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動向之「底價」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9545.html

不用我多談,大家想到中國動向的大多因為阿里巴巴,估計沒有人買入或者留意這公司是因為他們的運動服裝業務。市傳阿里會於88日上市,要在上市前買入阿里,大家可以有三個選擇:日本的軟庫、美國的Yahoo! 或者香港的中國動向(3818)。軟庫和Yahoo!直接持有阿里兼在董事局有話語權,而中國動向則只是一個通過雲峰基金的的間直小投資者。以此看,中國動向對是三者中最差的選擇。

不過,若以阿里投資佔公司市計,中國動向對比前兩者大得多,所以阿里上市的估價對中國動向的股價影響最為關鍵。

因此,我們著眼阿里的估如何影響中國動向的「底價」。如何計算,每人都有各自的方法,而我則只計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和阿里的投資,然後再減去所有負債。其餘資產包括廠房、其他基金及上市公司的投資、和他們的本業運動服裝都視作沒有價值,又或是BONUS吧(如果日後市場給予它們價值)。

底價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 阿里投資 -所有負債

直至20131231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億元人民幣)
46.5
賬面的阿里投資(億元人民幣)
24.3
減:所有負債(億元人民幣)
(3.1)
底價(億元人民幣)
67.7
底價(億元港幣)
85.2
每股價值 (港幣)
1.54

根據以上計算,中國動向的底價最少是每股1.54元。

阿里巴巴的估
另一個問題是阿里究竟上市後多少?中國動向資負債表中的阿里投資有多少價還未反映呢?

中國動向於2011年透過雲峰基金投資1億美元,佔阿里0.3%股權。根據2013年的資負債表,手持的阿里投資人民幣24.3億元,反映阿里的總約為1300億美元。今年1月,老虎環球基金通過場外買入2億美元阿里的股份,估約為1250億美元。即是說現時中國動向已經按老虎基金的買入價充份反映了阿里巴巴未上市的價值。

那麼,上市後的價值是多少? 市傳是1500億-2000億美元。筆者估計,每上升100億美元,中國動向之底價會因此而增0.04港元,即按照這市值範圍,底價會變成1.63至1.84港元,有關計算可以參考我的facebook。

如果阿里以1500億美元上市,底價只1.63港元,相對現價1.4港元,豈不是沒有「肉食」?

最終上市價其實是公司與投行的角力所得出的結果,即是誰的bargainingpower 大,誰就有權定上市價。這次很明顯阿里的bargaining power 遠大於投行,看上市費用的結構就能感受到投行的無奈。因此,投行只能選擇想一個合乎情理的故事去高價推介阿里或洗手不幹,情況有點像當年的周大福。所以,如果市傳1500-2000億上市是真確,我認為下限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我想大家應該知道什麼是「鐘擺」吧。究竟阿里上市是會擺向過份興奮還是過份恐?中資機構投資者可以冒險不持有阿里嗎?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1

中國動向跟投雲鋒基金:阿里巴巴系的原始股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6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22 10:35 編輯

中國動向跟投雲鋒基金:阿里巴巴系的原始股東
作者:格隆匯 老漁
導讀:阿里系港股火了,誰會是其中的受益者?格隆匯會員老漁通過在龐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最終找到了一個港股上市公司,本期港股那點事就將他的“淘寶邏輯”分享給大家。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該公司的短期漲幅較大,投資者需要仔細把握。

上周,阿里健康(HK00241)火了一把,因為阿里巴巴宣布註資194億的在線交易藥品業務,從2015年3月23日停牌前的6.78港元,直接漲到12.26元,漲幅80%。後來,因為漲幅巨大,獲利回吐,周五收盤價為10.10元,目前市值是825億港元。而假如註資計劃全部完成,則總股本達到118.56億,以周五收盤的10.10元的價格計算,阿里健康的市值將達1200億港元。這就是人們對於互聯網的向往!(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今日收盤價為11.10港元。

我們再來看本次註資的內容和目標集團的詳細情況:註資總額194億,其中股票支付32.74億股,股價5.28元;可轉債21.6億,轉股價5.808元。目標公司是2014年300萬向陳先生買的,現在的凈資產是200萬,到2015年3月底的一整年是賺了7088萬人民幣,約8860萬港幣。所以,預計註入市盈率是219倍。股票暫且不算錢,21.6億的可轉債每年利息2%,五年不轉的話(股價低於5.808元),是可以要現金的。這個方案,註資股東還是蠻劃算。而對於阿里健康的股票,註入一個想象空間無限的業務,在中國這個龐大的醫藥市場競爭取勝,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魔鬼在於細節:本次註資後,阿里巴巴直接持有28.43%的股份,這個被註資的股份,有18個月的禁售期,所以,市場上的股票再漲,目前也與阿里巴巴無關。市場上真正立即得益的是原來持有阿里健康的老股東。現在,我們來詳細研究一下阿里健康這幾年老股東的得益情況。

在過去的2013年12月31日,阿里健康原名中信21世紀,股本是37億股,股價是0.56港元,市值是21億港元。連營業業務也就6億元,微利不虧損,這樣的公司丟到港股里,是完全不起眼的。但是,突然之前,驚濤巨浪來了,2014年1月23號的一份公告,宣布一個兩年20倍股即將誕生。


我們來看看這份公告吧,鏈接如下: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123/LTN20140123652_C.pdf


這份公告的核心內容是將向第三方(阿里巴巴)發行4,423,175,008股 認 購 股 份,認購總價是1,326,952,502港元,認購方是 Perfect Advance Holding Limited,於 英 屬 處 女 群 島 註冊 成 立,為Alibaba Holding之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這個公司就是最近公告中持有37.29%的公司,雲鋒基金在其中持有29.79%的股份,相當於阿里健康的股份1,317,570,045股,成本是每股0.3港元,總價值約4億港元,目前市值是146億港元。上升35倍。


本次入股是阿里巴巴主導,但是,出於某種考慮,認購方將由阿里巴巴控股70.21%,而雲鋒基金由雲鋒二期有限合夥出面,占29.79%的股份,合共13.17億股的阿里健康。在本次認購全部完成後(最後確定為2014年4月30日)的九個月後(也就是2015年1月30日後,雲鋒基金將任何時間有權要求將這批股票轉到自己名下。


大家都看出來了。這批雲鋒基金的股份已經升值巨大(不到一年,理論升幅30倍以上。)
好了,我們已經看到,除了阿里健康的老股東(那些股東如果持有到現在,應該非常的幸運!因為這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可售股份呀,一年20倍呀!),那樣的發財屬於偶然,而且可能是接力式的,一直從魚頭吃到尾的非常少。而雲鋒基金二期,是目前清晰可見的吃全魚者!


我們再來看看雲鋒基金是啥東東?


