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金融機構還在大型公立醫院里“火拼”智慧醫療時候,一部分資本已經開始把目光轉向另一種原本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長期邊緣化的醫療形式:基層醫療。
2015年,中國平安率先在業內提出“萬家診所”的概念,旨在整合基層醫療資源;去年,平安萬家醫療平臺啟動,截至目前,上線診所超3.6萬家,除了平安以外,網貸平臺也發現個中商機,目前包括中業興融、萬盈金融等均已有所行動。
與此同時,基層醫療機構的運營主體也頻頻博得資本的青睞,近期包括強森醫療、新康醫療相繼對外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
基層醫療領域一直有“3:3:3”的說法,即在基層醫療診所中,30%盈利,30%盈虧平衡,另外30%略虧狀態,這導致資本對其敬而遠之。那麽,問題重重的基層醫療迎來“又一春”嗎?
基層醫療破冰在望
一直以來,基層醫療都存在著業務量少、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匱乏、醫生收入低、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再加上國內“但凡看病都去大醫院”的既定習慣,導致基層醫療一直是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
與此同時,醫療又是一個重資產投入的行業,比如,一家小型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投入在200萬-500萬之間,能夠實現保本微利的周期長達3年,甚至長期處於微虧或虧損狀態,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形成科學有序就醫格局。
《指導意見》對醫療體系中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做出明確職責劃分:城市三級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複雜疾病的診療服務。城市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複期患者、術後恢複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縣級醫院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急危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複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複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複、護理服務。
2017年也是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一個考核時間點,為此,《指導意見》列出了十條考核評價標準,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等。
具體的量化指標也為地方醫療監管部門推動基層醫療建設打下了一針“強心劑”,基層醫療迎來政策紅利,資本跟風而上。
今年3月份,城市社區醫療連鎖機構雲南新康醫療宣布獲得8500萬人民幣C輪投資,投資方為銳盛投資等機構;
4月,社區醫療集團強森醫療也宣布完成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和君聯資本共同領投,此前,強森醫療分別於2015年4月和2016年6月完成Pre-A輪(德輝資本)和A輪(君聯資本領投、德輝資本跟投)融資。
“3:3:3”魔咒如何打破
如今,業內形成的一個共識是,分級診療的建立將是此輪醫改的一個關鍵環節,但資本始終是逐利,政策紅利的到來最終如何轉化為基層醫療機構盈利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原本制約基層醫療的問題依舊存在。
“我們去基層醫療考察,發現他們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醫生,在三甲醫院,一個主任後面跟十幾個實習生,擠破頭也要進三甲,沒人願意來社區醫院,有些地市委托當地三甲醫院管理社區醫院,硬性規定醫生要輪班坐診,顯然醫生沒熱情,有些地市則要求新醫生要規培,上崗前先去當地衛生服務站蹲點。”中業興融CEO章強對本報說。
“第二個問題就是基層醫療資源高度分散割據,不能形成合力,代理藥品采購上沒有價格優勢,成本高;第三是機制死板、思想落後,醫生、護士被動服務都忙不過來,更不要說為患者主動建立個人檔案。”他說。
中國平安率先看到了商機所在,2015年,中國平安率先在業內提出“萬家診所”的概念,旨在整合基層醫療資源,去年7月,萬家醫療平臺啟動。平安萬家醫療董事長兼CEO範少飛表示,“圍繞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這一核心,平安萬家醫療以‘標準+平臺’為基礎,一是遴選優質基層醫療機構,二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向基層醫療機構全方位賦能,在整合基層醫療服務資源過程中實現價值。”
除了平安以外,網貸平臺也依托自身背景,逐漸將觸角伸向了基層醫療領域。其中,深圳P2P中業興融的模式與萬家醫療有相似之處,在提供金融服務支持的同時,也為分散的基層醫療資源搭建旨在優化管理模式的平臺,類似於經營輔導的模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利潤的水平。
“集約式管理帶來的好處非常明顯,就疫苗采購而言,如果每個診所能夠通過集采的模式,瞬間能提高20%到30%的盈利。”章強說,就產融結合的角度來說,基層醫療一般屬於微利或者微虧的行業,而金融的切入一定會要求產業利潤的增長能夠覆蓋其資金成本。
“我們此前計算過,建立一家普通的診所,在比較好的狀態下,投入200萬,實現盈利大約需要22-23個月,算上財務成本大概需要30個月才能盈利,但是通過集約式管理,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後,24個月基本可以實現盈利。”章強說。
國藥集團宜賓制藥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萬盈金融也在切入基層醫療,其一方面利用股東優勢在供應鏈上做文章,結合第三方機構推進基層醫療的設備升級,包括將醫療設備租賃給基層診所;同時針對基層醫療醫生資源緊張的現狀,提供在線診療服務。
“我們原來對基層醫療關註並不多,但隨著網貸新政的落地以及對平臺融資額的限制,我們開始著眼於融資金額更小更分散的場景,基層醫療就是其一。”萬盈金融首席市場官姚冬娜對本報說。
每經記者 肖 樂
每經編輯 姚茂敦
在銀監會4月21日召開的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對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進行了反思,並且強調,商業銀行應研究如何“把正門打開”,把對大學和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
眼下,“正門”已開,兩家國有大行分別推出了校園貸產品。
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場推出其校園貸產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園快貸”,年利率5.6%,授信額度在1000元到5萬元;中行的“中銀E貸·校園貸”最高貸款金額8000元,不含任何手續費。
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校園貸問題不斷,說明學生始終有這個需求,如今銀行入場,希望良幣驅逐劣幣。因為,如無正當產品去滿足需求,就會有不正當的產品乘虛而入並引發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此前的校園貸整頓中,已有不少平臺退出這一領域,如今商業銀行正式入場,現存的校園貸平臺會出局嗎?
