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標準模糊,還是平臺任性跨境電商“仿品”罪與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804

(CFP/圖)
對賣家而言,電商平臺是裁判員,說你合格就合格,判你違規就違規。
由於國家沒有專門的電商法律規定哪些行為受到約束,都是平臺說了算,有時候會產生店大欺客的感覺。其亂象背後,凸顯構建電商與賣家遊戲規則的必要性。
大學畢業後,何超創業了:他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開網店,將國內小商品賣到國外去。批發買進、零售賣出,都能在互聯網上完成。
“不出家門的生意”做了三年,何超還是頭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他有8970美元貨款被一家名叫“Wish”的跨境電商平臺以售賣仿品為由扣留了,平臺稱要兩年才能全部歸還。
這家於2013年轉型做跨境電商的平臺,註冊在美國。據公開報道,Wish擁有將近1億註冊用戶,大約10萬賣家在平臺上銷售4000萬件商品。
賣家絕大部分來自中國,80後是其中的主力軍,90後是生力軍。大部分從事外貿出口的電商賣家住在深圳、義烏、廣州等城市,那是3C電子產品、服裝箱包、手表配飾等“中國制造”商品的貨源地。
Wish賣家中,商品被判為仿品遭遇扣款的遠不止何超一人。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有賣家被扣貨款金額超過了一百萬元人民幣。8月17日,6位平均被扣10萬元的賣家前往Wish上海辦事處,要求歸還貨款,未能如願。
被扣留的貨款
依靠家里的十萬元本金,何超開始做電商生意。進駐Wish平臺之前,他在淘寶、速賣通上都開過店,賣的貨品相差無幾,主要靠轉手掙差價。
何超很快發現,做外貿出口的利潤空間更大。同樣一雙進貨價50元的國產運動鞋,在淘寶上只能賣到六七十。而在面向外國消費者的速賣通和Wish平臺上,他給這雙鞋定價33美元。兩個平臺分別從利潤中抽5%和15%的傭金,再扣除80元的國際運費,賣一雙鞋能掙四五十塊錢。
2015年年初,何超把網店搬到Wish,主營一款鞋墊上印有“Katulin”標誌,腳後跟印有“AIR”字樣的白色運動鞋,僅兩個月就賣出了近600雙。Wish還主動給這雙鞋“加鉆”,意味著消費者有更大幾率在購物終端上看到這雙鞋。
6月30日,何超收到系統郵件,Wish將這雙鞋判定為仿品。根據Wish的政策,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的錢先暫存在平臺,每月結算一次並放款給賣家。被判為仿品後,這雙鞋6月份的8970美元銷售額沒有打入何超的賬戶。
何超向Wish申訴稱,Katulin是2012年註冊的國產鞋類商標,他擁有這雙鞋的正規銷售授權,並郵件發送了商標註冊證明和銷售授權書。
但Wish平臺拒絕了何超的申訴,稱這雙鞋的描述和照片直接影射到另一著名品牌:“很遺憾,我們無法證明您已經從品牌商處獲得銷售該產品的授權。”
讓何超更不能接受的是,剛被判為仿品時,系統只說扣留貨款180-240天。十來天後他突然發現,扣款限期不知何時消失了,系統通知改為將這筆錢“扣留或罰沒”。
自2014年12月以來,至少五百名賣家和何超一樣,原本已經通過審核上架的商品在熱銷時被Wish判為仿品。當時,Wish更新了商戶政策,稱“對偽造品和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制定了嚴格的零容忍政策。如果 Wish單方面認定您在銷售偽造產品,您同意不限制Wish在本協議中的權利或法律權利,Wish可以單方面暫停或終止您的銷售權限或扣留或罰沒本應支付給您的款項。”
Wish上海辦事處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此前,Wish曾回應電商業內媒體稱,“具體被扣款金額其實很小,一個月全平臺被扣押金額還不到全平臺一日銷售額的5%。”
9月1日,何超再次收到系統通知,Wish表示將在“假冒商品”交易日之後的一年歸還一半資金,交易日後兩年歸還剩余資金。但如果有第三方要求索賠,“只要Wish認為有必要,Wish可扣留任何資金”。
網購中,平臺說了算
不同於大多數電商平臺的做法,Wish在沒有接到品牌商投訴的情況下一旦“單方面認定”賣家在售賣仿品,立即刪除商品、扣留貨款、收取罰金。Wish大賣家黃玫承認“這種雷厲風行的政策非常有效”,但同時也質疑,平臺本身不是知識產權持有人,是否有資質來判別仿品。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趙占領表示,電商賣家和平臺之間存在服務合同關系。如果協議約定了平臺有權判仿品並對違約賣家進行處罰,“而賣家事先也同意了這種約定,那就沒有問題”。
