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俊雄存結婚基金,毅然決定創業,善用標準作業流程, 滾出人生第一桶金…來自純樸農家的李俊雄,二十年前為「成家立業」苦惱之際,意外找到創業「驅動力」。一九九六年在台中西屯開起早餐店「蕃茄村」,不但讓他快速賺到第一桶金,還娶得美嬌娘。現在他擁有四億元的餐飲王國,旗下有三個品牌、超過兩百家店,同時跨足中國市場,未來將強攻東南亞。 開店黑暗期 前八個月完全沒收入 二十年前的李俊雄曾待過廣告業,並在大立機器做了三年品管,但月薪只有兩萬五千元,當時有女友想成家的他,卻苦惱:「台中買一棟房子,光憑我一人的薪水,不吃不喝也要花二十年……,要怎麼養家?」加盟便利商店動輒二、三百萬,聽人家說,開早餐店成本只要五十萬,門檻較低,存款只有十五萬的他,便找同事辦互助會,湊足五十萬元創業基金。但第一家店開張,才是挑戰的開始。「對一個男人來說,穿著圍裙、拿起鍋鏟,真的很難熬!」李俊雄坦承,當時怕碰到熟人,總是頭低低地煎蛋餅,一直到店裡開始賺錢,才說服自己是在做正當的生意。 但試煉並未結束,開店沒多久,便遇上長達六個月的修路黑暗期,「頭八個月,扣掉成本費用,一毛收入也沒有!」小倆口每天只能靠早餐店剩餘食材度日。做過品管的李俊雄相信,好的品質就是最好的行銷,日子再苦,仍然堅持用新鮮番茄,而不用成本較低的番茄醬;烤焦的蛋、肉,一定當著客人的面丟掉重煎,「有時連老婆都氣我太浪費!」李俊雄的堅持,獲得了回報,一年後每月進帳十萬元,第二年年中賺進第一桶金。他說:「生意上軌道不能停下來!連老婆都忙到早餐賣到一半,跑去醫院生孩子!」台灣早餐市場眾強鼎立,龍頭麥味登店數破千、弘爺店數破七百家,連○二年才成立的拉亞也有五百店,成立二十年的蕃茄村,全台卻只開出不到兩百家分店,李俊雄解釋:「我是白手起家,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成立四年,詢問加盟的聲音絡繹不絕,李俊雄決定先成立總部。 「生意要做好,其實沒有撇步!」李俊雄除了重視品質、服務,還研發一套選點規則:學校、辦公大樓、社區,至少具備兩項才能開店。出餐速度也有規範,結帳要在三十秒內、現做的餐飲須在五分鐘內出餐。在工廠習得的SOP,融入他的創業思惟。連「煎台」每個區塊要炒什麼,都嚴格規定。 去年加盟的新北中和大仁店店長張惠玲表示,自己都遵照「九宮格煎台哲學」。李俊雄獨創將煎台分作九格,上層可同時煎三張蛋餅皮、中層三塊肉,下層三塊蘿蔔糕。不僅充分利用空間,也讓出餐更有效率。 多角化經營 跨足早午餐、下午茶市場 ○五年,李俊雄手上的六家直營店家家賺錢,他決定開始加盟,把手上的三家店讓資深員工經營,另外三家店當作自己摸索「成功方程式」,凡有新的產品或行銷企畫,就先在這三家店做測試。站穩了中部地區,直到五年前,才逐步拓點北部市場。 「我們常開玩笑說,加盟蕃茄村就是想被管,他們每個月都會有督導來店裡查訪。」新北新莊昌平店店長羅雪華是北部首批加盟業者之一,原本只把蕃茄村當成新興品牌,卻意外被嚴謹管理制度打動。一一年,蕃茄村漢堡的加盟店數近百家,李俊雄為了突破只做「六十元的早餐產品」,他花三年籌備,在一四年推出午晚餐的「八樂那」,以及下午茶「蕃茄與青鳥」。 先行的八樂那兩家直營店,僅二十六到四十個座位數,李俊雄先在「試驗店」摸索經營模式,他說,「調整廚房動線、測試新產品,光是裝潢就改了兩次。」每季推出的新產品,必須淘汰最後幾名,惟有熱門商品才能成為加盟店的菜單。 李俊雄找出「西式餐點」的成功方程式,才能在之後兩年時間,一口氣開出十五家加盟店。 「蕃茄與青鳥」也採同樣模式,被中國公司相中,讓李俊雄的餐飲王國走出台灣,在遼寧瀋陽開出第一家海外加盟店。李俊雄表示,目前「八樂那」和「蕃茄村」分別有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廠商來談授權。他希望在「穩紮穩打」的堅持下,集團營業額能在三年後再成長一億元! 回想創業初期的艱辛,差點被沒收入的日子擊垮。所幸李俊雄並未放棄初衷,「堅持,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他為自己二十年的創業,下了最好的注解。 撰文 / 黃家慧 | ||||||
