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方三文撤掉所有雪球內容團隊:UGC社區完全讓機器替代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507.html

【導讀】雪球財經旗下的 i 美股大刀闊斧地撤掉了原有內容團隊,機器算法完全取代了原先的人工編輯機制。在產品技術化道路上一去不回頭的雪球如何繼續「滾」下去?

「滿足投資者需求的互聯網一站式解決方案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交流,產品社區功能;查詢,產品數據功能;交易,產品增值功能。而雪球選擇社區作為這種解決方案的切入點。」方三文如此解釋自己創辦的社交投資網站雪球。今年 6 月,雪球獲得了來自晨興資本、紅杉中國基金 1000 萬美元 B 輪投資

作者:諸神之黃昏

資訊站沒有了內容團隊

7 月 22 日,雪球財經旗下的美股資訊網站 i 美股 上線新版,網站頁面從原來的門戶型改成瀑布流型; i 美股頁面上的內容鏈接都指向雪球。i 美股和雪球原是雪球財經旗下不同定位的兩款產品。i 美股在 2010 年 5 月上線,而專注於投資者社交的雪球則到 2011 年底方才發佈。雪球的前期用戶積累不少來自於 i 美股的導入。

i 美股頁面的改變只是此次重大改版的表象。在這背後更為深刻的變化是,作為資訊網站的 i 美股徹底放棄了自己的內容生產(包括轉載和原創),原本負責 i 美股採編工作的內容團隊轉入新成立的 i 美股資產管理公司 。此後的日常內容更新將完全採用類似搜索引擎爬蟲的工作機制——由雪球機器人每天從指定的資訊網站上抓取新聞,按照一定的分詞規則分配到各支股票下面。這其中的一些熱點或者被用戶討論較多的新聞會被推薦到 i 美股的頁面上。也就是說,改版後的 i 美股其實就是雪球裡面美股相關內容的聚合。 

「讓機器替代人,用戶替代僱員。」這是方三文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在創辦雪球之前,方三文曾擔任《南方週末》頭版編輯、參與創辦《東方早報》、擔任過《南方都市報》編委以及網易副總編,可謂是一個標準的媒體人樣板。然而方三文落實到雪球的產品實踐卻與他過去豐富的傳統媒體從業經歷相去甚遠。像雪球這樣大刀闊斧地將內容的生產與推薦交給用戶和機器來完成,在國內各類 UGC 網站或社區 中尚屬首個。

雪球不靠人來推

如果說 Web1.0 是一個內容匱乏的時代(需要編輯或者專業人士來創造內容),那麼 Web2.0 就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 UGC 形式的湧現讓任何人都能成為內容的生產者。而隨著互聯網信息的飛速膨脹, Web2.0 的一個重大問題出現了:信息過載。在 Web1.0 時代,信息的生產和流通需要先經過編輯的審查和過濾。而在 Web2.0 時代,內容則是「先發佈後過濾」,而且實施過濾的機構由人轉變為機器算法。

然而由於現有技術所限,基於算法篩選的個性化內容推薦模式並不能很好地消除掉信息過載的問題。於是在基於語義搜索、數據挖掘和智能匹配的 Web3.0 完全個性化時代到來之前,諸多互聯網產品迎來了編輯力的回歸,進一步擴大內容編輯隊伍,並增大人工篩選的比例。這樣的情況在閱讀、電商、旅遊等領域尤為突出。 

UGC社區類產品的內容如何流動?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人為核心的編輯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兩方面問題:

1. 專業性:人工編輯並不能確保一定具備比用戶更高的專業水平,而人的介入也等於對用戶生產的內容進行了價值判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內容取捨的公正性;

2. 時效性:機器人或爬蟲可以不分晝夜不間斷地掃瞄和抓取整個互聯網上的信息,但人必須要休息,而且關注的範圍相比機器來說極為有限。

這兩個問題在以專業投資者為主的雪球裡表現得尤為明顯。「讓一群一個月拿幾千塊錢的編輯去指導一天就能虧幾百萬的投資者是極其荒謬的。」早在去年 8 月的極客公園活動 上,方三文就曾以新東方被渾水做空為例講述了雪球用戶在事件發生以及發酵過程中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資料翻譯、行情分析等完全自動自發的行為。這是傳統編輯無論在傳播速度還是在專業解讀上都難以企及的。

權威倒下去,用戶站起來

培根說「知識即權力」,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掌握知識傳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擁有權力。早在中世紀的時候,教士的權力來自對聖經的解讀權。然而在古騰堡印刷術出現後,大眾能夠自行解讀聖經,教士的權力受到挑戰。現代社會同樣如此,我們平時閱讀的報刊、收看的電視,其實都是經由職業化的媒體工作者生產內容再加上編輯的重構才得以呈現。傳統媒體過去基於渠道壟斷而存在,如今被互聯網所顛破,任何有所見地的人都能通過互聯網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原有的金字塔形話語結構變得扁平化,意見領袖在高速的信息流通中不斷被樹立,同時不斷被消解。

其實在雪球裡面,傳統投資分析師的權威已經受到不小的挑戰。以往大牌機構的金牌分析師可以長久地壟斷話語權,左右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然而在雪球裡他的觀點卻並不一定得到其他用戶的支持。方三文自己也是雪球裡的活躍用戶,經常可以看到這個「不明真相的群眾 」樂此不疲地在跟別人打著嘴仗。 

「除了明顯違法犯罪信息和垃圾廣告,雪球不會對內容做任何審核。」這是雪球在審查社區內容時所遵循的原則。就像市場經濟依靠「看不見的手」來擔負市場調節的主要任務,具備專業知識的用戶擁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自覺性來篩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所謂優質內容只是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而言,評判內容是否具有價值的權力掌握在用戶而不是權威人士或是編輯手中。在以機器算法為基礎的充分信息流動狀態下,充當裁判員角色的編輯逐漸淡化乃至離場成為 UGC 網站未來變革的必然趨勢。

人的價值在哪裡

i 美股撤銷內容團隊是整個雪球產品技術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去年被雅虎以 3000 萬美元收購的自動新聞摘要應用 Summly 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通過算法推薦內容所蘊藏的巨大價值。編輯力以前沒有、未來也不可能完全離開內容陣地,只不過是將重複和機械性的工作則交由更為高效的機器來完成而已。另外,UGC 的內容生產方式與脫離了裁判員機制的機器算法互為裨益,UGC 的價值挖掘和釋放不再受制於編輯的專業水平,這反過來也能夠促進更多優質內容的產出——人的價值在產品設計者以及內容生產者的創造力中得以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33

親戚交談內容依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6.html
早前有親戚的孩子滿月, 一家大小去探望一下, 借機會大家都互相問候交談。其中長輩問及止凡近況, 當中說起樓市及投資問題, 問我當年買樓多少錢, 今天樓價又值多少。告知他後, 他立刻驚嘆樓價升了倍半之多, 又大讚我有眼光之類。當然這些事情不值一提, 只是當年有自住需要, 買入後樓市連升幾年, 跟本人投資眼光無關。

之後, 一眾長輩開始討論起樓市, 其中有意見談到「私樓隨時幾百萬元, 要 3成首期上車, 一下子要拿超過100萬, 怎買得到呢?」。這些言論似曾相識, 其實每一次拜年探親戚時, 都會討論這些觀點, 這些觀點其實多年來都是一樣。

此外, 又到討論投資買賣哪支股票比較好, 很多時某長輩都會給我一些股票號碼, 問我值不值得買, 可能見我近十年八載說起投資理財都頭頭是道, 所以必問及我意見。以我性格又當然說很多宏觀答案, 例如股票投資要看行業、業績, 又反問她知否這家公司如何賺錢, 建議要先搞清楚投資股票的基本概念才下注。

直至上次的親戚討論為止, 我突然有一個感覺, 就是發現他們的狀況大多停滯不前, 財務知識停滯了, 財富停滯了, 一切討論內容及觀點多年來都沒有改變。為何突然有這個感覺呢? 因為我在這些方面都有不少改變。走了不少路之後, 再跟起點的人傾談, 感覺自然奇怪。

長輩們都沒有動力去作出改變, 仔大女大之後, 開始計劃自己的退休生活, 而在人生路上不斷作出改變及追求進步的就留給年青人吧。當然, 像巴菲特老夥伴 charlie munger一樣, 整個人生都在進步就一定最好, 但大部份人都沒有這鼓動力。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人家不見你一段時間, 再聚一聚後發現你進步了不少, 這是值得高興的。同樣地, 你過一段時間再跟人家聚一聚, 發現人家落後於你, 這亦值得高興。但如果聚首時發現自己停滯了, 這就要小心處理, 因為原來你沒有進步過, 你應該警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8

20130815 《說謊者的撲克牌》內容摘要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r1u.html

版本:邁克爾·劉易斯:《說謊者的撲克牌》,孫忠 譯,中信出版社,200910月。

 

 

第一章 說謊者的撲克牌

    無有價值信息。只需要記住兩個人名,董事長「約翰·古特弗倫德」和債券交易員「約翰·梅裡韋瑟」。

 