“平臺與賣家的關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現實中是不平等的。”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副教授吳景明表示,平臺與賣家的商業關系依據商業合同完成,但合同中如果存在不平等條款,賣家往往也只能接受。Wish平臺並沒有在最初簽署的合同中約定貨款扣留期限,後補發通知要扣兩年,“那大筆錢被拿去做投資周轉了,賣家無法經營,肯定涉及侵犯賣家權益”。
趙占領認為,平臺在判定賣家售假時負有舉證責任。Wish在判定一款商品為仿品後幾乎不提供任何具體解釋,有賣家追問客戶經理,得到的答複是:“你自己賣的東西,仿了誰你自己應該清楚。”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跨境電商部主任張周平表示,Wish平臺在判斷仿品時“確實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由於國家沒有專門的電商法律規定電商的哪些行為受到約束,電商平臺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約束賣家,平臺的權力來源於賣家。“都是平臺說了算,有時候會產生店大欺客的感覺。”
“Wish的仿品政策給賣家造成了強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我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事。”黃玫的朋友曾有一雙鞋,一晚在Wish上賣出了500雙。本來是喜事,她的朋友卻差點哭了,悄悄把鞋子下架了。“她怕第二天Wish說那雙鞋是仿品,本來就是個小賣家,如果這一筆錢被扣下來,她等於兩年白幹了。”
仿品界定,標準模糊
十年前,跨境電商剛起步。據張周平估算,當時出口貨品中至少一半是仿品,“很多仿品賣家是從深圳華強北起家的”。隨著越來越多傳統外貿企業開始涉足電商,低價仿品比例下降,更多的國產品牌和無牌商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國外。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國電商市場交易總規模達13.4萬億,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50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1800萬。其中,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2萬億,出口占比達到八成。四年間,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翻了兩番。
相比4.2萬億人民幣,何超被扣的8970美元微不足道,但這筆錢幾乎截斷了這位重慶小賣家的資金流。
何超不服Wish的判定,理由之一是“這雙鞋我在速賣通上就能賣”。
在別的平臺上合格的商品,在Wish上被判為仿品;上架時能通過審核的商品,幾個月後被判為仿品。從事跨境電商的深圳金石達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家波將原因歸結為平臺“審核團隊成員在品牌熟悉度方面經驗不足,以及機器智能數據庫不完善”。他接觸過一些Wish上海辦事處的客戶經理,稱“都是從別的行業跳過來的”。
平臺經驗不足容易審核失誤,電商賣家也會因為經驗不足,“一不小心賣了仿品”。魏家波說,有的外貿新手們“對產品不熟悉,售賣的原因是聽說別人賣得好或者供應商說賣得好,並不知道產品屬於仿品侵權”。
他也表示,服裝和箱包類商品侵權與否不好界定,“潮流趨勢是這樣,也不知道這個版有沒有做品牌保護”。根據他的經驗,對於沒有外觀保護的商品,只要沒有打原品牌商標,有自己的授權書,樣子很像也不算仿品。
鑒於國外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幾乎所有的跨境電商平臺都原則上不允許售賣仿品。有的仿品“屬於明目張膽的侵權”,比如劣質仿造的國外品牌箱包,上面還打了品牌商標。但對於仿冒特征不那麽明晰的商品,張周平認為拿捏的“界限還比較模糊,每個平臺可能有不同的認識”。
黃玫從2007年開始從事跨境電商出口,“很多時候,工廠把貨發過來,世界上這麽多牌子,你確實不知道它侵權了”。
黃玫所在的企業曾在亞馬遜上賣過一款沙灘巾,“看起來就像一塊布,兩邊伸出兩條繩,纏一纏能變成裙子,三亞滿大街都賣。”可賣了沒多久,亞馬遜突然通知她說這款商品侵犯了設計權,被品牌商投訴了。黃玫查詢後得知,確有一家英國公司把沙灘巾申請成專利了。
一些速賣通賣家在被投訴侵權後會向與阿里巴巴有合作關系的“裕陽知識產權”求助。知識產權顧問段冬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接到求助後會根據商品頁面中的圖片和描述分析是否構成商標侵權、外觀侵權或圖片侵權,然後向賣家提出規範建議,例如建議賣家刪去商品描述中的品牌關鍵詞。
