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100多個創業失敗案例後,這里有7個血色教訓給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4/163592.shtml
研究了100多個創業失敗案例後,這里有7個血色教訓給你
紅杉匯
2017-06-14 10:29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作者 | 紅杉
關 於創業公司有一個笑話:“你在市場上看到的創業公司,10個里有11個會失敗。”在我自己失敗之後,我開始尋找創業失敗的原因。截至今日,我已經閱讀了100多個創業公司的失敗案例,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幾點。
# 1. 產品缺少市場
在我的案例研究中,44%的B2B和50%的B2C創業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市場,哪怕是擁有最佳產品的頂尖團隊也會失敗。
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為何創始人會再三犯錯?Ghost.org創始人約翰•奧諾蘭(John O'Nolan)分享了一些見解:“我們不知道什麽是牽引力,因此我們不知道自己缺乏牽引力。我們第一次對外宣傳時吹噓我們的網站‘發布僅僅48小時瀏覽量破萬’,每月瀏覽量是我們所知的其它旅遊博客的3-4倍。我們只知自己是條大魚,就是不知道池塘有多小而已。 ”
如果你打算著手研發某一產品,確保你正在打造的產品有很大的市場。
# 2. 準備好在三年內面臨失敗
創業公司的失敗看似是一夜之間的事,實際卻並非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某一方面或是某幾方面的業務已經明顯出現持續下滑,卻沒有得到重視和修複,直至公司陷入無法挽救的境地。
你可曾問過自己,在公司盈利或倒閉之前,你準備花多少時間打造它?不是多少錢,而是多少時間。讓我來告訴你:我的調查表明,B2B創業公司在失敗之前,平均花了近4年時間,B2C創業公司則是平均花了3年。
你對這個時間表有什麽看法?
# 3. 去驗證
失敗的創業公司大多都在努力證明技術上的可行性,卻忽略了商業模式和市場驗證是必要步驟。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一問題影響了17%的B2C創業公司。
要走出辦公室。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理念與市場需求相反。
這也是為什麽,你從一開始就要對自己百般挑剔。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證實你的理念,在你確定自己打造的產品不僅是人們想要的也是實際需要的之前,不要大肆討論產品價值。
不要迷戀解決方案,應該深究問題本身。
艾德里安·譚(Adrian Tan)在創業失敗後,寫了如下總結:
“盡早驗證你的商業模式:我的意思是要趕在打造產品和寫下第一行代碼之前。在這一過程中的任何時刻,你都該明確回答:‘我為什麽要這樣做?’、‘我打造這個產品是為了誰?’在了解潛在客戶之時問他們:‘你會購買這樣的解決方案嗎?會為之支付多少錢?’”
在頭10位客戶購買你的產品之前,你什麽都證明不了。
# 4. 潛在客戶的謊言
我原來的創業項目在開發階段,收到了不少潛在用戶的積極反饋,這些數據表明用戶對我們的理念和產品有著濃厚興趣。我們當時以為這樣就足夠了,以為這些反饋都是真實的,我們真是傻瓜。
如果我們進行更深入的調查,我們可能就會改變成立創業公司的決定——人們說這是一個好主意並不意味著事實就是如此。
事實表明,即使一個潛在客戶有了某個問題,想要得到解決方案,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會采取步驟去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這一問題不夠緊迫,不足以引發明顯困擾,人們就會容忍其存在,避免花錢解決這一問題。
詢問潛在客戶:為了處理這個問題都采取了哪些舉措?如果他們什麽都沒有做,說明這一問題就不需要解決方案。
馬庫斯•霍姆斯(Marcus Holmes)在對另一宗失敗案例的分析中寫道:
“主要教訓是,當客戶說了順耳之言時,你不能一味聽之信之。 你必須看到他們積極地表現出將不惜一切代價來使用你的產品的樣子,無論是要付出時間、金錢,還是兩者都要。”
沒錯,潛在客戶喜歡你的產品的話會告訴你這點。實際上,即使是郵箱選擇登陸、測試註冊總量和有針對性調查也不起作用。這些在登陸頁面上輸入郵箱地址的人與那些會每月購買你的產品的人存在很大差異。
你應該測試的是客戶行為,而非客戶意見。
創業後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發現事實與我們在創業前的調查大相徑庭:
公測名單中的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有用過該產品。
使用過該產品的人只用了短短幾天。
他們並非每天都使用該產品的重要部分。
沒人為之付費。