一:(百度)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zaIr2ie雲鋒基金的那些事兒


雲鋒基金和阿里巴巴集團(摘錄自上面鏈接)


2011年9月,雲鋒基金再次出手。《華爾街日報》報道阿里巴巴集團啟動員工股權購買計劃。由矽谷銀湖、俄羅斯DST Global和雲鋒基金共同收購價值16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員工和股東所持股份。外界分析認為,這筆交易可能是為了實現股東變現的需求。在這次收購中,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在320億美元,比起今日千億的估值,要少許多。


有意思的是,與雲鋒基金有著密切關系的多家企業和機構也參與了這一股權回購計劃。他們是新浪、中國動向、紅杉中國資本及巨人網絡。這些公司通過投資雲峰基金的形式分別出資參與了上述計劃。根據巨人網絡和中國動向公布的消息,兩家公司的出資金額分別為5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


點評:這個資料很詳細,但是,也間接說明一個問題:雲鋒基金可能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有限合夥人。所以,看見他們投了這麽多項目,可是到底那些有限合夥人得益,或者將來會得益,還是不一樣的。


二:雲鋒基金官網:http://www.yfc.cn/cn/team.html官網非常簡單明了,但是也幾乎只能算一個宣傳窗口,因為里面的信息太簡單啦。所以,我們直接貼圖了。

雲鋒基金的創始人:馬雲和虞鋒




雲鋒基金的投資企業,簡稱股東,其中大部分人是使用老板的個人資金投資,就我所知,目前只有巨人集團和中國動向使用了上市公司的資金投資。


雲鋒基金投資的企業,這里分不清一期二期,也分不清每個具體項目的有限合夥人都有哪些,信息太有限啦。


從這個主要投資的項目看,目前阿里巴巴和中信21世紀(阿里健康)已經成功,大大的成功了,阿里巴巴原始股賺了3倍以上,時間3年;中信21世紀還沒有套現,直接一年30倍(退出的時候有幾倍,另說了。)


未上市的公司里,也有大塊頭:螞蟻金服,華大基因,小米等等。


優酷土豆投資巨虧了。這個投資比較大,76億,未來看有沒有翻身機會。


港股的寰亞傳媒曾經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林建嶽的豐德麗太強勢了。雲鋒也許微虧出局啦。


從宣傳資料來看:雲鋒一期的總投資額(原始資本是)是一百億人民幣,約合15億美元。雲鋒二期是11億美元。其實一個未上市項目的投資額並不需要很大呀,可是一上市,泡泡就大了。二級市場股民苦啊!


好了,通過順藤摸瓜,我們知道市值1200億的阿里健康背後,最賺錢的股東是誰了,就是雲鋒基金。雲鋒基金我們也已經大起底,了解了他的股東和投資項目了。現在我們再來下一步:跟我們小散有什麽聯系呢?


要知道,參與雲鋒基金的投資者都是企業界的成功人士,我們是無緣得入的。而且,根據介紹,加入雲鋒基金有限合夥人的,大多數是以個人身份去投資的。這就更加只能讓我們眼饞流口水,感嘆生不逢時了。


很幸運,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例外,就是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去參與雲鋒基金LP的投資,而且贏得最大利潤,還能不出老千,多分紅給我們小股東的,這就是我們理想的投資對象了。


各位可能知道我想說的公司了:中國動向,HK03818


我們來看看他的投資情況,上圖片:


這張表是我摘錄的中國動向2014年的年報,其中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


第一項,就是雲鋒電子商務基金,目前的公允價值是32.29億人民幣,以6.2的匯率計算為美金是5.21億美金。這個是動向2011年用一億美金投資,然後2014年賣出了30%並分配後的價值,意味著總價值是7.5億,4年時間賺了6.5倍,難怪陳義紅要樂呵呵地派發特別股息了。


而雲鋒基金二期,中國動向也投資了3000萬美元,其中在阿里健康第一次發股票的2013年5月,中國動向就出資了154萬美元,約占3%的份額。以盈利30倍,交20%的所得稅,22%的管理花紅計算,這個計劃目前價值是3952萬股,價值4.38億港元,扣除20%的所得稅是3.51億港元,扣除22%的管理花紅和費用後的實際收益可達2.73億,是總投資額154萬美元的23倍!


很幸運,目前雲鋒基金的兩個大的成功項目都被中國動向占了,但是,根據雲鋒基金的歷程分析(2011年9月以後的雲鋒一期,二期的投資),中國動向未來還有其他的大塊頭項目,會有很大的收益。


也許是投資嘗到了甜頭,從2013年開始,中國動向就加大了投資力度。當然,投資就會有風險,這不,投資近三個億的麥考林只收回了10%的成本,其他90%的錢都打了水漂,我相信對於動向老板陳義紅來說,震撼是巨大的,好在這次大虧損並沒有阻止陳老板繼續投資,也許當時動向的主業太麻煩,不投資,沒出路呀!而且,這次失敗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紅杉基金是國內頂級的VC機構,進入這個圈子交點大學費才夠交情!


風險投資,十個只要成功一兩個,就可以保持整個組合不會太差,動向經歷了麥考林的大虧後,馬上又經歷了阿里巴巴的大賺,虧錢可以全部虧光投資額,可是賺錢可以賺幾倍的投資額,所以,一個組合有少數幾個投資項目結果不好是沒啥問題的(我今天就虧損了20%斬掉一個耍老千的股票,並且一笑置之!其他的股有大賺頭就行啦。),投資組合有大明星項目就行啦。中國動向短短三年多身兼阿里巴巴原始股和阿里健康的小非股兩大成功項目,運氣好到爆啊!


因為高風險,中國動向當然更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且,要選擇很知名,很大牌的籃子。過去幾年,中國動向除了投資了雲鋒基金的一期,二期共1.3億美金外,也投了別的大牌私募機構,總額達到13億多人民幣:中信夾層基金(中信集團)共3億元人民幣;镕煜基金2億元人民幣(不知名,紅杉的嗎?);德邦基金(郭廣昌系)2億元人民幣;元信東朝(杭州中策橡膠,國企,中國第一的朝陽輪胎)1.6億人民幣;上海磐信(莊濤,前中信資本總經理)2億多人民幣。除了雲鋒基金的投資,其他五個投資也都是2億人民幣的大手筆,一方面說明動向有錢,另外也表明表明動向的信心和氣魄。


更有甚者,動向還玩起了短期借貸,信息披露,公司向雲南一家地產商借出短期貸款三個月六億人民幣的投資,年化息率22%(三個月,正常可賺3300萬人民幣!),不過這個風險太大,上市公司還是少投吧,搞出負面新聞就不好了,下次股東會得提提了。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中國動向的主營業務情況,以下是中國動向過去十年的總體財務狀況,如圖:




中國動向是上次港股高峰的2007年10月10日上市的,發行價3.98元,發行總股數是14億4300萬股,募集資金57.43億元。這真是一個股市的幸運兒啊(身兼阿里巴巴和阿里健康的原始股東,也是運氣好到爆)。開盤第一天,收盤價是5.43港元,以當時總股本55.36億來計算是300億港元的市值。而8年後的今天,動向的市值才105億元(前幾天,才70多億元。)


我們從動向的十年財務數據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動向的主營業務如旭日東升,突飛猛進,從8億到42億,2010年到2014年,動向的主營業務則日落西山,一年不如一年,從42億到12億。2014年年報中,公司的業務已經走出底部,庫存清理基本完成,營業店面緩慢擴張,公司主營自營化,互聯網化慢慢成為體系。