建行、中行率先入局
日前,建行廣東省分行宣布推出有特色的校園金融貸款——金蜜蜂校園快貸。據了解,校園快貸日息僅萬分之一點五、年利率5.6%,授信額度在1000元到5萬元,初期將控制在5000元以內,之後額度隨著學生客戶本人的良好信貸記錄逐步提高。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東建行個金部副總經理王磊表示,校園快貸是建行校園金融服務全套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是僅出於賺取利息收入的目的,意在培養學生對信貸產品的認知和使用,並培養潛在客戶。在風控方面,校園快貸將通過數據分析並結合學生使用行為,建立信用額度成長模型、風險預警啟動模型、客戶價值評估模型進行綜合跟蹤及評估。
幾乎同時,中行也推出了校園貸產品。據《證券時報》報道,中行校園貸產品業務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6年,覆蓋畢業後入職階段。同時,還將提供寬限期服務,寬限期內只還息不還本。貸款金額最高可達8000元,不含任何手續費。同時,中行將采用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銀行共同審核學生借貸需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銀行的校園貸產品利率要遠低於目前的校園貸平臺。以面向18~35歲年輕人信用消費的任我花為例,任我花APP顯示,借款10000元,借12個月,每個月需還953.33元,其中包含40元利息和80元服務費,總計需還11439.96元,計算得出綜合年化成本約為14.4%。遠高於建行校園快貸5.6%的年利率。
業內:銀行進入影響現有平臺
2015年以前的校園貸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校園貸平臺從2013年的8家增加到了2015年的108家。
野蠻生長的校園貸存在著門檻過低、審批過於寬松、費用過高、誘導大學生過度消費以及暴力威脅催收等問題,不時曝出的惡性事件更是讓校園貸背上了“罵名”。
2016年的校園貸市場經歷了一系列整頓。2016年4月,銀監會和教育部出臺《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出手整頓校園貸市場。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以規範校園貸。
監管重壓之下,不少校園貸平臺退出市場。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仍有21家平臺專註於做校園貸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向學生濫發信用卡導致不良率激增,引發學生家長不滿,銀監會曾於2009年7月下發通知,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遵循審慎原則向學生發放信用卡。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附屬卡除外)。向經查已滿18周歲無固定工作、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發放信用卡時,須落實第二還款來源,第二還款來源方應具備相應的償還能力。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信用卡前必須確認第二還款來源方已書面同意承擔相應還款責任,否則不得發卡。此後,校園信用卡業務大幅減少。
但校園信貸需求仍在。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與當年校園信用卡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現在的環境是校園貸問題不斷,既然學生始終有這個需求,銀行入場,希望良幣驅逐劣幣。如果沒有正當產品去滿足需求,就會有不正當的產品乘虛而入,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方頌表示,銀行校園貸產品的推出肯定會對現有平臺產生負面影響,“有更便宜、更好的產品,大家肯定都會用,銀行的額度應該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
對於中行和建行的最新舉動,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近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和網貸平臺和分期平臺的校園貸產品相比,銀行校園貸產品在利率、費率上會有很大的下調空間,不過,也必定會將風控放在首位,所以在準入門檻、申請流程、授信額度等方面,都會謹慎很多。
http://www.xcf.cn/tt2/201706/t20170615_781032.htm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
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才发布一个月,小编就已经有点认不出来了。中国基金报的记者兄弟杨磊隔空喊话:许家印同志的恒大最近表现太好了,比阿里一夜涨一个京东还要猛。言下之意是,小编你别偷懒啊,快点回家改榜单去。
财富涨得富人榜都快装不下许家印了
根据杨磊筒子的测算,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涨了两倍多,许家印的财富激增了近千亿元,按名次能直接排到富人榜前五名去了。
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身家过千亿的富人一共也就4位!小编真心没想到,在以“亿元”为卡尺的财富国度里,许教授竟然能这么任性,几个月的时间就随随便便向前浮游千亿之遥,这轻功不服不行啊。
