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交部談杜特爾特近日涉南海表態:與中菲共識精神總體相符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7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對於南海問題,杜特爾特總統訪問日本期間作出的公開表態與訪華期間表態的精神是總體一致的。在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正在朝著緩和、積極的方向發展。

陸慷說,“如果還有個別國家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勸他還是趁早丟掉吧。”

問: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官員透露,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日期間,日菲就尊重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達成共識。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陸慷:我們已經多次介紹過,杜特爾特總統訪華期間,中菲兩國領導人就很多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也達成了很多共識,包括一致認為應當聚焦合作,擱置爭議,共同推動南海問題重新回到雙邊談判協商解決的軌道,這在杜特爾特總統訪華期間兩國領導人會談會見消息和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都有明確、清晰的表述。中菲雙方也都認為,上述共識既有利於中菲兩國和兩國人民,也對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是一個利好消息。我們也註意到,杜特爾特總統訪問日本期間作出的公開表態與訪華期間表態的精神是總體一致的。我想,準確理解菲律賓政府的立場,還是聽一聽菲律賓領導人本人的表態更加可信些。

當前,在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正在朝著緩和、積極的方向發展,有關各方也正在為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南海問題而共同努力,這是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感受和期待。如果還有個別國家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勸他還是趁早丟掉吧。

問:正在日本訪問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與日首相安倍會談時稱,關於海上問題,菲會站在日本一邊。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陸慷:我剛才回答第一位記者提問時,已經說過這個問題了。杜特爾特總統訪華期間所作的表態,有關消息稿和中菲聯合聲明都有明確、清晰無誤的表述。就我們所掌握的杜特爾特總統在日本期間相關表態,應該說,與他在中國的表態總體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85

中日韓經貿部長達成多項共識 重申將加快RCEP談判

據商務部網站29日消息,在第十一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上,三國部長就落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經貿成果,開展三國務實經貿合作的新領域、新倡議和區域、多邊經貿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一系列共識。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當前世界經濟複蘇勢頭依然脆弱,中日韓作為東亞三大經濟體,對地區和全球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三方應在經貿領域落實領導人共識,充分發揮產業互補性,提升貿易投資水平,通過深化合作促進自身發展並為東亞乃至亞洲經濟平穩增長做出貢獻。

第十一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現場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左起)、日本經濟產業相世耕弘成和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周亨煥(圖:共同社)

三方表示將繼續努力實施G20杭州峰會成果,強調《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的重要性以及G20貿易投資工作組對進一步加強G20貿易投資合作的重要作用。

中方立足三國經貿長遠發展,提出在“一帶一路”和“歐亞倡議”框架下開展第三方國際產能合作並共同開拓第四方市場;推動三國次區域合作發展,深化泛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議等機制建設,支持三國地方間開展更多務實合作。中方有關倡議得到日、韓方積極響應。

三方通過“加強三國供應鏈互聯互通”聯合研究報告。中方倡議在“10+3”框架下將上述研究擴展至東盟國家,得到日方和韓方的響應和同意。

三方重申將加快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增強三國自貿區的獨特價值,並在RCEP談判有關領域取得高質量、具有商業意義的成果,共同努力達成現代、全面、高水平、互惠互利的自貿協定。

三方同意共同推動打造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反對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加強在亞太經合組織和亞歐會議框架下的合作,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據悉,此次會議於2016年10月29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旨在為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積聚更多成果。會議由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周亨煥共同主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78

習近平會見洪秀柱: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1日下午在北京會見了洪秀柱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

習近平對洪秀柱率團來訪表示歡迎。習近平說,在歷史風雲變幻中,國共兩黨有過許多恩怨。同時,在中華民族發展的緊要關頭,兩黨為了民族大義也幾度合作,為民族和國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兩黨沖破歷史藩籬,開啟新的交往。兩黨領導人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揭示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方向。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同兩岸同胞一道,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公道自在人心。國共兩黨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的貢獻已經寫在歷史上。

習近平會見洪秀柱(圖:新華社)

習近平強調,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民意主流。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誌。實現民族複興,再創中華盛世榮景,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習近平就兩岸關系發展提出六點意見。