第二章 千萬別提錢

    80年代,投行成為了美國頂尖大學學生最嚮往的行業。

    作者應聘的經歷。

 

第三章 學會熱愛公司文化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新員工培訓(作者屬於1985年入職的一期員工)。

 

第四章 成人教育

    依然是所羅門兄弟公司新員工的瑣事。

 

第五章 強盜兄弟會

    抵押債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交易部的歷史。劉易斯·拉尼埃裡的個人經歷以及他如何從1979年開始締造了所羅門的抵押交易部。

 

第六章 肥胖的交易師和神奇的賺錢機器

    1981年的《稅收豁免法案》使得美國的儲貸協會開始大量出售貸款,因為其他投行都沒有抵押證券交易部門,所羅門的抵押交易部作為市場上的唯一買家,開始賺取巨額利潤。

    隨後,華爾街的其他投行開始進入抵押證劵交易業務,並從所羅門挖人,所羅門的薪酬體制使得抵押證券部人才開始流失。

 

第七章 索羅門食譜

    1986年開始,劉易斯·拉尼埃裡(此時他已經是副董事長)的團隊迅速瓦解,他的隊員迅速流失,他自己捲入了爭奪所羅門董事長的政治鬥爭。

    1987年,董事長古特弗倫德炒掉了拉尼埃裡,並清洗了該部門剩下的人。另一名副董事長弗特被任命為殘存的抵押交易部的負責任(198812月,弗特也離開了所羅門公司)。

 

第八章 從「基克」到人

    作者在所羅門兄弟公司倫敦分公司當債券推銷員的經歷。如何欺騙客戶購買所羅門公司急於脫手的債券;賣出債券後得到的公司的獎賞和榮譽。

 

第九章 《孫子兵法》

    作者的上司「機會主義者」奪走了本該屬於作者的做成某一個業務的榮譽,作者如何設計奪回來。

 

第十章 怎樣才能讓你更快樂?

    德雷克塞的邁克·密爾肯發現了垃圾債的投資機會,將該業務做成了一個大業務。後來為了創造更多垃圾債,他發明了用垃圾債給LBO融資,從而震撼了美國實業界。

    1987年,媒體曝出羅納德·O·佩雷爾曼出價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的股票,所羅門公司最大股東Minorco決定轉讓其持有的所羅門公司14%的股份。為防止股東易主之後自己地位不保,John Gutfreund說服公司董事會和巴菲特達成一項交易,伯克希爾購買所羅門價值7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券丶,利率9%,同時伯克希爾還有權在1996年之前的任何時間以38美元/股的價格將債券轉換為普通股。依靠這一募資,所羅門公司自己買回了(Minocro打算轉讓給佩雷爾曼的?)大量股票,避免了被佩雷爾曼收購。

 

第十一章 闊佬走背字

    1987年的股災讓所羅門承受虧損。

 

尾聲

    1988年初,作者離開了所羅門。

 

 

附:所羅門兄弟公司的簡要歷史

 

1910年,Arthur, Herbert and Percy三兄弟成立所羅門兄弟公司。

1970s早期,所羅門兄弟公司進入投資銀行業。

1978年,John Gutfreund成為公司的管理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在這一年的Fortune雜誌文章中,所羅門兄弟公司排名華爾街投行14名。(依Fortune慣例,估計為收入排名)

1980s早期,被Phibro Corporation收購,從合夥制變成公司制。

1980s,公司在住房抵押債券市場取得巨大成功。

1980s後期,決定倣傚Drexel Burnham Lambert參與LBO,結果公司參與了對RJR NabiscoRevco進行槓桿收購的競爭。

1987年,媒體曝出羅納德·O·佩雷爾曼出價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的股票,所羅門公司最大股東Minorco決定轉讓其持有的所羅門公司14%的股份。為防止股東易主之後自己地位不保,John Gutfreund說服公司董事會和巴菲特達成一項交易,伯克希爾購買所羅門價值7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券丶,利率9%,同時伯克希爾還有權在1996年之前的任何時間以38美元/股的價格將債券轉換為普通股。依靠這一募資,所羅門公司自己買回了(Minocro打算轉讓給佩雷爾曼的?)大量股票,避免了被佩雷爾曼收購。

1989年,Michael Lewis寫作了LiarPoker,他從所羅門公司離開的時間是1988年年初。

1991年,發生國庫券醜聞。所羅門的交易員Paul Mozer had been submitting false bids in an attempt to purchase more Treasury bonds than permitted by one buyer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December 1990 and May 1991. 此舉被財政部發現。所羅門被罰款2.9億美元。

    19918月,CEO Gutfrend辭職,他被SEC罰款10萬美元,同時禁止今後擔任任何經紀公司的CEO 

1998年,被旅行者集團收購,同年,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集團合併。花旗集團旗下投行部更名為Salomon Smith Barney

    新的母公司(旅行者集團和花旗集團)不喜歡所羅門公司自營部門劇烈起伏的利潤和損失,砍掉了這一業務。

2003年,花旗集團投行部去除Salomon的名字,更名為Smith Bar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54

自媒體如何走出商業困境:內容與商業化的矛盾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50.html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並對其經營模式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唱衰者有之,信心滿滿者亦有之—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近日在網上發起會員募集活動,宣佈通過自媒體「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雖然此舉被稱為「史上最無理」,但6個小時內,5000個標價200元的「發起會員」和500個標價1200元的「鐵桿會員」全部售罄,募集金額達160萬元。

這次會員募集活動被認為是自媒體新商業模式的里程碑,迅即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了一場對自媒體商業化模式的討論。

自媒體平台崛起

自媒體的出現源自互聯網,個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佈信息,涉及各個領域。其特點是發佈流程快、言論空間大、內容不受限制且具有個人風格,形式上以文字圖片為主,體裁可以是新聞、評論、小說,也有媒體人做出獨立APP應用的嘗試。

「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微博通過轉發和評論可做到即時新聞的橫向大範圍傳播,微信則更適合精準內容的點對點傳播,兩者各有千秋。」黑石網創始人劉瑞剛說。在他的牽頭下,黑石網這個自媒體小團隊彙集了一批門戶網站的科技記者,每天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對互聯網的熱點事件進行點評。

劉瑞剛介紹說,自媒體並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早在10年前,當博客中國面世時,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名博」現象就已經應運而生。「其實形式非常類似,都是以個人的信息製造、觀點分享向受眾群體傳播信息。目前在網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大多來自於最初階段那批堅持下來的名博。」

自媒體開始為外界所熟知,始於去年9月程苓峰在微信上開設的「云科技」走紅。2012年8月,曾擔任某門戶網站科技總監的程苓峰發微博稱將專職做自媒體。今年年初,他又宣佈,以自己為主筆的「云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為每天1萬元或是每3天5萬元,向中國乃至全球開售。此後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元。

對此,輿論嘩然,基於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他就像是自媒體的標竿性人物。有了他的成功案例在前,許多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一位IT觀察者說。

 

試水植入式廣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程苓峰的模式。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源於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並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

「程苓峰被業界稱為第一個出售廣告的自媒體人,並通過廣告實現了盈利。但像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因為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自媒體提供的內容是否有『乾貨』,二是用戶的質量是否有價值。現在許多平台的粉絲數量可以造假,能否有精準高效的到達率十分關鍵。」這位IT觀察者評論道。

據瞭解,類似「云科技」這樣的自媒體,主要的客戶為IT企業,投放的廣告大多以夾帶內容的軟性文章為主。「做廣告,大家也是在挑。好比一個科技類的自媒體,雖然汽車廣告很賺錢,但它還是會登科技公司的廣告,因為廠商只會找與自身定位相符合的平台來做軟性植入。」劉瑞剛說。「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如果與企業或公關公司合作,寫一篇稿子很少有低於2000元的—顯然,這樣的收益比起傳統媒體給的稿酬更有吸引力。」

然而,也有不少業界人士質疑,廣告很可能會影響自媒體的獨立性。對此,武漢大學教授瀋陽表示,關鍵還在於把握植入廣告的度。

他以微博為例,介紹了一種非常典型的自媒體盈利模式—針對活動的軟文廣告。「一些『大號』收取了廣告費用後,會通過微博刊發對於該項活動的看法和評價。用戶是否反感某個廣告,在於它是否干擾了閱讀體驗。如果廣告插入用戶微博閱覽的時間軸,則會影響閱讀體驗;若是附在博文後,影響則不大。」

經營模式種種

除了廣告收入,業內專家表示,目前自媒體盈利的可能通道還有付費閱讀、收取會員費和贊助費、二次增值效益以及線下收益等。

知名IT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教師魏武揮並不看好付費閱讀這種模式:「大概只有網絡小說可以付費閱讀,一般評論性的文章很少,因為從受眾角度來說,少看一篇並不會損失什麼,此外還要注意防盜版的問題。」

對於羅振宇推出的付費會員制,魏武揮認為「聽起來數字很嚇人」。「會員費其實是兩年,團隊大概有六七人左右,所以細細算來,這筆費用也不是特別龐大,況且他的模式很難複製。」

