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零售轉弱 莎莎複制微商模式拓商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338.html

香港零售轉弱 莎莎複制微商模式拓商機

一財網 羅琦 2015-06-25 22:17:00

面對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斷轉差,香港的零售商莎莎也終於按耐不住,準備模仿內地的微商模式,改善港澳零售市場不景氣的情況。

“未來我們美容顧問的名片上都會有QR碼,內地客人加美容顧問的微信,顧客在看到她們的朋友圈以後,就可以通過微信下單直接購買,不用親自到香港,”莎莎國際(00178.HK)主席及行政總裁郭少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面對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斷轉差,香港的零售商莎莎也終於按耐不住,準備模仿內地的微商模式,改善港澳零售市場不景氣的情況。

根據莎莎6月25日剛剛公布的全年業績,截至2015年3月31日止,莎莎的全年純利減少10%至8.39億港元,營業額微升2.7%至89.93億港元,其中占公司營業額比重82%的港澳地區,同店銷售額僅僅有輕微上升2.2%,整體每宗交易平均銷售金額減少3.3%。

莎莎六福看準電商機會

郭少明預計,內地赴港旅客的人次增長會繼續放緩,香港的消費氣氛也會一直較差,所以公司今年將會抓住O2O的合作及跨境電子商貿帶來的商機。

目前,莎莎在電子商貿上成績並不如意,sasa.com的營業額同比增長僅有5.6%,至4.16億港元,而其他透過電商進入內地市場的零售商,增長比率都有高雙位數。

郭少明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目前sasa.com的日成交量大約有3000宗,而現在推出的這種O2O形式,只是在香港地區試行,公司將盡快在內地也推行這一“海外購”形式,加快公司在內地的收益。

莎莎企業傳訊及投資者關系副總裁張靜嫻對記者介紹,目前內地顧客可以在香港莎莎門店,加美容顧問的微信,之後如果有任何推廣優惠活動,美容顧問會發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顧客可以透過微信詢問價格並購買,而公司將統一從香港的倉庫中寄貨物到內地,如果購買金額不算大(一般價值不超過5000元人民幣),將不會收取關稅。

郭少明稱,由於內地的物流成本比香港便宜至少10%,一旦這一模式開始擴展,可能會將莎莎的化妝品貨倉搬到內地的自貿區,目前正在跟前海自貿區洽談研究,希望能在內地的1至2個自貿區擁有貨倉。

除了莎莎以外,六福集團(00590.HK)也很積極拓展電商業務,公司執行董事黃蘭詩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目前六福在內地已經和9家電商合作,今年還會增添幾家合作電商,希望公司今年在電商業務的營業額翻倍。

不過,黃蘭詩認為,珠寶行業的發展還是不能單純依靠電商,未來六福珠寶的目標主要瞄準在內地的三、四線城市,截至2015年3月底,公司在內地的自營店有79間,品牌店有1240間,公司今年的計劃是在內地開設100間新店鋪,其中20間為自營或合資經營店。

“對於珠寶行業來說,單價在1000元以下的商品特別受歡迎,未來我們在電商平臺也會主打做這些產品,不過中長期來看,透過電商的消費群體主要還是年輕人,其消費能力還需要沈澱才能充分釋放。”黃蘭詩對記者說。

暫停香港市場發展計劃

透過電商進軍內地只是這些來自香港的零售商的第一步,隨著香港零售業務的持續不景氣,這些零售商都決定不再拓展香港業務,而決心全力“北上”尋找商機。

六福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常對記者稱,今年公司的香港業務拓展計劃將會擱置,公司會趁店鋪租金回落時期,整合店鋪網絡,包括搬遷店鋪或撤銷店鋪,預計將有2至3間店鋪關閉,而港澳地區今年不會增加店鋪數目。

黃偉常稱,傳統遊客旺區包括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區的銷售跌幅最大,盡管租金也開始有所下調,但公司將會本著“貴租不續”的策略,優化旗下零售網絡,而今年公司的重點會放在內地及海外市場。

郭少明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旺角、銅鑼灣及中環等莎莎店鋪的業務也急劇轉弱,加上內地客升幅不如以往快,公司希望新財年多開設一些非旅遊區的店鋪,提升香港本地客人的比率。

而莎莎進軍內地市場的經歷卻並不算特別愉快,公司已經進入內地整整10年,每年都在虧損,截至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莎莎在內地的整體虧損為2447萬元,而上一財年的虧損額達到5372萬元。

莎莎一直在內地尋求比較好的營業模式,目前公司正專註開設盈利貢獻較高的精品概念店,今年公司的整體目標也是集中推出精品店,同時為了改善經營效率,莎莎已經關閉了10間低效且占較大面積及有營運虧損的店鋪。截至2015年3月底,集團已經進駐內地33個城市,在5個營運地區中,共設有62間莎莎店鋪及3間瑞士葆麗美專櫃。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53

股市不是複制出來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gp3.html

    股市連續兩天大跌!對於後市怎樣演化,有些名家把現在的走勢與2005至2007年階段的大牛市相比較,從歷史走勢圖中找到答案。有的名家把2007年5.30前後的走勢與當前的作比較;也有的名家分得更細一點,把2005年年底至2006年7月的走勢與2014年7月至2015年的相對應,又把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的走勢與2015年2月至今的相對應。如此比較,得出結論:當下屬於牛市途中的調整,後市起碼還留一半行情。

    這一結論確實鼓舞人心,周圍不少朋友也把它當作自己下一步的投資指南。

    對於這個結論究竟正確與否,我們暫且不予置否(其實,這也只能事後才可知曉的),但用這種方法推斷後市,竊以為,不免有點刻舟求劍之嫌。如果這個方法果真可行的話,那問:當年2006年,當大盤指數突破以前歷史最高點2245點時,你拿什麽歷史數據來作比較呢?再有,現在的美國股市和印度股市早已超越以前的歷史最高點,它們後市怎麽走,你拿什麽地方的歷史來推演?