#5. 糟糕的營銷策略會使你一敗塗地
即使你的想法得到了驗證,產品研發已準備就緒,也難以拉動客戶數量增長。現實很殘酷。B2C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之二是營銷策略不佳。在我們的調查中,它影響了29%的公司(相比之下,只影響到了7%的B2B創業公司)。
營銷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銷售額,賺更多錢。你的產品有多完美並不重要。即使是一個偉大產品也不會自己為自己營銷。
Mark Goldenson在《創業失敗的10個教訓》中寫道:“營銷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我不再認為營銷是一個可以由聰明的新手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不想面臨失敗,就需要多花時間研究分銷渠道。你需要確定哪些是能夠接觸到目標受眾的最佳方法,你需要聘請那些具備獨特創業營銷現實經驗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讓你的產品到達客戶手中。
你應該花同樣的時間來開發和分銷最小化可行性產品。
# 6. 資金耗盡即表明遊戲結束
你需要得到第一個客戶,你需要開辦第一個公司的資金,你需要能夠實現盈利的資金,還有度過創業艱苦時期的資金。
你需要有一個財務計劃,你應該設定明確的截止日期和預算,不能超支。回想我當初創業的經歷,即使看到最小化可行性產品不起作用時,我們仍然投入了更多資金。現在看來明顯是錯誤之舉,但當時覺得那樣做是正確的。
明智且有計劃地花錢。在確定產品是人們所需要的之前,不要在產品研發上投入過多的資金。 否則,你都是在浪費資金研發無人問津的產品。
在創業初期要力行節儉。別管什麽名片、辦公基礎設施、員工福利以及所有關於註冊公司那些亂七八糟的事了。你可以在家辦公,雇用遠程工作人員來避免80%的開支。在產品銷售出去之前,不要在那些只會分散主要目標的事情上花錢,把錢用到那些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20%的B2B創業公司和15%的B2C創業公司都會出現現金流短缺。
你的公司在最好或最壞情況下可以賺多少錢?無論投資者是否關心,你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你需要知道你的創業企業是否是一個能夠自力更生的公司。 ——《致使我創業失敗的錯誤》,吉爾•薩迪斯(Jim Sadis)著。
# 7. 不用在最終決定上糾結太久
建立一家創業公司即創造一個願景,將一個想法變成現實,並追求夢想。你有聽說過企業家想放棄夢想的嗎?我沒有。
不幸的是,許多創業公司歷經三年就會失敗。創業者如同穿越死亡之谷,需要一直考慮什麽時候該退出這個山谷,最好是在它變成你個人和財務噩夢之前。你越快做出這個決定,將來的痛苦就會越少。
一位創業失敗者回憶說:“我覺得這讓人有點感傷。由於產品是我們打造出來的,我們不願意做出盡快放棄它以減少損失的決定。我們一直在欺騙自己,認為一切都會變好,然而我們無法讓產品恢複正常。”
創業並非易事,這無關乎愛好,而是關乎心態和態度。它既可能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也可能成為最糟糕的經歷。 但是,若是能再度獲得這種機會,我一定會為之付出所有,拼盡全力。
這很值得。
[本文系紅杉匯(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紅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創業
贊(...)
分享到:
給你一場五星級的記者會
最近水逆最嚴重的,莫過於碧桂園。無論疫苗,俺也這樣還是某某跟濤濤,都始終無法將坍塌口的碧桂園拉起來。
公關起來一直特別特別特別低調的碧桂園,終於突破了自己的極限,開了一場危機公關記者會。結果,道歉大家沒記住,一個五星級的記者會倒是都記住了。
首先碧桂園對這次記者會是真的重視。邀請了一百多家媒體去總部開會,從全國抽調了公司內部公關過來,保證每一個記者,都有一個公關貼身刷卡帶進會場。(這架勢,我是第一次聽到)
其次,對記者下了重金。一般內地開記者會,主辦方送點小禮品(本子、U盤、充電寶),有些還會加上三五百的車馬費。但這次碧桂園的公關出手簡直是令人側目。記者一個袋子,里面除了今天的資料,公司的內刊,竟然還有個信封和香奈兒!
信封據記者反饋裝了2000人民幣車馬費。香奈兒的盒子據說是一瓶男士香水,價值小一千人民幣。
光禮物就快三千塊,這麽個輿論節骨眼上,也不怕嚇到記者麽,得多大的心才敢收下來啊。(據事後了解,不少記者都找公關把禮物退回去了,因為太不合適了)
到了記者會的重頭戲。首先讓我吐槽下,你這是危機公關,不是啥喜慶的場合,臺上擺這麽多花幹嘛!
道歉鞠躬的場景拍出來,也是大大的花。
你看你們業績發布會,都沒擺花啊。道個歉還搞這麽fancy幹嘛。
然後再說媒體的提問吧,從高周轉到負債再到安全生產,記者們都問了。雖然很誠懇,但是也是明顯感到了公司深深的委屈啊。
比如莫斌說:行業老大的總裁不好當。CFO就跟上:現在不買碧桂園的股票,一年後肯定後悔。
一個媒體的問題問的稍微尖銳了那麽一丟丟:為什麽碧桂園會外界被妖魔化,責任是誰?
