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據重慶時報報道,重慶市涪陵區一家醫院卻做出了明確規定,禁止員工購買iPhone 7和iPhone 7 Plus新款蘋果手機,違者將面臨勸退的懲罰。
從網上流傳的醫院通知中可看到,凡是購買了蘋果新款手機的員工都將被勸退。通知原文表示,“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周年之際,iPhone 7系列手機日前上市,價格創同類手機市場新高,為了提倡勤儉節約,杜絕奢侈浪費,經院辦研究決定:禁止本院職工購買iPhone7和iPhone 7 plus,如違反本通知執意購買者,將取消其年度評先評優資格;超出能力之外的購買者,院方將予以勸退。請嚴格遵照執行。”
該醫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後表示,網上流傳的那份通知的確是真實的。“這個通知我們醫院的確發了,但是發布通知的具體原因還需要聯系院長。”
隨後重慶時報記者試圖聯系上該醫院的李院長,但撥打多次電話後均暫時無法聯系到本人。
此前也有多名網友先後爆料稱河南南陽某公司下發文件,禁止員工購買新款蘋果手機,並稱“一經發現違規者,直接到公司辦理辭職手續。”
該公司行政部門一位劉姓工作人員說,網上傳的這份通知是真的,公司確實在9月18日下發了這樣一份通知。劉先生表示,這份通知是公司董事長直接下發的。因為看到許多因為購買手機而出現的極端事件,董事長希望自己的員工不要走上歧途。
10月10日消息,秒拍曝出一則有關鄭州男子購買的iPhone 7炸裂的視頻。在視頻中,這名男子稱,10月2日晚,自己在拍視頻時,手機突然“崩了”,變成了兩半,手被炸腫,臉部也受傷了。
同時據澎湃新聞報道,蘋果中國相關人士稱,相關情況已經向總部反饋,有消息會第一時間通知媒體。
在上述視頻中可以看到,這款手機炸裂後的部件未見燃燒的痕跡,電池保存完好。這不同於三星Note 7起火爆炸後,機身被燒焦的情況。
視頻中,男子致電蘋果售後,對方表示自己沒有權利處理,只能移交到總部,讓總部來處理。不過該男子未提及具體從什麽渠道購買手機。現在該男子已向工商局與蘋果官方反映此事,事發原因仍在調查。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次iPhone 7的炸裂是單個事件,還是產品批量出現問題。也不清楚蘋果接下來會進一步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10月21日消息,據福布斯報道,蘋果公司很冒險地在其最新iPhone 7手機上采用了分別來自英特爾和高通兩家所制造的LTE模塊,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兩種LTE模塊之間的表現存在差別。
來自Cellular Insights的研究者對配備兩種LTE模塊的iPhone 7展開信號性能測試。除了通過不同的LTE頻段來測試手機對不同國家網絡運營商的支持情況,信號強弱的情況也被考慮在內。
結果發現在一般的使用情境中,高通版本的iPhone 7的表現要比英特爾版本的好30% 。在信號較弱的情況下高通版表現更為出色,超出後者75% 。這個結果不能說不顯著。如此明顯的差異意味著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高昂的價格買到一部“性能更差”的iPhone 。
“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信號和無線連接能力毫無疑問是一款手機的重要指標。”Cellular Insights博客上如此說。
作為全球最為人矚目的手機產品,同一模塊采用兩家供應商,質量不齊很容易引起爭議。在2015年蘋果iPhone 6s在臺灣開賣時,卻被曝出采用的處理器有臺積電與三星兩種,有網友在網絡貼出iPhone 6S Plus電池續航力測試結果,指稱臺積電代工A9處理器的電池續航力,比三星代工的版本多出近2個小時,引發全球市場熱議,部分網友更激動地發起退貨行動。這就是當時著名的“芯片門”事件。
但是隨後,科技網站Ars Technica公布最新實測結果,徹底反駁了先前網友的效能檢測結果。該網站認為,測出來的結果和蘋果的官方聲明是一樣的,手機讓不同代工廠代工,多少會產生些微的差距,但因是iPhone所以才被市場放大檢視,而這些測試也並不一定能反映在用戶的真實應用上。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尼西亞政府稱,為了使iPhone 7獲準進入印尼市場,蘋果公司承諾未來三年將投入約4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在印尼的一處研發中心。
印尼政府規定,從2017年1月開始,所有在印尼銷售的4G手機都必須滿足至少30%的“本地內容”,這個規定可以通過在印尼本地采購硬件、軟件或者進行投資來滿足。
印尼五金、機械、交通設備和電子工業總署長古斯蒂·布杜·蘇爾亞威拉宛(I GustiPutu Suryawirawan)表示,“蘋果已經在今年11月獲得了“本地內容證書”。蘋果已經承諾在未來三年投資大約4400萬美元研發費用。因此,他們可以在印尼銷售價格在600萬印尼盾(約合448美元)及以上的設備。這就意味著,所有iPhone機型現在都可以在印尼銷售了。”
