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收入、地產角度看三四線消費崛起
自2005年起三四線社消占比持續回升
一二線/三四線城市範圍的統計與定義。本篇報告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作為一線城市,以天津、重慶2個直轄市,杭州、南京等16個省會城市,大連、寧波、青島、廈門4個副省級城市作為二線城市,共26個城市樣本作為報告一二線城市口徑;其余地、縣級市為報告所指三四線城市,不再向下進行劃分。
自2005年起三四線城市社零額占比持續提升。根據國家及各地方統計局披露的近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算,2005年以前一二線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帶動較高消費增速,剔除26個一二線城市以外的低線城市社零額占比持續下降,而自2005年二者結構特征發生改變,伴隨多省份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門檻,低線城市消費逐漸崛起,占比自2005年62.1%提升至2016年63.5%,消費增速呈“落後——趕超”趨勢。
分地區看,低線城市占比較高的中西部消費占比也在提升。自2005年一二線城市貢獻較少的中部、西部省份社零額比重亦逐漸提升,2005年-2016年累計提升3.2%。而從收入角度,發達地區如江浙滬經歷2010年以前收入的快速增長,中西部典型省份四川、山西、甘肅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實現趕超。而中西部省份消費基數更低,收入持續增長(十三五規劃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番)為消費支出邊際提升提供了動能。
人口:一二線人口流入趨緩,低線城鎮化有望提速
一二線人口流入趨緩,生活成本提高、戶籍政策等為主因。伴隨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買房對很多工薪族成為了奢望,而戶籍門檻為留在一二線的非戶籍人口帶來了購房、教育等難題,回流三四線成為了可行選擇,上海外來常住人口2015/2016分別同比-1.5%/-0.1%,北京外來常住人口2016年同比-1.8%。同時,農民工本地化趨勢也較為明顯,2016年本地/外出農民工增速分別為3.4%/0.3%。全國流動人口2015/2016同比-2.4%/-0.8%,連續兩年負增長。
全國城鎮化率2020年有望達60%,三四線城市提升空間遠大於一二線城市。我國城鎮化率近20年快速提升,但距發達國際仍有顯著差距。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政府計劃2020年將城鎮化率提高到60%,並在2020年之前將逐步向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發放永久的城鎮戶口。而在期間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加快發展三四線中小城市。
新增建設用地與進城落戶人口掛鉤,地方政府引進非戶籍人口落戶積極性將提升。針對目前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的現狀,國土資源部、發改委等部門於2016年10月聯合出臺《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對於目前人均城鎮建設用地不超過100平方米的城市,進城落戶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安排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現狀人均水平在100-150平方米之間的城鎮,按照人均80平方米標準安排;現狀人均水平超過150平方米的城鎮,按照人均50平方米標準安排。
收入:從國際經驗看,三四線進入消費率提升階段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居民消費率隨人均GDP的增長而逐漸回升。美國人均GDP於1976年突破8000美元,居民消費率自61.3%提升到2016年的68.7%。日本人均GDP1960年達8607美元,居民消費率1970年至2015年累計提升7.3%。2015年中國人均GDP超8000美元,十三五規劃GDP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將為居民消費率持續增長提供動能。
從中國發達城市軌跡看,三四線城市居民消費也處於提升周期。梳理各地區數據,我們發現人均GDP 5000美元為居民消費率的拐點,8000美元後居民消費加速。北京、上海人均GDP分別於2010/2007年超8000美元,居民消費率至2015年分別累計提升5.9%/7.5%。山東/江蘇人均GDP分別於2012/2010年突破8000美元,居民消費率累計提升3.5%/9.6%。四川/江西2015年人均GDP分別為5722/5655美元,居民最終消費率仍處歷史底部區域,提升空間大。
地產:去庫存效果較好,低線漲價財富效應助力消費
三四線地產銷售持續向好。2017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9.5%,增速同比2016全年-3.0pcts。商品房銷售額2.32萬億元,同比增長25.1%,增速同比2016全年-9.6pcts。銷售面積高增長持續顯示了去庫存正如火如荼,而銷售額增速的回落則體現了成交區域日漸偏向三四線城市。2017一季度30大中城市/非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27.8%/+35.2%。
房價收入比低,財富效應或大於擠出效應。房價收入比(以地方年度平均住房價格為單價,計算建築面積80平米住房總價;家庭年收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計算)指標在國際上通行的合理區間為3-6倍,我國一二線城市早期地產平穩價格上漲帶來財富效應,在奢侈品等高檔消費品類上表現顯著。而自2015年房價短期暴漲,主要城市房價收入比已超15,對當期消費擠出大於財富效應。三四線城市房價自低位平穩上漲,財富效應大於擠出效應,有望助推三四線消費。
三四線消費現狀解構:品類、產品、渠道特征
可選消費品更受青睞,基礎消費品升級換代
伴隨收入提升,消費由必需品向可選品類切換。從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的消費升級經驗看,人均GDP達3000美元後居民消費由必需品類(衣食住)向可選品類(交通通信、教文娛和其他類商品)演進趨勢顯著。伴隨三四線城市人均GDP逐步跨越3000美元門檻,以汽車、文娛等為代表的可選消費占比進入提升期。
基礎品類消費“更新換代”。三四線居民對基礎型消費如服裝、家電的消費提檔、“更新換代”需求,消費傾向高於一二線城市;伴隨農村人口進城安家落戶,三四線這種存量消費升級的趨勢將更為明顯。根據尼爾森統計數據,快消品三四線以下層次市場占比逐年提升;京東數據顯示2016年“雙11”期間,空調在四線及以下城市銷量同比增長達一線城市3倍。而一二線城市比三四線城市對電子產品、旅遊出行、高檔餐飲的消費傾向更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加傾向於享受型消費。
品牌意識提升期,產品註重性價比
品牌忠誠度較低,處於品牌認知與連接階段。當前廣大三四線消費者由數量消費階段逐步過渡到品牌消費階段,淘寶/天貓平臺銷售的品牌化率3年累計提升7%,而與部分一二線消費者開始追逐個性化品牌不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更多處於品牌連接階段,更青睞購買值得信賴的大品牌。
從OPPO、vivo為例看,三四線在品牌認知階段渠道覆蓋廣、重營銷的高性價比品牌獲益。以深耕三四線渠道的手機品牌OPPO、vivo為例:二者2016年合計出貨量達1.48億臺,同比+109.6%,線下渠道銷售分別占OPPO/vivo總銷售約90%/95%。1)渠道:截止2016H1,OPPO/vivo全國門店數量已分別達到24萬/12萬家以上,覆蓋面之廣遠超國內/國際手機商;2)定價:據調查現國內消費者手機購買預算集中在1000-3000價位,占63.3%,而這一價格區間正是OPPO、VIVO主流機型定價區間;3)功能:區別於一二線城市消費者,三四線對手機的需求相對單一,集中在“拍照”和“電池續航”,這正是OV手機的主打功能;4)營銷:OV通過簽約當紅明星李易峰/楊洋/楊冪,贊助大熱綜藝“奔跑吧兄弟”、“挑戰者聯盟”結合戶外廣告覆蓋和地推,獲得了在三四線群體中極高的品牌認知。值得註意的是,OV換機的本品牌留存率正逐步提升,亦可佐證三四線消費者對伴隨自身消費升級過程的品牌的忠誠度正在提升。OV在2016年成長率只有約5%的中國手機市場,創造年成長率超過100%的銷售業績,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Technology推估,OPPO/vivo的凈利率分別為8.2%/7.9%,遠超過賣低價機的聯想與小米,高於索尼與HTC,僅次於蘋果三星。
從品牌營銷方面,三四線城市以傳統廣告/口碑傳播為主,客群年輕化、互聯網化使品牌信息不對稱性減弱。一方面,電視、戶外、報紙等媒體依然為重要廣告營銷渠道,根據尼爾森網聯 AIS 全媒體廣告監測的數據,OPPO 2015H1僅在電視廣告上的花費就達到 2.02 億元,花在地方衛視上的廣告費用占其電視廣告總支出的 83%;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消費“熟人經濟”特征顯著,消費者社交圈更小、更親近,家人、朋友對購買決策具有很大影響,微商作為“搬上互聯網”的熟人經濟模式,省會以下城市用戶占比接近60%,購買力提升驅動行業持續擴容。伴隨三四線消費客群逐步年輕化、互聯網化,對品牌和產品資訊的接收能力增強,三四線與一二線品牌信息不對稱性也在大幅減弱。
實體渠道相對不足,電商加速滲透
“有錢有閑”之下重體驗,實體渠道仍是重點,但供給相對不足。三四線居民工作時長、通勤時間大幅小於一二線居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逛街”,且對品牌和產品的認知較一二線程度低,促使三四線的主流消費模式是“深體驗,後買單”。從2016年飛凡618購物節數據觀察,三四線城市客流/交易額表現均優於一線。伴隨購物中心在三四線持續滲透逐步替代原有的百貨業態,三四線實體渠道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目前從品牌供給角度仍與一二線城市有顯著差距。近年來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商與渠渠道商亦把握趨勢,持續發力渠道下沈。
