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3/zNMDAwMDIyMjAzNA.html
2月23日,匯源在北京正式宣佈收編旭日升冰茶。這意味著果汁飲品巨頭匯源開始進軍茶飲市場,未來將與康師傅、統一等展開競爭。
2010年10月,匯源成立果汁、飲品、兒童、及茶水事業部,為收編旭日升做鋪墊;2010年12月,匯源集團通過競拍,獲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標所有權。今後,旭日升將作為獨立品牌,由匯源子公司運作經營。
對 於向茶飲類佈局進軍的匯源來說,對旭日升茶飲寄予厚望是理所當然的。作為國內飲品巨頭,匯源的巨大優勢主要是在中高濃度果汁市場,但在稀釋果汁、碳酸飲品 和茶飲料等領域內尚無建樹,品類單一是匯源面對的主要困境。匯源此次收編旭日升冰茶,就是希望借此打開茶飲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但是,康師 傅未必答應。據AC尼爾森2010年9月的數據顯示,康師傅即飲茶飲品銷售量的市場佔有率為56.7%,居國內第一位;在果汁市場,康師傅在稀釋果汁市場 也有19.3%的銷售量市佔率,居第二位。匯源要想借助旭日升冰茶紮穩腳跟拓展市場,就必須面對康師傅的強力競爭,此外統一也是不容小視的對手。匯源的茶 飲之途並不平坦。
旭日集團成立於1993年,曾是國內飲料工業十強企業之一,最早提出冰茶概念。1995年,旭日升冰茶銷量達到5000萬 元;1996年,這個數字驟然升至5億元。在市場銷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的銷售額達到30億元,企業由幾百人迅速膨脹到近萬人。1999年,國家 工商總局裁定,「冰茶 」為旭日升商標的特有名稱,其他任何企業不得使用。2000年旭日升的總產量在中國飲料中排名第二,一度佔據茶飲料7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此後康師傅、 統一等群起,2001年旭日升的市場份額迅速從70%跌至30%。2008年,旭日集團被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能否讓沉寂10多年的「旭 日昇」再次煥發光彩,對匯源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用專業營銷人士的話來說,旭日升的衰敗是從內部混亂開始的。市場競爭節節敗退、銷售管理混亂不堪和 債務官司持續不斷,令其陷入了資金鏈斷裂和市場信譽崩塌的危機。從2000年年底開始的一次大變革,不但沒有令旭日升擺脫困境,反而加速了其衰落。
採納(山東)品牌營銷顧問機構營銷實戰專家肖金明就表示,旭日升早前管理的混亂以及現在薄弱的營銷力量,將帶給匯源果汁不小的難題,而旭日升想「傍上」匯源果汁東山再起也並非易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78701.html
在競爭激烈的果汁市場之外,匯源果汁正悄然挖掘下一個新興業務,大手筆佈局有機農業項目。
近日,匯源果汁與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悄然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成為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夥伴,業內認為,這標誌著匯源集團正式宣告由果汁產業向農業全產業鏈進軍。
而匯源果汁集團董事長朱新禮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證實,確有將有機農業業務單獨打包上市的計劃,但並未透露具體時間表。
按照雙方的說法,本次合作涉及糧油食品深加工、畜牧業、有機農業推廣、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通過合作,雙方將在人才、產業、上下游鏈條等方面進行資 源整合。而一位知情人士稱,目前雙方並無資金層面上的合作,但不排除雙方將有相互參股的可能。朱新禮亦稱,將來不排除與京糧集團在股權上有深度合作,譬如 互相參股等。
