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雜感40——"安全邊際"的本質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kouu.html

投資雜感40  安全邊際的本質

 

   「安全邊際」可謂是投資的核心原則。但很多人想到「安全邊際」,就是想著市盈率、市淨率要如何的低。但市場早已證明,低市盈率並不代表投資必定「安全」。

   對這個問題,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芒格說過一句看似簡單很富哲理的話:我知道可能在死在哪裡,那我儘量少去那些地方。想知道如何找到安全邊際,只要搞清楚一個股票何時最容易高估就好辦了。

   一家公司的經營,大都要經歷兩個階段:一個是價值擴張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要麼公司的權益收益率不但具有超額收益且持續上升,要麼公司的超額權益收益率可以在更大的資本上實現。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有個限度。這是市場有限及競爭的必然結局。於是,公司遲早要進入另一個經營階段——價值保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之前公司通過以往的經營積累已經保持了一定的業務優勢,績效顯著,企業當然試圖保持這種優勢,但是不同的公司結局是不同的:少數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將繼續保持超額收益,但卻難以將收益繼續擴大,留存的收益要麼變成現金變為低效資產,要麼分紅派息。而大多數的企業,缺乏穩固競爭優勢(即所謂護城河),平均而言,長期看頂多能獲得與資本成本一致的收益率,而很多這類企業必然步入衰退。

   由此可見,對投資人而言,如果清楚一家企業上述的經營過程,恐怕沒有人願意在其「價值維持階段」去投資,或者如果願意,那麼其期望值最多也就是「債券型」的——至少不要指望這類投資能獲得兩位數字的年均回報率。於是,證券市場必然對之作出「高效「或提前的反映:給與這類公司非常低的市盈率或市淨率,使之僅具有債券的收益率。

   因此,那些已步入價值擴張中、末段的公司,這時其經營業務看起來很繁榮,都具有很好的收益率,最易為廣大投資人接受,但是,真正懂價值的精明投資人卻已意識到公司經營的輝煌階段已步入中、末期因而不會接受其正常的溢價,因而這類股票往往具有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市盈率。詳細的計算可表明,即使這類公司未來收益率能維持,其公允的溢價也應比市場平均水平低。但看似很低的市盈率,卻容易吸引了很多很「價值」的投資人,其實,這正是典型的價值「陷阱」——高估最容易發生的時候!

   當然,市場上出現低市盈率並非都是如此而來。但在一個經濟經過繁榮後步入調整後的時期,可以說低市盈率主要就是這麼來的。2007年後,中國經濟結束了自2003年開始的多年來以重資本投資而來的經濟繁榮期,以此背景而取得超額收益的公司從2009年開始,實際上已經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價值保持階段」,即使很多這類公司帳面利潤還在增長,但一點也不改這種經濟的必然趨勢,這是不以投資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規律的必然結果。還停留在2003-2007年投資盛宴思維(所謂的「大藍籌」)的投資人,不得不面對這幾年市場的殘酷現實。

    相反,這個時期的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之中,經濟結構調整使得很多之前從未繁榮過的細分的子行業出現了新的景氣,研究表明,這類行業的公司很多集中在中小企業之中——它們就像2003年時的「五朵金花」,市場賦予這類股看起來較高的溢價,其實並不為過。如果願意可以計算一下,按照正常收益率折現,03年時的那些景氣行業的股票,那時即使40、50倍PE也算公允(但是,那時這類股票哪有這麼高的PE呢?因此才有了後面06-07年的大牛市)。

   所以,安全邊際問題,很多時候並非在於計算所謂的市盈率的高低等,首要的,是識別公司經營處於什麼階段。不同經營階段的公司,其公允的溢價應有極大的不同。重要的是要記住,市場在任何時候都沒有能力去高估一個深具內在競爭優勢,但價值擴張僅處初期的公司——即使在大牛市的頂端,比如97年牛市頂峰時期的云白藥、萬科,或者07年牛市頂峰時的天士力。但最容易高估的就是看起來市盈率很低,但其經營本質不過是借行業景氣而輝煌,且已持續了多年的公司——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經營已處於價值擴張中末段的公司。明白了這點,可以說才真正明白「安全邊際」的本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9

投資雜感42——估值定理的研究體會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s5yr.html

投資雜感42:估值定理的研究體會

 

   價值評估有沒有專門的理論?這個問題說起來很簡單,有哇?「現金流折現」嘛!