强悍滴可不止许家印一位。今年是地产富人不约而同的狂欢之年,“打爆了空头”之说屡见报端。
在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去年全年财富涨幅超过25%的富人就能入选“2016-2017”财富成长最快50人。这才半年不到,榜单上就有十多位地产富豪的上市公司股价实现了这一涨幅(表1)。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这个行业的富人是要提前在新财富明年的榜单上搞事情的节奏啊。
其中,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今年以来涨幅都超过100%。恒大市值从年初的589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938亿元,已逼近A股龙头万科的市值。碧桂园的市值也从年初的835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跃升速度令人惊讶。四处出击的孙宏斌治下的融创市值也从221亿元升至471亿元,涨幅116%。
上榜地产富人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里,11家涨幅超过25%,其中多达9家系港股上市公司。在A股,华夏幸福受益于雄安新区概念,在近几年连续飙涨的情形下,2017年涨幅也高达50%,目前市值已越过千亿门槛。
地产公司股价暴涨无疑带来了相关富豪的身家暴涨。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许家印的身家已飙升至1508亿元,碧桂园杨惠妍身家也已超过千亿,而华夏幸福王文学的财富则在710亿元之上。
这将改写富人榜的格局。在我们此前发布的2017榜单中,房地产业首富王文学身家505.9亿元,排名第12位,纯地产行业富人无一进入前十(王健林等财富构成已多元化,被归类为综合类富人)。按照地产富人的最新财富值,3位地产业富豪——许家印、杨惠妍和王文学杀入了前十(表2)。
由于地产富人的上位,2017年榜单上的前十富人简直就是推倒重来。
从股价看,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狂涨58%,腾讯涨了43%,美的集团涨了48%,而网易也涨了43%。万达电影和百度则分别只涨了8%、9.5%,泛海控股跌了11%。这样的格局下,马云财富将增加682亿元,而马化腾将增加602亿元,丁磊增加364亿元,何享健家族将增加287亿元。如此一来,马云马化腾身家将双双跃过2000亿元门槛,分列一二名!王健林则从首富滑落至探花。许家印超过王卫位列第四,王卫紧跟其后居第五。丁磊第六、何享健第七,杨惠妍第八。至此,我们突然拥有了8位千亿富豪,幸福来得太快了一点,有木有!王文学则从第12名跃居第九。而李彦宏因为百度的小幅上涨得以维持在第十名。卢志强、宗庆后、雷军三位富人则因无明显增长跌出前十。
上一轮爆发,在2007,港股地产商正走出“停滞的十年”?
无论从地产股价格的涨幅,还是地产富人的身家增长来看,这无疑都是一轮不可思议的集体“暴动”,引人瞩目的是,暴涨的基本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此次暴涨原因,外界已有诸多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下列几大因素:1、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2、投资者风格切换,偏爱高股息股票;3、港股市盈率偏低,内房股整体估值低、盈利好,存在大股东私有化回内地的预期;4、公司大规模回购或股东增持;5、空仓回补。
这些主要考虑了当下一两年的短期因素变化,而借助已发榜1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我们可以从更纵深的历史去观察。地产富人身家的狂飙突进,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一幕?
在富人榜上,地产富人如此显赫的涨势,曾出现在2007年榜单上。那年4月,碧桂园在港IPO,新财富率先挖掘了杨惠妍家族,她以455.1亿元身家成为当年首富,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首富。
这还不是当年最大的爆点,那一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富豪中有7位来自地产行业。
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房地产行业有92位富人上榜,几乎每5个上榜者就有一个是卖房子的;地产业富人的平均身家42亿元,而当年富人榜的人均财富仅为25.6亿元,前者高出整体64%;地产业富人总身家3870.8亿元,富人榜总财富12800.2亿元,占比接近1/3。2007年,才是地产业富人的黄金时代。
好的,跟上节奏的读者肯定会有想法了:在此轮暴涨发动前,为什么十年时间,杨惠妍家族的财富只涨了10亿元?为什么许荣茂家族、朱孟依家族、陈卓林家族和10年前都差不多?2007到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5倍以上,为何却有一批地产富人财富增长陷入“停滞的十年”中?
从碧桂园前复权的月K线图可以看到,其2007年4月上市,当月收于4.78港元/股,在2007年9月冲上9.62港元/股的高位,此后遭遇金融危机一路下跌,2008年末方才探底回升,直到2017年初,碧桂园才算收复上市来的股价“失地”(图1)。在此期间,碧桂园净利润从42亿元升至136.6亿元。
图1:碧桂园上市以来的前复权的月K线图
香港的内房股失去十年,从地产行业指数看,A股地产公司似乎也不例外(图2)。那么,地产股的这一轮暴涨,究竟该如何定性?前述五大因素,能否对此作充分的解释?这里且挖个坑,留个开放性的话题,有兴趣的读者请留言和我们讨论。
图2:深交所编制的地产指数走势(2001.7.31-2017.6.14)
宏观调控何以与港股地产富人身家负相关?