“在專利方面,只要有一個技術特征是不同的,整個產品其實是不侵權的。”段冬平接觸過一個案例,投訴方擁有一款無蓋杯子的設計專利,而被投訴的賣家在上面添了杯蓋。“加上杯蓋扣住杯沿的這種設計感,整個產品其實就不侵權了。”
在創業風口遭遇侵權風險
從2014年10月開始,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執業的華人律師陳薇代理了近百起中國賣家被美國知識產權律所起訴的案子。說起自己經手過的案子,陳薇直言,“完全是複制的,就是用粗制濫造的工藝仿國外的產品。很多中國小賣家忘了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國際法的領域,他不知道國外的法律嚴格到什麽程度。”
2014年底,一位美國買家給魏家波的公司發來一張品牌手提包的圖片,詢問能否找到同款,並暗示價格和數量都好商量,但要在開具的外貿發票上寫明是原品牌,同時詢問了用於國際貿易支付的PayPal賬戶。魏家波的網店本來沒賣這款商品,但他知道阿里巴巴上能進貨。他讓客服告訴買家,包能找到,但不是同一個牌子,發票也不能按原品牌寫。
“結果客服是個剛畢業的新手,按客戶的要求把牌子寫上去了。問題就出在這。”後來,這名買家將聊天記錄作為售假證據遞交給美國當地法院,申請了一道禁令,凍結了魏家波公司的PayPal賬戶。賬戶里當時有沒來得及提出的五六千美金。
魏家波想想五六千美金不算太多,要請律師去美國打官司不劃算,只有自認倒黴。
陳薇說:“侵權是肯定的,但在跨國背景下,美國法律如何處理這些侵權者還是有爭議的。”
“以前我們是懂英語才來做外貿,現在大家都知道跨境電商是風口。”魏家波能感受到,這兩年,許多創業者受到扶持政策和境外強大購買力的感召,爭相投身於跨境電商的熱潮。而侵權糾紛成為了一道坎。
陳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美知識產權體系之間隔了一條鴻溝,“沒有專業人士做橋梁就無法溝通。”她舉例說,很多中國賣家不知道自己賣的商品仿了國外品牌,“覺得挺時尚的,就掛在網上了”。然而根據美國法律,賣家即便不知情也可能被判為惡意侵權。“美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非常強,它覺得賣家有義務去審查自己有沒有侵權。不審查就是格外忽視,就等同於故意侵權。”
陳薇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品牌商發現被侵權了會給中國賣家發一封信函,客氣地請求賣家停止把侵權商品掛在網上,否則再采取法律訴訟途徑。
“現在,國外已經不能那麽平和地對待這個事情了。一旦發現侵權,品牌商直接向當地法院申請禁令,美國可以控制的國際賬戶馬上就會被凍結,防止原告的利益進一步受損。”
許多老牌電商平臺都曾因賣家在平臺上售假被品牌商告上法庭。歐萊雅集團和eBay的侵權糾紛歷時六年,於2014年宣告和解。今年5月,法國開雲集團旗下品牌第二次起訴阿里巴巴鼓勵、協助售假並從中獲利,美國法院在8月同意該集團的請求並頒布了禁令。
魏家波認為,“怕被大牌起訴”才是平臺嚴控仿品的根源。
8月17日前往Wish上海辦事處維權的賣家曾被口頭告知,貨款要三年後歸還。賣家不理解為什麽要這麽長時間,工作人員稱,過了三年的訴訟有效期才能確定Wish不會惹上官司。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何超、黃玫為化名)
670億美元購EMC:沒錢任性的戴爾究竟在賭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3/152327.shtml

該來的遲早要來,盡管背負著120億美元左右的負債,戴爾還是舉債並最終以670億美元這個創造了全球科技市場最大規模的並購交易將EMC收於髦下,讓傳聞變成了現實。那麽為何沒錢的戴爾會如此任性?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個全球科技市場最大規模並購的頭條嗎?當然不是。當業內諸多分析認為戴爾這場並購是豪賭,且不被看好之時,戴爾究竟在賭什麽?
就在戴爾宣布並購EMC之時,《連線》雜誌(Wired)網絡版借此次並購撰文,將惠普、思科、戴爾、EMC、IBM和甲骨文等傳統科技巨頭形容為“行屍走肉”。我們不知道該文的作者為何如何輕視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我們只想說一句:如果沒有這些傳統科技巨頭,世界將會怎樣?所謂的大數據、雲計算等這些所謂的未來趨勢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這些傳統科技巨頭也在順應產業的發展趨勢在進行不同的轉型,但這需要時間,而在這過渡期的現階段無疑生存是第一位的,而決定生存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規模。