渠道區域化特征明顯,區域零售割據但供應鏈實力普遍不強。由於各地區1)地域文化和消費特征顯著不同、2)優勢門店等資源具有本地化特征、3)跨地域供應鏈運營難度大,我國實體渠道呈現區域化特征,行業較為分散,根據凱度數據,國內前10大零售商在三/四線城市的占有率僅28.2%/14.6%。
電商渠道滲透率低,增速快空間大。根據網購消費者調研分析,三四線網購驅動因素與一二線略有不同:二者都會為價格優惠所驅動,此外一二線更多地原因來自於節省時間、便於比對等便利性因素,而三四線更多來自品種豐富、產品獨特等產品供給方面因素。目前三四線城市網購滲透率(2015年:3.8%/3.6%)較一二線城市仍有較大差距(2015年:8.4%/4.7%),而其中營銷推廣、物流建設等為主要制約因素。根據菜鳥網絡數據,2016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時效指數同比減少6%、10%和9%,原有物流送達時間偏長的中西部地區時效提升顯著,下沈推廣和體驗提升有望驅動未來三四線網購持續高速增長。
年輕化、互聯網化三四線客群使跨境電商、社群電商、O2O等細分領域高增長。根據洋碼頭數據,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2016上半年海購增速占比較去年同期上漲77.57%,二線城市上漲84.32%,而三線城市增速達到108.65%。在微商/O2O等細分市場中,三四線占比亦在鞏固和不斷加強。
看未來:精準定位、營銷升級、渠道滲透共同把握紅利期
精準定位:品類紅利+品質升級+產品性價比
可選消費品類如服裝、家電、家居家具等在三四線城市仍有品類滲透紅利,是把握三四線消費升級的優勢賽道。以家電為例,伴隨大家電普及基本完成,小家電、廚電等品類在三四線仍有滲透空間。目前大家電普及已經基本完成,未來更新需求將成為主流,步入溫和消費升級階段。而小家電在一二級市場以品類擴張、產品升級為主,逐步進入更新換代階段;在三四級市場則是以產品普及、品類滲透為主,小家電成長期仍在進行時。2016年“雙11”期間,京東廚房秤和料理機等家用小電器四線以下城市銷量增速是一線城市的3倍以上。
三四線由數量消費向品牌消費過度,具有供應鏈先發優勢,能夠持續提供三四線消費者所需中檔優質產品的品牌將長期受益。以運動服飾/男裝為例:中國運動服飾/男裝行業起步較早,在2012年後已穩步進入行業成熟期。而在此期間安踏體育、海瀾之家等服裝品牌借由成熟的供應鏈運營、高品質/中價位的品牌定位在三四線城市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接受,乘品牌消費升級之風取得營收的持續穩定增長。
低價並非關鍵,性價比是王道。三四線消費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數仍與一二線城市仍有顯著差距,在消費決策過程中更多地考慮性價比。但我們認為“物美價廉”並非攻占三四線的關鍵,三四線在購買力上體現出對優質商品非常強的偏好。洋碼頭100城海外購物敢花指數前20名僅有4座城市是我們定義的一二線城市,三四線手機分期等消費金融的火爆也佐證了三四線非常強的消費偏好。據《經濟學家》雜誌預測,到2020年,中國66%的中等收入消費者將來自三四線城市,這些三四線“幸福中產”面對更小的生活壓力,將更多地購買優質商品,並願為品質付出溢價。
營銷升級:傳統營銷卓有成效,新興傳播逐漸興起
立體化傳統營銷卓有成效。總結在三四線城市取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運營經驗,我們認為,由於品牌認知不足、信息媒介局限和居民生活方式等多重原因,三四線在營銷上並沒有達到一線城市需要借由情感連接/品牌文化營造來達到營銷目的的後期階段,立體化傳統營銷更為有效。朗朗上口、突出產品/品牌核心的廣告詞,諸如OPPO“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櫃”等在三四線消費群體收效頗佳。通過明星代言、電視廣告、節目贊助與簡潔的營銷廣告詞,結合在當地進行針對性的戶外廣告與地推,更容易取得三四線消費者的關註。
代際切換之際,借由新興傳播導入品牌當時。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泛90後(含00後)人口占比已達36%,而90後分布最多的層級則為廣泛的三四線城市,而這90後代際呈現個性化、娛樂化、互聯網化的顯著特征,更容易被“圈粉兒”,品牌借由簽約自帶粉絲流量的品牌代言人、贊助當紅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借由微博等媒介進行社群化營銷互動等方式可很快在“小鎮青年”當中形成品牌印象。
完善渠道:加大實體低線覆蓋,服務站、類直營等模式有效滲透
攜規模優勢加密低線城市布點。目前中國商品流通仍以區域(市、地級)代理為主,而線下渠道經營對於物業商圈位置有較高的要求,而規模優勢將在議價能力、物業獲取、品牌認知上構建較高的護城壁壘。部分區域深耕的商企,有望借助當地較高的市占率水平、相對和緩的競爭局面、不斷精細化的供應鏈運營實現盈利長期穩健成長,並以此築基穩步跨區域擴張。如山東生鮮超市龍頭家家悅通過區域加密布點(620家門店542家聚焦膠東),貨源直采(對接200余合作社與養殖場,整體86%直采/生鮮80直采),區域一體化配送實現高毛利(2015:毛利率22.1% VS行業18.8%)、未來將向省內其他地區快速擴張(預計2016-2018年新開店52/80/85家);永輝超市坐擁規模與供應鏈優勢向三四線典型區域華西大區(四川/重慶/貴州/陜西,新增大賣場門店29家)、安徽(新增8家)、河南(新增5家)快速滲透,展店速度快於一二線城市。
經營形式上,探索服務站、類直營等模式。在家電領域,分散化的三四線及農村市場帶來高昂的配送成本,制約著行業龍頭的擴張速度。而蘇寧通過加盟/自建服務站(加盟店授權產品配送及售後,直營店同時銷售蘇寧易購全品類產品),以低成本/小面積(店面平均200平)撬動大市場。而在品牌服飾珠寶領域,品牌難以依仗自營模式下沈三四線城市,需要借助經營商的渠道、資金、運營資源。而沒有渠道管控和終端反應能力的簡單經銷模式不利品牌塑造,我們認為綁定品牌與渠道利益的“類自營”模式是可選方式。周大福2014年開始推行“統一存貨管理機制”加強終端管控;海瀾借由“類直營”模式(加盟商作為財務投資人,公司全權負責門店的運營)在男裝行業中業績逆勢上升,2012-2016年營業收入/凈利潤CAGR39.2%/ 38.4%。
風險因素
低線城市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城鎮化進展低於預期。
投資策略
一二線人口流入趨緩/低線城鎮化提速下,三四線消費群體不斷壯大,而收入驅動三四線居民消費率開始回升,低線消費開始崛起。品類優、品牌定位準及渠道供應鏈能力強者料將勝出,推薦三主線:
主線一:品牌定位準確,深耕三四線市場與客群,營銷與產品叠代創新能力強者。三四線消費者自數量消費向品牌消費演進,品牌運營出色、供應鏈掌控力強的企業能夠兼顧營銷升級與產品叠代,契合三四線客群對優質品牌的需求。推薦安踏體育、飛亞達A、海瀾之家。
主線二:同步受益地產後周期與消費升級,渠道下沈戰略卓有成效者。近五年,全國每年新增2000萬城鎮常住人口,對應近1000萬新增城鎮家庭,而根據國務院規劃,2020/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分別要達到60%/70%。因此,城鎮化對於當前城鄉保有量差異仍較大的品類(廚電/空調/小家電/家具等)是持續不斷的中長期推動要素。同時伴隨三四線城市收入增長與生活品質提升,房屋置換/裝修帶來的家電/家居存量產品升級亦將叠代進行,推薦產品優質,渠道下沈的受益標的:老板電器、華帝股份、好萊客。
主線三:零售龍頭,供應鏈優勢助力三四線縱深覆蓋。零售企業建立較強供應鏈壁壘,有望實現跨區域加密滲透,同時民營者有望更快借力互聯網創新提升市場占有率,優秀商業運營商將積極受益低線消費崛起過程。推薦永輝超市、步步高、家家悅,關註蘇寧雲商。
重點公司推薦
安踏體育(02020.HK):多品牌發力,供應鏈提升,龍頭穩坐。
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本土運動龍頭地位穩固。作為本土運動龍頭,公司不斷通過“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保持與其他國內運動鞋服公司的領先優勢。公司已成功運營安踏成人(市占率10.3%)、安踏Kids(2016超越Adidas成為兒童運動第二)、中高端運動時尚品牌FILA(2015年中期拓展Kids),並已布局Descente、Sprandi、Kolon等完善品牌矩陣、拓寬產品線。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133.46億元、同增20.0%,凈利潤23.86億元、同增16.9%,擬每股發股息0.76港元(股息支付率70.2%)。
2016年:安踏成人穩健增長,FILA/安踏Kids/電商快速增長。2016年,安踏成人收入實現中單位數增長,門店數量從7031家調整至6800+家,店效提升至20萬+/月,品牌市占率提升0.5PCTs至10.3%,行業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安踏Kids收入增速超30%,門店數量從1458家增至近2000家,店效10萬+/月。FILA收入增速達50%+,門店數從640+家增至802家(成人600+家,兒童140-150家),店效40萬+/月。電商業務收入增速達50%+,“雙十一”翻倍增長。另外,新品牌Descente已開出6家門店。
精準定位中低端消費人群,“研發+渠道”緊跟三四線消費升級。中國消費群體多而分散,不同地區間需求與消費結構差異顯著,中低端消費人群基數龐大。而安踏品牌定位中低端,一線及省會城市收入占比僅10%,三四線占比50%+,處行業絕對領先地位,未來將顯著受益三四線消費升級:1. 研發投入持續擴大,2016年新設美國研發中心,並引進大量優秀設計人才,為公司產品升級保駕護航;2. 公司對加盟商管控能力較強,能夠準確把握三四線消費變化,同時保障產品快速叠代更新;3. 收入增長致大量人群升級成為目標客戶,抵消升級背景下部分客戶的流失,維持公司目標客群規模。
2017年:安踏補單提升促增長,多品牌快速增長持續。2017年,安踏成人門店數量望維持在6800-6900家,兒童店計劃新開150-250家。公司2017Q1-Q3訂貨增速分別為中單位數/中單位數/低單位數增長。為了提升公司暢銷款/新產品的終端銷售、提升售罄率、改善加盟商庫存結構和盈利能力,2017年公司將加大補單比例至10%。綜合判斷,2017年公司安踏品牌(含Kids)銷售增速望超10%。2017年,FILA計劃新開150-200家(成人/kids分別100+/50+),預計收入增速超30%。Descente計劃新開店至50-60家;Sprandi將逐步進入國內主要市場;Kolon已有200家門店,期待交易結束後借助公司國內市場品牌運營能力獲得快速發展。