目前蘋果在印尼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據IDC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韓國三星占據印尼智能手機市場的26%,中國OPPO為19%。而三星和OPPO在印尼都設有工廠。
回顧iPhone十年,產業鏈相關企業受益
iPhone對設備制造企業影響力不容忽視
智能手機是3C制造業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成長和規模都占據主導地位。而智能手機中,對設備制造企業來講,iPhone的地位不可忽視,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iPhone出貨量大,市場占有率常年行業領先,為設備企業帶來大量訂單。歷年來,三星和蘋果始終穩坐智能手機市占率前兩名的位置。盡管在國產品牌崛起的情況下,兩大巨頭三星和蘋果的份額均有縮水,但相較三星而言,蘋果市占率削減的幅度更小。2015年蘋果手機出貨量達到2.32億部,2016年為2.15億部,市占率14.6%。由此可見,iPhone各環節制造設備供應商訂單數量巨大。
2)iPhone是智能手機的風向標,微小的創新就能改變行業風向,動搖設備制造企業行業競爭格局。iPhone作為領頭羊,在研發上投入了巨額資金,2016年研發投入為100.5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4.7%。iPhone始終引領智能手機發展的方向,引來其他品牌爭相模仿。例如,iPhone率先采用一體金屬機身設計、指紋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使得這些技術在智能手機中逐漸普及,帶動了CNC設備、LDS(Laser-Direct-Structuring,激光直接成型)設備、封裝機等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iPhone的變革改變上遊行業格局
iPhone十年,推陳出新
回顧iPhone自2007年發布以來的十年歷程,手機的外觀、功能、尺寸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引領了消費電子行業智能手機設計的潮流。
上遊設備制造行業受益
2017年是蘋果手機面世十周年,過去十年中,蘋果手機的創新設計方案既對產業鏈上相關產品和設備形成新的訂單增量,又時刻為智能手機的創新設計指引方向。具體來說,智能手機制造可拆分為顯示屏、PCB、芯片、攝像頭、電池、外殼等環節,iPhone引領智能手機從塑料外殼到金屬、玻璃外殼,並率先采用指紋識別技術,在其他各個環節也有所創新,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為設備制造行業帶來了大量新機會:
1)間接帶動:零部件廠商崛起帶來設備采購量增加,以指紋識別技術為例
蘋果手機使得指紋識別模組等零部件廠商面臨新機會,設備采購需求增加。如今搭載指紋識別技術已經成千元機的標配,並且這種趨勢向低端手機蔓延,例如小米公司就為其899元的紅米Note3配備指紋識別。指紋識別模組主要有TouchIDSensor、驅動環、藍寶石鏡面、輕觸開關四部分,最重要的部分TouchIDSensor包括了IC設計(包含算法)、晶圓制造、封裝和測試三個環節。
2013年蘋果推出帶有TouchID的iPhone5S,指紋識別產業鏈上的企業也面臨相關利好,惠及上遊設備制造企業。指紋識別模組制造企業以長電科技為代表,2011-2015年,長電科技機器設備保有價值量增長超過200%,可見,相關設備制造企業隨之面臨巨大的行業機會。
2)直接帶動:以CNC機床為例
目前,3C產品的全金屬外殼基本都由數控機床(CNC)加工,因其效率高、精度高、加工質量穩定的優點成為3C外殼廠商的必備設備。目前金屬外殼運用十分普遍,以iPhone系列為典型代表,成型加工則是金屬外殼產業鏈上關鍵的一環。蘋果公司最早開創了全金屬一體式CNC加工工藝,從編程到獲得成品,需要經過粗加工、半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等多道工,基本需要10道以上制程才能獲得成品,且良品率通常難以達到很高水平。為提高良品率,大多制造企業選擇購置大批CNC設備來降低綜合成本。下遊金屬外殼對質感和精度的要求推動了高精密CNC機床的行業發展。
自2012年iPhone5采用金屬機身設計以來,CNC機床需求增加,帶動以勁勝精密、潤星科技為代表的CNC機床企業發展。從CNC機床企業的下遊來看,以長盈精密為例,作為國內領先的精密電子零組件制造商,長盈精密2011年機器設備保有量為1.5億元,同比增加107%,2012年機器設備保有量達到3.8億元,同比增幅為151.5%,2013年同比也高達78.6%,佐證了CNC機床需求的激增。近兩年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也保持在30%以上。
新一代iPhone創新不止,再次惠及產業鏈相關企業