公司選擇了子公司自營零售+經銷+加盟連鎖的運作方式,我覺得是可行的道路,公司的擴張會放慢,但是不會停止,投入不會很多,也不用說去並購別的大型服裝公司了


這可能就不符合秦大中先生的思路和期望了,秦先生辭去首席營運官,也就很正常了,無用武之地啊!秦先生也許會再去本行創業,以他的年齡和資歷,是完全可以期望成功的。


而中國動向,陳董把28歲的女兒提上來做執董,穩穩地守住,緩慢地擴張,做成家族百年老店,就可以啦,國外很多家族企業都是這樣的。也許要再看一兩個財報,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中國動向是輕資產公司,做品牌服裝為主,投資為輔。2014年專門成立投資分部,表示投資不再是打醬油,而是主業的一部分了。所以,要估中國動向的值,就得分開估主業服裝銷售和主業投資兩塊的值,再加起來,給一個折扣(體現安全邊際)。服裝歷史高位估值300億,那時候還完全沒有投資業,現在品牌還在,中國營銷+日本設計+意大利品牌,聯系到陳義紅的穩妥,給150億港元的2015—2016年估值(沒什麽理由哈。),投資部分比較深奧,但是總量已經很巨大,55億港元的可供分配金融資產,46億的現金和理財產品,總共100億了。里面還埋伏著好多大家夥的原始投資,也給150億港元吧(給投資估值保守點是非常必要的,世事難料啊,賺到手的錢才是真錢)。2015年底300億的估值,回到2007年剛上市的高峰(郭廣昌大佬2007年股市高峰期的估值,也是7年後才恢複並創出新高的!)


以後的估值,就以後再說啦!


我們不是來推薦股票的。所以,估值什麽的,就僅供參考啦!(我人微言輕,說話不算的,如果我說的話可以算數,我就要說:深圳市政府,好好考慮你的汽車限行,香港自由行政策吧,別老弄得老百姓左右為難啦!)。


但是,這樣一種思路:尋找可以間接賺大錢的目標公司來投資,是我們分享本文的主要目的。從源頭上來看,大股東,或者大股東後面的關聯股東,在牛市中是賺錢最徹底,從魚頭吃到魚尾的利益既得者,如果是上市公司,如果能夠套取現金,如果能真心厚道,把投資所得公平地分派給股東,則是巨大的投資機會。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投資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本文歡迎正當交流和合理質疑,不歡迎謾罵和諷刺。未經作者本人授權同意,本文拒絕轉載。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本文言論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研究交流平臺,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19

中国动向(HK03818)跟投云锋基金:阿里巴巴系的原始股东 老渔2014

http://xueqiu.com/3714977098/41458571
上周,阿里健康(HK00241)火了一把,因为阿里巴巴宣布注资194亿的在线交易药品业务,从2015年3月23日停牌前的6.78港元,直接涨到12.26元,涨幅80%。后来,因为涨幅巨大,获利回吐,周五收盘价为10.10元,目前市值是825亿港元。而假如注资计划全部完成,则总股本达到118.56亿,以周五收盘的10.10元的价格计算,阿里健康的市值将达1200亿港元。这就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向往!(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今日收盘价为11.10港元。
我们再来看本次注资的内容和目标集团的详细情况:注资总额194亿,其中股票支付32.74亿股,股价5.28元;可转债21.6亿,转股价5.808元。目标公司是2014年300万向陈先生买的,现在的净资产是200万,到2015年3月底的一整年是赚了7088万人民币,约8860万港币。所以,预计注入市盈率是219倍。股票暂且不算钱,21.6亿的可转债每年利息2%,五年不转的话(股价低于5.808元),是可以要现金的。这个方案,注资股东还是蛮划算。而对于阿里健康的股票,注入一个想象空间无限的业务,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医药市场竞争取胜,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魔鬼在于细节:本次注资后,阿里巴巴直接持有28.43%的股份,这个被注资的股份,有18个月的禁售期,所以,市场上的股票再涨,目前也与阿里巴巴无关。市场上真正立即得益的是原来持有阿里健康的老股东。现在,我们来详细研究一下阿里健康这几年老股东的得益情况。
在过去的2013年12月31日,阿里健康原名中信21世纪,股本是37亿股,股价是0.56港元,市值是21亿港元。连营业业务也就6亿元,微利不亏损,这样的公司丢到港股里,是完全不起眼的。但是,突然之前,惊涛巨浪来了,2014年1月23号的一份公告,宣布一个两年20倍股即将诞生。
我们来看看这份公告吧,链接如下: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
这份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将向第三方(阿里巴巴)发行4,423,175,008股 认 购 股 份,认购总价是1,326,952,502港元,认购方 Perfect Advance Holding Limited,于 英 属 处 女 群 岛 注册 成 立,为Alibaba Holding之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最近公告中持有37.29%的公司,云锋基金在其中持有29.79%的股份,相当于阿里健康的股份1,317,570,045股,成本是每股0.3港元,总价值约4亿港元,目前市值是146亿港元。上升35倍。
    本次入股是阿里巴巴主导,但是,出于某种考虑,认购方将由阿里巴巴控股70.21%,而云锋基金由云锋二期有限合伙出面,占29.79%的股份,合共13.17亿股的阿里健康。在本次认购全部完成后(最后确定为2014年4月30日)的九个月后(也就是2015年1月30日后,云锋基金将任何时间有权要求将这批股票转到自己名下。
大家都看出来了。这批云锋基金的股份已经升值巨大(不到一年,理论升幅30倍以上。)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除了阿里健康的老股东(那些股东如果持有到现在,应该非常的幸运!因为这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可售股份呀,一年20倍呀!),那样的发财属于偶然,而且可能是接力式的,一直从鱼头吃到尾的非常少。而云锋基金二期,是目前清晰可见的吃全鱼者!
     我们再来看看云锋基金是啥东东?
    (百度)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zaIr2ie云锋基金的那些事儿
      
云锋基金和阿里巴巴集团(摘录自上面链接)

2011年9月,云锋基金再次出手。《华尔街日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启动员工股权购买计划。由硅谷银湖、俄罗斯DST Global和云锋基金共同收购价值16亿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团员工和股东所持股份。外界分析认为,这笔交易可能是为了实现股东变现的需求。在这次收购中,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在320亿美元,比起今日千亿的估值,要少许多。
有意思的是,与云锋基金有着密切关系的多家企业和机构也参与了这一股权回购计划。他们是新浪、中国动向、红杉中国资本及巨人网络。这些公司通过投资云峰基金的形式分别出资参与了上述计划。根据巨人网络和中国动向公布的消息,两家公司的出资金额分别为5000万美元和1亿美元。
   点评:这个资料很详细,但是,也间接说明一个问题:云锋基金可能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有限合伙人。所以,看见他们投了这么多项目,可是到底那些有限合伙人得益,或者将来会得益,还是不一样的。
   
二:云锋基金官网:http://www.yfc.cn/cn/team.html官网非常简单明了,但是也几乎只能算一个宣传窗口,因为里面的信息太简单啦。所以,我们直接贴图了。
   云锋基金的创始人:马云和虞锋

                                             