    我們知道,股市最終是政治及經濟的反映,它永遠是面向未來的,每個點位都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複制出來的,盡管它有時與歷史非常相似。所以,你說當前以及今後的國內外政治和經濟形勢與當年的會是一個樣嗎?可以同日而語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95

師父向徒弟取經,Groupon能否複制美團外賣的成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7/151398.shtml

最近,風雲變幻的外賣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頗值得關註。

一是在中國市場,美團外賣僅用不到一年半年的時間,超越了“餓了麽”在外賣O2O領域的六年積累。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2015上半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為41.24%、餓了麽為38.75%、百度外賣為7.95%,淘點點為3.51%。讓外界感到比較驚訝的是,餓了麽的訂單份額則從Q1的40.07%下降到上半年的38.75%,退居次席。

二是全球團購行業的鼻祖Groupon效仿它曾經的中國徒弟美團,推出Groupon To Go這個外賣頻道。如今的團購鼻祖Groupon市值只有美團市值的一半不到,想想難免心生幾分悲涼,當年的Groupon是何等的風光無限。

那麽,此次Groupon推出外賣頻道,真能複制美團外賣逆襲餓了麽的成功經驗嗎?我們先來看看,美團是如何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里甩開眾多競爭對手,做到中國外賣市場第一的。

1、從流量入口的角度來說,美團覆蓋了全國一千個各城市,用戶數量超過3億,其中有相當部分用戶以前就在美團有過餐飲團購消費。尤其是美團在移動端更是優勢明顯,如今美團移動端交易已經占到整個美團交易總額的95%,這為外賣O2O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基礎。

2、從餐飲商家資源上來看,美團過去做團購就已經與國內眾多餐飲商家達成了合作,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餐飲商家願意與美團合作送外賣,這讓美團切入外賣市場能夠輕松入手。此外,美團通過幾年團購的積累已經建設出了一支龐大的地推軍隊,這讓美團外賣拓展商家資源也占據了優勢。

3、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美團CEO王興對於技術的熱衷是讓美團今天能夠在團購市場一騎絕塵的最重要因素,通過借助其在團購領域積累的技術經驗,美團外賣很快就打通了線上線下,大大提升了商家的外賣配送效率。

4、從用戶粘性和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美團外賣先是通過聯合匯源果汁,推出定制包裝贈飲,隨後又新增便利店、水果蔬菜、甜點飲品等入口,通過不斷擴展品類和提供更多增值服務,不僅滿足了用戶用餐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得到了用戶的一致稱贊,大大提升了平臺用戶粘性。

5、從物流配送的角度來看,美團外賣則采用自建物流與第三方聯盟的兼容方式,這樣配送更有保障,比如今年4月,美團外賣與肯德基達成合作,肯德基宅急送500余家門店入駐美團外賣,同時美團也不斷擴大自有物流團隊的覆蓋規模。

6、從商品安全的角度來看,美團外賣則從兩方面來為消費者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強對線下商戶的監督管理,如有食品不合格立即終止與該商家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團外賣與互聯網保險公司達成合作,為商戶提供食品安全險。

這六大原因是美團外賣能夠在短時間跑到市場第一的幾大重要因素,但是Groupon要想複制美團外賣的經驗在美國外賣市場實現逆襲,還需要將因地制宜。

中美O2O大環境區別較大

說到中國與美國的O2O大環境,著實是相差萬別,這也導致了中美互聯網創業環境上的諸多差異。

首先,美國人力比較高,而中國人口眾多,雖然人力成本也在上升,但還是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O2O是一個對線下服務要求比較高的互聯網創業,不管是上門家政、上門推拿還是送外賣上門,都需要人來完成這個服務過程。如果沒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做保障,這個O2O平臺是很難真正實現的。所以在美國市場,家政O2O鼻祖homejoy風風火火沒多久就宣告破產,最核心原因就是無法支撐高昂的人工成本。

其次,中美的技術創新環境也不同。美國很多大學生一創業往往都會比較偏重技術研發類,而中國的大學生創業往往都會選擇一些應用開發和線下服務業相關的O2O,這是中國創業者在技術創新上為何始終追不上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也導致了中國的O2O創業熱潮遠遠勝過美國。

其三,今年隨著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政策導向,湧現了一股全民O2O創業潮,同時也引發了國內資本市場對於O2O的熱情。相比之下,美國的資本市場卻對O2O並不是非常看好,Groupon市值從150億美元跌到今天的30億美元;美國大眾點評yelp從60億美元跌倒20億美元;預定類O2O鼻祖opentable被Priceline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退市……美國的O2O平臺正在受到資本市場的全面冷淡。

其四,從市場規模來對比,中國人口眾多,服務業市場規模遠遠勝過美國市場,龐大的生活消費需求支撐著O2O的繁衍生殖。拿Groupon與美團來對比,美團在上個月的交易額達到了111億元,而Groupon卻已經被美團甩了一大截。

中美外賣O2O競爭環境不同

美團外賣剛剛進入外賣O2O市場的時候,當時整個外賣市場還處於百家爭鳴的時期,餓了麽相對比較領先。與此同時,阿里推出了淘點點、百度推出百度外賣、騰訊又重金投資餓了麽,中國的外賣O2O市場正式進入了美團外賣與BAT四強爭霸的時期,到今天美團外賣與餓了麽已經遙遙領先,屬於第一梯隊,而百度外賣、淘點點已經屬於第二梯隊,其他到家美食匯等市場份額就更少了。美團外賣再一次經歷了當年美團在團購時期的千團大戰,可謂是數場血戰之後才最終勝出。

相比中國激烈的競爭環境,美國的外賣O2O市場卻表現得比較溫和。眼下美國的外賣O2O市場正處於一強兩中時代,一強指的是美國外賣巨頭Grubhub,兩中指的是Groupon To Go以及點評網站Yelp收購的Eat24。