除了收取會員費,還可以收取贊助費。「這不是直接針對發表內容來收取,可能是自媒體人有了名氣之後,獲得的擴展性活動支持。比如某微博平台邀請網絡達人到某地區旅遊,途中他們需要發佈描述親身感受的博文,以獲得相應贊助費用。」瀋陽解釋說。

在瀋陽看來,所有盈利模式中,最高級的還是二次增值效益,即「通過自媒體平台銷售某些商品,實現自身的品牌增值,從而獲取用戶、廣告公司和活動贊助商經費之外的增值經濟效益」。

瀋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二次增值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真實粉絲在十萬級別,那麼他的收入達到一百萬沒有問題;如果真實粉絲是百萬級別,那麼收入達到一千萬沒有問題。擠掉網絡水軍、『殭屍粉』等泡沫,我們可以估算他的收入。」

此外,還有注意力和影響力變現帶來的線下收益,比如舉辦活動和講座等。這種方式在業界看來潛力很大,但也有人認為,自媒體只能是精英的商業化,線下活動需要自媒體人極強的素質與影響力。

內容、商業化矛盾

業內人士「簡六」曾撰文指出,由於提供「乾貨」速度快、寫作可以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態度、人際傳播力量更強、組織用戶渠道更容易等特點,自媒體具備速度、閱讀體驗、內容、信譽以及受眾五個方面的優勢。當然,自媒體同時也面臨量產水平、渠道能力和商業化能力偏弱的劣勢。

魏武揮認為,能否持續生產信息,是自媒體生存下來的根本問題。「內容供應和自媒體後台的生產機制有關係—一個人很難持續地頻繁供給好內容,這要求太高了。」

劉瑞剛也認為,自媒體首先要做內容,有了好的內容和影響力才能吸引用戶,並在這個基礎上考慮盈利模式。「程苓峰是個特例,他專職在做這件事情。實際上,80%以上的自媒體作者還有本職工作,只是拿業餘時間去做這件事。」

其實,所有自媒體都有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渠道的需求。「作為自媒體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傳播力是最廣的。他們現在提倡『全平台到達』,可能會同時考慮微博、微信、個人網站,或給門戶網站、自媒體聚合網站寫專欄,也包括自己研發APP應用。」瀋陽指出。

但是,內容和商業化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方面,沒有盈利支撐,自媒體難以做大,難以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商業價值轉換的實現又可能會逐漸消解自媒體的影響力。鑑於此,一些業界人士積極地為創新自媒體盈利模式提建議,比如綜合利用多種平台、嘗試內容分發和廣告投放、按文字收費等。但大家普遍表示,現階段更多地還是在嘗試,尋求平衡點。

看來,要想給自媒體找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尚需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5

【產業深度】視頻網站自制內容將動搖傳統電視最後的根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487.html

2013年以來,各視頻網站紛紛曬出自己自制節目的預算,有的竟高達幾千萬美元,可這並沒引起廣電人士的重視。本來嘛,製播分離這麼多年,社會上已經有了成千上萬家節目製作公司,再多幾個網站做內容有什麼可怕呢?何況他們未必能做得好,隨他們便吧。

其實很多電視人沒有意識到,在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博弈中,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將動搖傳統電視最後的根基。

一、播控不再是廣播電視的根基

(一)「播出核心說」——現實版的刻舟求劍

我實在不明白是什麼樣的專家給管理部門提出用播控平台管理視頻市場的決策參考,我也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廣電人士就這麼容易輕信這種錯誤觀念。可能大家都是基於傳統電視產業鏈分析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吧。

由於傳統廣播電視產業鏈是由製作、播出、傳輸、廣告、終端五大環節構成,其中,製作可以外包給製作公司;傳輸有地面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管道;廣告是媒體衍生品;而終端的研發、生產從來就不是廣播電視的事兒,於是得出結論:唯獨「播出」是產業鏈的核心,播什麼,不播什麼,體現了媒體平台的價值與品牌,其公信力、權威性、差異性都在於播出的控制。只要能控制播出平台,則千秋萬代,基業永駐了!

我必須承認,若把自己鎖定在傳統電視這方小天地,這種結論是正確的。如果電視還處於鼎盛時期,這種「播出核心說」也一定有其指導意義。然而今天的電視業就如同千年前水源枯竭,胡楊絕跡,沙漠逼近的樓蘭古城。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生態性巨變,城池都快被沙漠掩埋了,我們還在討論「電視城」究竟哪個部位重要,這不但沒有意義,而且若用對它的分析結果來指導工作,那簡直是現實版的刻舟求劍,會產生致命的誤導,誤導我們去堅守那形同虛設的播控平台,最後把自己曬成城門下的木乃伊。

(二)互聯網是沒有「門」的

我們必須看到,互聯網帶來的是信息革命,不是小打小鬧的革新,它不僅把人類生活中一切跟信息有關的部分搬到互聯網上,甚至還會將許多過去不屬於信息範疇的東西也變成信息搬到互聯網上。並且這些信息的傳播有著極強的通透性,任何一段信息(當然包括視頻),只需一串代碼鏈接,就能在全球飛揚。

互聯網就像一塊覆蓋全球的大海綿,有無數的孔洞、無數的角度彼此相連,從任何一個小孔吹口氣都可以傳到其它任何一點(除非你把網斷掉,那海綿也沒了),沒有人可以給海綿的小窟窿眼裝上門。此時,播控平台這扇門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就如過去的北京城,由城牆和城門圍起來,守住城門就固若金湯。而現代北京城早已變成了通透性極強的沒有圍牆的一大片空間,無數大大小小的道路和胡同都可以讓人隨時進出,快被拆光了的城牆和城門都已成了懷古的風景,就算有了九門提督,又能擋住誰進出北京呢?又有多少人會去走你設定的門呢?

也許有人立刻會想到互聯網上的「門戶」。其實它們根本不具備「門」的屬性,新浪、優酷、騰訊、百度都是一個能夠滿足人類對某種信息需求的信息獲取空間,更多的是信息交易市場的屬性。只是IT科學家為了強調它的重要給它取了這樣的名字,我們千萬別被「門戶」這個名字誤導。如果你非要在互聯網上找到門的話,那麼網民用於登錄的,分佈於各地的節點,那才是真正的門。

(三)互聯網上無法安裝視頻的「門」

在視頻製作技術含量高、傳輸成本高的過去,我們廣電是可以牢牢控制播控平台的,但今天已經不行了。首先,我們既沒有電信運營商的底層物理傳輸通道,也沒有在此基礎上的騰訊、優酷等視頻網站的技術傳輸通道,我們卻要在別人的通道上安裝一個門,這可行嗎?我們能否要求各視頻網站把所有的內容都傳到我們的播控平台上審查後,再傳回他們的技術通道里?如此龐大的內容(YOUTUBE每分鐘要產生48小時的內容,要跟上這個速度,理論上要15000人24小時分三班不間斷工作。這還僅僅是一個視頻網站!)我們是否審查得過來?技術上我們有能力對接嗎?其次,從意識形態管理上看,視頻製作門檻已經很低,我們已經無力擋住像新華社、人民日報這樣的大型國有媒體參與節目的生產。他們的內容是否也要經過我們的審查才能播出?這不是簡單的面子、權力問題,這還是利益問題,更是意識形態管理問題。就連廣電總局與工信部就三網融合的主導權都要掰扯十幾年,我們跟同級媒體機構能把視頻管理的播控權很快掰扯清楚?

總之,信息革命環境下,播控平台已經無法作為我們電視行業的根基,對電視(視頻)市場管理,也不能再用播控平台的落後思維。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按習總書記要求的從頂層設計入手,通過管理創新、觀念創新和方法創新來實現。你想啊,老北京的城牆拆了,城上的守兵也撤了,若按守舊的思想推斷,那還不強盜橫行,兵荒馬亂?可事實上北京比那時更安寧祥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用了現代城市的管理方法、思路:我們有了公安局、派出所、居委會;有了法律、法規、條例;有了110、119報警平台……

這些現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更細緻,更有效。

說到這兒,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常規,我們應該討論互聯網條件下的視頻市場應該怎樣管理了,但由於這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大問題,鑑於本文篇幅所限,我們將另文探討。

二、內容是傳統電視最後的根基

面對不可避免將被吞噬的樓蘭古城,最好的辦法就是收拾有用的家當趕緊遷徙走人。這時候,「路上帶什麼?」就顯得格外關鍵。否則,我們會因路上累贅太多被累死,或沒有乾糧被餓死。那麼我們最有價值、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

答案:內容

這從表象上我們就能發現,互聯網大面積普及以來,我們傳統電視在構成媒體的四個要素中,「渠道」在轉移,電視機「介質」被多屏取代,「觀眾」在大量遷徙,唯獨「內容」還控制在我們手中。其實,要證明內容為我所控並不難,我們的電視節目內容早已在騰訊、優酷、土豆這些視頻網站上播放,但你會發現,觀眾們能夠清晰地知道到底是誰在發聲,即使他根本沒有看電視,而是在優酷上首次看到了我們的節目,他也能很清晰地說出這是央視的新聞說了什麼;那是央視的白岩松談了什麼觀點;還有湖南衛視的謝娜、何炅又在說什麼……可見,儘管它吸引了大量觀眾,但網站還只是一個內容分發渠道,觀眾們並沒有把我們的內容看成是優酷、騰訊的內容,觀眾的心理認知依然屬於我們,他們並沒有真的流失。