第一,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臺灣政局變化改變不了“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系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還存在著一些複雜的政治分歧問題。這類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只要有決心有誠意,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案。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也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國共兩黨可以就此進行探討。

第二,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中華兒女對近代以來國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躪的悲慘歷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堅定意誌,是我們對歷史和人民的莊嚴承諾。“臺獨”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煽動兩岸同胞敵意和對立,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只會給臺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任何政黨、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分裂國家活動,都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誌、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國共兩黨應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承擔起反對“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責大任。

第三,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國共兩黨要積極發揮交流管道作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創新方式,推動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兩岸企業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要為兩岸青少年教育、成長營造良好環境,鼓勵他們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了解我們大家庭,認同我們的美好家園。我們將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我們將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第四,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兩岸同胞是中華文化的傳人。國共兩黨要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闡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厚植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促進心靈契合,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兩岸教育各具特色,要加強交流合作,尤其要加強學校、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

第五,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我們為推動兩岸關系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兩岸關系形勢越是複雜嚴峻,國共兩黨越是要為民謀利,準確把握兩岸社情民意脈動,開好解決兩岸同胞尤其是基層民眾需求的方子,創新方式,深入基層,帶動更多民眾參與到兩岸交流中來。我們將一如既往為廣大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只要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國共兩黨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並把好事辦好。

第六,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第一個響亮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現在,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兩岸關系發展、臺灣同胞前途系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兩岸同胞都是民族複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我相信,兩岸同胞願望不可違,民族複興大勢不可擋。只要國共兩黨胸懷民族複興理想,廣泛團結兩岸同胞,就一定能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開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更加光明的前景。

洪秀柱表示,國共兩黨應繼續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加強溝通機制,推動擴大兩岸經貿和民間交流往來,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發揚燦爛的中華文化,支持大陸臺商發展,積極探討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共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同胞福祉,開創中華民族複興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滬寧、栗戰書等參加會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20

國海證券:與債券事件事涉機構達成共識 正溝通協商具體方案

國海證券12月2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偽造公司印章私簽債券交易協議事件,國海證券股票及相關債券自2016年12月15日開市起停牌。

公告顯示,2016年12月20日,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國海證券本著解決問題、化解風險的原則,與偽造我司印章私簽債券交易協議事件相關事涉機構召開協調會議並達成了共識。目前公司正與事涉機構溝通協商有關具體方案,相關事項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公司股票自2016年12月22日開市起繼續停牌,待公司披露相關事項後複牌。

為避免造成公司債券交易價格異常波動,公司“15國海債,代碼112244”、“15國海01,代碼118917”、“15國海02,代碼118923”同時繼續停牌,債券停牌時間與股票停牌時間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14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途徑如何 數十位專家閉門兩天達成共識

大氣汙染防治的各項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秋冬季是重汙染高發季節,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氣質量的改善效果;汙染物排放是大氣汙染形成的內因,氣象條件是大氣汙染形成的外因……

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在京召開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

環保部介紹,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多項共識。

大氣汙染防治已取得成效

在我國大氣汙染總體形勢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十條》發布實施3年多以來,各部門、各地方緊緊圍繞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因地制宜,狠抓落實,大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的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1、46、32微克/立方米,較往年明顯下降。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3年相比下降18.0%,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下降幅度最大一年。

京津冀區域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6%,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北京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4.1%,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去年,經中國工程院評估,認為《大氣十條》確定的治汙思路和方向正確,執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已經顯現。

從季節分布來看,秋冬季是重汙染高發季節。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采暖季後重汙染呈高發態勢。2016年,進入冬季以後全國空氣質量不升反降,11月、12月份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7.5、6.3個百分點,PM2.5濃度分別上升7.4、5.4個百分點。11-12月京津冀區域發生6次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重汙染過程,PM2.5濃度同比上升6.4%。

特別是12月中下旬,全國出現大範圍、長時間重汙染天氣,京津冀及周邊的北京等35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石家莊等多地AQI爆表。冬季重汙染天氣頻發較大幅度拉升了全年PM2.5平均濃度,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氣質量的改善效果,影響了公眾對全年空氣質量改善的感受,成為現階段大氣汙染治理的焦點和難點。

