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北京市海澱區中鐵碧桂園共有產權住房申購結束。自2017年12月28日開啟申購以來,該項目最終約5萬戶家庭確認申購。
這是自2017年9月30日《北京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實施後,北京市的第五個共有產權房,也是海澱區首個共有產權房。
更吸引眼球的是,北京推出的“共有產權住房”,規定“新北京人”分配不少於30%,讓眾多的“北漂們”看到了在北京安家的希望。
CFP圖
楊延麗做夢都不會想到,她會作為北京市首個共有產權房項目的首位簽約者而被社會關註。
2017年12月,楊延麗簽下朝陽區錦都家園的一套兩居室。這套80余平方米的兩居室,因產權與政府五五分,楊延麗需承擔的房價約180萬元,讓她省了近200萬元。算下來,只需首付54萬元左右。“北漂”12年,楊延麗終於在北京安了家。
“北漂”這個詞,最近有了一個新稱謂——“新北京人”。2017年9月20日出臺的《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提出,滿足在本區工作的非本市戶籍家庭住房需求的房源應不少於30%,指的就是“新北京人”。
錦都家園作為北京的第一個共有產權項目,位置在朝陽區常營,一共有427套房源,均價為2.2萬元/平方米,而錦都家園周邊同地段、同品質普通商品住房均價約為5.6萬元/平方米,價格相差60%左右。
楊延麗的故事讓同為北漂的崔夢辰(化名)看到了在北京安家的希望。她大學畢業後,於2006年來到北京,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北漂”生活。
相比其他租房人的顛沛流離,崔夢辰遇到了一個好房東。“給我的租金便宜,從不無緣無故漲價,5年都沒漲過,比周邊房子的租金每月低1000元。”
也因為住得安逸,崔夢辰一直都沒有“起”買房的念頭,眼睜睜地看著北京的房價從2006年的幾千元漲到現在的幾萬元,當她想要買房時,已經無力支付上百萬元的首付。
北京第一個共有產權房錦都家園的高中簽率,重新激發了她的買房熱情。
1998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宣布從同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此後,由國家分配的福利性住房逐漸消失,政策性住房、商品房迎來快速發展。
錦都家園項目比較特殊,原本是自住房的申購,卻在共有產權房到來時進行搖號。
房地產獨立評論人拆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該項目的申購資格條件按2017年6月申購時的自住房規則走,但銷售、管理和產權性質都將按照共有產權住房的政策實施。這個項目最終確認申購的家庭有16.3萬戶,最終可參加搖號的家庭有12.1萬戶。
據了解,錦都家園搖號時分為“京戶無房”和“新北京人”兩組。第一組為朝陽區戶籍無房家庭及在朝陽區工作的本市其他區戶籍無房家庭,共95965戶。房源299套,占70%。第二組為在朝陽區工作且符合北京市住房限購政策的非京籍(“新北京人”)無房家庭,共25221戶。房源128套,占30%。
從中簽率看,“京戶無房”組中簽率約為0.31%,“新北京人”組約為0.51%。雖然兩組中簽率都很低,但“新北京人”組的中簽率卻超過了“京戶家庭”。這個結果讓崔夢辰沒想到,陡增了買房的信心。
其實,共有產權住房並非近期提出,早在2014年4月,住建部即發布《關於做好2014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黃石等6座城市為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城市。3年之後,北京正式成為繼上海、淮安後,國內第三個出臺共有產權住房專門文件的城市。
“共有產權住房的推出,主要是為了減輕購房者的購房壓力,降低購房門檻而設計的政策。這套住房的產權是政府或者代持機構與購房人共同擁有,而住房的使用權完全屬於購房者個人。”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推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實現中央提出來的“住有所居”的目標,即人人有房住,住的房子可以是出租房,可以是共有產權房,也可以是商品房;而過去講的“居者有其屋”,是居者都有自己的房子,全部是私有房產,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共有產權房面向的是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那些想買房而且有一定能力買房、但是由於房價漲得過快又買不起房的群體。”
北京市出臺的共有產權房申請條件,相比自住房要嚴格得多。例如,申請人必須沒有任何的房屋買賣記錄、單身必須年滿30周歲等。
目前上海的共有產權房累計簽約了近9萬戶。上海的做法與北京相比有何不同?