云锋基金的投资企业,简称股东,其中大部分人是使用老板的个人资金投资,就我所知,目前只有巨人集团和中国动向使用了上市公司的资金投资。


云锋基金投资的企业,这里分不清一期二期,也分不清每个具体项目的有限合伙人都有哪些,信息太有限啦。


从这个主要投资的项目看,目前阿里巴巴和中心21世纪(阿里健康)已经成功,大大的成功了,阿里巴巴原始股赚了3倍以上,时间3年;中信21世纪还没有套现,直接一年30倍(退出的时候有几倍,另说了。)
未上市的公司里,也有大块头:蚂蚁金服,华大基因,小米等等。
优酷土豆投资巨亏了。这个投资比较大,76亿,未来看有没有翻身机会。
港股的寰亚传媒曾经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林建岳的丰德丽太强势了。云锋也许微亏出局啦。
从宣传资料来看:云锋一期的总投资额(原始资本是)是一百亿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云锋二期是11亿美元。其实一个未上市项目的投资额并不需要很大呀,可是一上市,泡泡就大了。二级市场股民苦啊!
好了,通过顺藤摸瓜,我们知道市值1200亿的阿里健康背后,最赚钱的股东是谁了,就是云锋基金。云锋基金我们也已经大起底,了解了他的股东和投资项目了。现在我们再来下一步:跟我们小散有什么联系呢?
要知道,参与云锋基金的投资者都是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我们是无缘得入的。而且,根据介绍,加入云锋基金有限合伙人的,大多数是以个人身份去投资的。这就更加只能让我们眼馋流口水,感叹生不逢时了。
很幸运,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例外,就是以上市公式的身份去参与云锋基金LP的投资,而且赢得最大利润,还能不出老千,多分红给我们小股东的,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投资对象了。
各位可能知道我想说的公司了:中国动向,HK03818
我们来看看他的投资情况,上图片:


这张表是我摘录的中国动向2014年的年报,其中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第一项,就是云锋电子商务基金,目前的公允价值是32.29亿人民币,以6.2的汇率计算为美金是5.21亿美金。这个是动向2011年用一亿美金投资,然后2014年卖出了30%并分配后的价值,意味着总价值是7.5亿,4年时间赚了6.5倍,难怪陈义红要乐呵呵地派发特别股息了。
而云锋基金二期,中国动向也投资了3000万美元,其中在阿里健康第一次发股票的2013年5月,中国动向就出资了154万美元,约占3%的份额。以盈利30倍,交20%的所得税,22%的管理花红计算,这个计划目前价值是3952万股,价值4.38亿港元,扣除20%的所得税是3.51亿港元,扣除22%的管理花红和费用后的实际收益可达2.73亿,是总投资额154万美元的23倍!
很幸运,目前云锋基金的两个大的成功项目都被中国动向占了,但是,根据云锋基金的历程分析(2011年9月以后的云锋一期,二期的投资),中国动向未来还有其他的大块头项目,会有很大的收益。
也许是投资尝到了甜头,从2013年开始,中国动向就加大了投资力度。当然,投资就会有风险,这不,投资近三个亿的麦考林只收回了10%的成本,其他90%的钱都打了水漂,我相信对于动向老板陈义红来说,震撼是巨大的,好在这次大亏损并没有阻止陈老板继续投资,也许当时动向的主业太麻烦,不投资,没出路呀!而且,这次失败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红杉基金是国内顶级的VC机构,进入这个圈子交点大学费才够交情!
风险投资,十个只要成功一两个,就可以保持整个组合不会太差,动向经历了麦考林的大亏后,马上又经历了阿里巴巴的大赚,亏钱可以全部亏光投资额,可是赚钱可以赚几倍的投资额,所以,一个组合有少数几个投资项目结果不好是没啥问题的(我今天就亏损了20%斩掉一个耍老千的股票,并且一笑置之!其他的股票有大赚头就行啦。),投资组合有大明星项目就行啦。中国动向身短短三年多兼阿里巴巴原始股和阿里健康的小非股两大成功项目,运气好到爆啊!
因为高风险,中国动向当然更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要选择很知名,很大牌的篮子。过去几年,中国动向除了投资了云锋基金的一期,二期共1.3亿美金外,也投了别的大牌私募机构,总额达到13亿多人民币:中信夹层基金(中信集团)共3亿元人民币;镕煜基金2亿元人民币(不知名,红杉的吗?);德邦基金(郭广昌系)2亿元人民币;元信东朝(杭州中策橡胶,国企,中国第一的朝阳轮胎)1.6亿人民币;上海磐信(庄涛,前中信资本总经理)2亿多人民币。除了云锋基金的投资,其他五个投资也都是2亿人民币的大手笔,一方面说明动向有钱,另外也表明表明动向的信心和气魄。
更有甚者,动向还玩起了短期借贷,信息披露,公司向云南一家地产商借出短期贷款三个月六亿人民币的投资,年化息率22%(三个月,正常可赚3300万人民币!),不过这个风险太大,上市公司还是少投吧,搞出负面新闻就不好了,下次股东会得提提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国动向的主营业务情况,以下是中国动向过去十年的总体财务状况,如图:




中国动向是上次港股高峰的2007年10月10日上市的,发行价3.98元,发行总股数是14亿4300万股,募集资金57.43亿元。这真是一个股市的幸运儿啊(身兼阿里巴巴和阿里健康的原始股东,也是运气好到爆)。开盘第一天,收盘价是5.43港元,以当时总股本55.36亿来计算是300亿港元的市值。而8年后的今天,动向的市值才105亿元(前几天,才70多亿元。)
我们从动向的十年财务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动向的主营业务如旭日东升,突飞猛进,从8亿到42亿,2010年到2014年,动向的主营业务则日落西山,一年不如一年,从42亿到12亿。2014年年报中,公司的业务已经走出底部,库存清理基本完成,营业店面缓慢扩张,公司主营自营化,互联网化慢慢成为体系。
公司选择了子公司自营零售+经销+加盟连锁的运作方式,我觉得是可行的道路,公司的扩张会放慢,但是不会停止,投入不会很多,也不用说去并购别的大型服装公司了
这可能就不符合秦大中先生的思路和期望了,秦先生辞去首席营运官,也就很正常了,无用武之地啊!秦先生也许会再去本行创业,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是完全可以期望成功的。
 而中国动向,陈董把28岁的女儿提上来做执董,稳稳地守住,缓慢地扩张,做成家族百年老店,就可以啦,国外很多家族企业都是这样的。也许要再看一两个财报,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中国动向是轻资产公司,做品牌服装为主,投资为辅。2014年专门成立投资分部,表示投资不再是打酱油,而是主业的一部分了。所以,要估中国动向的值,就得分开估主业服装销售和主业投资两块的值,再加起来,给一个折扣(体现安全边际)。服装历史高位估值300亿,那时候还完全没有投资业。现在品牌还在,中国营销+日本设计+意大利品牌,联系到陈义红的稳妥,给150亿港元的2015—2016年估值(没什么理由哈。),投资部分比较深奥,但是总量已经很巨大,55亿港元的可供分配金融资产,46亿的现金和理财产品,总共100亿了。里面还埋伏着好多大家伙的原始投资,也给150亿港元吧(给投资估值保守点是非常必要的,世事难料啊,赚到手的钱才是真钱)。2015年底300亿的估值,回到2007年刚上市的高峰(郭广昌大佬2007年股市高峰期的估值,也是7年后才恢复并创出新高的!)
以后的估值,就以后再说啦!
我们不是来推荐股票的。所以,估值什么的,就仅供参考啦!(我人微言轻,说话不算的,如果我说的话可以算数,我就要说:深圳市政府,好好考虑你的汽车限行,香港自由行政策吧,别老弄得老百姓左右为难啦!)。
但是,这样一种思路:寻找可以间接赚大钱的目标公司来投资,是我们分享本文的主要目的。从源头上来看,大股东,或者大股东后面的关联股东,在牛市中是赚钱最彻底,从鱼头吃到鱼尾的利益既得者,如果是上市公司,如果能够套取现金,如果能真心厚道,把投资所得公平地分派给股东,则是巨大的投资机会。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投资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本文欢迎正当交流和合理质疑,不欢迎谩骂和讽刺。未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本文拒绝转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60

