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華爾街「意外」:投行六年來收費表現最佳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17

2013年是一些王者光環黯淡的一年。  

這一年,全球名列前茅的共同基金——「債券之王」格羅斯(Bill Gross)領導的PIMCO年回報率接近-2%,連續7個月面臨淨贖回

同樣在2013年,過去20多年回報率超過25%的對沖基金SAC資本承認內幕交易,同意支付創紀錄的18億美元罰金。

匯豐統計的30只大牌對沖基金回報結果顯示,截至12月27日當週,2013年只有3只基金回報超過了標普500。

雖然有業績不佳和大牌官司纏身的負面影響,但如果以費用收入算,2013年竟然是全球投行業2007年以來表現最佳的一年。

湯森路透的全年全球投行評估報告顯示,2013年投行業的收費所得比2012年增長3.1%,增至798億美元。

投行, 华尔街, PIMCO, SAC, 美国股市,美国

2013年這類費用收入的主要增長源來自股市,在重現繁榮的企業IPO形勢推動下,全球股票業務收費(紫色虛線)增長27%,抵消了債券和併購收費增長回落的影響。

投行, 华尔街, PIMCO, SAC, 美国股市,美国

分地區來看,2013年第四季度,投行收費同比增長最多的地區是除日本以外的亞太區,增幅高達30.8%,日本是同比下降27%。

投行, 华尔街, PIMCO, SAC, 美国股市,美国

但是,收費增加不能直接理解為行業盈利增長,這期間投行被迫增持股票、減持債券,盈利能力繼續減退。

而且收費帶來的好處也沒有均分。

數據供應商SNL Financial本週發佈報告,2013年,全美五大銀行擁有全行業44%的資產,而1999年的這一比例遠僅有9.67%。

這樣看來,「大而不能倒」的銀行反而越來越大。

Quartz高級歐洲高級記者Jason Karaian指出,考慮到大量銀行家都受僱於幾大巨頭,所以這個行業的形勢也未必像媒體頭條報導的那樣慘淡。

投行, 华尔街, PIMCO, SAC, 美国股市,美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1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8

辭舊迎新之際,華爾街日報向一些知名投資者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一項調查,請他們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一條最佳財務建議。 華爾街見聞也借此新年規劃之時整理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這些成功人士的見解。 你覺得再出名的經濟學家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說,他上世紀80年代初逢低入手股票,此後標普的回報指數漲了大約2000%。這項投資還給他帶來靈感,寫下了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特別點名的論著。 正像收集這些建議的記者們提醒的,應該慎重看待這些建議,它們與枯燥無味的說教相差十萬八千里。 1、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 我得到的最好建議來自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論文顧問Franco Modigliani。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告訴我,股市非常接近觸底,出現了買入信號。 得知這樣的建議,即使當時學院派的傳統思維是投資應該更多樣化,我也幾乎全都投資了價值型股票。 直到世紀之交,大概1999年以前,我都沒有大幅減持。 我很仔細地通讀Modigliani和Richard Cohn合著的論文,那篇文章於1979年發表在《金融分析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上,名為“通脹、理性估值與市場”(Inflation, Rational Valuation and the Market)。 它的結論是股市被低估了50%。 實際上,那樣的結論還是保守估計。1982-2000年,標普500的總體回報指數上漲了大約20倍。 我認為這項投資建議是又一個奇跡,它啟發我創作“股價是否波動太大,以至於此後的股息變化已經無法解釋這種波動?”(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一文,發表在1981年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 評審諾貝爾獎的委員會也特別提到了這篇作品,將它列為科研背景的論文。 所以,Modigliani的這項建議不但讓我收獲了很可觀的回報,而且給我贏得諾貝爾獎帶來幫助。 2、職業體育經紀人、保健行銷公司Boras Corp.創始人Scott Boras: 我的勞動法教授曾經告訴我:生意和金錢不能帶來溫暖的感覺。 別人談論你的那些話有95%都會是負面評論。但別忘了,那意味著你的工作幹得不錯。 3、神經學專家、資產管理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投資經理William Bernstein: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來自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的那本經典之作《客戶的遊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那部作品1940年首次出版,施韋德在書中寫道: 和生活中那些令人百感交集的經歷一樣,如果我們失去重要的資金,文學也無法完全表達心中那種滋味。 藝術無法告訴一個未經人事的女孩為人妻、為人母真實感覺怎樣。 要描述你失去過去擁有的大筆錢有何感受,我也不可能在此提供一種適合的說法。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段話。理財從來都不是理論上的操作。在你預計日後成就的時候,永遠都不能把你的證券投資損失撇開來看。 4、財務咨詢公司Source Financial Advisors的首席執行官、幫助富有客戶渡過離婚期間財務規劃的專家Michelle Smith: 我的曾祖母告訴我:永遠不要丟掉自食其力的本領。 5、共同基金公司Vanguard Group董事長John C. Bogle: 持有股票的最佳方法是持有一只指數基金。 6、共同基金公司PIMCO創始人、聯席投資官格羅斯(Bill Gross): 在投資入場和離場方面,投資者的生物鐘至為關鍵。 拿公雞打鳴來比喻,假如正常起床時間是早上6點,有些投資者是才過午夜就醒了,相當於比市場觸底和見頂的時間都早得多。 還有些投資者上午10點、11點起床,又太晚。 要學會了解自己的生物鐘一般何時歇息,努力讓它清晨6點就響。 7、熱門漫畫《呆伯特》(Dilbert)作者、“事事不如人還能做大贏家”(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作者Scott Adams: 我獲得過最棒的理財建議是:擡高自己的身價,靜觀其變。 人們並不擅於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 我的演講開始對外收費時,我根本不知道怎麽定價。 一位導師告訴我,出一個相當高的價格。客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報價,還提出負擔我的差旅費。 此後我就再也沒有低估過自己。 8、老牌美國職業棒球強隊紐約揚基隊聯席董事長Hal Steinbrenner: 我父親一直給我們子女灌輸這樣一種金錢觀:直截了當、誠實坦白。 不要拿別人的錢財當兒戲。 有些生意做得成、有些做不成就是因為這點。 總體來說,這也是生活中很好的處世之道,沒有任何缺點。 9、紐約南區聯邦法庭法官Jed Rakoff: 43歲那年,我向一位師長、前紐約州州長Hugh Carey的法律顧問Judah Gribetz透露,我考慮去做聯邦法官。 他問我:“你為自己(3個)女兒的大學學費存了多少錢?”我承認沒存多少。 他又說: 如果總是擔心錢財的事,法官是無法真正獨立的。在你還沒存夠錢供所有的孩子讀完4年大學以前,不要行動。 別忘了,這段時間大學學費上漲的速度是(預計)通脹率的2倍! 雖然後來我花了9年時間達到存款的目標,可是,當我努力做聯邦法官時,我就知道自己除了幹好本職工作以外可以高枕無憂。 10、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Corp.)董事長Charles Schwab : 一個朋友對我說:你最好去當老板,行動起來,自己創業吧。 11、資產管理公司Lebenthal Holdings首席執行官Alexandra Lebenthal: 仔細讀所有的公告和招股說明書,別指望你的理財顧問替你代勞。 人人都有責任了解自己在投資什麽。 12、金融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首席執行官Joe Mansueto: 投資者應該像公司老板——商人那樣思考,不能像房東那樣。 大部分商人都不會一早起來就問是不是該賣掉自己的生意。 如果他們有一家披薩店,就不會盤算著要不要改行開一家鞋店。 他們有耐心和毅力,想方設法更了解自己基本的業務,這樣可以盡可能久地得到最多的回報。 股市的波動性在很多方面誤導了投資者。基本業務的價值不會像股價變得那麽快。你真不必日複一日緊盯著不放。 你能有所行動符合很多人的利益。顧問和經紀商可以賺到傭金,基金公司也希望你把資產交給他們打理。 投資界有很多力量在推動大家行動,就是沒有哪種力量鼓勵你按兵不動。 但你不應該聽從他們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7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71