這時,你就真的能夠感受到楊老板實在是無法壓抑心中的委屈了: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
楊老板內心的OS應該是這樣的:我的的理念精神方向都是對的,這麽多年做了這麽多慈善,還辦學校,你們現在為什麽要這麽針對我呢?
碧桂園這次記者會面子上還是過得去,高管鞠躬道歉了,也認錯說以後會改進了。但是令人沒有想通的一點是,為什麽在今天的場合下,要繼續強調自己的高周轉是科學、正確、完全沒有問題的呢?為什麽花了這麽多篇幅先介紹企業的偉大,而不是上來就好好鞠躬道歉呢?
雖然所有事故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但真的應該問問:如果不是企業拓展太快,因為新進入不熟悉的地方、選擇不太合適的承建方、或給承建方太大壓力,是不是會令事故的發生大幅降低呢?
2007年碧桂園上市時候,手上才幾十個項目;現在行業老大,手中2000多個項目;開盤速度,從買地到開盤,碧桂園現在大約能在4-5個月內做到;高於同業在三線城市6-7個月的速度。就算假設碧桂園工地的質素和過往一樣,出事的概率也和此前一樣,基數大了這麽多,曝出來的數量肯定也會多很多啊;更不要說高周轉的壓力了。
公司說社會上對高周轉各種解讀有的中肯有的失真。
但是,到底哪里中肯,哪里失真,你們怎麽不講清楚呢?
公司也出事了一段時間,現在才出來開記者會道歉。你說,你要是投資者天天看到負面新聞,是敢去抄底呢還是趕緊跑掉拉倒甚至空一把呢?
當然,我說這是一場五星級的記者會,因為碧桂園的公關們真的是非常貼心,記者會安排在周五,結束了直接留在廣東過周末啊,看看行程,都幫記者把周六長隆的門票都買好了。
一個長隆三個園,不知道記者們會選哪個,反正碧桂園的公關三個園的票都買了。豪!
能把危機公關道歉的記者會,變成招待記者好吃好玩還好拿,還能說啥:給你一場五星級的記者會。
最後算下賬,一場五星級的記者會要花多少錢吧?
假設請了100個記者:信封20萬,香奈兒10萬,住宿5萬,吃飯10萬,機票15萬,租車什麽5萬來算,發布會現場布置5萬,長隆的門票再加5萬。
一共75萬。
怎麽不給七個受害者家庭每個多賠10萬呢?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謝謝老板呦呦呦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贊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
在說過我會給你幸福之後 人在中環
1 :
GS(14)@2014-01-20 23:51:36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0.html
如果從拍拖那天計起,老婆跟我走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二十年了。
一段關係維持了廿幾年,當然是很幸運。然而當處於關係當中不同的階段,局中人對這段關係的體會,差別原來可以大得驚人。
跟太太拍拖初期,年紀還是太輕吧。年少無知的時候渴望拍拖談戀愛,動機也其實蠻自私的。運氣讓你找到個你認為漂亮合眼緣的女孩子,除了一腦子咸咸濕濕的幻想之外,心裡也總是期望著,這個女朋友到底能帶給自己甚麼;這個「拍拖」的遊戲,能夠帶給自己幾多額外的快樂。講到底,那個時候追女仔談戀愛,百份之百,是為了自己能得到快樂的。
後來女孩子終於被追到手了,才發現「談戀愛」並不是想象中的那回事。女朋友也不是一個吹氣公仔,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受的人。身邊越來越多損友跟你說:「女人其實好很煩」,又要咁又要咁,總之佢地大晒,男人受晒。我跟太太拍拖的時候,社會上還未有甚麼「港女」、「毒男」之類的爭抝,但男與女畢竟是大不同,男孩子痛恨女孩子事事需要遷就,女孩子怨男孩子不成熟不上進不體貼,這些兩性之間的互相指責,sound bite也許有所不同,但幾十年來,本質還是沒有分別。跟女孩子拍了拖一段日子,不滿的事情當然有,但一起走過好幾年的日子,感情也真是累積了起來。那些零星的不滿,我自以為「偉大」地選擇了「忍」。那個時候,我太太的心情大概也是差不多吧,對我這個不成熟的人,也是忍完又忍吧。我估,那個時候應該是跟太太相處這麼多年來,關係最差的一段時間吧。那個時候,我們對那段關係的著眼點,是「公平」和「對錯」。我們會計較,誰付出多一點,誰付出少一點;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計較對方有沒有錯,動機有沒有錯,總之是有許多許多計算。有天我覺得自己日子過得不快樂,我會埋怨是你害的。有天她會覺得,跟你走在一起很沒趣,因為我根本沒有用心對她。大家走在一起快樂嗎?其實不。不過要放棄那段關係麼?心裡又不捨得。當日的那種狀態,也不知是現在幾多男女朋友,以至結了婚的夫妻的寫照。
我之所以覺得幸運,是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有一些力度強一點的trigger point,我們也許就會分開,從此就各走各路了。偏偏那個時候卻是平靜得難以置信,維持一段關係,運氣其實也真的很重要。
