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工”權益保護令人憂:社保福利無人管 抽成罰款不手軟
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保潔阿姨……今天,你我的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服務。不過,作為一種新的就業形態,這些業界俗稱的“網約工”,在工作中卻面臨著勞動合同不簽、社會保險不繳、勞動保障不到位等“三不”現象,影響著行業健康發展和優質服務的提供。
增長迅猛 涉及就業人口上千萬
40歲的穆秀芬阿姨,3年前到上海工作。通過58同城平臺,從事上門保潔服務。
“我們的工作都是平臺派單,每小時收費40元,交給平臺3元錢,每月結一次。”穆阿姨說,自己和平臺之間非直接的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合作”關系。“公司不給我繳社保醫保,節假日也不發獎金補貼。但如果工作過程中受傷了,公司說可以報銷一定的醫藥費。”
美團外賣送餐員馮師傅的工作情況與穆阿姨類似。馮師傅人在上海工作,卻與浙江海寧一家名叫正東服務外包的公司簽約。不過,這家公司並不給馮師傅繳納“五險一金”。“剛開始幹這一行,外賣平臺還有自己的直營團隊,後來都陸續轉到外包公司去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包括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保潔阿姨在內的“網約工”,如今已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如滴滴出行宣稱,從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為全國去產能行業的職工提供了393萬個工作機會。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共享經濟的服務提供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
身份模糊 權益保護面臨“三不”現象
從傳統的“公司+員工”到如今的“平臺+個人”,“互聯網+”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這些線下服務的提供者,和平臺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身份的模糊,為勞動權益保護帶來了挑戰。
——有相當數量的勞動者並未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記者采訪了解到,“網約工”與公司之間簽的合同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叫中介協議,有的叫商務合作協議。
“平臺和個人到底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是實務界和理論界爭論的熱點。”上海捷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虞峰律師說,如果是勞動關系,除工資薪酬外,公司還要繳納“五險一金”,在責任事故、工傷事故的賠償方面也有嚴格界定。
——勞動關系較少建立,帶來社會保險繳納的缺失。記者查閱了一些招聘網站,發現在針對送餐員的招聘信息中,多數不提社保,提到保險的也是為員工辦理綜合意外險、第三方責任險等商業險種。
一些就業者自身繳納社保的意願也不強。來自溫州的網約車司機劉虎說,準備在上海拼搏幾年後回老家結婚生子。“反正以後養老也不在上海,就沒有主動繳納養老保險。”
——勞動保障不到位,“以罰代管”現象普遍。一方面,平臺從“網約工”身上獲取了不菲的抽成。不少滴滴司機表示,在美團打車進入市場前,滴滴對司機的抽成比例是20%。“碰到拼車的單子,平臺抽得更多,有時能達到50%。”劉虎說。
另一方面,平臺為追求服務質量,會通過催單、扣款等方式對勞動者進行管理。送餐員馮師傅對平臺最不滿的就是各種罰款規定:服務超時,罰;客戶投訴,罰;工牌不端正,罰……“送一單外賣才賺8元錢,但超時罰款能達到100元到500元不等。”
“這種管理方式相當於把企業的經營風險轉嫁到勞動者身上。更有甚者,在服務過程中發生安全責任事故時,本應由用人單位承擔的賠償責任也往往落到勞動者身上,而企業則得以置身事外。”來自上海市總工會的調研報告指出。
政策引導 鼓勵業態創新也要加強用工規範
“既沒有底薪,又沒有社保醫保,我感覺自己不會長久做下去。”在采訪中,多名“網約工”表示,對所從事職業的歸宿感和安全感比較弱。
業內人士表示,針對“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近年來政府一直實行“包容審慎”的監管。在鼓勵創新的同時,還應出臺相應的政策與保障制度,引導企業規範用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可以因群體施策,實行分類認定管理。”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姜海濤建議,對於依靠腦力勞動和特殊技能獲得較高收入、更願意以自由職業身份存在的人群和行業,可以參照民事合作關系予以認定;而對於主要依靠體力勞動獲取報酬、職業風險較高、平等協商能力較弱的,政府應加強正面引導,杜絕企業借民事合作之名行規避勞動關系法律適用之實。
值得註意的是,一些地方已開始探索在“網約工”集中的行業引入工會,保障勞動者權益。上海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表示,上海正在探索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兩次覆蓋”,針對快遞物流員、網約送餐員、家政服務員等六大新型就業群體,以推行聯合工會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擴大商業保險的覆蓋面。“比如,對於容易產生交通事故、帶來社會‘負外部性’的行業如外賣送餐,可以由平臺出面與保險公司協商,為送餐員統一購買人身意外險、第三者責任險,以較低的保費實現較好的勞動保障。”虞峰說。