中國動向(3818)改變模式打造品牌,現金充足投資業務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05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7 11:22 編輯

中國動向(3818)改變模式打造品牌,現金充足投資業務
作者:楊嵐 馬莉

一、集團股權結構穩定,創始人重回前臺掌舵

中國動向成立於2001年,時任李寧公司總經理的陳義紅主導創立李寧子公司北京動向,目標瞄準國際運動服飾多品牌代理。2005年陳義紅以自有資金購買北京動向80%的股權,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2005年為收購Kappa品牌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摩根士丹利作為戰略投資者為公司註入3800萬美元,並取得20%股份。

集團於2007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IPO共計發行15.81億股,首發價每股3.98港元。當當前公司股價格每股1.93港元(2015/5/25),值總市值107億港幣,遠低於團集團07年發行價。

集團最大股東為的由陳義紅先生為實際控制人的PosedionSportsLimited,持股40.23%。上市以來集團實際控制人共進行兩次減持。分別是2009年7月22日,陳義紅先生及其妻子通過PoseidonSportLimited和ColourBillionLimited共減持1.4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2.48%,減持價格5.02港元。第二次大股東減持於2013年6月19日,陳義紅先生通過Posedion減持公司2.5億股股份,減持價1.4港元,占已發行股本的4.51%。

公司其他大股東為海外投資機構Prime Capital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和Hermes Invesment Management。


公司上市後,沒有定向增發記錄。公司目前僅有兩位執行董事,分別為公司創始人及實際控制人陳義紅先生(集團主席、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以及陳先生女兒陳晨女士。集團年報披露的高管人員目前有一位,為擔任Phenix株式會社社長的孫建軍先生。公司未向以上三位高管發行購股期權。

二、服裝主業重挫後轉型待重生

中國動向服裝業務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在中國大陸,公司其主要從事Kappa品牌的設計、開發、市場推廣和批發零售業務。在日本,中國動向於2008年收購日本Phenix公司,獲得其旗下全球滑雪及戶外運動服品牌【Phenix】和【Kappa】品牌在日本的所有權。目前集團在中國的Kappa業務占到集團主營業務收入的65%。


(一)從高速發展到急速下滑,原有商業模式遭挑戰

2010年前,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高速發展。自集團2007年上市以來,受惠於中國大陸經濟以及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高速發展,中國動向以其Kappa產品在體育品牌中獨樹一幟的時尚性,具有差異化的市場推廣模式,成功地在體育和休閑交界的藍海市場占據大片市場。集團在2007年至2010年間,采取純批發的【主要經銷商】模式,通過在全國各區域指定唯一經銷商的方式,降低了同一區域內品牌的無序競爭,有效提高了經銷商效率及忠誠度。在此策略下,集團於2007年至2010年間在國內大面積鋪展銷售網絡,同期Kappa品牌在國內收入CAGR達到30.4%。

與此同時,為保持產品的時尚型和差異化優勢,集團通過並購Phenix公司、與著名設計師MichaelMichalsky先生以及知名海外機構,如UniversityofArtsLondon(UAL)和WGSN合作,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制造和產品采購能力。在集團一系列的努力下,其Kappa產品在市場一直享受著品牌及時尚性為其帶來的溢價。因此其產品毛利率水平也維持在63%左右的高水平。

然而自2010年以來,集團在中國區收入開始出現大幅滑坡。2010年以後,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增速放緩,國內外各大廠商的競爭日趨激烈。受累於其原先的輕資產、純批發的運營模式,中國動向在渠道控制以及對終端市場變化的反應上開始落後市場。

因此自2011年開始,前期大幅擴張留下的經銷商高庫存、低店效等問題開始影響中國動向。面對此困境,集團於2011年主動減少了經銷商銷售訂單,並且對經銷商存貨進行了一次性回購,以減輕經銷商壓力。同時,集團被迫開始大幅關閉低效門店,並且與原先第二、第三大的分銷商百麗和寶勝國際終止了合作關系。在終端價格方面,集團也開始給予經銷商在產品折扣方面更大力度的支持。這些因素均導致集團主營收入和毛利率自2011年開始持續下滑。



(二)Kappa業務觸底後全面轉型

自2013年開始,中國動向開展了一系列內部改革,力爭使其主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1、管理團隊變化

集團於2010年任命SandrineZerbib女士為集團首席執行官,但Zerbib女士於2011年11月辭職。此後集團創始人陳義紅先生便一直擔任集團執行董事與首席執行官,秦大中先生則一直擔任集團首席運營官。秦先生於2014年12月辭任集團執行董事與首席運營官職務。

目前集團僅有兩位執行董事,分別是陳義紅先生本人以及負責集團品牌運營的陳先生女兒陳晨女士。另外集團聘請了有豐富零售業務經營的孫建軍先生加入高層團隊,顯示出集團對發展零售事業的重視。目前,集團整個管理團隊精簡高效並且利益高度一致。

2、集團業務進行全面調整

集團從品牌端、生產端、供應鏈、零售終端等各方面,對Kappa在中國的業務進行了全面調整。

在品牌端,集團通過線上線下的配合,持續提升品牌曝光度。在線上,集團借助社交媒體,強勢發布產品和品牌信息,及時傳遞產品理念和動態信息。在線下,集團通過店鋪形象的提升、內部推廣與陳列的改變,以及圍繞店鋪的各種公關真人活動,對品牌進行了成功的宣傳。

在生產端,集團與日本在太倉共同設立生產基地。目前該生產基地由日本人管理,主要以針織生產以及打版為主。同時,由於國內目前梭織水平不及日本,集團未來規劃將該生產基地向梭織發展。這一生產基地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集團的生產制造成本。

在供應鏈端,集團建立起了一套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目前,集團已可以做到對大部分門店單店配送,並提供最高一周補貨兩次的服務。高效的供應鏈系統覆蓋了集團70%以上的門店。這使得集團可以在研究貨品上市的表現後進行針對性補單,並直接將產品從工廠運送至門店。

與此同時,集團也開始了對產品的滾動式開發。在對現有產品進行補單的基礎上,集團會針對原有受歡迎的產品進行升級,以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升級產品的總量已占到了集團整體排產量的7%。

在終端零售方面,集團從原有的輕資產大批發模式轉為現在的【自營零售+經銷+加盟連鎖】模式。2014年,集團下屬的自營或間接運營的店鋪已達到350家,其收入達到中國大陸總銷售額的34.8%。