關係中的男女,總是會成長的。成長的其中一個標記,是你開始逐漸忘記「計較」,也不再在乎誰付出多一點。你也不介意,另一半所做的事,到底是對還是錯。你希望的,只是她能快樂幸福。這大概是一種情感上的昇華吧,但為甚麼會忽然從互相計較對錯,昇華到這個階段,我倒是完全搞不通原因。我估,可能是厭倦了計算得失對錯的感覺,同時兩人的感情,經過年月也真的累積得越來越多,以至心境出現了這樣微妙的改變吧。
那個時候,那顆「大男人」的心,很強橫的。記得那天跟外父說我們打算結婚了,我也真的大言不慚地說了句:「Uncle,放心吧。我一定會給你女兒幸福的。」說那句話的時候,也真是發自內心的。一個剛剛自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的男孩子,真心覺得,讓女孩子幸福快樂,每天都開心地笑,是我們這些「男人」的天職。背負這個重責,捨我其誰?
我是懷著這種「豪情壯志」走入教堂的。坦白講,那時也真的覺得自己很型,很Man。
太太和我結婚快十年了。今天,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回望結婚時自己那些「豪言壯語」,才真的覺得,當日自己有幾狂妄自大,說那句話的我,有幾幼嫩。結婚之後,我努力地實現著那個「會給她幸福」的諾言,其實也不過是在努力搵錢養家而已。我也自以為自己應該是個合格的丈夫,搵錢養家:checked。沒有出軌:checked。愛錫太太:checked。該做的事都做對了,若要給自己打個分,也應該OK吧?我婚後的生活,也真的過得蠻愉快的。沒多久之後,太太身體忽然出了點小毛病,足足治療了近兩年才徹底康復。那段治療的日子裡面,我不停地胡思亂想,如果太太真的走了,那我是否應付得來?這頭家,我是否可以搞得掂?結婚的時候,我大聲夾惡地講話要給人家幸福,但當靜下來認真細想時,卻很懷疑,到底是我在給予太太幸福,還是掉轉頭她在給予我幸福?若果不是太太每天讓我回到家中都能開開心心地笑,讓我們處於一個快樂的互動之中,我還是否會算是個稱職的丈夫?這些當然都不能量化地去計算,但實情是,如果女人沒有好好配合和付出,讓大家能夠繼續處於在那個快樂的循環當中,男人單靠自己一己之力,何得何能去「給人家幸福」?那句「給人幸福是天職」的話,實在是太狂妄了。男人在一段關係當中的「威力」,倒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我們都只是在努力地做好自己,往後的一切,其實都是彼此互動的結果,沒有甚麼所謂誰給誰幸福,誰在負誰的責任。
二十年,對關係的體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由最初在不斷追求公平和對錯,後來演變成努力承擔責任;到現在,反而學會了謙卑一些去體會夫妻之間的關係;我們處於一個怎樣的循環當中,決定了我們幸福與否。未來的日子,我估,體會還會繼續改變的。
*****
後記
早幾天寫有關
笑容的文章 ,有些朋友很喜歡,也有些朋友很反感。
我其實是有點失望的。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有人不喜歡自己所寫的,其實問題不大。最惱人的,是有些朋友會從同一段文字,領會了一些跟你想表達的,完全相反的東西。你總會懷疑,是否自己的表達能力出了問題。
我當然明白,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也是會懂得傻笑的。然而夫妻之間,所謂笑容,背後其實是一種心境的狀態,也是與另一半相處和生活的態度。
有些朋友讀了那段文字,覺得很討厭。有人問:「為何女人只是沒有笑,男人就要出軌?」
Come on,一段關係出問題,不會只有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的。女人唔笑,也不可能是男人給自己出軌的籍口。但我想講,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當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時都會執著於誰做得對,誰做得錯。這樣說很老土,但關係從來都沒有對與錯,只有維持得到,與及維持唔到。像我說的那些既美麗又賢淑的女孩子,她們不見得有錯,也實在做了許多對的事情,但婚姻還是破裂了。
這些故事,你的結論也許是,男人都很賤,很錯。我呢,則覺得計較誰對誰錯,又或者誰先付出,其實通通都沒有意義。兩個人如果不斷將焦點放在責任誰屬、誰對誰錯之上,只會不斷在同一個negative loop裡打轉,走不出來。
幸福關係,是一個快樂的循環。而我相信,笑容,是這個循環的起點。
僅此而已。
「香港發生什麼事了?」香港中文大學老師從頭解釋給你聽
1 :
GS(14)@2014-10-05 13:33:12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77826/
文:梁啟智(在香港中文大學上班。職責是透過推動公民與社會參與,促進學生的成長。這是一份好工作。)
問題1:香港發生什麼事了?