中日簽署社會保障協定 減輕雙方企業人員社保繳費負擔
記者10日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解到,根據近日簽署的中日間有關社會保障協定,日本將免除中國在日本投資企業的派遣員工、船員、空乘人員、外交領事機構人員和公務員繳納厚生年金和國民年金的義務,中國將免除日本上述人員繳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義務。
據人社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協定》的簽署將有效維護兩國在對方國就業人員的社保權益,減輕雙方企業和人員的社保繳費負擔,進一步便利兩國經貿和人員往來。
據了解,中日政府間社會保障協定談判於2011年正式啟動,雙方於2018年1月共同對外宣布實質性結束談判。此前,中國已分別與德國、韓國、丹麥、芬蘭、加拿大、瑞士、荷蘭、法國、西班牙、盧森堡簽署了雙邊社會保障協定。
社論:規範社保征收勿忘企業減負
近期,在降稅降費和加強稅收征管同步推進之際,關於企業負擔,尤其是中小企業稅負問題引發的討論越來越多。
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決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個稅法施行後一年將減稅3200億元。僅10月1日率先執行的起征點和稅率變化,可讓月收入2萬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減稅幅度50%以上。期盼已久的個稅改革終於落地,國人為之慶賀;然而,同樣即將執行的規範企業社保繳納和社保費率將由稅務部門統一征繳,則引發了對於中小企業稅負的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一張“收入表”這兩日在網上熱傳,按照這張圖表中的計算方式:同樣是5000元工資,“起征點”上調前個人需納稅45元,社保費率按照最低工資(1800元)標準扣除,最終個人到手工資4625元;“起征點”上調後個人納稅降為0元,社保費率變成按照實際工資繳納,到手工資僅剩4080元,企業負擔則前後相差了近1200元。
這種對比方式自然是混淆視聽,一方面個稅改革和社保稅費是兩件不甚相關的事,另一方面,規範稅收和社保費率征繳,是這兩年改革的方向,且應該正面看待。有論者稱,目前不少中小企業主要依靠不規範納稅或少交社保維持不高的利潤,一旦規範征收對中小企業沖擊會比較大。
根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6年社保繳費基數完全合規的企業僅占24.1%,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是38.3%,意味著75.9%的企業未按職工工資實際核定繳費基數繳費,其中22.9%的企業統一按最低基數繳費。很明顯,中小企業長期以來這種近乎公開的秘密,既損害了國家利益,也是不顧員工權益的做法,不能一直放任,這對合規納稅與繳納社保的企業也不公平。而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等費用。
另一項可以佐證的是,許多企業長期在稅務機關的工資個稅數據上的工資金額,遠高於社保所對應的工資額度。此前社保與工資個稅數據隔離分開,由社保局和稅務機關兩個部門分別管理。待社保劃歸稅務機關征繳後,依據大數據平臺對社保與工資進行比對,企業不規範繳納行為將規避,且有利於形成統一的數據。
當然,對於加強稅收征管以及規範社保繳納可能給中小企業稅負帶來的影響,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著重為中小企業減稅必不可少。官方數據顯示,近五年累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超過3萬億元,不過由於稅收征管的加強,中小企業感受不太明顯。因此,未來減稅降費應該重點傾向於中小企業,諸如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範圍,提高享受暫免征收增值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月銷售額,通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清理對中小企業的收費等。
而在規範社保征收的同時,應降低社保費率以降低企業負擔。目前境內企業需要承擔的社保費率達到所發員工工資的40%左右,居全球前列。如此高的社保費率,也成為了七成企業不合規繳納的重要原因。近年雖然一直在推動社保費率下降,但降幅有限,根據不少研究測算,社保費率可以下調到25%左右,如此可對沖規範征繳對於部分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
此外,兼顧創業發展和培育新動能的實際,不回溯追究也是實踐中穩妥推進改革的有效方式。
應該說,不論是加強稅收征管還是規範社保繳納,都是體現社會公平的改革方向,但由此帶來對於中小企業負擔的影響也需要考量,可通過降低社保費率和重點減輕中小企業稅負來對沖。
責編:許雲峰
社保基金擬投資重大基建
1 :