接續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13、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退休金融學教授夏普(William Sharpe): 我得到的最佳建議來自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求學時的導師Armen Alchian。 他說,考慮市場的時候,要先假定價格都是買賣雙方互動設定的,定每個價格都要盡量擴大他們自己的收益。 所以,我得到的建議是: 在證券市場,不要期待免費的午餐,廣泛撒網,多樣化投資,保持低成本。 14、致力於開拓女性職業與社會價值的全球女性組織 85 Broads所有者、美國銀行與花旗前高管Sallie Krawcheck: 我得知的最佳財務建議是, 不要買一款自己不了解的金融產品,不要向一個沒法解釋一款產品讓你了解它的人買。 想想首創龐氏騙局的麥道夫(Bernard Madoff),誰都不了解他怎麽能得到穩定的回報,可受騙的人又都沒有質疑,因為這種騙局看上去是很好的投資。 15、全球保險及金融服務公司Starr Insurance Holdings董事長、前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Maurice "Hank" Greenberg: 某個領域的建議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過,我會這樣建議別人: 投資你目前從事的行業,對你做的工作表現自信。 但要記住,今天必須比以往考慮更多的問題,比如你這門生意所在地的監管和政治方面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你的公司、或者任何一家公司產生何種影響。 16、紐約大學(NYU)金融機構與市場歷史學教授Richard Sylla: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也是我給自己和妻子的建議:把我們繳納退休基金的每分錢都投入股市。 那是40多年前,我還是教經濟學的年輕教授,她是歷史學教授。 這個建議的依據是當時現代金融理論較新的進展,以及支持這一理論的實證研究結果。 我們作為大學的教授購買了TIAA-CREE退休基金。 那筆基金投資沒有納稅,會累積到我們退休,等到退休後提取它時,就要按正常收入支付所得稅。 我們可以把這筆資金用來投資固定收益或者全部購買股票,也可以兩者兼有。 按傳統投資觀,應該會五五均攤投資,或者如果無法忍受股市的大起大落,就全部購買債券,因為債券的回報有保障。 只有沒頭腦的人會選擇全部投入股市,任華爾街宰割。 迫使我做這種看似愚蠢決定的契機是,我們得知,只有年滿65歲之後才能動用那筆投入TIAA-CREE的資金。 我了解到,現代金融理論發現,股市的長期回報應該比固定收益投資高,因為股票的風險更高,那是承擔較高風險必然得到的補償。 於是,我就做了一件相當明智的事,把我們夫婦倆40年內無法動用的資金全都投入了股市。 上世紀70年代初,道指還不到1000點,現在已經升到16000點左右。 我很確信,幾年內退休後我的收入會比現在多。 17、曾與索羅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的Ariel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羅傑斯(John Rogers): 我的籃球教練Pete Carril1967-199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籃球教練。他說,必須把隊友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理由自私行事。 這對我的生意至關重要:要爭取實現我的團隊和投資客戶的最高利益,不是追求我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18、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庫班(Mark Cuban): 先還債,無債一身輕,這比什麽獲利都強。 19、投資顧問公司Buckingham Asset Management研究主管Larry Swedroe: 我學到的致富策略和那些守財的策略截然不同。 前者是承擔集中的風險,通常是在人力資本和業務方面的風險。 後者是盡量減少我們冒的風險,盡可能多樣化投資,合理降低納稅額,保持低成本,不要開支過多。 20、位於波士頓的對沖基金公司Baupost Group總裁Seth Klarman: 我那位過世的好友Wally Carucci是位了不起的導師。 30年前,在經紀公司Carr Securities工作的Carcucci告訴我這樣的人生智慧:鳥餓了就必須餵它。 這話可以從兩方面理解,表面上看是說:要記得拋售,永遠都別忘記,買比賣更容易。 可Carucci真正要說的應該是,流動性的生命短暫。 Carucci以研究流動性差、成交量少的股票聞名業內。 這話更深層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想買你持有的一項資產,而且不還價,願意照單全收,你就一分錢也別攥在手里,拋光。 21、主動投資者、去年超越索羅斯成為全球最富有對沖基金經理的Carl Icahn: 要是有朋友或者熟人誇你是天才,在同意他們的評價以前,先想想你過去一直怎麽看待他們的觀點。 22、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管理機構——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首席執行官Jane Mendillo: “目光長遠看問題”是我得到的最佳建議。眼光放長遠,你會發現別人錯過的一些事物。 大家幾乎全在考慮下個月、下個季度、今後的事。 經營哈佛捐贈基金15年之久的Jack Meyer教導我,如果以數年、甚至幾十年為期間考慮,就會發現一些創造價值的機會,別人可能沒有察覺那樣的機會。 照這樣長遠打算,你今天就能做出不同以往的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8