深耕產業,供應鏈管理能力不斷提升。1. “零售導向”策略。訂貨/渠道/零售全程深入管控,實現當季產品平均售罄率70%+、庫存中新貨占比70%+。2. 研發能力突出。2016年研發投入3.08億元、占收入比重2.63%,行業領先,擁有150+項專利,年均新款超6000件。3. 新建物流中心,優化配送體系。公司投資12億新建物流中心(預計2017年底完工),有助於提升補單速度並降低補單生產成本,同時集中倉儲管理將有效降低整體管理成本。4. 強化營銷,品牌美譽度提升。結合各品牌的定位,公司借助贊助資源/廣告訊傳/店鋪形象等方式進行差異化的產品營銷,品牌整體美譽度不斷提升;2016年以“去打破”為主題進行奧運營銷,效果顯著。
風險因素。
多品牌效果低於預期。
終端門店店效增速低於預期。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建議。
運動鞋服行業景氣增長,公司是本土第一運動品牌,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多品牌經營持續推進,FILA/安踏Kids/電商推動業績增長,新布局品牌Descente/Sprandi/Kolon打開新的增長空間。維持公司2017/2018/2019年EPS預測1.02/1.16/1.36元(對應1.16/1.31/1.54港元),目標價25.52港元,對應2017年PE22倍,維持“買入”評級。
飛亞達A(000026):名表立足一二線,自主品牌深耕三四線
公司概覽:中航控股的腕表龍頭,“產品+渠道”雙輪驅動。主要業務包括自主品牌飛亞達腕表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以及世界名表連鎖“亨吉利”。飛亞達表在全國擁有3000多個網點;亨吉利從事40余個國際品牌的批發與零售,2017年1季度末在全國擁有180余個網點。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航國際控股(0161.HK),持股37.15%;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29.9億元,同比-5.3%;歸屬凈利潤1.1億元,同比-9.1%。2017Q1,公司營業收入同比+11.5%,歸屬凈利潤同比+66.3%,名表和自主品牌齊複蘇,業績高彈性。
海外消費回流、民間消費崛起,名表銷售持續回暖。2016年10月起,瑞士腕表對中國內地出口增速顯著回升,2016M10/M11/M12增速分別為+3.0%/+7.9%/+27.6%;2017年回升態勢延續,1、2月增速分別為+7.8%/+6.7%。2017Q1,公司名表營業收入增速約+11%~+12%(2016H1:-17.8%;2016H2:+2.7%)。多因素共促名表銷售回暖:1. 公務消費消退,民間消費成為中堅力量;2. 海外消費回流:(1)人民幣貶值、奢侈品牌定價策略調整、國內稅收政策調整等因素使奢侈品中外價差縮小;(2)海關打擊走私、灰色海淘等力度加大,海外奢侈品消費隱性成本上升。
三四線城市消費升級,飛亞達表銷售增速重回雙位數(2016H1:-1.0%;2016H2:+4.3%)。飛亞達表終端零售主力價位2000~4000元,在國產四大名表(飛亞達、天王、羅西尼、依波)中定位最高端。飛亞達表卡位品牌/設計/技術/渠道四大腕表核心要素:是2011年起唯一進入巴塞爾鐘表展1號館的中國品牌;擁有表業唯一國家級設計中心;自2003年神州五號至2016年神州十一號,飛亞達為中國航天員生產專用手表;在國內擁有3000多個銷售網點,三四線城市是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充分受益於低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自主品牌、租賃業務利潤穩健增長,名表業績高彈性,維修業務空間廣闊。預計自主品牌業績增速與收入增速基本同步(承擔研發、折舊、營銷等費用的增長),租賃業務穩健增長。名表銷售業績高彈性:峰值期,亨吉利網點250余家(2013~2014年),營業收入23.7億元(2014年),貢獻凈利潤約1.3億元(2011年,當年維修收入較少)。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公司逐步對亨吉利門店進行關店調整,現180余家門店均為地段佳、租金低的優質門店,業績具有較高彈性。名表維修市場規模約10億元,以30%市占率推算,公司維修業務有3.6~4.0x空間。
風險提示。
自主品牌客群被分流;
2017年1月一年期定增解禁。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國改方向明確,引入戰投、管理層激勵等為潛在方向;激勵機制有望更完善,運營、創新、並購等將更加市場化。公司自有物業約17萬平米,RNAV75.2億元奠定安全邊際。維持2017-19年營業收入增速為+8.0%/+6.6%/+6.7%,維持歸屬凈利潤增速為+40.2%/+20.3%/+19.1%,對應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6/1.9/2.2億元,對應EPS分別為0.35/0.43/0.51元,維持目標價18.0元及“買入”評級。
海瀾之家(600398.SH):固本榮枝,多品牌揚帆
五階段發展,沈澱海瀾模式。公司是大型現代化服飾供應鏈銷售管理平臺,擁有海瀾之家/愛居兔/海一家/聖凱諾品牌。公司起步於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黃金時代,並在關鍵時點把握歷史機遇,成為男裝市占率第一。公司發展分為:前奏階段(1988~2002)從事面料/職業裝業務;渠道平臺搭建(2002~2006)發展初期嘗試並最終選定“類直營”渠道模式;供應商整合階段(2007~2009)經歷自產/外包之後,把握制造業景氣下行時點推行“聯合開發、賒購可退貨”供應商模式;快速爆發階段(2010~2014)實現收入/凈利53%/51%複合增長;調整複蘇階段(2015~2016)已接近尾聲。
核心競爭力:品牌運營佳,掌控供應鏈。經過近20年沈澱,公司已經形成較強競爭優勢:通過“海瀾之家”強大品牌影響力,吸引加盟參與品牌拓展、獲得穩定投資收益;吸引生產企業將產品放到海瀾平臺銷售、獲得與設計生產能力較為匹配的收益。公司的核心能力包括品牌定位營銷、產品企劃選款、終端渠道管理、後臺系統搭建等,正是這些能力,使得公司在與生產企業和加盟商的合作過程中,擁有話語權和掌控能力,推動整個供應鏈良性運轉。通過不斷努力和叠代,公司逐漸擁有了較強的品牌影響力、高性價比的產品、優質的店效表現和高效的後臺支持體系。
把握三四線消費升級,“產品+營銷”同步提升。“海瀾之家”以高品質/中價位為品牌定位,不斷把握流行趨勢,實現從全品類商務休閑裝到商務、時尚、休閑並舉,再到時尚單品的風格轉變,準確把握三四線市場消費升級契機。同時公司不斷升級營銷手段,從代言+電視廣告為主到線下創新活動、綜藝節目合作、社交平臺、不斷更新代言人多元營銷方式並行的營銷策略,精準洞察三四線消費升級背景下的新消費趨勢。
調整基本結束,業績平穩複蘇。目前公司基本完成調整,望步入溫和增長階段,判斷2017年收入/凈利望實現5-10%/10%+增長,原因包括:1. 2016年因搶占優質位置致店鋪加密/影響店效,2017年新/老店效望改善;2. 加盟商分成政策不斷調整,利於公司收入增加;3. 盈利能力存提升空間,毛利率望較2016年持平或略增(2016年買斷貨品偏少),同時加強費用管控望降低費用率;4. 女裝品牌愛居兔2017年望扭虧為盈(預計收入同增70%~80%)。
風險提示。
經濟疲軟致終端銷售低迷。
新品牌進展不及預期。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
目前,公司品牌知名度/供應鏈管理能力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已基本完成調整,望步入溫和增長期;計劃下半年推出時尚男裝副牌,並著手推出童裝品牌,同時積極推進國內外優質品牌布局。預計公司2017/2018/2019年EPS為0.78/0.87/0.99元,對應2017年PE僅14倍,股息率超4%,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14.04元,對應2017年PE18倍。
老板電器(002508):連續8年利潤增速超40%,高成長仍是進行時
利潤連續8年實現40%以上增長,擬10轉3派5元。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7.95億元,同比+27.56%,歸母凈利潤12.07億元,同比+45.32%,對應EPS1.67元。其中2016Q4單季收入同比+27.29%,凈利潤同比+47.66%。分紅預案為每10股派發紅利5元(含稅),以資本公積每10股轉增3 股。公司自2009年開始連續8年實現利潤增速40%以上。
煙竈穩定增長,新品逐步上量,三四級市場渠道下沈帶來增量。分產品看,油煙機收入同比+22%,燃氣竈同比+27%,消毒櫃同比+30%,煙竈消合計占比91%。微蒸烤洗碗機等新品合計增速近90%,目前合計收入占比已達6%,隨著消費升級帶動的廚電品類擴容與配比提升,後續將逐步成為新增長點。分渠道看,線上同比+50%,精裝修渠道同比+60%,均保持高速增長。線下渠道同樣拓展順利,一二線新建、改造89家廚源店,三四級新建449家專賣店(目前2650家),新成立53家城市公司,數量增至101家,使得渠道進一步扁平,加速下沈進度。展望中長期,廚電保有量城鄉差異大,內銷規模仍處成長期,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以及品類的不斷擴容,成長空間無憂。
產業鏈利潤空間豐厚,毛利率小幅下降無需憂慮,費用率降低助凈利率進一步提升。公司全年毛利率58.1%,同比-0.8pct,其中主要因Q4成本上漲較多(Q4毛利率同比-4.3pct)。短期Q1仍有一定成本壓力,但廚電產業格局優良,渠道利潤豐厚(Q1公司零售端ASP已先行上漲約15%),預計公司Q2將會逐步提價,轉嫁成本壓力,全年毛利率無需擔憂。2016年公司銷售費用率同比-3.1pct,使得全年凈利率同比提升2.5pct達到21%,隨著規模增長以及品牌地位牢固,費用率長期仍存下降空間。
展望中長期,公司高端雙寡頭地位壁壘深厚,尚無品牌可撼動,高盈利能力仍將持續。年報首提建立技術驅動型公司,長期成長空間明確。公司將逐步從單一的煙竈企業轉向提供廚房全品類產品的整體解決方案,並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建立技術驅動型公司,采取兼並/收購/合資合作/培育的方式完善品牌多元化,戰略清晰明確。我們重申公司是A股稀缺的行業有空間/品牌格局優良/公司治理優秀、龍頭地位明確的優質標的,未來2~3年仍有望保持30%左右的業績CAGR。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加速下行;
地產銷量大幅萎縮;
市場競爭加劇。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年報靚麗,連續8年實現40%增長。結合預收款(同比+60%)與1-2月渠道情況(中怡康零售額同比+25%),2017年高增長無憂,仍有望超預期。預計17/18/19年EPS分別為預測2.15/2.79/3.53元,對應PE26/20/16倍,基本面強勁,估值並無泡沫,繼續重點推薦,維持“買入”評級。