這就是說,內容是我們十分牢固的根基,它以思想力、權威性、引導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品牌沉澱,把我們和觀眾緊緊聯繫在一起。同時,即使沒有當今政策的保護,也由於內容把握的困難、製作的難度、較高的成本等因素,別人短期內也很難從我們手中將它奪走。

然而,有一利則必有一弊,藏獒固然兇猛且忠誠,但若對手家裡也養了藏獒可就是我們的噩夢啦。視頻網站沒有自制內容時,它只是一個渠道,而一旦它們也開始做自己的內容,通過自己的思想力、引導力來吸引和抓取觀眾,把他們俘獲成擁躉和粉絲,那麼我們電視與這些受眾間的紐帶就徹底被斬斷了。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有那麼一天,觀眾們在視頻網站看完內容不再想起我們,而是說騰訊又報導了什麼,優酷的「張岩松」、「李岩松」又發表了什麼觀點……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這個視頻網站已經完成了從傳輸渠道,到有號召力的視頻媒體的完美轉型。而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徹底失去了這些觀眾,在這些觀眾心中宣佈著我們作為媒體的死亡,而且還是腦死亡。

從這個意義上看,完成自制內容的品牌化建設,是各視頻網站實現媒體化、平台化的最後一戰,而守住內容的優勢,是保住我們傳統電視的最後根基。

三、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內容為王」

有人會笑,「內容為王」這是廣電圈兒裡連老一點的蒼蠅都明白的道理,還用你在此長篇累牘地囉嗦?

其實,這也正是我所擔心的。人類在某種環境中生存久了,往往就會忘記自己來時的路,電視媒體環境長達幾十年的穩定發展,也讓我們許多電視人教條僵化地理解內容為王。而且這種近乎原教旨主義色彩的對內容的理解,導致了很多電視人的集體性麻木,甚至是傳媒界的知名教授也高舉著「內容為王」的大旗,帶領著一群儼然口唸咒符的義和團式的電視人在悲壯地堅守廝殺。這裡,我無意間因為看穿了皇帝的新衣而對同一戰壕的兄弟們施以嘲弄,因為不解開這個「心結」我們就不可能義無反顧地向新綠洲挺近。為此,我們必須先搞清內容是怎樣當上「王」的?

報紙、雜誌、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媒體都必須由內容、介質、渠道、受眾四個要素構成,每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因此,衡量一個媒體的價值就是這四者的乘積,其中任何一個為0,則整個媒體價值為0。

如此看來,各要素之間同等重要,怎麼內容就稀里糊塗稱上 「王」了呢?

這是因為相對於內容而言,現代傳媒中的介質、渠道、受眾一旦形成,它們在短時間內的穩定性比較高(比如介質,北京有四百萬電視機,短時間內不可能一天、一個月就變成八百萬,或二百萬台),可以說這三個要素在一定時間內(半年、一年)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而內容就完全不同了,由於內容的複雜性,受眾對不同信息接收的複雜性,導致內容和觀眾對接出火花的概率很低,或者說優質內容的「成品率」很低,這就使內容成為四個要素中最不穩定的要素,同時段不同內容的收視率可在一週、一個月內發生幾倍的大幅波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介質、渠道、受眾是三個相對的常量,是可知可控的,而內容是很難把握的變量,於是,它就變成了媒體價值公式中決定乘積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這樣,內容就毋庸置疑地登基加冕了。被視為傳媒圭臬的「內容為王」也正是基於這種認知被大家掛在嘴邊的。

以上是多數人對現代媒體的常態認知,如果沒有重大的變故,我們還可以這樣認知下去。然而,互聯網的興起,每年幾千萬的移動終端介質的普及和幾千萬的受眾向互聯網的轉移,正在快速地把介質、渠道、受眾由過去的常量變成難以駕馭的變量,它們的劇烈變化也開始對媒體短時間內的價值產生影響,而內容整體上沒有大的突破,內容的王位已經開始動搖,完全可能出現天下皇帝輪流做,介質為王,渠道為王,甚至受眾為王的局面。

當然,從長遠角度看,內容遲早會再次奪回王位,但那要到技術的進步趨緩,介質、渠道、受眾再次穩定以後,那是很多年以後的事兒了。但如果我們電視人在這場新媒體的爭奪戰中失敗了,即使內容若干年後重新奪回王位,執掌王權的也不會是我們,而是視頻網站自己培養的視頻精英。

四、把內容揉開掰碎,看看我們需要帶什麼

既然「內容為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當今媒體環境已將它的「王權」大大削弱,而且它也不能適應未來環境的需要(對此我們會在下一節詳述),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背著龍鍾老邁的它艱辛跋涉,而應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元素,去著眼於未來環境下「內容之王」的重塑。

為此,我們先對現在的電視節目內容進行解剖:

(1)思想層:就像報紙的價值從來不在紙上,電視的價值也從來不在電視機裡,而是隱藏在影像背後的思想裡。電視內容的內核是我們電視人對思想的發現和解讀能力;對有效信息的挖掘、篩選、分析和評價能力。

(2)工具層:如果說思想是節目內容的內核,那麼所謂節目內容其實就是通過視頻符號對思想加以解讀詮釋的結果。因此,我們電視人對視頻符號的駕馭力,就構成了電視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也是電視媒體區別於紙媒和廣播媒體的本質特徵。

(3)邏輯層:在此基礎上,我們為不同內容找到的不同表達方式;策劃的內容展開的各種環節;設計的節目運行的機理、模式等屬於節目較外層,是易於被觀眾理解、解讀到的東西。

(4)包裝層:節目內容最外層是服裝、化妝、道具、燈光、舞美、音效等等觀眾憑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東西。

從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由思想層、工具層、邏輯層、包裝層,由內而外,層層包裹起來的。其中,較外層的邏輯層和包裝層屬於內容的輜重,不宜攜帶,屬應當逐漸放棄的對象,原因如下:

(1)現有節目的邏輯層,如環節、模式等都是首先要適合電視台現有傳播渠道,而這種落後的渠道所要求的必然是只適合單向線性播出的節目形態,不可能適合未來視頻市場的需要。

(2)不僅不適合未來,由於電視已經發展了七八十年,這種適合線性播出的節目在邏輯層已發展到了極致,創新空間極小,創新成本高漲。通過自主創新和模式引進,偶爾冒出幾串火花是可能的,但根本無法將行業重新拉回到上行通道。任何文化形態都有它的生命週期,網絡技術的興起,使傳統電視這種文化形態由生命週期的平台期快速轉入衰退期。

(3)現有節目的包裝層,本來就是為節目添彩兒的外在附屬,在節目競爭不激烈時,它的作用不大,只有節目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時,它才能派上用場,且成本很高。另外,未來視頻市場由於技術、帶寬等還沒有完全成熟,暫時它對新領域的作用不是很大。

而較內層的(思想層、工具層)思想力和對視頻符號的駕馭力則完全不同了,它們是現在以及未來視頻內容的關鍵。沒有思想,就無所謂節目,沒有視頻符號,就不是電視節目。無論未來視頻市場如何變化,這二者是我們未來遷徙路上必須隨身攜帶的東西。擁有此二者我們就能夠創造以視頻符號為主體的、適合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的全新互動節目形態。

以上是對現有節目結構的解剖,以及其中每個部分在未來視頻市場的價值、作用的分析,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明天就要把現在的節目內容停掉。向新媒體遷徙要走很遠的路,我們必須用「騎驢找馬」的心態,但你必須真心地、用心地去找那匹馬,而不是賴在驢背上不下來。

五、全新互動的節目形態是突破方向

互聯網技術實現了低成本、大容量、點對點、多點對多點的信息高效雙向傳輸,這就必然要改變我們在傳統單向電視基礎上形成的節目形態,最大的變化就是視頻節目的互動化。

為什麼是互動,而不是別的呢?

這是由人類對信息需求的五大本能決定的:(1)人類需要全面綜合的信息。越是全面、真實,越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是片段性的,網絡提供的是一個集合。(2)人類對信息的獲得是一個認知、求證、確認、決策、再認知的螺旋上升循環過程。而傳統媒體沒有求證的機會,或者說求證起來非常麻煩。(3)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信息的敏感度不同。而傳統媒體沒有給人們同一時間的選擇權利,無法實現同一時間的個性化。(4)為了判斷自己對信息決策的正確與否和彰顯自我的存在,人類有著表達觀點的慾望。而傳統媒體是單向的。(5)人類需要隨時、隨地、隨意獲得信息。而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不僅無法「三隨」,甚至還是時間強盜。

從上面人類的本能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幾乎都跟互動有關,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類獲得信息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信息做出動作,做出反應,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人類當初選擇了傳統媒體是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是不得已的過渡性手段。今天,互聯網正好滿足了人類的這些本能,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更是干柴遇烈火般地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信息互動傳播的時代。互動成了今天信息傳播的本質特性,它符合人的天性,也符合網的天性。不能互動的信息傳播要麼發展不起來,要麼將式微,甚至消亡。

不信,你把微博的轉發、評論、私信這些互動功能都關掉,它還能有今天四億之眾的用戶嗎?那不就成了中國移動曾推廣的《手機報》嗎?你把淘寶的訂貨、評價、支付等互動功能都關掉,它不就成了一本電子的廣告DM雜誌嗎?還會有今天馬云的春風得意嗎?