盤點2013年表現最佳的30大對沖基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36

彭博市場周刊評定了2013年100大對沖基金排行榜。其中,只有16家對沖基金能夠跑贏標普500,而且這些公司無一例外地在去年持續看多美股。 100大對沖基金中,Glenview Capital拔得頭籌,這家公司的年回報率達到驚人的84%。去年,Glenview相信奧巴馬醫改會令醫藥股大漲,事實證明他們賭對了。 Glenview Capital的CEO Larry Robbins還認為,2014年美股市場依然會牛氣沖天。 以下是彭博評選出的2013年表現最好的30大對沖基金: 30,Blue Harbour Strategic Value Partners(基金經理:Clifton Robbins) 公司:Blue Harbour Group,美國 策略:積極策略 資產:1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19.8% 2012年總回報率:+16.2%   29,Odey European (Crispin Odey) 公司:Odey Asset Management,英國 策略:宏觀策略 資產:21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0% 2012年總回報率:+30.7%   28,Serengeti Opportunities Strategy (Joseph La Nasa, Vivian Lau) 公司:Serengeti Asset Management,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 資產:10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0.3% 2012年總回報率:+13.4%   27,Marcato International (Richard 'Mick' McGuire) 公司:Marcato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策略:積極策略 資產:20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0.7% 2012年總回報率:+28.8%   26,Senator Global Opportunity (Alexander Klabin, Douglas Silverman) 公司:Senator Investment Group,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 資產:60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0.9% 2012年總回報率:+14.4%   25,Litespeed Partners (Jamie Zimmerman) 公司:Litespeed Management,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 資產:22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0.9% 2012年總回報率:+21.8%   24,Paulson Advantage Plus (John Paulson) 公司:Paulson & Co.,美國 策略:並購套利 資產:4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1% 2012年總回報率:-19%   23,Egerton Long-Short Master (John Armitage) 公司:Egerton Capital,英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38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1% 2012年總回報率:+13.7%   22,AQR Style Premia Strategy (Team managed) 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策略:多重策略 資產:12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1.5% 2012年總回報率:無   21,Omega Overseas Partners A (Leon Cooperman) 公司:Omega Advisors,美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2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2.4% 2012年總回報率:+28%   20,Kayne Anderson MLP (J.C. Frey) 公司:Kayne Anderson Capital Advisors,美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16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2.4% 2012年總回報率:+5.5%   19,JANA Nirvana Master (Barry Rosenstein and David DiDomenico) 公司:Jana Partners,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 資產:25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3.5% 2012年總回報率:+33.4%   18,Paulson Partners Enhanced (John Paulson) 公司:Paulson & Co.,美國 策略:並購套利 資產:64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5% 2012年總回報率:+18.2%   17,JAT Capital Offshore (John A. Thaler) 公司:JAT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策略:做空/ 做多 資產:19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5.3% 2012年總回報率:-19.6%   16,Joho A (Robert Karr) 公司:Joho Capital,美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4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5.9% 2012年總回報率:+8.8%   15,Lansdowne Developed Markets (Peter Davies, Stuart Roden, Jonathon Regis) 公司:Lansdowne Partners,英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89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6.6% 2012年總回報率:+18%   14,Alden Global Distressed Opportunities 公司:Alden Global Capital,澤西島 策略:受壓資產策略 資產:11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6.7% 2012年總回報率:+12.1%   13,VR Global Offshore (Richard Deitz) 公司:VR Advisory Services,英國 策略:受壓資產策略 資產:20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7.4% 2012年總回報率:+20.6%   12,Third Point Ultra (Daniel Loeb) 公司:Third Point,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 資產:2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8.8% 2012年總回報率:+33.5%   11,Two Sigma Compass Enhanced 公司:Two Sigma Investments,美國 策略:管理期貨 資產:40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29.2% 2012年總回報率:+8.2%   10,Pelham Long/Short (Ross Turner) 公司:Pelham Capital Management,英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32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0.3% 2012年總回報率:+18.4%   9,Palomino (David Tepper) 公司:Appaloosa Management,美國 策略:方向性策略 資產:7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1.5% 2012年總回報率:29.3%   8,Trian Partners (Nelson Peltz, Peter May, Ed Garden) 公司:Trian Fund Management,美國 策略:積極策略 資產:78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4.9% 2012年總回報率:+0.9%   7,Glenview Capital Partners (Larry Robbins) 公司:Glenview Capital Management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32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7.4% 2012年總回報率:+24.2%   6,Owl Creek Overseas (Jeffrey Altman, Daniel Krueger, Jeffrey Lee) 公司:Owl Creek Asset Management,美國 策略:事件驅動/多重策略 資產:32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8.1% 2012年總回報率:+11.1%   5,The Children's Investment (Christopher Hohn) 公司:The 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Mgmt.,英國 策略:積極策略 資產:7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9.7% 2012年總回報率:+30%   4,Lansdowne Developed Markets SIF (Stuart Roden, Peter Davies, Jonathon Regis) 公司:Lansdowne Partners,英國 策略:積極策略 資產:73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39.7% 2012年總回報率:+30%   3,Paulson Recovery (John Paulson) 公司:Paulson & Co.,美國 策略:做多股票 資產:24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45% 2012年總回報率:+4.9%   2,Matrix Capital Management (David Goel) 公司:Matrix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16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56% 2012年總回報率:+20%   1,Glenview Capital Opportunity (Larry Robbins) 公司:Glenview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策略:做空/做多 資產:18億美元 2013年總回報率:+84.2% 2012年總回報率:+5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6

