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今年潛在升幅14%
1 :
GS(14)@2018-01-07 15:43:49【本報訊】在盈利前景佳、估值上升及流動性正面下,德銀料MSCI中國指數及H指今年延續升勢,前者年底目標110點,上升空間18%,後者年底看14000點,潛在升幅14%。市場預期今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過德銀料增長仍然強勁且更具質素,又估計北水南下規模按年有18%至40%升幅,險資今年有望增加對高息港股配置。該行又指,相較其他成熟及新興市場股市指數,MSCI中國指數仍有大折讓,今年預測市盈率(PE)及盈利增長分別為14.3倍及17%。德銀建議投資者聚焦環保、製造業升級、國企改革及優質消費四大投資主題,今年首選股份有騰訊(700)、平保(2318)、中行(3988)、農行(1288)、聯通(762)、蒙牛(2319)、耐世特(1316)、華晨(1114)、中國生物製藥(1177)、北控水務(371)、龍源電力(916)、洛鉬(3993)、環球醫療(2666)、中石化煉化(2386)、中車時代(3898)、光大綠色(1257)及中信證券(6030)。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5/20265095
財經專題:H股倘全流通潛在供應涉2.6萬億
1 :
GS(14)@2018-01-15 03:07:54■劉士余任主席的中證監,去年底公佈H股全流通試點計劃。資料圖片
中證監於去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公佈推出市場傳聞已久的H股全流通試點計劃,首批試點企業不超過3家,如日後計劃全面實施,將為港股增加約2.6萬億市值的潛在股份供應。市場普遍認為措施可提升H股管治水平,對股價中長期利好。但對被納入全流通的H股,股價短期內會否出現衝擊,專家看法則各異。
H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境內企業,目前有252隻,內資股不能在市場減持,或將股份抵押以做融資。這些股份中,有98隻已在A股上市,其內資股可以在A股套現。剩下154隻H股,其中約七成股份為內資股,對應市值約2.6萬億元。中證監尚未公佈試點企業名單,但表示參與H股全流通試點企業股份市值不低於10億港元,股權結構相對簡單。富途證券行政總裁鄔必偉表示,「H股全流通是非常好的事。第一可以釋放流動性,吸引更多資金來港股;第二可以改善定價,內地大股東更容易融資,亦有更多動力提高上市公司業績,股價越高對大股東越有利。」他亦認為首批被納入試點的H股表現一定會非常好,才能帶來示範效應。
龐寶林指中長期利好H股
A股在2005年推出股權分置改革,將原本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但非流通股股東要向市場上的流通股股東作補償。改革實施後,滬綜指由998點升到最高6124點,勁升6倍。鄔必偉指港股的H股全流通,難望內資股股東向市場作出補償,因大部份H股上市時已表明,在政策許可時內資股可在市場流通,「但如果稍微有補償的話,會是特大的利好。」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認為,「H股全流通中長期利好,但短期會令股價下跌。」但他認為這是一次性因素,反而是吸納良機。之後大股東更有誘因做好公司,甚至注入資產。龐寶林指,H股全流通令更多內地企業來港集資,最大贏家將為港交所(388)。
ING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對H股全流通則持保留態度,「成件事太多未知之數,要好視乎具體公司點樣運作。」相信中央對H股全流通的範圍會非常有選擇性,步伐不會太快。記者:黃尹華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1/20271240
私樓潛在供應維持9.7萬伙 去年施工量1.7萬伙跌三成 仍屬高水平
1 :
GS(14)@2018-01-27 11:12:2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035&issue=20180127
【明報專訊】運輸及房屋局最新公布,未來3至4年一手潛在私宅供應為9.7萬伙,與去年9月底數據持平,當中近八成屬實用面積少於753方呎,意味中小型單位仍主導大市。雖然去年私宅施工量為1.7萬伙,按年大減逾三成,但業界認為未來5年每年平均新供應仍可達2萬伙的高水平。不過,有業界人士稱,供應增加主要來自「劏細」單位,預計仍難令樓價大幅調整。
明報記者 林可為、甘潔瑩
運房局數據顯示,上述9.7萬伙潛在私宅新供應中,包括9000伙已落成但未售出單位、6.1萬伙建築中單位(已減去已預售單位)、2.7萬伙熟地上可隨時動工項目單位。儘管整體潛在供應量未見新突破,但依然是運房局繼去年6月公布、潛在新供應量有9.8萬伙後的次高紀錄;相對2016年12月底總體潛在供應量9.4萬伙,按年增加3000伙或3%。
近八成潛在供應屬中小型單位