iPhone的發布往往符合一大年、一小年的節奏,通常情況下,小年升配置,大年改外觀。智能手機已經進入存量時代,根據IDC的數據,iPhone16年二季度銷量同比首次出現負增長,2016年第四季度蘋果重新奪回了銷量冠軍排名,該結果主要歸結於iPhone7和iPhone7plus的發布。2016年是iPhone出貨量下滑的第一個整年,同比下降7%,但第四季度卻創紀錄地有7830萬出貨量,比一年前同期增長4.7%。2016年全年來看,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等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占比分別為:21.2%、14.6%、9.5%、6.8%,5.3%。其中三星和蘋果相較2015年,市場份額都有所下滑,三星上一年占比22.3%,蘋果則為16.1%。17年情況或比2016年有所改善,iPhone的出貨量因為十周年紀念版可能會出現反彈。我們預計17、18年蘋果手機銷量為2.26億部和2.71億部,同比增幅分別為5%和20%。
十周年將是iPhone的大年,iPhone將會引入更多微創新點尋求突破。iPhone7相比於6、6s造型幾乎不變,但是帶來了全新機身顏色、立體聲喇叭、新Home鍵、去耳機接口等改變,都釋放出了iPhone8的更新方向——充電口、外殼新工藝等等。
我們預計新一代iPhone主要有以下三個創新點:
1)對外觀的不懈追求:美觀、質感、功能三合一的玻璃外殼將重回大眾視野。三星GalaxyS6Edge雙面曲屏的成功和3D玻璃良品率的提升使得3D玻璃的應用有望大幅提升。同時,無線頻段的複雜化使金屬後蓋信號屏蔽成為重大問題,曾經取得巨大成功的iPhone4雙面玻璃設計有望重新獲得采用。
2)解決消費者痛點:無線充電、快充等技術有望普及。三星、LG、華為都已經涉水無線充電或快充技術,隨著無線充電逐漸突破充電效率低、距離限制較大的技術壁壘,iPhone有望在十周年將無線充電作為iPhone8的一大創新點。
3)即將到達價格替代拐點,與3D曲面玻璃配合,OLED屏幕是大勢所趨。近年來OLED滲透率不斷提升,市場研究機構IHS預測,2015年至2016年OLED產品占顯示產品營收比例約為12%至17%,到2020年有望達到46%。隨著技術完善,AMOLED的成本也在逼近LCD,擁有顯示水平優勢的OLED屏勢不可擋。
曲面玻璃滲透率提升,玻璃加工設備景氣度持續
3D玻璃優勢突出
蓋板玻璃(CoverLens)主要作為觸控器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觸摸屏的保護層,在部分產品中也作為保護性後蓋。目前在消費電子、汽車中控屏、工業控制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3C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目前流行的蓋板按照其材質,可以劃分為塑料蓋板、金屬蓋板、玻璃蓋板、陶瓷蓋板、竹木蓋板、凱夫拉纖維蓋板。憑借其極好的表面光潔度、高表面硬度和超強的抗劃傷能力、較好的表面強度、精確的尺寸控制、極好的金屬視覺效果、良好的透光度等特點,玻璃蓋板具備突出的優勢,逐漸成為各觸控技術的主流保護方案。目前市場上有4種主要觸控技術解決方案:On-Cell、In-Cell、OGS、GG/GF,而玻璃蓋板都是必備配件。不論是哪種解決方案,玻璃蓋板都是重要的組成部件。
玻璃蓋板呈現從2D-2.5D-3D的發展趨勢,從純平面到兩側弧形再到全弧面的發展符合功能設計和美學感受,握感更佳,符合OLED大勢,也順應了新通訊、新充電技術的發展。早期的iPhone4就是雙面2D玻璃的代表機型,但隨著大眾審美的提升以及技術提升,曲面玻璃手機漸成主流。現在的iPhone已經采用2.5D玻璃,就3D玻璃而言,三星的GalaxyS7edge、小米Note2、小米5等則是代表機型。三星GalaxyS7Edge率先采用曲面OLED屏及雙面3D玻璃機身,受到市場熱捧。如今曲面玻璃正成為智能手機主流搭配選擇。同時,隨著柔性OLED對LCD的替代,使得柔性顯示屏占比面積大幅增加,這也需要蓋板玻璃配合做成3D形狀,而3D玻璃是目前唯一能夠較好和曲面屏幕貼合,且具有輕薄、潔凈、防眩光、耐候性佳等優異特質的材質。無線充電、5G等新型傳輸方式的臨近,使得現有金屬後蓋信號屏幕問題成為瓶頸,玻璃後蓋則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
目前3D玻璃還不適宜大規模量產,它在成本和加工工藝上都存在劣勢。與傳統玻璃和金屬材質相比,單片手機蓋板成本仍然較高。從制造工藝上看,目前主流的2.5D玻璃邊緣的曲面是通過在2D玻璃上直接打磨拋光而成,3D玻璃則需采用熱彎工藝,拋光、絲印等工藝則需在彎曲後的玻璃上進行,這也造成了其施工難度高、良品率低及成本相對較高。3D玻璃難度主要體現在3D曲面成型、曲面拋光、曲面印刷、曲面貼合四大工藝上。從受熱均勻要求、到對曲面拋光設備的重新設計、曲面印刷設備的高技術要求,到3D貼合中需要的菲林等技術,都是對3D玻璃加工制造的新考驗,也是新機遇。
因此我們預計下一代iPhone有較大的可能是推出“雙2.5D”或“3D+2.5D”組合的雙曲面手機,或者在部分高配機型上使用3D雙面玻璃設計。近期玻璃蓋板需求仍以2.5D玻璃需求增加為主,在蘋果沒有真正量產之前,為開放市場提供3D玻璃蓋板加工的產能擴張仍然十分謹慎。隨著終端品牌示範效應形成,相關技術難點突破,OLED屏幕滲透率提升,市場需求將急劇增加,預計從2018年開始,3D玻璃蓋板將迎來需求爆發。
滲透率不斷提升,看好3D玻璃投資機會
目前市場上為智能手機配備3D玻璃蓋板產品主要有三星GALAXYS6edge、S7、vivoxplay5、小米note2等。鑒於未來智能手機不僅僅使用正面玻璃蓋板,更可能采用雙面玻璃設計,故我們將玻璃蓋板分為正面蓋板和背面蓋板,分別計算滲透率和市場規模。我們預計3D玻璃滲透率將由2015年的0.5%提升至2020年的40.0%,雙面玻璃滲透率將由0.5%提升至45.0%。隨著良產率提高至80%以上,3D玻璃單價將由2016年的75元/片降至2020年50元/片。同時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減緩,預計2020年出貨量為17.29億臺。根據以上假設,我們預測3D玻璃市場