Grubhub去年4月份上市,目前市值已經接近30億美元,與Groupon旗鼓相當,當前活躍用戶數為600萬左右。當客戶通過其網站訂購外賣或點餐時向餐館收取傭金,目前每日訂單超過22萬單,覆蓋美國600個城市近3萬家餐廳。與美團的聯盟自建物流方式不同,Grubhub通過收購餐廳外賣配送商DiningIn和Restaurants on the Run來增加自己的配送能力。

雖然說目前Groupon的活躍人數接近5000萬,是Grubhub的數倍,也具備了美團做外賣時的用戶流量、餐飲商家資源等優勢。但是畢竟Groupon才剛剛進入外賣市場,後期的用戶消費體驗、物流配送等都是Groupon急需要解決的問題。Groupon前期打算讓有配送能力的餐館自己送餐,後續會和第三方物流機構對接,自建物流對於人工成本高昂的美國市場來說並不現實。

Groupon將掀起美國O2O模仿中國潮

O2O概念及模式始於美國,是指為顧客提供線上和線下商務完美融合的購物渠道。概念的核心一是本地顧客,二是多種購物渠道,三是多種渠道的完美融合。但是O2O在美國生根發了芽,卻在中國市場出現了茁壯成長。

如今在中國的O2O市場,除了美團之外,做綜合O2O的平臺也非常之多,如微信、口碑、手機淘寶、手機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地圖、大眾點評、58同城等。此外,還湧現了滴滴快的、宜生到家、e代駕、e袋洗等眾多垂直領域的O2O小巨頭。中國的O2O創業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了出來,這讓冷冷清清的美國O2O創業公司多少有些羨慕、嫉妒、恨。

如今團購鼻祖Groupon放下自己的身段,向美團來取經問道,推出外賣服務。一旦該外賣頻道能夠幫助Groupon在美國外賣市場站住腳跟,Groupon的這種拜師中國的事例必將開啟美國其他O2O平臺前來效仿中國的O2O運作模式,美國互聯網創業複制中國模式潮也將由此掀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995

阿里音樂做硬件,能否複制蘋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1/151777.shtml

 

4610b912c8fcc3cefac277639445d688d43f205b

作為中國數字音樂領域新晉的重量級玩家,阿里音樂今年動作不少。在招募高曉松和宋柯加盟之後,有小道消息稱,阿里音樂接下來將嘗試軟硬件一體化,推出定制的音樂硬件。這一嘗試由阿里在2013年收購的天天動聽負責——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在被阿里收購後,於今年正式合並組建成阿里音樂。

天天動聽在去年便推出了一款名為“T1”的耳機,主打“好音質”,采取雙動圈設計,能與天天動聽的數字內容、播放軟件結合起來,例如App內置的音效曲線可自動對T1耳機進行補償。這款耳機售價199元。不過,每家想要做硬件的公司,第一代產品都只是探路石,例如Kindle、錘子手機等產品,要走向普羅大眾的往往要靠升級後的新品,天天動聽今年將推出的一款新耳機,就要承擔這個任務。

從泄漏的新版本App截圖來看,天天動聽會增加“耳機專區”主菜單,提供硬件產品和軟件產品的綁定,綁定後,用戶能夠獲得更多的增值權益。從截圖上看,耳機專區提供了“專屬均衡器”、“口味測試”、“專屬壁紙”等入口。“專屬均衡器”下方文字則是T1 Pro獨家專屬調音。這意味著新款耳機應該是T1 Pro。與App結合方向至少應該會有:專屬的高品質內容、專屬的均衡器、在口味測試之後的音樂推薦、以及定制化的播放器主題。

除了與天天動聽軟件結合之外,T1 Pro在硬件和營銷上可能有以下策略:1、顏值取勝,就是用Beats的玩兒法來走時尚路線;2、聘請頂級調音師,耳機、音響等音樂硬件終極實力由調音師決定,T1 Pro可以聘請重量級調音師;3、跟明星合作的定制品牌,例如汪峰就在做一款耳機,音樂人的號召力還是有的,阿里音樂不缺音樂人資源。

阿里音樂軟硬件一體化會怎麽玩兒?

除了從截圖能夠猜測到的玩兒法之外,阿里音樂如果做硬件,我認為至少還有以下玩兒法,天天動聽 T1 Pro,或者後續其他音樂硬件會嘗試:

1、將增值服務與硬件售賣結合。

天天動聽擁有3億用戶,如果再算上蝦米音樂用戶,阿里音樂擁有海量用戶,這些用戶都是音樂硬件的潛在消費者。可以說阿里音樂本身就是一個硬件售賣渠道,賣別人家的耳機是賣,賣自己的家的也是賣。

賣自己家的,阿里音樂可以將增值服務與硬件售賣結合。買了耳機,直接贈送會員——會員是數字音樂軟件主流商業模式,在數字音樂收費趨勢下會員模式愈發重要。樂視賣電視、送會員這一玩兒法,阿里音樂同樣可以玩兒。例如T1 Pro與天天動聽或者蝦米音樂綁定之後,獲得VIP會員,對購買者就是一種吸引力。

2、將音樂硬件、軟件和內容結合。

數字音樂軟件做硬件天天動聽並非首創,在此之前百度、酷狗都出過音樂盒子,網易雲音樂則在計劃推出聯合品牌的硬件產品。除了播放器之外,數字音樂的硬件化在最近一年頗為流行,主要產品代表是智能音箱,將內容、軟件和硬件都融為一體。天天動聽耳機在思路上已是軟硬件和內容一體化了。專屬均衡器,為T1 Pro進行軟件層面的處理優化,提升音樂收聽體驗;口味測試獲得專屬推薦則可以解決音樂用戶的內容發現痛點。

3、將硬件售賣與阿里系資源整合。

在智能硬件上阿里一直動作不斷。阿里曾推出天貓魔盒、天貓魔筒等產品,近日還與飛利浦聯合發布了飛兒智能音箱。阿里還有YunOS這一軟件核心,整合了各自領域的硬件,例如與創維合作酷開電視。而在渠道上阿里則擁有天貓、淘寶這兩個殺手級渠道,以及淘寶眾籌等硬件所需要的早期渠道。所有這些與智能硬件相關的資源已被整合到阿里智能事業群中。