互動,互動,還是互動。

今天在人類的四種主流記錄再現符號中,文字,圖片,語音建成的網站或應用都走向了互動,視頻這種符號沒理由不走向互動。現在我們還處於視頻內容的簡單搬運階段,不是人們不需要互動,而是視頻的信息量大,傳輸不便。其實恰恰是這道技術門檻為我們電視人暫時延緩了競爭對手的全面勝利,為我們積蓄自身能力發動反攻創造了機會。

(一)互動的三個階段

大體上互動將以技術為先導圍繞三個階段展開。首先實現簡單的觀眾與手機、pad等機器互動,既人機互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用戶系統後,實現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即人人互動;最後實現觀眾與節目及其主創人員的互動,即人與內容互動。

(二)互動的兩類手段

伴隨著上述三個階段的逐漸實現,人們可使用的互動工具會越來越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手段。

一是各種記錄再現符號的互動運用,即人們把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四種主流的記錄再現符號當成互動工具實現彼此的互動。另外,大家一定不要把「」、「」這樣的小表情當成90後們叛逆的旁門左道加以簡單粗暴鞭撻,各種圖片或動畫的「表情」將隨著運用的廣泛和含義的固化,極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五種記錄再現符號。

二是IT人開發的各種互動功能的運用,比如,基於用戶系統的社交互動、在此基礎上的節目評價系統(評價、打分、送花、扔雞蛋)、基於地理位置技術的互動、基於視頻即時通訊技術的互動、基於重力感應技術的體感互動,等等,數不勝數。

(三)內容的形態隨之改變

大量互動手段的運用,將使我們今天僅適合線性播出的節目形態產生根本的變化:

(1)適合觀眾互動的長節目將被打碎;把資訊和板塊通過主持人串聯起來的欄目將解體。這些打碎後的內容,將成為拋磚引玉的磚,由主創人員根據互動的進程擇機拋出,引導互動進程。

(2)互動過程本身成為節目播出的組成部分,也是節目內容的組成部分。此時的節目長短,不取決於媒體提供的視頻內容的長短,而是取決於互動過程的長短。

(3)節目的進程將由主創人員引導,但並不由主創人員決定,而是由互動過程決定節目進程和走向,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劉歡什麼時候轉他那把80萬的椅子,並不全由劉歡說了算,而是由觀眾粉絲和劉歡共同來決定(當然劉歡的權重高點是可以的)。同樣,選手選擇誰做導師也可以是各方博弈的結果。我們今天的很多節目流程、環節、模式都將被徹底顛覆。

(4)利用邏輯上的不同樹狀結構,製作不同段落的內容,鑲嵌在可選擇的邏輯節點上,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觀看符合自己心願的故事情節,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不同知識。

(5)微博、微信、SNS等網絡應用不再是節目之外的宣傳手段,而是從策劃製作時就把它們當成節目組成部分,我們不僅會使用新浪、騰訊的這些應用功能,我們的視頻媒體本身也會開發接入自己的類似功能。

(6)基於語音識別技術和視頻識別技術加上鏈接技術構成了節目與觀眾互動的窗口,而手機的觸屏技術將捅破這扇窗戶的最後一層窗紙,形成受眾與節目主創人員間的即時互動。觀眾與觀眾之間,觀眾與節目之間的深度互動全面展開,一個馬戲團式的「收視場」得以形成。全球各地的觀眾將如同在馬戲團的大棚裡,彼此之間,與台上的演員之間,可以交流,叫好,起鬨。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不僅上述第(2)條的各種互動工具將被廣泛使用,連小動畫、小遊戲、鏈接地址等都會成為互動工具。

這樣的形態變化會很多,我不一一列舉,事實上連我自己也沒想清楚還會出現怎樣的新形態,當然,傳統的適合線性播出的節目不會就此謝幕,一些敘事性強、闡述思想觀點的內容還是需要這種節目形態的,只是這種節目的比例會大幅下降,並且也會加入很多互動要素。

六、這是最後的戰鬥

目前的電視圈裡充斥著兩種極端心態,一種是高舉「內容為王」,老子天下第一的妄自尊大派,另一種是看見介質、渠道、觀眾大量流失,頓覺大勢已去的妄自菲薄派。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電視人跟新興視頻網站的競爭還處於各執優勢,比分為1比1的平局。戰爭還沒結束,最後的決戰就在於誰先掌握互聯網環境下互動視頻節目的形態和運營。

這場競爭將是21世紀初年人類媒體界的一場極限運動,雙方分別在珠穆朗瑪峰的兩側向上攀登。誰先到達頂峰,誰就能快速形成穩定、大量的觀眾群,並將這種先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但現在雙方誰也沒有絕對的獲勝把握,雙方彼此競爭著,也彼此羨慕著對方的優勢。視頻網站IT人士的優勢在於掌握技術、渠道、互動經驗,但對媒體的思想性、視頻符號的駕馭力等方面嚴重不足。而電視人雖有內容優勢,但技術和網絡環境下的技能嚴重欠缺,歸納起來包括:(1)同時具備駕馭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這四種記錄符號的能力;(2)適當的網絡技術知識; (3)在雙向傳輸條件下與受眾互動溝通能力;(4)瞭解雙向互動條件下受眾的收視需求與心理 ;(5)在線駕馭引導大眾思維取向的能力。

鹿死誰手,誰也不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我們電視人在新的節目形態之爭中再次失利,則意味著電視人在這場鬥爭中,輸得爪干毛淨,一無所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20

《財經》前主編何力:內容重新為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605.html

我們媒體人做了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報導,但究竟有多少價值?可能需要打個問號。

任何一件事情的價值,還是要緊跟時代,特別是跟當時的傳播技術條件要匹配。內容重新為王,重新,是指在一個壟斷的,相對封閉的情境下,傳播效率不是很高的技術條件下,傳統內容帶來的商業模式和傳統收益,在今天可能真的不行了。

當一個技術,帶動的一個新的傳播條件或一個渠道,內容本身真的就價值有限,更何況我們傳統媒體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所生產的內容。我想起周其仁的那本書《真實世界經濟學》,回想起工商時報80年代末的時候真的做了一點經濟新聞,楊大明那時候是我們市場部主任,寫新聞怎麼寫?就是去農貿市場,在我看來,那是真實的經濟新聞。

做新聞,不要寫「故事」

後來一段時間大家都忘記忽視了這些東西,只追求好像很牛、很宏大的敘事。我們在第一財經週刊創刊的時候,其實也面臨這樣的困惑,你要寫商業故事,但商業故事是怎麼產生的?

你找公司的公關,他能給你一個很好的東西?他最多講他們老闆「豐功偉績」,根本不是商業故事,我們始終在思考有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能夠讓媒體從業人員能夠真的在內容生產上有所變革或者創新。

我們當時這樣做礦泉水的新聞非常傳統,30個記者到便利店採訪,問題標準化,問哪個牌子賣的最好,哪個牌子補貨最及時,所有問題問完了形成個系統化數據,這時候你就可以去採訪了,因為你原來要採訪雀巢的CEO,可能之前他根本不答理你,而現在你告訴他你們其實在中國就是賠本賺吆喝,為什麼?真實情況你已經掌握了。

技術條件成熟,優質內容價值將從新展現

我有個判斷,不管大家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多麼悲觀,現在是不是又到了一個新的技術條件下,可以使優質內容的價值重新體現的臨界點?

現在不斷的出現這些端倪和亮點,要看這些內容是不是延伸了人與人、人與的世界關係,雖然《創業家》是印在紙上的,但它難道不具備新媒體屬性嗎?有些門戶網站的網頁,雖然在PC上、客戶端上,它所傳統的內容難道不是傳統媒體嗎?