在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狀況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十條》的發布與實施推動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思路從“總量控制”過渡到“質量控制”,並進一步促進我國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2005-2010年間,我國SO2排放量下降了12.8%。2013-2015年間,據相關研究估算,主要汙染物排放除VOCs以外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其中電力部門是對SO2和NOX減排量貢獻最大的部門。

從區域排放強度來看,京津冀地區的排放強度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從季節變化特征看,采暖季排放強度遠高於非采暖季,以京津冀地區為例,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相比,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增加了30%左右。

工業排放是第一大排放源

專家們認為,目前,工業排放是我國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

因此,在未來排放控制中,需強化非電行業(鋼鐵、水泥和玻璃行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民用散煤清潔利用、黃標車及老舊車輛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能源加工儲運行業)等治理措施,實現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

在我國大氣汙染成因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本身具有自凈能力,在排放總量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大氣擴散作用可以使大氣汙染物稀釋和消散,大氣氧化作用可以將大氣成分有效地降解並清除。之所以大氣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夠累積到形成大氣汙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個方面,即汙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轉化以及氣象條件。

汙染物排放是大氣汙染形成的內因,這已是國際國內大氣汙染成因的一個共識。專家們認為,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大氣汙染問題,是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複合汙染問題,大氣中多種汙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平存在,這一特征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大氣汙染顯著不同。

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驅動力,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顆粒物(PM)、SO2、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這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汙染頻發的根源。每到冬季,由於居民采暖的剛需,京津冀地區大氣汙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約30%。

近年來,我國投入很大的力量實施汙染減排,SO2、NOX和PM2.5等汙染物排放量出現下降,但總體上排放在全球仍居於高位,仍須較大幅度實施減排。同時,VOCs、氨等排放尚需要加大力度實施高效減排。

PM2.5來源複雜,其化學成分既來自於直接排放,也來自於二次轉化。最新的研究顯示,除了SO2轉化為硫酸鹽,NOX轉化為硝酸鹽,VOCs轉化為二次有機氣溶膠,氨轉化為銨鹽等過程外,還存在這些化學成分之間的相互影響,如NO2促進SO2加快轉化為硫酸鹽,產生“1+1>2”的大氣汙染生成效果。

這些新的機制在大氣重汙染形成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對於重汙染的預報預警、多汙染物協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是十分關鍵的。另外,我國大氣觀測能力不斷增強,顆粒物和臭氧雷達等垂直觀測手段可以更加精確地給出大氣汙染物輸送的關鍵信息,為區域大氣汙染的研判和防控提供支撐。

氣象條件是大氣汙染形成的外因

專家們認為,不利的氣象條件,比如靜穩、小風、高濕以及逆溫等,會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汙染。

研究顯示,2013年以來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氣象條件整體不利,2014年比2013年轉差17%,2015年比2013年轉差12%,2016年氣象條件總體不利,特別12月是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全國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偏高2.6℃。

同時,重汙染形成還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使大氣層結更加穩定,這是國際上已形成的共識。受全球普遍異常氣候的影響,2016年冬天,英、法、韓等國也遭遇了空氣汙染現象。

專家們認為,要真正實現科學治汙、精準治霾,就必須在準確預判氣象條件變化的基礎上,規劃和設計大氣汙染防控的方案,包括精細準確的重汙染應對措施。

在大氣汙染防治控制途徑方面,與會專家認為應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

構建清潔煤供應體系,進一步推動煤炭高效清潔集中利用。有效控制煤炭消費規模,從調整終端能源結構入手,加強散煤治理,嚴格市場準入標準;有序淘汰民用散燒煤和10噸以下燃煤工業鍋爐,進一步提高終端用能的燃氣化、電力化等非煤化比例,並建議實施冬季替代散煤的電價補助;促進煤炭更多采取大規模集中發電、供熱和化工轉化等集約化利用方式。2030年,京津冀煤炭用於集約化利用提高到90%以上,力爭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農村散煤削減50%以上。解決京津冀秋冬季農村供暖煤炭散燒汙染高強度排放的問題。