華帝股份(002035):改善初見成效,期待厚積薄發
公司業績高速增長,利潤率大幅提升。公司2016年實現收入43.96億元,同比+18.2%,實現歸母凈利潤3.29億元,同比+58.5%,全年EPS0.91元。其中Q4公司收入同比+18%,歸母凈利潤同比+70%。公司2016年經營改善初見成效,收入恢複性增長,產品升級推動毛利率與利潤率大幅提升,業績表現優秀,略超市場預期。
2016年是公司的經營改革年,治理問題解決後改革成效顯著。一方面,治理問題解決後,公司利益得到空前統一,改變過去幾大股東各自為政,相互掣肘的局面。新管理層註重精細化與運營效率提升,為公司重塑高端定位,全面提升產品力與品牌形象。新戰略指引下,公司在2016年逐步完成:1)品牌形象重塑,確立高端定位,邀請重磅明星代言;2)推出大量新品,產品力與主銷均價大幅提升,中怡康顯示16H2華帝平均零售均價月同比+20%;3)推動終端形象改造升級,目前改造進度持續加速;4)對渠道代理商進行重新梳理與調整,並擬通過定增引入代理商持股,強化利益綁定。
廚電行業成長空間明確,三四級市場升級趨勢明顯,為改革提供空間。廚電行業尚處成長期,2016年油煙機年銷量2300萬臺,我們判斷穩定狀態下可達3500~4000萬臺。老板/方太在高端市場形成雙寡頭壟斷,煙機均價已持續提升至4000元以上,為二三線品牌拉開提價空間。當前華帝均價不到3000元,面臨3000~4000元相對空白的價位段,有望享受三四線市場消費升級趨勢以及一二線城市註重性價比客群。我們認為,治理理順固然重要,但當前行業相對寬松的競爭環境也是華帝得以推動經營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
經歷調整年後,2017年將是公司改革紅利大幅釋放的快速增長年。公司2016年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電商與工程,線下渠道處於調整期基本保持平穩,但庫存水平得到大幅降低,產品結構升級明顯。後續隨著新品放量以及整體均價水平擡升,收入增長潛力值得期待。此外,考慮到產品定位的快速提升與運營效率的改善,預計利潤率依舊有大幅提升空間(2016年華帝凈利率7.5%VS老板電器凈利率21%)。
風險因素:
市場競爭加劇;
需求超預期下滑;
利潤率改善不及預期。
維持“買入”評級。
我們建議繼續把握公司改革紅利釋放的重要投資窗口,暫不考慮定增,預計2016~18年EPS預測至0.91/1.31/1.82元,對應2017~18年PE29/21x,維持“買入”評級。
好萊客(603898.SH):渠道深耕三四線,產品緊抓環保牌
公司是整體衣櫃領軍企業之一,生產銷售定制衣櫃及配套家居產品等,201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5.30%。2016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14.33/2.52億元,同比增長32.44%/ 55.30%。其中,客單價增長約18%,同店訂單增長約8%,其余增長源自新開店面。公司目前規模正處於成本效益規模化的臨界點,有望實現收入利潤端雙雙快速提升。
渠道:近年來快速擴張,深耕三四線城市。公司營銷模式以經銷為主、直營店為輔,渠道快速擴張,從2012年的600家店發展到2016年達到1300家店,2017年計劃再新增300家店。其中,三四線門店占比達到88%,貢獻收入占比達到76%。目前國家政策持續支持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公司是家居上市公司中三四線占比最大的企業之一,坐享政策紅利;產品:品質不斷優化,環保打造差異化。2016 年公司對生產線進行改良,櫃體板材利用率提升3.3%,櫃體每平方的單位成本下降3.9%,人均產值增加10.4%,毛利率提升1.9 個百分點至39.7%,凈利率達到17.6%。公司在2017年將更加聚力推廣原態板產品(零醛板),結合環保塗料,在定制家居行業中聚焦中高端客群需求,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長期看點:“靚美客”進軍裝配建築,並購基金樹立大家居戰略。公司與靚家居,美的地產等設立“靚美客”,致力於裝配式裝修技術的研發推廣。內裝工業化是家裝行業的必經之路,10年時間,國內裝配式建築占比將達30%,公司率先研發搶占技術制高點;公司設立泛家居產業基金,為公司外延並購設立緩沖區,提高並購質量,堅定進軍大家居。
風險因素。
地產景氣度下降、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公司經營管理波動。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把握定制家居優秀賽道,依托上市公司資源快速發展,通過品牌、產品、渠道、團隊多方位建設,有望奠定全屋定制家居龍頭地位。公司2016年銷售逐季提速,17年有望加速增長。我們給予公司2017-19年基本EPS預測1.14/1.49/1.92元,3年CAGR為30.70%,對應PE 34/26/20倍。公司有望持續步入快車道,且外延預期強。我們看好公司在定制行業紅利疊加管理層紅利下發展的爆發力,維持“買入”評級。
永輝超市(601933.SH):全國規模龍頭,三四線縱深發展
全國超市龍頭,業績一枝獨秀。公司依托生鮮經營能力由福建拓展至全國,業態涵蓋大賣場、賣場、社區店、BRAVO精致超市和會員店、優選店,以及“超市+餐飲”業態“超級物種”。截至2017Q1,公司在全國19個省市的188個城市擁有520家門店,合計建築面積444.5萬平米。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492.3億元,同比+16.8%;歸屬凈利潤12.4億元,同比+105.2%;2017Q1,公司營業收入/歸屬凈利潤分別同比+13.8%/+57.6%。
超市行業:版圖重構、跨界融合、運營管理與供應鏈是核心。外資漸弱、內資分化,強者享洗牌紅利: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商超競爭力下滑,內資商超大洗牌,新一輪強者享受物業、成本等整合紅利。電商龍頭巨資投入,快消品線上滲透率快速提升(2016:滲透率超14.0%),快消品高頻、低客單、短半徑,尤其是生鮮類易腐爛、高履單成本屬性推動雙線融合。電商沖擊,商場客流下滑,標品占比高者受影響較大,門店中型化、小型化是趨勢;生鮮、美食、時尚茶飲等聚客效應突顯,中長期品類優化和業態演進驅動行業凈利率對標全球3%水平,龍頭將享有更高凈利率。
逆勢擴張,三四線縱深式發展。2016年,公司新開79家大賣場,展店提速(2015/2014:62/51家),新增建築面積68.6萬平米;同時,公司新開4家優選店和22家會員店;其中:三四線典型區域華西大區(四川/重慶/貴州/陜西)新增大賣場門店29家、安徽新增8家、河南新增5家,展店速度快於一二線城市。2017-19年,預計公司分別新增門店100/138/200家;一方面,公司將以精標店/會員店/超級物種等新業態引領一線城市消費新趨勢,提高市占率;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延伸與加密仍為布局重點。
合夥人制激發內部活力,供應鏈提效、品類優化、自有品牌等推動毛利率趨勢性上升,費用可控;對標Wal-Mart與Costco,永輝人效(人均營收及人均創利)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預計2017-19年,永輝EBIT Margin有望從3.06%提升至3.65%。2016年,永輝面積增長16.8%,而員工數同比-6.3%;人均創收70萬元,人均創利1.7萬元;同年,高鑫零售/Wal-Mart/Costco人均創收分別為68/144/641萬元,人均創利分別為1.8/4.0/12.7萬元。2016年,永輝租金物業費同比+15.0%,轉租收入同比+19.3%,凈租金物業費同比僅+11.3%,隨著對物業方及轉租方議價能力的增強,凈租金費用率仍有下降空間。
風險提示。
經濟滯漲同店承壓;
創新業務盈利不達預期。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業績拐點確立,凈利率處提升通道;2017Q1凈現金68億元,橫、縱向並購將陸續展開;超級物種、互聯網+、B2B、“零售+金融”等共同開拓新藍海。維持2017-19年營業收入增速預測為+16.1%/+17.4%/+20.0%;維持2017-19年歸屬凈利潤預測為16.5/20.1/24.9億元,對應增速+33.0%/+21.9%/+23.8%,對應EPS分別為0.17/0.21/0.26元。維持“買入”評級。
步步高(603708):立足湘贛加速擴張,撥雲見日業績回升
中部、西南地區多業態商業龍頭。截至2017Q1,公司在湖南、江西、四川、重慶、廣西、雲南6省市擁有物理門店235家,業態涵蓋購物中心、百貨、超市和電器零售;2014年,公司雲猴APP上線,2015年發力全球購及本地生活,雙線融合走在行業前列。2016年,公司營業總收入155.2億元,同比+0.31%;歸屬凈利潤1.3億元,同比-37.9%。步步高集團持股39.66%,創始人王填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填及妻子張海霞合計持股約34.89%(含間接與直接持股)。
戰略重點回歸線下,門店質量優於過往。2014-15年,公司戰略投入雲猴O+O戰略,打造雲猴網、支付平臺、物流平臺、便利平臺、會員平臺五大子平臺。估算2015年投入在2.0~2.5億元左右,巨額投入侵蝕當期業績。2016年起,公司戰略重點回歸線下,門店結構優化、供應鏈提效、數據化改造並進。2016年,公司新開門店39家(超市34家、百貨5家),關閉12家扭虧無望或無法續租的12家超市,改造40家門店;開店、閉店、老店改造力度均為歷史最高水平。
2016年費用計提充分,夯實底部。2016年,公司百貨、超市業態毛利率分別提升0.43/0.21pcts至16.71%/15.83%;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9.8億元,是凈利潤的7.1x,創歷史新高(次高:2013A 6.1x)。三項費用合計增加4778萬元,三項費用率提升0.28pcts至20.08%;其中銷售費用同比增加5287萬元/+1.96%至27.5億元,銷售費用率17.73%,同比提升0.29pcts;財務費用同比增加2965萬元至8098萬元。
把握超市行業洗牌紅利期,自主展店、並購雙管齊下布局中西部;網點、供應鏈、物流稟賦突出,新零售轉型前景廣闊。湖南、江西兩省經濟增速持續高於全國水平,居民消費升級趨勢顯著,區域內零售業格局穩定。2017-18年,公司預計年均新開超市40~50家左右、新開購物中心/百貨2~4家,重點布局湖南、江西兩省,廣西、川渝等穩步推進。並購推進大西南戰略:2015年,以15.8億元收購南城百貨100%股權;2016年9月,收購江西萍鄉心連心超市;2016年10月,公告擬參與重慶百貨國企改革,占增發後股權的10.9%;2017年2月,2.3億元收購四川梅西商業94%股權,3月31日並表;預計更多並購將落地。雲猴跨境/生鮮/到家業務等穩步推進,雙線融合領先同業。