樓價高企下,中小型單位料將續主導一手市場。運房局表示,9.7萬伙潛在新供應中,估計有7.62萬伙,屬實用面積小於753方呎的單位,比上一季多3500伙,佔整體潛在供應量78%,較上一季多約3個百分點。局方並預計,未來數月將有7幅住宅地轉為熟地,可提供約3900伙。
過去5年每年平均施工量1.76萬伙
可留意的是,去年第4季私宅施工量,雖然由第3季的800伙,飈升6900伙或8.6倍至7700伙、涉19個住宅項目;但若相對2016年全年錄2.55萬伙,按年跌33%。仲量聯行研究部副董事車永筠認為,雖然去年全年施工量大跌,但過去5年(2013至2017)平均每年施工量仍達1.76萬多伙,較再之前5年(2007至2012年)的平均1.17萬伙增加約51%。她又稱,若新建單位陸續到位及發售,供應量可望持續增加,未來5年私宅新供應料每年可達2萬伙,較2013至2017年的落成量(平均1.35萬伙),多出47%。
測量師:看不到原因令樓價大跌
落成量方面,去年第四季共有14個私宅項目落成,涉約4900伙,按季增加800伙或19.5%。此外,去年全年私宅落成量為1.78萬伙,除按年增加3200伙或22%外,更是自2004年錄2.6萬伙後,過去13年來的新高。萊坊高級董事林浩文表示,經濟持續向好,目前看不到有何重大因素,令樓價於今年內大跌,相反整體樓價今年預料仍有5%升幅,而豪宅看高一線升8%。
湯文亮:潛在供應 愈潛愈多
1 :
GS(14)@2018-02-04 20:58:00【明報專訊】陳茂波大約在兩年前開始講潛在供應量,有老友問我何謂潛在供應量,我話我是陶淵明學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潛在供應量。有人解讀為政府可以提供的土地用作興建私人住宅單位數量,當時大家都認為政府是誇大了數字,到最後結算,可能有一半供應量潛水,所以應該叫「潛水供應量」比較恰當。政府當時亦了解一般人想法,但沒有官員澄清,令人更加肯定所謂潛在供應量其實是潛水供應量。
最初陳茂波提及潛在供應量的時候約是8.2萬個單位,當時一般人認為即使數字確實無誤,仍是不足夠,以每年消耗兩萬個單位速度,8.2萬個單位只夠4年,但兩年後,現在潛在供應量是9.7萬伙,比兩年前還多,結果令一般人更加不明白,點解潛在供應量會愈潛愈多。原來陳茂波是會計師出身,用一套簡單存貨出貨表來解釋,半製成品及貨尾就是潛在供應量。
潛在供應量包括新盤貨尾
簡單來說,已申請興建或興建中單位,扣除已出售的就是潛在供應量,到新樓入伙,貨尾單位亦會歸納為潛在供應量。過去兩年潛在供應量增加1.5萬個,證明供應比消耗多,供應不足根本不成立,今年逾兩萬個單位入伙,相信有不少仍未售出,所以我估計今年潛在供應量因貨尾增加而上升,到今年底,潛在供應量將不會少於10萬個單位。
有人曾經問我,點解潛在供應量是增加不是減少,理由很簡單,就是不斷有新樓動工來補充消耗,如果潛在供應量能夠維持在8萬至10萬個單位,代表動工量與消耗量持平,樓市應該很健康,如果低於8萬個單位,代表動工量不足,有可能令樓價上升,如果超過10萬個單位,代表貨尾單位增加,地產商有減價促銷壓力,樓市亦可能會下跌,如果大家了解多一點潛在供應量,對了解樓市走勢亦會有所幫助。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13&issue=20180130
何國良﹕「類金融機構」風行 成內地潛在風險
1 :
GS(14)@2018-02-12 07:11:02【明報專訊】剛過了1月份較猛的升勢後,2月份市場好像進入了「休魚期」,近2000億元的成交亦退回來了。畢竟,正如上周所言,單純以資金流為指標的投資者要知道,互聯互通的交易日在2月只有13個交易日,為怕春節假期的因素影響,節後重來的衝動確有不少,估計春節前市場仍只可以在膠着的狀况。
春節前大市料維持膠着
市場沒有更多的新消息,更多目光就轉移到政策的層面來。近日有多位中國金融相關官員都為金融市場的一些亂象發聲,甚至有官員稱,如果不妥善處理好有關風險,會令中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大大提升,甚至將會比10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美國金融市場更加混亂。他們認為,除了常規受監管的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行業外,市場同時存在不少「類金融機構」,以眾多名目去發行富中國特色的衍生品,結果不斷抬高資金成本,加劇實體經濟困難。如果今次的雷厲風行,可以有着供給側改革的決定力度,也許可以把問題根治。
過往,這些產品可以風行,歸根究底在於存戶的需求。這些銀行存戶,有不少投資增值的需要,而且他們在通過銀行渠道投資之前的投資產品,有着美好的投資經歷。因此,當銀行再為他們推薦更多其他的理財產品時,他們的接受程度會相當高。而且,不少的存戶面對這些產品都有一個沒說出的想法:銀行會為我的投資保底。因此,就算他們發覺有些產品所投資的相關項目可能屬於高風險類別,他們的警覺性一般都不高,因而為日後出現金融市場混亂埋下伏線,這是需求方面的情况。
另外,在產品供應方面 ,即資金需求一方,由於在過往資金供應渠道不廣,以至不少渴望有資金供應的項目得不到所需資金。在這情况下,這些項目(當時不少是資金不足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鋌而跟這些投資產品穿針引線的類金融機構合作,以較高的利息去吸引資金到位。但這個世界是要付過路費的,在多層金融機構「嵌套」的產品,利息要再往上拉才可以滿足到資金的需求,這亦成為市場潛在混亂的另一伏線。