事實上,朱新禮的計劃早已不再侷限於果汁業務,他一直在打造其「大農業」夢想。此前,與可口可樂交易案中,朱新禮即打算將下游業務成功賣出後,成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從農業項目中再打造出幾個匯源。
而近兩年併購案停止後,在佈局果汁上下游產業基礎上,匯源並沒有停下佈局農業項目的步伐,並已悄然發展有機農業。
其在農業項目上的投資則開始於2007年,北京順義一片1.5萬畝的山地是匯源第一個有機農業試驗田。此後,匯源的有機農業項目開始發展起來。目 前,其已擁有在新疆阿爾泰10萬畝的野生沙棘基地,北京密雲1500畝的有機蔬菜基地、還在山東德州和當地政府合作建成了1萬畝的示範基地,開發了有機農 作物種植、養殖場有機肥公司、飼料公司、肉類加工廠等多個項目。
據悉,今年年底,匯源將準備上馬自己的銷售系統,建立有機產品連鎖專賣店,先在直轄市推廣,繼而擴張到省會城市。
業內認為,從主營業務來看,匯源除了中高濃度果汁外,並未在其他飲料細分領域中佔據領先優勢,盈利點較為單一,而有機農業無疑將成為匯源著力打造的下一個盈利點。
案件指向內地航運富豪莫峰的妻子孫敏。根據財政司司長給香港市場失當審裁處的通知文件(下稱通知文件)顯示,孫敏被懷疑於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消息公佈前買入匯源股份,涉及內幕交易,獲利超過5510萬港元。
由於獲利金額較大,以及牽扯出內地私募股權基金界知名人士孫強,此案備受矚目。與香港證監部門窮追內幕交易等市場不當行為相應的是,中國證監會 主席郭樹清今年9月底在北京舉辦的「內幕交易警示教育展」上指出,隨著內地資本市場快速發展,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日趨活躍,內幕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呈易發多 發態勢,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已成為當前證券執法工作重中之重。
匯源一案,可為監管趨勢做一註腳。
秘書的日記簿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以24億美元向匯源果汁提出收購,在股份恢復買賣的當天,匯源股份收報10.94港元,較暫停買賣前的收市價上升 164%。根據法院通知文件顯示,孫敏在同年7月30日至8月29日期間,通過自己與莫峰名下四間公司買入超過860萬股匯源股份,買入價介乎3.78至 4.66港元之間。
約一個月後,孫敏於9月3日至4日以10.24至11.12港元價格,悉數沽售匯源股份,扣除開支獲利超過5510萬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孫敏和丈夫莫峰都是昌運東富集團的董事兼股東,該公司從事航運及貿易業務。出生於廣東的莫峰,亦是昌運東富集團創始人兼主 席,2007年,莫峰首次上榜胡潤中國百富榜排第65名,資產100億元;2008年躋身前26名,坐擁150億元;但2009年跌至56名,資產縮水至 120億元;2010年位列149名,資產繼續縮水至70億元;2011年出局前1000名。
孫敏的內幕交易之嫌源於秘書張美姍的日記簿。張美姍受孫敏吩咐代為交易匯源股份。在2008年7月30日及8月1日的兩頁上,張美姍手寫了中英 夾雜的字句,內容均與匯源有關。其中,在8月1日的內容尤為詳盡:「匯源,500萬股,市盈率13-14倍停買,(1)有人傾(粵語,意為談)全面收購, 大股東同意,但條件未(此處難以辨識),價太高;(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國家未必同意出售。有風險。市盈率未必反映到收購後的市盈率。」
監管部門認為,這些摘要所記錄的是莫峰、孫敏與張美姍等人在某次會議的內容。孫敏知道匯源可能被收購,莫峰也有可能知情,「其中直接提及反壟斷條文,一般投資者若非知道可能有機構出價收購匯源,都不會這樣設想」。
2012年10月9日,身穿白色花呢洋裝的孫敏出現在香港法庭上。儘管其買入股票與筆記資料出現在同日,但她堅稱不清楚張美姍記下有關匯源信息 的意圖。「也可能是個巧合,我不知道張美姍為什麼寫下這些。」孫敏說,「如果有人告訴張美姍一些信息,我預期她會告訴我,但她沒有。」
