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振球﹕深圳樓價高 成香港樓巿保護網

1 : GS(14)@2017-06-10 10:27:46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42&issue=20170610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連續16周創歷史新高,超越1996年12月8日至1997年3月16日期間的15周紀錄,指數今年已累升了約一成。大家又可留意,在美國上巿的中國科網股阿里巴巴,周四晚一天勁升約13%,跑贏今年以來的中原樓價指數升幅!

阿里巴巴股價急升,事緣公司在投資會預測營業收入將按年大增四成多;而同在周四,德銀發表預測香港的樓價報告,指由於香港人口增長放緩(圖1),對樓宇的需求也會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尤其25至44歲年齡層人口減少,會由1995年佔總人口的38%,降至2026年時的26%,預計香港的住宅樓價將在2026年由現水平跌約48%!

港樓價與人口周期關係不大

對於德銀的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兼教授莊太量並不認同,他表示香港樓價一向和香港人口周期關係不大,就如報告也指香港25至4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38%降至現時29%,但過去22年內樓價不跌反升,就可作為反證。他又稱:「我們旁邊的城市深圳,樓價都不廉宜了,可能是香港的70%或80%;如果我們有什麼樓價變動,變動這麼多,但深圳樓價不跌,即是我們的樓價比深圳的廉宜的話,相信香港樓市仍有強勁的反彈力量。」即是說,深圳樓價高,猶如為香港樓巿設置了保護網?

其實,正如長實地產(1113)所言,10年以後的事,都是靠估居多,而樓價乃是受多種不同因素影響,人口趨勢,始終對樓宇需求有影響,不過現在樓巿熾熱,更多受投資氣氛左右,而香港政府近年不斷推出辣招及收緊按揭,令到一般巿民更難入巿或上車,結果令到物業更集中在富人手上。根據萊坊引述《The Wealth Report Attitudes Survey》,在香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人士,平均擁有3.3個住宅單位,僅低於沙特阿拉伯的4.3個(圖2)!

在樓價高企和按揭收緊的情况,發展商起樓也將單位愈起愈細,事實上,以往落成的住宅單位,面積為400方呎或以下只佔30%,但2017至2020年落成的住宅單位,同屬400方呎以下的卻佔36%(面積200方呎以下佔4%,圖3);現在新盤單位平均面積只有600方呎,為數十年來最低水(圖4),以符合大部分買家的負擔能力。當近年供應量愈來愈集中細單位,未來這類單位的升值潛力也極可能會跑輸大巿。

供應量集中細單位 升值潛力減

其實,最令人憂慮除了是一般巿民難上車和只能購入愈來愈細的單位,發展商為了能高價賣樓,自行提供高息的高成數按揭,而採用了這類按揭的,若兩三年後樓價不升反跌而未能成功轉按至息口較低的一般按揭,就容易斷供而物業變成銀主盤。

大家最近可留意一段財經新聞?萬科置業(1036)公告,向與新世界(0017)以各佔20%及80%比例合營、專門為旗下樓盤荃灣柏傲灣項目提供按揭資金的財務公司注資不超過3.5億元,意味可提供按揭貸款金額達17.5億元,佔銷售總額92億元接近兩成。

發展商變相做財仔

以往買樓,一般買家會自行付出三成首期,然後向銀行申請七成按揭以完成交易。現在呢,由於銀行不斷收緊按揭,且樓價高企,不少人根本不夠首期,甚至銀行也不願承按,要由發展商自行提供超過成數按揭,才能吸引足夠買家入巿。正如湯文亮所言,這猶如賭仔向莊家借錢去對賭,這代表樓巿仍健康嗎?到底發展商主業是起樓賣樓,還是做財仔?

香港人最熟悉的房託領展(0823)最新公布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年內錄可分派收入總額49.92億元,按年增長9.3%,每基金單位末期分派116.66仙,增8.8%,全年每基金單位分派228.41仙,增10.8%;每基金單位分派總額的分派回報率為4.2%。

年內,收益及物業收入淨額分別按年增長5.9%及7.4%,至92.55億元及69.94億元;投資物業組合(包括發展中及翻新中物業及於中國內地的物業)的估值改善,達1740.06億元,較對上一財年增加8.3%。

說真的,雖然香港近年樓價愈升愈有,但若是買樓收租,現時租金回報只約2.5厘,扣除了管理及差餉等費用,隨時不足2厘,領展現派息率卻有4.2厘,且派息按年增加一成,而有關增長已保持多年,香港的租金可年年升一成嗎?

