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當地時間10日發表告別演說,談及國際事務時他表示,除非美國放棄立場,否則中俄的國際影響力無法和美國抗衡。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11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什麽樣的影響,應當由國際社會多數成員來評判,而不是自己說了算。
陸慷說:“可能有時候我們和美方的思維框架不太一樣。中國一向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所以在談論我們與外部世界和國際社會的關系時,更多考慮的是隨著中國自身發展、我們可以向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作出更多貢獻,而不是我們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如果非要談影響力,我想說,按照中國人的邏輯,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什麽樣的影響,可能還是應當由國際社會多數成員來評判,而不是自己說了算。”陸慷說。
央行網站5月9日發布工作論文顯示,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機構在動態金融沖擊傳遞結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凈影響。 然而,11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尤其是三家保險公司和部分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表現。為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不僅要關註銀行業金融機構,更要關註在金融體系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撰寫的工作論文《全球視角下的中國金融機構間金融沖擊傳遞》,文章提出,雖然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仍占主導地位,但非銀行金融機構已開始表現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各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中國金融部門對發達經濟,尤其是日本表現出明顯影響力。貨幣政策等宏觀因素決定了金融機構在沖擊傳遞網絡中受其它機構的影響程度,而杠桿率等機構特定因素則決定了金融機構對其它機構的影響。此外,應充分認識金融市場政策幹預的國際外溢效應,並高度重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論文使用股票收益數據,在控制了四個主要國際金融部門(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影響之後,基於網絡分析法(Diebold and Yilmaz, 2014),探討了中國上市金融機構間的金融沖擊傳遞網絡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論主要包括如下五點:
一是盡管中國的銀行機構仍然在金融體系中占據主導性地位,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體系已顯示出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近年來各方面對中國金融體系中影子銀行問題的關註。
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而非通常認為的四大國有銀行,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扮演著更為顯著的角色;保險公司與一般商業銀行的表現類似,保險公司的特質性表現不明顯。
三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而非一成不變的。
四是中國金融部門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金融部門,尤其是對日本金融部門,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影響力。
五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受到其它機構(部門)的影響程度(from)主要由宏觀經濟因素(尤其是貨幣相關因素)決定。
本研究的若幹政策含義包括:應進一步研究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識別策略,進一步認識金融市場政策幹預的外溢效應和國際協作的必要性,並高度重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國際上,主要金融監管機構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 IMF, BIS,and GSB)的識別主要依賴於低頻、相對變化較小的財務指標。這些財務指標分析法可能難以捕捉到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的動態時變特征,從而難以達到及時有效監管的目的。
而金融沖擊的動態傳遞結構再次強調銀行部門在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性地位,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需關註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機構在動態金融沖擊傳遞結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凈影響(net)。 然而,11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尤其是三家保險公司和部分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表現。
再次,相較於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有著更高的凈影響力(net)。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原來全樣本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應被識別為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SIFIs),在動態風險傳遞過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的凈影響。然而,值得關註的現象是:四大國有銀行在樣本期間金融市場不穩定時期(即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與 2015 年中國股災期間),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凈影響為正,但在其它市場平穩期的凈影響卻為負。