第二个问题,小编同样负责抛砖,以求读者诸君的金玉良言。
先来看看2007年,当年地产富人何以能够在前十富人中占据七席。与惯常想法相左的是,那一轮地产富人财富暴增,竟然与宏观调控强相关。
时代些许有点久远,每年财富榜单都是以上年年末为基准时点计算的。决定2007年上榜富人身家的,是他们在2006年的抉择。而2006年,房地产行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正是由于宏观调控,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导致该行业企业大规模IPO,使其控制人的财富浮出水面。当年25岁的杨惠妍,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首富。
据当时的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宇分析,当年地产业富人身家暴涨,一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大量地产商将以前低成本取得的土地和经营物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因此财富效应更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当时并非中国独有,过往世界500强企业中从未出现过房地产企业,而2006年美国前四大住宅开发企业竟然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当新财富在编制2007年500富人榜过程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中,包含的是一个名叫“次贷”的核心引擎,而这最终将引发了一场啸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劫难中,那些因为调控而提前上市的地产富人们,尽管经历了股价打折的痛苦和噩梦,但毕竟“深挖墙广筑粮”,比未上市的富人们多了许多生机。未赶在这场危机到来前抢上车的许家印就被动了很多,他带着恒大在狂风暴雨里东奔西顾,最终在“鲨胆”郑裕彤的帮助下放手一搏,于2009年11月在港上市。与碧桂园类似,恒大股价也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直到2014年末才修复完毕,重新回到IPO时的股价,并在此后开启上涨态势。2010年10月,四度闯关IPO的孙宏斌,最终带领融创中国登陆港交所。
此轮暴涨中的三位地产主角,至此在资本市场完成会合。截至2017年6月13日,碧桂园上市10年,股价涨幅90%;恒大上市近8年,股价涨幅500%;融创上市6年半,股价涨幅430%。
不过更猛的上涨还是在A股,华夏幸福2011年9月借壳ST国祥,自那个月以来涨幅934%。
2017年,同样是地产遭遇深度调控的一年,也同样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暴涨的一年。在金融整体去杠杆、地产行业贷款遭紧缩之后,股价却快速爆发的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是否为下一个不可知的冬日储备了更多的粮食?■
每經實習記者 馮穎祎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一夜之間,雄安新區橫空出世。該地區蘊含的土地價值瞬間吸引了全國的目光。也正因為此,作為河北省保定市本土最大房地產開發商的隆基泰和,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克而瑞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TOP200》里,隆基泰和位列第89位,而去年同期它還在百名以外。
在房地產行業強者恒強的格局之下,百億到千億之間的房企“中等生”成為房企中最不確定的群體。
拓展全國版圖
據隆基泰和集團官網顯示,隆基泰和集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在港交所上市,以清潔能源為主的隆基泰和智慧能源(01281,HK);另一個則是以房地產開發、商貿物流為主的隆基泰和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泰和)。
知名房地產專家陳寶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隆基泰和是從高碑店市白溝鎮做商業地產起家,之後逐漸進入涿州、邯鄲和保定等地區。記者了解到,隆基泰和在深耕河北的同時,也在不斷滲透全國的主要城市,業績不斷攀升。
2016年5月首次出征天津的隆基泰和,就以16.5億元摘得河北區建昌道地塊,溢價率152.3%,樓面價23468元/平方米,當時刷新河北區宅地單價新高。
近日,隆基泰和天津公司總經理張忠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隆基泰和集團已經從一個立足燕趙大地的區域型集團公司,逐漸在向全國擴張布局。拿下天津河北區建昌道地塊項目是一種戰略性的進入,並把他作為支撐點,向全天津進行全面覆蓋。
這並不是隆基泰和首次公開其全國擴張的野心。2016年隆基泰和進入重慶時,隆基泰和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波接受房天下采訪時就表示,隆基泰和對區域深耕十分有經驗,但是在一個區域發展還是有局限性,現在有在全國擴張的戰略思路。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有市場調控,但是一些類似隆基泰和這樣的企業還是有決心做大規模。雖然規模的擴大和企業影響力有很大的關系,但對於在大城市的擴張可能會有一些壓力,拿地成本、資源的配套都是問題。
記者近日多次聯系采訪隆基泰和相關營銷負責人,但對方說有事,完了之後會回電話。但記者隨後多次聯系,電話均被直接掛斷。
先控殼 再謀重組
2017年1月23日,在經歷兩次重大資產重組失敗後,通達動力再次停牌、啟動重組程序。
