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租房領域不能讓資本恣意妄為

最近備受關註的北京等一線城市房租大幅上漲事件,對租房者而言迎來了好消息:北京市住建委8月19日聯合銀監局、稅務局等部門集中約談了自如、相寓、蛋殼公寓等十余家主要住房租賃企業負責人。最新進展是,中介企業紛紛承諾不漲租金,並拿出共計超過12萬套的全部存量房源投向市場,平抑房租價格。

這些中介還共同承諾落實北京市住建委“三不得”要求,即:不利用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獲取的資金惡性競爭搶占房源;不以高於市場水平的租金或哄擡租金搶占房源;不通過提高租金誘導房東提前解除租賃合同等方式搶占房源。

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7月北京房租漲幅達到21.89%,每平方米租金達到92.33元/月,此外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房租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漲。這其中,資本入駐中介機構帶來的推波助瀾影響不小,這兩年大量資本開始湧入租賃市場,今年上半年就有自如完成40億元的融資、蛋殼公寓累計完成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等。

而住建委提出的“三不得”要求,針對的正是此前中介機構推升房租價格的主要手段。伴隨著大量資本湧入,一些住房租賃企業加速擴張,頻頻出現為爭奪房源高價收房、哄擡租金的情況。比如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房東原本預期租金7500元,數家中介機構為了搶奪房源代理出租,可能就會出到8000元以上,加上中介機構的時間及其他成本,再次出租要價9000元就不足為奇了。綜合多份收入統計數據,在北京就業的年輕人月收入大致在一萬元(稅後8000元左右),如果每月房租從2500元上漲到3000元以上,“痛感”會比較明顯。這一幕此前已在真實上演。

雖說房租上漲(漲幅超過收入)的根本原因在於房源的有效供給不足,但由資本裹挾的中介機構在這一過程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進入一個領域的目的在於盈利,大舉入駐住房租賃行業也是這樣。然而,在租房這種有著剛性需求屬性的民生領域,筆者認為不能任由資本興風作浪,因為最終埋單者無疑還是租房者。

眾所周知,歷經近幾年的一輪房價上漲後,目前大城市房價畸高,北京、上海、深圳的均價超過5萬/平方米;廣州、成都、南京等熱點二線城市均價達到3萬/平方米,買房對於畢業時間不長的年輕人而言顯得比較遙遠,租房是這些年輕人在大城市“住有所居”的最後屏障。而一座城市的興盛,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年輕人的流入。所以說,資本在這樣的領域興風作浪,不僅是引發房租上漲、抑制了消費這麽簡單,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座城市的發展前景。

此前,決策層針對房價上漲過高曾定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炒的”。原本在租房領域,居住屬性一直很明顯,房租變動與綜合物價指數或收入變化基本一致,未曾料到今年資本大規模進入之後,租房市場也不再平靜,憑添了炒作的雜音。因此,北京市住房管理部門及時介入幹預,嚴控中介機構囤積炒作房源,顯得十分必要。未來,針對資本的這種投機和逐利性,當它們進入類似有著剛性需求的民生領域時,監管部門還應及時介入並規範,防止造成不良影響與後果。

當然,解決時下的大城市房租上漲問題,治本之策在於政府要著眼於擴大市場的有效供給。因為一種商品之所以能夠被炒作,究其原因是稀缺性。大城市增加租房供給實際上不是難事,此前提出的住房多渠道供應也包括增加租賃住房,目前在集體建設用地、企業閑置用地上,仍然存在較大的供給空間。過去兩年,大城市也陸續拍出租賃住房用地,改建租賃住房,眼下應該盡快釋放以平抑市場的價格波動。

一個值得關註的數據是,一線城市至少30%以上的人口需要租房,且因為房價高企這個比例仍會上升,目前租房供應的核心是個人房源。年輕人在大城市買不起房已成現實,不應再讓“租不起房”上演。而這既需要政府部門規範資本在其中的興風作浪,也應盡快增加有效供給而從根本上抑制房租上漲問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68

建行上半年累計引導179億元社會資金進入租房市場

從去年起就將重點轉向住房租賃市場的房貸大行——建設銀行,今年上半年動作頻頻。據其近日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建行運用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累計引導社會資金179.37億元投入住房租賃市場。

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已與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簽訂了住房租賃合作協議,243個城市實現平臺上線;與近1500家企業開展了租賃市場合作;平臺已累計上線房源35萬余套,出租近9萬套。

而另一方面,作為傳統的房貸大行,建行在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力度則有所放緩,上半年該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約4.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881.49億元,增幅6.84%。這一增幅不及農行——截至2018年年中,農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675.19億元,增幅8.5%。

針對近期資本進入住房租賃市場,房租價格上漲的社會關切問題,8月29日,建行行長王祖繼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我們也註意到,近期有一些社會輿論報道了一些城市租金在短時間內上漲比較快的現象。我們是這樣看的,租金的上漲有市場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有中介的一些運作。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在當前的情況下,租金超常規的上漲跟國家的調控政策是不一致的。”他強調,“建行沒有為中介提供融資,建行的融資主要是通過自身平臺直接提供給租客,並未提供給中介機構。”

