任心。「我不想她們倚賴,不會揼水給她們、幫佢買樓。給錢她們沒用的,好容易會『揈』晒,學會生存技巧更重要。」他慨歎香港不少人缺乏責任感,很多人只懂「卸膊」,小朋友的責任心要由生活細節中培養,「如學校放學,好多同學的書包都會交給工人拎,但我要她們自己揹,去旅行也給她們拿自己的行李,一人一隻細喼。」他相信由細到大灌輸女兒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將來工作搵錢應不成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35

Money Walker:「炒股可致富」的迷信

1 : GS(14)@2017-04-28 02:09:46

有人話港人總是迷信磚頭,虔誠程度猶如信教,其實港人對於「炒股可發達」嘅講法一樣執迷,否則書局投資理財類書籍點會長賣長有。唔少理財書都強調「複息的力量」,奉之為「理財的根本」。投資無可否認有機會致富,因為錢可以生錢,只要擁有第一桶金,足以分配喺能夠提供穩定現金流嘅低風險投資,例如物業、藍籌或債券,就可以坐定定唔使博,定時定候有錢入袋,原理就同年金計劃差不多。問題在於如果本錢有限,連藍籌都買唔起一手,根本不可能拎到上述錢搵錢境界嘅入場券。現實世界大多數人,其實都受到本錢有限制肘,未能享受「複息的力量」,只能有意無意地信奉另一觀念--「炒股可發達」,將全副身家投入高風險投資,以小博大求發達,於股海浮沉力爭上岸。不過如非好彩遇上大牛市,要將雞碎咁多積蓄發大,唔通真係單靠「複息」咩?於是唔少炒友都焗住透過低入場費與高槓桿嘅投資,例如細價股、窩輪、孖展等,膽博膽期望賭出第一桶金來。問題係用得槓桿,又意味投資表現會大上大落,操盤技巧要求亦更高,結果唔少股壇炒友都唔只一次炒爆輸身家,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只有少數人真正成功致富,登上所謂嘅「財務自由」天堂。
El.
http://fb.com/moneywalkerhk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6/200018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41

股神致富金句重溫句句袋錢入你袋

1 : GS(14)@2017-05-07 15:22:55

「股神」畢菲特投資旗艦巴郡本港晚上10時舉行股東大會,連續第二年網上直播股東大會,讓環球投資者緊貼畢菲特投資脈搏,讓大家洞察股神的投資先機及大智慧。畢菲特掌舵巴郡逾半世紀,歷年股東大會、致股東的信及專訪金句百出,句句袋錢入你袋。投資世界不是太複雜,只要知道自己投資什麼畢菲特:「想投資成功,你可以唔識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新興市場。你最好,其實乜都唔知。不過,一般商學院或好多金融財務班,都用上述理論做教材。由我們的角度,『投資初哥』只要學識兩樣野:如何評估業務、如何評估市場價格。」《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所謂「價值投資」是多餘畢菲特:「我哋認為『價值投資』係多餘。如果唔係找尋價值行動,至少充分證明付出價格係合理,咁唔係『投資』係乜嘢?持續「買貴」股票,又希望好快再用更高的價格賣出,呢啲就係投機。我哋認為呢樣唔係違法,亦冇違反道德,亦冇財富增值效應。」《1992年巴郡致股東的信》堅持買低成本嘅指數基金,因為……畢菲特:「當華爾街人管理數以萬億美元嘅基金收取高昂管理費,只有經理級嘅人賺取巨額利潤,並非客戶。大型或小型投資者應押注低成本嘅指數基金。我經常建議吸納低成本嘅標普500指數基金。要讚讚身邊嘅朋友,佢哋未必賺好,但多數遵從我嘅建議。」《201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買股票不只限留意股價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不用理會股市升跌?因為……畢菲特:「股市長遠睇,點都係會向好。回顧美股喺上世紀經歷過二戰、經濟大蕭條同油價暴跌等,道指咪一樣由60幾點升過1萬點。」《2008年紐約時報訪問》無視所有市況預測畢菲特:「我哋(我與芒格)一直以來認為,股市預測者唯一價值,就是跟風水師傅一樣,『睇起嚟幾好』。目前,芒格同我繼續認為短線市況預測係毒藥,應鎖於安全地方,遠離小童及成人,尤其喺市場上表現好似小童嘅成年人。」《1992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美國持續興旺基本上「十分肯定」畢菲特:「過去238年,有邊個睇衰美國經濟而賺錢。若以美國經濟現況與1776年相比,將令你目瞪口呆。單計我出世後,美國實際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六倍。我爸爸同媽媽於1930年嘅時候,夢想不到囝囝出世後可以見到。」《2014年 巴郡致股東的信》人人唱淡就唔好買?巴菲特:「並非一間企業或股票不被睇好,走去買就係聰明;有時候逆市而行與盲目跟從同樣愚眛。意思係要思考分析,不是人云亦云。不過,正如Bertrand Russell所講,套用係股市都好啱,『大部份嘅人寧死也不願思考』,事實確是如此。」《1990年巴郡主席的信》公司不變應萬變?畢菲特:「一直以來獲利採取嘅策略係不變應萬變。箭牌香口膠嘅公司策略鮮有改變,非常吸引我,因為互聯網發展下都不受影響。類似業務我都好鍾意。」《1999年商業週刊訪問》點揀優質股至好?畢菲特:「用合理價錢買到一間優質公司股票,好過用低價撈到質素一般嘅公司。」《1989年巴郡致股東的信》要有長遠目光畢菲特:「投資者目標應該以合理價格,買入易於理解嘅業務,而且收入喺5年、10年或20年後會持續增長。但細心發現,就發覺有上述條嘅公司唔多。如果真係搵到,應該持有呢類公司股票。同時要抵抗誘惑。假如你唔願意長摣一隻股票10年,咁摣10分鐘都唔好諗。」《1996年巴郡致股東的信》培養及建立好習慣畢菲特:「連串習慣開始時唔易察覺,直至想改先發覺太沉重。所以,喺你嘅年紀,應培養及建立你欣賞嘅習慣同興趣,全部由你自己掌握。」《2007年某MBA課程講座》經典中經典畢菲特:「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此句話一出,成為投資界經典。《2004年巴郡股東大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6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33