答:香港人現在正以和平方式爭取一個平等和開放的普選方案。《基本法》規定香港的行政長官最終由普選產生,而人大常委於2007年也決定了香港最早可於2017年實行普選,現在香港人對普選的期望正正是基於這些承諾。現時香港的行政長官由一個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候選人只要得到當中601人的支持便可以當選,整個過程和香港的民意沒有必然關係。
許多人認為這1200人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因此要求改變選舉制度。然而人大常委於2014年8月31日的決定卻列明日後就算實行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參選人也一定要先經由同樣是這1200人出任的提名委員會篩選,要得到當中的過半數支持才可以成為正式候選人。換言之,香港人爭取普選是因為覺得這1200人沒有代表性,現在改革的方案不單止沒有換走這1200人,反而給予他們更多的特權,香港人感到被忽悠了。
(推薦閱讀:
香港人給台灣人的10個快問快答:中國都給香港「普選」了,為什麼學生還要罷課? )
問題2:我不明白。這1200人的委員會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
答:這1200人的正式名稱是選舉委員會,而人大常委則決定要讓他們成為普選行政長官時的提名委員會。這1200人的代表性是現時爭議的其中一個核心。首先,香港現時有超過350萬選民可以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當中投票,但是可以直接參與產生選舉委員會的選民卻不足24萬。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已經有300多萬人是這個選舉委員會所代表不了的。
再細看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則發現它的代表性是極不平均的。舉個例,委員會當中有30人是教育界的代表,由中小學的教職員選出,而登記在教育界的選民共有81831人。委員會當中又有60人是漁農界的代表,香港是一個現代城市,漁農業只佔人口和經濟產量很少的部分,現在只有4千多人的工作是和漁農業相關的,但漁農界的代表卻竟然比教育界多一倍。更大問題的是這4千多名漁農業工作者其實是沒有資格投票選出那60個代表的,只有政府認可的158個「投票人」才有資格。為什麼選舉委員會的代表組成要這樣分配,誰才有資格成為「投票人」,基本上都是上屆政府說了算,這點就足以決定這個委員會的組成不可能是公平的。
選舉委員會當中有不少界別是以行業劃分的,例如飲食界、旅遊界和出版小組等等,但這並不代表從事這些行業的人都可以參與,而是只有這些行業的老闆可以參與。這種安排產生了兩個問題。首先,有意種票的人可以給錢開設很多間的空殻公司,便能夠增加在選舉委員會的影響力。第二,選舉委員會明顯地向商界傾斜了,參選行政長官必須要先討好商界而不是香港市民。
問題3: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選舉制度向商界傾斜也是應該的?
答:選舉制度向商界傾斜不利於香港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往往會拉闊貧富不均,而過度的貧富不均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需要政府適當的介入來維持。香港過去十多年機的貧富不均已經越來越嚴重,為社會增加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一個向商界傾斜的政治制度會訂出很多短視的政策,引發社會不穩定,最終其實同樣不利營商環境。資本主義的另一個條件就是公平的市場環境,而民主制度是掃除貪污腐敗的重要條件,所謂向商界傾斜很容易會變成向個別利益集團傾斜,市場也就變得不公平了。
其實環顧全球運行資本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和政治制度雖然有所差距,但公平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須的。香港現在已列全球裙帶資本主義的首位,這樣的制度只會於短時期內有利於一小撮人,對其餘所有人也是不利的。
▲ 撐香港!
「關鍵評論網 香港」 Facebook 專頁 面世了,由香港本土編輯精選「佔中」分析好文,
現在就Like ,一齊風雨中抱緊自由!
問題4:不要和我說外國怎麼樣。無論香港的選舉制度如何改變,也要顧及中國的國情,要按實際的情況,不可以照搬外國的一套啊!
