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超越騰訊!網易10月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移動遊戲發行商

據App Annie的最新數據,網易10月份移動遊戲收入超越騰訊和Supercell,成為全球收入第一的移動遊戲發行商。網易遊戲收入大漲主要歸功於近期推出的手遊《陰陽師》和《夢幻西遊》。值得一提的是, 網易手遊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已達71億美元。

在全球遊戲收入top10中,中國遊戲有4個席位,而網易憑借《陰陽師》《夢幻西遊》占據了2個名額,特別是《陰陽師》趕超18個位置,排名全球第六。在中國區收入top10中,網易霸占4席(陰陽師、夢幻西遊、倩女幽魂、大話西遊)。

《陰陽師》自9月2日登陸App Store以來長居暢銷榜第一,進入10月表現更為驚艷,持續排名於在前4。同時網易Q3財報中顯示,凈收入92.12億元,遊戲收入高達65.68億元,占Q3凈收入的71.3%,同比增長26%。

不過網易在手遊收入方面超過騰訊,但其手遊數量上還無力抗衡騰訊,網易目前有300款手遊,而騰訊則高達444款,騰訊收購的Supercell旗下還擁有12款。

騰訊雖然收入排名第二,僅有一款《王者榮耀》進入遊戲收入第三的位置,但在遊戲領域依然強勢。騰訊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總收入為403.88億元(60.4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2%。其中,網絡遊戲收入同比增長27%,達人民幣181.66億元。手遊收入達99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42

支付寶大尺度女生照片引吐槽;小米稱賣100億部手機利潤為0;丁磊養的豬網易拍出27.7萬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8/160049.shtml

支付寶大尺度女生照片引吐槽;小米稱賣100億部手機利潤為0;丁磊養的豬網易拍出27.7萬元
李曉霞 李曉霞

支付寶大尺度女生照片引吐槽;小米稱賣100億部手機利潤為0;丁磊養的豬網易拍出27.7萬元

網友:利潤為零有人信麽?

20160206133616_B3V5k

(靜靜內心OS)

Morning,艾瑞巴蒂~

首先想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你們做好準備,聽好了,靜靜失戀了。。。。男票周末就這樣離我而去了,為什麽相處的時間總是辣麽短暫,難道他不幾道,我一點都不喜歡周一嗎,要知道,吃吃喝喝躺在他臂彎里看電視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so,你們如果有看到男票周末的話,請替靜靜轉達,靜靜real想念他。

好啦,先來看今天的早報吧~

1.支付寶測社交功能“圈子” 大尺度女生照片引吐槽

繼“高端單身交友圈”之後,支付寶再次測試社交功能“圈子”,這次推出的是“白領日記”和“校園日記”。從網友曝光的圖片來看,用戶上傳的照片尺度很大。對此,網友質疑這是付費版“陌陌”來襲?支付寶回應稱目前該功能尚處於灰度測試階段。

文到立三皮:都是支付寶搞出來的話題營銷

皮小辛:一個支付工具,能不能好好做工具

2.小米全球副總裁:小米可能賣出100億部智能手機,利潤卻為零

據國外媒體報道,小米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出現下滑,不會對公司的長期利潤增長產生影響,因為小米的商業模式不在於銷售手機。

他解釋稱,小米“可能賣出100億部智能手機,而(公司)的利潤卻為零。”他還補充道,小米基本上就是在“不賺錢”的情況下送出自己的智能手機,因為小米“關心的是長期的經常性收入流”,而不是從硬件上獲得的直接利潤。

煎餅果子不加蛋:利潤為零有人信麽?

haleychen:小米還在摸爬滾打

3.舊版優步停止服務,支付寶稱將關閉支付通道

11月27日,舊版優步App停止在中國提供服務,優步中國的所有服務切換到新App“Uber 優步中國”。有人開始擔心綁定的支付寶免密支付被盜刷,如何解綁支付賬戶成了用戶很關心的問題。

對此,支付寶官方回應:“隨著老版App停止使用,支付寶為老版Uber App在中國提供的老通道也會下線,即使有扣款請求支付寶也會拒絕。支付寶為新版App開通的新通道已上線,請大家下載優步中國新App。”

夢里有乾坤:新版Uber經常定位了以後上車地址就變了。。

南國清風:新版就是Uber的殼滴滴的心

4.土豪27.7萬搶拍網易黑豬 最高加價10萬

繼前兩日的10萬+天價,27日晚網易味央的第三頭黑豬在競拍結束最後兩小時,突然冒出一位id名為w**8的網友,自行將價格從7萬加價到17萬,最後又和D**8網友兩人多次競價,將價格飆到了27.7萬,並最終拍下。兩名土豪的火拼,也驚呆了眾人不過,截至目前,尚不知道這位逆天的土豪會否進行付款。一旦成功付款,將創下網易味央黑豬拍賣最高紀錄。

腦洞書生:這果然很土豪

5.二手車眾籌平臺 監管不明或現龐氏騙局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有些二手車眾籌平臺給投資人的允諾回報達10%,甚至更高,背後的投資風險不容小覷。一位眾籌平臺人士認為,二手車眾籌平臺監管不明確,平臺能觸碰到錢,可能存在自融、假標、龐氏騙局、跑路等情況出現。

據零壹財經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汽車眾籌行業累計籌資金額達79.5億元,在整個二手車交易市場占比雖小,但是截至2016年10月31日,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監測到的汽車眾籌平臺共計127家,其中正常運營的共99家,約占77.9%,問題平臺逐漸浮現。

貓趣無窮:總覺得國內二手車水太深,單純靠一個APP怎麽監管?

德克薩斯的豆腐:來啊,互相傷害

6.主播遭遇“討薪難” 直播平臺拖欠薪資成行業普遍現象

近期直播平臺“要播”發生了500名網絡主播討薪難問題引發社會關註。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發現,直播平臺薪水拖延發放已經是行業普遍現象,一些小型直播平臺拖欠薪資可達到一個月的時間。

對此,互聯網分析師唐欣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原因在於直播行業正處於洗牌期,一些自我造血能力差的直播平臺將面臨倒閉。其預計,未來直播行業會像視頻行業一樣,除了三五家大平臺之外,其他平臺都很難形成足夠的自我盈利能力。

@暖色調的空白:現在只是薪水被拖欠,接下來就是失業了

7.樂視風波暴露互聯網造車難題:零基礎、高投入

目前公開宣布已經在造車的互聯網汽車企業僅包括樂視、蔚來、威馬、和諧富騰四家。而最新的消息則有人歡喜有人愁:樂視法拉第工廠聲稱暫時停工;蔚來汽車發布了一輛號稱全球最快電動車的EP9;威馬汽車在溫州的工廠破土動工;有消息稱和諧富騰正在經歷股東變更。

此外,百度在2015年底曾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計劃三年實現商用五年量產。但幾天前,寶馬稱終止了與百度在無人駕駛汽車研發領域的合作。分析認為,汽車行業是重資產的模式,傳統車企在轉型過程中,有業務與產能基礎支撐,而幾乎憑空造樓的互聯網車企,能否在汽車業立足,仍有待考驗。

8.科學家發明可彎曲的超級電池:充電幾秒鐘,通話一禮拜

國外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的超級電容器制備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制備出來的超級電容器可以隨便彎曲,而且蓄電能力要遠遠超過普通的電池,與此同時,該可彎曲的超級電容器還可以反複充電30000次以上而完全不會降低電池的蓄電能力。

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這種方法制備的超級電容器僅僅需要充電幾秒鐘,就可以維持一周以上的電量。

@龍行:那個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手機怎麽辦

@攻恴殼:馬斯克笑了,離他的電動王國又近了一步

9.Surface Phone最新傳聞曝光:搭載驍龍835 可運行X86應用

微軟一直在籌備Surface Phone,最近又有關於該機的傳聞。科技博客Nokia Power User表示,微軟已經有兩款Surface原型機,一款搭載4GB RAM,另一款則為頂級的6GB RAM,而這兩款機型均配備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據悉,搭載6GB RAM的版本可以通過Windows 10 Mobile上的Continuum功能運行X86應用,不過4GB RAM的版本並無此待遇。

10.蘋果因避稅遭法國稅務部門重罰4.22億美元

據法國媒體報道,蘋果在歐洲再次收到補稅罰單——法國稅務部門近期向蘋果開出了一張4億歐元(約合4.22億美元)稅單。跟蘋果的許多其他稅收問題一樣,該公司此次在法國挨罰也是與其稅收安排有關,即通過將利潤轉移到愛爾蘭子公司來實現避稅。這一稅單僅針對蘋果法國子公司,而且只涵蓋蘋果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未繳納的稅款。

@我是一面鏡子:感覺蘋果每年不被罰款倒是不正常了

今日思想

人生的磨難是很多的,所以我們不可對於每一件輕微的傷害都過於敏感。在生活磨難面前,精神上的堅強和無動於衷是我們抵抗罪惡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洛克

支付寶 丁磊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163

押寶直播業務 網易門戶內部架構大整合

繼數月前向SEC秘密遞交IPO申請材料後,網易門戶業務再次引發公眾關註,這次的原因是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調整,傳遞出看好直播與視頻前景的明確信號。

12月30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從網易門戶內部獲得的聲明顯示,本次調整至少四大板塊,一是各內容頻道整體合並為新聞中心,負責原創內容與新聞傳播;二是合並直播、娛樂、時尚、科技、公開課頻道為直播事業中心;三是內容部增設內容運營中心,負責網易號平臺運營;四是內容部增設項目類工作室,鼓勵內部創業。