風險提示。
區域競爭加劇;
新門店培育期虧損,並購門店整合低於預期。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自有物業面積約110萬平米、自有物流中心土地約60萬平米,物業價值提供安全邊際。維持2017-19年營業收入增速預測為+5.6%/+8.2%/+8.5%,維持歸屬凈利潤增速預測為+35.2%/+25.3%/+15.9%,對應EPS0.21/0.26/0.30元;鑒於公司門店質量優化、同店增速回升、歷史費用計提充分,業績或超預期,維持“買入”評級。
家家悅(603708):立足山東,“下沈”、“西進”提升份額
山東民營超市龍頭,收入利潤穩健增長。1995年家家悅開設威海市第一家超市,截止2016年9月末,擁有門店620家,包括79家大賣場、274家社區綜超、226家農村綜超、5家便利店、11家百貨、25家專業店,平均單店面積2440平米;其中膠東地區(威海、煙臺、青島)門店542家。預計2016年營業收入109億元,同比+4.1%(同店增長低個位數);歸屬凈利潤2.6億元,同比+4.3%。創始人王培桓/其它管理層/員工(區域總經理、店長等)分別間接持股29.6%/15.4%/21.5%,激勵充分。
山東消費提升空間大,生鮮經營成為超市全渠道競爭壁壘。山東為中國人口第二大、GDP第三大省; 2016年,人均GDP 67,706元VS全國53,98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5元VS全國23,721元,人均消費支出15,926元VS全國17,111元,消費有較大提升空間。省內外資超市漸退出,家家悅(膠東)、利群(青島及魯東北)、銀座(濟南及魯西南)等割據競爭。電商分流沖擊下,行業將向生鮮聚客、供應鏈比拼(自有品牌/源頭直采)、全渠道(互聯網+/便利+)演進,其中生鮮食品經營能力成為重要競爭壁壘。
公司亮點:網點密,生鮮食品強,物流優勢突出。門店網絡:620家門店中542家聚焦膠東,並向濰坊、濟南、萊蕪、臨沂、棗莊等地延伸;同時城市社區及農村深度下沈,2015年社區綜超/農村綜超凈開店17/27家,16Q3社區/農村綜超共500家。生鮮經營:對接200多個合作社及養殖場,整體86%直采、生鮮80%直采,自有品牌占8.4%。2015年生鮮占商品零售的42.6%(VS行業平均30.6%),毛利率15.2%(VS行業平均11.7%)。倉儲物流覆蓋能力強:3處雜貨+5處生鮮物流中心,建築面積17萬平米,構建省內2.5小時配送圈,雜貨/生鮮日均吞吐21萬件/1,400噸。
未來看點:省內門店快速擴張,新業態、新合作長期發展基礎好。(1)預計2016-2018年新開店52/80/85家,重點向山東中西部的濟南、臨沂、泰安、荷澤、聊城等高人口密度地市延伸。推進萊蕪、煙臺物流中心改造擴容並增加中央廚房,將支撐300億元終端銷售。其中萊蕪地處山東省中心、3小時配送輻射全省,項目規劃建築面積3.4萬平米、生鮮配送能力19.42萬噸/年、生鮮加工能力4.33萬噸/年。(2)電商重點搭建“跨境(主打韓國進口)+農村+威海特產”的電商通路。(3)作為區域超市龍頭,圍繞客群創新業態(如便利店、社區店、農村店)是未來戰略,卡位區域優異的供應鏈資源,未來對接互聯網合作基礎較好。
風險因素:
省內渠道競爭加劇制約同店增長;
互聯網融合進程低於預期。
盈利預測與估值評級。
維持2016-2018年營業收入預測分別為109.2/117.3/127.7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2.6/2.8/3.1億元,對應EPS0.72/0.78/0.85元/股,分別同比+4.3%、+8.2%、+9.4%。公司省內龍頭地位穩固,上市後加速門店擴張迎來新成長時代;長期看,公司供應鏈稟賦優異、民營機制靈活,新業態/新合作也將帶來較大空間。股價自上市以來的高點已調整40%,存在價值修複的動力,維持“增持”評級。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記者 梁敏
樓市熱度似乎正從一二線城市轉向三四線城市。
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15個一二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全部回落,而三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則較3月進一步擴大。
盡管步入4、5月份,各地樓市調整政策仍在陸續推出,但分析人士指出,政策“洪峰”並未過去,調控正走向深化,未來幾個月市場成交將承受較大壓力,房價增速有望延續4月出現的分化走勢。
一二線城市房價降溫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4月份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漲幅全部回落,9個城市環比下降或持平。其中,上海、南京、福州、合肥等城市新房環比出現負增長。
“4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繼續發揮作用。”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分析說。
在前期已有40多個城市收緊樓市調控的基礎上,步入4、5月份,各地還在陸續出臺調控政策。僅4月當月,就有超過50個城市發布了70余次調控政策,其中北京、重慶等熱點城市均發布了多次。
從統計局數據來看,調控效果在4月份已開始顯現:一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漲幅連續7個月回落,4月份比3月份回落2.8個百分點;二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4月份比3月份回落1.0個百分點。
以本輪調控最為嚴厲的北京為例,調控效果體現得更為明顯。4月份,北京新房價格同比漲幅從3月的20.6%縮窄至17.4%,環比從0.4%降至0.2%;二手房價格環比漲幅從3月的2.2%降至持平。
不過,在一二線城市房價降溫的同時,三四線城市房價卻呈現上漲勢頭。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三線城市新房價格同比漲幅比3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
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4月份新房環比漲幅前10位的分別為唐山、蚌埠、宜昌、北海、沈陽、揚州、金華、昆明、西安和韶關。這其中多數都是三四線城市。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夏丹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月房價環比數據顯示出一二線“低頭”、三線繼續向上的態勢,這是差異化調控和精準化打擊的結果。
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則表示,從市場走勢看,一二線漲幅回落已經出現,預計很快在二三季度會出現環比下行的表現,三四線城市依然會在投資需求推動下,有輕微上漲的表現。整體市場的熱度從過去的一二線轉移到三四線。
調控正走向深化
盡管各地樓市調控政策仍在頻出,但在夏丹看來,政策“洪峰”並未過去,調控正走向深化,未來幾個月市場成交將承受較大壓力,房價增速有望延續4月出現的分化走勢。
夏丹表示,近期一線城市主要銀行紛紛上調首套房貸利率至基準水平,未來或有更多城市加入上調首套、二套房貸利率的隊伍之中。此外,政策正引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流向,銀行按揭資源或向部分表現較好的三四線城市傾斜,這將有利於其成交在年內保持相對穩增態勢。
“後續政策將繼續擴圍,調控城市數量也將繼續增加,整體市場的調控目標是明顯的托底蓋帽,約束房價上漲過快區域,去庫存城市政策平穩。”張大偉分析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也預計,隨著政策效應的繼續釋放,預計5、6月份全國房價增幅將會繼續收窄。部分三線城市房價增幅明顯大於一二線城市,後續三線城市或需要繼續強化政策管控的力度。
(原標題:樓市熱度轉向三四線城市政策“洪峰”料未過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樓市)市場格局2017年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2016年一季度,一線城市成交面積占比為5.2%,二線城市成交占比34.7%,三四線城市成交占比為60.1%。而到了2017年9月份,一線城市成交占比2.4%,二線城市下降到30.9%,三線城市卻增加了。”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在“相信未來”2018丁祖昱評樓市發布會上稱。
據克而瑞監測,50強房企最青睞的三四線城市是佛山、無錫、常州、嘉興、紹興、惠州、南通、東莞、昆山、煙臺、珠海等。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弱二線、三四線城市繼續輪動式上漲,支撐著全國樓市總體余溫尚存,全國房屋銷量、均價、購地、新開工等諸多指標仍然保持正增長,但多數增幅較2016年有所收窄。
“因城施策”的調控政策令房地產市場格局在2017年發生劇變。在重回一二線不久後,弱二線、三四線城市卻在2017年為房企貢獻了飄紅的業績。
2018年1月4日,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在他的朋友圈稱,“融創華中區域集團:進入武漢2年零4個月,就位列武漢市銷售權益金額第一,創造了一系列奇跡。2018,繼續深度參與大武漢複興。”
除了武漢,孫宏斌點贊的區域還包括西安、杭州、海南以及廣深、西南等。在一線城市幾乎成交腰斬的時候,孫宏斌提前布局的弱二線、三四線城市保證了融創中國的銷售額。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融創中國通過拿地或收並購方式,首次進入鄭州、寧波、南寧、佛山、東莞、廣州、深圳;2015年,融創首次進入武漢、海南、南京、成都、太原、合肥。也就是說,孫宏斌早在2015年及2016年就註意到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發展機遇。
一直在三四線城市頗有運營心得的碧桂園,在2017走到房企銷售額排行榜首位。
丁祖昱感慨稱,2017年市場成交格局劇變,一線成交腰斬,二線城市漲跌互現,三四線城市則相對火爆,很多四線城市可能比三線城市漲幅還要大。