一位窮苦出身的平凡退休公務員,靠著不斷投資自我, 精進專業能力與投資理財素養,把二百萬變成三億元、每年領千萬元股息, 他是如何成功打造自己的三利人生? 微涼的午後時分,讓人萌生睡意,才剛結束上午扶輪社緊湊的活動,今年七十四歲的會計師張金男,依舊神采奕奕,他秀出一張張環遊世界、參與各種活動的照片,侃侃而談自己窮苦翻身的經歷。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友人口中股市投資功力高強的「億元大戶」,在四十三歲前,還是個不斷為錢煩惱的平凡公務員。 「他(張金男)很會做股票,投資比較像他的主業,是我們(景福扶輪社)股市投資的意見領袖……。」熟識張金男、同為桃園景福扶輪社員的新光銀行桃園分行經理林青壕如此形容。 年輕時,家庭窮困當洗車工賺學費 苦讀考上公務員的確,走進張金男自家會計師事務所,辦公桌除了堆疊的公文,還有一疊厚厚的股市資料,「第一頁是我精選的觀察名單、這些是交易明細、筆記,我每天都會看資料,思考怎麼操作、如何掛單,覺得賺錢很有趣。」翻閱張金男的交易資料、記帳明細,除了每年領上千萬元的股息,這幾年平均每年都有八位數的進帳,可以明顯感受到,即使財富自由,但縱橫股市多年,張金男依舊對股市投資樂此不疲。 原本低調不願意曝光的張金男說,他之所以願意大方秀出交易紀錄,一來證明他所言不假,二來是想要給總是為錢煩惱的投資後輩,一些正面的激勵。「如果像我這樣窮苦出身,還得肩負養兩家人的經濟重擔,又受過胃癌打擊,都能積極創富,那麼現在許多環境比我好、起步比我早的年輕人,怎能失去鬥志?」時序回溯到張金男的青年時期,老家在苗栗後龍的張金男是農家子弟,身為長子的他,有四個年幼的弟妹,家徒四壁的他,是家裡教育程度最高的人。 為了爭取讀書機會,他向來都是半工半讀,念台中商專補校時期,白天去洗衣店當學徒、做洗車工。上班期間,就利用假日去空中商專惡補學歷,只為了爭取考公務員資格。日夜苦讀,終於在「四千多人只錄取八十八人」激烈競賽中脫穎而出,進入審計部當公務員。 三十四歲那年,張金男白天在審計部工作,晚上則去補習班教書兼差賺錢貼補家用,期間他還抽空準備插大考,攻讀淡江大學會計系夜間部。 中年時,不幸罹癌切除全胃保命 此後更加積極投資只是,龐大的生活開銷,讓張金男即便努力兼職教書、開源節流,還是花了九年時間,也就是一九八五年,四十三歲那年,才存到二百萬元的股市投資本錢。張金男說,這段期間他仍會在忙碌工作之餘,努力吸收財經知識,「雖然我可以投資的錢不多,但三、五張價差交易,的確可以練盤感、保持投資敏銳度。」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張金男四十三歲那年,他得到了胃癌,「死神敲門」的試煉,「當時我曾埋怨老天爺:我這麼努力、還有好多抱負都還沒施展,為什麼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但他並沒有沮喪太久,很快地決定接受切除全胃手術來保命。 當時他在心裡暗自立誓:「如果這次大難不死,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闖出一番成就!」「手術休息二周後,我就開始正常上班,晚上還去教課,連教務主任都傻眼了!」經過罹癌的震撼教育後,張金男開始更積極於股市投資。 究竟是什麼樣的投資觀念,讓張金男的財富猶如打通任督二脈、一飛沖天?