2月13日,通達動力實際控制人姜煜峰將所持有通達動力5.9964%股份出售給天津鑫達瑞明企業管理咨詢中心(以下簡稱天津鑫達),同時董事長姜煜峰、股東姜客宇分別將18.0118%、5.9737%股份表決權委托給天津鑫達。而魏少軍則為天津鑫達實際控制人。
此時,魏少軍累計獲得通達動力29.9818%股份的表決權,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7月3日,通達動力(002576,SZ)董事會選舉魏少軍為董事長。作為隆基泰和的掌門人魏少軍入主通達動力,為借殼上市邁出關鍵一步。11日,通達動力已經完成法定代表人的工商變更登記,魏少軍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通達動力公告顯示,根據相關各方簽署的框架協議,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初步方案為魏少軍先生擬將其持有的盈利能力較強,且滿足有關監管要求的優質標的資產註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擬將其除相關稅費外的全部資產及負債置出。
關於資產置入部分,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稱,主要是將魏少軍旗下符合條件的產業園開發及運營、專業市場建設及運營、文化旅遊、物業管理、住宅及商業地產開發等業務置入上市公司。
目前,隆基泰和重組通達動力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面對證監會受理重組預案,即便受理後,還有經歷漫長的反饋、回複,直到最後批準。
自2011年8月份華夏幸福基業借殼上市以來,A股市場僅有綠地、京漢、藍光等極個別房企成功上市的案例,如融信等更多房企選擇赴港上市。一位房地產金融從業人士告訴記者,雖然2016年下半年A股IPO開始加速,但在房地產企業方面仍格外謹慎。
工行投行部房地產首席分析師柳陽告訴記者,公司上市之後估值升高,品牌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融資也將更加便捷。
每經實習記者 馮穎祎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一夜之間,雄安新區橫空出世。該地區蘊含的土地價值瞬間吸引了全國的目光。也正因為此,作為河北省保定市本土最大房地產開發商的隆基泰和,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克而瑞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TOP200》里,隆基泰和位列第89位,而去年同期它還在百名以外。
在房地產行業強者恒強的格局之下,百億到千億之間的房企“中等生”成為房企中最不確定的群體。
拓展全國版圖
據隆基泰和集團官網顯示,隆基泰和集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在港交所上市,以清潔能源為主的隆基泰和智慧能源(01281,HK);另一個則是以房地產開發、商貿物流為主的隆基泰和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泰和)。
知名房地產專家陳寶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隆基泰和是從高碑店市白溝鎮做商業地產起家,之後逐漸進入涿州、邯鄲和保定等地區。記者了解到,隆基泰和在深耕河北的同時,也在不斷滲透全國的主要城市,業績不斷攀升。
2016年5月首次出征天津的隆基泰和,就以16.5億元摘得河北區建昌道地塊,溢價率152.3%,樓面價23468元/平方米,當時刷新河北區宅地單價新高。
近日,隆基泰和天津公司總經理張忠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隆基泰和集團已經從一個立足燕趙大地的區域型集團公司,逐漸在向全國擴張布局。拿下天津河北區建昌道地塊項目是一種戰略性的進入,並把他作為支撐點,向全天津進行全面覆蓋。
這並不是隆基泰和首次公開其全國擴張的野心。2016年隆基泰和進入重慶時,隆基泰和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波接受房天下采訪時就表示,隆基泰和對區域深耕十分有經驗,但是在一個區域發展還是有局限性,現在有在全國擴張的戰略思路。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有市場調控,但是一些類似隆基泰和這樣的企業還是有決心做大規模。雖然規模的擴大和企業影響力有很大的關系,但對於在大城市的擴張可能會有一些壓力,拿地成本、資源的配套都是問題。
記者近日多次聯系采訪隆基泰和相關營銷負責人,但對方說有事,完了之後會回電話。但記者隨後多次聯系,電話均被直接掛斷。
先控殼 再謀重組
2017年1月23日,在經歷兩次重大資產重組失敗後,通達動力再次停牌、啟動重組程序。
2月13日,通達動力實際控制人姜煜峰將所持有通達動力5.9964%股份出售給天津鑫達瑞明企業管理咨詢中心(以下簡稱天津鑫達),同時董事長姜煜峰、股東姜客宇分別將18.0118%、5.9737%股份表決權委托給天津鑫達。而魏少軍則為天津鑫達實際控制人。
此時,魏少軍累計獲得通達動力29.9818%股份的表決權,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7月3日,通達動力(002576,SZ)董事會選舉魏少軍為董事長。作為隆基泰和的掌門人魏少軍入主通達動力,為借殼上市邁出關鍵一步。11日,通達動力已經完成法定代表人的工商變更登記,魏少軍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通達動力公告顯示,根據相關各方簽署的框架協議,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初步方案為魏少軍先生擬將其持有的盈利能力較強,且滿足有關監管要求的優質標的資產註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擬將其除相關稅費外的全部資產及負債置出。