所以,對事物的認識真的需要我們變換一下新的思路。

反正我隱隱約約的越來越感到,今天這樣的新的技術條件下,一些優質內容,重新在市場上獲取地位的條件逐漸成熟,但如何呈現有許多許多方法,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家》是一種。前不久我去參加原來中信出版社做《一席》,其實《一席》也是內容生產商,當然了《羅輯思維》也是,可能還有越來越多新的方式和亮點會產生,其實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其實方三文的雪球財經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還是想做一個以投資和財經信息的原創為主的,但是會相對聚焦,因為我今天看網絡的閱讀,大家可能對門戶式的或者特別密集的未經過篩選的新聞的確已經厭倦了。

說到內容創新,其實僅僅是在一個圈子內從標題到文體做了一些變革,就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而且僅僅集中在IT和科技領域,所以在投資、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應該還是有很大空間做的。

我可能會做一個投資者的社區,看能不能對金融市場做一些評價性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78

網絡視頻內容戰大爆發,「好爸爸」是內鬼!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8/56234.html
     【導讀】2013年的網絡視頻行業陷入了諸侯割據、連縱合橫的局面,優土系去年剛剛合併,愛奇藝和PPS又開始結合,蘇寧近期也宣佈投資PPTV,包括迅雷、酷6等在內也是蠢蠢欲動,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郭靜-男的文章,在有限的資源當中,如何在「頂端優勢」被劫走大量的流量之外的競爭中活下來。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11月1日,百度系在線旅遊網站去哪兒成功赴美上市,開盤暴漲89%,創今年納斯達克中國上市公司IPO首日股價表現最佳紀錄。百度作為去哪兒的最大股東,持有去哪兒54.82%的股份,去哪兒的上市,離不開百度這個「好爸爸」的支持,一時之間「好爸爸」的聲音絡繹不絕。再好的產品,沒有「好爸爸」的支持,上市之路何其艱難。

2013年的網絡視頻行業陷入了諸侯割據、連縱合橫的局面,優土系去年剛剛合併,愛奇藝和PPS又開始結合,蘇寧近期也宣佈投資PPTV,包括迅雷、酷6等在內也是蠢蠢欲動。2013年網絡視頻市場是一點兒也不「寂寞」呀。

「好爸爸」再發威

在360、阿里巴巴、新浪將聯手組建合資公司進軍網絡視頻的消息還沒有確實的時候,網絡視頻界風雲又起。11月7日愛奇藝的「營銷分享會」上,愛奇藝和PPS表示,在2014年將獨家「買斷」雄踞「百度綜藝風雲榜TOP10」中,穩居前六(爸爸去哪兒、快樂大本營、康熙來了、非誠勿擾、天天向上、我們結婚了)的幾款綜藝節目的網絡播放權。

這是繼搜狐視頻獨家買斷中國好聲音的網絡獨播權之後,新一期的網絡視頻內容大戰。去年搜狐視頻用近一億元壟斷了《中國好聲音》的版權,今年的廣告營收達到了2億,一倍的收益,直接刺激到了愛奇藝和PPS。

網絡視頻作為百度系中除搜索外的又一個重點關注領域,收購PPS打造行業第一的位置,再高價買斷視頻內容。「好爸爸」終於再發威,把它的「魔爪」伸向了視頻領域,去哪兒只是「好爸爸」的開始而已。

網絡視頻內容的價值

網絡視頻的內容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以優土為代表的UGC模式,一種是像愛奇藝這種從外部COPY的模式(優土也有自己購買的網絡視頻內容,PPS也有UGC內容)。兩種不同的內容來源模式,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前者以用戶製造內容為方向,後者以外部內容為方向。

根據艾瑞諮詢報告顯示:2013年在線視頻用戶中,64.8%的用戶認為高清、傳輸快等因素是選擇平台時考慮的因素。56.7%的用戶比較看重內容豐富性、內容質量等,視頻內容為王的特徵依然凸顯。

從視頻傳播的特性來看,無論是電視還是電腦、手機、平板,它傳播出來的始終是內容,至於內容傳播的介質,它並不影響用戶區觀賞視頻內容。就拿《非誠勿擾》為例,用戶並不會因為說電視、電腦、手機就不去看這個內容,只要用戶喜歡這個內容,這個內容能引起用戶的興趣,隨便哪個介質用戶都可以看到它。

以內容為導向的網絡視頻戰重啟

愛奇藝為何會高價買綜藝視頻的網絡獨播權?主要還是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視頻領域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而且還沒有哪一個體系的視頻能在網絡視頻內做到超過50%的市場份額,即使百度系多次宣稱自己是業內第一,但是和其他體系的差距卻並不大。以內容為導向的競爭將會比產品自身更具有特色,更核心競爭力。用戶除了能在電視上看到該視頻外,只能在該網站上看到喜歡的內容。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向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遷移,電視不再是用戶選擇觀看視頻內容唯一的介質。2012年百度的在線營銷(也就是廣告收入)為222.46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53.5%。而據央視內部人士透露,2012年央視的廣告收入為269.76億元,同比增長率低於15%,按照這個趨勢下來,超過央視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你非要問看電視直播和用電腦看直播的區別是什麼,我只能告訴你,電視的屏大一點罷了,這是它唯一的優勢,但絕對不是用戶選擇是否觀看該內容的因素。

內容其實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哪怕是如今浩瀚的互聯網界,內容依然是「奇葩」,互聯網可製造不出《非誠勿擾》、《天天向上》這類內容,所以依賴於線下的視頻資源是很有必要的。

線下的資源是有限的,它不像線上的UGC模式一樣,可以大量製造。有限的資源當中,「頂端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大量的流量被「頂端」搶走,「底下」只能分到很少的資源。其實百度系在這裡有點「小流氓」了,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所有用戶的搜索行為數據,他們都能通過分析,再將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這次愛奇藝買斷排名前六的幾個綜藝節目,離不開百度自身的數據分析處理。

在不多的線下資源裡面,百度系已經開搶了,其他幾家網絡視頻公司,如果不想在內容上輸給百度系,那麼只有繼續去分搶其他的資源了。獨家內容確實能體現產品的差異性,但是對於用戶來說,這是不利的,獨家內容,用戶就很容易被產品捆綁,比如視頻觀看前的廣告內容時長增長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95

內容把控未來----評樂視網收購與今後發展的主戰場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lcdz.html

對樂視網而言,超級電視固然重要,但卻不是第一重要,未來在硬件方面或許還會進入手機或PAD產業,具體如何考量並採取何種角度進入這一市場,不會再像超級電視出場時那麼炫目了,在當下的基礎上,這樣做也只能是加法效應,不能起到乘數效應了;而真正艱苦的,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時間成本高昂,人力成本不菲,戰線最長,最複雜,做好了也是最化學,最能拓寬企業優勢護城河的,仍是內容把控,優秀的內容把控和製造,將為企業創造多個乘數效應,未來體現在報表上,投資者將會看到的是:高效率的賺錢。

 

高效率,是所有資本市場瘋狂的最核心元素,在單位時間獲得最好收益,並且這種增幅趨勢有保障,行業本身又不受週期性的限制,壁壘足夠高,如此等等,是獲得高估值的必要保障,樂視網能不能實現持續的高估值,關鍵看它未來獲得收益的效率和持續性的能力上,投資者要重點考察的,正是這一點,以超級電視為主導的客廳大戰,只是打開了一個新天地,就像當年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是西班牙的哥倫布,但最終入地生根的是英格蘭,所以客廳大戰只是表面煙霧,跟風者多只是造勢,掀起一種商家必爭的氛圍而已,根本的實質是內容把控,內容製造和內容運營。

 

所以,那些宣稱內容永遠免費的商家,在進入這個領域的第一時刻就已經輸了,必輸無疑;還有那些在內容上毫無打算的商家,僅僅是一個陪襯角色;剩下那些在內容上只滿足做些小動作的商家,長遠不會有實質性的大發展,一句話,視頻網站的未來焦點,再次回落到內容把控上。

在內容上,現在有幾個大熱點的分類,大致可分為,新聞,電影,電視劇,體育,綜藝,動漫;新聞是電視台的專屬,視頻網站不可染指,就按下不表,剩下的五大金剛是:電影、電視劇、體育、綜藝、動漫。

由此,以這五大內容為原點,來考察一下樂視網的未來佈局。

2013年,外界對樂視網的最大看點是超級電視,但以長遠投資者的眼光來看,超級電視在5月面世,7月銷售,10月爆棚後,就不再是戰略考察的重點了,10月的銷售數字,以及多個後續企業的跟風來看,樂視顛覆的預期已經達到,樂視品牌開始為市場所接受,下面的事情,是每個企業都會做的事情,不再是長線投資者重點關注的了,在我看來,2013年,比起最吸引公眾眼球的超級電視,對樂視最重要的事情有三個,一是基本佔盡並鞏固了體育節目的所有國內外高中低端重點資源,推出幾個有影響力的體育自制欄目,擺出了在這個領域深耕挖掘的架勢;二是收購花兒影視,並成立樂視新媒體主戰版權的採購、管理及分銷;三是樂視TVUI系統的深度開發,以及每週為用戶升級等等,這三件事情的意義非常重大,異常重要,因為智能電視可以馬上跟風,但是佔盡高端資源是無法複製的,一個蘿蔔一個坑,佔完了就完了,而且這是一系列的人才隊伍搭建和鞏固的事情,是長線戰略性的佈局動作,其意義顯然高於一個硬件實體的推出;UI軟件每週升級則是時刻與用戶保持親密接觸與互動,是樂視服務思想與體系的直接表現,其反映的內涵非常豐富,商業潛力巨大;當然,以超級電視為代表的全視頻覆蓋戰略,也是極為重要的,只是這不是今年的作品,而是三四年前的謀略了,因此它的實際產品的推出,其長遠意義排在資源性佔位、佈局和深度服務客戶之後。