提及規模,就說到了戴爾並購EMC對於戴爾的現實價值和意義。眾所周知,盡管傳統科技企業都在進行轉型,但支撐其營收和利潤的核心仍是傳統業務,具體到戴爾和EMC,與具有對標性質的企業,例如惠普、IBM等相比,其體量確實過小。例如從營收角度看,EMC去年的營收為244.4億美元,戴爾的估值營收為560億美元左右,與惠普、IBM等接近千億美元的營收相比,確實不是一個級別,尤其是與惠普相比(由於IBM已經沒有PC業務,且偏重於軟件,所以戴爾更直接對標的企業應是惠普),戴爾和EMC在由服務器和存儲為主要構成的企業級業務上均存在明顯的短板。
例如EMC在存儲上雖然領先,但在服務器業務上幾乎是空白,戴爾雖然均有存儲和服務器業務,但與惠普相比均處在下風。例如在服務器市場,據Gartner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惠普無論是在營收還是市場份額上,均領先於戴爾,其中市場份額上,惠普為21.7%,戴爾為18%;營收上,惠普為25.2%,戴爾為17.4%,而IDC的統計,在存儲市場的營收份額上,惠普也以16.2%領先於戴爾的10.1%,與排名第一專攻存儲的EMC的差距僅為3個百分點,即2.62億美元。更為關鍵的是,在存儲營收上,惠普同比增長8.7%,而EMC和戴爾則同比下滑了4.0%和2.9%。從這個對比和趨勢可以看出,無論是戴爾還是EMC,在服務器與存儲市場的單打獨鬥均無明顯優勢,尤其是戴爾,在上述兩個市場與惠普均存在差距,而在並購EMC之後,至少讓戴爾在存儲市場(例如營收上)遠遠超過了惠普,並以此在服務器與存儲市場和惠普的角逐中找到了平衡。
更為重要的是,從整體營收的角度,戴爾並購EMC之後,其年營收有可能達到800億美元,與之前各自獨立的戴爾與EMC相比,其體量上已經與惠普、IBM處在了同一陣營。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戴爾並購EMC之後,還會在存儲市場拉開與IBM的差距,這對於此前將x86服務器賣給聯想之後,一直有傳聞稱IBM下一步可能會將其存儲業務出售的IBM在存儲市場的信心是一個打擊,如果未來IBM真的因此而如傳聞般將其存儲業務出售的話,在存儲市場,戴爾無疑又少了個競爭對手。而另據分析稱,由於戴爾並購EMC,另外一家存儲廠商NetApp也有可能被思科或者甲骨文並購,屆時存儲市場對手的不斷減少,將會更有利於戴爾。
如果說上述是戴爾在傳統科技巨頭轉型過渡期利用並購做大規模而與惠普、IBM等等量競爭而讓自己被淘汰的風險大大降低的話,那麽此次並購EMC對於戴爾立足和把握未來產業趨勢也無不裨益。眾所周知,EMC目前采用EMC聯邦(EMC Federation)的運營模式,包括EMC II,VMware、RSA和Pivotal四家公司。其中VMware,Pivotal和RSA代表的虛擬化、雲存儲和大數據平臺才是未來存儲的發展方向。這也是為何VMware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其去年營收已超60億美元,同比增長16%),且市值已占EMC總市值的近75%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戴爾並購EMC的近一半的錢是花在了VMware上,聯想到2014 年 EMC 進行包含拆分、售出等多個選項的評估,EMC股東對沖基金 Elliott Management Corp一直敦促 EMC 分拆擁有80% 股權、市值高達 340 億美元的 VMware 以提升股東價值也彰顯出VMware未來的價值。另外,在Gartner Symposium對於未來三年相關企業對於產業發展加速性和抑制性的可視化分析中,雖然戴爾、EMC、惠普、IBM等多數傳統科技企業均集中在抑制性範圍內,但VMware卻在加速性範圍內,且名列前茅。這似乎再次驗證了戴爾並購EMC(包括了VMware)對於其未來的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戴爾沒錢任性的並購豪賭仍具備較清晰的戰略思維和作用,即在傳統科技企業轉型之際,首先改變自身規模不大而有可能被進一步邊緣化,甚至被先期淘汰的風險,在立足生存的基礎上,又在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中找到基點。當然能否最終如願,還要看戴爾的整合能力,畢竟與之前戴爾並購的企業相比,EMC過於龐大且之前聯邦間的關系複雜與相應股東的矛盾也是不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孫永傑(微信公眾號hiphone2020),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兩年銷售額翻了50倍 華為榮耀“任性”要給用戶發年終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561.html
兩年銷售額翻了50倍 華為榮耀“任性”要給用戶發年終獎?