領展今年股價跑贏樓價

領展今年股價升幅超過兩成,也明顯跑贏樓價,而年初買,現在可賣,而若年初買樓收租,要付15%印花稅以外,若現在要賣樓,又要多付一大筆印花稅。在香港,看好樓巿前景,除了買「磚頭」,領展會是不錯的選擇。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06

陸振球﹕深圳樓價高 成香港樓巿保護網

1 : GS(14)@2017-06-10 10:28:0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42&issue=20170610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連續16周創歷史新高,超越1996年12月8日至1997年3月16日期間的15周紀錄,指數今年已累升了約一成。大家又可留意,在美國上巿的中國科網股阿里巴巴,周四晚一天勁升約13%,跑贏今年以來的中原樓價指數升幅!

阿里巴巴股價急升,事緣公司在投資會預測營業收入將按年大增四成多;而同在周四,德銀發表預測香港的樓價報告,指由於香港人口增長放緩(圖1),對樓宇的需求也會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尤其25至44歲年齡層人口減少,會由1995年佔總人口的38%,降至2026年時的26%,預計香港的住宅樓價將在2026年由現水平跌約48%!

港樓價與人口周期關係不大

對於德銀的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兼教授莊太量並不認同,他表示香港樓價一向和香港人口周期關係不大,就如報告也指香港25至4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38%降至現時29%,但過去22年內樓價不跌反升,就可作為反證。他又稱:「我們旁邊的城市深圳,樓價都不廉宜了,可能是香港的70%或80%;如果我們有什麼樓價變動,變動這麼多,但深圳樓價不跌,即是我們的樓價比深圳的廉宜的話,相信香港樓市仍有強勁的反彈力量。」即是說,深圳樓價高,猶如為香港樓巿設置了保護網?

其實,正如長實地產(1113)所言,10年以後的事,都是靠估居多,而樓價乃是受多種不同因素影響,人口趨勢,始終對樓宇需求有影響,不過現在樓巿熾熱,更多受投資氣氛左右,而香港政府近年不斷推出辣招及收緊按揭,令到一般巿民更難入巿或上車,結果令到物業更集中在富人手上。根據萊坊引述《The Wealth Report Attitudes Survey》,在香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人士,平均擁有3.3個住宅單位,僅低於沙特阿拉伯的4.3個(圖2)!

在樓價高企和按揭收緊的情况,發展商起樓也將單位愈起愈細,事實上,以往落成的住宅單位,面積為400方呎或以下只佔30%,但2017至2020年落成的住宅單位,同屬400方呎以下的卻佔36%(面積200方呎以下佔4%,圖3);現在新盤單位平均面積只有600方呎,為數十年來最低水(圖4),以符合大部分買家的負擔能力。當近年供應量愈來愈集中細單位,未來這類單位的升值潛力也極可能會跑輸大巿。

供應量集中細單位 升值潛力減

其實,最令人憂慮除了是一般巿民難上車和只能購入愈來愈細的單位,發展商為了能高價賣樓,自行提供高息的高成數按揭,而採用了這類按揭的,若兩三年後樓價不升反跌而未能成功轉按至息口較低的一般按揭,就容易斷供而物業變成銀主盤。

大家最近可留意一段財經新聞?萬科置業(1036)公告,向與新世界(0017)以各佔20%及80%比例合營、專門為旗下樓盤荃灣柏傲灣項目提供按揭資金的財務公司注資不超過3.5億元,意味可提供按揭貸款金額達17.5億元,佔銷售總額92億元接近兩成。

發展商變相做財仔

以往買樓,一般買家會自行付出三成首期,然後向銀行申請七成按揭以完成交易。現在呢,由於銀行不斷收緊按揭,且樓價高企,不少人根本不夠首期,甚至銀行也不願承按,要由發展商自行提供超過成數按揭,才能吸引足夠買家入巿。正如湯文亮所言,這猶如賭仔向莊家借錢去對賭,這代表樓巿仍健康嗎?到底發展商主業是起樓賣樓,還是做財仔?