具體人事變動情況為,楊彬彬負責內容運營中心等業務;田華負責新聞中心、直播事業中心等業務,這兩人分別向網易傳媒集團CEO李黎女士匯報。劉晶負責網易特色原創內容生產,包括輕松一刻等原創項目工作室;莊笑儼擔任直播事業中心總經理,全面負責直播事業中心工作,這兩人分別向田華匯報。

與此同時,網易傳媒副總編輯曾光明宣布,因個人原因將於2017年1月1日後辭去網易傳媒的原有職務。

至於外界有猜測此舉有變相裁員意味的傳言,網易門戶方面向記者予以否認。

網易門戶這次架構調整,與近兩年整個內容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密切相關。中國媒體行業正在經歷以技術為驅動、以智能推薦為特征的移動資訊分發時代,估值節節高升的今日頭條讓很多老牌門戶客戶端丟掉了這個先機。而另一方面,以直播為代表的富媒體傳播正在形成氣候,網易顯然不想再錯過直播這個機會。

本次調整,直播業務的地位被進一步凸顯,此前各個頻道下也在分頭做直播內容,這次整合後新成立直播事業中心,意在用直播這種傳播形式將內容貫通,與圖文相比,視頻內容在廣告與電商轉化率方面通常更勝一籌。取消頻道架構,但用戶在前端看到的界面設置暫時沒有大的改變。

可以肯定的一個方向是,網易門戶接下來將擴充長尾內容的產出,除編輯自產外,會通過網易號、直播兩個渠道更多地吸收外部PGC內容,希望構建一個內容生態。但目前媒體平臺之間對內容生產者、自媒體的爭奪已經相當激烈。

對於主要靠廣告營收的門戶而言,廣告收入增速變化反映出平臺價值的趨勢。據網易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廣告服務收入在當季度總收入中占比只有6.1%,且同比增速(23.8%)低於在線遊戲(38.1%)和郵箱與電商業務(107.2%)。在毛利率方面,三季度廣告業務毛利率為65.3%,比上一季度(65.5%)和去年同期(67.6%)略有下滑,員工成本與內容采購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毛利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眼下,包括網易在內的昔日門戶巨頭均在經歷一輪大環境的低靡。近日,搜狐總編輯陳朝華離職另謀他就;而此前網易門戶總編輯崗位上也經歷過連續更替。在這個背景下,網易門戶此次大調內部架構,欲在內容產業中突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3

網易傳媒組織架構調整:建直播事業中心,副總編輯曾光明離職

第一財經獲悉,今天網易傳媒發送的內部郵件稱,各內容頻道整體合並為新聞中心,負責網易有態度的原創內容、新聞建設等工作;同時,合並直播、娛樂、時尚、科技、公開課為直播事業中心。

此外,曾光明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網易傳媒常務副總編輯,未來將以顧問身份繼續支持網易傳媒業務的發展。任命莊笑儼為直播事業中心總經理,全面負責直播事業中心工作,向副總編輯田華匯報工作。

以下為內部郵件全文:

網易傳媒內容部架構調整公示

為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強化網易“有態度”傳媒理念的同時,擴充長尾內容的產出和運營,內容部增設內容運營中心,負責網易號平臺運營體系的建設;各內容頻道整體合並為新聞中心,負責網易有態度的原創內容、新聞建設等工作;為保持和擴大網易直播業內領先優勢,合並直播、娛樂、時尚、科技、公開課為直播事業中心;同時為支持和鼓勵內部創業,內容部增設項目類工作室,為內部創業項目孵化提供土壤和平臺。

調整後各副總編輯分管業務如下:

楊彬彬先生負責內容運營中心、商務合作中心、內容保障中心、編務中心,同時負責財經APP、人工智能等項目工作室,向傳媒集團CEO李黎女士匯報工作。

田華先生負責新聞中心、直播事業中心、設計中心、政務中心、新聞學院,向傳媒集團CEO李黎女士匯報工作。

劉晶先生負責網易特色原創內容的生產,負責要聞團隊的管理,同時負責輕松一刻等原創項目工作室,向副總編輯田華先生匯報工作。

任命莊笑儼先生為直播事業中心總經理,全面負責直播事業中心工作,向副總編輯田華匯報工作。

曾光明先生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網易傳媒常務副總編輯,未來將以顧問身份繼續支持網易傳媒業務的發展。

過去兩年,中國媒體行業正經歷內容形態全面變革的階段。

以技術為驅動,以智能推薦為主要特征的移動資訊分發時代,以直播為代表的富媒體傳播時代已經來臨。網易傳媒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資訊平臺,一直秉承“有態度”的傳媒理念。未來網易仍將繼續堅持不渝地強化“有態度”的特質,把“有態度”作為內化的基因分子,在此基礎上通過“內部合夥人”(工作室)及“外部合夥人”(網易號、直播PGC)機制,在合夥人媒體時代演變成多樣化的“大網易”。我們相信,通過本次架構調整,內容部工作將取得更大的成就!

網易傳媒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4

網易怎樣用創新機制孵化項目?現在網易雲也要靠它“解放程序員”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9/160730.shtml

網易怎樣用創新機制孵化項目?現在網易雲也要靠它“解放程序員”了
楊潔 楊潔

網易怎樣用創新機制孵化項目?現在網易雲也要靠它“解放程序員”了

你是網易雲音樂、網易考拉海購和陰陽師的粉絲嗎?那你需要知道網易杭州研究院了。

雲計算之爭進入2016年,網易雲也終於入局了。從2015年開始,網易雲信、網易七魚、網易蜂巢等雲服務產品相繼上線。2016年9月,網易雲召開了戰略發布會,網易正式加入了雲計算大戰。

而推出網易雲服務產品的,正是有著“網易創新產品研發孵化基地”之稱的網易杭州研究院。它不僅為網易的互聯網業務提供技術支撐,還孵化出了網易雲音樂、網易考拉海購等一系列“網紅”產品。它的創新機制究竟如何,網易雲又為何選擇在2016年加入雲計算戰局?2016年是杭州研究院成立的第十年,網易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汪源向i黑馬講述了杭州研究院的十年發展和創新機制,以及網易雲的未來破局之術。

汪源

網易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汪源/受訪者供圖

網易的創新項目,靠什麽機制誕生?

在互聯網江湖里,網易的產品創新近年來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跨境電商網易考拉海購、在線音樂市場後來居上的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而這些“網紅”產品,均脫胎自有“網易創新產品研發孵化基地”之稱的網易杭州研究院。

網易又是憑借什麽獨特的創新機制,讓杭州研究院成為創新的大本營?“在對網易杭州研究院的職責和定位上,我們是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里很獨特的一個。它的名字叫研究院,卻包含了創新業務孵化器的職能,以及為網易全部互聯網應用提供公共技術平臺、公共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的職能。另外,它同時又包含了為網易所有互聯網應用提供運維服務保障的職能。”汪源告訴i黑馬。

在很多其他公司里,這三個職能,往往是分給不同的部門去承擔的。而在網易,杭州研究院包攬了從平臺端到業務端、再到後端服務端的角色。

據汪源介紹,從2006年開始的十年時間,杭州研究院構建了面向互聯網的七大技術體系:服務端的技術體系,現在以雲計算為主;其次是前端技術體系,包括Web前端、PC端和移動端;第三,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第四,運維保障;第五,質量保障體系;第六,大數據體系;第七,人工智能技術體系。

杭州研究院在初建之時,就確定了自己的創新機制,這也為它日後成為網易的創新業務孵化搖籃奠定了基礎。“這個機制核心要點在於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創新項目。”汪源說。項目提出後,杭州研究院會組建一個虛擬的委員會組織,來對這個項目進行評審。“通常來講,如果這個項目能夠通過委員會的評審立項的話,提出者就會成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網易的創新產品,會給人一種奇特的感覺:它們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領域,也許並不是第一時間推出的,但往往能實現“彎道超車”。這其中的原因,也在於這個創新機制中,項目的提出,並非只是源自於公司自上而下的戰略規劃。“網易大量的項目是由基層和中層管理者提出來的。比如說,從經理到高級經理、到總監,他們根據市場或者用戶的需求,提出的項目是最多的。”汪源表示。“創新項目里面核心技術人員所提出的專利,可以兌換成創新業務子公司的股份。”

在關鍵的產品上,自然離不開公司對戰略的考量。汪源向i黑馬介紹,杭州研究院會接受市場分析部和戰略部做的行業性研究和戰略性研究,並以之作為對下一步創新領域的指導。

而一旦立項,項目就將和其他產品一起分享資源、接受外部融資和市場競爭。網易內部孵化的系列產品,就接受著這樣的更叠與考驗。

從2006年創立至今,經過十年的時間,汪源把網易對雲計算的探索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們用4-5年的時間,構建了互聯網技術體系。第二階段從2011年到2015年,這是私有雲階段,網易整個集團業務實現全面雲化。第三階段,是從2015年開始,網易開始走向公有雲階段了。”

網易雲、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是杭州研究院在下一步創新發展的重點。

網易雲真的“遲到”了嗎?