一財網 李娜 2015-10-28 09:34:00
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2月,榮耀將發放“榮耀用戶年終獎”用以回饋用戶:銷售收入每增長1億美元,就給用戶發放價值1億元人民幣的年終獎,預計發放金額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
從1億元美元到50億元美元銷售額,華為手機子品牌榮耀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截至10月底,榮耀已經提前完成了2015年全球銷售50億美元的全年目標,而進入美國市場也已處於倒計時階段。”榮耀總裁趙明10月27日晚間在“榮耀暢玩5X”發布會後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專訪時表示,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2月,榮耀將發放“榮耀用戶年終獎”用以回饋用戶:銷售收入每增長1億美元,就給用戶發放價值1億元人民幣的年終獎,預計發放金額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
此舉也被外界視為華為備戰“雙十一”所祭出的第一張王牌。而在2014年的這個時候,脫胎於華為B2B模式,在互聯網手機的玩家中,榮耀還看起來像是一個“小學生”。

但趙明對記者表示,經過兩年的歷練,榮耀目前已經具備沖擊國內互聯網品牌第一寶座的實力,而在海外市場,榮耀已經在一些重點區域開始布局。在此前的規劃中,榮耀2016年的銷售目標額為100億美元。
10億元“用戶年終獎”
在華為三季度終端銷售數據中,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740萬臺,同比增長63%。其中,華為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1%、歐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98%、中東和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70%。趙明向記者透露,榮耀第三季度增長數據與上半年持平,旗艦機型榮耀7上市100天銷量達到280萬部,其中海外40萬部。
“在業績上今年已經沒有什麽壓力。”趙明對記者說,這次華為應該算是“雙十一”中最輕松的一家了。
但在艾媒咨詢CEO張毅看來,即將來臨的年底“業績”沖刺高峰期,包括榮耀在內的手機廠商不可避免地都會經歷一場“硬仗”。事實上,對於目前的手機行業而言,千元智能手機市場已走過了初期低價低配置的階段,而隨著大品牌大廠對價格底層的滲入,也意味著行業洗牌將提前到來。
“當國內手機市場飽和,營銷策劃處於無底線的時候,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是一門學問。”張毅對記者表示,簡單的降價促銷已經無法吸引消費者,在存量時代到來之際如何黏住用戶才是關鍵。
“我們現在在營銷上確實不太做一些超出我們原則的事情,其中最核心的點在於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麽,我們能夠盡我們的所能給到消費者什麽。其實一個好的產品是從體驗到質量,一個手機最根本的就是通訊,所以從這個產品的根本上保證消費者對我們產品的忠誠和熱愛就夠了。剩下的我們能夠去付出的,就是在一個節日氣氛里能給消費者一些驚喜,並且按照現在的收入狀態我們是有能力的。”榮耀CMO王曉東對記者說。
趙明則認為,如果把企業的戰略控制點單純的放在太依賴於營銷的話,有些時候反而容易走偏。
沖擊100億美元?
此前,不管是內部還是外界,都對榮耀的發展有著不確定性的猜測,畢竟,互聯網玩法並不是華為人擅長的一種“工作姿勢”。
榮耀前總裁劉江峰曾經把互聯網思維帶來的改變稱為“毀三觀”。他曾說:“確實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大的改變。互聯網整體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確實讓我們嘆為觀止,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到來以後,對整個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刺激和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
“舉一個例子,微博還沒有搞清楚,微信就來了,商城還沒有搞清楚,微店就來了,在這樣一種日新月異的環境里,感覺苦逼是真的。”榮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好在榮耀的團隊對技能非常開放,擅長學習,不斷去接受一些新事物、網絡上的熱詞、新的玩法,這樣才能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
而對於接任者趙明,2015年的挑戰之一也來源於此。
“我一直在電信領域,屬於典型的理工男,所從事的交往或者我以前打交道的朋友行事風格偏商務人士居多,所以天然對一些事情(如互聯網口水仗)有本能的排斥。我也要求我的團隊對網絡的很多東西不要去回應,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自輕,這樣自然就清楚了。不過現在的確有點愈演愈烈的架式,可能到年底大家壓力都有點大。”趙明對記者說。
不過,現在的他也在逐漸適應。在此前的內部信中,趙明提到:“不要被每天互聯網的喧囂迷惑,踏準自己的步點,有戰略定力,擋在眼前的灰塵一陣風就會散去。”
“最後還是用業績說話。”趙明對記者表示,目前榮耀籌備進入美國市場已有時日,目前已進入倒計時。“華為榮耀現在進入美國市場,現在已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他表示,榮耀進入美國的第一步還是以互聯網營銷為主,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陣地,和運營商合作目前還不是主流模式。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市場,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工具、新玩法去做市場、去接觸消費者,榮耀收獲了大量的死忠粉絲,但在國外運營商主導的市場中,可能更多的還需要因國家而異,因文化而異。100億美元,對於榮耀來說,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松完成的任務。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62.html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一財網 閻彥 2015-11-04 18:24:00
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目前只實現了34萬套。
“房價就像股價,有起有伏,不是一條直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未來20年平均房價肯定是會上升的,因為倫敦的需求遠大於供應量。”在英中貿易協會11月3日主辦的“中國境外投資大會”上,對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關於倫敦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的提問,英國泰祿德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睿如是回答。