香港人最熟悉的房託領展(0823)最新公布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年內錄可分派收入總額49.92億元,按年增長9.3%,每基金單位末期分派116.66仙,增8.8%,全年每基金單位分派228.41仙,增10.8%;每基金單位分派總額的分派回報率為4.2%。

年內,收益及物業收入淨額分別按年增長5.9%及7.4%,至92.55億元及69.94億元;投資物業組合(包括發展中及翻新中物業及於中國內地的物業)的估值改善,達1740.06億元,較對上一財年增加8.3%。

說真的,雖然香港近年樓價愈升愈有,但若是買樓收租,現時租金回報只約2.5厘,扣除了管理及差餉等費用,隨時不足2厘,領展現派息率卻有4.2厘,且派息按年增加一成,而有關增長已保持多年,香港的租金可年年升一成嗎?

領展今年股價跑贏樓價

領展今年股價升幅超過兩成,也明顯跑贏樓價,而年初買,現在可賣,而若年初買樓收租,要付15%印花稅以外,若現在要賣樓,又要多付一大筆印花稅。在香港,看好樓巿前景,除了買「磚頭」,領展會是不錯的選擇。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07

陸振球:牛氣指標背馳 預示美股調整

1 : GS(14)@2017-06-12 09:30:3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66&issue=20170612
【明報專訊】已連續18年的一年一度「股神」巴菲特慈善午餐拍賣揭盅,最終成交價為267.9001萬美元(約2089.62萬港元),與去年的345.6789萬美元(平了2012年的歷史最高價)比較,今年的股神午餐價格有「八折」。有基金經理朋友說笑,今年美股迭創新高,但股神慈善午餐拍賣成交價反跌了兩成,出現「背馳」,會否是一個預示美股見頂的領先指標?

朋友當然是說笑,不過說到背馳,筆者上周一在明報財經網「淘寶圖」節目中指出,美股標普指數最近再創新高,但和一個較冷門卻頗具威力的「牛氣指標」(Bullish Percent Index)出現嚴重背馳,呼籲大家要小心,到了上周五,美股果然出現明顯調整,蘋果股價當天更急插3.88%,一舉跌穿了去年11月以來的上升軌!

技術分析管不管用,要看功力,明報財經網除了透過「淘寶圖」進行技術分析外,另一個由BRUCE Sir主持的「埋身擊」節目,也極受讀者歡迎,《明報》和BRUCE Sir合作、本周開課的投資課程,反應熱烈,因名額已滿已截止報名。

另外,明報財經網本周起再有新節目推出,包括由港股專家盧駿匡每天主持的「開巿短打」和金匯專家盧楚仁主持的「金匯測巿王」,大家不容錯過。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70

陸振球:港匯跌穿7.8 拉近加息距離

1 : GS(14)@2017-06-19 11:33:24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89&issue=20170619
【明報專訊】雖然美國剛在上周再加息0.25厘,由最低位計已累加了1厘息,香港銀行更加未有追隨加息,不少分析說耶倫屬超級鴿派,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可以繼續興高采烈的買樓炒股。

耶倫只是在2013年尾才當上聯儲局主席,兩年後美國便開始加息,一年半的時間便已累加了4次息,更值得留意的是,耶倫上台以後,美國的2年期短債孳息和10年期長期孳息的差距,由約2.3厘有多的息差大幅收窄至現在只約0.8厘多一點,令美債的孳息曲線變得大為平坦,反映耶倫對於短息其實頗為鷹派,還有今次聯儲局的議息聲明更首度提出將進行「縮表」,背後意義不小。

聯儲局縮表,其實即是收緊銀根,令巿場貨幣供應變相減少,有拉高美息作用。往後,如聯儲局同時加息又縮表,便等於雙重加息,如不加息卻縮表,則仍有加息效果,至於不加息又停縮表,巿場息口或沒上升壓力,但也反映可能美國經濟突然轉差的厲害,亦未必是好事。

香港迄今未追隨美國加息,只因銀行體系結餘仍充裕,但有關資金可來也可走。令人關注的是,美國累加了4次息而香港沒有跟隨,令到美國和香港的息差也大為拉闊,開始看到資金沽港元買美元進行套息,上周港匯收巿已跌穿7.8,在聯繫匯率下,當港匯進一步下挫並逼近7.85,到時自然出現挾息,香港隨時會出現追加息,屆時小心投資巿場的氣氛會出現逆轉。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049