答:中國政府答應了香港的政治發展要按國際標準。《基本法》規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適用,該公約例明公民參與政府管治的時候,不應該設有不合理的限制。甚麼叫作不合理的限制呢?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公約的進一步解釋,公民的參選權是不應基於一些不合理或帶有歧視性質的原因而被剝奪,例如參選者的政治聯繫,個人的政見亦不應成為剝奪任何人參選權的理由。
有關按實際情況這一點,香港現時的實際情況是沒有真普選的話政府將會難以運作,對真普選的追求是為了理順香港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詳見問題六)。事實上,沒有人要求把美國或英國的選舉模式照搬到香港,大家要求的是「確保市民在選舉中有真正的選擇」這一點能夠在選舉制度中得以落實,具體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案。
至於中國國情這一點,1944年2月2日《新華日報》的社論清晰地說明:「真正的普選制,不僅選舉權要『普通』、『平等』,而且被選舉權也要『普通』、『平等』;不僅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選舉權,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選舉權」。相信在承受政治改革這一方面,今天的中國各方面發展迅速,國情應該不會比解放前還要差。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5:民主要一步一步來,就算提名的過程有問題都好,但最終投票的人數從1200人變成350萬,這不是也算是走前一步嗎?
答:如果按現時的方案改革的話,民主進程將會是倒退了而不是進步了。香港有過五次的特首選舉(四屆特首和一次繼任補選),每一次也是由選舉委員會過半數支持產生,但成為正式候選人只需要八分之一的委員支持,過去兩屆也出現過不同政見的參選人,可以以正式候選人的身份在電視直播的競選論壇上同台辯論。
因為選舉委員會都是由既得利益所把握(詳見問題二),把成為正式候選人的門檻從八分之一上調到二分之一(如每名委員可從眾多參選者當中選擇兩到三名成為正式候選人),那麼篩選出來的正式候選人已不能提供真正選擇,350萬選民所參與的已不是一場真正的選舉,而是變相被迫一起當群眾演員,為已經內定的候選人當橡皮圖章。因此,不少香港人也表示:「寧願原地踏步,也不要行差踏錯」。
問題6:你們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的,香港怎麼發展?
答:無止境的政治爭拗確實令人煩厭!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爭拗呢?社會中總有不同利益,爭吵的出現本來很正常,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譴責那些爭吵的人,而是設計出一種大家都信服的制度來在爭吵過後做最終決定。這也是為什麼真普選是必要的。有了真普選,當權者大可以說自己是民意代表而堅持推行政策,不服氣的也大可以到下次選舉時捲土重來,雙方都不用無止境的糾纏下去。今天的香港政治亂局,就是沒有真普選所做成;而萬一繼續沒有真普選,爭拗只會變本加厲。現在爭取真普選的並不是要吵鬧,而是為解決無日無之的吵鬧而爭取。
有破壞沒建設當然不好,而真普選就是糾正這問題的終極方法。在香港的畸形選舉和議會制度之下,建制派永遠在朝,民主派永遠在野,這就是政治人才凋零的罪魁禍首。無論建制派支持任何後來被認定失敗的政策,例如地鐵和領匯上市,也不用受到懲罰;相反,民主派有什麼新的政策主張也不會得到實施的機會。如是者,建制派就沒有吸納政治人才的需要,而政治人才也沒有加入民主派的誘因,最終兩邊變成海軍鬥水兵,香港的管治水平越來越低。因此,如果為了糾正「只懂反對」的問題,才更有必要支持真普選。
問題7:但是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總不能自作主張吧?
答:中國政府答應過香港人可以自作主張。以立法會選舉為例,《基本法》例明立法會的產生方法如果需要修改,只要向人大常委報備就可以,不需要批准。回到1993年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也表明:「將來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權範圍內的事,中央政府不會干涉」,立法會的組成方法「不必要中央政府同意」。
回到行政長官選舉,香港有許多政黨和學者也提出過各種改革方案,當中不少都能完全合乎《基本法》的要求,完全沒有挑戰中央政府在香港的權力。舉個例,如果把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改為立法會議員,只要有若干比例的立法會議員支持便能夠正式參選行政長官,這樣的安排完全合乎《基本法》的要求,而立法會相對於現時的選舉委員會也明顯地更能廣泛代表民意。這些相對溫和的方案很不幸地也被人大常委的決定排除了,才是做成今天民怨的原因。
問題8:但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呢?許多外國勢力想借作香港來為中國製造混亂,參選不設關卡的話怎麼辦?
答:真普選和國家安全沒有矛盾,大多數香港人也接受中央政府在行政長官選舉當中的最終決定權。《基本法》規定香港行政長官的人選於選舉後要報中央政府任命,也就是說中央政府有權不任命,而這一點在之前的諮詢當中沒有多少爭議。
如果有什麼外國特務要參選行政長官,中央政府可以⽴即公開相關線報然後表明拒絕任命,事情有根有據也容易操作。 相反,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多不是什麼國際關係的專家,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按國家安全的需要為港人排除外國特務當特⾸候選⼈。除⾮提名委員會只由國際關係專家組成,又或參選提名委員會之前要考一個國際關係基準試,否則所謂要為國家安全把關只可能是一個借題發揮的差勁藉口。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9:萬一選出一個對抗中央政府的特首怎麼辦?