論文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中國金融部門與主要國際經濟體金融部門間存在金融沖擊的相互影響,一國對金融部門的政策幹預可能對其它國家產生溢出效應。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增強,部分大國對金融部門的政策幹預需要更多考慮外溢效應以及國際協作的必要性。另外,為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不僅要關註銀行業金融機構,更要關註在金融體系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歐盟即將和美國在下周就雙邊“零關稅”自貿協定問題舉行首次碰頭會:8月20日,歐盟委員會將派出兩位高級官員赴華盛頓談判,同時若美方在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方面取消相關限制,且在“市場和價格都合理”的情況下,歐盟目前有14個項目都可以接手美LNG的供應。
此前,歐盟公布大豆數據顯示,自歐美7月25日發表聯合聲明之後,歐盟從美國進口大豆增加了283%,使美國進口大豆份額占比,從一年前的9%飆升至37%。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一,歐盟雖增大進口,但本身對大豆需求量並不大,無論想買與否都要遵守市場行為;第二,歐盟和美國都要得到相互立法機構(歐洲議會和美國國會)的授權,另外歐盟還需要得到28個成員國的授權才能對外進行貿易談判。
歐盟:價格合理才會進口
在歐美“零關稅”關貿協定意向後的兩周內,歐美通過外交渠道不斷交換看法。6日,美國國務院向所有駐歐美國大使館發出一項電報,要求上述使館匯總歐洲存在貿易壁壘並可以降低貿易關稅的領域後上報。
這份電報還著重強調了在增強美國對外能源和大豆出口方面達成協議的重要性。大豆和能源也是7月25日美歐聯合聲明中重點指出的兩個領域。
據外媒報道,在能源方面,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面時,他們還談及了建設中的北溪2號管線,並討論了美方也參與這一管道建設的可能性。
在會談中,據匿名高級官員透露,容克對特朗普表示,大部分歐盟國家都不贊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溪2號管線問題上同俄羅斯達成的協議,大部分歐盟國家都對這一項目感到擔憂。
德國一直認為,北溪2號管線項目可以保障歐洲的能源安全。該項目總造價在95億歐元,俄氣是該項目運營商北溪2號公司唯一股東,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 Group)、荷蘭皇家殼牌等企業也會提供融資。
為了推廣來自於美國的天然氣,特朗普一直施壓德國政府,要求其停止建設連通俄歐的北溪2號管線。但德國對此表示,阻止北溪2號也不會令美國擴大歐洲的天然氣市場,並表示會對強加於身的“美國優先”政策進行還擊。
歐盟在9日發表的聲明中未直接提及北溪2號管線項目。不過歐盟在該份聲明中指出,自從2016年4月以來,歐盟從美國的LNG進口從零增長至28億立方米。
歐盟在這份聲明中指出,自7月25日美歐雙方決定加大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之後,歐盟將從美國進口更多的LNG,來促進歐盟的能源供給多元化和能源安全,為此“美歐將合作並促進在LNG方面的貿易”。
容克在聲明中指出兩點,第一,歐盟準備好購買更多美國的LNG,前提是其價格具有競爭力;第二,美國需要降低在LNG出口時的諸多限制。目前美國的立法程序規定在向歐洲出口LNG前,仍需要事先獲得監管部門批準,美方需要解決這一問題,令LNG出口到歐盟更為便利。
為表現誠意,歐盟羅列了總額在6.38億歐元的14個LNG基礎項目,並指出,除了目前歐盟現有的1500億立方米LNG儲存能力之外,歐盟支持的這14個LNG基礎設施項目,將令歐盟到2021年後,還能儲存150億立方米LNG,這些基礎項目都可以用來儲存自美國進口的LNG。不過歐盟在聲明中強調,這一切只會發生在美國LNG“價格具有競爭力”的前提下。
歐盟方面給出的數據顯示,2017年歐盟進口了約550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美國的28億立方米LNG僅僅為歐盟總進口量的很小一部分:歐盟70%的天然氣依賴於進口,其中39%,來自於俄羅斯,俄羅斯仍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
談判拉鋸戰剛剛拉開帷幕
歐盟方面稱,在7月25日的會談之後,美歐之間一直在進行著多層級的對話。20日,容克的貿易顧問和一位歐盟貿易高級官員將赴華盛頓繼續就如何落實上述7月25日共同聲明進行磋商,而其工作重點之一為增大美LNG對歐盟出口。這一聲明極大弱化了此前特朗普政府對“零關稅自貿區”的誇大其詞。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到目前為止,美歐雙方都沒有發出統一的會後文件。除去特朗普同容克在7月25日發布會上的講話之外,美方於白宮網站發布了一份名為《特朗普總統開啟了同歐盟的新互惠貿易關系》的事實清單(下稱“清單”),歐盟則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份美歐共同聲明。
隨後,歐盟方面相繼發出了兩份單獨清單,其中一份是關於大豆,一份是關於LNG。而以特朗普最熱衷的“大豆”問題為例,在7月25日的發布會上,特朗普表示,“歐盟將,甚至是立刻開始買很多大豆,它們是個巨大的市場,會率先從我們中西部的農民手中買很多大豆。”然而通過對比美歐雙方的文件可以看到,特朗普對此言辭誇大。
在歐盟發布的共同聲明中,歐方僅僅承諾降低大豆貿易壁壘,增加貿易額,而非大量購買大豆。而從目前的表態來看,歐美雙方將精力都集中在能夠見效的單個領域之中,而非力推零關稅自貿區談判。
雙方都缺乏授權。歐盟駐美國大使歐薩利文近日指出,希望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得到一些確定結果,屆時才能開出是否能夠開展更正式的新貿易談判。
歐薩利文指出,歐盟必須得到成員國方面更清晰的授權,目前歐盟是不擁有這一授權的。
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美總統對外進行貿易談判要得到國會授權或快速通道,即需要《貿易促進授權法》(TPA),目前該TPA期限延至2021年6月30日,考慮到中期選舉之後共和黨席位等問題,一切都有變數。
實際上,在近30年中美歐曾多次就雙邊貿易問題嘗試談判,然而成果寥寥。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歐之間在1995年曾經達成《跨大西洋新議程》和《美歐共同體行動計劃》,雖然嘗試開展自貿區談判,但並沒有成功。
時任WTO總幹事魯傑羅對此曾批評稱,美歐搞自貿區會使全球形成南北分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產生鴻溝。崔凡指出,此後美歐多次嘗試走向自貿協定,最近一次是2013年2月啟動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目前處於擱淺狀態。
美歐邁向自貿區或者全面經濟夥伴協議,這個大趨勢是存在的,崔凡指出,但是何時實現,恐怕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譬如,在聯合聲明中,提到了除汽車以外的工業品,這里排除了農產品,因為農產品雙方的國內支持(補貼)的下降都有很大難度。崔凡指出,聯合聲明中也不包括汽車,說明汽車的232調查仍然繼續,美方就汽車對歐方並未做出豁免承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