集團自2011年已開始著手加強對分銷渠道的控制。其與部分核心經銷商共同出資設立邁盛悅合,主要經營Kappa、Nike、Adiddas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在國內的代理經銷。作為集團目前最大的分銷商,中國動向持有邁盛悅合22.05%的股權。2014年邁盛悅合與集團之間的交易額達到3.25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25.8%。


在投資邁盛悅合的基礎上,集團近年也開始了一系列的渠道改革工作。首先,在原有的經銷模式上,集團開始緊密貼近客戶,針對不同區域和渠道的客戶建立不同的銷售模式。其次,在設立自營零售店後,集團開始通過強大的大數據信息系統來監控零售店鋪銷售數據,對產品銷售商的各類數據分析和監控(比如排產、銷售、售罄率等)。集團希望以此對市場需求進行快速反應,保持產品上下架與市場保持一致。另外,集團還會針對終端不同的消費需求,制定和執行零售培訓計劃,來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同時集團也重新開始渠道的擴張。2014年集團在凈開店126家的同時,對原有地理位置不適的門店進行了替換。2014年集團共置換10%的門店,這些新替換的門店總計增加流水23%。集團預計2015年全年門店數量擴張至1270家左右。

3、集團服裝業務觸底回升

基於上述一系列改變,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業務開始有所好轉。集團同店銷售在2014年Q4實現低雙位數增長,而2015年訂貨會的訂單量也同樣出現低雙位數增長。同時,在毛利率較高的補單方面,Kappa中國區業務同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受惠於高毛利率的補單量提升,集團2015年Q1的同店銷售增長達到28%,遠遠超過集團訂貨會訂單的增長。

庫存方面,集團也顯示出明顯的改進。目前集團庫存整體庫齡在7-8個月左右,新品庫齡在4-4.5個月。在庫存結構上,從13年70%的滯銷品,轉變為14、15年60%-70%為新品。同時,目前集團的SKU也出現了下降趨勢,從以前的10個系列下降為了目前的5個趨勢。

集團未來著重關註單店頻效的提升。。隨著轉型的深入,集團預計主營業務會在14年見底,並於15年開始回升。受困於行業發展,集團不再單一專註於主營收入的高速發展,而是希望在運營效率和費用控制上取得巨大提升。

為此,集團希望繼續提升供應鏈物流的配送以及對市場信息的回饋效率,融合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在產品開發上努力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增加銷售提升店效。同時,在銷售網點的擴張上,集團希望在未來三年內將店鋪數增加至2000家。

(三)日本業務相對穩定,受日元貶值影響較大

集團的日本業務在日元計算下一直處於盈虧平衡的狀態。在Kappa品牌方面,集團在日本通過舉辦各種高人氣公益活動,通過簽約知名球星以及植入各種流行雜誌的做法,大幅提高Kappa在日本的受關註度。在Phenix品牌方面,圍繞品牌的產品理念和特殊功效,配合不同的雜誌載體,集團努力突出Phenix運動產品獨特的專業性、極限運動的功能性和時尚感。

然而,受近兩年日元兌人民幣快速貶值以及日本市場銷售不旺的影響,集團日本業務營業收入並表後出現明顯下滑的走勢。


(四)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滑坡後開始企穩

集團整體收入和利潤水平在2011年之後墜崖式滑坡。由於在中國和日本兩地業務均不斷萎縮,集團2014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2010年巔峰時期的29.6%。2014年EBIT的大幅上升則主要歸因於集團在發展自營零售業務後毛利率的提升。


2010年後毛利率大幅滑坡。。集團自2007年上市至2010年間,由於產品在運動品牌中獨特的時尚性元素,一直保持了60%左右的高毛利率水平。2011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劇烈、需求下降、庫存減值增加等因素的影響,集團毛利率下滑明顯.

三項費用率在在11年大幅上升後逐步企穩。。集團營業收入自2011年開始下滑巨大,而集團從前純批發的模式導致經銷商店鋪的大面積關閉未能使集團的期間費用有明顯降低。這使得集團期間費用率在2011、2012兩年增長明顯。




三、集團賬上現金充裕,投資業務穩步發展

(一)集團投資業務逐年壯大

中國動向賬上資金充裕,財務狀況良好。止截止2014年年12月月31日,集團總資產113.09計億元,其中現金及短期投資總計53.26億元,占比達到47.1%。同期集團賬上凈資產103.6億元,截止5月25日市值107億港元(約合85.6億元人民幣);集團常年沒有銀行計息負債,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低於10%的低水平。


受惠於其充裕的賬上資金,集團近年在投資業務上頻頻出手。其穩健的投資風格以及和阿里集團良好的關系使其投資業務的收入逐年上升。2014年,集團7.31億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收益主要來自於出售阿里巴巴上市後集團所持有的股份。


在集團投資業務收入不斷擴大的同時,其投資業務公允價值的上升也使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比例不斷上升。截止2014年12月31日,集團賬上可出售投資為45.8億元,已占到集團賬面總資產的40.5%,總市值的55%。

在集團資產負債表上45.8億元的可出售投資包括了:

集團於2011年9月與雲峰電子商務基金簽訂認購協議,出資1億美元投資於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9月,阿里巴巴於紐約聯交所上市,集團在出售持有股份的30%後獲利6.86億元。作為雲峰電子商務的長期合作夥伴,集團目前持有雲峰電子商務基金股權的公允價值為32.29億元。

2011年9月,集團與中信夾層基金簽訂認購協議,在中國進行權益及債券投資;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2.38億元,屬於固定收益類項目,每年能為集團帶來穩定的現金流。

2014年9月,集團與元信東朝簽訂認購協議,投資於制造業;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1.65億元。

2011年9月,集團與上海磐信簽訂認購協議,在中國進行權益及債券投資;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2.02億元。

集團其他的7.46億元投資包括:雲峰基金(由馬雲和虞峰發起設立的私募基金,在中國進行股權投資)、小米、陌陌、螞蟻金服、德邦創新資本等。

(二)現金流較穩定,高派息率最大化股東收益

受困於2011年後業績低迷,集團經營性現金流出現大幅下滑。其中,2011年由於集團為減輕經銷商庫存進行一次性的庫存回購活動,該年集團經營性現金流幾乎為零。2014年受限制性銀行結余的下降和應付稅款增加的影響,集團的經營性現金流又一次出現明顯滑坡。


受惠於集團充裕的現金情況,集團在歷史上一貫給予股東較高的回報率。團集團2014年派息息0.1308港元/股,參照2015年年5月月25日收盤價,股息率達到6.8%。


同時,到由於其輕資產的運作模式,中國動向在上市後到2010年之前均保持了高達20%的左右的ROE水平。在2011年業績滑坡後,其ROE均徘徊在極低的水平。2014年受惠於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帶來的高ROS,集團2014年ROE反彈明顯。同時,由於集團投資業務和現金的快速增加,集團賬面資產總額快速提升,這使集團資產周轉率出現下滑。


四、業績觸底反彈投資業務穩定,現金充足留下想象空間

1、集團服裝主業重新調整後預期開始反彈。受行業不景氣及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集團在中國區主營業務收入自2011年開始大幅下滑。面對此情況,集團從原本輕資產的【純品牌+批發】模式轉型成為【自營零售+經銷+加盟連鎖】的運營模式。同時,集團在品牌、生產、供應鏈端均進行了大幅調整,力爭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及毛利率水平。集團調整已初見成效。2014年Q4和2015年Q1,集團同店銷售、補單量均出現增長,存貨庫齡則明顯下降。