中國買家頻現 倫敦地產供不應求
事實上,盡管警示倫敦等世界主要城市房價高企的聲音不絕於耳,英國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吸引著大量中國購房者。在劉睿看來,倫敦住宅市場的基本面是“供不應求”。
“英國政府現在每年要新建20萬到30萬套房產,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但目前他們只實現了34萬套住宅的建設。”顯然,供不應求帶來的是潛在的機遇,中國“土豪”們也絕非僅僅是有錢任性而已。
從2010年就開始經營海外地產交易的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華北區投資部高級董事紀剛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倫敦都是吸引投資最多的發達城市,尤其近幾年來中國買家在倫敦地產市場的身影越發活躍。
“大概4年前,我們在北京做倫敦項目路演的時候,感興趣的人還寥寥無幾;可是去年路演時,有8家企業參與了一對一的商務會談,我們的確註意到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元化。”與此同時,中國土豪們也沒有缺席倫敦的豪宅市場。“比如海德公園一號這個項目就有中國買家的參與。該項目每平米60-70萬元,就在哈羅斯百貨對面,隔壁是文華東方酒店。”紀剛透露。

房產項目:海德公園一號
英國地產的吸引力究竟來自何方?紀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的吸引力首先來自健康平穩的經濟增長、有活力的產業定位和未來規劃;同時,中英關系隨著兩國元首和政府主動積極的促進也持續向好;當下的時點中國企業也正開始考慮海外投資。”
紀剛指出,中國投資者選擇倫敦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英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許多人都高中、甚至初中就開始留學,父母特別希望給孩子一個穩定居住的環境;第二,中國資產的價格越來越高,也催生了一定海外資產配置的投資需求。”
事實上,盡管對倫敦地產需求旺盛,在紀剛看來,中國的購房者仍是非常警惕風險的群體。“我覺得中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非常強。他們相對比較保守,特別是在選擇投資城市和地產項目的時候,流動性是他們非常關註的因素。他們會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入市時機以及最好的入市路徑。我們目前沒有看到太多匯率對地產價格的影響,我認為相關的求購者應該抓緊機會利用低利率的環境,也要考慮人民幣貶值的可能。”
地產投資需要律師全程介入
中國買家需求旺盛,但投資英國地產與國內有何不同?眾成清泰律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總監、英國律師費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房地產市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英國,不論是買大型樓房、酒店、還是一個公寓都需要律師的介入。因為根據英國的理念,買房是一筆很大的投資,需要保護購房者的權益並規避風險。”
費翔指出,由於部分始建於19世紀的英國房屋並未註冊,律師必須仔細了解房屋產權的每一次交接是否存在問題——否則曾經的房主仍可以聲明自己對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從房契、買賣合同、房屋的檢查到銀行貸款等整個購房鏈條都必須由英國律師經手。同時,由於律師協會對執業律師存在長時間的監管,如果購房之後出現問題,購房者依然可以找到律師,律師也必須負擔相應的責任。“英國的房地產投資是很複雜的,不管是大項目還是小的房屋購買都需要註意法律風險。也由於監管措施比較好,律師會非常認真負責,就像是給自己買房子一樣。”費翔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除了中國高凈值人群出海購買倫敦住宅地產火爆場景,中國平安、複星集團、中民投等中國資本在倫敦的頻頻出手更是瞄準了各類地標性的商業地產。
2013年7月,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倫敦勞合社大樓。“這第一單就是我們公司成交的。”紀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英國地產是永久產權,立法上對業主的保護也更加完善、明確。從物業本身運營情況來看,比如北京通常租約為3年,最多續租3加2等於5年。而倫敦商業地產的租期一般為10年,甚至20年,所以就有了一個保障可以規避短周期的風險。同時,由於中國國內資產價格上漲過快,而且融資成本偏高,倫敦則可以購買到回報率更高的產品,市場本身的吸引力也要優於中國。”

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的倫敦勞合社大樓
英國地產開發:並不是有錢就能成功
當然,活躍在倫敦地產市場上的中國“土豪”不僅有購房者,更有時刻準備複制中國地產奇跡的房地產開發商。不過,在倫敦這一競爭極為激烈的國際化市場,地產開發顯然並不容易。
在畢馬威建築房地產業主席巴特(Stephen Barter)看來,外界對英國市場的研究非常透徹,競爭極為激烈,“並不是有資金就能保證成功。英國與中國一樣,‘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知道該找到誰,該和誰去溝通。”
“房地產開發非常複雜,在中國、英國都是如此。地產的開發的風險要遠大於購買一棟房產,需要做出很多重要的決定,付出許多的努力。必須要找到一個可靠、可信的合作方,他們的利益跟你相同。” 巴特稱。
紀剛也認為,“英國倫敦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市場,參加投標時我們要首先證明自己優於其他競爭者,包括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投資競爭者。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任何業績和歷史,沒有人知道你的財力,又如何成為項目獲勝的一方呢?可以看出,這個過程極其複雜,我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克服障礙,最終才能實現我們的投資目的。”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81家鐵公雞從未分紅 但有家土豪公司太任性一年就分200億……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31/154979.shtml
導讀 : 在上周以來披露的年報中,有15家上市公司公布現金分紅總額將超過10億元。這場土豪的分紅比賽,冠軍是醫藥行業,亞軍是汽車行業,季軍是電器制造業。你所在的行業上榜沒?