主審法官在庭上質疑說,「我們的記性有時候會不好,但不同在於,就在那時你下令她購買匯源股票,而她還是沒有和你說那些信息。」
通知文件指出,有關聯的人曾直接或間接向孫敏透露相當可能對匯源股價大有影響的有關消息。孫敏知道這則有關消息及披露消息的是有關聯的人,於是通過自己及丈夫的多間公司進行匯源股份的交易,以期從中獲利,因此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
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明確禁止這種明知另一人與某公司相關,而利用從該人處獲得的消息進行證券及衍生品交易獲利。
牽扯PE名人
在通知文件中的第六段,則提及私募股權基金(PE)界的知名人士——孫強。
孫強現任華平(Warburg Pincus)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負責華平在北亞地區的投資業務。他曾在華爾街的樂柏克公司從事兼併和收購(槓桿收購)以及直接投資工作。1992 年來到香港,加盟高盛投資銀行部並任執行董事。孫強還是中華股權投資協會(CVCA)的創始人兼第一任主席和現任理事。
在通知文件中,財政司長提及,時任匯源董事兼匯源大股東Gourmet Grace非執行董事孫強於2008年7月,即匯源被收購消息公佈前,曾邀請高盛安排拍賣匯源主要股東持股。財政司長也用括號註釋,孫強為孫敏和莫峰的朋 友。不過,通知文件並未提及是孫強洩露了消息予孫敏和莫峰。
在10月18日的研訊中,提控官指出,「香港證監會做過調查,試圖聯繫起孫強和孫敏間的關係,但尚未找到證據顯示孫強曾把內幕消息給孫敏。」
孫強早前也向財新記者否認自己與內幕交易有染。他並指出,香港相關監管部門已確認他並非審裁處此次調查的嫌疑對象。孫強還說,他一向極為重視交 易信息的保密及相關法規的遵守,始終支持資本市場監管以及監管部門打擊內幕交易的舉措,期待目前進行的調查程序能夠盡快查清定案。
2009年6月,隨著華平基金退出匯源果汁,孫強也辭任董事職務。在今次的案件中,孫強作為證人出席了研訊。
孫敏在庭上稱,在2008年7至8月間,也就是大筆買入匯源股票前,並未與孫強談過匯源。在2009年初接受香港證監會調查之前,並不知道孫強是匯源的董事。
在此次庭審上,60歲的匯源果汁主席朱新禮也從北京赴香港出席研訊。他在作證時指出,當時他本人、孫強及身兼達能集團大中華區主席非執行董事秦 鵬,共持有匯源65%權益。他引述孫、秦二人於2008年中表示,高盛在收購合併方面有相當經驗,建議委聘該行為財務顧問。當年7月8日,高盛代表匯源邀 請五家公司提出收購建議書,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以及兩家日資公司,最終只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回覆。
2008年7月17日,朱新禮通過集團財務副總裁吳育強電郵通知孫強和秦鵬,市場已傳出有關洽購交易的消息。朱新禮在庭上表示,交易於7月初展開談判,參與者眾多,包括買賣雙方、律師及財務顧問,認為消息有可能已被洩露。
接近孫強的人士也向財新記者透露,孫於2008年4月的時候就知道匯源有被收購意向。他在上述消息公佈前,也知道有些人「偷步」買入匯源股份。
香港李偉斌律師行的律師李勁衝向財新記者指出,在內幕交易中洩露消息一方,也要承擔責任,不過這方面取證較難。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與 某上市公司有關連的人,直接或間接向另一人披露任何消息,並知道這些消息與公司相關,且瞭解另一人會利用消息進行交易,或促使他人進行交易,都會被視為違 反《證券及期貨條例》。
多路徑監管
匯源果汁內幕交易案從案發到提訴,經歷了近四年,最終判決尚待作出。
在香港,過往的類似案件,證監會經過調查後,須先向財政司司長提交報告,財政司長在徵詢律政司的意見後,才決定是否提起研訊程序。但今年5月, 《2012年證券及期貨(修訂)條例》刊憲後,證監會可直接在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就包括內幕交易等六種市場失當行為提起研訊程序。