相對於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在2016年9月推出雲戰略的網易雲,入局顯得是有些晚了,但在汪源看來,網易在雲計算領域,並不是個“後來者”。從2006年前後,網易就開始了對雲計算相關技術的研究,並在2012年推出了首個私有雲平臺。之後誕生的網易考拉海購、網易雲音樂和網易雲課堂等,都是在網易雲服務基礎上建立的。

到了2015年,網易集團95%以上的互聯網業務,已經移到了自主構建的私有雲的平臺上。2015年,網易進入公有雲市場,網易雲服務也自2016年開始正式對外推出。

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網易杭州研究院也一直都在關註這些新興領域的技術變革。

2010年,網易在國內首次用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方式,解決了網易郵箱的反垃圾問題。2012年,網易郵箱推出了人臉登錄的功能。2014年,網易杭州研究院自主研發了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技術,應用於網易遊戲領域。

“我們在觀察雲計算市場的發展程度,以及我們的內部技術何時能達到一個成熟的狀態。”汪源說,“到了2014年,國內雲市場開始真正啟動並走向壯大,而我們的技術、產品以及後端保障、運維,也在這一年真正打通。因此,2015年,我們認為,這個時間點到了。”

在網易雲的宣傳片中,丁磊的發言可見網易對雲計算領域的重視程度。也正是丁磊,強調了網易雲的初衷,是要“解放全國的程序員”。這也許從一開始就表明,和其他互聯網巨頭相比,網易雲在戰略上有自己的體系,更多地是為了解決企業在產品研發、運營和管理上的問題,提供面向業務的場景化解決方案。

“這和網易的文化基因有關。”網易雲市場總監張波說,“長期以來我們的產品思路,會更傾向於精準地去解決某類用戶的具體問題。”從而,網易雲在雲服務的劃分方式上也與眾不同,將其分成雲計算基礎服務、產品研發雲、業務運營雲。“當前很多雲計算的廠商提供的是基礎設施、計算能力,我們覺得,這相當於給客戶基本生存所需的水和面包。而網易推出的產品、知識體系甚至服務體系,是一種賦能,希望幫助用戶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在整體上,網易雲的產品離客戶的業務更近。“網易雲里面有很多產品線,在技術水平上,我們會做得更好。比如客服這個領域,現在有很多公司在做。而我們的客服雲(網易七魚)總的思路是,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來幫助客戶提升效率,提升它和用戶之間溝通的體驗。網易有很強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背景和積累,產品體驗也會更優。提供一個比較貼近業務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和其他家的雲在思路上的不同。”汪源向i黑馬總結,“其次就是,當你選擇了做面向業務的解決方案時,就要看你是不是做得比別人更好。我們選擇推出來的產品,都是我們做得較好的。”

汪源對網易存儲系統的打造記憶猶新。存儲技術基本上在網易1997年剛成立就開始做了,從2006年開始,杭州研究院開始做分布式數據庫,經過了10年之後,第四代也在不久前上線。“20年時間,感覺我們和老牌存儲廠商都差不多了,而我們始終做的是這種分布式的海量數據系統。”“匠心”,汪源用了這個詞,來形容網易雲對產品研發和打磨的態度。“丁總說,網易雲要解放千千萬萬程序員,怎麽樣解放?你要把這個系統做得讓程序員用起來越來越便利,效率越來越高。”

網易雲信(即時通訊雲服務)是網易雲推出的首款雲服務產品。目前,網易雲平臺上已經擁有了智能雲客服產品網易七魚、反垃圾雲服務網易易盾、新一代雲計算平臺網易蜂巢、網易視頻雲等雲服務產品,包括順豐、中國人壽、優酷、網貸之家等,都是這些產品的客戶。

而網易雲的下一步,也將和杭州研究院孵化的其他創新項目一樣,走上自己的獨立發展之路。汪源介紹,在2017年,網易雲的下一步目標,將是繼續擴充大數據產品線,以及建設營銷體系。

張波向i黑馬透露,2017年,網易雲將繼續發力引入合作夥伴,建立雲生態。在國內的主要城市,網易雲將和當地政府、園區孵化器、投資機構一起建設雙創基地,面向更多創業公司提供一整套的服務,包括網易雲的產品技術,以及知識體系等。

雖然與阿里雲同在杭州,但網易雲依托自己的差異化競爭,正在探索屬於自己的雲計算發展之路。“我們的願景是,用3-5年的時間,進入國內雲計算第一陣營。”張波信心滿滿地表示。

網易杭研院 網易雲 創新機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60

谷歌應用商店入華傳聞再起 網易成理想角色

闊別中國內地市場7年之久的谷歌近日被傳出正在與網易談合作,希望把應用商店Play Store開在中國。但雙方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均不置可否的態度又給這次令外界興奮的猜想打上一個問號。

作為一個應用分發平臺,與蘋果App Store相比,處於弱勢地位的谷歌Play Store可能看上了在中國擁有龐大郵箱賬號體系的網易,而後者又不大可能在分發渠道上與谷歌商店構成競爭關系。鑒於此前涉及Play Store以及谷歌其他服務入華的多次傳聞,這次潛在的合作可能被視為一個敲門磚,以幫助“谷歌全家桶”里的其他服務入華,但現實面臨的監管阻力可能會讓這個猜想變為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故事。

為什麽是網易?

根據美國知名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谷歌正在和網易公司接觸,目的是將前者的Play Store引入中國內地,雙方甚至到了在協商成立合資公司可能性的階段。

但在2月8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網易與谷歌方面均表達了不置可否、未予置評的態度。記者從網易內部了解到,由於平時涉及手機遊戲與其他應用產品的分發等業務,網易一直與包括谷歌和蘋果在內的分發渠道保持著長期聯系,但對上述合作傳聞表示“一頭霧水”。

有網易員工稱,聽到這個合作消息後周圍一些同事感到很興奮。從這點不難判斷,谷歌Play Store的入華對擁有豐富手遊與移動產品的網易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與另一家遊戲巨頭騰訊相比,網易的Android應用分發渠道更加分散,除了BAT旗下渠道、360、各種小渠道等,還充分利用網易的媒體屬性,在旗下各平臺推薦自家應用,同時與小米、OPPO等終端廠商進行內置捆綁。Play Store對網易產品分發而言將是一個強有力補充。

為什麽是網易?首先,與騰訊擁有應用寶不同,網易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強勢分發渠道,這減少了未來與谷歌商店競爭的風險。另外,與其像外界猜想的那樣,網易有強大的手遊產品線資源以及由此展開的合作想象空間,不如說谷歌看上了網易龐大的郵箱賬號體系,這也是谷歌尋求並借助中國廠商入華的一條可能途徑。此前,網易已經在與暴雪合作《魔獸世界》中積累了類似的中外賬號合作經驗。

易觀分析師趙子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判斷,谷歌Play Store進入中國面臨賬號問題,由於現行監管,谷歌賬號在中國內地不能使用,Play Store入華更可能采取建立一個與海外市場相對獨立的賬號系統,以應對中國的合規要求。這樣看,網易郵箱成熟的賬號體系將對谷歌有所幫助。

與蘋果的競爭

就在這次合作傳聞釋放前一個月,蘋果的一個做法似乎刺激到了谷歌的神經。當時蘋果與天貓獨家合作,低調地在天貓上開了一家專門售賣App Store充值卡等蘋果Gift Card的虛擬用品旗艦店。但有意思的是,翻遍整個頁面也找不出一個“蘋果”字樣。這被視為蘋果對中國用戶市場一種強化黏性的舉動。而谷歌的Play Store以及谷歌背後的地圖、郵箱等一系列服務只能暫時遊離於中國內地之外。

與蘋果App Store對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影響力相比,國內魚龍混雜的Android市場缺乏這種品牌效應,給人更多是一種雜亂無序,甚至缺乏安全感的印象,這也是不少用戶選擇蘋果手機而非Android智能終端的一個重要原因。背靠谷歌的品牌背書,Play Store有望對國內Android應用市場嘗試規範化,提升用戶體驗,前提是它能在內地落地。

谷歌應用商店的營收能力目前依然無法與蘋果抗衡。據蘋果公司發布的2016年9~12月季報顯示,蘋果服務類收入(包括蘋果商店、蘋果支付等)達到71.72億美元,以同比18%的增速成為蘋果業務線中增長最快的一塊。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發布的2016年三季報披露,一項“其他業務收入”為24.33億美元,這里邊不僅包括Play Store,還有雲計算、谷歌自己的硬件產品等營收。

因此,擁有龐大Android手機用戶的中國市場對谷歌Play Store而言可謂一座金礦。

但谷歌現在著手努力讓Play Store入華,似乎錯過了一個最好時機。在經歷了前期的跑馬圈地後,國內Android市場越發表現出從分散到集中的寡頭趨勢。特別是當阿里巴巴接連收購了UC與豌豆莢後,市場上形成了騰訊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UC+豌豆莢這個BAT陣營,以及不可小覷的360。連遊戲巨頭巨人網絡也曾將旗下王牌手遊《征途手機版》的發行工作交由騰訊去運作。這四家留給新進入者的空間已經很小。

然而,Play Store也許將扮演一個敲門磚的角色,而非“現金牛”。倘若這次谷歌能夠借助與網易的合作讓Play Store進入中國內地,後續圍繞Gmail、谷歌地圖、谷歌導航等一系列Google Service入華將獲得一個明朗信號,這是一心想對內地市場“二進宮”的谷歌的更大野心。但業內普遍判斷,搜索、YouTube等服務目前來看很難被列入這個期望列表中。

Android開發者的福利?