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153.3億元,2018年達到355.4億元,需求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
3D玻璃帶動玻璃精雕機、熱彎機需求增加
整體而言,玻璃蓋板加工需要四層工序:成型(Forming)、化學強化(ChemicalStrength)、清潔(Washing)和塗層(Coating),進一步細化可以分為開料、研磨、CNC、拋光、化學強化、清洗、絲印和ASF包裝等多道子工序。
從產業鏈看,3D蓋板玻璃可由上中下遊分為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廠、組裝廠三部分構成。上遊主要為玻璃蓋板的生產原料,包括玻璃蓋板基板、油墨,以及鍍膜、貼合、拋光等原材料組成;中遊主要是以玻璃蓋板的加工環節組成,其主要設備包括玻璃精雕機(CNC加工、剪裁)、玻璃熱彎機(曲面成型)、玻璃平磨機、玻璃拋光機、玻璃絲印機、玻璃鍍膜機等;下遊主要以各類模組廠、觸控廠、組裝廠為主,涉及手機玻璃與其他材料的組裝、整機測試環節,並對接最終消費供貨對象,如華為、三星、小米、蘋果等。
上遊的材料、設備主要由歐美、日韓的廠商供應,處於產業鏈頂端,利潤空間最大。玻璃基板行業屬於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制造工藝複雜,高技術門檻,核心技術只被少數國家所掌握。目前,全球基板的主要供應商為美國的康寧、日本的旭硝子、電氣硝子等幾家占據了市場99%的份額,其中康寧占據了50%的份額。國內玻璃基板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只有彩虹和東旭掌握了生產技術,能夠實現批量生產。
中下遊設備領域重點關註技術要求較高的精雕機和熱彎機,曲面加工的複雜程度提升,拉動精雕機和熱彎機行業景氣度提升。玻璃精雕機是數控機床的一種,中高端數控機床目前一般被德國、日本、美國控制市場,以德國西門子、日本發那科和三菱電機為主。國內的數控機床目前一般以中低端為主,近年來以華中數控等為代表的國內數控企業在中高端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
假設不同類型玻璃加工的效率有所不同,每年4000小時工時,2D玻璃2分鐘出一片,一小時30片,12萬片/年。2.5D玻璃4分鐘每片,一小時15片,6萬片/年。3D玻璃6分鐘出一片,一年4萬片。假設每5年為更新換代周期。則2017-2019年的精雕機消費市場規模為24億元、33億元和27億元。
此外,熱彎機作為目前新型的玻璃制造設備,主要用於3D玻璃的成型,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企業布局較早。著名的生產企業有韓國的DTK和GNTC,國內供應廠商有奧瑞德、智慧松德(大宇精雕)、田中精機(遠洋翔瑞)等。隨著研發技術的成熟,國內熱彎設備已經具備了替代韓國熱彎設備的水平。國內熱彎機企業逐漸具備與國外品牌抗衡實力。基於我們對3D玻璃手機蓋板用量的估計,熱彎機總需求有望在2017年達到1329臺,2018年超過3000臺。重點關註勁勝精密、田中精機、華中數控、智慧松德、奧瑞德等公司。
中下遊加工領域屬於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國內企業優勢明顯。基於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國內各廠商玻璃蓋板出貨量穩定,曲面玻璃蓋板出貨量占比不斷提升。根據旭日產業研究院的調研數據,2016年11月,藍思以4100萬片遙遙領先,弧形蓋板占比達到80%。藍思科技將斥資45億元在東莞塘廈鎮打造一處新廠區,一期將於2017年3月投產。據此推斷未來曲面蓋板的出貨量占比還將繼續增加。
OLED滲透率快速提升,模組設備和AOI檢測遇發展良機
LCD被OLED替代已成定局,AMOLED成為行業新亮點
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器)是目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顯示模組技術。液晶顯示屏是在夾有液晶體的玻璃板內表面,采用印刷和光刻技術,形成許多薄膜晶體管組成顯示像素陣列,通過控制每個像素薄膜晶體管的導通程度,就可以改變該像素的液晶層對背光燈光線的旋轉角度,並依靠偏振光薄膜改變背光的透過強度來控制對比度。由於印刷和光刻技術已非常成熟而精確,液晶屏的制造工藝比等離子屏相對容易,成品率較高,隨著生產批量擴大,成本降低較快。而LCD進一步又可分為TN-LCD、STN-LCD、TFT-LCD、DSTN-LCD(基本被淘汰)四種。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即有機發光二極管,較LCD反應速度快、色彩表現佳。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相比於傳統的LCD技術,OLED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等優點。OLED可進一步分為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主動式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與PMOLED(Pass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被動式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AMOLED是目前移動端OLED屏幕的主要類別。