答:那麼我們就要相信制度。美國總統由美國選民選出,紐約市長由紐約市民選出,兩個人不用是同一個政黨,紐約市長有時候會罵美國總統,也不見得紐約市的發展因而受到影響。曾幾何時,英國保守黨控制國會,工黨則控制倫敦市議會,議長天天在市議會拉橫額批評就對岸的西敏寺國會,這些都是成熟政治制度的表現。就算時在華人社會,中華民國的總統和台北市的市長也不一定是同一套政治觀念的,一樣可以運作如常。如果我們對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有足夠的信心,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問題10:其實香港已經很自由了,為什麼香港人還不滿足,還要諸多要求?
答:自由民主和法治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不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就沒有壓力保持人民的自由。就算有公正的法院,如果法例本身不是按民主程序訂立的,法院還是要跟着來判案。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發現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正在不斷受損,而原因正正在於沒有民主的保障。《中英聯合聲明》要保障香港既有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但是沒有民主制度的支持,這個承諾又可以由誰來監管呢。
問題11:你們要民主是一件事,就算要爭取也不該訴諸暴力手段吧?
答:沒有任何一個爭取民主的團體提出要訴諸暴力。示威者現在是透過公眾集會向政府提出要求,他們唯一的行為就是在這些地方出現,沒有帶同任何攻擊性的武器。現在唯一使用暴力的人士,是強行把這些示威者趕走的警察。號召示威的團體也多番強調,當警察要清場的時候他們將不會作任何的抵抗。事實上每次警察和示威者衝突,示威者的第一個反應也是高舉雙手,表明自己手無寸鐵。
在示威集會之前,香港人其實試過很多不同方法,和平地表達意見。例如香港政府就政治改革所作的諮詢,市民提供了124,700份的書面意見,然而當中的許多意見卻被香港政府所曲解,沒有如實反映給中央政府。今天示威者選擇以直接行動的方式表達不滿,是因為其他的方式也得不到回應。
問題12:學生們不是衝擊政府總部了嗎?
答:學生沒有衝擊政府總部,學生是爬過圍欄進入政府總部外面的廣場靜坐。這個廣場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公共空間,也有負責的官員答應開放公眾使用,市民過去也是一直使用這個地方進行公眾集會,圍欄是最近才加上去的。及後的衝突都是因為警察不容許市民在政府總部外面聚集而來的,並不是因為直接衝擊政府總部。(本段原稱此處規劃上為公共空間,唯有報導此說法存疑,現予以修正。)
問題13:這些抗爭只是政客撈選票的表演吧?根本是教壞學生!
答:這次抗爭完全由學生主導,政客一直被批評未能跟上時勢的發展,實情和所謂的「學生受政客唆使」的說法完全相反。
宏觀來說,有時候一些人示威看起來很激進,後面的原因卻很理性。在今天的香港,就算你獲得多數的選票,也只會得到少數的議席,更完全沒有機會執政。不正常的議會政治,源於不公平的政治體制。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過去數年以來,特首以及眾多問責高官醜聞不斷,官商勾結指控不止,卻往往連立案調查也困難重重。常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香港官場卻是背道而馳,這才為我們的下一代豎立一個極壞的榜樣。
問題14:我覺得這次抗爭一定是外國人指示的吧!
答:如果你擔心外國勢力影響香港選舉,你最好去查一查選舉委員會那1200人當中有多少人有外國護照。除非政府把他們驅逐出選舉委員會之外,否則外國勢力這個說法還是不要提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問題15:這次抗爭只不過是香港人憎恨中國內地,看不起內地人的表現吧!
答:這個問題其實倒果為因,應該說是因為沒有真普選,香港人的不滿無路可訴,加速了香港人對中國認同的抗拒。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有很多個面向,有些時候香港人會刻意和中國人認同區分開,有時卻會表現出極大的愛國情懷。香港這個地方之所以存在,本來就是因為有很多害怕共產黨的人在從49年起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而他們的選擇使他們逃過了中國多次的政治動盪,故此對中國一方面會有情感上的聯繫,同時又充滿懷疑。
以九十年代為例,一方面有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移民外國,91年華東水災卻又於短短十天之內向內地捐出4.7億元賑災。這些都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那一個面向被反映出來,在乎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假設,如果香港能有真普選,現時刺熱的中港矛盾或能得到舒緩。
問題16:為什麼從前港英時代的總督不是香港人選舉產生的,卻又不見香港人爭取?