原來,早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台股狂飆的時代,開啟了張金男投資台股熱情。 八七年,他發現到,當時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熱錢湧入可望推升股房雙漲,於是,他開始布局他眼中的「黃金股」。 張金男陸續精挑台塑、南亞、台鹽等股票,加上適度融資重押,讓他的資產開始呈現數倍翻揚,「我的投資邏輯是,當大環境不錯、大盤又屬多頭行情,我就會挑好股,在低檔買進適度融資,加速投資獲利。」一九九三年張金男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申請退休,離開待了十九年的審計部,自行開業成立事務所。」人生下半場,一圓創業夢開設會計師事務所 投資也賺千萬那年張金男五十一歲,但在他心中仍存在著「創業夢」,在職期間考上會計師資格的他,成立事務所後,忙碌的工作,並沒有讓他在台股投資有所偏廢,反而將股票帳戶二百萬元的資本,僅用了三年時間,累積到千萬元資產。股房雙賺的投資理財模式,讓他接下來的十年,陸續買下五棟房子,加速累積出上億元的身價,徹底翻轉他人生上半場的悲情命運,「大器晚成」的際遇,令人眼睛一亮。 只是,在茫茫股海中,「暴富後又破產」戲碼不斷上演,尤其一九九○年以來,台股幾經崩盤與大幅下修,包括二次的萬點崩盤、金融海嘯導致的股市重挫,張金男又是如何持盈保泰,甚至累積出更多的財富? 股神巴菲特曾說:「投資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不要忘記第一條!」而張金男說,「苦日子過怕了,所以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對資金控管與配置相當嚴謹。」張金男會把投資資金分成三套,一個是做短線價差的錢,另一個是做長線存股的錢,第三套就是把賺來的錢拿來買房子,既能保值又能「宣示主權」。 一旦在低檔看到適合的投資標的,除了適度融資,還能增貸資金做投資,「換句話說,就是借低利息的錢,去做報酬率較高的投資,這樣才划算呀!」不過,面對投資人總有無法抗拒「恐懼與貪婪」的時候,張金男說,自己也曾在國票、誠洲(現已下市)兩檔股票大賠近千萬元的經驗,學到了長線投資要對公司經營者的誠信與賺錢能力的評估更加嚴謹。 富足下半生,建議年輕人短線設停損 長線拉回找買點若當初是以短線投資的心態買進,那麼他就會抓一成的停損;若是以基本面長線布局心態進場,那麼,只要認為買進價格夠便宜、公司又能穩健配息,拉回他反而會找買點。 至於長線投資邏輯,他有一套「三高一低二成長」的選股法則。所謂「三高」,就是高股息殖利率達五%以上,且每年穩健配息,高自有資本率七○%以上,及高董監持股比率,若能逾三○%尤佳,但別低於二○%。 「一低」是指股價是否被低估,例如對照金融海嘯不景氣時,公司依舊有配息與獲利,且股價對照當時,仍相差不遠,代表價值被低估。「二成長」則指季營收與連二月營收年增率成長,若產業趨勢向上者尤佳。 例如他在去年八月二十五日大盤重挫過後兩天,就曾大買一千八百萬元的股票,包括中壽、矽格與英業達、鴻海,「像我看好中壽轉投資中國的建信,長線有利可圖,就會時常留意其適合的進場點。以我的經驗判斷,中壽在股價二十六元以下就是好買點,三十五元以上就該找賣點,來回操作波段,也挺好賺的。」張金男說,年輕人要在股市賺到錢其實並不會太難,平日要多做投資功課,學好賺錢功夫,攢好投資本錢,養成良好的投資心理素質,「只要有眼光、有膽識、有鈔票,就算起步晚些也不用怕!」張金男如此勉勵有創富夢的後輩們。 撰文 / 林心怡 |