中國指數研究院也註意到,2017年,熱點一二線城市在嚴厲的政策調控下成交規模明顯縮減,部分溫和二線及三四線城市釋放發展契機,50家百億代表企業布局在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業績貢獻占比分別為61.2%和18.2%,較2016年增長5.4和1.0個百分點,一線城市則下降6.3個百分點。
三四線城市的活躍緣於“因城施策”的調控政策令不同城市有著不同境遇。上海易居研究院監測顯示,按城市層級來看,2017年1-11月,一、二、三線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分別為2161萬平方米、12629萬平方米和6397萬平方米,同比跌幅分別為42%、22%和11%。其中,一線城市跌幅最大,主因是嚴格的預售審批制度導致新盤供應量較小,次因是嚴厲的調控政策抑制了部分購房需求。二線城市的成交也出現明顯下降,主要也是受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影響。三線城市成交跌幅最小,這和此類城市購房政策相對寬松以及棚改貨幣化等利好因素有關。
受嚴厲調控影響,一線城市的去化周期甚至比二線、三四線城市要大,這也可以解釋2017年下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中,一線城市指數率先下跌的現象。上海易居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年10月,一、二、三四線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銷比分別為11.9、10.7和10.9個月,相比9月均有所反彈。觀察2017年這三類城市的存銷比數據,縱向基本上都呈現在低位微小反彈的態勢。
因三四線市場的火熱,房企戰略布局再度出現重心向三四線下沈的現象。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房企拿地城市重心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沈。50家百億代表房企2017年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一線、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受制於“限價、競配建、競自持”等政策影響,樓面價均有所降低。
恒大地產土地儲備變化也有所顯現。財報顯示,2016年其一二線城市項目數量占比52.2%,三四線城市占比47.8%。截至2017年11月,恒大一二線新增土儲合計占比30.7%,三四線城市新增土儲占比69.3%。三四線城市中萊陽、徐州、滄州和佛山新增土儲規模最大。
“三四線城市布局以前關註點主要是恒大、碧桂園。去年突然我發現好多企業在爭三四線,溫州的中糧、起步於浙江杭州的祥生也在爭三四線,包括佛山、無錫、常州、嘉興、紹興、惠州等。但現在找不到真正的藍海,非常困難。”丁祖昱表示。
上海易居研究院認為,2018年全國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增幅預計在3%左右。
主要原因:一是考慮到弱二線與三四線補庫存的動能仍存在,長尾效應明顯;二是部分一線和強二線城市房價下跌明顯,地王被套的,將會導致地市成交量低迷;三是兩部委要求各城市按不同去化周期調整推地進度,隨著市場逐步降溫,各地方政府供地節奏存在變數;四是參考歷史規律,同樣是樓市降溫年份,2011年三四線城市樓市慣性上沖,地市成交量大,而2014年三四線樓市降溫更快,庫存高導致土地成交少,估計2018年土地增幅前高後低。
隨著樓市調控城市範圍的擴大,上海易居研究院預計,在2018年,最早調控的一線與強二線城市成交量出現小幅回落,弱二線與強三線城市成交量出現中幅回落,弱三四線城市成交量出現小幅回落。
按照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未來三年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目標來計算,這將每年帶來2.3億平方米去庫存規模,繼續為三四線樓市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撐。總之,2018年商品房成交量將下跌,但預計跌幅不大。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調控的重點也開始蔓延至三四線城市。近日來山東省東營、聊城等城市加入限售行列,山東已有八個城市發布樓市限售措施,多數地區執行本地戶籍居民兩年、非本地戶籍三年的住房限制轉讓政策。江蘇揚州將本市戶籍居民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本市戶籍居民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限售期限由原規定的兩年調整為三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營
消費行業最重要的是練內功
從分析員,到天圖資本高級合夥人,再到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在王岑的投資生涯里,主導並參與了小米凈水器、溜溜梅休閑食品、韓後化妝品集團、周黑鴨食品連鎖集團等項目。這個光頭、留胡子、體型彪悍的投資人,因為連續投出連鎖品牌的企業,得了個「王連鎖」的別號,兩度榮獲「年度中國十大最佳投資人」稱號。面對瞬息萬變的新零售,王岑是如何判斷這個領域的投資賽道?他有哪些獨特的投資理念?如何向三四線城市要千億市值?
野草新消費1月底將推出的新零售特訓營,特邀紅杉資本合夥人王岑,重點厘清新零售領域投資賽道,投資標準與估值模型,深度解析新零售經典案例投資邏輯,為企業資本化引路。
口述|王岑
中國A股上市公司中消費類企業90%是酒類企業,飲料,港股有超過近千億市值的企業,旺旺和達利園,且這兩家的銷售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市場,而我們A股市場的飲料企業也就幾家。普通人酒喝得多還是飲料喝得多?當然是後者。酒類上市公司是飲料公司的幾十倍,這不正常,所以未來肯定會有一個巨大的飲料板塊。
韓國有上萬家上市公司,中國A股上市公司如果不算新三板只有三四千家,理論上應該有現在的10倍,也就是有3萬家,未來這就是給發展初期、中期的創業者和準備創業人準備的。
新零售推動了幾十萬億的行業改革
1.“新”=新人 + 新技術 + 新購買方式
新體現在消費者、供給方、技術、購買場景。買的東西還沒有新,總體還是那幾樣——食品、飲料、日化等, 貨新是第二個階段的戰爭。
2.“零售” = 零 + 售
字面意思是散著賣貨,零著售,但是有一個屬性是「高頻」。互聯網也好、傳統行業也好,只要是高頻消費都暗示一個巨大的市場; 國內傳統專業術語說的的零售更多指的是渠道,比如便利店、KA如大潤發、沃爾瑪, 百貨櫃臺,夫妻老婆店等等,共性是賣別人貨為主。
3.“新零售”改革的體現
①需求端
首要的因素是需求端的中產化。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過了7千美元,7000美元後,家庭消費結構會發生非常大變化。玩樂和“醫療”在西方國家人均GDP過6000美元的時候,這部分消費比率就超過25%了。
麥肯錫的報告預計:“2030年中國城市富裕家庭消費總額會占到整個城市消費的50%以上”。這意味著未來整個15年城市的消費會形成28定律,20%的人可能會占據80%的消費。
第二個因素是需求端的知識化。據統計目前在校大學生已經超過4000萬,這意味著,未來消費者的平均素質在大幅度提高。
第三個因素是需求端的城市化和小戶化。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小戶化也非常有意思,現在年家庭平均人口3.2個人,不到4個人。跟著爺爺奶奶,跟父母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居住結構已經越來越少了。
總體而言,人吃喝拉撒的消費並沒有大的變化,這是剛性的需求,但消費觀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60後、70後與80初的本土企業家,都認為創業定位在中低端領域就好,即使是中高端領域,也還是以中端為主。但近幾年的實際情況是,中國消費者被大大低估,中國人並不是還在用中低端產品。反觀,大部分做中低端產品的企業家,一到那個賽道看全都是人,就懵了。
這就是消費升級,我從前吃兩塊錢的冰棍,但我現在要吃七塊錢的冰棍了,這是因為我對五塊錢的差價很敏感嗎?並不是,只是因為品質好。
② 供給端
在消費升級里,“需求”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升級,“供給”是發生了質的改變。存量改造的是供給方,也叫「供給側改革」。
供給端最重要的是品牌化的特征。企業為什麽要做宣傳,為了打品牌,而品牌是為了讓消費者的選擇「簡單化」,無論是你買水也好、買紙也好,你通過品牌只需要購買這幾個就好了。
這中間會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國外品牌占據壟斷的地位會被打破,國內企業民營品牌會逐漸形成,集中度也會逐漸加強。
線下品牌的線上團隊銷售逐漸占據了天貓前三位,線上排名和線上產生了重疊效應;這個現象近2年來陸續發生在很多其它品類身上:比如說家居、家紡,服裝,飾品等。
所以在供給端和品牌端,我們可以得到這些結論:
線上渠道對線下實體的滲透率逐步加快。線上渠道是必經之路,必須強勢去占領,全渠道是趨勢,所見即所得;
傳統企業逐漸完成線上學習過程,快速彎道超車形成對純線上企業的包圍;
純線上企業線上紅利逐漸消失。要想做大,不進則退,線下也必須去,渠道融合和提高效率才是王道。
新零售元年的3個核心點
1. 財富效應
2017年的消費總體還是以2C為主,即賣給消費者產品或服務,譬如美容行業做醫美,叫做賣服務,而賣電器叫做賣產品。
賣產品稍微容易一些,因為產品在渠道方面不需要太多人,對人的依賴性沒有那麽大。而服務由於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大,所以比較難複制。所有的服務行業在未來的趨勢都是逐漸用器械來替代人工,這也是比較受資本偏好的一種模式。
2. 收入確認問題
投資機構的資金大量湧入進消費企業,我一直在呼籲,推動中國的消費企業,應該更多的獲得投資機構的認可和投資。
在2015年與2016年有一個統計,對投資的一些消費類項目做了個複盤,發現做消費類項目的企業家總體年齡段是80後。80後做消費類的企業家,可能用三到五年時間,就走完了傳統70後、60後的企業家十年才走完的路。
3. 新零售
零售顧名思義就是散著賣貨,但是這些貨的屬性更多是高頻的,以快銷為主;或者中頻的,比如化妝品,零售商更多還是以渠道為主。
消費行業用大白話說就是吃喝玩樂。未來五年的消費趨勢就是玩樂,因為吃喝已經相對供給的比較充分了。換句話說,吃喝基本在存量改造,吃喝的市場規模比較龐大,吃可能是萬億級,食品飲料也是萬億級,吃喝的市場增速每年甚至在下滑中。但是這個行業依然是值得做的。你弱,就把更弱的幹掉;你變強的時候,就把稍微強的幹掉。