房地產獨立評論人拆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上海共有產權房脫胎於“經濟適用房”的邏輯推導,申請人必須是上海本地人,且對於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均有著嚴格的限定。此外,上海共有產權房土地性質與經適房相同,也是劃撥供地。而北京共有產權房更像“另類的商品房”,供地方式以市場競價為主,不限購房人的戶籍、收入、面積,但從轉出記錄等處著手,嚴格杜絕“炒房嫌疑”。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從去年9月共有產權房政策出臺至今,北京市共推出了5個共有產權房項目開放申購。這些項目已陸續開始進行申購登記、資格審查、搖號公示等程序。其中,中鐵碧桂園作為海澱區首個共有產權房項目,因位於城六區而備受關註。
公開資料顯示,海澱區中鐵碧桂園項目套型主要為約78平方米兩居共13套、約89平方米兩居共603套,總套數約616套,含全裝修費用銷售均價35000元/平方米。這600多套房源,將按照“北京人”和“新北京人”以7:3的比例進行房源分配,分兩批次搖號。
按上述數字計算,78平方米的房產總價約273萬元,首付款81.9萬元(北京共有產權房商貸首付比例30%);89平方米的房產總價約311.5萬元,首付款93.45萬元。相比首付款動輒數百萬元的商品房,共有產權房對購房者的資金壓力大大降低。
與錦都家園購房人占50%的產權份額不同,中鐵碧桂園的購房人產權份額為70%,剩余30%份額由北京市海澱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政府產權份額代持機構)持有。這也是迄今為止北京推出的5個共有產權房項目中產權比例最高的項目。即便如此,含全裝修在內單價只要3.5萬元,對比周邊平均單價超7萬元的在售新盤,中鐵碧桂園對符合政策要求購房者的吸引力依舊不小。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王紅茹)
針對近期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作有所擡頭等情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印發通知,重申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並對進一步做好房地產調控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在住房用地供應環節,住建部要求地方抓緊調整住房和用地供應結構。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增加住房和用地有效供給,切實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建立房價地價聯動機制,防止地價推漲房價;提高住房用地比例,熱點城市住房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建議按不低於25%安排,大幅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供應,在新增住房用地供應中的比例達到50%以上。
住建部要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城市要探索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6月底前提出並上報具體實施方案。
不過,除了北上廣深外,住建部此次沒有公開其他12個城市的具體名單。
官方數次提及
“供地主體多元化”的提法今年開始被官方多次提及。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今年1月中旬,原國土資源部高層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這意味著,政府將不再是住宅用地的唯一提供者,房地產開發商也不再是一手住房的唯一提供方。
過去多年來,我國城市住宅開發的模式一般為房地產開發企業從政府部門購得國有土地,然後進行開發並對外銷售。其特點一是政府土地部門通過招拍掛方式提供新增居住用地,二是出讓對象必須是國有土地,如集體土地須征收為國有土地後方能出讓。
政府不再壟斷住房用地,盤活非房地產企業自有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貫徹中央提出的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兩多一並舉”住房制度基礎性的土地制度變革,可望漸別土地財政、抑制地產投機,滿足住有所居,同時維護不動產市場穩定。
在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方面,已經有一些地方政府走在了前面。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去年年底曾介紹,北京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支持參與住房保障工作,不斷拓寬保障房籌集渠道,多主體供給,形成了廣泛合力。其中,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建設約12萬套。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而非企業自建房為企業內部職工福利分房。”上述負責人表示,這些房源均面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保障房家庭進行公開配租配售。
集體土地供應與嚴禁小產權房
除了可以盤活非房地產企業自有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也是一個可以提供住宅用地的供應渠道。
去年8月底,為增加租賃住房供應,緩解住房供需矛盾,構建購租並舉的住房體系,建立健全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國土部會同住建部根據地方自願,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北京2017年確定了較為宏大的利用集體土地建租賃房計劃,從2017年起的5年里,將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用於建設租賃住房。