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結合,推進工業煙氣汙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進一步優化主要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後產能,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2020年基本淘汰鋼鐵、電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後產能;全面實施火電行業超低排放控制工程,加強動態監測和評估,推動低成本、全負荷超低排放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非電行業全面實現汙染達標排放,擇機提出特殊排放限值,有序推進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技術的試點和示範;推動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全過程節能和煙氣治理工程,發展多汙染物協同控制新技術和超低排放控制技術。石化化工行業VOCs控制技術普及率大幅度提高,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削減50%以上。

全面實施軌道和公交都市戰略,重塑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城市化進程中重塑節能減排、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體系,鼓勵綠色可持續的出行模式。積極推進區域內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的“四網融合”;加快推進區域交通網絡由“單中心、放射狀”轉為“多中心、網絡狀”。構建“車-油-路”一體化的移動源排放汙染綜合控制體系,建立區域協同、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融合的全覆蓋和全鏈條的移動源機動車汙染防治和監管體系,強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控制和監管。重點開展道路柴油車、工程機械、船舶等關鍵柴油機領域的清潔化專項工程,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行動計劃”,構建“超低-零行駛排放”的新能源交通系統。

加強大氣汙染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建立大氣汙染防治的系統科技支撐體系。將大氣汙染防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盡快率先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氣防治部分,深入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重點研發趨勢預判、精細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評估等關鍵技術,構建區域空氣質量精準調控的一體化技術體系,建立一個區域大氣複合汙染應對的科學支撐平臺,組建一支重汙染過程防控和空氣質量保障服務的團隊,形成研判-決策-實施-評估-優化的決策支持體系。加強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汙染監測網絡,動態汙染源清單和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我國大氣汙染防治進入到精準管理新階段。

此外,與會專家還提出堅持以PM2.5汙染防治為首要目標和重點工作、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制、科學選擇重點控制對象實施精確打擊、重點解決冬季大氣重汙染問題、加強大氣汙染防治的區域聯防聯控等工作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84

開放必須成為全球共識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375

2017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2017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一論斷點出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中國經驗:開放。

改革、開放並不是兩個獨立並行的過程。事後看,改革意味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但市場經濟這個目標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確立的。開放意味著打開國門,讓知識進來,讓資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進來,意味著直面全球競爭的壓力,倒逼自己提升能力、發揮潛能,意味著逐步厘清改革的準確目標,並堅持目標導向,砥礪前行。可以說,開放內蘊的倒逼機制,是改革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正是全方位的開放,讓中國看到了一個熱火朝天發展經濟的世界,找準了自己在世界中的真實位置,從而以知恥而近乎勇的決心,引資引智推動現代化進程。因對外開放而湧進來的外資、因對內開放而湧現的民資,成為一條條鮎魚,攪動死水,激發生機,為改革提供“不得不改”的壓力機制,及“只能這樣改”的現實路徑。

事非經過不知難。習近平坦言:“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以學遊泳為喻,生動闡述了開放賦予中國改革的倒逼機制、壓力機制。

於是,中國從成功走向更加成功。不到40年,中國GDP總量躍居全球第二,是全球唯二的GDP當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一些國家、一些人贊嘆中國的成功,但對中國成功背後的核心經驗重視不夠,或視而不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低速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擡頭,一些短視者只看到中國的成功,沒看到開放令中國成功;只看到開放讓中國成功,沒看到中國開放也讓他們從中受益。在這個歷史節點上,向全世界重申中國開放立場極有必要,讓開放成為全球共識極有必要。

“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作為中國向世界貢獻的重要經驗,開放將讓全世界人民“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結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開放孕育理解與共識,封閉滋生猜疑與短視。願人類在彼此開放中同呼吸共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00

G20: 反對競爭性貶值 尚未就保護主義達成共識

17日據路透報道,20國集團(G20)財經首長會議將重申反對貨幣競爭性貶值,並警告匯率波動風險,但G20尚未在貿易和保護主義問題上取得一致立場。

據悉,G20公報初稿內容仍有可能改動,並將於周六公布。公報初稿還表示,貨幣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但僅靠貨幣政策不會帶來均衡增長。