AMOLED優勢盡顯,成為行業新亮點。以LCD液晶顯示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已經面臨市場飽和,在技術方面的提升速度也較為緩慢。根據CINNOResearch全球季度手機面板出貨量監測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達到3.7億片,相比2015年大幅增長41.2%,而中國前十大品牌的OPPO、vivo、華為、金立、魅族、聯想等即貢獻了26%的份額。
技術進步,成本下降,OLED滲透率將大幅度提升
隨著技術的成熟,OLED劣勢得到彌補,成為產業新亮點。以往OLED屏幕的短板相對明顯,屏幕壽命較短,成本存在劣勢,良品率不高。隨著OLED技術逐漸成熟,這些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根據IHS的數據,OLED面板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AMOLED與LCD的成本已經逐漸接近,2016年第一季度5寸1080pAMOLED屏單價已經與LCD屏相差無幾,而在2015年第四季度同尺寸的AMOLED和LCD的成本分別為17.1美元和15.7美元。
從良品率和產能角度來看,全球最大面板生產企業之一的LGDisplay曾表示,OLED生產良品率穩定保持在80%以上,並確保了每月10萬片以上的產能。2017年計劃產能提升到200萬片以上,2018年進一步擴大至270萬片。
2015年手機應用AMOLED面板出貨數量約2.6億片,同比增長74.5%。我們估計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應用類AMOLED顯示器件的出貨規模在3.53億片左右。根據UBIResearch的數據,智能手機市場OLED面板的占有率將從2016年的16%增長到2021年的62%,用於智能手機的AMOLED面板在2020年增長到14.08億片,年均增長率達41.3%。
國內面板產能布局加速,模組設備和AOI檢測設備迎來機遇
整個OLED產業可以分為上中下遊三個重要環節:上遊為設備制造、材料制造與零件組裝,包括OLED中間體和升華前材料(粗單體)的制造;中遊為OLED面板制造、面板組裝、模組組裝;下遊為顯示終端及其他應用領域,並且包含一些分支產業例如銷售端和研發端。
上遊來看,原料制造集中掌握在美日韓等海外廠商手中,國內難以實現規模量產。出光興產、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韓、德、美等國的企業掌控著各自的專利。OLED上遊材料領域是日韓歐美的天下,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興產、堡土谷化學、美國UDC公司以及一些韓國公司的手中。日韓廠商主要生產小分子發光材料,歐美廠商主要生產高分子發光材料,其中日韓系廠商約占80%的市場份額。日本是重要的OLED材料供應國家,其中住友化學和昭和電工生產的聚合物為OLED的基礎,出光興產和三井化學則主要在小分子材料陣營。
中遊來看,AMOLED生產線以韓國為首,三星一家獨大,國內布局加速。全球量產的OLED顯示面板地區主要以韓國為主,其中三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小型OLED屏幕生產商。國內的京東方、深天馬、華星光電等傳統LCD廠也已開始布局OLED產線,2016年12月28日,京東方綿陽第6代可撓式AMOLED項目開工,該項目是京東方繼成都第6代AMOLED生產線後投建的又一條柔性OLED生產線,預計2019年投產。大部分國內AMOLED生產線產能大規模投放都要到2018年前後,因此我們預計國內AMOLED屏將在2017年開始逐步大規模生產放量,2018年迎來旺盛增長,與韓國出貨量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同時,隨著面板行業產能建設加速,以AOI光學檢測設備為代表的檢測設備也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LCD向OLED傾斜,中國正在逐步承接全球轉移LCD產能(建設高世代LCD產線),並加速布局OLED生產線,制程工藝愈加精細,光學自動檢測(AOI)設備需求大增。精度高、速度快、無接觸的特點使其優勢凸顯,未來滲透率有望逐步提升。目前,AOI國際廠商有的以全產品線的方式占領各主要細分領域,代表企業為以色列的奧寶科技、日本的網屏以及韓國的高永科技;有的以前端產業(如半導體、FPD等)為主攻市場,占據高端市場,代表企業為奧姆龍、KLA-Tencor、HB等。同時,臺灣部分廠商則憑借原有的電子產業配套關系,延伸到中國內地市場,如德律科技、由田新技、牧德科技等。國外AOI設備商的優勢在於技術、品牌、顧客群體等方面,而國內設備商在價格、交貨周期等方面具備優勢。重點關註智雲股份、勁拓股份、精測電子、正業科技等公司。