金融海嘯後面對最大股東撤資危機,馬自達決心「做異類」,專攻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沒想到卻成它逆境再起的關鍵。 轉型,是近二十年台灣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但轉型時,我們曾經抱著「Changeor Die」 (改變或陣亡)的決心嗎?這是一問車廠在逆境中突圍的故事。 從去年到今年六月為止,馬自達(Mazda)是台灣車市銷售萬輛以上車廠中,成長率最高的品牌,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成長率二五·七%。不僅在台灣,馬自達更是日本八大車廠二〇一六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的一家,也是唯一在日本市場銷售成長的車廠(見左頁圖)。 該公司成立近百年歷史中,曾經三次瀕臨倒閉,金融海嘯後,更面臨持股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福特(Ford)為了自保而撤資,兩年內持股降到僅剩三·五%,使公司面臨成立以來第四次倒閉危機。 金融海嘯後不到七年時間,能在眾多車廠中突圍,是因為馬自達在谷底時,選擇了一條與主流不同的道路。 認清「我們是小公司」 不拚主流,改攻小眾鐵粉 當市場主打油電混合車,豐田(Toyota)甚至喊出將於二〇五〇年前,停止販賣純汽油引擎車款時,馬自達是唯一一間王打柴油引擎的日本車廠,旗下超過七成車款有柴油車型;當日產(Nissan)新一代車款將搭載自動駕駛技術銷售時,他們卻僅將自動駕駛定位為「輔助」角色。 主打扭力高的柴油引擎、將自動駕駛技術視為「輔助」,都是因為馬自達要的,是「享受開車過程」的顧客,而非將車子做為代步工具、最大眾的市場。 馬自達走一條非主流道路的背後,是因認清自己的「小」。 「我們是小公司」,彷彿馬自達管理階層的口頭禪,從日本總公司董事到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等人,受訪時無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該公司去年全球營收逾新台幣一兆元,員工約四萬五千人,以規模而言,已經是相當於台積電的大型企業,但放在全球車廠範疇中相比,每年逾一百五十萬輛的銷售量,僅約豐田的六分之一,的確不大。 但九〇年代時,馬自達並沒有身為「小公司」的體認,反而學大車廠操作多品牌策略。過多的品牌與車型,導致消費者無法辨別,銷售下滑,讓該公司在九〇年代末期財務惡化,瀕臨破產。 這一次,脫離福特這棵大樹的庇蔭後,確立自己是間「小公司」,不可能與豐田、本田(Honda)等巨人級對手正面對決,馬自達選擇「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產品戰略部長小島岳二說:「我們只求每一百個人中,能有十個人是熱愛我們的粉絲。」 小公司動得比巨人靈活、成長性更高,似乎理所當然?但論規模,三菱、大發的銷售量其實更少。 「小」,是馬自達營運翻轉故事的起點,該公司衝出重圍的關鍵,是在谷底時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開始一次「從零開始」的改款計畫。 打破常規當「破壞者」 花六年研發,內外全改款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該年全球汽車銷量衰退約六%,又適逢福特撤資,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馬自達卻未採取守勢,反而踩緊油門,展開從引擎、底盤、車身架構到外觀等,整車重新研發的新世代改款計畫。 「那時候公司內所抱持的精神是Change or Die,」馬自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浜本俊輔回憶,當時管理階層們很清楚,如果什麼都不做,或只一味降低成本,很可能面臨倒閉,於是高階主管們便拿著這份研發計畫,奔走於各銀行團問請求注資,讓公司「績命」。 