美國財長努欽

本周四,美國財長努欽在柏林表示,特朗普政府無意加入貿易戰,但有些貿易關系必須重新審核,為的是讓美國勞動者獲得更公平待遇。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表示,G20仍在尋求就貿易事宜達成共同立場,需要找到“恰當的措辭”來描述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但對美國貿易政策立場的擔憂有所減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94

長江江蘇段占全線貨運量七成 “一市一港”開發模式成共識

承擔超過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15%的長江江蘇段目前正加速推進港口一體化改革和“單一窗口”大通關。

4月16日,江蘇海事局副局長徐偉對交通運輸部“黃金水道,綠色航運”主題宣傳采訪團介紹,江蘇海事局與有關單位和部門推動建成省電子口岸公司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系統。該系統讓江蘇省內的國際航行船舶申報得以在一個窗口實現,對促進海上運輸便利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將監管業務融入電子口岸建設。

目前,江蘇海事局已有國際航行船舶進口岸申請等七個模塊在省電子口岸平臺上運行,運行以來共實現各類船舶業務申報約150萬艘次。在系統內全面推進三級政務窗口標準化建設,推進全窗口全業務受理,將“一站式”服務升級為“一窗式”服務。

江蘇海事局“海巡”0603船駕駛室。攝影/章軻

江蘇長江航道上,海事船正在水上巡航。攝影/章軻

江蘇海事局負責江蘇省11個設區市的對外開放水域海事監管,主要管轄長江江蘇段(365公里長江幹線,聯同夾江550公里水域,1100公里長江岸線),相關沿海水域,內河二類對外開放水域。轄區內共有億噸大港7個,排名全國首位,萬噸級以上泊位約占全國泊位總數的26%。

2016年,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的港口進出港船舶達到209萬艘次,貨物吞吐量15.04億噸。長江江蘇段以長江通航里程七分之一的長度,承擔了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的15%。

徐偉告訴記者,長江江蘇段也是沿江千萬人民群眾的飲用水源地,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但沿江分布700多家化工企業、117個化工碼頭,年進出港載運危險貨物船舶12萬艘次,危險貨物1.63億噸,占長江全線危險貨物運輸總量的80%,其中散裝危險化學品運輸量7009萬噸、品種200多種,監管壓力在全國首屈一指。

徐偉介紹,為確保一江清水東流入海。江蘇海事局開展了長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推動建立散裝液體危險貨物貨主選船機制,“通過市場的力量,讓最好的船運最危險的貨”。

此外,江蘇海事局還開展20余項水源地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在南京大勝關水道設立禁航區,關閉了大勝關水源地範圍內所有船舶非法排放汙染源,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治汙”。在揚州,海事與船舶修造廠、碼頭單位等簽署安全與防汙染協議,對汙染物控制實行“零容忍”,確保南水北調主要水源地安全。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江蘇海事局還推進長江水上LNG加註站的布點和建設,推動建成全國首家LNG加註站“海港星01”和“海港星02”,實現了LNG動力船無處加氣的“零突破”;推動碼頭岸電建設和使用,轄區碼頭共建成岸電系統463套,在排放控制區條件下,每艘海船使用岸電與使用含硫量為0.5%的燃油相比,每年岸電應用可減少煙塵排放448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30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5685噸。

“長江江蘇段已成為我國水運岸電推廣的‘領頭雁’。”徐偉說。

全國首家LNG加註站“海港星01”。攝影/章軻

長江江蘇段貨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的15%。攝影/章軻

江蘇省瀕江臨海,幹線航道四通八達,具有發展港口的優良資源條件。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港口局副局長周誌木介紹,全省共設有3個沿海港口、8個沿江港口(南通港既是沿海港口,也是沿江港口)、13個內河港口,其中,南京、鎮江、蘇州、南通、連雲港、無錫、徐州共7個港口為國家主要港口。2016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24.1億噸。

就江蘇省港口一體化改革情況,周誌木介紹,結合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及船舶大型化對沿線錨地的需求,江蘇開展了《江蘇省沿江港口錨地總體規劃》修編,目前已完成了成果審查。