   但是,「現金流折現」這一詞可能就像萬金油治病一樣,中看卻不中用,跟喊句空洞的口號差不多。可以列舉如下的問題就清楚了:

1. 現代公司經營績效的主要信息披露體制是「會計」——按權責發生制編制的經營數據,而現金流則是另外一種「語言」——收付實現制編制的經營數據。兩套「體制」很多時候是不同的、矛盾的。一家自由現金流為負的公司,經營的會計利潤卻是正的,統計意義上看,市場對哪個指標更敏感?不言而喻,顯然是後者。我們專門的統計計算也表明,比如徐星指數20家樣本公司自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與會計利潤的相關度遠高於現金流與股價的相關度。如此,用一個非正式的信息披露「語言」,且與市場相關度不高的「現金流」指標來折現,其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和實際操作意義究竟何在?

2.即便現金流折現有其終極意義上的理論價值,但它能揭示內在價值與何種經營要素有關嗎?從現金流折現公式中得不到任何啟示。其次,估值大小的趨勢應是怎樣的?內在價值隨時間應如何變化?……

    ……

   有人說,什麼是股票的價值,就是「現金流折現」。從上面的問題可以看出,這話等於什麼也沒說。

其實,跟任何學問一樣,只有個定義式的概念公式,而沒有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樣的思考必然問題百出、且容易陷入無休止而又無意義的爭論、思辨中,特別是似乎在投資上取得點成就只能靠「天才」,投資成為一項靠天份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東西。證券投資業正是這樣的情況:要麼就是股神崇拜症,要麼就是異化的、個性化經驗結論——如盲人摸象般。

   這其實正是理論缺乏症的典型表現。只有有了估值的基礎理論研究,才能對林林總總的市場現象有高屋建瓴的認識,就如同因為有了牛頓定律、麥克斯韋方程及量子力學、相對論等,在任何大自然現象面前才能以平常心面對,也才能進行行之有效的發明創造、工程設計等等。

   徐星投資歷經十四年來的持續的深入、獨立的價值評估研究,除了之前給無數客戶所展現的價值構成的三要素、「未來優勢型」的形成、「超複利增長」、競爭優勢的無形資源和無形資產構成……等等,在《價值評估V14》中,還通過準確的定義和嚴密的數學邏輯推演,首次發現並創立命名了「估值定理」。估值定理可以回答或為下面的問題提供了獨有的工具和思路:

1.估值的趨勢性。何種經營條件下估值的溢價應隨時間遞增或遞減趨勢?其趨勢變化的條件是什麼?

2.內在價值的趨勢性。內在價值應如何隨時間變化?

3.公司經營的邊界。「價值」的演變最後的結局問題——均衡期的由來,均衡期的估值問題。

4.在公司經營邊界確定後,如何來評估各個時期直到目前的公允估值?

5.市場是否有效?何時才容易有效?何時難以有效?

    ……

   徐星投資公司在長期的投資研究和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投資要做到確定,首先是把價值評估當作一門科學。在科學系統的基礎上,個性化的投資經驗才有了有效的「積累」性,投資能力水平才有進步的可能,才能做到以平常心面對市場、投資的波動。投資事業,不僅僅是獲得投資收益,很多時候,就像科學事業,當體會到其中內在的美而感嘆時,投資何嘗不是一個快樂的事業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27

投資雜感41——2013年度投資總結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phvf.html

(一)

   2013年市場演繹了「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現象:雖然2013年主要市場指數(如滬深300和上證指數)呈現跌勢,但創業板、中小企業板類的指數卻有強勁的上漲,這種背離是A股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甚至顛覆了很多投資人的投資觀念(如低PE投資風格等)。其實,這是正常的,中國股市僅有20來年的歷史,動輒拿過去短暫歷史中的現象來套當前,是一種很不嚴格、也不可靠的投資方法。但也不能因為這種現象,就認為市場從此就要進入「新階段」、「新時期」、投資需要「新思維」等等。投資的基本原理並沒有任何的改變,改變的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對企業價值的準確理解和認識,才是在任何市場環境下應有的投資思維。