2、投資業務穩步增長。集團在投資業務上不斷有所建樹。目前集團賬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5.8億元,其中包括投資雲峰基金、雲峰電子商務(專門投資於阿里巴巴股權)、中信夾層基金、元信東朝、上海磐信等權益、債券投資。集團過去兩年投資於金融資產的收入分別為1.4億和2.8億。2014年集團由於出售阿里巴巴上市後股份獲得的一次性收入更是達到6.86億元。集團目前手頭現金充裕,並且在各個領域投資已日趨成熟;憑借其與阿里集團良好的關系,我們預計集團未來在投資業務上的盈利將穩中有升。

3、主營業務觸底回升,現金充裕前景充滿可能性。雖然近幾年集團主業業績並不理想,但是隨著集團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及對供應鏈及零售終端的調整,我們預計從2015年開始集團主營業務將會觸底反彈。同時,集團賬上擁有52.73億元的現金、45.8億元的可出售投資;這為集團未來繼續發展投資業務或者進行其他轉型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目前集團市值約合83.3億人民幣,14年底賬上凈資產103.59億元。我們預計集團2015年及2016年EPS分別為0.061和0.070元,當前股價對應15、16年凈資產PB分別為0.82X和0.81X。


來源:銀河證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42

兩融新動向:多券商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875.html

兩融新動向:多券商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一財網 王娟娟 2015-07-05 15:40:00

6月15日A股開始暴跌以來,監管層接連發布救市政策,本周末多項政策“組合拳”祭出。而券商機構方面,21家證券公司聯合“維穩”公告之後,國泰君安、長江證券、方正證券等多家券商已火速宣布,在兩融業務方面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為防範融券賣出交易對股票價格的沖擊,減緩對市場預期的負面影響,維護市場穩定。國泰君安以上述理由在4日首先宣布,擬對融券交易采取臨時性限制措施:1、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2、對融券客戶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嚴格監控。

同日,長江證券也發布公告,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同時,對融資融券擔保證券折算率及標的證券融資保證金比例進行了調整,上調83只股票折算率,上調幅度為5%-30%;並將標的證券融資保證金比例下限由0.8下調為0.6。

無獨有偶,方正證券也以類似理由對融券交易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方正證券則更為明確表明,自2015年7月6日起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同時對融券客戶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嚴格監控。

多家券商在兩融業務方面的緊急調整和落地,穩固場內融資盤之意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兩融業務也被監管層作為本輪政策救市的重要抓手,兩融業務新規也在7月1日提前推出,此前也已有多家券商火速反應,在合約展期、平倉線等方面做出新的調整。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48

城建模式新動向 發改委打造60個產城融合示範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367.html

城建模式新動向 發改委打造60個產城融合示範區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07-09 20:25:00

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選擇60個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生產、工作和生活區的分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推高了生產生活成本,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產城融合成為各個城市著力的重要方向。

打造60個示範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9日發布《關於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為進一步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或增長極,形成功能各異、相互協調補充的區域發展格局,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選擇60個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產城融合示範區是指依托現有產業園區,在促進產業集聚、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按照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為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發揮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經過努力,該區域能夠發展成為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城市服務功能完善、邊界相對明晰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通知》要求,示範區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以地級城市(區)為主,適當考慮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二是有合規設立的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為依托,產業園區和周邊區域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主導產業符合生態環保和人口集聚要求,適合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三是行政區劃明確清晰,與現有行政區劃相協調,以依托的產業園區所在地行政區命名,不出現“新區、新城、產業園區”等。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過去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大多是按照功能區規劃發展,這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基本方法。但城市過大,功能區過大,就必然會帶來交通擁堵以及生產生活成本過高等問題。

以廣州為例,位於廣州東南部的廣州開發區和南沙開發區聚集了大量的生產企業,但由於缺乏相應的生活配套,在這些企業上班的不少人員每天“鐘擺式”地往返於市區和開發區。與之相似,珠江新城作為廣州的CBD,在此上班的大量白領居住在南邊的番禺,形成了相當大的交通壓力。

另一方面,在新建設的開發區,對新一代的產業工人尤其是85後、90後來說,他們對工作之外的生活環境、配套也十分看重,如果開發區沒有相應的生活配套,對這一群體而言,吸引力顯然要下降很多。

“現在講產城融合更多是從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一個良性的互動。”牛鳳瑞說,工業化如果沒有城市化作為依托,工業化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反過來說,如果城市化沒有工業化的支撐,那麽城市化就是無源之水。“過去我們是人為地割裂開來。”

對此,《通知》要求,要統籌規劃包括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的功能分區。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實現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人口集聚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住居、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提升宜居宜業水平。

《通知》指出,推進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利於協同推進城鎮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有利於探索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3個1億人”的就近城鎮化;有利於形成功能各異、協調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深化開發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

功能區劃分之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過於強調功能區的劃分,從而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註。

廣州市某經濟發展部門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過去我國城市發展中,太強調功能的劃分,由此帶來了生產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區的完全割裂,造成了很多成本的增加,現在國家就更註重要把生產和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此前曾對本報表示,大中小城市應當有不同的規劃理念。例如,小城市的話搞“前店後廠”模式就可以,中等城市就應該搞功能分區,而大城市的話不能搞功能分區,太大的功能區會帶來生活的不便。

不過,牛鳳瑞認為,盡管功能區劃分存在著不少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功能區劃分。“它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如果我們的功能區都是綜合性的,那也會帶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如果將工業區和生活區完全混合起來,也會產生一些互相幹擾的問題。”

“這里面沒有對和錯的問題,而是一個合理度的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牛鳳瑞說,類似CBD是金融產業和高新產業聚集的地方,只有聚集,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應。在CBD工作的很多白領都希望居住在工作地附近,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現在大多家庭夫妻倆都是雙職工家庭,很少有兩個人都在同一個區域,因此很難做到工作地和居住地完全融合。

牛鳳瑞說,過去的專業功能區可能只有幾平方公里,而現在很多地方的功能區動不動就是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了。“所以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空間尺度的把握問題。”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47

中國動向盈利預警

中國動向所面對的問題比想像中的嚴重,對它的TURNAROUND能力有些改觀了.看得出品牌價值在持續下降.
E
sprit 的經驗得知,潮流品牌起死回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如果進入以下的惡性循環 (Kappa的產品滯銷 > 經銷商不願入貨 > 牌曝光率及知名度下降 > 產品持續滯銷……),到最後品將會被定性為"過時",介時品牌價值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剩 無幾 ,將會很難返身. 可幸是中國動向仍然有數十億現金作宣傳/併購/資源整合之用,還有空間一博.
不過始終估值相當便宜,筆者會減持一半至佔組合1%.且看它以後的故事發展如何.