「這改觀了消費者對馬自達的印象,」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副理高銘汶認為,這一波研發改款,從引擎節能、車身減量到扭力與性能均提升,讓油耗降低約三成,是該公司成功再起的一大關鍵。 整台車從引擎到外觀均重新研發設計,等同從零開始。為了貫徹改變,該公司負責研發的董事藤原清志,當時第一步,是打破工程師心中被常識所困囿的障蔽。 「我是來抹除你們既有想法的,我是個破壞者,」當時藤原對所有的工程師說。 他舉提高引擎的壓縮比為例,該數值越高,代表引擎效率越好、越省油,但同時也會使引擎內的壓力與溫度升高,容易爆震。 「有開發經驗的人都知道,壓縮比提高到十二,引擎就幾乎要爆炸,每一個工程師都想把壓縮比升到更高,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測試器材很貴,弄壞器材要寫悔過書,沒人願意,」藤原表示。 但他不願妥協,一直反問自己:「為什麼把壓縮比提高就會爆炸?事情一定是這樣嗎?」 藤原與工程師們反覆測試後終於找到方法,快速排除引擎燃燒汽油後殘餘的瓦斯,使壓縮比提高後,引擎也不會爆炸,這讓馬自達擁有全球最高的引擎壓縮比,「類似的事情不斷重複,打破大家心中常識的障蔽,一個個突破,這是為什麼我們研發需要花上五、六年時間,」藤原說。 除了心態上破壞固有常識,營運管理層面,馬自達也採取顛覆性做法,以破除企業內不同部門的隔閡,使改款計畫能順利執行。 顛覆部門間運作慣例 三年消弭研發、製造隔閡 通常,車廠內的研發部門與製造部門兩方充滿矛盾。因為研發部門的使命,是不計成本,開發出完美的車子:製造部門的任務,卻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良率。 馬自達社長小飼雅道曾於受訪時表示,組織內常有看不見的牆聳立,越大的組織,牆往往越高、越厚。「常常只是為了某個部分要縮小五公分,兩個部門便會有爭執,」該公司統籌所有外觀設計的常務執行董事前田育男舉例。 一般而言,多數車廠都會讓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到製造部門見習。但為了這次改款,馬自達做了一件幾乎沒有其他車廠嘗試過的事,反過來讓每位製造部門的新進工程師,到研發部門進行長達三年的研習。 「製作東西的人,如果從來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蒙著頭做,沒辦法滿足顧客。因此,將製造部門的工程師派去研發部門研習,他回到製造部門後,才會知道自己打造的零件有哪些價值,」藤原對《商業周刊》記者表示。 二〇一二年後,馬自達旗下所有車款逐步導入新世代的引擎與設計。近四年,該公司銷量成長二四%。所有設計統一,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也反映在營益率上,去年營益率六·七%,在規模為王的汽車業中,勝過銷售量比自己大上兩到三倍的日產與本田。同時,豐田也看上該公司優異的引擎技術,雙方於去年結盟,交互授權技術。 面對困境時,權衡現實、掌握自身優勢,以不改變則死的决心,不拚量,而是立志成為「唯一」。這種精神,讓這間位於日本廣島的車廠從逆境中再起。或許這也是此時此刻面臨產業典範轉移的台灣,該有的體認。 馬自達 成立:1920年 社長:小飼雅道(圖) 成績單:2015年營收逾新台幣1兆元 地位:2016年日本車廠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 文 吳中傑、鐘承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