因此,阿里做音樂智能硬件,T1 Pro也好還是之後的智能音箱、播放器,都可以與阿里智能的資源整合起來。上淘寶眾籌,需要系統的與YunOS體系打通,天貓和淘寶的資源導入,這樣音樂硬件有更多售賣機會,反過來又可以促進硬件購買者對天天動聽等播放器軟件的使用。如果以後數字音樂都要花錢買,用戶甚至可以去淘寶買一首歌。關於音樂的軟件、硬件、渠道以及內容這些資源都可以流通起來。

蘋果顛覆唱片音樂產業正是靠著一體化:與唱片公司分成的商業模式、付費的音樂下載、 iTunes音樂管理工具和 iPod音樂播放器,給用戶帶來接近完美的音樂體驗時,唱片公司和蘋果均賺得缽滿盆滿。在中國一直未能出現這樣一家徹底的整合者,但音樂的未來一定會走向一體化的模式,這可以帶來更好的音樂體驗。阿里音樂就想做這樣的整合者。阿里擅長做產業鏈整合,邀請高曉松等音樂節大腕加盟、天天動聽播放器推出軟硬件結合的耳機……伏筆已經陸續埋下了。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羅超,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577

O2O創業者醒醒吧!滴滴快的模式不可複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2/152314.shtml

在家政服務O2O業務中,多數的創業項目都以“滴滴快的”模式為自己效仿

在家政服務O2O業務中,多數的創業項目都以“滴滴快的”模式為自己效仿

當下,圍繞人們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創業項目已經發展起來,部分更逐漸成為BAT巨頭們生態鏈條中的一部分,即被收購了。這類項目無不表現為具備剛需、使用高頻次和大眾化普適性的特征。 

與此同時,一些使用頻次較低,普適性較差的剛需性O2O服務領域也開始火起來。新一批創業項目冒出頭來,成為下一個熱點的有力爭奪者。

以家政服務行業來說,其行業發展的特征註定了其未必能夠像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等產品一樣能夠迅速走紅,但是廣大的從業者依然希望能夠“複制”他們的奇跡,各家都用盡了各種技能,一方面在業務發展擴張過程中得到足量的資本的支撐,另一方面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從紅海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在廣州,活躍的市場環境下,有家政無憂、e家幫等本地家政服務O2O品牌,還有全國品牌的廣州分站阿姨幫等多家競爭主體,市場競爭環境不可謂不激烈。從他們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品牌欲成為家政服務O2O行業的“滴滴快的”,不過這一“奇跡”真能如此容易實現嗎?

 主流家政服務O2O的模式特征

目前,主流的幾家家政服務O2O公司,其業務發展模式基本上是通過高頻次、門檻較低、客單數量較大的家政保潔業務入手,從業務流量層面,拉動其整體流量(包括其獨立APP或者微信公眾號為主要存在形態的產品和服務的流量)。

其次,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規模流量,以達到數據匹配上的高效以及平臺規模的層次,進而形成資源壟斷的壁壘,大多數的平臺都采取了優惠補貼政策來拓展業務,有的是向B端補貼,有的是向C端補貼,也有兩方兼而有之的,就如當初的滴滴和快的模式一樣。

目前的家政服務O2O公司,雖然都有一定的業務流量和流水,但大多沒有實現盈利,部分更未有或未啟用收費性的商業模式,全靠VC在維持整個業務的運作。其基本的運營邏輯是先平臺後變現,通過資本的補貼或者助力支持,先短時間形成足夠大的平臺,其後再進行後續商業模式的設計和變現

商業模式印證與業務擴張的關系

這幾天,一篇文章在朋友圈中瘋傳,文中大意是當下多數的O2O企業之所以這麽快地死亡,表面上是資金斷裂使然,其本質原因都源自一個基本的戰略失誤,在商業模式未被驗證前就迅速擴張,以至於將大量的資本用作規模的擴張,形成了一條長期需要資本供給的燒錢發展路線。在長期的紅海競爭過程中,只要資本供應一出現問題,那些未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項目,便如秋天的落葉一樣,批量地倒下。

而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大批量出現,一方面得益於資本市場的熱度,或者說熱錢的縱容,另一方面也是創始人無法按照商業的本質,精細化運作自己的創業項目,出現浮躁情緒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影響投資人和創始人的共同因素,或許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所謂的“成功錯覺”,諸如之前一個相對成功案例所留下來的好像是妥妥的成功模式。

而在家政服務O2O業務中,多數的創業項目都以“滴滴快的”模式為自己效仿和對位的所謂成功模式,進行瘋狂的跟隨和複制,面對投資人的說辭,面對消費者的說辭,面對事業夥伴的說辭,幾乎都是以“滴滴快的”為榜樣,然而,“滴滴快的”模式就那麽容易複制?

成功不可複制,失敗可以回避

“滴滴快的”模式是典型的在商業模式未被驗證之前就急速擴張,它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然而它卻成功了,這或許就是其擁有了諸多不可複制的因素,或者說獨特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

看似成功了的“滴滴快的”模式,之所以走到今天,與BAT巨頭布局移動支付市場,進行市場化教育這樣的一個大背景分不開。巨頭資本投入的是移動支付市場的教育工作,而滴滴快的只是這樣一個剛需,以及解決這樣一個剛需過程中順便得益的一個項目。

而在外因方面,美國成熟模式Uber的步步緊逼,也從宏觀上決定了國內的資本市場需要培育自己的獨立品牌和平臺,並且需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資源的聚合和平臺的整合,以實現“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布局。因此短時間內的資本補貼投入以及平臺整合,就成為一種必須,也是必然。

此外,出行市場的市場需求剛性,以及普適性和高頻屬性,巨大的現金流等等特征,都再次決定了“滴滴快的”的被選擇是一種必然。

以上三方面原因,其中,BAT移動支付的布局,以及Uber國際品牌的競爭威脅,是讓滴滴和快的能夠成功的首要原因,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外因最終超過了滴滴快的本身的原因,最終導致了其所謂成功。這兩方面的外因從市場規律上說是可遇不可求的。