根據規劃,到2030年,江蘇將建成沿江港口錨地48處,總面積108.81平方公里,其中萬噸級以上錨位200個,5萬噸級以上錨位50個,10萬噸級以上錨位11個,錨泊能力比目前增長30%以上。

周誌木介紹,江蘇還開展了沿江沿海港口一體化改革的方案設計,以“一市一港”為主導的公共碼頭投資開發模式已取得了廣泛共識,其中南京、連雲港等市已率先實施了對全市沿江、沿海港口資源統一管理的整合,南通、泰州等地正在加快推進。

世界貿易90%通過船舶運輸完成,引航是外貿運輸的重要一環,是連接船舶與港口的“最後一公里”。

長江引航中心黨委書記張銅寧告訴記者,該引航中心在全國引航系統45家引航機構中服務岸線最長。引航服務範圍從長江下遊太倉瀏河口至上遊雲南水富,徑深2838公里,為沿江七省兩市20多個開放港口的近600個碼頭提供引航公共服務。外輪引航服務目前至湖南城陵磯港,徑深1331公里。

張銅寧說,2016年,長江引航中心共引領中外籍船舶59192艘次,同比增長7.4%。今年第一季度,長江引航中心引領船舶艘次、船舶總噸、船舶凈噸、引航里程分別較同期增長8.2%、22%、23.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75

陳春花:企業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與員工達成共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35.shtml

陳春花:企業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與員工達成共識
春暖花開 春暖花開

陳春花:企業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與員工達成共識

文化不是口號,而是全體員工的工作信條和行為準則。文化理念作為行動先導,必須經過轉化才能確保落實到行動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強調結果導向,把文化做實。

本文由春暖花開(微信ID:CCH_chunnuanhuaka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春花

如何形成員工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我們借助於文化的功能來完成。文化的根本功能就是凝聚力的功能,簡單地講就是達成共識。很多人認為達成共識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我不這樣認為,關鍵是你是否關註為達成共識所必須做出的努力。達成共識只需要做到四件事情:共同的事物、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舉動、共同的感受。

一 、共同的事物

22222_meitu_40

無論是服飾還是工作場所以及公司的標識系統,都要給員工明確的共同事物的安排。很多時候人們不關心這些共同的東西,但正是共同的事物讓員工可以和組織完全保持一致,如海底撈給員工安排好的住宿等,這些都會讓員工可以和組織形成與公司的共識。相同的服裝、公開的辦公場所、員工一起用餐的餐廳等,包括公司的標識系統、辦公用具以及工作環境,這些共同的事物都會帶來共識的達成。所以盡可能給員工提供一些共同的事物,可以很容易讓員工和公司達成共識。

我曾經到一家公司調研,這是一家很有活力的公司。在和員工交流中,我問大家在公司里記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麽,很多員工回答說,是第一次到公司上班,公司竟然會給每一個新員工買一個星巴克的馬克杯,這完全超出他們的想象,就是這樣一個杯子,讓他們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家公司並願意努力地在公司工作。一個小小的杯子就有這樣大的凝聚力,只要稍微用心,提供一些共同的事物給員工,共識就這樣形成了。

二、共同語言

33333_meitu_41

語言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人們所熟悉的。西方諺語說:世界上最近的距離和最遠的距離都在舌頭上。這說的就是語言的功效。如果可以讓員工有共同的語言,也就讓員工之間達成共識而沒有距離。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會讓員工不斷談論這樣的話題:

第一,誠實地了解顧客並追求顧客至上;

第二,不強調職位的高低;

第三,我們只是合夥人與夥伴;

第四,我們不可依靠系統,而是依靠個人的能力來滿足顧客的需求。

概括來說就是在企業中談論三個關鍵詞:顧客、合作、解決問題。如果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都是談論這三個關鍵詞,那麽員工所形成的共同語言就可以產生顧客導向的文化和行為習慣,就可以形成相互合作、配合的企業文化和行為習慣,就會形成主動承擔責任、積極解決問題的企業文化和行為習慣。