信託業務改革難免陣痛
如果在醫療系統上,中國以「兩票制」把不必要的中介費用去掉,筆者確實希望是次的金融系統信託業務改革,可以像供給側改革般把問題的核心治本。當然,在處理相關產品去槓桿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陣痛,好像有產品在不獲延長而被逼要先行把資產處理掉時,市場就會出現百股跌停的現象。但長期而言,這將有助資金更有效分配到合適的項目上,令市場資金成本合理化。
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64&issue=20180205
周顯﹕華君控股合股 涉潛在投資者「觀感」
1 :
GS(14)@2018-02-20 08:06:20【明報專訊】有一隻股票,在股災之時,居然完全沒有下跌,就是華君控股(0377)。
這股票我是無端端買入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看通告,看到它公布100合1,當時它的股價是0.35元左右,100合1之後,變成了幾十元,但市值只有20億元,好奇之下,便買了幾百萬股,後來不知怎的,它慢慢的上升,升了70%左右。
孫粗洪買入期間 股價倍升
由於所買不多,我也沒有特別理會,只是笑笑說,我幻想它的股價會高過騰訊(0700),即是現價再炒高十多倍,但明知是說笑,心裏也沒有底。不過,此公司當日由股壇高手孫粗洪買入,年前又遭他售出了;不過,在他買入的期間,股價升了好多倍,我當然希望他出售時,能為上市公司找到一主好人家,大炒特炒。誰知買了股票之後,合併股份之事,居然延期進行,即是買入的理由已經失去了,但我死不忿氣,繼續持有。
終於在星期一,它再公布了新的合股方案,但延遲到4月13日才完成。它同時公布了股份合併的原因,是因為若干潛在投資者的「觀感」,而這些潛在投資者,包括了「一名上市發行人,其股份於主板上市,市值約3687億港元及主要從事物業發展業務」,我略查了一些內房股,中國海外(0688)、碧桂園(2007)和恒大(3333)都是2000多億元市值,華潤置地(1109)和融創中國(1918)是1000多億元,萬科企業(2202)和世茂房地產(0813)只有幾百億元……至於3000億元市值的,也有,是新鴻基地產(0016),不過香港地產公司,似乎很少參與這些殼股的活動噃。
我想來想去想不到,有讀者想得到的,敬請指教。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64&issue=20180214
一手私宅潛在供應9.3萬伙 較高峰減5000伙
1 :
GS(14)@2018-07-28 09:05:0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651&issue=20180728
【明報專訊】特首宣布將9幅私宅地改作公營房屋發展後1個月,運輸及房屋局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本港未來3至4年一手私宅潛在供應量為9.3萬伙,比3月底公布數字9.6萬伙跌3%,下挫主因是熟地上可動工項目按季跌26%至1.7萬伙。潛在供應量屬連續兩個季度下跌,累跌4%,若相對2017年6月底高位9.8萬伙則下挫5%。有分折指出,局方公布數字仍未反映新房策影響,若發展商減慢旗下項目的建築步伐,以減低空置稅負擔,有機會令潛在供應量跌至約9萬伙。
熟地隨時動工量 3年半首跌穿2萬伙
運房局數據指出,9.3萬伙潛在新供應中,包括9000伙已落成但未售單位、6.7萬伙建築中單位(減去已預售單位),以及1.7萬伙在熟地上可隨時動工項目的單位;上述9.3萬伙的數字,較上一季(即今年3月底)減少3000伙或3%,整批潛在新供應中,估計有7.37萬伙,為實用少於753方呎的中小型單位,佔整體供應量79%。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1.7萬個在熟地可隨時動工單位,按季減少6000伙或26%,屬近3年半按季新低,亦是3年半來首次跌穿2萬伙水平。中原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表示,2015至2017年,上述按季數字最高3.1萬伙,最低亦有2.1萬伙。
數字未反映新房策 業界料或跌至9萬伙
高力亞洲區估價及諮詢服務副常務董事張翹楚認為,潛在供應量下跌,主要是熟地可隨時動工項目,由2.3萬伙減至1.7萬伙,但計算官地、鐵路及市建局發展項目等,相信短期要提升供應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張指出相關數字未反映新房策的影響,如發展商放慢新盤興建步伐,以降低空置稅負擔,或令有關數字跌至約9萬伙。
至於次季一手私宅施工量涉9000伙,按季增61%,令上半年一手私宅施工量總數增至1.46萬伙,比去年上半年同期按年升72%。另次季私宅落成量涉5000伙,按季上升3倍,令上半年私宅落成量總數增至6200伙,但比去年上半年按年跌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