“滴滴快的”模式的成功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的,這些原因中,外部原因在某種程度已經超越了其自身動因,包括商業模式和邏輯,產品體驗等業務和技術因素,因此其成功更多應該理解為一種偶然,一種不可複制的成功

雖然其成長的模式,是典型的在商業模式未被驗證的情況下就借助資本的力量急劇擴張,並且最終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和壟斷的基本確立,卻是一個典型的特例。發展道路重新被複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資本寒冬背景下的生存法則

當下,所有的人都拿資本寒冬來說事兒,好像一切的失敗的原因都可以被歸結於此。然而,即便沒有資本寒冬,在商業模式未被驗證的情況下,盲目借助資本的外生力量,而不是自身的造血能力進行所謂的業務擴張,本身就不是一種健康的發展路徑。何況,更多的創業項目所效仿和膜拜的“滴滴快的”模式又有太多的不可複制性,在其他的領域複制所謂“滴滴快的”借助資本燒錢形成規模優勢和確立壟斷地位的做法,成功的機率小之又小。

寒冬與否或許並不能決定一個優秀項目的生死,決定項目成敗的更應該是其是否遵循了市場的發展規律,一種科學理性的規律。充斥著浮躁氛圍的大環境,會讓更多的畸形思維暫時占據上風,從而傳遞出更多錯誤的信號,讓更多的飛蛾撲火現象發生,也造就了滿地的屍首,令人毛骨悚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寒冬還是盛夏,在商業模式未被充分驗證之前,進行急速的擴張都是一種不應該,寄望於資本用錢換回來的市場和業務規模,本身並不牢靠,更是危機重重。回歸平常心,無論寒暑,能夠在最小化規模體系下,充分驗證自己商業模式的正確性,並且能夠節制自己的擴張欲望,實現收支動態平衡前提下的健康發展路線,才是在季節變化的寒冬中屹立不倒的基本法則。

家政服務O2O需要2.0的發展模式

企圖複制“滴滴快的”模式到家政服務行業,幾乎是不可能,一方面滴滴快的模式的本身不可複制,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可複制性,另外一方面更多浮躁過後的,諸多未充分驗證商業模式之前就盲目擴張的失敗案例,從另一個側面警示著家政服務O2O行業的從業者。

放棄1.0模式的發展路徑,從價值回歸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模式,升級發展模式到2.0版本,在乎本身商業模式價值的創造,而非一味尋求資本的助力和業務擴張,從永續經營一個長期市場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模式,或許才是此時此刻每一個從業者,包括創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道哥(鬧客邦創始人 微信:myucity),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092

還在簡單複制滴滴模式?小心死路一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9/152717.shtml

導讀 : 一切的生搬硬套只會讓自己成為創業大潮中的一具“屍首”。

近期,筆者代表鬧客邦參加了幾場創業沙龍,滴滴出行的成功案例多次被垂直細分O2O創業項目提及。但那成功只屬於別人,並不能直接COPY。

有些成功,不可複制

滴滴出行可謂是共享經濟的典範,它通過技術手段,將供需雙方進行匹配,達到雙方收益最大化,其本質是利用互聯網將人的智慧、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價值。在滴滴出行嶄露頭角後,各種圍繞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創業項目紛紛效仿它的玩法 “活躍”起來,如美甲、家政、代駕、陪跑等。不考慮是否剛需、高頻、標準化服務,總以為只要建好平臺再匹配上社會閑散資源,就可以坐等 “金主”來買單了。但是,結果呢?

之前道哥在論證家政O2O能否複制嘀嘀出行的奇跡時,曾分析滴滴出行的成功源自天時、地利、人和,是不可複制的:①BAT巨頭為布局移動支付市場下了滴滴出行這步棋;②Uber當時緊逼促成資源整合戰略;③巨頭的現金流支撐補貼大戰。

今天,筆者拋開之前道哥論過的道,僅從滴滴出行的行業特征,再次談談它為何不可複制,分析垂直細分O2O創業項目複制的難點所在。希望能給那些在垂直細分領域渴望簡單複制就能成功的創業者們提供一杯“醒酒茶”。

效仿的難點所在

是否剛需

剛需,就是適用於全民。比如打車,趕時間、不想擠公交、買不起汽車等,這時選擇打車就最方便。但相比之下,很多上門服務的創業項目就並非剛需,如上門廚師。因為吃飯可以通過叫外賣、去餐廳、自己動手等方式搞定,畢竟大部分人的需求是吃飽即可,上門廚師的需求不夠剛性,在高逼格宴會時才會選擇。

而如果連項目存在的需求都不屬於全民性,那就無法實現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快速匹配。同時,如果失去了存量市場的優勢,那麽在建立初就要不斷開拓自己的增量市場,又有多少創業公司能承擔這樣的重擔呢?

是否高頻

早在一年前,雕爺就在其文章《O2O的勝負手》中提出“低頻打不過高頻”的論斷,因為在APP時代,打開頻次高就是鐵律。比如代駕項目,相比於打車或專車,對於99%的普通人而言打車的頻次遠遠高過酒後代駕的頻次。更別提要是某天滴滴出行延伸出代駕服務,那代駕平臺還有多少存活空間?