香港證監會非執行董事、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指出,簡化提訴程序,可加快監管機構處理市場失當行為案件進度。這一方面可避免重複工作,另一方面「辦案時間拖長就會讓消息漏出去,可能存在資產轉移的風險,還可能會毀滅一些證據」。
對內幕交易的處罰,香港一般依民事和刑事裁決兩條路徑進行。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主要是裁決民事案件,一旦判定罪成,有關人士需要向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繳付一筆款項,這筆款項不超過從事市場失當行為獲取利潤或避免損失的數目。審裁處也可命令該人,未經原訟法庭許可,不得擔任法團的董事、清盤人或法 團的財產或業務的接管人或經理人,或取得、處置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處理任何證券等。
在審裁處審理的案件,或是案情較輕,或是案件本身取證較難,民事程序取證的標準相對低。
內幕交易在香港也可能面臨更為嚴重的刑事檢控。李勁沖表示,如果是循簡易程序定罪,最高可處罰款100萬港元及監禁三年;如果是循公訴程序定 罪,最高可處罰款1000萬港元及監禁十年。簡易程序由裁判法院審理;案情嚴重的要區域法院審理,一般判刑是三到七年;超過七年的則在高等法院,要有陪審 員。
不過,李勁沖也指出,對於內幕交易的刑事檢控,香港證監會需要承擔的調查舉證責任要比民事訴訟大很多,「舉證要求非常之高,證監會要掌握充分證據能夠無合理疑點地去證明指控,且需符合公眾利益」。
迄今為止,香港因內幕交易判刑最重的是前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杜軍,2009年9月10日,香港區域法院裁定杜軍的十項內幕交易控罪全部成立, 判決杜軍監禁七年及罰款2332萬港元。今年9月20日,上訴法庭維持杜軍罪成的判決,但將刑期由七年減為六年,罰款由2332萬港元減至168.8萬港 元。
杜軍的罰款減少,是因考慮到香港證監會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3條對杜軍展開民事法律程序,以維護其交易對手的利益。
這種通過引用第213條,對涉事者進行訴訟,向法院申請強制令凍資賠償,包括在民事法庭作刑事指控,以加快審理程序,也是除在市場失當審裁處研 訊及刑事起訴之外,香港證監會應對市場失當行為的第三條路徑。此前的老虎基金亞洲內幕交易案,洪良國際招股書誇大賬目一案,均引用了213條。如香港法院 命令洪良國際以10.3億港元向投資人提出回購建議。
第213條被形容是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尚方寶劍」。李勁沖指出,證監會近期經常引用213條,令不當行為者「回吐」利益、繳交罰款之外,對整個市場作出補救。
「我們希望有個公平交易的市場,保障小投資者。」陳鑑林說,「有的小投資者可能根據判決進行民事索償,但也不容易,因為『壞人』可能宣佈破產了,213條就是希望法院的判決,將小的投資者也保護起來。」
「有牙的老虎」
此次匯源果汁案,顯示香港監管機構在打擊內幕交易等市場失當行為上可謂「不論大鱷還是小魚」。「要讓小投資者知道你真正是有牙的老虎。」陳鑑林說。
曾任職於香港證監會、現任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的葉翔向財新記者指出,要做到這點,除在法律法規方面建設之外,「人才建設也非常重要」。
在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的掌門人是施衛民(Mark Steward),他以傳統的監管者形象示人,威嚴且異常低調。證監會收購及合併委員會和收購上訴委員會委員、前公眾股東權益小組成員David Webb曾形容他「性格粗獷、棱角分明,很多人都抱怨其很難應付,更像只羅威那犬(Rottweiler)。」 羅威納犬以身體強壯,動作迅猛,氣勢強悍著稱。
來自澳大利亞的施衛民,曾於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事務監察委員會先後擔任數項要職,最後任職該委員會法規執行部副執行董事。他自1987年起已在 澳大利亞及英國參與企業及證券的監管事務,尤其專注於調查工作及繼後的訴訟程序。2006年9月,他出任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至今。