王祖繼指出,目前建行的住房租賃戰略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從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證方面提供信貸的支持,保證租賃住房市場供給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例如,今年1月,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在國內首創研究推出“不動產財富管理”業務,俗稱“存房”業務,並在廣州試點運營。建行該業務負責高管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存房”的操作模式是由房東向建設銀行下轄的住房金融服務中心申請辦理,建設銀行為房東提供房產長租收益評估服務,並撮合房主與專業租賃機構達成3-10年的住房長期租賃交易,由租賃機構向房東一次性或分期支付未來長租收益,之後將長期房源向租客出租並負責租後管理。

另一方面,建行目前正在著手搭建租房市場的大數據信息平臺。括五大系統,分別為企業租賃服務管理系統、住房租賃服務共享系統、政府公共住房服務系統、住房租賃監管服務系統、住房租賃監測分析系統。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98

日出康城分租房搶手

1 : GS(14)@2015-03-26 00:34:51





【回報更高】近年新樓興分租,鄰近堆填區的日出康城及峻瀅,由於租值不及市中心私人屋苑,堪稱是平價租務樂園。首都當年入伙,呎價低見十元,甚至個位數呎租,由於普遍供應大單位,主攻三房及四房,要在市場出租,承接力未必合意;相反,不少科大學生或年輕人,愛有獨立空間,寧夾份租住新樓,成近年新樓租客新力軍,因而該類大單位分拆出租,反不愁租客。有將軍澳代理直言,日出康城分租房是搶手貨,呎租會較高。惟由於區內私樓陸續落成,分租房被市場吸納,現供應不算多。以過往領都一個大約一百二十方呎連套房單位為例,可獲租客月租六千五百元承租,相信現時該類套房月租可逾七千五百至八千元。若以緻藍天剛開放的實用一千一百三十五方呎四房示範單位計算,兩間套房若然月租八千元,不設套廁月租達五千元,若四間房租出,料每月租金收入達2.6萬元,相比單純出租一個四房單位,月租約2.3萬至2.4萬元,每年租金可多收2.4至3.6萬元。回報則要待公佈定價後才得知是否可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324/190875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86

內房商「擁習」 紛推長租房 分析:僅延後置業需求 難打擊樓價

1 : GS(14)@2017-11-19 15:33:09

【明報專訊】內地住房租賃市場一向坐「冷板櫈」,但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言論後,政府欲推長效機制冷卻樓市,市場聚焦「長租公寓」發展。但星展唯高達研究部主管吳淑燕認為,租賃供應只是將原來「可售」的住宅庫存或宅地供應轉為「只租不售」,卻變相減少住宅供應,在市場仍供需不平衡下,料2020年中國樓價仍有支持。

明報記者 方楚茵

近年內地租賃市場獲多項政策支持,當中7月廣州推出「租售同權」、上海推出多幅「只租不售」的住宅地拍賣,年初北京公布未來5年住房建設需求150萬伙,當中租賃住房將佔三分之一,即約50萬伙;每一招均被視為劍指樓價的辣招。不過,吳淑燕認為樓價不會因此下跌,全因長租公寓模式仍未賺錢及存在供應結構問題。

靠賣樓彌補租賃 反支持樓價

她以12個租賃試點城市為例,指當地方政府目標是將三分之一土地供應轉做長租。但現時拍買土地機制中,已要求限價封頂後,再按規劃設計,比併哪一家發展商願意多做商業、保障房屋;現時則比併誰願意做更多長租物業,才能奪標;但「租賃不賺錢,就在住宅部分賺」,變相住宅要去彌補租賃部分帶來的損失,令樓價反有支持。

此外,吳淑燕指內地樓市的最大問題是「20歲的人都想買樓、做業主」,就算政府希望將大家由「20多歲置業押後至30歲,儲到錢才買」,只將需求延後數年。但最終中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家,對樓價未必造成重大壓力。

重資產模式發展周期逾5年

她又指出長租市場發展的難處,認為現時長租公寓分輕資產及重資產兩種發展模式,重資產模式是由開發商拿地再建成租出,但「土地供應是由住宅地供應分出去,地價不會廉宜」,若想做到6厘租金回報,最低測預是每平方米地價需低於2500元人民幣,但難有一二線城市住宅地低於此價,發展周期可能至少5年以上。投資者當然希望發展商以輕資產模式發展,即收購舊物業翻新,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邊際盈利)預測達30%,變相短期賺錢且市佔率擴張得較快,但開發商仍傾向重資產模式,好處是當物業成熟後,EBITDA可達60%至70%。

雖然長租公寓盈利前景未見清晰,但龍湖(0960)早已進軍,目標在2017年底前建1.5萬伙。各大龍頭房企包括萬科(2202)在今年累計開業超過2萬伙;旭輝(0884)亦在2017 年準備入市2萬伙房源;其餘佳兆業(1638)、合景泰富(1813)、中海外(0688)及最新剛染藍的碧桂園(2007)等亦將推長租房。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821&issue=201711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