巴菲特認為衡量美國股市高低的最佳指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716

巴菲特認為,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是衡量股市高低的最佳指標。這個指標在任何時點都適用。

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可以用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整體市值來代替。我們也可以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第36行流通股票市值(Market Value of Equities Outstanding)來代表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都是季度數據。GDP數據最早至1947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最早至1951年。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如下圖所示,分子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當前該比例超過了2007年的水平,歷史上看,僅低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

巴菲特,美股,美国

若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持保留意見,可以使用另一個數據作分子——Willshire5000整體市場市值指數(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Full Cap Index)。Willshire5000指數最早至1970年,以它為分子的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如下圖所示。當前該比例已逼近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僅低於2000年裡兩個季度的數值。

技術小貼士:Willshire5000整體市場市值指數為每日數據,為了使數據更平滑,下圖對每日數據進行了季度平均,而非直接採用季度末數據。

巴菲特,美股,美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70

本年度至今最佳投資是?你猜?你再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81

華爾街見聞1月底讓大家猜過世界上最愛喝茶的國家是哪個,原來最嗜茶如命的是土耳其,按人均消耗量中國大陸得排到19名。 四天前華爾街見聞又讓大家猜世界上最能喝酒的是哪國國民,原來酒量最大的是平均每周喝13.7杯酒的韓國人。 今天我們再來猜一猜本年度至今最佳投資是什麽。 比特幣最近動不動不能提款,連累價格也下跌,不但風險高而且不安全。美股本月初跌跌撞撞,最近還有人擔心前景,聯想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股市大崩盤。 那麽,表現最好的是不是因為這個寒冬變得“矜貴”的天然氣?還是去年就受“中國大媽”熱捧的黃金? 可惜它們都不是最大贏家。 Quartz雜誌整理每日追蹤FactSet的市場回報數據發現,本年度至今回報率最高的是燕麥,達到23.22%,緊隨其後的是回報率22.58%的咖啡,第三名天然氣和它們相差了一段距離,回報率為13.88%。黃金排名第六,排在了各類債券前面。 燕麥為什麽能高居榜首?是物以稀為貴? 這話也對也不對。因為燕麥的收成不錯,不存在歉收的問題,全球燕麥最大出口國加拿大2013年大豐收。 問題在於,要將出產的燕麥運送到市場,加拿大方面出現運輸的瓶頸,廣大商家和消費者無法得到燕麥。 由於運輸的機動車短缺,數百萬噸作物滯留在加拿大西部的倉庫。 產生如此瓶頸的根源眾說紛紜。有人覺得是運送原油占用了農場主需要的軌道運能,還有人認為極度寒冷的天氣讓鐵路運輸效率低下。 上周五,由於加拿大供應問題仍然未能解決,燕麥價格創歷史新高,每蒲式耳燕麥的價格比玉米還高20美分,2005年以來尚屬首次。 當然,上圖呈現的只是已有的表現,如果把養老金都一股腦砸到燕麥投資上絕對危險,因為它還是交易量有效的商品,價格很容易大起大落。 雖然這樣的高回報可能不會持久,但眼下看來,燕麥多頭應該是最高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25