——靜靜謹以此圖獻給說到並且做到的創業者們
大家早上好!在昨天的早報中,靜靜發起了一個投票:看了國足的表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麽?有65%的人選了“國足都贏了,我還有什麽理由不努力?”這個選項。
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今天都3月31日了,2016年轉眼間已經過去了1/4了。你2016年的願望實現幾個了?
廢話不多說,下面是早報內容。
1.2016年分紅季來臨

又到一年跳槽季,也又到一年分紅季!以下文字是靜靜為你提供的專屬跳槽指南,更有包你內心受到一萬點傷害之效!
在上周以來披露的年報中,有15家上市公司公布現金分紅總額將超過10億元。
其中中國人壽、中信銀行現金分紅規模超百億元,而貴州茅臺每股現金分紅6.171元!簡直創下了今年年報季之最!
在這個土豪的分紅比賽中,冠軍是醫藥行業,亞軍是汽車行業,季軍是電器制造業。你所在的行業上榜沒?但是估計上榜了也然並卵吧!哈哈哈哈哈…

下面我要說一家及其低調的公司,他就是華為!
網友“風馬牛”推算,此次分紅,恐超人民幣200億!
他是醬紫推算的:
2012年,華為的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曾經公布了華為2012年的分紅總金額為人民幣125億!而2012年,華為的銷售收入約為2202億。根據同等比例換算,華為2015年的年終分紅恐將達到221億!而華為員工數目前約18W左右!平均下來的話,每人將達到12.2W人民幣!
其實靜靜想補充下,雖然員工有18萬左右,但是肯定不是全員持股的,這麽算下來的話,每個人分到的何止12.2萬!

粉絲中有木有華為的人,快來爆個料!

你以為就這麽結束了?哈哈哈哈哈,腫麽可能!只要有土豪,就肯定有鐵公雞啊!也有81家公司自進入2000年以來就沒有過分紅記錄,比如說金杯汽車、輔仁藥業、銀潤投資…
2.奇虎360私有化方案獲通過
奇虎360在股東大會上對公司此前達成的私有化協議進行最終投票表決。此次表決獲得了正式的通過。奇虎360正式進入退市,最快在1~2周內完成退市。完成後,將新增發約15%期權激勵並授予核心管理團隊,其中80%給周鴻祎,20%給其他核心管理團隊。
老周內心想必也是感慨萬千,下面是他在微博及朋友圈寫的一段話,你們感受下!

黑馬早報神點評:
@火星網友:不知道借國內那家的殼上市,有內幕的就發了。
@好,支持:然後快來A股,人傻錢多!
@我愛你是我的事關你毛事:出國上市你們噴,回國了還噴,你們的嘴是噴壺啊。
@大笑三聲哦吼吼:聚美、360都退出美股,回歸A股是勢在必行的,搜房已經在A股借殼上市,果然老周是有眼光的。
3.小米否認電飯鍋系抄襲
小米發布米家壓力IH電飯煲後,有網友質疑稱其涉嫌抄襲無印良品。小米回應稱兩者在大小和顏色差異很大,無印良品也不是IH電磁加熱。
無圖無真相:

還有媒體在微博發布了米家電飯煲的評測視頻,質疑米家電飯煲涉嫌虛假宣傳,並未達到官方宣傳中描述的“采用粉體塗層防止粘鍋”。
小米,你倒是粗來回應下!
黑馬早報神點評:
@升職加薪辦事處:外形可以不像,質量千萬要像
@書籍旅行者:一個圓柱一個正方體也是一個設計?你怎麽不說你他媽也長個人樣是不是抄襲的?
@莫蘭xiao:用小米的哪在乎抄不抄襲,配置強大就夠了
@TABULA-RASA:咱一直用微波爐做飯 超級好吃,關鍵是米好吧,米不好鍋再好也白搭
@supertomatoqq:哈哈,沒有抄襲,借鑒而已。
4.工信部回應域名管理新政:不影響外企正常業務
工信部表示,該辦法與全球域名管理體系沒有根本性沖突,相關條款重點要求在境內接入的網站應使用境內註冊的域名,不涉及在境外接入的網站,不影響用戶訪問相關網絡內容,不影響外國企業在華正常開展業務。
黑馬早報神點評:
@互聯網的那點事:那不就是很矛盾麽?
@宇廷Jaxon:工信部意思是,標準就是沒有標準,我說啥就啥。
@赤色的朱砂:有一種互聯網叫404。
5.聯想公布了2015年財報
財報顯示,2015年,聯想控股營收3098億元,同比增長7%,權益持有人應占凈利46.59億元,同比增長12%,每股基本收益為2.14元,同比增長3%。
黑馬早報神點評:
@清晨向著美好出發:凈利潤只有華為一年的近十分之一,差距越來越大了。
@火星網友:過氣網紅…
6.蘇寧成立投資集團
蘇寧投資集團在上海正式成立,也是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提出在上海設立蘇寧第二總部後的首個產業集團。蘇寧方面表示,投資集團重點關註“中國市場的技術進步與消費升級”,計劃未來3-5年內實現300-500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
黑馬早報神點評:
@火星網友:蘇寧的足球什麽時候也到上海...