聯校投資比賽 倡年輕人靠自己致富

1 : GS(14)@2017-11-19 15:38:12

【明報專訊】近年「贏在起跑線」的話題在社會熱議,倚仗「父幹」協助上車以至創業都時有聽聞,但其實年輕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累積財富。早前一通證券舉辦第二屆聯大投資比賽,冠軍由香港大學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系學生連誠駿(Ambrose)奪得,由中學時期經父親安排買入一隻銀行股,直至升上大學後,透過課堂和財經節目自學,改以投資衍生工具為主,因成本相對正股為低,現時累計回報達到10%。

在比賽初時,Ambrose眼見其他對手排名不高,便把全數資金押入一隻極高風險的遠價期權,最終成功獲利按近1倍,沽出當日的回報已拋離其他對手七成至八成。他亦指經歷比賽後,會更多投資衍生工具,因目前股市已累升甚多,估值昂貴,在資金有限時買入遠價牛熊證威力與股票相近,只是波幅較大。

投資衍生工具非靠估 要學會止蝕

有參加上屆比賽的Ambrose,自幼由於父親從事銀行業,經常收看財經新聞,對股票市場有所認識,大學修讀科目亦與投資相關。他的投資工具亦隨升上大學轉變,除了期指,還有接觸牛熊證和期貨。惟衍生工具操作一般較正股複雜,除了上課知識外,他主要透過平常收看網上財經節目學習得來。

不過,每當談到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人們總會聯想到「輸身家」,Ambrose認為投資者可小注嘗試,相信長遠會學得更多;例如衍生工具有別於正股,不能持有太久否則會被收回。雖然投資經驗尚短,但他對投資衍生工具自有一套心得,透過觀察圖表得知大市趨勢,而非「買大細估上估落」,並指最重要是學會止蝕,而這方面於投資初期較難觸摸。

至於整體投資策略,如果屬即時炒賣,他會留意技術指標如相對強弱指標(RSI)等,觀察那些指標相加等同釋出買入信號;若長線投資,他留意新聞為主,因主導大部分股票走勢如公司業績發布等。

明報記者

[投資新領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89&issue=201711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71

陸振球﹕懂得分散投資 才有致富機會

1 : GS(14)@2017-11-25 10:16:0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757&issue=20171125


【明報專訊】近日網上有一句潮語「問君能有幾多愁,沒買騰訊沒買樓!」意思一望而知,近年大部分港人工資龜速增長,但樓價不斷飈升,如沒有買樓,又沒有買騰訊(0700)這隻股票的話,便只有捱貴租,更愈來愈難上車,只有望着買了騰訊和買了樓人嗟嘆!

