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不認同雙重股權架構
1 :
GS(14)@2017-10-09 04:02:30【本報訊】證監會及港交所(388)正研究是否接受「同股不同權」,基金貝萊德(Blackrock)亞太區企業管治團隊主管Pru Bennett對外媒表示,不認同雙重股權架構,若香港、新加坡落實引入「同股不同權」,則須為投資者提供額外保障。
Bennett認同交易所為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公司上市,不時審視條例很合理。但該行認為引入「同股不同權」反而會削弱股東權益。香港因堅持同股同權而失去阿里巴巴,Bennett認為港交所最想吸引的內地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的原因中,同股不同權並非最重要因素。另外,亞洲激進維權投資者行動在今年上半年較2013及14年倍增,當中有38間公司被投資者要求增加公司透明度及對小股東要有更平等待遇。Bennett指出,雖然一如美國Elliott Management此類激進投資者,將更活躍於亞洲市場,但由於亞洲市場中,不少企業都由個別大股東操控,因此維權投資者難有大動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7/20165061
港航承認股權架構有變
1 :
GS(14)@2017-10-29 23:57:00【本報訊】香港航空近期股權架構出現變動,副主席鄧竟成出席活動後承認此事,但指海南航空仍為公司其中一名股東,未透露海航集團現時持股。對於港航是否有機會賣盤,他僅稱:「唔好諗得咁複雜。」據海南航空7月公告,海航集團向獨立第三方Frontier Investment Partner L.P.基金,轉讓旗下海航集團(香港)持有的香港航空控股34.16%股權、HKA Group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23.75%。完成後,海航集團將不再通過香港航空控股、海航集團(香港)間接持有香港航空的股權。上述股權轉讓主要基於海航集團需解決海南航空與系內同業的競爭,故計劃轉讓港航股權予第三方,但未知Frontier Investment Partner最終持有港航股權的比例。
擬培訓更多本地機師
另一方面,香港航空擬培訓更多本地機師。鄧竟成表示,目前港航約有500名機師,來自40個國家,當中僅十分之一為香港人。他指,港航今年推出首屆「見習機師培訓計劃」,於4,000人中挑選10名,將前往新西蘭進行機師培訓課程。對於香港快運(HK Express)早前取消大量黃金周航班,鄧竟成表示,不能代表其他公司發言,但強調人手安排很重要,而港航亦會符合相關安全要求。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5/20193914
發展勝港 學者:監管架構職能集中
1 :
GS(14)@2017-11-26 14:13:40【明報專訊】香港是新加坡的主要競爭對手。有學者認為,星港兩地追趕步伐差距,源於新加坡的監管架構較為集中,並在面對潛在監管風險時取態不同。
新加坡金管局金融中心發展署署長張晉銘指出,必須先承認自己不了解所有事情,從零開始,追上來的步伐就會很快。能夠迅速發展,張晉銘認為要歸因於新加坡金管局的定位。「我們有三大功能,除了貨幣政策制定者,也是監管機構,亦同時肩負市場發展及推廣的責任。」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認為,新加坡之所以在發展上走得更快,主要因為其多業一管的監管架構。「在香港,銀行、保險及證券分開三個監管機構負責;而新加坡金管局則兼管各個金融範疇。」黃元山認為,一個超級監管機構掌握最大話事權,對監管或發展都較為便利。「以沙盒(Sandbox)為例,新加坡只有一個,香港則分開3個。」不過,近日3大監管機構表明,會在金融科技沙盒上加強協作。
面對潛在監管風險取態存差異
從沙盒的應用,亦看到兩地監管取態的不同。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沙盒自去年6月推出以來,張晉銘透露,只有當局認為在監管上可能有重大問題,才會把項目放到沙盒內,至今只有兩家企業使用。「我們收到逾30個查詢,但我都直接跟他們說,不用經過沙盒,直接推出市場吧。」至於香港,據金管局數據,截至今年10月,有25項產品曾用沙盒或透過其完成測試。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39&issue=20171120
匯控精簡架構 董事會都要減人
1 :
GS(14)@2018-02-25 03:04:27【明報專訊】匯控(0005)啱啱派咗成績表,表現冇乜驚喜,股價跌咗啲,最新又傳出呢隻大笨象想減少董事數目。外電Sky噚日報道,匯控董事會嚟緊有3個非執董會喺4月退任,其中包括德意志交易所主席法貝爾(Joachim Faber),即係話,原本17人既董事會變到得番14個,遲下仲會等其他董事退任,將個董事會規模縮減。