事實上,谷歌此前針對Play Store在華早有動作。2014年11月,谷歌宣布中國開發者可以直接通過Play Store將付費應用程序向130個國家發布,所得收入將直接匯入中國的銀行賬戶,讓應用程序的銷售方式與路徑更便捷。此後,時任谷歌Play Store亞太區工程副總裁Chris Yerga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從谷歌宣布在本土提供對中國開發者的商業支持計劃後,已建立本地團隊推進此業務,並推出漢化版頁面,他認為,在Play Store上中國開發者“增長強勁”。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特別是這兩年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國產智能手機崛起給Android系統重新帶來機會,也對發開者市場產生新影響。上述分析師趙子明認為,除了規範Android市場外,Play Store入華對國內開發者的一個利好是有望降低研發成本,特別是對於那些急於讓產品“出海”的遊戲開發者。過去在海外上架谷歌Play Store與在國內的Android渠道申請上線,研發人員在產品版本、後臺權限與流程等方面面對的內外差異很大,Play Store如果未來能在中國內地市場占據位置,將會縮小這種差距並降低研發成本。

但現實情況的複雜性未必是一個Play Store就能解決的,背後涉及監管、準入等很多不確定因素,讓一些業內人士對此持觀望態度。上海一位從事遊戲開發工作十多年的資深人士閆濤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單純從業務角度看,Play Store入華對中國遊戲開發者可能是一個利好,但這仍屬於一個“看起來很美”的故事。國內的遊戲監管審批在趨嚴,Play Store如何與之博弈,如果一款遊戲或應用需要配套使用到“谷歌全家桶”里的其他服務,相關服務能否跟進入華等,都是未知數。

對於谷歌對華的後續動作,外界表現出濃厚興趣。谷歌還有一個“大招”,就是在Android版本更新中強制內置谷歌各項服務。但在Android手機占市場主要地位的歐洲地區,谷歌此舉已在去年遭到歐盟反壟斷部門的指控,後者認為谷歌濫用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的市場支配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28

網易雲音樂的商業化之路及未來猜想原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196.shtml

網易雲音樂的商業化之路及未來猜想原創
三節課 三節課

網易雲音樂的商業化之路及未來猜想原創

網易雲音樂的發展勢頭實在是太迅猛了。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 ID: 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嚴鑫鑫。

若說近兩年最春風得意的互聯網產品,網易雲音樂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

2013年4月推出;

2015年用戶數破1億;

2016年躋身行業第一陣營;

2016年7月獲得2億用戶;

......

而這,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 這恐怕是任何一個產品都想要的“夢幻之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殘酷的音樂市場競爭下,網易雲音樂僅付費用戶數在過去一年里就連續增長了數倍 。

如你所知,互聯網已經來到了人口紅利期已過的下半場,商業化恐怕是擺在每個產品面前最大的問題。當互聯網音樂產品撞上了商業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文會結合網易雲音樂的商業化變現方式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來具體聊一聊這個問題。

筆者將會先介紹一下網易雲音樂現有已經開始嘗試的一些商業化手段,然後以個人理解來介紹一下音樂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和市場格局,最後再試圖來展望一下網易雲音樂將來還有可能在哪些地方做出商業化變現的嘗試。

一、網易雲音樂現有的商業化變現方式解析

1.數字專輯

數字專輯(即沒有實體CD,通過授權網站下載正版音樂的形式,最早在Ipod上進行音樂售賣就是這種形式)的出現得益於版權保護,作為傳統唱片銷售漸弱的一種創新商業手法,數字專輯有著天然獨特的網絡優勢:制作成本降低,售價不高,比去實體店購買唱片更加方便快捷。

用戶使用場景如:刷到一條愛豆最新的專輯動態,立即到網易雲音樂愛豆主頁查看詳情,自認為對愛豆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口頭,要先聽為快!買買買!

又或者:聽到一首非常想下載的歌曲,但發現只有訂購專輯才能保存到本地,然後進入歌手專輯主頁查看詳情購買下載。

比如我想下載下面這首歌,就會進入到專輯詳情頁,然後按照提示和付費流程進行操作,就可以完成付費了。

1

這里有個關於雲音樂的小問題要提一下——在數字專輯訂購頁面,我們發現用戶可購買多張專輯贈送給好友,但這個體驗並不是很好。

比如,前幾天朋友給我發了一個鏈接“送你一張陳奕迅的數字專輯”,我點擊了立即領取,然後......就完了!對,是結束了。領取完音樂後既沒有自動播放也沒有點擊播放,那這首歌去哪里了呢?

2

我在網易雲音樂App滿世界尋找一圈,終於在“賬號——會員中心——我購買的音樂”里面找到了這張專輯。然而筆者已經無心再聽,去擼工作了……

可以想象,同樣的社交情景,從“收到鏈接——打開鏈接——領取音樂”整個過程投入的時間和情感精力,可能和打開一條新聞看一個視頻相當。同時又得先找到購買的音樂才能收聽好友贈送的數字專輯,流程之繁雜,打開的頻次必然會很低。

因此筆者猜測,社交場景只是雲音樂數字專輯銷售的一小部分,其主要消費場景仍是用戶主動購買。尤其,往下看,有一個“粉絲支持榜”,這個功能就厲害了。

以非專業歌手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的《心藏》為例,專輯於12月31日晚上線,作品上線12天,銷量就突破了20萬。對比網易雲音樂平臺的大部分專輯銷售數量,這是一個較好的成績。

3

再來看一看粉絲驚人的力量。粉絲榜的前十名貢獻了將近6萬張專輯,占到專輯收入的30%。可以猜測排行榜前20%的用戶應該是創造了大於80%的收益。而網易雲音樂想要抓取的正是這部分創造了絕大收益比例的用戶。

4

按照一張專輯正常8-10首歌,每首歌2元,平均專輯銷量數在5萬左右來算,扣除音樂版稅0.8元/首,雲音樂平臺和唱片公司三七分成,那麽網易雲音樂僅一張數字專輯的收入大概就在15萬左右。而目前網易雲音樂平臺入駐明星1500位,音樂人2萬,如果能實現以1年1000張專輯發售的話,平臺收入就已達上億。

而且數字專輯的銷量在過去一年里已經連續增長數倍,可以說是網易雲音樂盈利最快,粉絲付費意願較高的變現形式之一。但是我們發現除了首頁banner和雲音樂商城banner推薦外,數字專輯無統一入口。也就是說在網易雲音樂上發布付費數字專輯的歌手數量其實並不是很多。

那未來有沒可能出現一個統一入口呢?按照常理來說,我覺得這個入口出現的可能性很大,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2.會員

推出會員是主流音樂平臺最常用的變現方式之一了,網易雲音樂當然也不會放過它的。

下載單曲是用戶最普遍的剛需,離線不需要流量而且滿足了用戶對歌曲的“占有感”。因此,針對一些版權方要求的音樂,網易雲音樂推出了會員包,有8元/月和12元/月之分,12元豪華會員包除了8元普通會員所享有的基本的無損音質、會員曲庫、免廣告外,還增加了會員特價商品、個性皮膚、會員標識、音樂周邊抽獎,同時付費音樂的下載量也增加了200首/月。

5

3.聽歌流量包

接下來是流量包。

流量包的推出是從運營商基礎數據底層切入,針對收聽音樂消費方式的補充。開通聽歌流量包對手機內存小,不夠保存到本地的用戶,或者習慣在線聽歌的用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僅限聯通和電信用戶。10元/月的費用接近於一個月的會員,雖說免了流量,但如果想要下載付費單曲,仍是需要購買會員的。

6

4.音樂商城

如果說數字專輯和音樂會員是圍繞音樂內容推出的商業化手段,那麽網易雲音樂商城則是利用自身的品牌溢價來獲得音樂周邊的收入。賣周邊想要規模化其實很難,因為用戶消費的不是音樂內容,而是網易雲音樂的品牌。用戶可以沖著網易雲音樂的品牌買一次水杯,但是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嗎?如何提高周邊網易雲音樂商城商品的複購性是擺在雲音樂面前的一個問題。

網易雲音樂商城產品分兩類:音樂周邊(網易自產自營)、數碼影音(目前以耳機為主,第三方品牌直供)。

第一類:音樂周邊

目標用戶:

1. 網易雲音樂忠實用戶,習慣性用雲音樂聽歌,對網易雲音樂的品牌有強烈的認同感;

2. 周邊產品使用者,有使用周邊產品,如水杯、筆記本等需求,同時具有獵奇心理想嘗試使用。

購物流程方面,筆者從網上購買了一個不銹鋼保溫杯,從商品圖文介紹來看,圖文簡潔,一點都沒有某寶待售商品貨物應有的氣息,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家願意接受的網易雲音樂商城的風格。另外,從下單到支付,整個環節都比較通暢。

7

售後服務方面,如果想退貨,需要第一時間向“網易雲音樂客服”賬號私信反饋。目前的方式適合小規模的商品交易,如果付費體量逐步增大,這種人工的方式應該會被產品功能取代,這也是商城需要完善之處。

8

第二類:數碼影音(以耳機為主)

目標用戶:

1. 音樂發燒友,對音質有極高的要求;

2. 音樂業余愛好者,需要一款聽歌工具。

筆者對比了網易雲音樂的幾款耳機,和某東上一樣的價格和產品圖文介紹。網易雲音樂商城提示所有第三方產品均由品牌方直供,杜絕假貨。商品的真實可靠性也就有了保障。其中一款耳機在音樂介紹上是網易雲音樂的戰略投資,並且放在了主要推薦位置,不難想象,商城正在進行的動作有:

1. 招商合作,拓展品類,引入更多的數碼影音產品;

2. 戰略投資優質且性價比較高的公司或者產品;

3. 完善產品購買到售後的整個服務流程。

當然,如果從音樂垂直電商平臺的角度放大來講,網易雲音樂要做的還有很多。

5.演出票務

演出票務的推出表明網易雲音樂已經在著力拓展音樂產業的上遊,而且開展了很久。筆者是在聽歌看評論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演出信息(網易雲音樂的廣告真是藏於無形)。演出票務的入口放在歌手單曲的評論區,一來精準地抓住了粉絲群體,直達受眾;二來評論區的蓋樓展現有效地減弱了商業廣告的成分,提升了用戶體驗。

8

除了常規的演出票務售賣外,網易雲音樂也在不斷嘗試新玩法,比如2015年的音樂大戰賽事直播,不賣直播票改賣投票權。粉絲通過在線支付一定費用,獲取愛豆的投票權,互動和參與感更強。而這也得益於網易雲音樂自身社交基因和網易擅長的遊戲優勢。

6.廣告

廣告幾乎是任何一款產品在成熟期之後都會有的變現方式之一,坐擁幾億用戶的網易雲音樂既收割了廣告金主們的金餑餑,又在用戶體驗上做到了最佳平衡。

最好的例子就比如我身邊的朋友都說網易的廣告少,那是因為網易雲音樂在用戶聽歌的過程中絕不會打擾到用戶,但如果仔細探索一下,廣告還是有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APP開屏廣告

網易雲音樂開屏廣告的時長約在2-4秒之間,這個時長的設計應該是充分考慮到了廣告的有效露出和用戶體驗之間的平衡。

廣告內容方面,有雪佛蘭汽車、Dior、瀘州老窖商務酒等,總的風格是中高端品牌、大氣上檔次,這在盈利的同時對於網易雲音樂的產品形象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9

首頁banner

首頁banner一共8屏,筆者通過幾天的觀察發現,推廣位一般保持在兩屏,一個是網易自家產品考拉海購的推廣,另一個是與音樂相關的產品推廣。看的出來,網易雲音樂對廣告的篩選很嚴苛,沒有很強的廣告感。想必開屏廣告和首頁banner的廣告也做了嚴格區分。

產品(機構)賬號

這可能是網易雲音樂最獨特也是很有意思的廣告方式了。雖然是廣告,但是以產品賬號發布歌單的形式呈現,可以說是一個和產品深度結合的廣告方式,廣告形式之新穎以及用戶可接受度應該比插入硬廣要高明得多。

7.贊賞

雖然贊賞已經被各類自媒體平臺用爛,但是網易雲音樂推出的音樂贊賞功能著實讓我意外又欣喜。

就像李誌的這首《天空之城》引起了我的共鳴,越聽越喜歡,一看這首歌被贊賞了848次,不管錢多錢少,我也要賞一個。

10

贊賞功能推出的原因和意義在於:

1. 鼓勵優質原創內容,激勵創作。雖然贊賞的金錢不多,但是表達了對音樂人創作勞動的一種尊重、鼓勵和喜愛之情。

2. 保護網易獨立音樂人,留住歌手。贊賞金基本全部轉入藝人賬戶,目前開通並具有歌曲贊賞功能的只限於網易音樂人知名創作型歌手,數量並不是很多,稀缺性可以激勵更多的音樂人不斷有高質量的產出,也讓擁有贊賞功能的音樂人獲得了一份榮耀感。

綜上,音樂平臺圍繞商業化的常規變現手段主要有會員、付費下載、電商(演出票務、雲音樂周邊)、廣告這幾種。

11

二、從音樂產業鏈上對網易雲音樂的思考

說了上面這些圍繞音樂的常規變現途徑,網易雲音樂又該如何鞏固變現手段?將網易雲音樂放置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上來思考,又要做出哪些重點布局呢?我們不妨試著立足於整個音樂產業的產業鏈來看。

橫向看整個音樂產業鏈,主要有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廣告商、消費者4個關鍵因素。

在消費者層面,網易雲音樂作為數字音樂服務提供商,3年的產品打磨已經建立起了不錯的用戶口碑和用戶忠誠度,吸引了一群大學生、白領且付費能力相當的用戶。有了這層基礎後,用戶的消費習慣可以逐步培養。

而對於廣告業務,網易雲音樂定位的消費群體得到了眾多大牌廣告主的青睞。網易雲音樂合作的廣告商基本都是大牌貼合雲音樂氣質的,產品內部的廣告位已經做了充分挖掘,再多一份可能會破壞用戶體驗,所以接下來圍繞的是音樂產業鏈上遊。

版權方面,去年7月15日QQ音樂宣布和中國音樂集團合並,在線音樂逐步進入了騰訊和阿里巴巴雙寡頭競爭的時代,“版權競爭”已經初步結束。競爭者在版權上有著充足的資源優勢,那網易雲音樂接下來能做的同時也是必須做好的就是以原創音樂作為突破口,扶持和培養好網易音樂人,這是網易本身的固有基因。

通過這幾年對原創音樂的扶持和耕耘,網易雲音樂成為了國內獨立音樂人入駐最多的音樂平臺之一。在競爭對手壟斷版權的前提下,網易雲音樂在向音樂產業上遊發展,進行全產業鏈性的版權開發,重點布局。這也許是網易雲音樂的另一個未來。

12

三、未來的商業化猜想及可能性

結合上面第二部分聊到的內容,如果我們把音樂行業再做進一步的細致剖析,可以分為:

核心層,如數字音樂、實體唱片之類;

關聯層,如音樂教育培訓、樂器、音響之類;

拓展層,如廣播電視、影視音樂等。

其中,關聯層的想象空間似乎更大。詳情可參考下圖。

13

所以,筆者猜想,未來雲音樂可能會嘗試的新的商業化變現方式,更可能與“關聯層”有關。下面來具體說。

1. 音樂課堂

網易雲音樂最近推出了一份問卷調查,從中可窺見網易雲音樂有心要做在線音樂教育的端倪。而這可能預示著雲音樂將由音樂內容提供商,向音樂綜合素養能力培養服務轉變。

14

那網易雲音樂課堂的典型場景又是什麽呢?

比如:在網易雲音樂聽歌聽了那麽久,可是越聽越不懂,曲風越來越狹窄,如果要評價一首歌,真不知道一首歌好在哪里,希望自己有音樂鑒賞的能力,系統學習一下鑒賞知識。

又或者:在網易雲音樂看到知名歌手在教吉她彈奏,而自己想學習一門樂器,愛豆教學讓自己學習更有動力。

如果說其他音樂平臺想要有類似玩法可能不太能輕易做成這件事,但網易雲音樂想做成還是有其基礎和獨特優勢的。原因有三:

1. 網易雲音樂有著業內不錯的用戶忠誠度、口碑、付費用戶規模。

2. 雲音樂的用戶畫像基本是大學生、年輕白領、中產階級等高知識分子群體,有消費能力、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的需求。

3. 網易在在線教育領域深耕已久,有自己的經驗。

可以預見的是,網易雲音樂在線課堂會圍繞用戶聽音樂的不同階段推出體系化的教學服務。比如唱歌發聲、琴藝樂器 、 編曲混音 、音樂基礎等不同分類。2017年是否會上線這個產品功能,讓我們拭目以待。

15

2. 雲音樂+

此外,網易雲音樂產品經理王詩沐在談及雲音樂最初構想的時候也提到過,希望按照用戶情景FM來做音樂。這一想法在文件夾中一躺3年,如今跑步FM已經在雲音樂上線,這極大地滿足了部分用戶——比如我——跑步健身(曬圖裝逼)聽歌的需求。

舉個自己的例子,我在跑步的時候喜歡聽歌,節奏激烈帶感的音樂讓我感覺整個身體在燃燒,越能夠堅持長跑。跑步FM能根據步頻推薦適合自己節奏的音樂,用戶又可以根據音樂幫助穩定步頻、甚至更快,達到跑步最佳效果。

在整個跑步App運動市場被充分教育的情況下,網易雲音樂適時推出跑步FM,可以說是一次線上音樂主動走向線下相互融合的嘗試。

未來商業化可能有:

1. 音樂+運動App  

雙方流量互換。借助運動App較科學精準的步頻計算,按照用戶的精確步頻推薦合適的歌單等。

2. 音樂+運動品牌

聯合推出網易雲音樂和運動品牌合作生產的定制產品,以及其他跨界合作。

3. 音樂+智能運動器械

生產帶有網易雲音樂的智能運動器械,跑步機、智能杠鈴等等。

總之,在整個音樂在線市場付費習慣未被充分教育的情況下,嘗試與線下進行連接可能會給網易雲音樂打開另一個空間。

16

四、總結

2017年的年初跟以往相比,我們並沒有聽到一些產品大的動作聲音,也沒有被新一輪熱門互聯網事件刷屏,除去喧囂,好像大家都冷靜了很多,是在兢兢業業等待醞釀更大的發聲還是重裝待發,開啟新的旅程,我們不得而知。任何一款商業產品最終都要以背負商業價值為己任。思索最大化變現產品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筆者按照付費用戶規模、單筆消費最大額、消費頻次、消費意願度幾個方面估算了網易雲音樂各項商業變現手段的收入規模占比。

以筆者的觀察和推算,目前網易雲音樂的收入占比應該是廣告>商城>數字專輯>會員>演出票務>流量包,而未來收入占比可能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商城>廣告>數字專輯>會員>演出票務>流量包;

第二階段:商城>數字專輯>演出票務>會員>廣告>流量包。

為什麽這麽說呢?