答:這問題很常見,但也錯得很離譜。首先,港英時代有大量針對港英政府管治的民間抗議活動。遠的不說,「
爭取八八直選 」運動就是這問題最好的反證。第二,港英政府其實一直有打算在香港推行更多的民主管治,但是因為中國政府表明反對而沒有推行。
早於1956年時,周恩來便向英國政府提出不容許港人治港的改革,當時英國政府為免給予借口讓中國政府提早收回香港,才沒有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近至90年代,港督彭定康提出加快香港民主化,卻被中方批為「千古罪人」。因此,如果你認為英國在九七前沒有給予香港充分民主的話,請向中國政府而不是香港市民投訴。
順帶一題。從前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中國如果要拿當年英國人的做法來把自己在香港的做法合理化,邏輯上說不過去,從人民立場上說也未免有失尊嚴。
問題17:既然人大常委已經決定了,你們還吵什麼?
答:人大常委提出的是香港普選的框架,還要變成具體立案,經過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行政長官許可,再交回人大常委確認或備案。換言之,人大常委提出的並非定局,香港人還可以否決。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
梁啟智臉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魚油一樽 - 方俊傑 給你機會也未必做到Angelababy 2016年10月14日
1 :
GS(14)@2016-10-17 03:50:21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3289
香港女藝人,當紅的,路線圖通常有點相似。二十來歲出道,不斷傳出緋聞,累積了知名度,投入工作,走出來向觀眾宣布因專心發展事業而無暇戀愛更遑論婚姻。到真的走紅,工作愈來愈多,人愈來愈忙,甚麼閒事也要被擱在一邊。約三十五歲過後吧,普羅大眾就開始追問幾時結婚幾時生仔,像拜年時的親戚長輩。然後,便會有報道,指當事人也心急如焚,於是四出覓食。嗯,如果是沒有走紅的,就第一天已被暗示四出覓食,甚至飢不擇食。
有些,幸運的,想要停一停事業,想一想感情,便立即碰上合適對象。部分,碰不到,便會被標籤成寂寞中女,彷彿單身一定慘情一定可憐。即使有錢有名望有地位,也是有所缺失。你可以不同意這個觀念,但不能推翻大部分人也抱有這個觀念。
去年跟黃曉明結婚的Angelababy,最近宣布懷有身孕。今年才廿七。明明以僆模身份拍寫真,跟周秀娜頂住書展的日子,好像還近在眼前,轉眼已經成了人妻,再變媽媽。重點在樣樣事也光明正大地進行,沒有刻意轉去拉斯維加斯簽紙,也不是一見肚即消失人間等瘦身成功才沒事發生般繼續開工。都幾顛覆。尤其在當平民百姓也一般遲婚遲生育的年代。
同期出道的Janice Man,最近也傳出喜事近。但號稱全裸上陣的新片《兇手還未睡》即將上畫,仍然拼搏非常。兩方面也是。可喜可賀。這是不是一種進步?
上一代藝人,大概總有種想法,要在事業去到某個高度,達成心中設定的目標後,才會或才肯談婚論嫁。不論男女。生物學上,男人想做爸爸,原則上不太受年紀限制,有時間慢慢等;女人想做媽媽,卻要受高齡產婦的陰影恐嚇。即使醫學再發達,畢竟是個存有難度的動作。受制於這一項客觀因素,女藝人往往會半被迫地變成要在事業與生育中二擇其一。
係幾唔公平。有幾多人似Angelababy幸福呀?一出道就紅,一紅就返大陸大市場,一返大陸就識到黃曉明。也要佩服Angelababy有勇氣取捨。就當Angelababy不用在廿五歲時,操心於如何上車供樓供樓供樓,比一般人優勝,不過,即使一般人擁有跟Angelababy同樣的遭遇,在廿五歲時,可能也只會忙於選擇或等待,幻想將來會有比現在的更好,而猶疑不決。又或者,根本還未了解自己究竟想在以後過怎樣的日子,一切也無法下決定。你揀人時人揀你。有時,選擇錯誤;有時,被選擇了的放棄。時間,便慢慢溜走。可能又後悔為何自己在廿五歲時沒有好好把握機會。
後悔沒有用。最怕是因為後悔因為害怕時間不等人而亂下決定。然後,只好屈服或妥協於已下錯的決定。既傷人也傷自己。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有所不同,不用給其他人的指指點點而框住自己。我們未必做到Angelababy,也不需要。可惜,人類總是愛比較的生物,同時又擅長善變,因此也煩惱太多。像我,以前,在面書上,見到父母們不斷放出子女生活照,便掃走不看;最近,竟然逐張翻閱。男人也尚且有這樣的心理變化,何況多數有選擇困難的女生?
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現職商台,偏愛西片、
西劇、中日韓美女。
利物浦悲慘球迷,
娛樂與感性並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