截至2017年12月底,北京市實現集體地租賃住房用地供應203.9公頃,完成率102%,超額完成2017年度供應任務。
上海也早在數年前就已進行了相關探索,並在部分區域進行了集體土地建租賃房試點。
除了北京和上海早有推進外,官方信息顯示,另外11個城市集體土地建設租賃房方案今年年初也獲得了兩部委的聯合批複。自去年8月開始啟動的這項試點工作正在進入加速通道。
有一些城市的集體土地建設租賃房試點實施方案中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建設目標。合肥試點實施方案中稱,2017年至2020年完成試點目標5000套,建設面積約45萬平方米,其中:2017年底啟動試點項目,2018年完成1000套,2019年完成2000套,2020年完成2000套。
廣州試點實施方案則表示,至2020年全市計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建築面積300萬平方米,每年批準建築面積按100萬平方米控制。
南京試點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底建成一批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項目,建設集體租賃住房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左右。
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房雖然實現了多主體供應,但禁止以租代售,防止出現小產權房也成為各方共識。
此前,業界就曾擔憂,都是在集體建設用地上蓋的房子,如何界定集體土地建租賃房與小產權房的差?如果利用集體建設土地建設的租賃房,產權能夠分割,再加上一個是長期租賃合同,實際上就成了變相賣房,與小產權房無異。
合肥試點實施方案中要求,集體租賃住房建設,必須依法履行相關報批手續,房屋建成後只進行出租使用,不得出售,不得轉租、抵押、轉讓,不得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堅決杜絕變相小產權房。
武漢試點實施方案也要求,對未經批準擅自建設租賃住房、將租賃住房銷售、違法用地、違規建設、質量不達標等情況一律依法予以查處,切實防止以租代售、“小產權房”出現,保障試點項目依法依規建設。、
此前,住建部等部委已經要求,集體租賃住房出租,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租賃合同約定,不得以租代售。承租的集體租賃住房,不得轉租。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提出“用雲量”概念,通過“用雲量”來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程度。
5月23日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雲和騰訊研究院聯合發布《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將IaaS、PaaS、SaaS等雲服務項目進行加權平均,以城市為單位衡量市場主體在雲端活動狀況。
《報告》指出,國內雲計算處於爆發增長期,2017年“用雲量”總量年化增長率為133.1%;2018年第一季度,用雲量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38.6%。
從地理分布上看,“用雲量”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用雲量占據全國總量65.3%,單北京一個城市就占了35.4%。
互聯網行業是雲計算最早商用落地之處,也是雲計算消費的絕對之力。2017年互聯網行業“用雲量”占全國總量的79.1%,並以遊戲視頻為主,視頻遊戲類互聯網業務“用雲量”占總用雲量比例為50%。
行業共識是,在雲服務領域,傳統行業比著互聯網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
《報告》指出,包括制造業等第實體經濟主要構成部分在內的傳統產業“用雲量”年化增速達到278.6%,增速僅次於“政務雲”。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住房公積金人均繳存額1.36萬元,同比增長7.53%。相當於繳存職工每月繳存1133元。不過,去年住房公積金貸款發放的筆數和額度均出現同比下降。
廣東繳存額全國第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人民銀行近日聯合發布《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繳存金額持續增加。2017年,住房公積金繳存額18726.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6%,住房公積金年度繳存額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
截至2017年末,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24845.12億元,繳存余額51620.74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7.68%和13.13%。
過去五年,住房公積金年度繳存額為何能夠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
除繳存職工人數持續增加的因素外(全國凈增實繳職工672.72萬人),職工繳存額度的不斷提高也是重要原因。2017年全國住房公積金人均繳存額1.36萬元,同比增長7.53%。
當然,這只是人均繳存額度。根據相關規定,住房公積金的繳存額度是按職工收入的固定比例來計算,在我國,由於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還較大,也會造成在住房公積金繳存問題上存在著不小的行業差距。
哪些行業職工是住房公積金繳存的主要群體?