   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體,中國經濟快速進入了重工業化時代,尤其是在2006-2007年及2009年的非常景氣階段後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大量基礎產品和設施的產能過剩,二是環境(環保壓力)和人力成本的制約。但作為中國經濟的基礎,傳統基礎產業依然是支撐整個經濟的主力,因此直至目前依然保持了較高的ROE水平,但未來景氣和擴張下降的趨勢是明顯的。另一方面,無論是政策還是產業本身的發展邏輯,培育新型需求、新型供給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主要方向。信息服務、信息消費和醫藥健康、環保等產業(新興產業),正是這個經濟轉型調整中新的景氣上升行業的代表。上證指數、滬深300等基本上是傳統基礎產業經濟的指數,其「高ROE低溢價」的估值正是在景氣高峰已過後的市場定價規律的必然;而以創業板所代表的很多中小企業,由於其上市的業務定位,大多屬於新興產業,一方面由於近年的高IPO資金對其ROE的攤薄,但本身業務又處於新的景氣上升階段,因此其呈現了「低ROE高溢價」估值狀態。這些現象完全符合我們《價值評估》講義中所闡述的估值原理。

   因此,對價值的準確理解,才是在任何市場環境中取得預期收益率的保障。

(二)

   本年度我管理的五礦信託-徐星證券投資集合理財產品的淨值增長了+36.06%,這一增長率超過了一家優秀企業正常的帳面值增速。這主要為組合中主要品種當年的經營業績的增長,同時,其估值溢價在去年較低的基數下伴隨市場對公司的重新認識而相應地提高。

   作為以市值衡量業績的股票投資,我們的投資組合策略也要考慮兩個方面:即如何找到一家公司在業績增長的同時,市場對之未來前景的認識不至於變差使得其溢價水平不顯著下降。公司的業績增長通常是公司獲利能力的結果,而溢價水平則是市場對公司未來經營前景的預期。按照我們研究的「價值增值定理」,如果一家公司未來長期的經營格局預期不再變化,那麼其合理溢價通常將隨時間逐漸降低,除非公司的業務發展受到市場新的樂觀認識。

   從市場表現看,市場對某一股票保持溢價不降低,或不降低到顯著侵消公司利潤增長的程度,這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公司可能不斷出現市場未普遍預期的新的業績增長的動因,二是原有的導致公司收益增長有限、乏力乃至下降等因負面因素消退,或被證明只是暫時的。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偏向於前者,即不僅公司具有經營的優勢因素或領先地位,且目前行業雖較景氣但只是局部或不久,這類股票就具有較高的靜態溢價水平。但這並非是我們未來一成不變的投資策略。更低的溢價水平顯然更有吸引力,但這類股票的把握不僅需要排除那些未來會步入成熟或衰退的公司,而且更需要去把握其經營的轉折動因,這往往需要更深入的觀察、對行業經營的準確認識,其認識難度往往更大且更易誤入陷阱。

(三)

   展望未來,投資策略不需要大的改變。但同時需要考慮和觀察的是:

一、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到一定程度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一些基礎性的傳統產業也會進入新的景氣階段。特別是在其目前較低的估值溢價基礎上,一些這類股票可能會率先走出目前的低迷。更重要的考慮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哪些企業會真正建立起競爭優勢?

二、對目前高溢價狀態的新興經濟類公司,在關注其產業前景和公司戰略時,更要研究其經營風險。歷史已反覆證明,很多新興行業,其格局並不穩固,其中大多數的公司未來並不能真正成為具有爭優勢的公司而不斷壯大。

   如果新一年的經濟環境與2013年相仿,由於新興行業類股票的溢價普遍已經顯著提高,2014年的投資業績要想再取得超過優秀公司經營的帳面值增速,難度就要加大。但投資是個長期的事業,投資機會一直在召喚著有準備的投資人。而且中國作為長期的全球經濟熱土,其中不斷湧現出這個時代的優秀企業,這始終是我們投資信心的保障。我們生在一個充滿機遇、希望的時代,更讓我們幸運的是,有了你們這些寶貴的價值觀一致的客戶朋友的認可和信任。持續不斷的淨申購,就是給我們的無窮動力。謝謝你們!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來給各位帶來好運和好心情,也祝福各位:

   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幸福美滿!