 

現在看,電影方面:樂視影業迅速攀升的態勢主打電影,去年全行業排名第四,今年可能破三,張藝謀加盟後份量加重,和好萊塢合作以及全國地毯式院線佈局讓其鋒芒直逼冠亞軍地位;

電視劇:即將加盟的花兒影視主打電視劇,以鄭曉龍、李小平等資深和優秀導演組成的一流團隊,不僅出品一流劇集,還大大加強樂視自制劇的團隊建設,更具有吸引一流編導演人才的能力與潛力;

體育:年初以來,樂視加大了對體育賽事版權的引入,以高質量比賽實況為核心內容,圍繞賽制打造專業、全面的報導團隊,將國內外頂級賽事實時、高清的呈現。目前,樂視的版權賽事已囊括大眾體育(歐洲足球五大聯賽、中超、亞冠、CBA、歐冠籃球等),高端體育(網球包括中網、上海大師賽、WTA及ATP巡迴賽等,高爾夫涵蓋英國公開賽、美巡、歐巡、亞巡等),精英體育(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美式橄欖球聯盟NFL超級碗等)三個層次的諸多頂級賽事,此外,樂視網圍繞賽事資源,對於其周邊資訊、評論員觀點、賽事走向預測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深度的內容挖掘。目前,樂視體育已具備重大體育賽事的現場採訪、報導、高清直播能力,是唯一一家可提供「全網高清體育賽事多屏同步直播」的平台。目前,越來越多的體育迷已經養成登陸樂視網,觀看比賽全程直播的習慣。樂視體育均以最清晰、最流暢的直播呈現,獲得了體育迷的極大關注,屢創播放量佳績,推動樂視網整體播放量、人群覆蓋、及品牌影響力的增長。

在動漫方面,目前國產和自制上都比較弱,主要內容來源還是日本,這是全視頻網站統一弱點,今後在這方面的加強,還很不確定,樂視下一個可能的延伸和收購,或許會與動漫有關,但是這個難度不小,見效也很慢,需要慢慢磨合發展。

綜藝上,目前這完全是電視台的菜,綜藝的核心有兩點,其一是主持人團隊的歷練,這方面電視台常年的積澱,水是很深的,短期內很難被超越,另一方面相對容易,就是節目創意和版權引進,迄今為止搶爆眼球的一些大型綜藝節目,如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全部清一色是引進歐美或韓國原創,臨近年尾,各視頻網站突然展開一輪綜藝節目獨家版權大戰,愛奇藝拿下大部分芒果台的節目,PPTV則拿下江蘇衛視的,相比之下樂視比較安靜,只拿了一個《我是歌手》的獨家,綜藝節目的時效性很強,是快餐式的,而且原創電視台的痕跡太過強烈,多少有點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所以在這個領域斥巨資搶購,確實很不經濟,在逐步樹立自創內容和搭建自家主持人團隊的今天,大手筆去拿綜藝節目,不合算,錢應該用在刀刃上,培養自家主持人或者挖角著名主持人加盟,在國際上購買有潛力的綜藝節目引進版權才是王道,未來在綜藝方面,樂視會有何種舉動,也是一個看點,與騰訊的合作,或許從這方面展開,騰訊視頻迄今為止沒有什麼大動作,按照馬化騰的原話:自己做不好的話,就交給別人去做的精神推測,在視頻方面,騰訊應該和樂視有較深層次的合作,具體方向暫時不可知,樂視在控制力上面,往往高出合作夥伴不少,這一點是否已經與騰訊達成共識,騰老大是否甘願讓步,需要時間來慢燉,但是合作意向既出,應該是開工沒有回頭箭的道理,雙方的合作,理應在原創力上著墨,單純的內容互通,是沒太大意義的。

 

comScore VideoMetrix9月最新的一組數據分析。在15歲以上全球網民的網絡視頻瀏覽情況排名中,樂視網在全球範圍內覆蓋1.69億網民,排名全球TOP11,而在中國市場,樂視網排名前四位。在人均播放時長指標上,樂視網優勢明顯,穩居全球主流視頻媒體亞軍,第一位是全球互聯網老大谷歌,這組數據表明樂視網的影響力仍在大幅提升中。

綜上,在內容的五大主板塊中,樂視已經佔位三席,這種佔位,不是短線的,是長線乃至超長線的,是要延伸到產品製造方的,推著時間的推移,其話語權將會不斷加重,話語權的加重,意味著樂視網將逐漸從被動的版權採購方轉變為生產出售方,可以從以前的版權二道販子蛻變為版權營運者,可以以內容互換版權,可以反輸出內容給電視台,可以滋養自己的視頻平台,可以讓超級電視真正超級,增強引力場;可以逐漸擺脫與當下幾大視頻網站的同質化競爭,成為他們的上游供應商,可以最大限度的服務好自己的用戶,而是否能服務好自己的用戶,才是全部商業競爭最核心的焦點,也是樂視模式能否成功的焦點,根本上,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企業仍然是承襲互聯網1.0時代的思維方式,就是不惜一切獲得流量,為此可以把免費進行到底;樂視網則是很早就進入到互聯網2.0時代的思考與運營模式,就是不惜一切以優質服務獲得用戶的付費支持,這是樂視網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全部內涵所在,在視頻行業,最終用戶會看到,免費是不可信的,好的內容一定要花錢去買,否則你或多或少的會去侵權,或者滯後欣賞,或者支付看廣告的時間成本,長遠的看,這方面天上必定沒有餡餅可掉。

最後要講兩句的,就是樂視新媒體的成立,這個公司將主戰版權的採購、管理及分銷,原是樂視團隊中很重要的一支,現在獨立成一家公司,更專業化,股權性質與責任權屬更明確,應對的能力也將隨之大大加強,是樂視內容團隊中非常重要的一支特種兵部隊,肩負責任重大,是樂視內容戰略架構的上層建築。

一旦樂視網今後幾年在內容把控上獲得穩固的地位,具備更多版權資源,具備最好的生產能力,具備版權運營能力,那麼佔據樂視網成本支出的堅硬堡壘將被爆破!

視頻網站的發展初期,成本大頭是帶寬租賃和建設費,隨著網絡基建和硬件設施的不斷提升,這部分的佔比呈遞減態勢;然後在版權意識逐步增強後,視頻網站的成本大頭就被版權費用取代了,這一點從樂視網今年的歷次季報上看的很清楚,到最近的三季報,CDN以及寬帶費佔比19.65%,版權攤提費佔比45.50%,而電視機和機頂盒加起來佔比剛到20%,這三大塊中,相對收入增長與整體發展,CDN和帶寬費仍有較大的下行空間,電視機和機頂盒的成本佔比在眾籌銷售這一模式下也較好控制,唯一肯定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其增長率可能超過收入增長的就是版權攤提費,在成本支出中,一旦這塊堅硬堡壘被攻陷,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樂視前進的步伐了。

 

所以未來投資者要想看到樂視網的收益節節高,必須聚焦版權攤提費的絕對佔比下降,從未來的收入構成上來看,最具有增長潛質的廣告已經脫穎而出,並且會隨著超級電視和多屏佈局的深入不斷增長,未來樂視的收入來源遠遠不止於廣告一項,更重要的是內容付費,要做到這一點,要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是超常的,但這件事一定要做,這是最不被人看好的事,也是做好了最難超越的事,更是能夠成就那個叫樂視網的企業的唯一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11

變局:電視台收回內容版權的後互聯網視頻時代

http://www.iheima.com/thread-4804-1-1.html
從前段時間的淨網行動眾多美劇和自制劇下線,到今天湖南衛視宣佈閉關獨自戰鬥,看上去,中國國內視頻網站迎來最灰暗時刻,其實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視頻網站,還有門戶網站,以及一切可能使用廣電系視頻的各類互聯網平台,包含移動互聯平台。

到底誰逆襲誰 互聯網視頻怎麼辦

首當其衝,除了門戶網站,充斥了大量視頻集合的視頻網站,受到影響最大,大有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實際上,也是如此,當類似於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等強勢節目,以及各類電視台投拍的電視劇紛紛在各類視頻網站上上映時,成千萬的點擊,給網站和電視台都打上了一針強效激素,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從互聯網角度來看,好的內容,帶來流量,海量的視頻集合,成為一個大的入口,這兩年的智能電視已經開始打著客廳入口的機會,誰都知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簡單的圖文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誰掌握了更加全面的視頻,就在未來互聯網市場中搶佔了先機,並且完全有機會成為新的BAT,實際上,視頻網站的發展也是如此,從盜版視頻遍地,到購買正版版權,再到微電影時代,還有現在格局競爭,視頻網站除了扮演視頻平台之外,也開始充當起媒體的身份,首先從拍客到娛樂新聞,都是嘗試,儘管這些採訪都沒有所謂的證件,屬於「非法」,但絲毫不影響他的媒體屬性表現。

假如所有衛視停止對視頻網站的版權授權,沒有了節目內容的視頻網站當然要損失巨大。從優酷視頻的排行頻道能清楚的看到沒有了電視台支持的後果:

1.電視劇:再也沒有了國產劇,雖然目前流行的都是老片翻拍和泡沫劇,但幸好我們還有TVB和自制劇,也不排除未來有跟電視台合作的自制劇產生

2.綜藝:80後一定是從吳宗憲時代的網絡綜藝節目看回來的,國產的綜藝做的好的大多是購買的國外的版權自己打造,但視頻網站同樣可以慢慢打造自己的原創欄目。而目前來看,除了衛視僅有的幾個黃金欄目,目前能進入這個榜單的都是網站的原創。

3.資訊:娛樂側重較強的視頻網站,新聞資訊本來就是錦上添花製作,雖然未來趨勢是視頻資訊,但還需要時間,所以影響也不是很大。

4.電影:基本不受影響,其他內容幾乎都是網友的UGC生成

綜上所述:在傳統廣電的這個決定之後,哪怕所有衛視跟進,不再提供所有視頻,視頻網站的日子並不會特別難過。最受到影響的,是綜藝欄目的轉播權,當然,這類節目的轉播權在近年來,一直是香饃饃被眾多視頻網站追捧,遭遇行政命令的禁令,視頻網站是時間考慮自己的綜藝節目了。

而本身娛樂屬性明顯的國內視頻網站短期內,可能會更加重視UGC內容的生產和推薦,並且在電視劇版權上更加重金投入,以保住最後一塊陣地。

亮劍網絡之後 廣電的視頻網站怎麼玩

金鷹網是湖南衛視的官方網站頻道,目前alexa排名1200多名,根據alexa提供的搜索關鍵詞來看,網友最關注的關鍵詞分別為: 1. 湖南衛視2. 爸爸去哪兒3.2014 跨年4. 我是歌手5. 爸爸去哪兒 湖南衛視從搜索關鍵詞不難看出,每年階段性的重大製作綜藝欄目的確給湖南衛視帶來的不俗的訪問量,但從實際佔比來看,直接訪問官網觀看視頻的流量要遠遠小於其他視頻網站轉播相關節目的視頻量的總和。

短期來看,封殺轉播這條路,的確能在部分欄目上搶佔先機,轉變網友的習慣,但這種流量並不能轉化成衛視官網的長期精準流量,如果習慣性思維把流量認為是點播次數的話,這樣的收視率數字壯觀,但不能持續,且在收入轉化方面要小於其他視頻網站,道理非常簡單:靠個別欄目撐起的流量,能提升單個欄目的廣告價值,而並不能提升湖南衛視官網的品牌價值,而衛視官網影響力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湖南衛視的影響力,反而會對網站運營帶來麻煩,比如熱門欄目的廣告收入與網站整體收入倒掛,造成冷熱不均。而這種敝帚自珍的做法又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原來是多通路推廣單個欄目,而現在只有自己的官方渠道,所以廣告價值也相應衰落。

其實,這樣的封殺在傳統媒體中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在互聯網早期,突入起來的衝擊曾經讓傳統媒體措手不及,也曾經讓他們選擇了用聯合封殺的方式來應對挑戰,但如論壇、博客、微博等互聯網產品,通過UGC的模式,各大互聯網巨頭(以三大門戶為首)借助平台優勢,成功分化了多次封殺。視頻網站的這次封殺也不例外,同樣的,衛視之間的競爭也是白熱化,各類綜藝欄目的同質化就是最好的佐證,實際上,能紅火的欄目,一年也就那麼幾個,也就是說,傳統電視媒體生產的內容,並不完全代表優質和符合市場需求。

封殺了視頻網站的轉播權,湖南衛視也要面臨多方面挑戰,一是解決自身金鷹網的內容UGC問題,如果一味的成為單向的生產節目,沒有UGC,則倒退到 web2.0,靠幾個金牌欄目支撐的流量也價值不大,但如果成為視頻網站運營方式,又面臨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更要面對老對手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東方衛視等的競爭,至少他們還沒有明確表示跟進這種做法,即使跟進,也會面臨同樣的競爭。

另一方面,電視客群的老化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次封殺轉播權,可以認為是一次傳統廣電媒體的轉型嘗試,但互聯網的發展教導我們:互聯網是多樣化的虛擬世界,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閒、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而這些方面的各類現象,造就了當今的互聯網生態,尤其是各種互動和交流的平台。

如果湖南衛視想通過自制視頻網站來和封殺解決自身的轉型問題,這次舉動,其實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至於坑有多深,跳進去就知道了。

衛視封殺轉播權,並不能阻止互聯網的正常發展,因為網友的正常精神需求,在互聯網世界有多元化的滿足渠道,而非靠幾個金牌欄目解決,長期來看,網絡媒體的發展,以及傳統媒體衰落之後的人員流動,不論是視頻網站,還是其他互聯網形式的媒體屬性和專業度以及服務深度都會不斷加強。互聯網媒體、新媒體,不是簡單的粘貼和複製,也是專業的媒體平台,有著比傳統媒體更加靈活的運營方式和佈局,輕視互聯網,和短視的閉關鎖台,會加速傳統媒體的衰落。

除了湖南衛視,我們還要看到全國三千多縣市的三四線電視台目前的困境,病急亂投醫,並不是上策。傳統媒體應該拋開自身的優越性,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互聯網運營方面,而非一些狹隘的小聰明方面。面對封殺,也是給予了國內視頻網站和相關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追趕傳統媒體的專業度,這次封殺恰恰是狠狠的幫忙提速,此次事件,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2

小議佛教的核心內容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t5.html

   釋理證大和尚是浙江紹興齊賢羊山石佛禪寺住持,佛門高人。「釋理證」是他的法名,顯然與佛教密切有關。我猜其含義有:
   釋——作為佛祖釋迦牟尼信徒,釋疑解惑,光揚佛學。
   理——體現只在佛教中才有的「三法印」的義理。這三法印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三思而後行,來印證,無實無虛,換位思考,從而化解煩惱。
   證——指個人的修證,包括戒律、禪定、智慧三者。
   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但與釋理證是好朋友。石佛禪寺離我這不遠,我經常帶領信佛朋友去那拜見釋理證大和尚,聆聽他指點迷津,其中有的成了他皈依弟子。釋理證功底深厚,氣宇軒昂,胸懷寬廣,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詩文字畫非常優異,經文釋疑通俗易懂,解惑很得要領,讓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我是佛教門外漢,肯定理解不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內涵,即使經常聆聽釋理證大和尚談說,也只知一點皮毛而已。我試著站在佛教人士的角度來看佛教,覺得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門學科和方法,也可叫做佛學;佛法就是讓凡夫之人通過學習佛教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佛教的核心內容有兩個:智慧和慈悲。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就是關於智慧與慈悲的學說。而寺院是圍繞著這兩個核心來講解和傳授佛學的地方,這樣,寺院也就好比學校,住持大和尚或方丈就相當於校長。
   從上述佛教的定義分類及基本內容出發,不難理解佛門之人這麼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信仰、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唯心主義、不是宗教,儘管佛教與這些都有相似之處;佛教更不是迷信;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一、關於佛教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領悟與認知。每天微信朋友圈裡有不少朋友發表的佛理分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但真正顯示佛教大智慧的是「大空性」,這個理念認為,任何事物存在的同時又都是空性,這也是佛教「輪迴」的思維基礎。佛的智慧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
   我們還可引用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佛教的智慧,這首四句偈本身也極具智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二、關於佛教的慈悲,大家也一樣有所認識和體會。對於世俗方面的慈悲,比如,出於慈悲之心,行善施好,解救別人的危難與痛苦,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比較直觀,很好理解,在此不必再論。
   這裡著重要提一下的是超世俗的慈悲,這是更偉大的慈悲心,它是要讓所有眾生懂得輪迴的真相併尋求解脫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最偉大之處。幫助別人,解人之難,救人一命,這些都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已,卻解決不了永世的問題。怎麼辦?只有讓眾生明了生死的真相,引導他們學佛修行,才能徹底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這種慈悲可稱作「大悲」。而踐行大悲不是強迫行為,正如佛陀所說:「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這就是說,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由此可見,大悲盡現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智慧與慈悲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佛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合併同修。
   若要最最簡單地說出佛教的真諦,恐怕就兩個字:「智」與「悲」。
   由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可見,佛教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個體系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救世主、神明什麼的,人人都可成佛;即便是劊子手,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2013年,據《日內瓦論壇報》報導,國際聯合宗教會(ICARUS)票選佛教獲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獎。此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200位宗教領袖參加投票,其中很多宗教領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聖一票投給了佛教,雖然佛教徒只佔ICARUS會員的極少數,但得票數卻最高。獲獎主要理由是,縱觀宗教發展歷史,佛教是唯一沒有因為信教問題而發生過戰爭和殺戮的,這反映了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佛教界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緬甸佛教領袖翰達比丘(BhanteGhurata Hanta)道出其原委:「我們感謝佛教被肯定,但此獎是屬於全人類,因每人皆有佛性。」
   哈哈!足見佛教的智慧與慈悲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