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一號文件,玉米難蹈“黑色系”飆價之路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雖然姍姍來遲,不過含金量卻一點都不少。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近五年來,一號文件著眼於“三農”工作全局,這是本屆政府一號文件的特點。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是今年一號文件的核心。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文件中針對“三農”工作的具體內容,很多都來源於基層創新,亮點頗多。對於應對問題所采取的措施,業內也認為是“思想上進步了,方向找準了,步驟措施可行”。

剛剛過去的2016年,從宏觀層面來看,是供給側改革的元年,具體到農業這一微觀層面,也是玉米實施“鐮刀彎計劃”的第一年。同樣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以黑色系為主的大宗商品出現了價格的狂飆,那麽玉米因前期收儲政策的改變和高庫存壓力而暴跌後,是否會重蹈“黑色系”的道路?

重視抓手、平臺和載體的建設

今年一號文件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舉措。其中一方面便是“三區、三園、一體”。“三區”,具體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園”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科技園、返鄉創業園,“一體”指的是田園綜合體。

上述這些概念,即承載了抓手、平臺和載體的角色。在國務院新聞辦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稱,任何工作、任何政策若缺乏平臺、抓手和載體的話,往往落實不下去。此次的一號文件格外重視和關註抓手、平臺和載體的建設。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接受第一財經采訪表示,這是思路上的亮點。使農業生產向更有利於提高農業效率的地方集中,有利於區域性品牌的培育,建立產業技術體系,也有利於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此外,一號文件對“三農”目標也有了新的概括,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在生態保護方面,除了重視種植業外,還要重視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如“穩定生豬生產,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內陸水域養殖規模,推動水產養殖減量增效”等。由種植業轉到養殖業、優化農業產能,這樣的部署是以前沒有的,也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領域。

在培育新動能方面,文件對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方面,均提出了較為實在的政策舉措。如“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在政策放開的同時,也有如“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等嚴格的限制以及禁止項。

葉興慶分析稱,雖然有前置條件,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向前走了一步。

對於當前出現的返鄉創業人群,他認為這是針對性的現象,當前國內仍處於富裕農民、減少農民的階段。不過要註意到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問題,需要從現在起就在農村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才不會使農村雕敝衰落。否則等到老齡化問題出現再進行彌補,就為時太晚。

對於文件中出現的基層創新亮點,葉興慶提到,這都是從地方實踐調研中發現的,也是出於讓更多地方了解這些基層工作思路的目的,而且中央也倡導要重視發揚這些基層創新。

供給側改革的首場硬仗

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

“很多農民講,(玉米)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談及他到黑龍江調研時的情況。

中國此前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價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韓俊稱,這個價格是不可以持續的。這麽高的價格,收來的玉米只能放在庫里,東北四省區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儲的玉米占到了88%。調研發現,農民也認為“這個政策是必須要調整”。

文件專門強調,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主要農作物的政策也不同,比如稻谷、小麥,堅持並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玉米推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新疆棉花,調整完善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大豆,調整目標價格政策。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咨詢師李強對第一財經分析稱,當前的整個改革方面更加清晰了。由於需要形成合理的比價關系,小麥的價格在一定的範圍內還會再下調。大豆會調高目標價格。至於玉米,相對以前更進了一步,“加快消化玉米等庫存。”他預測,將來會大力發展燃料乙醇。未來2~3年是燃料乙醇快速發展或擴展的階段,是一個布局產業的大好機會。

對於這“第一場硬仗”,韓俊評價實行的玉米收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有五個好處,即激活了市場、搞活了產業鏈、提升了競爭力、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民種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

玉米難蹈“黑色系”道路

值得關註的是,2016年,玉米實施了“鐮刀彎計劃”,籽粒玉米調減面積3000萬畝左右。而當年的籽粒玉米產量也較上年下降了3000萬噸。當前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於玉米價格,資本市場(期貨、券商)看多的占主流。從數據來看,玉米期貨前20名主力持倉,多頭主力基本上是券商系資金。

之所以看多,中糧期貨研究院副總監付斌分析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於宏觀邏輯的推演,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力量在去年黑色系商品表露無遺,即便玉米的產業情況不同於黑色系,仍然給資金帶來想象空間。二是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國內玉米的種植面積已經顯露出縮減趨勢,這是個不斷發酵的潛在利多。三是因為收儲政策的改變和高庫存壓力,玉米主力合約期價從2015年初的2500元/噸迅速暴跌至2016年的1391元/噸,這是2006年的價格水平,資金做多處於歷史低位的玉米,安全邊際高,想象空間大。

做空力量主要集中在產業資金,產業這塊的邏輯基於產業鏈本身的供需和高庫存。產業觀點認為目前國內玉米庫存過高,不好化解,以套保做空為主。當然今年產業資金在期貨端的虧損也很厲害,因為價格持續上漲。

據文華財經數據,截止到2月6日,玉米期貨市場沈澱保證金48.5億元,單邊持倉量2136535手,相當於2136.5萬噸玉米現貨量。一號文件發布後,首個交易日玉米市場增倉1031904手,新增流入資金12.3億元。付斌對第一財經稱,這種增倉幅度在玉米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可見資金押註玉米上漲的熱情非常高漲,一般這種情況下價格會延續漲勢。

他認為,市場上存在資金做多玉米的情況,但不是惡意炒作,也是基於政策預期的理性投資。至於能否演化成2016年黑色系還有待觀察,因為農產品的產業狀態和工業品還是有區別的,預計玉米會漲,但幅度和波動率會遠小於黑色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