搜房市值逼平恆大是互聯網思維的最佳體現! 何田

http://xueqiu.com/5537986930/27775260
特別聲明,本人是搜房員工,但所有觀點不代表公司。

根據雪球信息,截至2月21日,$搜房(SFUN)$ 市值為65億美元(近400億人民幣)接近$恆大地產(03333)$ (521億港元,約405億人民幣),媒體紛紛報導搜房市值超越恆大,總體都是覺得有泡沫,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對搜房業務不瞭解,從財務數據來看恆大規模佔優,但由於定位互聯網服務,搜房在淨利潤率、增長率、ROE等方面完勝恆大
多數人都把搜房看成 $易居中國(EJ)$ $世聯行(SZ002285)$ 之類的銷售代理、中介服務機構了,但搜房不做代理、不做經紀、不做顧問,是一家收入基本來自網上廣告及電商服務的互聯網公司(旗下中國指數研究院在房地產研究上有很大影響力,但只做研究和數據服務,不涉及新房策劃和代理等業務),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
根據最新公佈財報,搜房2013年收入6.4億美元(39億人民幣),增長48%,利潤3億美元(18.3億元人民幣),增長97%,淨利潤率接近50%,淨資產4.4億美元(上年末1.9億美元),ROE接近100%(印象中前幾年基本都是超過100%)。
恆大2013年全年數據還沒有公佈,2013年上半年,收入419億元,增長10%多點,淨利潤62億元,增長10%,總資產接近2800億元。2012年收入653億元,淨利潤92億元,下降19%,ROE26%。2013年全年銷售額(不是財務上的結算收入)1004億元,增長8.8%。
從以上數據可以清晰的看到,搜房在淨利潤率、增長率、ROE等指標完勝。由於在房地產網絡門戶優勢明顯以及近年電商業務、搜房卡業務的大力發展,收入、利潤增長率異常突出,近50%的淨利潤率、近100%的利潤增長率,近100%的ROE,過去幾年基本每年都分紅,搜房給股東的回報是非常突出的(光現金分紅收益就很好了,你再看看一直缺錢的開發商,房地產上市公司有幾個分紅的)。

2、搜房市值逼平恆大是互聯網思維的勝利!從美國IT業歷史可以發現,軟件超越硬件,服務強於製造是歷史規律

第二個原因歸根到底是對互聯網、乙方、軟件、服務的偏見,對無形品牌的漠視。美國IT歷史告訴我們,軟件強於硬件、服務強於製造業是必然,多少做通信設備、計算機等硬件製造的公司逐漸凋零,因為沒有把握技術轉變的機會,比如moto、nokia、北電、黑莓等等,而提供軟服務的谷歌(GOOG),Facebook(FB) 以及曾經的yahoo、AOL都通過軟件或者在線服務,成為一個個巨頭,曾經軟硬通吃的IBM(IBM) ,因為不做軟件,培養出一個微軟(MSFT) ,近年沒能倒下又是因為逐漸把硬件業務推出,比如先後將PC、低端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集團(00992) ,才能一直保持在行業領先水平,市值一直居IT業前列。美國IT相關領域公司中,目前股價優秀的只有蘋果(AAPL)一家是硬件為主的,只是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關於美國IT業,請自行閱讀《浪潮之巔》。
順道插一句,Facebook(FB) 近期170億美元買了只有幾十個人的Whatsapp,更是證明了,收入規模不是企業估值的關鍵,未來增長空間才是。

3、股價是動態的,不同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存在巨大差異,同一家公司股票在不同地方的估值差異大是常態。

(1)不同資本市場的偏好不同。
搜房作為互聯網公司在美股受到更多關注,這與美股對IT、科技股更加關注是有關係的,國內比較主流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在美國上市,比如百度(BIDU) 以及細分領域的優酷、去哪兒、攜程等等。香港、滬深成規模的互聯網公司,在行業內佔主導地位的應該只有企鵝 。而由於香港股市對地產股的關注以及地產股國內上市暫停,幾乎國內一流的開發商近年IPO都去香港上市,大家可以看銷售額前20名中,應該一多半都是港股。

(2)市值本身就是動態的。2012年下半年,由於中概股危機(少數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財報、離岸公司等問題導致),搜房股價最低曾經到十幾塊前。2013年,隨著美國股市對中國概念股重回信心,搜房股價從年初的20多漲到年底80-90,漲幅近3倍。這裡有搜房業績的高增長原因,也有搜房業務得到更多投資者關注並信任的原因,也有股市整體估值上升的原因。而恆大等開發商股價低迷與2013年房市大幅上漲相反,主要是因為投資者普遍認為房價上漲可能帶來調控或貨幣收緊,對未來預期不看好。


(3)在互聯網領域,如果只看收入、利潤,比搜房市值不合理的公司多的去了。搜房是中國互聯網領域少有的不燒錢的公司(據老闆說,公司99年正式成立的第二年就是賺錢的公司了,不像很多互聯網公司一直到上市都是虧的),大家看看名氣挺大、2013年股價漲了不少的優酷、唯品會。優酷2013年股價漲了近1倍,目前市值50多億美元,但收入不及搜房,還一直虧損,唯品會2013年股價漲了3-4倍,目前市值60多億美元,雖然2013年Q3收入近四億美元,但利潤只有1200萬(唯品會的尾貨特賣業務,利潤率極低,很多電商都是賠錢階段呢,比如通過補貼才不虧的B2C電商龍頭京東商城(JINGDONG) ,估值也在百億美元以上),搜房同期收入1.8億美元,利潤超過1億。