《報告》顯示,住房公積金繳存主體呈多元化,繳存結構趨於均衡。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類型單位職工占45.31%,比上年增加2.45個百分點,非公經濟繳存人員占比已接近一半。
新開戶職工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類型單位的職工占比達71.37%,比上年增加2.26個百分點,非公經濟繳存人已成為新增繳存的主力軍。
此外,因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各省級區域之間的繳存情況也差別較大。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繳存總額就會越大些。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住房公積金報告發現,截至到2017年,廣東省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2970.40億元,同比增加18.61%,繼續位列全國第一,總量超過全國十分之一;北京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1116.27億元,同比增長18.2%,緊隨其後;江蘇省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0013.24億元,同比增長18.49%,排名第三。
這個三個省市也是全國僅有的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超過萬億元地區。
住建部去年組織開發了全國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平臺,全國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可以統一在平臺上,為跨省就業的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業務。對於超過1.3億的繳存職工而言,這一平臺上線後,轉移住房公積金可免去來回奔波,並減少了一些約束條件。
《報告》顯示,2017年7月,全國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平臺建成並開通,實現“賬隨人走,錢隨賬走”。截至2017年末,各地通過轉移接續平臺共辦結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業務19萬筆、54.1億元。
貸款額大幅下降
我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其與中國房地產制度改革直接相關。
按照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住房公積金是職工的個人住房長期儲蓄資金,與養老、醫療等社保公共賬戶管理方式不同,個人和單位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悉數進入個人賬戶,屬於個人所有,專項用於住房,是每個人擁有的實實在在的“私房錢”。
《報告》顯示,住房公積金有力支持職工基本住房消費,切實減輕職工住房消費負擔。截至2017年末,累計發放個人住房貸款3082.57萬筆、75602.83億元,個人住房貸款余額45049.78億元,個人住房貸款率87.27%。
《報告》顯示,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比同期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基準利率低1.65~2個百分點,2017年發放的住房公積金貸款可為貸款職工節約利息支出1944.70億元,平均每筆貸款可節約7.63萬元。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公積金貸款利率低,對部分購房者來說意義非常大。以北京為例,公積金貸款上限120萬,如果與商業貸款相比,同樣是首套房貸款,25年貸款期,月供差價達到了1442元,而貸款25年利息差高達43.28萬。
不過,住房公積金支持住房消費也存在一個較大問題,各地一般會限制住房公積金貸款的上限,而這個上限與當地房價相比一般都偏低。換言之,購房者需要籌集更多的首付款,增加了其購房難度。
“以北京為例,公積金貸款上限120萬,在房屋總價多在500萬以上的情況下,意味著能使用公積金的基本都是首付能力很強的購房者。”張大偉認為,偏低的貸款上限約束了住房公積金的作用,只能被首付能力高的人使用。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254.76萬筆、9534.85億元。而2016年,全國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327.49萬筆、12701.71億元。
以此推算,2017年全國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筆數同比下降22%,貸款總額相比2016年下降了25%左右。
一些地區下降更甚。北京地區2017年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535.78億元,涉及住房57818套,同比分別減少50.1%、49.4%。上海2017年發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9.28萬筆、586.28億元(含貼息貸款置換1.54萬筆103.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9.29%、50.51%。
此外,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拒絕或變相拒絕購房人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也引發繳存職工不滿。
住建部等四部委去年年底曾下發通知,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要認真履行承諾,不得以提高住房銷售價格、減少價格折扣等方式限制、阻撓、拒絕購房人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不得要求或變相要求購房人簽署自願放棄住房公積金貸款權利的書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