“增量不明顯,存量結構調整”。盡管行業規模增長有限,但這仍然是一個數萬億的市場,在蛋糕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優秀的企業家仍然可以搶到別人手里的蛋糕。
消費行業最重要的是練內功
消費行業的增長曲線和TMT行業是不一樣的,TMT有些好項目是指數級增長的,但消費類項目通常前三年是平的(增長趨勢),第1家店到第3家店可能需要2年,到10家店需要3年,發展速度會逐漸變快。
喜茶CEO是91年出生的,聽說他在江門也練了3年「內功」,我認為這是合乎邏輯的,這才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如果CEO沒有練過,或者說打過一些硬戰,其實有非常大的風險。
消費行業和TMT還有不一樣的,就是消費行業很難形成壟斷,但區域優勢非常明顯。我們前兩代的企業家,包括一些食品醫療、餐飲的巨頭,壟斷性的巨頭並沒有出現,他們可能有幾百億收入,但是沒有傳承。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創新讓很多傳統企業也掉隊了、犯錯了。比如產業互聯網是很多機構投資的主線,互聯網高速公路基本設施都修好了,未來是內容的搶奪,而消費品就是內容。
公司前3年的財務數據根本不重要,看產品或線下店鋪的整個供應鏈有沒有到位,到了的話自然會爆發。
在最後估值定價時,還是要回歸到基本的財務模型,去判斷它給消費者帶來的價值。而不是純粹在線上賣東西,估值就可以異常高。
* 本文為野草新消費原創,加入新零售VIP群,咨詢新零售課程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過去一年,三四線的城市人嘗到資產上漲的喜悅,原本屬於一線城市的靠房產增值的財富故事擴圍,成為更廣泛的話題和行動。
以三線城市為例,華創證券給出的百城住宅數據顯示,三線平均房價從2015年底的6740元/平方米上漲到2017年底的8335元/平方米。市場的變幻莫測依然值得敬畏。
一些在三四線城市有廣泛布局的房企成為時代的幸運兒,他們抓住了一波效能爆發的機會。超過一半業績來自三四線城市的碧桂園力壓萬科、恒大,拿下規模第一的寶座,迫不及待地在年報中稱——“感謝這個偉大時代,城鎮化趨勢恰似浩蕩春風,勢不可擋。能在這個大時代奮力拼搏、力爭上遊,實乃碧桂園之幸。”
更多房企希望也能搭上順風快車,2017年,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同時在一、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速回落。
此時,“房住不炒”依然被強調,昔日以開發銷售為主的一二線城市已變成住房租賃事業實踐的主場,即使只重倉深圳的開發商都去一些四線甚至五線小縣城拿地,“包圍”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布局的整體下沈既成事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說的那句“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是肺腑之言。
也不必噓嘆,房企下沈到三四線不算新事,另一邊萬科要把業務鋪到鄉村了,從“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
回到這兩年房企銷售的新戰場三四線城市上,無論是調控還是庫存、棚改,成就三四線城市這一波行情的因素全是變量,而對房價支撐起重要作用的人口和經濟基本面,三四線城市遠不如一二線城市,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三四線房地產市場的未來頗具不確定性。但目前看來,依然是熱鬧非凡。
三四線去化加速
故園東望路漫漫,2018年春節返鄉,不少遊子發現家鄉所在的縣或是地級市商品房價格向上爬升了一個臺階。
以華中城市湖北荊州城區為例,2012年高鐵站開通後,多個開發商進駐,投資加碼,地方庫存在2015年到達頂峰近1000萬平方米之巨。據浙商證券研究所數據,其銷售周期接近5年,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城區商品房庫存已經下降至150萬平方米,庫存去化周期僅5個月。同時,此前賣6000元/平方米的項目均價悄然到達萬元水平。
201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6940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7%,商品房銷售額133701億元,增長13.7%。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增速最高的區域出現在中部和西部,這是三四線城市密集的區域。
關於過去一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銷售增速對比以及庫存,華創證券發表了一份較為翔實的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一二線房地產銷售同比增速平均值只有-36.9%和-20.2%,但剔除41個樣本城市後剩余612城市(涵蓋絕大多數三四五線城市)房地產銷售同比增速平均值卻達到了18.8%。
此外,華創證券用可售面積除以近三個月銷售面積均值來衡量各線城市庫存去化月數,結果是近幾年一二線城市庫存月數變化不大,基本維持在9~10個月水平;但三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去化月數從2014年下半年的37個月下滑到2017年底的14.7個月,下滑幅度達到了22.3個月。
值得註意的是,此輪去化的多數是地方數年前的庫存。
三四線樓市有過沈郁的時候。2014年,多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表現低迷,不理性投資過後導致庫存高企、去化困難,導致開發商資金緊張,降價甩貨,彼時此類新聞常見諸報端。華南一家著名房企光耀地產便是倒在此輪危機中。
時移勢易,過去一年,三四線市場一掃陰霾,拉動全國銷售面積上揚,整體而言,中國房地產市場表現出鮮明的板塊輪動特征。
不僅是銷售端,土地端也出現同樣的情況。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掛拿地金額高達22420.3億元,同比增長74.4%;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受結構調整影響,拿地樓面價均值為7778.4元/平方米,同比減少19.1%。
這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而在一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則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
布局下沈
拿地是果,調控是因。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2017年,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發布超過100個城市與部門(縣級以上),發布的調控政策次數超過250次,北京、深圳等熱門城市更是一年多次出臺不同類型的配套政策。
為了緩解差異化調控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房企註重全國化布局,向更低能級的城市下沈。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便認為,從一二線到三四線,均衡布局是穿越房地產周期和大小年的有效方法。
多年來堅持布局三四線城市,在城鄉接合部拿地、走城郊大盤戰略的碧桂園應是最典型的例子。
縱觀碧桂園年報,來自三四線城市的銷售金額一直占據公司總業績的半壁江山。2015年,碧桂園銷售業績為1401.6億元,其中46%來自三四線城市;2016年,碧桂園銷售業績為3088.4億元,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比例是41%;2017年,碧桂園銷售業績為5508億元,來自三四線城市的比例是58%。
2016年、2017年,碧桂園業績狂飆突進的兩年,正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關鍵兩年,碧桂園的成功當然有企業自身的經營作為支撐,但也有運氣的促成。其於2017年年報中稱“是時代成就了碧桂園”,確實如此。
對於未來,碧桂園表示,將繼續深耕各級城市鄉鎮,以發展和加強不同的地區市場的滲透,從而減少對特定市場的依賴,爭取更廣闊的市場。
碧桂園均衡布局的經驗已經得到市場驗證,自然有值得借鑒處,2017年,已有房企調整自身的拿地策略和區域布局。
譬如重倉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龍光地產,2017年開始走到外圍城市布局,在河源、陽江等城市拿地,也有意進入上海和北京一個小時生活圈。
新城控股中,來自三四線城市的貨量也有所增加。
2017年,新城控股銷售金額突破千億元至1264.72億元,目標完成率149%,行業排名從第15位上升至第13位。1264.72億元的銷售額中,三四線城市占比達到35%,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土地儲備方面,2017年公司新增122塊土地,總建築面積達到3392.8萬平方米,新增布局41個城市,其中三四線城市土地儲備占比達到40%,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
總的來說,加快下沈三四線樓市是多數仍在沖規模的房企的選擇。行業中,一些看重利潤率的房企並不認同這種做法,反而作反向選擇。
深圳控股在2017年以公開掛牌的方式出讓5個項目公司,獲得了33.3億港元的稅後利潤。深圳控股董事會主席呂華告訴第一財經,“深圳控股早些年就制定了聚焦一二線城市,退出三四線的戰略性安排,目前三四線城市土地的退出計劃已基本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接盤深圳控股數個三四線項目的是恒大和碧桂園。
棚改的進退
除了受一二線城市調控影響的被動因素外,房企下沈到三四線還有棚改和貨幣化安置而帶來的新增購房需求這一吸引因素。
從2015年開始,我國實施了棚改三年計劃,在2015~2017年完成棚戶區改造1800萬套。2015年,國家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比例為29.9%,2016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48.5%。