(4)即使同一家公司,在不同股市交易的價格也會存在差異。同一家公司AH股價差異幾倍都發生過。根據統計,數十家同時發行A股和港股的公司,多數A股比H股貴,最極端的浙江世寶 ,A股價超過20元人民幣,港股3.4(2.7人民幣),就是A股投資者買同一公司花的錢是港股投資者的8倍左右。也有港股比A股便宜的,比如工行、招行、人壽 等金融股,那是因為A股普遍認為金融業有潛在壞賬風險。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anh.shtml 

總而言之,搜房市值逼近或超過恆大,是業務定位、盈利能力、行業大勢、股市偏好等多種因素引起的,可能用現在流行的「互聯網思維」來解釋最合適不過了。

順便說一句,我之前說要寫一個「互聯網視角下的房地產業變革」還在準備當中,主要是寫了之後不太滿意,還需要修改,大家先看這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49

今年最佳投資地區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41152

繼續我的2014年海外投資話題,今天來談歐股。雖然我們被告知2014年危機處處,投資市場特別是股市的波動性會較往年增加,但我們堅信,中長線投資者反而可趁低吸納,其中又以在歐洲優質股中尋寶最為可取。事實上,投資者雖然繼續看好美股,但資金流反映的是,大部分環球配置的基金在增持歐洲股票。

美國股市去年已錄得不俗的升幅,美國今年開始退市,退市的規模及速度都是市場焦點,對投資市場的氣氛及情緒都有影響。相對而言,歐洲目前實施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預料可成為推動企業盈利增長的主要動力,加上歐股估值偏低,歐洲又是成熟市場,這些指標均顯示歐股的投資價值偏高。

林少陽的Q&A簡評是:『讀者不妨留意,在歐洲經濟復甦的前提下,其實除了和黃(13)或有機會受惠之外,歐洲金融機構亦有機會受惠。在全球息率見底之下,銀行的淨息差應該會逐步拉濶,香港上市的歐洲金融機構不多,最多人熟悉的是匯豐控股(5)。不過,若有渠道買賣歐洲股票,則選擇將會多很多。』

施羅德英國及歐洲股票主管Rory Bateman對歐股的評論則最為簡潔。他表示,歐洲股票有「星級」(STARS)條件,S指宏觀環境具利好支持(Supportive),經濟擺脫衰退後,增長有望回升,企業盈利改善;T指美國退市(Tapering)對歐洲股市影響不大,歐央行姿態是繼續放鬆;A是資產質素(Asset)有望獲重新評估,尤其是歐洲金融資產;R是風險溢價(Risk),相對歷史值或其他股市,隨著經濟信心回升,企業盈利增長將成為明年股市推動力,其中又以歐洲股票吸引力較大;S(Selective)是選股機會,歐債危機已穩定,股市相關性回覆正常(即各類股票不再同升、同跌),現時成為選股尋寶時間。

儘管歐股一向給我們增長較慢的感覺,但實際上,英、法、德等歐洲大國股份的總回報不讓美國專美,主要歸因於歐企有不俗的股息及股息增長率。而且,歐企大部分都歷史悠久,規模也較大,具備高度競爭力,每股盈利增幅也較高;歐企的平均股息率為全球之冠,達3.41%,較亞太(不包括日本)的2.99%更高。高股息一般代表企業營運成熟、盈利穩定及現金流量管理效率高,目前歐股估值偏低更突顯派息率高企,更易選尋優質高息股。

因此,要在歐洲揀股,要留意兩大股類。首先是注意大型股,即市值至少達100億歐羅的股份,這些大型企業的業務一般都不限於歐洲,較全球化,鑑於業務分散,收入來源廣泛,風險程度亦較低。其次是留意會派發股息的企業,過去回報表現較好的企業都是派息的公司,基於複息效應,故股息對總回報的貢獻遠大於股價增值,而且派息公司的盈利增長及企業管理往往做得較佳,所以投資者可留意歐洲高息股。

要揀到優質歐洲股票,投資者宜考慮三大因素。第一是公司安全性,手頭現金充裕、行業具獨特性的企業,可看高一線;其次是具有穩定派息及穩定股息增長率的企業,因派息主要來源是盈利,假若公司每年都有能力提高派息率,意味其可控制每年盈利的增長;第三便是波動性,注意股價是否合理,盈利增長能否推動股價增長。

行業方面,可留意藥業及與健康護理相關的股份。因為全球人口老化,對藥品需求非常大,新興市場對藥品的需求亦不斷增加,而歐洲藥廠的質素相對較佳,當地市場又龐大,均對歐洲藥股帶來支持。歐洲的主要消費品企業也是值得吸納的板塊,因這類企業擁有全球銷售網絡,業務相對分散,盈利收入來源也較多元化。

作為總結,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雖然現時歐股已經反彈,但估值只有約12倍,仍低於14倍的長期平均水平,加上短中長線投資資金繼續源源湧入,現階段的潛在風險和回吐壓力都比美股和日股小,因此,建議大家趁每次股市回調吸納優質歐股。