下遊產品來看,國內品牌崛起。AMOLED屏逐漸攻克技術關卡,搭載AMOLED屏的智能手機在市場上大放光彩。搭載AMOLED屏的三星GalaxyS7Edge在2016上半年給出了1330萬部的銷量,排名全球第一。國內品牌紛紛效仿,從2015年開始大量研發了搭載AMOLED屏幕的智能手機。根據ZDC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中國市場在售的全部智能手機中,采用OLED顯示面板的產品總量為215款,占比達到13%,對比2015年底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66款和9%。2016年7月27日發布的紅米Pro正式采用京東方、和輝的OLED屏幕,國產OLED首次被手機廠商大批量使用,說明國內企業已經逐漸開始具備較成熟的產品技術、較強的供貨能力。
直面消費者痛點,無線充電技術推廣在即
行業標準逐步統一,消費者痛點亟待解決
諾基亞Lumia920發布以後,無線充電功能開始受到人們的普遍關註。無線充電(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又叫感應充電,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無線纜充電的一項技術。其原理類似於變壓器,在發送和接收端各有一個線圈,發送端線圈連接有線電源產生電磁信號,接收端線圈感應發送端的電磁信號從而產生電流給電池充電。無線充電在消費電子行業的應用有以下三個優點:方便性、安全性以及可進行一對多充電。
目前現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無線充電標準:Qi標準、PowerMattersAlliance(PMA)標準和AllianceforWirelessPower(A4WP)。2015年1月,A4WP與PMA合並,成立了AirFuelAlliance聯盟,聯手打造無線充電市場,市場標準向統一靠攏。目前WPC(WirelessPowerConsortium,無線充電聯盟)是占比最大、使用最廣的標準。蘋果公司已正式加入WPC,將無線充電市場將發生重大變革,促進整個行業快速擴張。
過去多標準並存和技術不成熟使得移動手機終端在使用這項技術時面臨兼容性風險高,滲透路徑受阻。以往無線充電技術在充電效率和距離限制上制約程度高,用戶體驗不佳,成為消費電子用戶痛點。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標準的統一,上述制約無線充電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漸突破,無線充電技術推廣指日可待。
打破技術限制,無線充電有望大範圍應用
除智能手機外,無線充電還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和汽車領域,從市場空間來看,無線充電應用占比最高的是智能手機。
1)三星是無線充電的先頭兵,無線充電成為智能手機下一個創新點。索尼、谷歌、摩托、諾基亞、華為已經陸續涉足無線充電技術,蘋果在2015年推出的AppleWatch中也已運用無線充電,出於對美觀性和便捷性的考慮,可穿戴設備中無線充電基本是標配,而智能手機中無線充電是差異化強有力的競爭點,很大概率在新一代iPhone上應用。
2)從市場來看,無線充電正轉型成為消費者拉動模式。根據IHS的數據,2015年美國、英國、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中近90%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在下一部手機中嘗試無線充電。
3)隨著技術成熟,充電效率和充電距離限制已開始被打破,無線充電得到初步應用。目前整體上充電效率已達到有線充電的80%以上,且支持高通快充2.0等新技術,一般30分鐘內就可將手機電量充至60%。智能手機已經對此項技術進行初步運用,如早期的諾基亞Lumia旗艦機、三星GalaxyS7,甚至是國產手機Vivo等。
iPhone8若采用無線充電技術,則意味著這一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時機正式到來,可以預見未來3年大部分安卓手機廠商也將跟進,預計2018年之前三星、華為、小米旗艦機均將標配無線充電,整體智能手機行業的無線充電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按照IHS和Gartner數據,2015年無線充電接收器全球出貨量在1.44億臺,增速160%,2016年預計在2.75億臺左右,到2020年無線充電設備出貨量將超過10億臺,與我們的預測相符。
帶動電子線圈需求量增加,自動繞線機企業受惠
無線充電產業鏈分為方案設計、原材料、器件制造、模組封裝幾個部分。其中方案設計需要較強研發能力,技術含量及產品附加值高,利潤占比最大。原材料及器件制造環節考驗廠商技術加工水平,技術壁壘較高。而模組封裝則難度較低,國內廠商能夠迅速布局切入。