關於資產置入部分,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稱,主要是將魏少軍旗下符合條件的產業園開發及運營、專業市場建設及運營、文化旅遊、物業管理、住宅及商業地產開發等業務置入上市公司。
目前,隆基泰和重組通達動力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面對證監會受理重組預案,即便受理後,還有經歷漫長的反饋、回複,直到最後批準。
自2011年8月份華夏幸福基業借殼上市以來,A股市場僅有綠地、京漢、藍光等極個別房企成功上市的案例,如融信等更多房企選擇赴港上市。一位房地產金融從業人士告訴記者,雖然2016年下半年A股IPO開始加速,但在房地產企業方面仍格外謹慎。
工行投行部房地產首席分析師柳陽告訴記者,公司上市之後估值升高,品牌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融資也將更加便捷。
http://www.xcf.cn/hjm/201708/t20170804_781149.htm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
作者:陶娟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才发布一个月,小编就已经有点认不出来了。中国基金报的记者兄弟杨磊隔空喊话:许家印同志的恒大最近表现太好了,比阿里一夜涨一个京东还要猛。言下之意是,小编你别偷懒啊,快点回家改榜单去。
财富涨得富人榜都快装不下许家印了
根据杨磊筒子的测算,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涨了两倍多,许家印的财富激增了近千亿元,按名次能直接排到富人榜前五名去了。
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身家过千亿的富人一共也就4位!小编真心没想到,在以“亿元”为卡尺的财富国度里,许教授竟然能这么任性,几个月的时间就随随便便向前浮游千亿之遥,这轻功不服不行啊。
强悍滴可不止许家印一位。今年是地产富人不约而同的狂欢之年,“打爆了空头”之说屡见报端。
在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去年全年财富涨幅超过25%的富人就能入选“2016-2017”财富成长最快50人。这才半年不到,榜单上就有十多位地产富豪的上市公司股价实现了这一涨幅(表1)。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这个行业的富人是要提前在新财富明年的榜单上搞事情的节奏啊。
其中,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今年以来涨幅都超过100%。恒大市值从年初的589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938亿元,已逼近A股龙头万科(000002)的市值。碧桂园的市值也从年初的835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跃升速度令人惊讶。四处出击的孙宏斌治下的融创市值也从221亿元升至471亿元,涨幅116%。
上榜地产富人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里,11家涨幅超过25%,其中多达9家系港股上市公司。在A股,华夏幸福受益于雄安新区概念,在近几年连续飙涨的情形下,2017年涨幅也高达50%,目前市值已越过千亿门槛。
地产公司股价暴涨无疑带来了相关富豪的身家暴涨。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许家印的身家已飙升至1508亿元,碧桂园杨惠妍身家也已超过千亿,而华夏幸福王文学的财富则在710亿元之上。
这将改写富人榜的格局。在我们此前发布的2017榜单中,房地产业首富王文学身家505.9亿元,排名第12位,纯地产行业富人无一进入前十(王健林等财富构成已多元化,被归类为综合类富人)。按照地产富人的最新财富值,3位地产业富豪——许家印、杨惠妍和王文学杀入了前十(表2)。
由于地产富人的上位,2017年榜单上的前十富人简直就是推倒重来。
从股价看,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狂涨58%,腾讯涨了43%,美的集团涨了48%,而网易也涨了43%。万达电影和百度则分别只涨了8%、9.5%,泛海控股跌了11%。这样的格局下,马云财富将增加682亿元,而马化腾将增加602亿元,丁磊增加364亿元,何享健家族将增加287亿元。如此一来,马云马化腾身家将双双跃过2000亿元门槛,分列一二名!王健林则从首富滑落至探花。许家印超过王卫位列第四,王卫紧跟其后居第五。丁磊第六、何享健第七,杨惠妍第八。至此,我们突然拥有了8位千亿富豪,幸福来得太快了一点,有木有!王文学则从第12名跃居第九。而李彦宏因为百度的小幅上涨得以维持在第十名。卢志强、宗庆后、雷军三位富人则因无明显增长跌出前十。
上一轮爆发,在2007,港股地产商正走出“停滞的十年”?
无论从地产股价格的涨幅,还是地产富人的身家增长来看,这无疑都是一轮不可思议的集体“暴动”,引人瞩目的是,暴涨的基本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此次暴涨原因,外界已有诸多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下列几大因素:1、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2、投资者风格切换,偏爱高股息股票;3、港股市盈率偏低,内房股整体估值低、盈利好,存在大股东私有化回内地的预期;4、公司大规模回购或股东增持;5、空仓回补。
这些主要考虑了当下一两年的短期因素变化,而借助已发榜1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我们可以从更纵深的历史去观察。地产富人身家的狂飙突进,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一幕?