7.富士康正式宣布收購夏普:收購價降25%
鴻海(富士康)董事會決議認購夏普發行新普通股,每股為88日元,從原先的每股118日元再往下砍,降幅達到25%,收購金額從最初的近60億美元降至不到45億美元。
黑馬早報神點評:
@哈哈哈8888:夏普可以買,不算日貨了。
@holentom:債務比收購價高。。。
@老宅哥:“每股88日元,與原先的每股118日元相比,降幅達到25%”。這降幅落差也太大了。差點讓日本人忽悠了。
8.美的30.98億元購東芝白家電業務80%股權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東芝將以537億日元(約合30.98億人民幣)向美的出售白色家電業務80%股份,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一事至此塵埃落定。
黑馬早報神點評:
@Jacse:美的收購東芝白電,鴻海拿下夏普。日本大齡企業的歸宿……
9.丁磊站臺考拉 打算靠媒體電商沖擊百億
網易董事局主席兼CEO丁磊表示在未來將會一如既往支持網易考拉。網易考拉海購CEO張蕾公布了2016年三大戰略:借助引導消費趨勢的“榜單經濟”、增強用戶參與感的“直播化運營”、打造融入用戶全方位生活場景的新型電商生態,並表示2016年網易考拉海購的目標銷售額為100億元人民幣。
黑馬早報神點評:
@老鐵:網易考拉真的可以發揮媒體特長嗎?
10.Uber正研發順風車和大巴,開始全面抄襲滴滴?
Uber首席產品官Jeff Holden\透露,目前正在研發包括U-\ber COMMUTE(順風車)、Uber HOP(大巴)、Uber EATS(外賣)、Uber RUSH(快遞)四款產品。Jeff Holden還透露,還有一個很大的團隊正在研究無人駕駛。
黑馬早報神點評:
@A_Mei_______:下一步就是研究拼飛機和太空旅行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深圳“有錢任性”:挖來73個高端醫學團隊後,三甲醫院還將翻倍
在新建市屬公立醫院取消編制、醫生年薪最高可達100萬元等動作之後,屢屢先試先行的深圳醫改還會有什麽動作?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7月30日走進當地一家媒體的直播間,勾勒了未來深圳的醫改藍圖。
他表示,到2020年,深圳全市三級醫院將從25家增加到60家,其中三甲醫院增加至20家,數量翻倍。此外,從全球引進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及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辦的醫院,也將幫助留住需要尖端醫療技術的患者。
與北上廣相比差距大
深圳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躋身於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列,經濟總量和創新成績令外界矚目。不過,醫療是深圳的隱痛。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當天隨後舉辦的論壇上表示:“在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深圳的醫療服務狀況已經算很不錯的了。但是很顯然,深圳不能以此為對標。與北上廣比較的話,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拿到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從萬人病床數看,深圳為27.53張,約為北京、廣州的1/2,上海的2/3。從三甲醫院數看,深圳僅有11家,是北京的1/8,上海和廣州的1/5。
深圳也匱乏尖端醫療人才。當地人就醫喜歡往北上廣或一水之隔的香港跑,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羅樂宣說:“我們統計了一下,發現2.8%的患者是到市外住院,其中大部分是腫瘤病人。”
多管齊下彌補欠賬
對於這座年輕的城市來說,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當地政府正在極力彌補歷史的欠賬。
“十三五”期間,深圳重點建設12家市級三級醫院。不過,多年來深圳對原特區內外的區別對待導致原特區外醫療資源欠缺,因而上述12家醫院中的10家將集中在原特區外。
羅樂宣給出了一組具體的數字:到“十三五”末,深圳新增床位2.5萬張以上,新增執業醫師1.2萬名,千人床位數4.3張,千人醫生數2.8人。
為了解決尖端醫療人才匱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的問題,深圳市政府2014年將“三名工程”列入12項跨年度、跨“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中,計劃6年內投入巨資,面向全球大手筆引進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
其中,在名醫(名科)這一塊,欲引進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層次醫學團隊,加大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和臨床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截至去年底,深圳22家醫療單位共引進“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其中國內團隊62個,國外團隊11個,以及院士團隊22個。
對於深圳這座財力雄厚的城市來說,上述做法可能是解決短板問題的捷徑。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說:“‘三名工程’應運而生,引進的7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對深圳具有深遠的意義。深圳有錢,有錢就要有有錢的做法,要從傳統的做法中跳出來,要利用國內國外最好的團隊,在最短的時間把我們的醫療水平帶上去。”
他補充道:“‘三名工程’雖然看起來花了大價錢,但是實際上綜合成本是最低的,因為它是在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