方案設計是廠商為無線設備提供解決方案和市場定位,要求具備研發能力,並掌握無線充電技術。目前國外無線充電方案設計廠商主要有蘋果(MagSafe磁吸方式和遠程無線充電)、特斯拉免插充電系統(PluglessPowerSystem)和高通Halo無線充電技術。國內的方案設計廠商主要有信維通信,公司是三星GalaxyS7NFCw無線充電模組供應商,未來有望切入到更多的消費電子廠商。
原材料及器件制造環節均是國際巨頭占據優勢。目前國內芯片仍較多依賴國外廠商,如高通、聯發科等。近幾年國內芯片廠商發展勢頭也較為迅猛,如全誌科技和紫光股份。磁性材料方面,國外廠商有TDK、村田等,同時國內產品原材料成本降低,進口依賴度隨之減少,主要生產商有橫店東磁、安潔科技等。傳輸線圈方面,主要的進入壁壘在於廠商的精密加工水平以及與上下遊的銜接能力。目前國內立訊精密、碩貝德等企業在在生產規模和技術方面具有優勢。
模組封裝環節進入壁壘低,主要由國內零組件廠商參與。相關企業有欣旺達、德賽電池等。
無線充電普及帶動電子線圈需求量上升,自動繞線機行業有望實現訂單爆發式增長。跨國及本土大型電子元件生產商對設備需求主要是在中高端產品,更看重設計精度、自動化水平及產品性能。高端市場方面,技術門檻較高,能夠提供高端合格產品的生產商數量有限,目前主要由田中精機以及日特、馬斯利等幾家外資公司占據;中端市場方面,由於消費電子生產力迅速提高,包括田中精機在內的主要繞線設備廠商已開始將中端市場作為企業重要的業績增長點,加強中端產品推出力度;在中國電子線圈生產設備低端市場上,現階段市場集中度較低,價格競爭較為激烈。
投資建議及重點標的
我們認為2017年的iPhone8有望做諸多設計的改觀和創新,從而帶動產業鏈上下遊的變化,對於設備供應商而言,我們認為重點關註iPhone供應鏈上的公司、符合iPhone創新方向以及3C行業發展大趨勢的公司均有望受益。我們梳理出玻璃加工設備、模組設備以及AOI檢測設備三大重點子行業,建議重點關註勁勝精密、田中精機、精測電子、智雲股份、聯得裝備等。
1)勁勝精密
公司是國內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的產品和服務的領先供應商,產品類型從上市初期的塑膠件、精密磨具,延伸到目前的塑膠件、金屬件、玻璃件、粉末冶金、精密磨具等多元技術,主要客戶包括三星、華為、中興、海爾、夏普、京瓷、英華達、聯想等國際知名消費電子廠商。
2015年,公司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作價24億收購深圳市創世紀機械有限公司進入到高端數控機床制造業,為消費電子、通信、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行業提供高速鉆銑攻牙加工中心、高速自動化零件加工中心、高精密自動化模具加工中心、龍門式精密成形加工中心和精密雕銑機。
同時,創世紀近年來開發了精雕機、熱彎機等玻璃加工、成型設備,並已經實現了對部分大客戶的銷售,預計在雙面玻璃和3D玻璃的趨勢推動下,公司憑借原有渠道、技術等資源積累,有望實現產品的進一步銷售放量。
風險提示:行業競爭激烈;應收賬款快速增加。
2)田中精機
公司是國內自動繞線機設備制造領先型企業,主要產品包括自動繞線設備、數控自動化特殊設備、數控設備零部件等。公司的自動繞線技術來源於日本,在國內市場推廣多年後建立起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公司在自動化設備領域有較強能力,目前已經具備了定制化能力。
公司2016年公告以3.9億元現金收購遠洋翔瑞55.00%的股權,切入到高精密數控機床行業。遠洋翔瑞的主要產品包括玻璃精雕機、鉆攻機、高光機和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產品研發能力突出,市場能力強,與智誠光學、合力泰等知名玻璃蓋板加工企業。公司承諾2016-2018年業績分別為5000萬元、6500萬元和8500萬元。
我們認為公司的兩大業務符合2017年iPhone創新的兩大方向(無線充電和雙曲面玻璃),訂單和業績有望呈現爆發式增長。
風險提示:大客戶拓展不及預期;行業競爭激烈導致公司產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3)精測電子
公司是國內平板顯示檢測設備及系統龍頭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模組檢測系統、面板檢測系統、OLED檢測系統、AOI光學檢測系統、TouchPanel檢測系統和平板顯示自動化設備等。
公司的競爭實力突出,目前在後端Module制程檢測已形成較為明顯的優勢,未來計劃向前端Array與Cell制程檢測業務的延伸,此外,公司還將重點加大對TouchPanel檢測系統、AOI光學檢測系統、OLED檢測系統的研發投入。
公司的產品已在京東方、三星、LG、夏普、松下、中電熊貓、富士康、友達光電等知名企業批量應用,並大量用於蘋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系列產品顯示測試。憑借新產品的不斷突破,未來公司有望不斷打開空間。
風險提示:新產品開發、新客戶拓展不及預期;行業投資大幅度下滑。
4)智雲股份
公司原有主業為成套自動化裝備解決方案,主要為汽車等行業提供產品自動化檢測和裝配方案。2015年6月,公司通過收購鑫三力100%的股權進軍3C自動化行業,鑫三力的主要產品為綁定和貼合設備,包括COG、FOG、背光組裝機、粒子檢測機、背光檢測機、雙面FOG、封膠機等產品,鑫三力承諾2015年-2017年凈利潤分別不低於0.6億元、0.8億元和1億元。