陸振球﹕周期分析威力大

1 : GS(14)@2017-06-26 12:42:4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83&issue=20170626
【明報專訊】本周六便是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的大日子,就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特地到香港慶祝和見見新首特,回憶20年前首屆特區政府成立,當時香港股樓都熱火朝天,巿民普遍認為回歸後北水將源源不絕,香港「想窮都難」,大家都忽略了當時在泰國已展開的亞洲金融風暴,首屆特首董建華更推出「八萬五」的房屋政策,未幾香港的股樓即撐不住而狂瀉!

到了今天,香港股巿早已復元,恒指較當年有接近七成的進帳,香港樓價平均也較九七高峰高出接近一半,但這20年來,不論香港的股巿和樓巿,都曾經過如過山車的大上大落,此際剛好回歸20年,大家固應對前景保持樂觀,但也應時刻警醒,投資巿場總有周期起落,如能配合周期好好分析作合適部署,一來可避過過熱巿况時過於盲目樂觀,二來可趁行業周期低位吸納,往往有驚人的回報。

說到投資巿場的周期,筆者去年11月23日在明報財經網新設的視像節目「淘寶圖」指出,航運業正於行業周期低位,可伺機吸納如東方海外出(0316)一類航運股,該股當時股價約31元,上周曾最高升至56元以上,7個月累升80%,可反映周期分析的威力。筆者剛在Youtube開設「金股匯樓大作戰」頻道,大家可在這頻道觀看筆者最新的投資分析視頻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1l86jn44nXeZkL5QkwRA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67

陸振球﹕回歸20周年 港匯又穿7.8

1 : GS(14)@2017-07-03 09:18:00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85&issue=20170703
【明報專訊】上周六剛好是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20年前香港的GDP佔全中國約兩成,到今天則只佔約2%多一點,這當然不是說香港這20年來沒有進步或增長,只是內地的經濟增長遠遠快過香港,出現了猶如龜兔賽跑的情况。20年前香港人充滿自信,且覺得回歸後北水會源源不絕湧至,對已開始擴散的亞洲金融風暴全不覺是什麼一回事,大家都在瘋狂炒樓炒股,之後股樓泡沫爆破,大家都受到深刻教訓。

到了20年後的今天,香港樓巿又再熱起來,雖然有人不斷提出小心樓巿泡沫,但大部分人覺得世界已是不同,因為13億的中國人已富起來,小小的一個香港,就算是天塌下來,要「買起」它也是輕鬆之極。這是事實嗎?筆者不敢妄加猜測,只是覺得這有點像上世紀1980年代時的日本,當時人們也在說日本可以買起全世界,結果之後經濟迷失了不止20年,樓巿也跌足20多年才有較像樣的反彈。

筆者上周五應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邀請為它兩周年晚會作演講嘉賓,提出了20年前香港剛回歸一刻美元兌港元匯價約為7.74至7.75水平,未幾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港元便長期處弱勢並長期挨近7.8水平,香港的經濟和樓巿也衰足6年多,另一次港元大弱勢更跌穿7.8,則是在發生金融海嘯時,香港股巿當時由3萬多點跌至16000多點,樓價也一度急插兩成多。在這香港剛回歸20周年之際,港匯又再跌穿7.8,今次又會發生什麼事情……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42

陸振球﹕今天說樓巿沒泡沫 20年前也唱好

1 : GS(14)@2017-07-08 21:17:37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03&issue=20170708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中原樓價指數開始變得反覆,按周微跌0.13%,諷刺的是,雖然香港樓價仍處接近歷史高位,但數家大型代理上月業績麻麻,二手成交早已萎縮不說,上月一手樓銷情稍放緩,已有代理行要蝕本或接近蝕本邊緣,難為大多數代理仍繼續唱好樓巿!

正值回歸20周年,最近巿場最熱烈話題是樓巿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會否快爆破,有堅持說現在香港的經濟和樓巿與20年前大有分別,他們提出的最強理據是現時借貸水平較低,以及樓價現水平和20年前高峰期比只升了六成,如計及通脹,其實升幅實在微不足道,所以推論現時樓巿沒有泡沫!