先說廣告,廣告可以說是網易雲音樂現在最賺錢的變現手段。網易雲音樂的用戶口碑、用戶規模、消費層次在那兒,加上越來越好的產品體驗,越來越活躍的用戶人群,哪怕動作慢一點都沒關系,廣告收入隨著時間推移,只會越來越高。

其次說商城,現階段商城的商品品類並不是特別豐富,購物流程不是特別完善,但是音樂發燒友消費意願很強烈,而且一些周邊很滿足文青的需求。因為商城單品價格高,所以我認為現階段的收入還是要高於數字專輯的,商城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產品品類擴充、購物流程完善後,做一個音樂類垂直電商平臺。這應該說是網易雲音樂當前著力重點做的事情。

然後對數字專輯來講,競品QQ音樂在版權資源挖掘和用戶規模提升上做了幾年時間,才在數字專輯上做到收入過億,網易雲音樂想要達到一年有1000張專輯且平均銷量在5萬以上的目標,還是需要努力的。而會員收入有待用戶的音樂付費習慣慢慢培養後才能逐步放大。

最後說說演出票務,其市場基本被大型的票務網站瓜分完畢,很難有更大的空間施展,不過以雲音樂的創新玩法和嘗試,興許可以有另外一種打法,另辟蹊徑,未嘗不可。

至於筆者的兩個猜想,有前途也有錢途,到底會不會出現,什麽時候出現是決策者戰略思考方面的問題,就交給時間去驗證它吧。

最後,本文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拍磚和交流。

網易雲音樂 互聯網產品 商業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7

電商漸成網易營收另一極 毛利率增速有待質變

讓丁磊付出很大心血同時也被寄予厚望的電商業務,終於在2016年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但有關季度毛利率環比下降等細節仍待“業績修補”。

在網易2月16日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中,四季度凈收入為120.99億元,同比增53.1%;凈利潤36.83億元,同比增70.2%。2016全年,在線遊戲以279.8億收入貢獻了整個網易七成以上營收,已經與騰訊遊戲一起構成雙寡頭格局,在遊戲第一陣營中站穩腳跟。

盡管電商業務(外加郵箱及其他業務)在2016年獲得80.46億收入,與2015年的37億相比增長了117.5%,逐漸成為網易營收的另一級;但對電商業務至關重要的毛利率卻出現連續兩個季度的環比下滑。財報對此未給出具體原因。

分析認為,對於自采自營型的考拉,四季度的大促可能是人為壓低利潤的一個原因,而拓展不同類目的毛利率差異也對整體毛利率帶來影響。比考拉啟動晚一年的嚴選由於掌握定價權,與自營模式相比存在更大利潤空間,嚴選規模的擴大有望改變網易電商整體的毛利結構。

毛利率變數

在線遊戲業務的持續增長給網易提供了一個殷實的後院,讓丁磊能踏實地實踐他的電商夢。但與其他競爭者相比,他的電商腳步可謂小心翼翼,一直堅持穩健策略。

“電商這塊沒怎麽燒錢,主要是利用網易自身資源做推廣,獲客成本比其他對手低。”一位網易內部接近丁磊的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丁磊的意圖是先利用好網易旗下的媒體與產品平臺,為考拉和嚴選導流,提升轉化率;再考慮外部流量,比如以資源置換的方式與明星、外部網站等合作推廣。網易很少做單純的電商廣告曝光。

丁磊一直堅持在考拉上寫推薦專欄“三石私物精選”,年前他還把一些員工召集起來,給他的專欄提改進意見。一直強調商品品質的丁磊似乎在有意控制考拉與嚴選的發展速度。畢竟對於自營電商,選品上的擴充不像平臺型電商那樣“來得快”。

與前幾個季度一樣,網易電商業績仍沒有獨立披露,而是和郵箱與其他業務放在一起。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其他業務”主要包括直播、保險、支付等邊緣業務,收入占比很小。在“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這一欄中,電商的營收占比最大,再細分下去,由於起步時間上比嚴選早一年,考拉的營收占比更大。因此,有關考拉的風吹草動直接決定了這部分營收的變化。

據財報顯示,2016年電商(包括郵箱與其他業務)毛利率為28%,2015年為7.9%,增長明顯。但如果比較季度環比數據,2016年第四季度毛利率為23.4%,三季度為33.5%,二季度為33.8%,呈現下滑趨勢。CFO蔡安活在隨後的財報分析師會議上將其籠統歸因於“某些電商業務縮小了規模”。

究其原因,一方面受“雙11”、“黑色星期五”等網購節影響,每年四季度通常是電商大促季,網易電商人為擠壓了部分利潤讓渡給消費者,同時不排除2016年跨境電商新政對利潤空間的擠壓效應;另一方面,不同品類商品之間毛利率差別很大。2015年網易考拉主打尿不濕、奶粉等母嬰用品,這部分剛需商品的毛利率較低;從2015年四季度開始,考拉大規模引入美妝,這也是2016年電商整體毛利潤明顯高於2015年的原因之一;進入2016年下半年,美妝類目拉升毛利率的前期效應開始減弱,考拉進入了像家居等更多細分類目。對於自采型、主要賺取進銷差價的考拉,需要找到更多高毛利品類,更加完善商品結構。

誘人的定價權

與考拉不同,嚴選走的是另一條路:ODM,即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設計商)。由於掌握了產業鏈上遊的設計與制造環節,嚴選擁有了更強的定價權。一般,擁有定價權的ODM模式理應比自采自營模式享有更高的毛利。但嚴選2016年初才起步,目前尚未形成足夠規模,因此它對網易電商整體毛利率的影響還未明顯體現。

但這種自有品牌模式很可能成為電商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近日據《華爾街日報》消息,亞馬遜將以10美元左右的低價在網上出售自有品牌內衣,將對Victoria's Secret(維密)、Calvin Klein等內衣品牌商構成潛在威脅。事實上,除內衣外,亞馬遜最早從2006年就嘗試了自有品牌商品,比如家裝工具自有品牌Denali,床上用品(Pinzon Bedding &Bath)與電子產品配件(Amazon Basics),2015年上線嬰兒尿布品牌(Amazon Elements),2016年以自有品牌進入食品與家居領域(Happy Belly),以及2016年大舉進入服裝與時尚領域(旗下至少7個自有服裝品牌)等。這些大多屬於毛利率和複購率相對較高的生活用品。

當平臺的品牌影響力足夠強大,通過向上遊掌控供應鏈與產品的設計生產工序,壓低中間環節溢價,將更多利潤讓渡給消費者,再通過口碑評價強化平臺價值與購買認知,形成閉環。

第一財經記者從嚴選方面了解到,除了中國市場,嚴選正在提速海外選品,比如發現日本和印度市場的好貨,與當地工廠合作,以擴大選品規模。此前花旗銀行的研究報告認為,嚴選將成為網易電商業務重要的GMV(總交易總額)增長驅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92

一文读懂网易:互联网常青树的方法论

http://www.xcf.cn/syms/tt/201702/t20170217_779509.htm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里,网易大概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几乎每个网民都接触过网易的产品,也流传着很多和网易相关的段子,可这家近20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相比于众口传唱的BAT,又是极其的神秘。

  时过境迁,岁月沉浮,互联网江湖里上演着一轮轮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游戏。从最初的NSS到现在的BAT,网易曾经是最闪亮的星,也曾被后来者撇入第二阵营,但在2016年却一跃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手游、电商、音乐、教育、云计算,在这些业务的突出表现背后,有人将网易看作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也有人试图从创新、文化等角度位网易贴上慢热、小而美、谨慎等标签。

  时值网易发布2016年度财报,381.79亿元的净收入和300多亿美元的市值,对照市值50亿美元的新浪以及15亿美元的搜狐,用“互联网常青树”来形容网易似乎并不为过。

  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也求证了很多在网易工作过的朋友,要解密网易为何能够“长盛不衰”,或可以从产品、管理、文化、战略等角度系统的梳理下网易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方法论。

  1、产品:创新和工匠精神

  和马云、李彦宏等大佬不同的是,身为网易的掌舵者,丁磊很少在公开场合亮相,也极少谈及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但从媒体上的片言只语和丁磊的一些内部发言来看,创新和工匠精神是丁磊最常说的两个词。

  在概念丛生的互联网文化里,创新和工匠精神早已成为被用烂的两个词,但在丁磊眼中却恰如其分的形容了网易的产品理念。

  

  “网易的产品要有两个特质,一个是相比竞争对手的产品,要有创新;二是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每个细节要做到精益求精、精致,要有工匠精神。” 这是丁磊的原话,内容源自自媒体人“夏丽巴人”在乌镇对丁磊的“围堵”。

  网易云音乐、网易严选、有道、网易云课堂等大抵就是符合丁磊标准的产品,坊间流传的几个小故事也隐约透露出了丁磊对这些产品的高标准。

  比如网易云音乐立项之后,丁磊常常把现任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叫去办公室听小语种音乐,并最终找准了“音乐社交”的差异化切入点。

  再比如在养猪这件事上丁磊坚持了七年,从选种到猪舍设计再到废水处理、品牌包装等等,网易一个接着一个的去解决问题。

  由此换来的结果是,网易云音乐在三年时间内俘获了2亿忠实用户,弯道超车般的挺进市场前三,网易考拉海购和ODM模式的网易严选相继成为电商领域的后起之秀,网易味央首头黑猪拍出了27.7万的逆天价格…….