GS(14)@2016-08-14 14:15:19【本報訊】內地報章《華夏時報》報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近日表示,社保基金將被引入參與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的投資,發改委正在研究社保基金的投資組合。對於相關改動計劃,報道引述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指,「近年來,整個社會的利潤增速是在下降的,尤其是靠勞動力、地產等粗放發展的行業,今後創造價值的主要是創新型的企業和新技術,社保基金主要參與的是創新產業這塊領域。」楊燕綏相信,社保基金參與產業投資基金,無疑是多了一個「籃子」,對於社保基金投資而言是好事,未來社保基金投資收益增長也將「更加有希望」。根據今年6月公佈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基金年度報告》中顯示,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為8.82%,累計投資收益額7,907.81億元人民幣。社保基金投資基建項目似乎如箭在弦,惟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及安全性,一直是內地關注的焦點。楊燕綏指,社保基金入股產業投資基金不僅可以直接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大了社保基金的投資管道,但首先要進行改革。她表示,入股產業投資基金雖然可拓闊了社保基金的投資管道,不過,就目前情況看,倒是越來越多的地區支付不了養老金,認為養老金制度結構必須作出調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4/19735321
何車500:社保基金清完倉,鐵建裝備大報復
1 :
GS(14)@2016-12-07 07:56:2610月24日於3.84元推介鐵建裝備(1786),現價3.16元,較推介前大跌18%,期內母企中鐵建(1186)上升9%,與母企表現相差達27個百分點。鐵建裝備去年12月以H股方式分拆自中鐵建,招股價5.25元,現價潛水四成,此刻正是難得摸底上車良機。(1)鐵建裝備近期大跌,火種是社保基金沽售。公司上市時,社保基金持8.33%,分段至上月9日降至4.57%(24.1球),沽售價3.43元至3.62元。其後四周,鐵建裝備最低跌至2.99元,總成交71球,相等於社保基金上月仍然在手股數近3倍,相信期內社保基金洗倉,料已沽清,對股價不足為患,股價隨時大報復。
同業潛水一半後彈升九成
(2)鐵建裝備H股市值不足17億元,社保基金離場,摩通增持。現時,摩通、中車(1766)、Fullerton基金、Baring資產管理、淡馬鍚等,共持約五成股份,另有兩成由未須披露權益的基金持有。12月底前,料有窗櫥裝飾。(3)鐵建裝備業務是產銷鐵路大型養路機械,彭博綜合券商預測,明年預期PE僅7.1倍,只及中車及中車時代(3898)平均的一半。同類股中國通號(3969)去年9月招股,今年2月潛水一半,近期由低位最高回升逾九成觸及家鄉價,市值高達513億元(鐵建裝備的11倍),明年預期PE12.7倍,鐵路裝備便宜四成半。(4)鐵建裝備明年預期PB0.71倍,較中國通號的1.86倍折讓逾六成。中車時代預期PB2.29倍,鐵路裝備更只及其三成!★維持前月推介鐵路裝備時所設目標價4.73元,上升空間50%,折合明年PB1倍。短炒,先見3.8元社保基金沽貨前水平,上升空間20%。何車本欄逢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07/19857131
港人北上工作可享內地社保
1 :
GS(14)@2017-03-03 00:59:13【新政出台】兩會開幕在即,國務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長尹蔚民昨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表示,香港同胞在內地有穩定工作、簽訂了勞動合同,就可完全享受內地社保待遇。但分析人士指,中港兩地社保水平差距大,內地比香港落後,至少目前內地社保對港人無吸引力。尹蔚民是被問到現在在內地工作的港人越來越多,當局是否會出台政策,解決港人社保和養老等問題,作以上回答的。他稱這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內地社會保險法規定是明確的,「現實有大量香港同胞在內地工作並參保,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社保待遇」。至於台灣人,尹蔚民稱如何讓台灣同胞在大陸就學、就業同時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政策,「人社部一直在認真研究,積極推進,相信今年就會有一些具體的政策」。
漏洞百出難有吸引力
有網民質疑尹是「沒有意義的口水」,因香港社保制度要比內地好很多,「至少不會有病無處醫;不會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分析人士指,內地近幾年才建立較完整的社保制度,但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發展不均衡。社保制度參差且漏洞百出,對港人難有吸引力。根據香港政府年前的統計,目前約有20萬港人在內地工作,近九成是因現職需要而北上,少數是因「在內地工作前景較佳」及「在內地較容易找到工作」。台灣有關方面統計,約有300萬台灣人在大陸定居或工作。尹蔚民還表示,依據計劃今年鋼鐵和煤礦行業還將「去產能」,要再裁撤50萬人,這只是去年宣佈「5年裁180萬人」計劃的一部份。該計劃展開後,去年已有1,905家企業約80萬名員工下崗。有內地網民戲稱:「香港人好意思來和我們一起分享內地社保?」新浪網/《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2/19944729
內媒:社保基金擬增購港股
1 :
GS(14)@2017-08-29 01:33:37【明報專訊】兩年前中證監容許公募基金透過滬港通買港通的消息,引發「大時代」的出現,昨日亦有一則類似的故事。內地傳媒報道,社保基金把目光投向港股市場,並正在甄選投資管理人,目前處於前期的評定工作階段,但未知投資的規模有多大。
正甄選投資管理人 投資額未明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這次社保基金的招標工作由本周一開始,基金公司均高度重視,紛紛派出總經理親自參與籌備,預料答辯工作完成後,會確定管理人,並隨即啟動港股投資。報道引述基金公司人士指,最終將選出4至6個管理人,有新增的投資組合,亦有替換原有的組合,預料每個組合投資40億至50億元人民幣。