是否標準化服務

標準化,一方面來自行業特性,另一方面來自供需雙方對服務的判斷標準。例如打車,因為服務提供者水準差距不大,所以打車屬於服務相對較標準化的行業。消費者對標準化的服務幾分鐘就可做出決策,而且即使決策失誤也不會引起較大的損失。

相反,服務提供者的水平、需求方的述求、服務效果的評判標準等差異較大的家政、美業等,都屬於很難標準化的行業,用戶不能迅速做出決策。同時,因為無法判別提供方的技能水準,用戶容易轉向對價格和平臺評價內容的關註。這意味著,平臺運營商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建設平臺的評價體系,還要用燒錢方式獲取增量用戶和保有存量用戶。

當然,難點遠不止上述三點,還有巨頭的兼並、競爭下的擠兌、過度垂直的風險等等。

● ● ●

共享經濟的意義在於資源共享後提高了效率。因此,一個有價值的垂直細分O2O項目應為了效率而生,而且只有當商家與消費者雙方效率都提升後,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創業者以此為標準去檢驗項目,就會發現滴滴出行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照搬的模板。

筆者建議創業者們去真正了解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精髓,再結合項目所在行業特征考慮其具體的應用價值。否則,一切的生搬硬套只會讓自己成為創業大潮中的一具“屍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757

券商或難以複制2014年底行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25.html

券商或難以複制2014年底行情

一財網 李雋 2015-11-11 21:46:00

盡管有市場人士認為,成交回暖背景下,券商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行情,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券商依然有希望走出2010年10月的快速上漲,部分券商翻倍的行情。

經歷過短暫調整後,11月11日尾盤券商股再度崛起。

盡管大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在增量資金很有限的背景下,券商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行情,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券商依然有希望走出2010年10月的快速上漲,部分券商翻倍的行情。

隨著此輪上漲的龍頭股東興證券停牌並調整再融資方案,部分券商股一度沈寂兩天後,也11日的尾盤再次發威,除了東北證券和西部證券漲停以外,連大券商國信證券漲幅也超過5%,這給予了投資者美好的憧憬。

“券商股開始進入籌碼的深水區,這幾天成交盡管穩定在萬億以上,但逐步有所萎縮,這顯示目前市場依然以存量博弈為主,券商要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基本不可能,但依然會在慣性下繼續上漲,如果再現集體漲停,可能會把小票行情打散,預計在下周末券商才見到階段性頂部。”一家知名險資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本報記者稱,盡管券商股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但要重走2010年10月的行情還是有可能的,當時券商大漲不到一個月行情中,中間經歷過兩次的兩三天時間的休整,最終大多數券商漲幅都超過80%,2010年2月才上市的廣發證券等甚至走出了翻倍行情;從各方面環境來看,現在券商的有利因素比當年更好。

目前的上漲幅度僅僅反映了成交增加;然而,資金成本的大幅下降,兩融利差收入大幅增加,救市行情中吃入大量籌碼可能取得浮盈的幾個利好因素,目前尚未在股價上完全反映,而管理層也期待建立更完善的直接融資市場,這也直接利好券商,也是下一步上漲的催化劑。券商當中,預計流通盤不大今年才上市的次新股,受惠於IPO重啟,項目儲備較多的券商可望在未來一段時間領漲,上述深圳私募人士稱。

民生證券首席策略研究員李少君表示,2010年7月2日到2010年11月11日大盤的上漲行情,歷時4個月,漲幅37%。其中,7月份第一階段上漲15%,10月第二階段上漲22%。第一階段催化劑是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下放了一批項目,工業增加值略有好轉,經濟與貨幣預期改善;第二階段是美國QE推出,引發國慶節後煤炭有色大漲。這輪行情由於通脹高企,貨幣政策收緊而結束。

券商股也並非沒有隱憂,在11月10日尾盤幾十只股票被甩賣當中,就包括了券商股及其影子股,東北證券、國元證券、錦龍股份、長江證券等中小券商,是這次被甩賣的主要對象;而大券商當中,廣發證券的影子股吉林敖東和中山公用都沒有幸免。

不少市場人士對券商股看法謹慎。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在慢牛指導思想下,大盤股未必有大行情,11月10日尾盤的拋盤可能是管理層調控的手段。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王勝認為,對於券商基本面轉好仍持保留意見,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券商的邏輯遠不如2014年底強,短期券商股的繼續活躍,與各路資金大幅加倉之後博弈加劇不無關系。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16

券商或難以複制2014年底行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25.html

券商或難以複制2014年底行情

一財網 李雋 2015-11-11 21:46:00

盡管有市場人士認為,成交回暖背景下,券商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行情,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券商依然有希望走出2010年10月的快速上漲,部分券商翻倍的行情。

經歷過短暫調整後,11月11日尾盤券商股再度崛起。

盡管大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在增量資金很有限的背景下,券商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行情,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券商依然有希望走出2010年10月的快速上漲,部分券商翻倍的行情。

隨著此輪上漲的龍頭股東興證券停牌並調整再融資方案,部分券商股一度沈寂兩天後,也11日的尾盤再次發威,除了東北證券和西部證券漲停以外,連大券商國信證券漲幅也超過5%,這給予了投資者美好的憧憬。

“券商股開始進入籌碼的深水區,這幾天成交盡管穩定在萬億以上,但逐步有所萎縮,這顯示目前市場依然以存量博弈為主,券商要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基本不可能,但依然會在慣性下繼續上漲,如果再現集體漲停,可能會把小票行情打散,預計在下周末券商才見到階段性頂部。”一家知名險資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本報記者稱,盡管券商股無法重走2014年底的瘋狂,但要重走2010年10月的行情還是有可能的,當時券商大漲不到一個月行情中,中間經歷過兩次的兩三天時間的休整,最終大多數券商漲幅都超過80%,2010年2月才上市的廣發證券等甚至走出了翻倍行情;從各方面環境來看,現在券商的有利因素比當年更好。

目前的上漲幅度僅僅反映了成交增加;然而,資金成本的大幅下降,兩融利差收入大幅增加,救市行情中吃入大量籌碼可能取得浮盈的幾個利好因素,目前尚未在股價上完全反映,而管理層也期待建立更完善的直接融資市場,這也直接利好券商,也是下一步上漲的催化劑。券商當中,預計流通盤不大今年才上市的次新股,受惠於IPO重啟,項目儲備較多的券商可望在未來一段時間領漲,上述深圳私募人士稱。