  网易的一位内部人士说,“网易出品,必属精品”几乎成了行业内公认的口号,背后的代价也是血淋淋的。

  在2013年之前,网易错失了很多风口,微博业务输给了新浪、校园社交平台青柠无疾而终、餐饮推荐项目网易饭饭死在O2O爆发之前、致力于搭配社区的istyle可能很多人闻所未闻,类似的还有很多。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网易在游戏业务上继承的产品哲学,轻、快、追风口不是网易的特点,这在网易运营的诸多重度游戏上可以窥知一二。另一部分的原因则取决于丁磊的兴趣爱好,能被丁磊看得上的产品才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否则将永远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直到表现的更好或被砍掉。

  网易是幸运的,丁磊对产品的“苛刻”迎来的不是分崩离析的结局,而是自上而下的产品情怀。这在新上线的网易云、网易美学等产品上已经有所显现,前者选择场景化云计算的方式避开了和阿里、腾讯的直接竞争,网易云信在一年多时间内服务了22万+客户,证实了网易在即时通讯云服务上的优势;后者选择以垂直社交的方式进入美妆领域,上线6个月后即得到了App Store的推荐。

  或许执拗于创新和工匠精神的网易仍将错过很多机会,可互联网本就不是一场赢者通吃的游戏,“大而全”的BAT处处伸手来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小而美”的网易同样找到了自己的活法。

  2、管理:中层管理者的胜利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记者同时向马化腾和丁磊抛出了交接班的问题,马化腾给出的答案是岗位的“双打”,丁磊的回答是“授权”。

  被业界广为流传的是网易产品的立项方式,只不过现实情况和媒体报道仍有一些差别。媒体乐忠于报道丁磊钦点的项目,比如音乐、电商、教育等,但现实中很多项目的立项其实是中层管理者在推进。

  网易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起网易内部的产品孵化机制,按照汪源的说法,过去10年中,网易有大量项目是由基层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提出的,经理和总监级别居多。而且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项目能够通过虚拟委员会的评审立项,提出者就会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当然这套机制的运行离不开成熟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机制。其中网易杭州研究院扮演了技术支持的角色,项目立项后还会获得一定的资源支持,并允许成为独立业务实体、独立融资。而在运营机制上又有着“联邦制”的特色,各大事业部之间相互独立,也很少会有来自高层的干预。

  即便是在2016年火爆一时的《阴阳师》,游戏的立项到开发都是在工作室内部独立完成的。丁磊也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表示,《阴阳师》在开发过程中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

  此外,外界常说网易内部没有KPI文化,似乎也有一些理解上的偏颇。不同的项目之间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脱颖而出者才会在资金、人员、推广渠道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也就是外界所说得到了丁磊的厚爱。

  中层管理者被充分授权的优势在于,高层对行业的认识往往站在审视的态度上,实际接触业务了解行业的仍然是中层管理者。由中层管理者发起并主导项目,能够极大地降低试错成本。

  不过劣势同样存在,各个事业部之间的相互独立增加了沟通成本,一些项目在早期资源投入不够,有可能错过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这也决定了为什么网易在产品上喜欢后发制人,或者从行业边缘寻找新的时机。

  这种授权机制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高层的权利被无形的削弱,尤其对网易这家行事低调的公司来说,除了丁磊之外,鲜有高层曝光在媒体之上。而一些不安于寂寞的中高层,往往最后选择离职创业,也造就了网易“互联网行业黄埔军校”的说法。

  没有标准来衡量网易管理制度的好坏,这家很少高薪引入职业经理人,充分授权给中层管理者的公司,和BAT相比有些特立独行,但财报上的亮眼和股价的不断飙升,又证实了市场的认可。

  3、文化:段子、态度和使命感

  网易是一家“创始人文化”很浓重的公司,丁磊的个人性格对网易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阿里员工会尊称马云为“马老师”,百度员工喜欢亲切的喊李彦宏一声“Robin”,而网易的员工却敢当面叫丁磊“老板”,丁磊也自嘲自己是“农民企业家”。

  这种“段子手”的色彩还表现在网易的营销动作上。丁磊在网易云音乐上将自己的ID改成了“网易UFO丁磊”,网易考拉在双11大促期间制作了丁磊为主角的鬼畜视频,就连网易的HR也将一首《浙江杭州网易互联网招聘了》的神曲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不过,“段子手”只是外界给网易的定义,在如何提升员工使命感和忠诚度的问题上,丁磊似乎找到了一套同样适合网易的方法。

  在《马云和丁磊:两个首富的双城记》中,黑科技财经曾将阿里和网易的工作氛围做过对比,“在淘宝城,员工很有钱,工作非常紧张,生活也非常紧张;在网易城吃得好,住得好,车开得舒服,丁磊还经常关心员工的生活舒适度,唯恐员工过得不够好。”

  应该说,丁磊是一个抱有理想主义的人,给员工足够好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金钱以外的快乐。同时,这种理想还演化成了对产品的执念和道德感,为网易打上了有态度的烙印。

  “有态度”一词最早是网易新闻提出的内容导向,又很好的切合了丁磊的个人价值取向:产品就是最好的传播,企业家最好的慈善,就是提供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于是,在网易的互联网产品业务中很少存在商业原罪。据传丁磊对炒房等资本运作和投机行为嗤之以鼻,也发自内心地瞧不起假货和劣质品。 有人问及网易为何要做ODM电商时,丁磊的回答有些让人以外:“如果今天我卖出去的商品,评论里所有的人都在骂,骂黑心棉、骗子、假货,我睡都睡不好。我为什么让别人每天在我背后指指戳戳的?”

  当然,性格中的随性并没有改变丁磊作为企业家的初心。《基业长青》是丁磊最喜欢推荐给下属的一本书,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企业要有核心价值观和超越金钱的使命感。

  很明显,丁磊追求基业长青,这导致网易公司的整体基业建立在“更长久和一般性的假设之上”,既不依赖智能手机红利、技术红利,也过渡不依赖人口红利,产品的落脚点大多是对产品本质的回归。从游戏到电商到内容再到企业级的云服务,莫不遵循着这一套路。

  那么什么才是企业文化?网易给出的答案是:从企业氛围到品牌形象再到产品价值的统一价值观。

  网易不是国内最牛逼的公司,但在企业文化上去口号化、务实的风格值得很多创业者借鉴。

  战略:网易的快与慢

  唯快不破早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标签,盛极一时的小米、一统出行市场的滴滴、后起之秀的摩拜和ofo,核心不过是一个快字。网易似乎走了一条逆潮流的路,至少在外界看来是这样的。

  

  网易公司历年季度净收入走势图

  而关于网易的战略是什么,丁磊也曾做出过解读“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这个在网易叫战略。战略要正确,动作可以慢,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笔者看来,网易像是中国互联网军团里的狙击手,时刻注视着战场,却又不急于行动,只有在有把握占领市场的时候,才会稳准狠的打出一枪。网易擅长观望,并通过观望让出一定的时间窗口,借此成为战场上的幸存者。

  一般来说,任何行业从起步到定局都有三到五年的过渡期,当市场蓝海出现后,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往往会一窝蜂的涌上去,生怕错过市场红利。结局往往是在经过大规模的烧钱之后,退场的退场,倒闭的倒闭,市场上仅剩下要么一两家要么三五家的剩存者。

  而在网易出手的产品中,往往会迟到一到两年,市场竞争逐渐清晰,但用户痛点又亟待解决。网易考拉海购便是案例之一,国内进口跨境电商的元年出现在2013年,网易的入局是在2015年1月,但在网易2016年度Q4财报中,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的净收入为24.75亿元,同比增长38.2%,在整体营收中占比20.5%,业已成为网易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且从艾媒、海关的数据来看,网易考拉海购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

  狙击手的可怕之处恰是其“隐”的一面,而网易的战略布局在外界眼中又像是一个黑匣子。去年8月份,NextVR完成了8000万B轮融资,一直在投资方面保持低调的网易出现在主要投资者的名单中。此外,网易在北京、杭州、广州投资建设了四个VRAR实验室,丁磊也表示看好VR、AI等新技术。看起来习惯后发制人的网易,在技术层面却表现出了“快”的一面。

  不难理解网易对快与慢的平衡之道,来自游戏稳定增长的营收为网易在互联网业务上营造了相对宽松的产品氛围,没有快速盈利的KPI,产品能够更好的专注于细节和创新,而这种产品创新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市场的收割,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的两面性同样存在,市场往往喜欢为网易系产品贴上“小而美”的标签,而单点击破的产品布局如何形成完整的生态将是网易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在华尔街的眼中,生态所依赖的流量模式更具有盈利前景,网易作为“内容供应商”在估值上是不占优势的。

  一句话来结束,网易是一家在产品上崇尚创新和匠心,在管理上懂的放权给中层管理者,在文化上自带喜感又讲求基业长青,在战略上喜欢后发制人又与时俱进的企业。从网易身上可以读到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历史,而当网易把目光瞄向农业、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时候,又是否抓住了未来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85

丁磊凭什么把网易带到400亿?过去20年每年资本回报超过20%,在中国仅次于茅台

http://www.xcf.cn/tt2/201702/t20170223_779594.htm

 网易,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在身边同时间起家的企业都竞相倒下亦或衰退不前的衬托下,近年来却越发焕发出活力。虽然几乎完美错过电商、设计、O2O、直播、分享经济等等所有风口,但是却坚持养猪8年,目前在游戏、电商、网易云音乐方面都做的不错,这是一家极富个性的企业。

  作者:谢碧媛 

  资本却长期看好网易。从2016年年初开始,网易的股价便开始出现上涨趋势,短短十个月涨幅将近2.6倍,而在最新的季报和年报公布后,更是迎来持续上涨,目前市值逼近390亿美元,直追京东(目前市值422.28亿美元)。而BAT,仍占据前三甲位置:腾讯2576亿美元,阿里2548亿美元,百度642亿美元。

  

  虽然市值和BAT、京东还有距离。但网易的特点是闷声发大财,其赚钱能力,一直被各大一线互联网企业所羡慕。手握大量现金,利润和毛利率都排在行业前列。2016年财报数据,净收入381.79亿元,同比增长67.4%,净利润116.05亿元,同比增长72.3%,这样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BAT。

  那为什么是网易?是什么主导了这位马上要过20岁生日的互联网老兵的当下辉煌?