不過,整體投資金額暫時未明,因為社保基金招標不會事先說明投資額度,只有等到投資管理機構中標,資金到帳後才會知道其入市金額。由於目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額度緊張,故社保基金投資港股的資金,將透過滬深港通渠道。
近日港股通成交略為回落,早前連續6個交易日錄得淨沽盤,至本周才重新錄得淨流入,港股通成交佔整體港股成交的比例回落至約9%,反映北水買盤力量下降。A股方面,昨日表現持續牛皮,上證綜指盤中一度高見3299點,但今年多次挑戰3300點不果,昨日也不例外,收報3287點,倒跌0.08%。
宏匯證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表示,社保基金投資港股的消息可能刺激北水流入,但這些都是趁消息短炒的資金,即使令短期技術走勢轉好,要帶動恒指突破今年高位27,800點仍然有難度。要讓港股突破悶局,還需待本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完結之後。
港股ADR普遍做好 騰訊升3%
周二晚美股上升,港股美國上市預託證券(ADR)普遍做好,ADR比例指數升至27,625點,較周二收市升逾200點。聯通(0762)ADR升幅最大,截至昨晚10時,較港股周二收市價升5.3%,騰訊(0700)ADR亦升穿330元,較港股周二收市升逾3%(見表)。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920&issue=20170824
國有資本為社保堵缺口
1 :
GS(14)@2017-11-26 14:57:53【明報專訊】國務院近日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讓各方爭執了20年之久的內地社保資金缺口問題給出了答案。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為人民提高必要的社保,無論從政治還是道德上都屬天經地義。但中央此次作出劃轉10%國有資本充實內地社保基金的決定之前,各方博弈已久。
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之前,企業跟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一樣,要為工人發放退休金。改革之後,企業逐漸從發放退休金的舞台上退出,由中央以及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先後設立的社保基金或者養老基金取代。
但國企改革前後的退休者,即便沒有或者繳納了小量費用,同樣從養老保險中領取養老金。由此造成了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填補這一缺口,無非兩方,或者增加養老保險繳費,或者注入資金。
過往由政府財政提供補貼
如果選擇前者,就會造成「上一代」的責任轉嫁給「下一代」的代際不公。倘若如此,在生活成本不斷高企的內地,容易激發民意的反彈。如果選擇後者,資金要麼來自政府財政收入,要麼來自全民所有的國有資產。
事實上,近年來的缺口一直由政府財政提供補貼。以2015年的資料為例,包括各類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在內(不包括商業保險),當年內地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相抵結餘7236億元(人民幣‧下同),年末滾存結餘58893億元。
2001年下令減持國有股引發股災
看似漂亮的帳單背後,有大筆的政府財政資金注入。2015年,財政補貼多達10244多億元。若非如此,社保基金即告赤字。
但隨着經濟增速下降,以及隨之而來的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大,單憑政府財政支撐社保缺口的模式難以為繼。在經濟表現較差、財政收入緊絀的東北地區,養老保險基金已經出現當期赤字,繳費者、退休者、撫養負擔重等問題已經顯現。
節流無望,必須開源。中央一直希望借力國有資本填補社保缺口。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果而終。2001年國務院下令「減持國有股」,國有股IPO和增發時必須按融資額的10%出售股權,上繳全國社保基金。但此令一出,就引發了一場股災,被迫叫停。2009年,中央再次試水,規定國有企業首次公開發行時實際發行股份的10%劃轉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但效果不彰。
國企名義上全民所有
此次中央排除重重阻力,規定除了公益類企業、文化企業、政策和開發金融機構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無論中央企業還是地方國有企業,無論金融類還是非金融類國有企業,全部納入劃轉範圍,劃轉比例統一定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
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也並非像少數人所說的那樣——政府左手轉右手的遊戲。國有企業名義上是全民所有,但普通百姓事實上難以從中分得一杯羹。即便政府從國有企業「分紅」,也幾經博弈、數次拖延才能最終成形。
今天,在中央強力推動下,以往的阻撓者讓步了。今年,就會選擇部分中央企業和部分省份開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試點;2018年及以後,分批開展。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33&issue=2017112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