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億級應急市場想象空間下,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船重工)正借助旗下中國應急(300527)打造百億級應急產業。
6月12日,在武漢召開的應急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表示,目前,中船重工正在把所屬企事業單位結合自身技術與裝備集成優勢形成的一大批有競爭力的各類新型應急產品,如包括各類海洋裝備使用的綜合消防設備、核應急發電機組、應急交通工程裝備、海上應急搜救系統、援潛救生裝備和潛水、深海個體救援裝備、高原應急救生裝備、核輻射監測預警系統、發電應急系統等相關應急技術與產業資源逐步整合進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國應急),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以軍為本、軍民融合、技術領先的中國應急裝備制造領軍企業”,以期引領和推動中國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
胡問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希望依托中國應急這個平臺,打造百億級應急產業。因此將華舟應急更名為中國應急,也側面反映了中船重工將各類應急裝備裝入這個平臺。未來還會加大應急領域研發來拓展新的產品,通過市場兼並做大做強中國應急。
自2018 年 6 月 12 日起,“華舟應急”變更為“中國應急”。6月11日晚華舟應急(300527)的公告稱,中船重工集團決定把本公司作為中船重工集團應急裝備板塊產業的上市平臺,並準備將集團內與應急有關的資源、業務逐步裝進上市平臺公司。著力打造“以軍為本、軍民融合、技術領先”的中國應急裝備制造“國家隊”領頭企業。因此,將“湖北華舟重工應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中船重工副總經理姜仁鋒告訴第一財經,應急產業是朝陽產業,整個市場空間將是萬億級,前景廣闊,而且近些年國家也非常重視應急產業發展,新成立的中國應急管理部就是一大體現。雖然之前華舟應急發展的不錯,但是畢竟單個企業勢單力薄,而現在更名為中國應急後已經上升為整個集團的平臺企業,未來會集全集團之力將應急領域相關資源和業務陸陸續續裝入進去,初步估算這些業務的銷售規模達到30億元,這將大大提升中國應急的實力,希望能很快打造成百億級應急產業。
年報顯示,中國應急2017年營業收入約22億元,同比增長12.4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億元,同比增長24.5%。
中國應急總經理唐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集團應急相關資源整合進公司後,可以充分利用相關資源,增加相關業務,公司也能借此打通更多銷售渠道。
6月12日早盤中國應急股價大幅拉升超過5%,最終收盤價為12.43元,漲幅回落至1.72%。
6月14日,華夏、博時、銀華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正式獲批。
該指數基金的跟蹤標的是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旨在引導市場關註優質央企、關註結構調整改革,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幫助投資者分享國企改革的紅利。據悉,華夏、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將於上交所掛牌交易,銀華央企結構調整ETF將於深交所掛牌交易。
據了解,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是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定制,由中證指數公司編制並發布。指數編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結合定性和定量選樣方法,以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約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為待選樣本,綜合評估其在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投入、國際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業股票加權計算構成指數。指數反映了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板塊在A股市場的整體走勢。
國務院國資委在今年初明確提出:作為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市值管理更多的還是創造價值和價值實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符合國企改革大方向,三只ETF基金的發行,將整合中央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各類資本向優秀國有上市公司聚集,共同助力央企結構調整,提升相關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
對此,中國誠通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是全面深化落實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一年,改革紅利將加速釋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聚焦實體經濟,推進結構調整。從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多數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度契合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方向。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63%是戰略新興產業,涉及16個行業板塊,65只成分股。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或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