當然,世事沒有完美,由於歐洲是整體性地區,與美國及日本的單一國家不同,所以影響歐股上落的因素較多;加上基於歐洲的投資範圍較廣,為免整體回報受到拖累,投資者絕對需要小心選擇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26

防守是最佳進攻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4-03  NM  
 

 

美式足球大部分時間是攻防戰,場上對壘兩隊,一隊進攻,一隊防守,進攻方希望取得分數,防守方阻止進攻方取分數。美式足球引人入勝地方之一是,如果進攻方犯錯,防守方也有可能取得分數。美國運動深入文化,很多諺語和詞彙都來自美式足球,其中很有意思一句,是「防守是最佳進攻」。

進攻和防守代表相反位置,把兩者角色混為一談,製造有趣的矛盾情況。防守方一方面阻止進攻方得分,另一方面卻有機會直接得分,地位特別。從往績看,防守出色的美式足球隊的成績特別優異,防守球員也成為大明星。防守不是躲在後面,而是登堂入室,昂然從球場走入企業會議室,成為企業界的思維潮流。企業談策略,注重防守不代表消極,可以當作進取象徵。最近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不少人便認為是一種「防守性進攻」策略;換句話說,facebook收購WhatsApp動機,防守成分比進攻可能更為重要,但這項收購市場照樣受落。以「防守性進攻」角度看,facebook的考慮是,WhatsApp愈做愈好,這樣下去,WhatsApp本身有可能打擊facebook,另一可能是facebook敵人收購WhatsApp,敵人如虎添翼,facebook認為不可坐視不理。WhatsApp現在收入微薄,從金錢數字計算,怎計也計不出190億美元,但加入防守元素,這條數性質完全改變。facebook須計算的,是自己的生意有可能被WhatsApp侵蝕,這條數巨大得多。「防守性進攻」收購的計算,並非憑空亂猜,如果facebook毛利率將受壓,盈利將會下降。facebook收購WhatsApp便可消除威脅,一方面保住自己盈利,另一方面也期望WhatsApp可發揚光大,這是一條實在的數。很少企業敢採用「防守性進攻」策略,因為出發點非主流,出錯的話,罪加一等。再者,雖然有數得計,但條數容易計錯。企業採取「防守性進攻」,事前須確定符合三個條件:一、本業值得保護。很多企業根本不能賺取合理回報,業務本身存在很多問題,競爭對手威脅只是問題之一。不幸地,人喜歡高估自己,覺得自己重要,跟實際情況可能有出入。管理層為保護本身業務作出的收購,很多時是掩飾自己不足的遮醜行動,不能為本業製造長遠價值。

二、威脅非想像。WhatsApp是霎眼嬌,抑或真正威脅?facebook今日不出手,兩年後WhatsApp變成怎樣?這些問題不易答,若沒有確定答案的話,facebook不應該出手收購。企業考慮是否出手過程中,容易出現「要做嘢」的偏見。坐著死,好像是難辭其咎,郁住死,起碼可製造積極感覺,代表管理層已盡全力。企業內支持出手的人,一定引經據典,指出威脅可大可小,唯恐天下不亂。企業為求做足功課,或會聘請投資銀行和企業顧問,這些「賺傭士」最歡迎企業有所行動。企業啟動收購研究計劃,很難停下來,什麼威脅也逐漸變成關乎生死的必要行動。三、威脅不容易被複製。WhatsApp必定擁有其獨特性,否則一雞死一雞鳴,facebook收購WhatsApp後,新進WhatsApp崛起,短時間內facebook須重新面對競爭對手。尤其在科技領域,企業獨特性是關鍵問題,難以掌握。「防守性進攻」收購通常非常昂貴,被收購目標業務未成熟,例如WhatsApp仍未有大量收入,表面看這種收購像泡沫時期出現的瘋狂行為。企業提出收購前,必須考慮其他較便宜折衷方法,例如挖角、打官司等,想無可想才出手。「防守性進攻」收購不常見,因為犯錯機會大,企業寧願在場邊觀察,或等競爭對手犯這個錯。facebook收購WhatsApp獲得掌聲不少,原因之一是,facebook兩年前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收購後兩方相處融洽,業務上好像為facebook帶來正面幫助。facebook收購Instagram的時候,Instagram只有13名員工,是名副其實start-up,以天價作價當時被人笑。從往績看,facebook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使缺乏大量實質數據,市場願意給予信任。至於其他人,還是不要嘗試高難度動作,防守還防守,進攻還進攻。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054

亞裔最佳企業家 一堂22億的被告課

2014-04-28  TCW
 
 

 

賠了新台幣二十二億元的人生體悟是什麼?

