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試新可樂】Plus/Zero味道難分難解 酸酸哋點樣減到肥?

1 : GS(14)@2017-04-13 22:41:02

日本3月底率先推出的新系列可樂(Coca-Cola Plus),跟無糖Zero一樣零糖零卡路里,更標榜可以減肥。



日本3月底新推出的減肥可樂(Coca-Cola Plus),現在在香港的便利店都可以買到。我們街頭找來一眾市民測試原味、無糖Zero和減肥版Plus,三個系列到底有甚麼分別呢?



街頭試飲後,大家覺得無糖Zero和減肥可樂的味道十分相似,平時不好可樂的人更覺得三個系列都沒太大分別。記者再實試了兩種味道是否真的很難分,無糖Zero的可樂味最淡,而減肥可樂則較甜較多汽,亦多了點酸味。到底減肥可樂如何有助減肥?原來是加入了5g的水溶性食用纖維「難消化性糊精(Indigestible Dextrin)」,營養師吳耀芬指:「經過十多年的日本研究,發現難消化糊精有多種功能,可降膽固醇、血脂和血糖,增加腸道益生菌和抵抗力。難消化糊精是栗米粉經過加工之後,栗米粉內的澱粉質就重新排列,在小腸裏不能消化而進入大腸,部份難消化的糊精會慢慢發酵,其他的就會排出體外。跟普通水溶性纖維比較,它只製造小量的酸性和氣體,就會更容易阻截澱粉質和脂肪的吸收。攝取方面,一支減肥可樂大約相等於一條香蕉的水溶性纖維。」



看看減肥可樂跟其他兩種可樂有何分別。

Chole說:「平時不常喝可樂,味道好像沒太大分別。」

減肥可樂第一天推出的售價為$25,價錢偏貴,其他系列的可樂約售$10。可能太貴所以無人問津,有便利店就將減肥可樂Plus減價至$16.9,比起普通可樂仍貴約$7,值不值得買就見仁見智了。售賣點:部份7-Eleven記者:黎婉婷攝影:許先煜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成份標籤可見主要成份有可阻隔吸收澱粉質和脂肪的難消化糊精(Indigestible Dextrin)。

第一天售$25的減肥可樂,有便利店降價至$16.9,跟其他可樂比較還是偏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3/19988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451

內房商覬覦海航啟德地 融資困局難解 港商:地價太貴難合作

1 : GS(14)@2017-09-25 04:07:00

【明報專訊】上周傳出海航四幅價值超過270億元啟德地皮融資受阻,有市場消息指,有內地發展商已開始向海航表示有興趣,意味一旦最終再融資未能成功,部分地皮或會被出售套現。有港資發展商直言,該四幅地皮「那時的價錢現在看來仍是貴的,合作空間不大」,意味若啟德地皮真的易手,最終落入中資手上的機會仍然是最大。

明報記者 方楚茵

自從海航融資傳出受阻後,有接近內地發展商消息指,啟德地皮已成為不少企業的關注焦點,甚至「(啟德)地已經有人報名收了」。事實上,不少內房商對來港發展仍然興致勃勃,除積極投地外,碧桂園(2007)亦斥資逾24億元入股宏安(1222)旗下白石地皮。

單偉彪:海航借貸較廉 賤價賣地非必需

雖然已有發展商表示興趣,但伙拍平安不動產、深控(0604)連奪兩幅港地的路勁基建(1098)執董單偉彪認為,海航當初借貸較便宜,未必需賤價賣地,而且「到底也算國企,最多暫時不再投地,也不至於虧本」。即使「地價(樓面每平方呎)1.3萬元,但附近賣2.1萬元,打平是沒問題」。

本報曾向中港資發展商查詢,有內房主管表示要保持低調,不想評論事件。至於單偉彪則稱雖未聽聞海航出貨一事,但即使賣地「那時的價錢現在看來仍是貴的,所以合作空間不大」。至於目前在啟德已有地皮的港資發展商會德豐(0020),以至四大發展商之一的恒地(0012),均表示不評論市場傳聞。