                                           2013,12,31

                               (本文選自給客戶2013年度的投資報告總結,有刪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29

投資雜感43——投資思考中的三個重要問題 張東偉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2v29j.html

                                                             

    最近看到一篇華爾街專業人士在財富雜誌上的反思文章,“別買谷歌股票——十年前為何看走眼?”。十年前,在谷歌IPO上市時,作者對谷歌做了個DCF的估值:他認為該公司的實質價值還不足其上市時的股價50美元的一半——頂多在20美元上下,並建議“千萬別碰這只股”。結果十年後,谷歌不但從未到過他估值的20美元,反而是不斷上漲到了586美元,回報率高達1084%。他當時估值的具體做法是:即使按最樂觀的谷歌未來十年年均增30%,考慮到未來的通脹,取折現率為15%得到谷歌的估值最多不過20美元/股。

作者反思的態度是誠懇的,他無不遺憾、羞愧地講到,這是他最離譜的錯誤。

從這一事例中,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一、認識公司的本質,而不是預測具體的財務

    有人說投資或估值就是預測一家公司未來的財務表現。這話看起來似乎沒錯,但實際上在實踐中卻是不可行的。一家公司未來是年複合增長20%、還是40%?不必去費盡心思在這些問題上。在我看來,投資的本質是要找到一家你放心的、你清楚它是怎麽創造出業內最大價值的企業。這樣,它必定有你可理解的成長邏輯和可預期的表現,而且也經常性地超過人們的預期。而一家平庸的企業,才會讓人始終有“高拋低吸”、斤斤計較的謹慎和懷疑。徐星公司自身所研究的Q估值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企業經營品質的分析判斷代替了財務預測。

二、搞清楚價值是怎麽形成的

    作為一個以投資企業價值為依據的投資人,取得投資成功的關鍵是要搞清楚這筆投資的價值是怎麽形成的。這就要對價值評估有深入的、專業性的了解和認識。比如,把美股2004年時的折現率取到15%,也許只是照貓畫虎按流行的觀念做的,但也許壓根就沒搞清楚折現率是怎麽回事,其決定因素究竟是什麽。又如,一家企業在何時市場難以反應其價值,在何時市場容易反映其價值,都是股票價值形成的基本問題。在這些沒有清楚前,就去冒然地套用個模型算來算去,完全無助於對投資價值的了解。

    投資在我們看來並不是靠聰明的腦袋瓜或天才的靈感來做的,而是需要科學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的事業。芒格說,投資其實是處世的分支,需要“多學科格珊”的思維。其實就是要以科學的方式來思考、研究投資。把流行的做法拿來套就不是科學的態度。搞清楚價值的來源,就必須先要研究清楚價值評估的基礎問題。這個基礎不牢,就容易隨大流、形式主義。

三、相信企業價值,別去信神仙

    如果要投資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那就別去信與其無關的東西。尤其是一些所謂的神仙人的信息、判斷、行為等等。比如,某某人對宏觀形勢的最新判斷、某某透露的利率和政策走向、某某人對市場的預測、某某對某個公司內幕信息和判斷……在我看來,證券市場上如果有“神”存在,唯一的就是企業價值。價值在市場價格形成中可以在90%的時候看似不重要,但在10%的時候可以決定其長期的趨勢轉折。其他的東西和企業價值比起來,最多就像旅行中的天氣預報。如果頻繁地以天氣預報來決定行程,那這樣的旅程只能說是無聊的,也達不到旅行的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06

投資雜感44:徐星指數六週年及感受 張東偉 張東偉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2v5bq.html