去年五月,縱橫矽谷創業圈三十多個年頭,二度獲選美國Inc. 500強「亞裔最佳企業家」第一名的台灣創業家陳澧,遭逢人生中最挫敗的一刻:輸了一場侵權官司,賠了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二億元),和解金比公司年營收的一半還多。

九個月後,美國時間三月二十一日,陳澧笑著抵達紐約證交所,為親手創辦的第三家公司睿科網路(A10 Networks,以下簡稱睿科)上市敲鐘,短短一個月時間,公司市值已經從IPO首日的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成長至今近九億美元,增加了快要四倍,不僅把官司中賠掉的錢全賺回來,也證明了市場對他依舊肯定。

但他已經付出代價,而且不僅是表面上的金錢數字。在矽谷闖蕩三十多年,曾效力蘋果電腦(Apple),創辦過三家公司,上一家公司網捷網路(Foundry Networks)更搭上一九九○年代末網路泡沫末班車,不僅讓他成為億萬富翁,也讓網路設備商龍頭思科(Cisco)一直視他為勁敵。

三度創業備受關注卻因此遇人生最大難關

有別於同期在矽谷崛起的創業家,名利雙收後不是退休享清福,便是轉作創投用錢滾錢的方式輕鬆賺錢,陳澧居然在二○○四年三度創辦睿科。

憑藉著對創業的熱情,他的再起很快又獲得市場關注,睿科的產品致力維持上網設備到電信商這段網路的交通秩序,吸引了來自歐美日等國的電信業者採購,對競爭者造成威脅。二○○八年,上市大廠博科(Brocade)不僅收購了陳澧的上一家公司網捷,更在二○一一年對睿科提起侵權告訴。這場發動自「繼母」的官司,幾乎把上述陳澧所建立的一切摧毀。

「這是我人生遇到最困難的事情,你說到什麼程度?比父母親死了都困難!」日前,陳澧在返台拜訪客戶的行程中抽空接受《商業週刊》專訪,娓娓道來這場官司給他的教訓,我們才發現,他為風光敲鐘那一刻的背後,付出了什麼代價。

首先,他生性正面的個性受到衝擊,變成了一個日夜情緒起伏兩極的雙面人。

夜晚,他得跟律師商談,在講究證據至上的美國法庭上,他得面對自己律師的逼問,「它(原告)怎麼知道你沒有把東西藏在後院?」儘管他已把所有證據都交給法庭,但對方仍咄咄逼人。

白天,他整裝去上班,不會在六百多名員工面前哭喪著臉。「不管前一天晚上多氣多煩惱,到公司都要很高興,這是leadership,right(領導能力,不是嗎)?」和陳澧相識半世紀的前網捷員工陳中原說,睿科被告時,還一文不值,矽谷侵權官司司空見慣,大公司出手不在爭對錯,而是「用龐大律師費把你消滅」。

銀彈耗盡、上市延誤因此學到「妥協」這門課

博科欲置睿科於死地,從它花費四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億五千九百萬元),聘僱了幫前大聯盟全壘打王邦茲(Barry Bonds)打禁藥官司的全美前十大律師團成員,可見一斑。

陳澧夜夜陷在和律師的詰問演練中,這嚴重影響到他的睡眠品質,至今仍會夜半驚醒,不再像過往「一覺到天亮」。對陳澧而言,這不只是健康問題,而是在浪費生命,「這些時間拿去想如何讓技術更創新,不是更有意義嗎?」

為了這場官司,還延誤了睿科的上市計畫,這讓陳澧更耿耿於懷。因為睿科的年營收成長率從成立後的三○%降到一○%,陳澧回顧,「在北美市場,幾乎所有同業,每到一個客戶那裡就先談這起案子。」北美,正是睿科大本營,公司有超過五成營收來自這裡。

和睿科合作八年的台廠立端科技董事長周逸文表示,睿科的系統產品牽涉客戶營運穩定性,發生官司後,「不少客戶停止下單,觀望著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到底會不會受影響?」

流失了客戶與訂單,讓睿科至少有八季處於虧損之中,也讓陳澧早在三年前聘僱來的專業財務長,一直無法做他當初被延攬入這家公司的工作:為上市做準備。

官司一審,睿科敗訴,但去年五月,二審開庭前一天,卻出現戲劇性轉變,博科律師團主動找睿科談和解,雙方最後以睿科賠償七千五百萬美元收場。面對此結局,陳澧說,「博科評估不見得會贏,而我也沒有錢和他們繼續打下去了。」

就在一方未必會贏,一方銀彈耗盡的情況下,這件著名官司案就這樣落幕。看在投資人、漢鼎創投總經理洪志峰眼裡,卻另有一番解讀,「被告是好事,代表你對別人造成威脅。」比起官司勝負,他看到的是,睿科從漢鼎二○○六年投資該年,年營收從一百萬美元成長到二○一三年的一億四千萬美元,成長了一百三十九倍,漢鼎的投報率至少十倍,賺回新台幣至少十五億元。

雨過天青,回首來時路,陳澧嘆一口氣說:「很感激有它(官司),」因此學到人生寶貴的一堂課,這是所有初創小公司花錢也學不到的一門課:妥協。「當你是被告,公司很小,不管你有沒有錯,眼光看遠一點,妥協要越早越好!」

【延伸閱讀】勇闖矽谷,累積百億身價——陳澧網路創業史1.Centillion Networks成立年:1993年成績單:18個月後即被以1.5億美元收購2.網捷網路Foundry Networks成立年:1996年成績單:1999年9月在美上市,股價即飆升至132.25美元,2008年被以26億美元收購3.睿科網路A10 Networks成立年:2004年成績單:2014年3月在美上市,公司市值在1個月內由1億8500萬美元成長到近9億美元,以每天2,300萬美元快速成長註:睿科市值統計至2014年4月21日資料來源:睿科網路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