民生證券首席策略研究員李少君表示,2010年7月2日到2010年11月11日大盤的上漲行情,歷時4個月,漲幅37%。其中,7月份第一階段上漲15%,10月第二階段上漲22%。第一階段催化劑是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下放了一批項目,工業增加值略有好轉,經濟與貨幣預期改善;第二階段是美國QE推出,引發國慶節後煤炭有色大漲。這輪行情由於通脹高企,貨幣政策收緊而結束。

券商股也並非沒有隱憂,在11月10日尾盤幾十只股票被甩賣當中,就包括了券商股及其影子股,東北證券、國元證券、錦龍股份、長江證券等中小券商,是這次被甩賣的主要對象;而大券商當中,廣發證券的影子股吉林敖東和中山公用都沒有幸免。

不少市場人士對券商股看法謹慎。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在慢牛指導思想下,大盤股未必有大行情,11月10日尾盤的拋盤可能是管理層調控的手段。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王勝認為,對於券商基本面轉好仍持保留意見,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券商的邏輯遠不如2014年底強,短期券商股的繼續活躍,與各路資金大幅加倉之後博弈加劇不無關系。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12

從複制到創新 中國科技變革之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538.html

從複制到創新 中國科技變革之路

一財網 錢童心 2016-01-18 19:33:00

新時代的創業者不再低著頭不問前路,而是積極地在探索一條屬於中國的創新之路。

十年前,高科技行業觀察者總是抱怨中國沒有創新。即使是盈利豐厚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它們仍然小心謹慎,很少開創性地去冒險,總是滿足於複制矽谷的技術。

比如,百度是谷歌的翻版,騰訊學的是雅虎,阿里、京東就是中國的亞馬遜。中國年輕的“程序猿”寫起代碼絕對不輸給全球任何國家,但是中國少有像紮克伯格和喬布斯這樣的開創型的人才。

不過,十年後的今天,情況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時代的創業者不再低著頭不問前路,而是積極地在探索一條屬於中國的創新之路。

再談電商

2000年,中國年收入在9000~34000美元之間的中產人群僅為4%,不過到了2012年,這一收入群體已經占到三分之二。2013年,中產階層在服務方面的消費占到總消費支出的44%。麥肯錫預計,這一數據到2022年將增至50%。這也改變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結構。美銀美林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十一黃金周,全國影院票房同比增長超過70%,境外旅遊同比增長近40%。人們消費模式的改變也為OTO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盡管阿里巴巴為首的電商已經深入了消費的每一個角落,不過增長空間仍然很大。比如中國80%的旅遊支出仍然是通過線下來實現的。這也為類似Booking.com這樣的線上酒店預訂平臺提供了發展空間。Booking.com近期就表示,將聯合中國合作夥伴,擴大中國境外遊的客戶人群。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增加尤其表現在生活方式的轉變。擴大客戶群體是一方面,如何精準定位是另一個關鍵。擁有十幾年日本生活工作經歷的360前副總裁沈海寅,自己就投了一家專做日貨海外購的電商平臺豌豆公主。他說,我們提倡把國外的生活方式帶給中國消費者,而不僅僅是產品,在豌豆公主的APP上,沒有價值昂貴的奢侈品,陳列的商品都是日本普通人家里用的產品。但這個前提是基於對日本產品和中國市場都非常了解的情況下。

貝恩公司最新發布的消費報告中顯示,2015年盡管代購市場的增速在放緩,但是品牌在電商渠道投入的預算仍在大幅增長。隨著中國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商發展的趨勢都將呈現小眾、專屬、定制等特點。

基於移動社交平臺的線上交易為何受到年輕人青睞?方便和價格優勢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公平和透明。去中介化是未來的一大趨勢。不過中國與電商的起源地美國相比,有它的特殊之處,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商業模式的複制速度驚人地快。

這與過去幾年,政府和民間將資本大量投向初創企業有直接關系。2014年風投在中國初創公司的總投資規模達到了驚人的155億美元,盡管這比起美國同期480億美元的水平仍然有差距。中國政府也為鼓勵創業專門設立了一項65億美元規模的基金,希望通過對創業企業的扶持,來解決就業。

不過,PE公司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譚群釗表示,現在電商獲取顧客的成本已經太高,平均在50至200元之間,燒錢遊戲已經沒那麽好玩了。他說,相比OTO平臺,未來更加看好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蓬勃發展

過去30年,中國是一個巨大的世界代工廠。以深圳為例,全球銷售的大部分手機和電子產品的硬件是在深圳生產制造的。制造業的長期積累也為物聯網時代中國自主研發硬件產品奠定了天然的基礎。深圳如今已經轉身變為世界領先的創新之城。在年初舉辦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CES展上,深圳企業的展位數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近水樓臺先得月。深圳企業永遠最先知道哪種最先進的傳感器到貨了,哪種零件的價格大幅下滑了。

深圳的優勢也惠及到全國各地的創業者。ZeppLabs是一家做3D傳感系統硬件產品的初創公司。CEO韓錚2009年中途退出微軟亞洲研究院回國做遊戲傳感器,2011年創辦了ZeppLabs,推出了一款輔助高爾夫球訓練的3D產品,還入駐AppleStore向全球發售。後來又推出網球、棒球訓練的運動產品,並獲得了包括紀源資本、貝塔斯曼等投資人數千萬美元的融資。韓錚在接受采訪時稱,在中國做硬件,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要來得容易,因為我們有深圳。

同樣放棄國外發展回國創業的還有上海翰臨科技的創始人陳越猛。陳越猛擁有加拿大的博士學位,在矽谷打拼近十年,2013年回到上海創建專註於運動的智能可穿戴硬件Cling。目前已經發布了一款智能手表和一款智能腕帶。Cling的下一款產品將擁有最先進的近場支付功能NFC,很快就能實現非接觸性支付。陳越猛說:“中國消費市場變化之快和競爭之激烈讓很多有著海外背景的公司會很不適應,在美國花十年培育的市場,中國可能不到一年就飽和了。這就對創業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你必須想盡一起辦法先生存下來,很有可能你最後存活的方式和你的初衷截然相反。創業的時候是帶著夢想,而現實總是很殘酷。”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翰臨科技這樣的企業或許正在面臨新的機遇。陳越猛考慮的是把Cling設備作為一個檢測用戶數據的接入口,連接到不同的健康設施,比如健身房的跑步機、社區里的按摩椅等等。