因涉及執法,法規執行部向來神秘低調。一名接近香港證監會人士向財新記者說,該部門超過100人,「成員組成背景也很多樣,譬如有交易員出身,對股份異動比較敏感;也有警員出身,在調查案子方面可大展身手」。
葉翔指出,聘請海外監管專業人士擔任執法部門的要職,有利於與本地較少關連和利益衝突,執法受到的阻礙和顧忌相對較少。除施衛民外,在香港證監 會行政總裁一職也是由海外專業人士、律師出身的歐達禮(Ashley Alder)擔任,上任行政總裁韋奕禮(Martin Wheatley)亦是海外專業人士。
陳鑑林指出,「量才為用」是主要考量。上述專業人士都在國外監管部門或相關部門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通過公開招聘進入香港監管機構。葉翔則指出,人才的專業結構亦有助益,香港證監會約七八成為律師和會計師等專業出身,這些人士對上市公司材料的審查比較到位。
「這或許對正在改革的中國證監會而言具有借鑑意義。」葉翔說,「既然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制度都已實行近十年,也應盡快推出『人才QFII',這也許對改善目前內地證券市場的秩序不無裨益。」■
本刊記者於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 ||||||
朱新禮曾和投資人約定三年內將私人控制的上游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以解決關聯交易。如今期限將至◎ 本刊記者 屈運栩 何春梅 文面對媒體,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一再表態:匯源不賣;面對投資人,朱新禮準備讓步,將果汁上游產業裝入上市公司匯源果汁(01886.HK) 。 自從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案失敗後,朱新禮要賣掉匯源的傳聞屢屢傳 來。最近一次傳說的買家是市場份額節 節攀升的涼茶生產企業——加多寶和廣藥集團。各方否認後,朱新禮在4月出席中國綠公司年會時再次對包括財新在內多家媒體強調: “從未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談賣掉匯源的事情。 ”朱新禮的表態暫時平息了這一輪市場猜測,匯源股價此前受出售資產刺激上漲,如今漲幅也漸次回落。市場何以如此看空匯源?業績低迷,負債高企,戰略飄忽,這是表面;更深一步,家族式、重親信的管理模式,上游私人產業和上市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都是資本市場不信任匯源的原因。 近日,一位接近朱新禮的人士對財 新記者透露,朱新禮和僅次于他的匯源果汁第二大股東軟銀賽富已達成一致。 朱新禮終於同意履行當年引資時的承諾,將上游產業裝入上市公司,具體情況將于近期公告。當財新記者就此向朱新禮求證時,他說: “事關上市公司,到時候看公告吧。 ” 上下游整合早有承諾 朱新禮對外從不避談對上游產業的重視。在最近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自稱從1992年創辦匯源果汁,並沒有想到將其做成品牌。 “主要是山東沂蒙的人民賣不掉水果。 ”他說。 如果能在2008年時將下游果汁生產和渠道賣給可口可樂公司,那是朱新禮回歸上游的最佳時機。 “當時我們每年的銷售量不到20億元,但可口可樂要出25億控股收購。 ”另一方面,朱新禮認為,通過賣股份,可以借助可口可樂這 條船,把匯源將近40個工廠的產品賣到全世界可口可樂的體系里。在當年的收購談判中,為保證上游產業利益,匯源和可口可樂還簽訂協議,保證供應商不變,從而保障果農和果園。而匯源方面為配合融入可口可樂渠道,也進行了自有渠道瘦身——這一步遺患無窮。 商務部一紙反壟斷審查讓這場交易無疾而終,朱新禮往上游轉移的打算受挫。但這一階段,匯源對上游的投入已經不止于保證果農的長期穩定供應。匯源對供應鏈的控制越來越直接。