資深地產分析員張一鳴認為港資接貨的機會不大,因港資買地以「計數」為主,除非海航大折讓蝕賣,否則由中資民企接貨機會較大。

港銀僅參與首幅啟德地融資

翻查資料,在2016年11月海航以逾88億元首奪啟德地皮,並在同年12月安排35億元1年期過渡融資,當時曾傳貸款銀行分別為港銀東亞(0023)及中資南商及創銀(1111)等。但其後港資銀行再無參與任何一幅土地融資,最終海航第二、第三幅啟德地分別傳向中小型銀行上商、內銀興業銀行融資,第四幅地融資則由集友牽頭完成。

今次海航持有啟德地的難題,主要在於融資之上。海航向來「借盡」,來港拿地亦是看準港地「值錢」,投得地皮後即可轉身抵押融資的好處。惟有曾任券商企業融資部主管的內房高管表示,近年支持海航資金鏈主要是內地商業銀行、信託,「以往(商業銀行)業績壓力比較大,頂著海航名號夠大,而且多次交手才做的」。

「銀行規避政治風險 牽頭借貸需勇氣」

不過,該內房高層表示,今次「不是賺錢的問題,誰都要規避(政治)風險」,像萬達之前也傳被內銀拒貸一樣,除非政策風向突然改變,否則要出來牽頭貸款給他(海航)也要勇氣」,削減為海航再融資意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16&issue=20170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34

塑膠回收率低 死結難解

1 : GS(14)@2017-11-04 15:12:58

【明報專訊】根據環境保護署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在2015年,香港每日平均有2183噸都市塑膠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當中206噸為膠樽,包括136噸PET膠樽及70噸其他種類的膠樽。

雖然塑膠廢物只是其中一種都市固體廢物,但它的回收率卻比金屬廢物和廢紙等低得多。2015年,本地塑膠廢物的回收率跌至11%,遠低於金屬廢物的92%回收率,以及廢紙的52%回收率。

環保署表示,本地塑膠廢物回收率持續下跌有多個原因,包括內地製造業對塑膠原材料的需求疲弱,內地嚴格管制塑膠回收物料的進口質量,以及原油價格持續疲弱,拖累塑膠回收物料的價值。

每日人均棄0.7個膠樽

據業界估計,膠樽回收率僅約10%。更有估計指,本地去年的PET膠樽回收率低至7.6%,遠遠落後於外國。香港地方小、租金高,而膠樽卻相當佔位,令儲存成本高企,體積龐大亦令運輸成本增加。由於質量輕,賣數十個膠樽給本地回收商才值0.5元。無利可圖下,拾荒者和回收商都不喜歡回收膠樽。雖然理論上膠樽可回收再造,但實際上本地九成或以上的膠樽都被棄置在堆填區。以每日206噸膠樽來說,聽起來好像不算太多,但業界估計,這大約相當於500多萬個膠樽。即是說,每個香港人每日都拋棄了大約0.7個膠樽在堆填區,可說相當驚人。

以現時的情況,相信不可能靠單一方法來解決香港的膠樽甚或塑膠廢料問題。設立免費添水站,鼓勵人們自備水樽,減少使用膠樽;引入膠樽按金製度、獎勵回收;制定「塑料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甚至改用可以多次回收重用的膠樽,都是方法。但相對於提高回收率,減少使用可能會較容易。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13&issue=20171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91

黃元山:填海建新市鎮可治本 增公營房屋比例難解住屋問題

1 : GS(14)@2018-12-20 11:51:4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551&issue=20181220
【明報專訊】由於本港公營房屋單位嚴重短缺,在可見將來料持續供不應求,故社會有聲音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認為,即使公營房屋的比例增加,也難以解決住宅供應不足的根本問題,故他建議港府像上世紀70至90年代一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目標是未來30年造地逾1萬公頃,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

由於過去一段長時間本港公營房屋落成量嚴重落後目標,而且在可見將來亦難以追上,本周有報道指運輸及房屋局最快本周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8周年進度報告,制定下一個10年期(2019/20至2028/29財年)房屋供應目標,屆時會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現時的六比四,調整為七比三;換言之,本港未來每年私樓目標供應量,將由1.8萬個降至低於1.4萬個。據報道,運房局也準備把有資助成分的「首置盤」,歸類為「私營房屋」,或會進一步推低未來每年實際私樓的供應量。