在富人榜上,地产富人如此显赫的涨势,曾出现在2007年榜单上。那年4月,碧桂园在港IPO,新财富率先挖掘了杨惠妍家族,她以455.1亿元身家成为当年首富,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首富。
这还不是当年最大的爆点,那一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富豪中有7位来自地产行业。
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房地产行业有92位富人上榜,几乎每5个上榜者就有一个是卖房子的;地产业富人的平均身家42亿元,而当年富人榜的人均财富仅为25.6亿元,前者高出整体64%;地产业富人总身家3870.8亿元,富人榜总财富12800.2亿元,占比接近1/3。2007年,才是地产业富人的黄金时代。
好的,跟上节奏的读者肯定会有想法了:在此轮暴涨发动前,为什么十年时间,杨惠妍家族的财富只涨了10亿元?为什么许荣茂家族、朱孟依家族、陈卓林家族和10年前都差不多?2007到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5倍以上,为何却有一批地产富人财富增长陷入“停滞的十年”中?
从碧桂园前复权的月K线图可以看到,其2007年4月上市,当月收于4.78港元/股,在2007年9月冲上9.62港元/股的高位,此后遭遇金融危机一路下跌,2008年末方才探底回升,直到2017年初,碧桂园才算收复上市来的股价“失地”(图1)。在此期间,碧桂园净利润从42亿元升至136.6亿元。
图1:碧桂园上市以来的前复权的月K线图
香港的内房股失去十年,从地产行业指数看,A股地产公司似乎也不例外(图2)。那么,地产股的这一轮暴涨,究竟该如何定性?前述五大因素,能否对此作充分的解释?这里且挖个坑,留个开放性的话题,有兴趣的读者请留言和我们讨论。
图2:深交所编制的地产指数走势(2001.7.31-2017.6.14)
宏观调控何以与港股地产富人身家负相关?
第二个问题,小编同样负责抛砖,以求读者诸君的金玉良言。
先来看看2007年,当年地产富人何以能够在前十富人中占据七席。与惯常想法相左的是,那一轮地产富人财富暴增,竟然与宏观调控强相关。
时代些许有点久远,每年财富榜单都是以上年年末为基准时点计算的。决定2007年上榜富人身家的,是他们在2006年的抉择。而2006年,房地产行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正是由于宏观调控,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导致该行业企业大规模IPO,使其控制人的财富浮出水面。当年25岁的杨惠妍,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首富。
据当时的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宇分析,当年地产业富人身家暴涨,一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大量地产商将以前低成本取得的土地和经营物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因此财富效应更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当时并非中国独有,过往世界500强企业中从未出现过房地产企业,而2006年美国前四大住宅开发企业竟然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当新财富在编制2007年500富人榜过程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中,包含的是一个名叫“次贷”的核心引擎,而这最终将引发了一场啸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劫难中,那些因为调控而提前上市的地产富人们,尽管经历了股价打折的痛苦和噩梦,但毕竟“深挖墙广筑粮”,比未上市的富人们多了许多生机。未赶在这场危机到来前抢上车的许家印就被动了很多,他带着恒大在狂风暴雨里东奔西顾,最终在“鲨胆”郑裕彤的帮助下放手一搏,于2009年11月在港上市。与碧桂园类似,恒大股价也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直到2014年末才修复完毕,重新回到IPO时的股价,并在此后开启上涨态势。2010年10月,四度闯关IPO的孙宏斌,最终带领融创中国登陆港交所。
此轮暴涨中的三位地产主角,至此在资本市场完成会合。截至2017年6月13日,碧桂园上市10年,股价涨幅90%;恒大上市近8年,股价涨幅500%;融创上市6年半,股价涨幅430%。
不过更猛的上涨还是在A股,华夏幸福2011年9月借壳ST国祥,自那个月以来涨幅934%。
當前,國內的房地產市場面臨調控重壓,王健林、潘石屹等大佬“變賣”資產轉型輕資產,有的則如李嘉誠一樣,把目光瞄向海外,試圖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
有不看好的,自然也有看好的。今年8月,阿里巴巴與杭州市政府簽訂協議,共同打造全國首個“智慧住房租賃平臺”。而京東也緊隨其後,於10月中標北京租房監管平臺項目,並在其電商平臺“賣房”。
事實上,阿里、京東早在數年前就已在房地產領域有過試水。而如今,兩大電商巨頭不謀而合相繼“觸”房,加速布局房地產市場,是來攪局?亦或是創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盡管調控重壓下的樓市已進入“青銅時代”,但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住房租賃市場卻迎來紅利,兩大電商巨頭順應形勢先後切入住房租賃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梳理後發現,阿里、京東兩大巨頭在切入住房租賃市場前,就已通過布局產業地產、商業地產等方式,涉足房地產市場。