    2014年10月16日,徐星指數收盤419.77點,這一指數已經整整運行6周年了。按收盤價計,這6年來,徐星指數總計上漲了+319.77%(未計股息分紅的收益),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22.73%。,深綜指上漲+166.4%,中小板指上漲+280.2%。徐星指數6年的年複合收益率達到27%。這一收益率,即使放在同期發行的A股任何公募、私募產品那里,也鮮有達到的!或者說,簡單地以做徐星指數的指數投資,不用做什麽策略分析、時機分析,更枉論所謂宏觀經濟判斷等等繁文縟節,簡單地買入(中間有過更換樣本公司的操作)持有,這6年的業績也很理想!,

    相比實業投資,股票投資的一大優越之處就是可以享有估值提高的好處。6年+27%的年均複合收益率,正常來說,是任何實業經營都很難達到的。詳細的分析可看到,這6年,徐星指數每股賬面值的增長率僅+80.67%(經營的財務增長),而估值(市凈率)則提高了+132%。我們在選擇樣本公司時,並沒有選取那些財務指標“紅得發紫”的所謂“藍籌股”,而是按我們理解,未來會逐漸顯示出其優勢的公司。因為按我們徐星公司的選股理念,“安全邊際”的基本意義是至少能分享優秀企業的經營成果(達到企業經營的財務收益率)而不僅僅是獲利或獲得相當於折現率的收益水平。所以,在投資的目標期,估值不降低就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從實際看,徐星指數的樣本公司的估值水平這些年來並沒有降低,反而是穩中有升。於是就有了令人滿意的實際市值收益率。

    從徐星公司對估值理論的研究,公允估值指標在優勢成長期內是長期遞減的。要想使得股票估值上升,從長期看通常是很難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到長期投資的標的未來的估值指標能不降低呢?

    首先,這要求對企業的經營本質和經營階段有清楚的把握。一家看似長期業績優良、估值也不高的公司,但如果分析後發現其高度競爭性的業務本質,或者已經接近業務成熟期的經營屬性,那麽這類公司作為股票來說,即使其估值看似很低,也沒有多少長期投資價值。市場一旦感到這類公司的這種屬性趨勢,那麽其估值只能是長期地陰跌降低,即使其業績還在增長。相反,估值提高的兩大機會,一是在公司經營的低潮期而公司優良的內在要素還沒有得到釋放而低估,在公司業務未來顯示出優勢時,市場估值必然提高(所謂的“估值修複”),二是公司處於優勢的初中期,未來的優勢空間和時間都巨大,無論其業績如何成長,其實際的估值的趨勢也難以下降。

    其次,能利用好市場恐慌的時機以較低的溢價買入,那麽這樣低的溢價未來再現的機會就很小。例如,2008年10月份,已經連續跌了一年、跌去市值60%多的A股,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也急速下滑。於是那麽多經濟學家、策略師一個勁地叫“危機才剛剛開始”、“趨勢看,這次危機顯然還要持續很長”……。甚至那時連巴菲特呼籲買股票時還遭到一些“好心人”的恥笑。按照趨勢派的看法,那時當然是對投資躲閃不及的時候。但是,市場的任何估值指標卻顯示,那時無論市場的平均估值還是很多具有潛質優良素質的公司的估值,都是多少年來難得低的時候。對於以“價值”為主要投資標準的人來說,這樣的市場時機實在太少。什麽未來會持續跌不跌的,按我的經驗,市場這麽慷慨和仁慈的時候太難得了!

    於是,徐星指數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就從2008年10月16日開始。那天,正好是巴菲特發表《Buy American I am》美文的同一天。半個月後,徐星指數就跌去超過10%至89點。從此見底,開始了長期的上漲過程,至今,指數的年均複合收益率27%。

    徐星指數是幸運的,它誕生在一個恐慌無比的市場時候,一切在那時都看起來都慘不忍睹、黑不見底。它的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市場恐慌時正是買入股票的大好時機。這麽個簡單的道理,只有在危機來臨時才知道是否真懂!其次,選擇那些當時看起來不起眼,不放彩,但優良品質深藏於內的公司,如果又逢低估值,管他什麽市場危不危機,那樣的機會難得!相反,因為市場看似漲勢誘人,於是有人跟你喊“大牛市要來”,或者“這股票業績這麽好”,……快跟我買股票吧,你反倒要警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