------------------------------------

中動向發盈警 料收入跌3成

 
2012.7.7

【本報訊】中國動向(03818)昨發盈警,預計上半年收入按年減少29%,純利率則由去年同期19%跌至約10%至12%。公司提出中期戰略計劃,惟分析員指無甚新意。
按照公告計算,中動向上半年收入或約為8.37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最少為8,370萬元,按年最多下跌62.8%。公司解釋,經銷商受累於盈利能力下降及存貨過剩,令市場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公司去年已採取措施解決經銷商存貨問題,包括提出自願回購安排,總共購回14.5億元存貨。
 
中動向自年初起就已進一步調整各季產品類別,並減少經銷商訂貨量,今年第三及第四季的定單總額按年錄得中雙位數倒退。
 
中期戰略被抨欠新意
 
公司亦制定中期戰略計劃,當中包括強化品牌獨特性、加強研發的內部資源整合、改善成本管理等,並指在戰略計劃實施時,財務業績及經營表現會短期受壓。
 
有參與電話會議的分析員指,公司上半年繼續關店400至500間,目標至年底店舖數量維持在2,200間至2,400間;至於存貨問題,公司指今年不會大規模回購存貨。他續稱,中動向提出的中期戰略並無太大新意,惟公司每股淨現金已高於股價,仍屬吸引。
巴克萊指出,持續看淡內地運動服裝行業,因國際運動品牌新一輪減價戰將更加激烈.

(經日報濟)

-----------------------------------------------------------------------------------

中國動向中期收入及盈利大跌,收入料跌約29%

06/07/2012
 
《經濟通通訊社6日專訊》中國動向(03818)發出盈利預警,料其截至今年6月底止
中期盈利大減,期內收入將按年跌約29%,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19%,跌至約10%至
12%。


  主要由於去年經銷商盈利能力下袶及存貨過剩,令市場競爭加劇,產品折扣提高,雖然去年
集團已採取措施協助經銷商減少存貨,包括提出一次性回購安排,購回約14﹒5億人民幣之存
貨,但今年存貨問題仍然面臨較大挑戰。

  公司早前收到的第三季及第四季訂單,總額較去年同期,錄得中雙位收跌幅。因此,預計全
年收入亦會出現顯著下降。

  不過,集團表示,已制定中期戰略計劃,計劃於2014年前完成。主要包括強化品牌;加
強研發資源整合;改善成本管理;致力清理存貨;及積極發展Kappa新業務等。但相信在實
施時,會對財務及經營表現,在短期內無可避免受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99

$1港元以下的中國動向

自從2011年賣出安踏後,筆者巳沒有太多留意內地的體育用品版塊.但是最近看到德銀關於中國動向投資評級的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眼球.不過吸引我的絕對不是它對該股票的目標價,而是裏面提到的一個數據, 就是其持有淨現金達每股1.05港元.值得留意的是,今天它的收市價才只是$1港元.

中國動向是眾多內地體育用品股中比較有
的品牌,其可塑性高.

筆者不知道它還會下跌多少,但巳於前天$0.97買入了第一注.雖然這項投資較為進
,但看情形值博率不錯,只要控制注碼得宜,應該是一項有較好安全邊際的TURNAROUND PL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3

動向難測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486229

  昨天如果買了牛證過夜,今天早上一看財經新聞,壞消息之多真是難以安枕。

  昨天收市之後期指呈現低水57點,夜期開市之後進一步下跌,低水進一步擴大到近90點;晚上美股在油價再次下跌的拖累下又再曾經下跌百多點,尚幸收市只跌了23點,稍為安心一點,只是港股預託證券則下跌了64點,仍然令人憂心忡忡。

  可是一看新聞,真糟!內地下月將實施外匯監管新規,導致昨天上證由升轉跌,拖累港股昨天下跌219點,同時內地又推出了規管網貸的辣招,新股註冊制又將實行,國指期貨則有多達48萬張合約未平倉,報章指為「暗藏殺機」,人民壞幣又持續在悄悄地下跌,消息真是一個接一個,能不令人心驚膽跳嗎?

  開市之後恆指一度跌破21900關口而接近10天線的21832,幸好尾市以接近全日高位的21999收市,看來大戶繼續部署向上「屠殺」22300-22400的熊證的意圖未變,買了牛證的可以稍為安心繼續持有。

  然而,細看牛熊證的分佈卻似乎是勢均力敵,如以報章的推算,熊證的重貨區處於22200-22700之間,暫時有三十隻;而牛證的重貨區則處於21300-21800之間,同樣有三十隻。可是,於22300-22400之間的熊證只有十八隻,而21500-21800之間的牛證卻多達三十隻,若是以此觀之,大戶「殺」牛的誘因又在增多之中。

  收市之後期指轉為高水60點,夜期一開進一步擴大至98點,若是以此觀之,只要今晚美股回升,明天期指結算大有機會先行向上「屠熊」,然而持有牛證者則不可掉以輕心,小心大戶完成「屠熊」之後轉為部署向下「殺牛」,故此宜把握機會於大戶「屠熊」之時先平掉牛證,再作下一步的部署。

  由於牛熊證的勢力旗鼓相當,大戶的動向確是難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40

上證所監管動向 “高送轉”、“保殼”概念等被重點關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829.html

上證所監管動向 “高送轉”、“保殼”概念等被重點關註

一財網 婁敏 2016-02-19 18:33:00

上證所公司監管部門近期重點加強了公司自主披露熱點公告、年報“高送轉”信息披露、“保殼類”公司等方面的監管力度

《第一財經日報》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簡稱“上證所”)獲悉,上證所公司監管部門近期重點加強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對公司自主披露熱點公告的事中綜合監管力度。對涉及互聯網金融、虛擬現實、無人機、石墨烯等市場熱點題材的公告,加強事中監管,綜合施策,通過“停牌冷卻、補充披露、媒體報道、內幕核查”的多維度舉措,對公司自主發布的熱點公告“刨根問底”,壓縮了概念炒作的灰色空間。

二是加大對年報“高送轉”信息披露監管力度。進入2015年年報披露期以來,上證所要求滬市上市公司嚴格執行本所去年發布的董事會審議“高送轉”公告格式指引,詳細披露董事會表決意向、董事及提議股東的持股變動與增減持計劃等,並結合公司自身業務,就“高送轉”是否符合公司當期實際經營業績情況、是否滿足公司當前經營活動需要、是否有利於公司未來發展等,做出詳細披露。從目前情況來看,公司披露“高送轉”公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較往年增強,市場盲目跟風炒作“高送轉”概念的情況有所改觀。

三是加大對“保殼類”公司的監管力度。去年年底期間,有部分經營業績差、無實質業務的公司,擬通過特別會計處理調整全年業績,具有明顯的“保殼”、“保業績”嫌疑。對此,上證所在采用常規監管手段的同時,強化對會計師監管,加大對不當會計處理的事中監管力度。例如,通過約談匹凸匹、山水文化兩家公司的年審會計師,現場問詢其對公司核銷應付款事項的會計處理和意見,督促其勤勉盡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是加大了對股東違規減持股份的事後處罰。對五家上市公司的兩名股東、四名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違規減持股份、短線交易、窗口期買賣股票等行為,采取了公開譴責、通報批評等紀律處分。

五是加大了上市公司停複牌、股份上市等業務操作的風險防控力度。通過強化上市公司作為業務操作風險防控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意識,要求公司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內部信息披露管理制度,防範業務操作“錯單”和“漏單”,保證證券交易安全有序運行。

編輯:彭潔雲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