公營房屋短缺 社會促私樓撥地

黃元山上周六以個人身分出席投資研討會時已率先分析上述房屋政策的轉向,「由2012年(梁振英上任特首)開始,政府積極在已發展地區見縫插針覓地起樓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見到未來4年每年私樓落成量逾1.8萬伙,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但是否這樣便解決所有問題呢?當然不是,大家不要忘記我們(香港)過去10年平均每年私樓落成量不足1.2萬伙(見圖),而每年需求量是1.8萬伙,即每年平均出現逾6000伙供應短缺,過去10年便累積逾6萬伙的供應短缺,這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追回」。

「公營房屋單位短缺的情况更加嚴重,港府目標是每年供應2.8萬伙,但過去10年每年實際供應平均僅約1萬伙,即是每年公營房屋的供應短缺平均達1.8萬伙,10年累計便達18萬伙,而且未來4年供不應求的情况不會改善;這對私樓供應也有影響,因為公營房屋供應超級短缺,而未來4年私樓供應勉強達標,就會出現社會壓力,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

目前本港不論公私營房屋均供不應求,歸根究柢的原因是過去10年建屋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長,但原來本港在回歸前曾面對更加嚴峻的人口增長帶來的房屋問題,而黃元山指出,港英政府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9個新市鎮,令逾300萬人口安居樂業,帶動本港經濟起飛。

港英政府造9新市鎮住300萬人

「本港人口增長高峰期是1945年至1970年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本港人口大概60萬,打完仗後人口回流,1950年急增至約200萬,在1950至1960年及1960至1970年期間每10年人口增長約100萬,至1970年達400萬人口……其實上世紀70年代起本港人口增長已開始減慢,但當時政府為了滿足早前人口增長所累積的住屋需求,大規模移山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在60年代在荃灣成功建造新市鎮後),在70年代至1990年亦發展沙田、屯門、粉嶺/上水、元朗、大埔、將軍澳、天水圍及東涌等多個新市鎮,即平均每10年便發展3個新市鎮,但自從我們在90年代開始發展東涌後,過去20年已沒有新市鎮落成,原因是政府在2003年SARS後已基本上停止造地」。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12-20 11:52:1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939&issue=20181220
港人均生活配套面積僅星洲1/3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0日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分析,本港過去20年沒有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不單令港人目前住得「擠、細、貴」,在住宅以外,港人現時享用的生活配套措施平均面積只有8.9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26.9平方米,拖低生活質素,他舉例說:「我讀小學上體育堂的時候,學校須借用附近公屋的籃球場,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時候,亦需要在三角形小球場踢塑膠『西瓜波』,因為香港缺乏土地予學校建球場;作為比較,新加坡近年積極填海後不缺土地,現時獅城興建一所新學校,要求至少要有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及足球場。我覺得很多香港人很奇怪,好像已習慣怎麼也『擠、細、貴』,怎麼也逆來順受,但我相信應該規劃更好的未來,例如我的兒子目前只有3歲,我希望讓他將來於一個小球場踢西瓜波?抑或入讀一間有足球場的中學呢?我會希望他有較合理的成長環境。」

料需多3個沙田 才滿足土地需求

目前沙田是本港面積最大的新市鎮,佔地3591公頃,住近70萬人,黃元山估計,本港未來30年需要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則累計造地逾1萬公頃,才可滿足本港土地需求。團結香港基金在今年8月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建造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的2200公頃人工島後,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發表《施政報告》亦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填海1700公頃,目標可住110萬人。

[名人樓市論壇]
3 : GS(14)@2018-12-20 11:52:4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079&issue=20181220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指出,從上世紀港英政府在灣仔填海打造成今日商住活力都會可見,以填海在地少人多的本港開闡土地屬最有效,「很多人知道會展及告士打道的土地都是填海造出來的,但大家知不知道灣仔的海岸線最初在哪裏?很多人估計是電車路,但其實是合和中心及胡忠大廈所在的皇后大道東,附近還有一座古廟,以前漁民在出海前均會在該廟祈福;這也是灣仔名字的由來,因為當年灣仔真的是海灣,漁船泊岸後漁民便上山居住。

最初海岸線在皇后大道東

「所以香港歷來就是一個這樣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環境,可發展的土地只佔整體土地的四分之一,需要填海造地。作為比較,新加坡屬山少平地多,理論上填海逼迫性沒香港那麼大,但近年新加坡比香港更積極填海,目前填海造地佔新加坡整體土地的比例達20%,而香港只佔6%。」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