棚改貨幣化安置是指央行給國開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支持國開行向地方政府的棚改工程提供資金,然後由地方政府支付拆遷補償款給被拆遷者,被拆遷者再用此款購買本地的新建住房,隨後政府再通過拍賣拆遷地塊償還國開行貸款。
在此過程中,資金定向投往三四線城市,地方房地產領域貨幣寬松,本地需求增加。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棚改貨幣化幫助地方消化了2.5億平方米的樓市庫存。目前,2017年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比例尚未公布,但多家券商均做過預測認為比例超過50%。
官方宣布2018年棚改開工580萬套,高於市場預期的500萬套,成為市場看好三四線城市今年前景的主要因素。
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對第一財經表示,行業的主力正逐漸轉移到環一線城市的都市圈範圍和三四線城市上,棚改等政策還將成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增長的力量。
然而,在討論棚改和貨幣化安置時,業界往往認同其對於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的正向作用,並不認為棚改是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的核心原因,因為在2016年“9·30新政”之前,三四線城市房價基本處於下行態勢。
並且,盡管2018年棚改數量高於預期,但政策也要求結合當地庫存情況進行安置,如果庫存較低,實物化安置將取代貨幣化安置。
目前,三四線樓市的增量需求主要為本地的改善性需求以及周邊地區的剛需,但經過了2016年下半年至今的去庫存,當地購買力和需求已被大大消耗,後續是否能維持支撐局面值得懷疑。此外,在一二線城市限購的情況下,不排除有少量的返鄉置業需求,但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的態勢並未能得到改變。
也有觀點認為,高鐵經濟、基建發展等為三四線房價上漲提供了較好的外部支撐。原保利地產高管、現任職寶能集團高級副總裁的余英預測,“2018年是中國高鐵城市年,高鐵帶來的區域經濟重構和部分城市異軍突起將是全年的大亮點。”
供應層面,需要註意的是,短期內,棚改貨幣化安置會帶來新增購房需求,但棚戶區原地塊拆遷改造後,相當一部分依然會新建房屋,且容積率必定高於未拆遷前,因而由此帶來的新增供應面積高於未拆遷前的存量住房面積,推高後續庫存。
此外,品牌房企下沈進入三四線城市,帶來更高的周轉速度,將會加快新房的供應效率。
繁榮迷局
對於三四線城市目前的繁榮,呂華指出,“三四線城市的風險還在累積,越來越高。”
呂華對第一財經表示:“城市房價長期看人口,三四線城市人口長期呈現流出趨勢,地方並不具備房價長期上漲的基礎。從剛需角度來看,三四線城市是供過於求的,只是這兩年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房產的資產屬性增強。”
三四線城市居民普遍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這輪上漲行情中,不少當地居民選擇房產作為投資標的。
華創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李俊江對此表示擔憂,三四線房地產投資頗具風險。“一方面是三四線房價下跌壓力大,尤其是區位優勢不佳、人口持續大量流出的城市。另一方面,因為庫存水平高和歷史原因,三四線剛需客戶沒有購買二手房的習慣,地方並未形成有效的二手房交易市場,退出機制的缺失意味著三四線城市的房產投資者或將面臨難以脫手的困境。”
呂華認為,三四線的回暖是短暫性的。從企業端來看,“深圳控股聚焦一二線城市的戰略不會改變,由於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我們把公司戰略調整為一二線+大灣區。”
對於在三四線城市拿地,另一家有國資背景的房企對土地團隊提出更高的要求,收益率必須高於一二線城市項目,因認為三四線城市項目風險更高所以必須匹配更高的收益率。但眾所周知,一二線城市項目的毛利率和收益率普遍高於三四線城市項目。此要求造成該企業的土地團隊不願到三四線城市拿地。
三四線房地產市場正出現明顯分化,選擇進入城市或投資標的,房企和個人投資者面臨的周期性風險是相似的,下沈到三四線城市也非一概而論。
李俊江認為,部分環一二線的三四線城市因為區位優勢猶在,需求面仍然可以繼續接受溢出效應,因此房價相對較安全,但部分區位優勢不明顯、在本輪行情中上漲較多的三四線城市可能存在下跌風險。
從大邏輯來看,國家強調“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企做出的戰略和布局選擇均圍繞此邏輯。
2017年起,作為長效機制的關鍵,住房租賃業務已經在一線城市廣泛開展,在深圳,已有多個銷售新項目轉成長租公寓,以租代售。今年,住房租賃業務將深入到二線城市,2月,南京也完成首次出讓純租賃住房用地工作;武漢市2018年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作會提出,今年將進一步推動租賃住房項目落地,推動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行業生態正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未來在廣泛推廣住房租賃業務的一二線城市如何銷售賣房、下沈到三四線城市過程中如何避開高風險的區域將成為房企的共同命題。或可合理想象,“一二線租售並舉+三四線城市進行傳統地產開發”模式的到來。
自去年11月開始,湖北宜昌的新房價格已連續6個月環比上漲,今年3月漲幅更是躍至全國前十。為遏制快速上漲的房價,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6月3日深夜,宜昌緊急發布限售令,規定自簽訂商品住房網簽合同之日起,2年內不得上市交易。
研究機構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今年全國各地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多達159次。調控城市也從2017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四線城市轉移。
第一財經記者也註意到,此輪進入商品住宅“限售”行列的三四線城市有幾個共同特點,即房價出現了明顯波動,並且投資投機需求明顯強於本地自住需求,房地產調控大有“哪里炒房限哪里”之勢。
燙手宜昌限售降溫
“這一次,終於輪到有點發燙的宜昌了。”湖北房地產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李國政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受武漢房價快速上漲的溢出效應影響,再疊加宜昌本地大量的棚改貨幣安置需求,以及返鄉置業需求,多重因素助推宜昌房價近兩年來大幅上漲。
近兩年,品牌房企加速進入宜昌,掀起土地拍賣市場熱潮,地價連創新高。此外,市場成交也異常火爆。上月宜昌共成交商品住宅4769套,環比漲幅高達70%,且住宅庫存消化周期不到5個月,進入警戒線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報告,自去年11月開始,宜昌新房價格連續6個月環比上漲。
3日深夜,宜昌市突然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宣布:自本通知施行後,在城區(含夷陵區)範圍內購買商品住房的,自簽訂商品住房網簽合同之日起,2年內不得上市交易。
同時,對商品住房申報價格過高且不接受政府價格指導的項目,一律暫緩辦理預售許可、合同網簽備案、現房銷售備案。
不過,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認為,宜昌的這一限售政策力度明顯不足,一方面是限售年限僅2年,相較武漢、成都等城市3年的限售,時間略短;另一方面,2年限售期是從網簽合同日算起,與其他城市要取得產證之日起算,政策相對較為寬松。
三四線城市房價出現波動
2017年3月,廈門率先針對個人出臺限制交易的措施,明確新購買住房後,需取得產權證後滿2年方可上市交易。此後多地效仿,限售模式已經成為繼限購、限貸後引導房地產市場購買行為、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重要手段。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截至5月,今年全國各地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達159次。剛剛過去的5月份,全國就有超過40個城市發布多達50次的調控政策,創下單月調控次數最多的紀錄。同時,調控城市明顯從熱點的一二線向周邊三四線蔓延。
事實上,本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發布的核心原因還是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出現了波動。
以宜昌為例,從新建住宅價格指數可以看出,從2016年開始,該市住宅價格開始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截至今年4月,宜昌新建住宅價格相較於2016年3月已上漲約16%。
此外,國家統計局今年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環比漲幅超過1%的16個城市中,三四線城市多達10個,其中丹東漲幅最快,環比上漲2%。
戴德梁行武漢公司研究部分析師胡韻稱,房價短時間的過快上漲往往預示著市場過熱及投機炒房的可能性較高。因此本輪房地產調控政策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打擊投機炒房行為向“防守”相對薄弱的三四線城市下沈,持續強調住房的居住屬性,將市場引導並調整至良性的道路區間。
未來三到五年,三四線城市整體仍將處於棚戶區改造的高峰期,貨幣化安置的普及將不斷激發更多的購房需求,保守估計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仍將在一段時間內處於歷史高位。
戴德梁行認為,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需防止“泡沫化”,堅守“房住不炒”原則,嚴厲打擊投機炒房的行為,不能讓房地產市場在三四線城市失控。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三四線城市住宅市場的調控政策將依舊主要集中在對擾亂市場等投機行為的精準打擊上。
此外,亦需滿足回鄉置業等剛需群體的購房需求,防止“一刀切”後造成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