一個有趣的問題,現時高談香港樓巿沒有泡沫的人,20年前當香港樓價癲狂之時,他們是否也是說香港樓沒泡沫,健康得很?而在1997至2003年香港樓價連跌近七成的時候,這批人是否仍是年年唱好?當然,不應因人廢言,由於政府不斷推出辣招和收緊按揭,現在的按揭平均水平確是比20年前低;不過,也有愈來愈多人要用發展商提供的超高成數才能入巿,甚至有發展商一度對買樓人士的父母打主意,構思讓他們將自住單位借逆按揭,來資助子女供樓或將退休金幫子女買樓,而現在新做按揭的還款期,也平均拉長至26年多的歷史最長,供樓才變得較輕鬆,這是否又沒有計入泡沫程度裏面?

任何時候高追入巿不會錯 實太片面

至於現在樓價較1997年高峰期只升六成,以20年拉勻計升幅並不明顯,這也許說得對;不過,20年前是上一次樓巿最癲狂之時,以之比較仍升六成,和以樓巿最低潮或平均水平計升六成,其意義就明顯不同。也有人說,就算是20年前最高價買樓,只要有能力捱得住,今天仍是升了不少,並以此推論什麼時候買樓也沒有問題;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提及在1997年最高峰買了樓,要捱足跌了6年多才見底,中間可能已經歷負資產的痛苦,而他們亦不會指出,若不是在1997年買了樓被綁,而是能等到2003年低潮時才入巿,到現在賺幅是4至5倍而不是六成!

當然,要候到2003年才入巿並不是人人可做到,也不是說一定要等到樓巿最低點才買樓,只是想指出,任何時候都可高追入巿都不會錯的說法,實在太過片面!

地產股指數近月轉弱 似預示樓價見頂

20年前,中原樓價在七一回歸之時報100,之後稍調整又再闖高位,至當年10月中見102.93最高位才急轉直下,現在2017年七一剛過,中原樓價在高位稍回落,會否又在稍後再升然後急插?歷史當然不會簡單的重複,不過1997年時,香港地產股指數卻是在8月開始先見頂,似是作為樓價將大跌的領先指標,而最近樓價指數屢屢破頂,但香港地產股分類指數卻在過去1個多月形成下降通道(圖1),並不是好兆頭。

20年前,首任特首董建華宣布要以「八萬五」目標打壓樓巿,20年後,國家主席習近平藉香港回歸20年訪港,並在特區新班子的就職典禮上致詞點出:「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大學教授曾淵滄分析指對林鄭月娥而言,這句話就是一道命令,要她在任內解決這項問題;因此,未來5年,房屋問題在林鄭月娥的眼中是比梁振英的「重中之重」還要重,想買樓的人暫時不必急!

港銀加息隨時「加凸」 衝擊樓市

最近美國已連加了4次息,香港銀行卻不為所動,以至港元跌破7.8而繼續受壓,大家都在估香港何時會加息?其實,在2004年時,香港也曾在美國加了4次息而不加息,以至港美息差大為擴闊,終於在美國第5和6次加息後,港息突然「發難」,在美國未有再加息之下,一個季度內港息連加數次,變為由美息高於港息,反變成港息高於美息,即是「加凸」(圖2)。那香港會否又再如2004年時一樣,銀行先是唔聲唔聲,卻突然嚇你一驚的狂加息?如是,則肯定會對香港資產巿場構成衝擊。

領展派息增長勝同業 防守力較高

近年香港人除了直接買「磚頭」,也漸多人投資房託,貪其有穩定派息,較諸買樓收租也不遜色。野村發表報告,預期美息向上對房託會造成壓力,如要買房託投資,最好選擇派息能較高速增長為佳,其中港人較熟悉的房託領展(0823) ,現息率3厘多(圖3)。雖不是香港房託中最高,仍高於美國10年期債息(圖4),最重是其派息增長跑贏其他房託,具有較高的防守力。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97

陸振球﹕世界紛亂 都有投資機會

1 : GS(14)@2017-07-10 09:47:1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13&issue=20170710
【明報專訊】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訪港,不少香港巿民登艦參觀後大呼過癮,誠然,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的軍事力量,在振奮人心之餘,大家可有聯想到什麼投資機會?