騰訊今年股價升幅 10倍於樓價

其實,騰訊股價近日雖有調整,但今年以來也升了超過1.2倍,和中原樓價指數約12%的升幅比較,即騰訊股價升幅差不多10倍於樓價;就算不是買騰訊,今年恒指也升了三成多(見圖1),即是買盈富基金(2800),今年以來也跑贏買樓價不少,可見沒錢上車未必有太大問題,最重要是懂得投資,當然買股也要儲蓄一定資金,如閣下是「月光族」,不要說沒買騰訊沒買樓,就算樓價大跌,也沒你的份兒。

周初筆者和兩名樓巿大師——長實(1113)的趙國雄和紀惠的湯文亮飯局,趙國雄便提到,雖然長實近年被一些投資界人士批評少買地,等如沒有買麵粉做麵包(起樓),看似錯過了近年的樓巿大升浪,但一來其實長實仍擁有極龐大的土地儲備,未來4至5年不愁沒有地起樓,二是做生意不一起要買麵粉,也可以「買米」,就如現在一些發展商仍高價搶地買樓,但由買地至賣樓收回所有資金,可能要5年才賺那三成的利潤,每年複利利潤也只有數個巴仙,但現在買入一些基建項目,卻可即時每年獲取5至6個巴仙的收益,做一點槓桿,每年獲利便有約10%,計入風險得到的回報,絕不輸蝕!

趙國雄:長實改「買米」 回報更高

當日趙樓神在飯局兩杯過後,說起新任政府的最高層曾和他們會面,探討對樓巿方面意見,他說那時就對政府高層表示,近年樓巿辣招不單沒有幫到年輕人買樓,更讓本有能力供樓的人更難上車,結果只有原來有錢的人可以繼續買樓,一般年輕儲不到更高的首期而難以置業,造成社會分裂,這些人唯有靠父幹或去買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一手樓,最後只是益了借錢給人買樓的財仔或一手發展商!

趙國雄又表示,所謂供應少令香港樓價大升只是部分原因,反而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印銀紙,貨幣總供應多了差不多4倍,資金追逐資產,如美股便升了3至4倍,那餘下的資金流入物業巿場,才是推動樓價大升的原因。

他進一步解釋,樓價升並不是物業的價值大升,只是銀紙貶值,如內地或香港壓抑樓價,最後只會令資金流到別的地方,造成更大的炒風,以至刺激通脹。

真富豪各類投資平均 少有只買樓

之後趙樓神又談到投資之道,不買麵粉可以買米,筆者也深有同感,且覺得長實近年的做法,其實深諳分散風險之道,若將所有身家都買騰訊或全部押注「磚頭」,在大升巿之際自然是笑呵呵,但一旦巿况逆轉,如沒有分散投資,也可以隨時一鑊熟,所以大部分真正富有人士,都會將投資適度分散。一家名為Capgemini Financial Services的機構所做的研究發現,全球真正的富人,平均會投資31%在股票,固定收益工具(如債券)則佔18%,買樓只佔14%,另會持有27%現金,以及將餘下的10%作另類投資(見圖2),而不會如大部分香港人,有了錢只懂得買樓!

該調查又表示,大部分真正富有人士會將財產進一步作地域分散,以不計亞太區的全球真正富有人士計,會將42%財富作海外投資,如果只計亞太區,投資海外的資產比例更會高達44.7%,若再細分,香港的真正富豪投資海外的資產比例更高達68%,中國則佔45.5%,新加坡則佔42.5%(見圖3)!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近日發表《2017國際人才排名》,香港得分為77.9分,比去年下跌4.6分,在63個調查的地區中排第12名,比去年下跌3名,不過仍為亞洲第一。新加坡緊隨其後,排名第13,比去年上升兩名。中國內地得分為53分,排名第40,在亞洲的排名低於台灣、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區。

值得留意的是,該項洛桑人才排名受3個因素影響,分別為投資與發展、吸引人才能力,以及人才儲備。香港在吸引人才能力排名,由去年的第5名急跌至11名,其中包括樓價在內的生活成本指數細項排第61名,但扣除兩個沒有相關數據的國家後,排名為連續第三年「包尾」。

港居住面積細 難吸引國際人才

以上數據反映,香港的高樓價和高租金,不單影響民生,也會不利香港吸引人才,曾有大型電腦公司主管對筆者說,該公司在新加坡聘用的專才為香港的3倍,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加坡可隨時為海外員工提供千多呎的居住單位,在香港,如不是高層,能予其租住太古城一個兩房單位已經很不容易!