語言所創造的氛圍一定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和習慣,“你今天有什麽好的創意?你有什麽好的概念?”在這樣的氛圍下,只能有一個概念——創新、創業!人們會感到這樣的沖動,正是創新、創業這些共同的語言造就了斯坦福的特色也成就了矽谷的神話。所以,我一直主張企業要有自己的歌曲、自己獨特的語言以及要求,在企業內部引導員工談論共同的話題,具有相同的語言是形成文化共識的第二個部分。

三、共同的舉止

44444_meitu_42

典型的運用共同的舉止達成共識的是軍隊。任何一個軍人都會要求自己一切舉止符合要求,無論是行走、吃飯、訓練以及睡覺,這些完全一致的行為舉止訓練,使得軍隊形成強大的組織,並戰無不勝。我們在形成企業文化的時候,也一樣需要員工具有共同的行為舉止。通常情況下,企業的行為舉止可以分為六種:

第一,會議的參與;

第二,對於細節的註意;

第三,個人關系與人際溝通;

第四,在危機中聚集商討應對顧客需求的對策;

第五,品質的標準;

第六,勞資關系。

這些都是企業中的日常行為舉止,這些行為舉止的一致性和高標準,就可以形成一個一致的團隊。對於舉止和行為一致性的訓練,是達成共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只要我們觀察軍隊的訓練,就很容易獲得這樣的結論。

四、共同的感覺

55555_meitu_43

員工的感受是第四個達成共識需要關註的部分。海底撈的經驗說明,給員工好的感受有著非凡的意義。這家公司從員工的衣食住行入手,為員工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些舉措使得員工感受到特殊的待遇,並因為這樣的待遇感受到公司對於他們的尊重和珍惜,在內心萌發了自豪感和當家做主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一旦成為員工的共識,就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當一家公司的員工評價公司說“公司對我們很好;我們喜歡這個地方;我們關心公司因為公司關心我們”,那麽這家公司就形成員工的共同感覺了。海底撈為員工安排專人打掃宿舍衛生,換洗床單,帶給員工的就是公司關心員工的感覺,這樣的感覺造就了員工對於顧客的關愛。

以上四個方面就是形成員工行為共識的方法。在中國的企業里,因為沒有註重共同工作方式的培養,沒有約束員工的工作行為,沒有強調對於所關註事情的共同標準,所以就無法形成凝聚力,看起來想一盤散沙。其實,達成共識不是太難的事情,只要善用工作環境、工作服飾和工具以形成共同的事務,善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手段以形成共同的舉止,善用公司用語言形成共同的語言,善用公司的形象已形成共同的感受,企業的共識也就達成了,企業文化隨之就會展示出來。

文化不是口號,而是全體員工的工作信條和行為準則。文化理念作為行動先導,必須經過轉化才能確保落實到行動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強調結果導向,把文化做實。就如海景花園酒店那樣,“把文化運行的過程概括為:理念→機制→制度→行為→結果→激勵。堅持五個環節的反複循環,這五個環節是:認同——領悟——滲透——行動——結果”。這里可是再一次明確,企業文化並不是“虛”的而且非常“實”的,所謂“實”就是體現在四個方面:共同事物、共同語言、共同舉止、共同感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員工摸得到、看得到,只要管理者願意在這四個方面做出努力,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共識一定可以達成。

陳春花 企業文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13

專訪​​​​​​​巴基斯坦外交國務部長法塔米:支持中巴經濟走廊是全國共識

中巴經濟走廊被定義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自201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啟動走廊項目以來,“比海深、比山高、比蜜甜、比鋼堅”的中巴關系迎來政治、經濟、文化多領域全面合作的新階段。

中巴經濟走廊下中國對巴基斯坦400多億美元的投資迅速改善了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和外界對巴基斯坦的發展信心,但同時,在民族宗教複雜、黨派利益林立、恐怖形勢嚴峻的巴基斯坦,對於發展資源的渴望也間接引發了不同黨派控制的不同省份對於走廊建設的競爭和激辯。

法塔米(Tariq Fatemi)是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的外交特別助理,是除總理外負責巴基斯坦對外關系的主要負責人。兩次相見時隔一年,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多已顯現。法塔米近日十分坦誠地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直面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安全形勢、黨派協調、地區平衡、大國博弈等多個問題。

讓步協商是睿智之選

第一財經:巴基斯坦領導人是如何促進各省政府和各黨派都能支持走廊建設,增強政治共識和支持的?