如阿里,2014年8月,淘寶攜手萬科,宣稱“淘寶用戶全年花了多少錢,就可在萬科全國12個城市23個樓盤直接沖抵購房款,最高可抵扣200萬元”;2017年4月,阿里宣布在北京市延慶區打造總占地18萬平方米的天貓小鎮,此舉也一度被外界解讀為阿里進軍商業地產;2017年8月,阿里與杭州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全國首個“智慧住房租賃平臺”;2017年10月,旗下支付寶宣布在北京、上海等8座城市推廣信用租房,免押金、租金月付的口號引起市場不小震動。
如京東,2014年“雙11”期間,聯手遠洋集團首次嘗試互聯網營銷;2015年6月,聯手萬科等43家開發商推出千套特價房;2017年8月,以38.9億元拿下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一商業用地;同年9月又與東莞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投資300億元建設人工智能產業新城。而截至2016年底,京東已在全國15個城市拿下近6000畝土地。
近日,京東又加速了其在房地產業務上的布局。先是於9月成立房產事業部,後又於10月公布房地產戰略,宣稱要在5年內成流量、線上交易量“雙料冠軍”。
“阿里、京東各自電商平臺每天數億人次的流量,這是任何一家房企都不會忽視的資源。”易居研究院研究員賴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時表示,“特別是在當前一些城市樓市成交低迷的情況下,通過阿里、京東流量的導入,線上線下結合,既能幫助開發商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定向獲得目標客戶資源,還能幫助購房者更便捷地獲取房源信息,而阿里、京東還能實現流量變現,這是一種三贏的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京東商城APP上發現,其房產頻道提供“普通住宅”“別墅”“商業辦公”3類產品,提供全國22個城市的房屋購買等服務。而京東方面透露,目前其房產頻道已有82家開發商和35家服務商入駐,涉及項目2027個。
▲圖片來源:京東商城APP
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寶則主要提供租房業務,目前該業務覆蓋全國8個城市,提供“整租”“合租”“免押金”服務。不過,記者也註意到,在阿里旗下淘寶網上還有一個名為“極有家”的家裝O2O平臺,該平臺不僅提供“裝修”“居家”等產品,還覆蓋了全國97個城市的樓盤。
其實,從京東、阿里目前提供的房地產業務來看,不管是賣房,還是租房,都與傳統開發商或房產中介的模式有著明顯區別。
“阿里、京東目前做的更像是在開發商和購房者、房東和租客之間搭建一個平臺,可以讓雙方更高效、快捷地對接,並輔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極大地減少各方的時間等成本。”賴勤告訴記者。
阿里巴巴於8月17日發布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中國零售平臺上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4.66億,移動月度活躍用戶更高達5.29億。而京東於8月14日發布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也顯示,其過去12個月活躍用戶數為2.583億。
“每年新房市場十幾萬億的交易額,電商平臺最大的資源就是流量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數據。電商平臺如果能從新房市場分杯羹,在資本市場又是一個很好地將流量變現的‘故事’了。”賴勤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巨頭布局房地產業務,是創新?還是攪局?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時均表示,阿里、京東更多還是以“新零售”或“無界零售”的思維,依托自身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特別是在流量導入等方面的優勢,在開發商和購房者間搭建某種溝通的“平臺”,並將電商平臺的流量導入到地產板塊。阿里、京東並不會與開發商在傳統開發領域產生業務競爭。
中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助理李學鋒也向記者表示,像阿里巴巴這樣有巨大平臺和海量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其介入住房租賃市場是有天然優勢的。但如果產品和服務做不好,附加值做不上去,很有可能剛開始熱鬧,但到最後平臺流量很難導入到地產業務板塊,難以形成有效需求。
而京東房產業務相關負責人在房地產業務上線發布會上也明確表示,其房地產業務不會涉及房地產開發,主要扮演服務商與平臺商的角色,即在線上吸引開發商入駐京東平臺進行售房。而京東此前搭建的家裝等資源,也可直接嫁接到房地產業務中,形成賣房到裝修的全鏈條。
上述業內人士也認為,房地產交易大額、低頻的特點,決定了電商僅能實現“線上拓客和下定”的功能,購房流程依然只能通過線下解決。大額交易一直都是電商難以突破的瓶頸,目前來看,房產電商只能起到“線上引流、線下導流”的作用。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和調控重壓之下,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在房地產領域的探索,又會給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帶來什麽影響?會不會重新定義房地產市場現有的“遊戲規則”?顯然這些都應該引起房地產從業者的關註和重視。
每經記者 程成 每經編輯 梁秋月 李凈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