事實上,中國的創業者向全世界證明了他們已經準備好了和全球頂級的科技企業競爭。在中國發源的優勢也很顯然,這里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基數,並且中產階層的規模在不斷增長。另一大優勢是中國仍是制造大國,西方創業者也都要聚集在中國的沿海城市,企圖與中國合作或在中國建立代工廠。比如法國人Cregoir就和中國合夥人一起打造了奢侈品海淘網站Lily&beauty;還有一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極客慕名來到位於上海靜安寺的一家創客空間“新車間”參觀並尋求合作機遇。動點科技創始人CEO盧剛透露,不久前在上海市中心區域開設了一個新的孵化器,而且大多數是法國和歐洲的初創企業。這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十幾年前的矽谷。或許過不了幾年,一個新的矽谷就將誕生於東方。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63

微信拜年信息“大爆發”,真摯的祝福下只剩複制粘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9/154206.shtml

導讀 : 有個熱傳的段子:電話拜年的,是有愛的。短信拜年的,是有情的。微信群發拜年的,是耍流氓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到春節,手機信息提示音就響個不停,祝福信息一個接一個,心里開心的同時,也為內容重複的群發信息而苦惱。馬上就是春節了,正是微信拜年信息“大爆發”的日子,許多朋友都對這些群發的祝福信息困擾不已。

群發祝福成為現象,內容千篇一律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除夕和春節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前後,人們互相發送祝福語也成了這個節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往往這幾天收發的祝福信息是一年之中最多的。

網上有個熱傳的段子:電話拜年的,是有愛的。短信拜年的,是有情的。微信群發拜年的,是耍流氓的。

相信這兩天大家都收到了不少群發的微信祝福,比如:“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你會看不到我的問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你會聽不到我的祝福,我怕初二的菜肴太香,你會看不到我的微信,所以選擇現在給你送來新年祝福,祝你新春愉快,萬事如意!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祝您全家幸福美滿,恭喜發財。”幾個好友發過來都是一模一樣的信息,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短信群發和微信群發是有所不同的。能有你手機號的人一般是身邊的朋友,而且對比微信好友圈,有手機號的人是少數。在我看來回短信是禮貌,群發也是祝福。收到的祝福短信,不管是手工打出來的,還是複制粘帖過來的,我都會一一回複。可能我們覺得群發的短信沒感情,可勾選名單的時候不也是在表示“咱倆還是朋友”嗎?所以短信我一般會回複。一些朋友認為微信群發消息的時候把自己給帶上了,最起碼別人心里還是有你的。可能這部分朋友沒試用過微信一鍵群發的功能,直接全選就可以發送信息,如果他不想發給你,但還是發給你了。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懶得選擇取消發送的人。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信息成本越來越廉價,人們之間原本應該真誠的祝福也逐漸成了“花瓶”。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短信群發新年祝福變成了微信群發新年祝福。

群發祝福造成的苦惱

許多人都希望微信群發祝福不要算上自己。因為覺得微信群發的內容千篇一律,沒誠意,不真心,廉價的信息成本。一些都不是特別熟悉的人,發過來對自己來說是騷擾信息。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微信好友1000多人,300人給你發了群發祝福信息,一人回一條根本忙不過來,實在沒精力來回複。不發,不回成為許多人對待群發信息的態度。以前群發只是為了代替重複勞動,發給想發的人,記得起的人。現在是發一遍通訊錄,只需點擊全選即可。

以往,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會禮貌地回一句:謝謝,同樂。但是,現在不會了,因為越來越覺得這樣的人際交往是一種累贅。

假如我複制一段新年祝福,打開微信工具里的群發助手,然後群發給通訊錄的1889位好友,你算是收到了我的1889分之一的心意,而如果你回複了我,給了我新年祝福,則是100%的心意。在微信收到大量群發祝福消息的情況下,你願意回複嗎?一條手工的“新年快樂!”遠勝於長長的群發短信。

一些朋友覺得不管這複制的問候有多長,這也算是一種對你美好的祝福。不回感覺不禮貌,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道德綁架。就算是50條或者100條,一部分朋友出於禮節還是會回複。但當你收到300多條這樣的信息時,我覺得你那時就不認為是美好的祝願了,可能反倒會覺得這些刷屏的問候有點惡心。在如此多的群發祝福中,我也收到了一部分朋友真摯的祝福,打上了我的名字:"子健,新年快樂。"在一天鋪天蓋地的微信群發拜年祝福之中,如果收到了幾條私人訂制的專屬春節祝福,心情當然會甚是暢快。

如何有逼格的群發

群發微信祝福信息,在你看來可能是一種對朋友的祝福,但是對於你朋友來說它可能是令人苦惱的刷屏信息。為了不讓你們朋友傷心,為了讓你們少消耗自己的信用成本,我們來get一點新技能吧,有逼格的群發。

1.不要搞一大段很長的。尤其是五彩繽紛,帶有許多表情的祝福信息。那種一看就是複制群發的,即便你真不是群發的,別人也會覺得你是群發!

2.簡單一點,就群發四個字:“新年快樂”。 別人也分辨不清楚你到底是不是群發的,更多的給人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手工打出來的祝福。

3.在祝福信息中故意寫錯個錯別字,然後再更正,顯得真實。

第一條群發:新年快了,萬事如意!

第二條群發: 打錯了,是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不好意思!!

4.特別標註非群發。可以打一兩排字的祝福,加個非群發字樣。如:新年快樂!(非群發)

目測一大波複制群發的新春祝福正在朝微信朋友圈湧來。在祝福語前打出你朋友的名字,根據每個人不同的了解給予不同的祝福。讓人眼前一亮,內心一暖。這麽真摯的祝福方式,才配得上春節這麽正式的節日,不是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