  游戏命脉

  其实从2015年就开始了。2015年,网易净收入为228.03亿元人民币(35.20亿美元),同比增长94.7%,净收入和增长率均创10年新高,其中净利润达到67.37亿元。三大业务:在线游戏同比增长86.86%,广告服务同比增长33.01%,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增长235.66%。

  而倒退一年2014年,全年营收仅为20.1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7%。

  是什么促成了2015年开始后网易的急速增长?

  2013年开始,网易代理暴雪的《魔兽世界》收入开始下降,而主要收入来源均集中在《梦幻西游2》、《新大话西游2》等老款端游,而端游的增长,已经明显露出疲态。

  2014年,网易果断开始调转船头,大力开发手游。以平均一个月一款的游戏数量,谨慎地探索着手游市场。

  正是有了2014年的策略转变和积累,2015年,成为网易业绩大爆发的一年。在2015年初的近一个月,网易连发6款手游,占到2014年半年的量。而到2015年第四季度结束,网易全年共计发布了80多款手游,也自此正式铺开多品类的市场格局,正式迎战排名第一的腾讯游戏。

  当时发布的诸多手游中,就包括至今仍长期霸榜的《梦幻西游》手游和《大话西游》手游。据伽马数据,自上线以来《梦幻西游》月均收入基本在8亿元左右,而去年11月更是超过10亿元的流水,可谓称得上是网易的印钞机。而二者累计给网易带来的收入已超百亿元。

  网易这家老牌游戏巨头,从2001年12月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大话西游Online》开始,就奠定了其走自研崛起的总路线,也一直是其内部引以为傲的核心。信奉精品,专注自研,是网易在游戏领域一直坚持的。2016年有媒体采访过丁磊,当被问及即将20岁的网易有什么新的发展目标时,丁磊反问:“你觉得20年的公司,每年都在换目标吗?”游戏,是丁磊会紧紧握在手上的命脉。

  在手游浪潮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围观这个始终低调的巨头,会不会被拍死在沙滩上。而到目前为止,网易活得很好,并且借着产品,站在了风口上。

  

  网易已经拥有100多款手游产品,而2016年上线的《阴阳师》,发布不足两个月,日活用户便突破1000万,后长期霸占App Store畅销榜前三,成为网易出品的又一爆款,月流水曾超10亿元,也成为2016年年报发布时,丁磊接受华尔街分析师访问被提及最多的一款产品。至少在手游领域,网易和目前仍排第一的腾讯游戏,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文化审美的高度贴合和玩家需求的快速反馈,是自研的优势。而相较于代理的高成本代理费和自主性差的特征,自研的后发力无疑更大。而这也是网易以此长期挑战腾讯的底气。

  常年坚持的自研实力,和大量经典端游培育起来的忠实用户,让网易在重新开始研发手游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用户的迁移,还是端游IP向手游的改编版本,都会更容易突围。

  2015年第四季度,网易首次单独公布手游收入:“在第四季度,手机游戏占游戏营收贡献比例是57%。”而2016年,网易在线游戏净收入为279.80亿元人民币(40.30亿美元),占到了全年收入的73%,而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手游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在整体在线游戏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4%。手游,无疑已经成为网易收入的支柱力量。

  而这一切都源于网易的提前布局。当然,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网易最大的产品经理——丁磊。

  商人丁磊

  知道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初探试水的,也许用来形容丁磊,也不为过。

  虽然这个胖憨憨的CEO,曾被媒体人这样描述:“丁磊更像是一个懒散的教练,他往往等对手们在场内踢到最后才让球队下场,似乎想坐收渔人之利,实际上却弃了最好的机会”,错失风口,亦步亦趋,也由此,网易和丁磊被网友戏称为“互联网活化石”。

  但却也是丁磊,在网易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一手推动了这家老牌互联网企业的前进之路。

  易信的挫败,一度让众人以为网易已经失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牌,而端游的颓势来袭,已无法为其长期输血。

  转型手游,丁磊孤注一掷。2014年,网易从社会招聘1200人,划出50个手游团队的预算,同时启动70个手游项目的研发,每个项目预算2000万。丁磊激进,但并不盲进。他并不在意速度,更在于精品。

  2016年11月,App Store畅销游戏榜单排名显示,网易开发的游戏《阴阳师》《梦幻西游》以及《新倩女幽魂》分别拿下排名第一、三、四。而腾讯,前五队列中唯有一款《王者荣耀》可以抗衡。

  

  《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 年上半年网易和腾讯的游戏业务收入在整个游戏市场中约占 59.3%,游戏行业已正式进入二元格局。而在手游板块,网易逆袭,可能性决定不低。

  而伽马数据编撰的《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实现1655.7亿元,同比增长17.7%。移动游戏超过客户端游戏市场规模达49.5%,客户端游戏实际销售为582.5亿元,同比下降4.8%。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5.28亿,同比增长15.9%。

  

  来源于iOS &Google Play 合并数据,中国企业中,腾讯第一,网易第二

  随着移动游戏超过客户端游戏的市场份额,网易在手游的优势也将被放大,而这次,也许是网易离摆脱千年老二头衔,超过腾讯成为中国游戏市场NO.1的机会最近的一次。而中国游戏市场的格局,也将被改写。

  当然,这也是丁磊最渴望的。

  相较于BAT的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丁磊是最低调的,极少在公开场合谈论企业战略、行业格局、未来风口。可能源于曝光的信息实在有限,丁磊在公众眼里的形象,十分复杂。

  丁磊是资深程序猿出身,非常关注用户体验。从早年做邮箱,做网站开始,就长期混迹于论坛,无论是对用户产品意见,还是产品的评估,还是对用户意见的反馈,丁磊都是将其排在第一位,一直标榜自身是网易最大的产品经理。而对于产品的严苛考究,虽然坚持的宗旨是一致的,却让他在行业进击时,做了双面的选择。

  近年丁磊的重心,除了游戏,便在他一手布局、亲自操刀的电商新业务——网易考拉与网易严选。不同于游戏的沉稳和孤注一掷,考拉和严选的模式更讨巧,也迅速让这一互联网老兵,凭借产品而成为新领域的一只黑马。

  激进,迅猛,电商的战略选择上,丁磊一改往日的风格,在短期内凭借独有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监管,在如狼似虎巨头林立的电商领域硬吃下一块蛋糕。

  

  2016年度网易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的净收入高达80.46亿元,同比增长超117.5%。在这近百亿的营收当中,网易考拉表现抢眼。2016年网易考拉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成为网易当之无愧的主力营收增长引擎。网易考拉采取的模式是“自营跨境B2C”,避开了天猫、京东的锋芒。

  而2016年,丁磊又创立了国内首个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模式的电商品牌网易严选,自2016年4月正式上线到9月份,已收获注册用户3000万,月均流水达到6000万元。

  考拉做跨境平台,严选做精品,丁磊精准的市场切入,让网易的电商在短短两年时间迅速壮大。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丁磊是个生意人。

  

  丁磊曾表示,网易不是一家轻易去烧钱的公司。这位和陈天桥均被媒体称为互联网行业中真正的商人,也就是说他们要做的就是赚钱的项目。

  而恰恰也是这一点,带领这网易避过了许多曾经的风口陷阱。不随意烧钱,勤恳耕耘核心业务,以是否带来营收来权衡资源倾斜,不随意投入未知领域……这样看来,丁磊似乎确是一个合格的CEO。“全世界一共有一万家上市企业,只有一百家企业,也就是只有1%的企业在过去20年里面,每年的资本回报是超过20%。在中国有两家,算上茅台,另一家是网易。”丁磊在2016年面对媒体时说道。

  虽然面对网易当下的业绩,有人评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市场风云变幻,谁也没法永驻潮头。而2013年丁磊之所以立下“未来3年-5年不计代价、不计投入一定要做好易信”军令状,一是为了移动互联网入局,二,则是和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相比,网易最缺的就是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流量入口。

  无法直接抗衡BAT,但网易拥有的充足现金流,和网易云音乐、网易新闻、有道、网易CC直播、网易云计算、网易宝(移动支付)、易信、VR、AR等诸多产品,虽然从收入结构上看,网易仍是家游戏公司,但这么多的业务,指不定哪天就弯道超车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