曾有統計表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6.7平方米,約為180平方呎,約為東京、台北等地的一半,16.7平方米,在香港卻已經很不錯了。根據房委會資料,2016年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為13.1平方米,即141平方呎;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更發現,香港劏房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7.8平方呎,比監獄標準更差。必須注意的是,面積比香港更小的新加坡,居住面積平均值卻比香港大50%。

看來,如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工作,香港政府要在解決房屋問題上再多花工夫。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19

【科技籽】唔做地主起屋 《大富翁》兄弟版打工仔投資致富

1 : GS(14)@2018-02-25 03:23:11

《大富翁》的兄弟出品《我愛發薪日》(Payday)。售價:$249

【科技籽:玩物達人】過年過節朋友聚會,好多時都會玩board game,而board game界的老大哥《大富翁》(Monopoly)近年都與時並進,推出不同版本,上年推出過「孖寶兄弟」版夠晒搶鏡,今年就有不做地主而玩打工仔主題的《我愛發薪日》(Payday)。不要以為這些不同種類的《大富翁》只是換換地名,改改棋子,玩法也各有不同。


這次重點試玩的《我愛發薪日》不玩買地,轉玩投資交易,借錢不用賣地抵押,卻要定期還最低還款額(min pay),玩完真係學到理財概念。《我愛發薪日》嚴格來說不算是《大富翁》,盒面上只寫着是和《大富翁》同一生產商。打開棋盤就像一個月曆,玩法也是以月份做單位,遊戲目的不是要其他人破產,並且由玩家決定玩幾多個月,走完一個月又回到起點,當全部玩家都走完要玩的月數就計算現金定勝負。《大富翁》的簡介是快速成交地產投資遊戲,《我愛發薪日》則是薪水投資遊戲,玩家不可買地做地主,但就可以在「交易」格子抽交易卡買入各種投資品;當踩中「賣出」的格子,就可賣交易卡給銀行獲利。雖然其他玩家不會踩地盤留過路費,但玩落也十分刺激,盡顯人性。

借錢要還min pay 望抽中大獎

遊戲特點是有很多賭博成份,例如每次擲骰前都可付100元擲多一粒功能骰,此骰有不同的功能,最有用的是擲出「交易」和「賣出」,不用踩中特定格子也可買賣賺錢,但其實一張交易卡賣出買入的純利可能只有百多、二百元,用功能骰也是博一博的賭仔心態,用得過多計落會倒蝕。最過癮是踩中「幸運大抽獎」,全部玩家都可付100元參加,每人選一個點數,擲中就可拿到Jackpot彩池的累積獎金。其實中獎機會只有六分一,無人中還可再加注再擲骰,博還是不博,幾時放手,講運氣之餘亦講心理質素。赤貧玩家總會寄望中六合彩扭轉劣勢,但往往越窮越見鬼,唔信邪可能抽獎都抽到要借錢。說到借錢,《我愛發薪日》亦很生活化,向銀行借錢完全不需要抵押,話借就借。不過當玩家在遊戲中走完一個月份,還不到錢就要計利息還min pay。有趣的是玩家破產不會gameover,設定上要向銀行借錢繼續玩,Min pay都唔夠錢還就要繼續借錢。弱勢玩家很易越借越多,祈求靠抽獎或賭博式交易致富;強勢玩家就會相對保守,所以在遊戲中真的能體會理財之道,感受過欠債人生就知越博越貧。而遊戲名稱《我愛發薪日》是指每走完一個月都會拿到800元薪金,但你會發覺這800元往往不及交易和抽獎賺得多,人工不會令人致富,真的很警世。

孖寶兄弟版 改用金幣不用紙幣

除了《我愛發薪日》這類衍生產品,近年《大富翁》亦有很多不同版本。上年的「孖寶兄弟」版《大富翁Gamer冒險大挑戰》,棋子用上Mario、Peach公主、Yoshi恐龍仔、Donkey Kong猩猩王,錢不用紙幣改用金幣,玩法很特別,第二粒骰是功能骰,配合每個角色的特殊能力有不同功能,例如擲到金幣圖案可拿金幣,但Mario擲到會比其他人拿多三粒。另外有不用銀紙而是用讀卡機過數的《超級電子銀行大富翁》和由香港人投票選地的《大富翁香港版》。任天堂遊戲機Switch在上年底也推出了《大富翁》遊戲。陪着大家長大的《大富翁》也不停進步,大朋友還是小朋友可以過年過節一起玩,體會情懷之餘又有新鮮感。


近年《大富翁》越出越多版本。(左起)《香港版大富翁》、《我愛發薪日》、《大富翁Gamer冒險大挑戰》。

四個記者試玩,最興奮是幸運大抽獎時如賭馬般狂叫所選的點數。

棋盤有如月曆,走完一次叫玩完一個月,初玩者可先試玩三至四個月。


《大富翁Gamer大挑戰》的棋子很可愛,可買擴充包用新的「孖寶兄弟」角色棋子。

《我愛發薪日》沒有買地建屋,但可和銀行買賣交易品投資。



faacebook:MonopolyHK記者:司徒港燊攝影:梁志永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7/203056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9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