法塔米:生活中充滿了需要磨合讓步的地方。每一個個體、社會、國家都需要在不斷妥協磨合中發展。這也是巴基斯坦現在遵循的一些處事之道,通過讓步來找到更好的替代選擇並不是妥協,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睿智的選擇。

中巴友誼擁有悠久的歷史。許多不同的政黨以及領導人都為這段友誼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中巴友誼能夠如此長久意味著,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巴基斯坦全國具有共識。中國在各個時期都曾慷慨支持過巴基斯坦,這也是中巴友誼能長存的原因。

巴基斯坦人的共識有四點:第一,都非常支持與中國合作的快速增長;第二,都認為中國一直是巴基斯坦最信任與互助的好夥伴;第三,中巴友誼有利於地區穩定和平的發展;第四,中巴合作需要擴展到更多領域,並且不斷增強互助。

在中巴經濟走廊問題上,巴基斯坦有絕對的一致性。我甚至都不知道任何其他國家對任何事務有如此高度一致的全國性共識。中巴經濟走廊對中巴雙方都十分有益,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十分有益。

建立相關機制應對潛在挑戰

第一財經:中巴友誼久經歷史考驗,但相當長時間基本維持在政治和文化層面上,現在通過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要延伸到經濟層面。同時中國與過去30年、50年的樣子也完全不同了,政府、企業和個人有不同的利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貧富極端分化、拉大社會差距等。這是否會成為中巴經濟走廊發展的一個潛在風險?可否采用一些機制來避免這一風險?

法塔米: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如果僅僅因為中巴有一個很好的歷史關系,就阻止中巴企業進行經濟性的合作,因為這些經濟活動可能會為雙方帶來差異,這樣是合理的嗎?也許中巴雙方企業都會由於對方的(個別)表現而感到失望,但應該因此就阻止雙方進行合作嗎?當然不!這些都是我們政府應該面對的很常見的挑戰,同時我們也需要建立一些正確的機制,包括社會、文化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

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政府必須要遠離市場。這就是為什麽在許多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參與的大都是私人企業及群體。中巴雙方政府都將自己的影響限制在某些較敏感或重大戰略領域當中。

舉例來說,巴基斯坦政府沒有參與任何道路或能源建設項目,與中國企業合作。中巴企業都在自行挑選他們的合作方、決定條款和利益分成。其中一定會有差異,也會有失望,甚至利益分成的沖突。這都是很自然的,難道應該因為這些而阻止中巴合作嗎?

正在建設中的瓜達爾港

走廊項目按時完成對巴經濟至關重要

第一財經:安全風險被認為是中巴經濟走廊的一個挑戰。我們知道巴基斯坦已經為保護在巴中國企業和公民采取了許多措施,成立了近萬人的安保力量。從長遠來看,安全保護措施都需要經費,這就需要巴基斯坦軍方或財政部門、中國企業來承擔安保成本。現在有沒有達成有關解決經費問題的機制?

法塔米:第一,巴基斯坦為了反恐,失去了上千的士兵,其中還包括一些重要軍官,同時搗毀了數千處激進分子的大本營、訓練基地和交流中心。這一切都為巴基斯坦更安全的環境做出了保障。

第二,為保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安全,我們組建了一支專門隊伍,由最專業的士兵緊密地觀察情況,隨時保護中國公民的安全。

第三,我們隨時都與中方保持密切的聯系,保證他們的安全狀態。

至於花銷,這其實有很多種計算方法。應該由政府和軍方來共同承擔還是應該由企業來共同承擔,還是說這個花銷應該被算進整個項目最終的成本中?這是一個比較細的問題。

現在總理關心的主要有幾點:其一,我們必須完全保證對中方的安全保護能夠令他們滿意;其二,我們必須時刻與中方緊密聯系;其三,我們應該確保這些項目有穩定的進展。不應出現任何延期或由於外部勢力所產生的分裂趨向。因為這些項目的按時完成對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