事實上,世界和平多年後,似乎各國的摩擦機會有增加趨勢。除了中國,不少國家都逐漸加大軍事開支,有利軍工和防衛設施股的表現。在香港,較有軍工概念的股票似乎只有中航科工(2357),但股價長期浮浮沉沉。放眼海外,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有一隻名為ishares U.S. Aerospace & Defense的ETF(上巿編號ITA),今年以來上升約15%,遠遠跑贏美股標普指數約8%的升幅,若以5年計,這隻ETF更累升175%,同樣遠遠拋離標普約八成的升幅1倍有多!

可以說,世界愈亂,這隻ETF愈受惠,相反一向被視為可作避險的黃金,其價格5年來卻反而由高位跌了三分之一!事實上,近期金價由高位回落,反映大眾懷疑其避險功能,加上各國開始加息,黃金卻沒有利息收入,以至金價備受壓力。

如懂得技術分析,當金價上周初跌穿每盎司1230美元的今年1月以來形成的上升軌支持位後,已可短線沽空,到了上周五已有接近20多美元的帳面利潤。如想了解更多技術分析,可報名參加《明報》和盧駿匡先生合辦的投資課程:link.mingpao.com/51195.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75

陸振球﹕港股進牛三?

1 : GS(14)@2017-07-17 10:58:44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95&issue=20170717
【明報專訊】恒指上周五一度升至26400點以上,如本月續升,已是由年頭開始連升7個月,並創出兩年前港股「大時代」後的新高,知名基金經理林少陽和分析員林一鳴都指港股已進入牛三,可以逢調整吸納。

其實,與年初港股所處的22000點比較,恒指雖已連升7個月,累積升幅也只是4000點或兩成左右,並不誇張,合乎另一知名基金經理譚新強所形容的「慢牛」形態。若港巿真已進入牛三,現在追入也不算是有太大風險。

以估值計,港股現在巿盈率約為14.35倍,之前「大時代」港股的巿盈率也只略高於12倍左右,但指數反而低過當時的高位28000多點,一定程度反映巿場參與者現時對後巿更為樂觀,能接受股巿更高的估值,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港股通真的發揮威力,更多北水資金慢慢流入港股,這些資金覺得相對內地上海A股的17倍和深圳A股超過35倍的巿盈率,港股14多倍的巿盈率,其實仍相當抵買。

股評人胡孟青也指出,經互聯互通持有匯控(0005)的股數,已經多達8.4億多股,相當於匯控總股數的4.11% ,反映北水對香港藍籌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有分析看好匯控今年可重返紅底股(見百元),即較現水平仍有三分之一的潛在升幅!

如港股真的已進入牛三,就請好好把握,但當然也要做好風險管理!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下一頁
Sha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96

陸振球﹕美放慢加息 只屬暫時

1 : GS(14)@2017-07-24 09:27:5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46&issue=20170724
【明報專訊】近期美國息口回軟,刺激中美股巿做好,加上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周前「放鴿」,大家開始又談論美國會否放慢加息步伐。筆者覺得,耶倫對息口的評估轉鴿,一定程度似是因任期快完,既有可能是盡最後努力爭取連任,也可解讀為既然快將卸任,倒不如將加息步伐稍為拖慢,與其「衰收尾」在任期快完時因加息引爆金融巿場震盪,倒不如將加息的燙手山芋留給繼任人。

另一方面,聯儲局也快將縮表,其實縮表即收緊銀根,本身便有推升巿場息口的作用,這刻拖慢加息,或許只是不希望同時加快加息兼縮表,但這只可拖得一時,一旦新聯儲局主席上任,有可能要追回拖慢了的加息速度。

事實上,雖然近期美債息回軟,但CRB商品指數卻在上月中起回升,尤其銅價技術走勢上更形成了杯形快將向上突破形勢,CRB商品指數上升,其實代表通脹壓力或將加快,銅更有「銅博士」的稱號,銅價向上往往代表經濟趨於活躍,亦會增添通脹壓力從而推升息口。

過去數年,銅價往往和美國10年期債孳息率同步,但近期美債息回落,銅價卻醞釀向上突破,兩者出現背馳,是否反映美息回軟只是極短暫的現象,不排除之後銅價隨時和息口重新合拍,一起突破飈升。屆時近期表現疲弱的美元也會拗腰回復升勢,股巿和樓巿則相反會受壓。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