點解要咁做?Sky就話原因係新任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想精簡架構,覺得「人多手腳亂」,太多把聲有時令管理層好難做決定,所以索性等啲董事離任,做嘢可以爽快啲。報道引述消息,話監管機構批准咗杜嘉褀既決定。匯控就暫未有就報道回應。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精簡架構到連董事會都減人,貫徹匯控近年積極cut cost嘅方向,小琴都要寫個服字呀。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74&issue=20180223
測量師譚秉文:調整發展架構可加快造地
1 :
GS(14)@2018-03-15 11:32:1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276&issue=20180315
【明報專訊】林鄭月娥出任特首後,樓價繼續屢創新高,港府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滿足熾熱的需求,實屬當務之急,譚秉文測量師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譚秉文在1980年代曾在地政總署工作,過去20多年則任測量師行老闆,為發展商與港府就更改土地用途提供建議,是這個範疇的專家,他接受訪問時表示,1990年起港府由規劃署主導土地發展後,發展商將「生地變熟地」興建成住宅的時間由2至3年,增加到5至10年,他認為港府若有決心增加土地供應,可考慮調整現行架構,增加土地管理的效率。
譚秉文在訪問一開始便強調,與鑽石、黃金、豪宅及名車不同,投資者隨意炒賣這些奢侈品(luxury item),也不會影響普羅百姓的日常生活,但衣食住行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necessity),目前本港樓價之高,令本港不少無殼蝸牛難有立錐之地,是港府必須正視的問題,「以前港人住不起市區樓,可以選擇住在偏遠地區,但元朗、洪水橋等的樓價呎價現已高達2萬元,已屬於豪宅的價錢,也就是說,市民現時要用豪宅價錢去買必需品」。譚秉文又說,過去殖民地港英政府會規定米商將若干米源保留在庫倉,當饑荒的時候要拿出來賑災 ,目前有關政策取消了;而近年特區政府的土地政策亦出現類似情况,結果導致目前本港出現住宅嚴重供不應求。
豪宅價買「必需品」 港府需正視問題
記者在2016年曾訪問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了解到本港城市規劃完善,例如現有九成人口的住所400米內可到達公園或空地(open space),八成五人口的住所3公里內可抵郊野公園;在訪問中與譚秉文談起此事,他回應說,本港的城市規劃的確做得很好,但目前本港住宅嚴重供不應求,土地政策亦應該與時並進,才能平衡社會各界的利益,「全世界很少城市像本港一樣,既有高樓大廈林立是石屎森林,亦保留這麼眾多郊野公園山明水秀,這是一個很好的特色;但近年本港人口不斷膨脹,內地居民來港買樓的需求亦與日俱增,而且環球央行印錢後資金追逐實物資產,本港住宅供應卻沒有相應增加,令樓價飈升至港人難以負擔的水平,這是很大的社會問題。政府目前經常話不夠土地,指增加土地供應是當務之急,那麼本港是否一定要保留這麼多綠化空間呢?」
生地變熟地 耗時長達10年
譚秉文解釋,在殖民地港英政府執政的大多數時間內,規劃署其實並不存在,而是在地政總署以下設有規劃部門,直至1990年港英政府始決定由過去的地契主導、改為由規劃主導,規劃署才升級至與地政總署同級,負責土地供應事宜(分工是:規劃署負責土地用途的分區工作,地政總署則負責批地事宜),回歸後特區政府仍維持此一架構。他分析,過去發展商若希望把非住宅土地更改用途發展住宅,只需要向地政總署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便可,獲通過後便可動工興建,發展期只需要2至3年。
規劃署地政總署準則不同 拖低效率
但目前發展商首先要向規劃署申請改劃,規劃署會就此諮詢區議會及公眾,獲批符合規劃要求後,發展商才可拿着地契向地政總署申請補地價發展住宅,補地價後始可開始興建住宅,要把「生地」變「熟地」,需完成這個「規劃、地契、建築」的三部曲,往往需時5至10年。他認為,若特區政府有決心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應該檢討上述由規劃主導的土地發展政策是否恰當。
從測量師的實際工作來說,譚秉文表示,目前規劃署及地政總署各有一套計算住宅實用面積的準則,他舉例說:「規劃署用規劃的角度,將住宅物業最低3層的停車場不計入住宅的建築面積;但地政總署的看法卻並不一樣,因為地契只要求最低2層作停車場用途,若第3層也用作停車場,應該計入住宅的建築面積」。目前不論規劃署及地政總署均是發展局旗下的政府部門,譚秉文認為,若發展局能夠就住宅實用面積的準則劃一標準,將有助測量業界在申請改劃時提升效率,也可間接加快增加土地供應。
另外,在上世紀80年代在地政總署工作時,譚秉文與剛在本周日勝選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功能界別補選的議員謝偉銓曾共事;譚秉文指出,謝偉銓在業界有豐富經驗,希望他重返立法會後,可在推動政府加快土地供應方面繼續多做工作。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