公司資料顯示,2008年下半年,匯源先後投入20億元建設上游果汁基地,僅湖北鐘祥的果蔬飲料加工項目投資就達7.2億元。 此後每年新建原料廠保持在十家左右。 朱新禮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匯源已在湖北、黑龍江、吉林、新疆等地建立果汁基地。它在新疆發展了十萬畝野生的沙棘基地;黑龍江伊春30萬畝的藍莓基地,全由公司自己控制,而非訂單模式。朱新禮對種果樹的熱情超過市場上任何一個飲料公司負責人, “這次我會去雲南普洱,去種10萬到20萬畝的木瓜,還有香蕉” 。 由此,匯源的上游鏈條成為上市公司之外最受資本市場重視的資產。根據匯源2012年財報,匯源果汁和上游供應商的貿易總額為12.49億元;此前幾年,匯源和上游供應商的貿易額也都在10億元上下。 上述接近朱新禮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匯源上市公司基本100% 的原料供應來自朱新禮控制的上游公司。如此巨大的關聯交易讓資本市場對其上下游價格轉移一直心存疑慮, “包括投資人在內,大家都搞不清楚利益在哪裡,這個模式價格轉移太容易了” 。 可口可樂收購失敗後,2010年7月,匯源的投資人法國達能退出,軟銀賽富以17.64億元對價接過了22.98% 的匯源股份,成為朱新禮之下的第二大股東。 前述接近朱新禮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投資入股時,軟銀賽富曾與朱新禮簽署協議,令其承諾三年內將上游資產裝入上市公司,解決關聯交易問題,朱新禮為此還拿出上游資產作擔保。賽富對資產注入到期不履約有回購選擇 權,可選擇讓朱新禮回購股權,也可選擇兌現擔保責任。按此推算,這份資產 注入承諾協議可能在今年7月到期。 “當時連上游裝進來的價格都定了,但股票市場一跌,朱新禮就反悔了。 ”該人士稱。朱新禮不想賣得太便宜,他對上游的期望高,估值也高,顯然不想稀釋股份。但注入上游資產估值過高,必然攤薄其他股東的股份,這又令投資人很難接受。 和投資人的拉鋸一直持續了將近三年。匯源的下游業務持續表現不佳,利潤一直維持在2億到3億元間,除去每年2億元左右的政府補貼,公司利潤僅在億元上下。到2012年,匯源果汁的利潤僅1616萬元,若不計入政府補貼的2.8 億元,實際業務已經出現巨額虧損。這樣的業績顯然達不到當初向投資人保證的增長。 就在贖回協議截止前幾個月,朱新禮和賽富再次進行了談判,雙方終於在價格上各退一步,朱新禮亦承諾履約注入上游資產到上市公司。詳細方案尚待公司公告。 全產品線迷途 對於上市公司持續低迷的業績,朱新禮解釋稱,可口可樂收購失敗後,匯源的業務架構、人事、產品乃至整個系統都需要一個重新戰略規劃的過程。 過去幾年,和發展上游產業的堅定相比,匯源上市公司的生產戰略顯得飄忽隨意。 匯源以純果汁飲料起家,在上世紀90年代碳酸飲料一統天下的格局下,匯源的蔬果汁迅速打開細分市場,成為高濃度(100% 純果汁)和中濃度(27%- 99%) 果汁兩個細分市場的龍頭。根據尼爾森的數據,2012年匯源在這兩個市場的佔有率仍達54.2% 和44.1%,保持多年領先地位。 這樣的絕對市場優勢地位卻沒有給匯源帶來高利潤率,自2009年以來,匯源的利潤率僅在5% -8% 之間,2012年甚至低至0.4%。朱新禮給出的理由是,匯源的低利潤率歸咎于市場上幾乎只有匯源一家做果汁,這種壟斷的市場缺乏企業間的競爭和潛力挖掘,市場整體規模有限。 “在高濃度和中濃度果汁行業,一年不過10億元的市場,太小;而成本和費用太高,所以不賺錢。 ”按照朱新禮的設想,把匯源賣給可口可樂,自己可以再新建一個果汁品牌和匯源競爭,如此才能做大市場。然而,可口可樂收購失敗,理想化的藍圖 不再,匯源顯然亂了陣腳。 2009年4月,匯源跟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農夫山泉 “水溶 C100” ,推出“檸檬 me” ,希望在低果檸檬飲料市場分一杯羹。 新產品推出不到一年,2010年3月,匯源又砸50億元推出“果汁果樂” ,殺入碳酸飲料市場。這一舉動受到外界質疑,被市場普遍認為是針對可口可樂推出的 “美汁源”果汁飲料的報復,缺乏對市場環境的評估。但當年,匯源卻將“果汁果樂”定位在除匯源100%(高濃度果汁)和匯源全有(中濃度果汁)品牌之外的主打果汁產品,促銷上投入巨大。同年,匯源還投資了水飲料,在福建、山東各投資2億和3億元建設純淨水與礦泉水項目。 2011年,匯源競拍獲得 “旭日升”冰茶商標權,成立子公司運營獨立品牌。同年又和蒙牛乳業簽訂合作協議,宣佈在鐘祥、宿遷等八個工廠投放巨資引進含乳飲料生產線,由蒙牛乳業提供奶粉原料,生產含乳飲料。 到2012年,就在主營業務持續下滑之際,匯源宣佈進入早已競爭白熱化的葡萄酒領域,投資5億元在遼寧建設葡萄酒酒莊和葡萄深加工項目。 近三年來,匯源投資動作頻頻,拉開了全產品線的架子,最多時曾擁有十多個產品系列,20多種口味,幾十種包裝,每年推出近100種產品。 然而,和可口可樂、統一、娃哈哈等不同,匯源的低濃度果汁和其他品牌至今沒有一個在市場獲得成功。在“果汁果樂”不溫不火幾年後,匯源又冠名了2012年青海衛視大型歌唱類選秀節目“花兒朵朵” ,但這一年,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加多寶冠名的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 。 曾經紅極一時的冰茶業務也沒有起色。當年拍得 “旭日升”時,朱新禮曾宣佈要將其做成除匯源以外的另一個主品牌。但今年4月,朱新禮卻告訴財新記者: “對於茶飲料只是隨便做一點點,未來還是一根筋做果汁。 ”更讓匯源無奈的是,飲用水產品非但沒能帶來預想的利潤,還在2012年捲入倒賣商標案件,朱新禮的親侄子涉案,案子至今未結。 尼爾森數據顯示,到2012年年底,匯源在果汁飲料產品市場佔有率從2009 年的5.4% 下滑至2.9%。朱新禮號稱沒 有競爭對手的高濃度果汁領域也出現追趕者,市場排名第二的品牌佔有率已經從2009年的13% 上升至23%,其營業額的市場佔有率更是接近30%。 2012年,就在果蔬汁整體銷量上升9.8%,原料成本下降的背景下,匯源卻錄得2.64億元的虧損,同期債務高達58.73億元,公司負債率70%。 而此時,朱新禮再次做出意外之舉,在央視投入4億元廣告費用,占到匯源銷售額的近五分之一,外界一片嘩然。朱新禮卻並不理解這些擔憂,他在綠公司年會上說: “我們花重金來投入廣告,這樣也有人說三道四。既然我們的國人都愛這個品牌,那我就借助這個機會把它做成一個大品牌。 ” 渠道離心力 除上下游關聯交易,產品線混亂等問題之外,匯源最受詬病的還有其一變再變,卻一直未能成功的渠道體系。 一位匯源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匯源建立之初採用簡單的 “直銷加分銷”模式,組建銷售公司80多家,有直營也有合資,前端人員曾達到7000人。 然而生產基地和產品線擴展後,全國網絡都出現了不適應。 在此情況下,匯源開始嘗試生產商 - 銷售公司 - 經銷商 - 消費者的模式。 匯源巨資收購了9個經銷公司,建立了500多個辦事處,銷售人員達到12000多人。銷售公司直接對接下邊的重點渠道餐飲、現代渠道(大型超市,百貨公司)和傳統渠道(批發和小便利店) 。這樣看似簡單的模式在實踐中卻幾經反複。 匯源先是希望通過不同產品線將公司分為不同事業部負責,最終成型的事業部包括 PET(塑料瓶裝) 、果汁和衍生產品三大事業部。此後把全國劃分成不同的大區來組建渠道,大區內的分公司擁有相對獨立的財務權。再之後,又相繼出現了項目制和承包制。但渠道形式的混亂最終賠上了經銷商的忠誠度。 匯源曾為配合可口可樂的收購大幅調整前端銷售人員數量,然而收購失敗,一切打倒重來。匯源華北地區一位經銷商告訴財新記者,匯源推出新產品時會給予更多優惠來促銷,然而真正賣得好的產品就那麼幾款,不好賣的使勁推也不管用。目前,匯源在批發和小便利店這樣的傳統渠道上一直難以突破。 “賣起來費事兒,利潤又不大。 ”這位經銷商說。 今年4月,匯源在渠道上又有新動作。有消息稱,上海煙酒集團將整合其在上海的銷售公司,在自有渠道中幫助匯源拓展市場,打入便利店等下級渠道。合作一旦形成,直接的影響就是匯源將再一次調整當地銷售網絡,這和匯源一直試圖控制渠道的戰略完全相悖。 對此,上述匯源高層人士並未給予直接回應,只是聲稱匯源在渠道上還將加大人力和資源上的投入。 在上述華北經銷商看來,匯源的每一次變動都勞師動衆。 “他們內部都是跟了朱新禮很多年的人在把持,如果他們動不了,就只有我們動。有些經銷商已經不幹了。 ”本刊記者于寧、王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