鑫三力是國內優秀的模組設備供應商,於2017年2月13日公告與宸美光電(TPK)簽訂了近3.27億元大訂單,為其提供綁定、點膠類設備,成為蘋果供應鏈上的核心裝備供應商。
公司的技術實力被大客戶認可顯示出其具備強勁的競爭實力,在國內承接LCD產能轉移和OLED新建產能的趨勢疊加下,模組設備的需求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長,公司有望獲得更多訂單。
風險提示:傳統業務大幅度下滑;新產品拓展不及預期。
5)聯得裝備
公司是國內平面顯示模組行業的龍頭企業,主要產品包括熱壓設備和貼合設備,主要應用於顯示模組和觸摸屏生產組裝過程。借助模組組裝設備生產的平板顯示器件及相關零組件,是包括智能手機、移動電腦、平板電視、液晶顯示器在內的新興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需要顯示功能的終端產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經過多年發展,公司積累了一系列優質的客戶資源,目前主要客戶包括富士康、歐菲光、京東方、藍思科技等廠商。受益於國內平板顯示生產線產能建設帶動的模組設備行業的高景氣度,預計公司未來仍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風險提示:行業競爭激烈導致產品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客戶拓展不及預期。(完)
掃描下載新財富APP,深度投研,大咖講座,盡在新財富:
圖/視覺中國
■IT時報記者 戚夜雲
中國的手機市場曾經大量充斥著山寨機,但是小米入局後,帶動整個手機產業鏈升級,千元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大量中小手機廠商慘淡出局。就在大家都以為,山寨手機幾乎消失匿跡的時候,歐盟知識產權局與國際電信聯盟2月28日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稱,2015年山寨手機賣出了1.84億部,導致該行業損失高達453億歐元。報告稱,受到山寨手機銷量影響最大的前四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非洲(損失21.3%的銷售額)、拉丁美洲(19.6%)、阿拉伯國家(17.4%)、中國(15.6%),由於中國手機市場體量巨大,所以中國的絕對損失金額也最高,達163億歐元。
沒了聲勢的山寨手機,如今是怎樣夾縫求生存的?
高仿iPhone 7只賣750元
山寨機哪里能買到?除了大量通過線下渠道銷售外,線上渠道依然有跡可循。
《IT時報》記者在淘寶通過“山寨 精仿 蘋果”等關鍵詞搜索時發現,雖然有些關鍵詞被屏蔽,但是將“精仿”改成“精致仿”等之後,還是出現了山寨機的身影。
其中有一家標著“W2016頂尊版……”的產品引起了記者的註意,雖然商品名稱中沒有出現“蘋果”“iPhone”等字樣,但是圖片卻展示著最新的iPhone 7。點擊進入後,鏈接跳轉到了鹹魚二手機平臺,賣家留下了這款“iPhone 7”的報價和微信號。
在報價信息中,從iPhone 5s到iPhone 7 Plus各個版本齊全,不過“iPhone 7”內存規格為32GB、64GB和128GB(蘋果官方實際內存版本為“32GB、128GB和256G”)。最新最貴的所謂iPhone 7 Plus 128GB版本售價為950元,最便宜的iPhone 5s的16G版本僅售價380元。
賣家向《IT時報》記者出示了幾張高仿iPhone與真機對比圖,從圖片上來看,完全看不出真品與贗品有何區別,系統界面看上去也與iOS一致,賣家甚至表示高仿iPhone 7還能支持3D-touch。賣家坦言,此款高仿iPhone 7芯片用的是聯發科MT6592,不支持全網通,運行RAM為4G,後攝像頭1200萬像素,前攝像頭500萬像素,屏幕分辨率為1920×1080,系統雖為安卓系統,但界面圖標設計成iOS的樣子。
與正品iPhone相比,高仿iPhone的價格優勢很大,但是從配置的角度來說,高仿iPhone完全是高溢價產品。比如說其主芯片MT6592是聯發科2013年的產品,曾經搭載過該款芯片的手機有售價799元的紅米note、888元的大神F1、998元榮耀3X暢玩版等等。不過這些都是三年前的價格,上述多款手機現在已經停產。
同時,如果單從價格維度來看,當前售價699元的紅米4X性能比高仿iPhone強很多。也就是說,賣高仿iPhone很賺錢。
這並不是一筆難算的生意經。高仿iPhone的存在,讓一些囊中羞澀的用戶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商家也是抓住用戶這一心理,強調高仿機“跟iPhone毫無區別”。商家表示,如果不放心,可以貨到付款,“手機不要刮花,7天包退換,2年保修”。翻開商家微信朋友圈,似乎其生意頗為不錯,每天都會曬出成交記錄,有時一天好幾單。
假貨手機還有約3%
為了解山寨機在線下渠道的銷售情況,《IT時報》記者走訪了上海最大的手機集散市場不夜城通信市場。巴掌大的店面,櫃臺里排排擺滿了手機,從蘋果、小米、華為,到OPPO、vivo、三星、索尼,市場主流機型這里都能看到。樓上樓下走一圈下來,記者發現,勿說山寨手機,雜牌手機也難尋蹤影。
一位店主表示,他們已經好久都沒賣過山寨手機了,如果想要買廉價備用機,他拿出了價值一兩百元的三款款式老舊的手機,“如果你的預算超過500元,差不多的價錢為什麽不買品牌機,又便宜又保修兩年,為什麽非要山寨機?”
相關數據顯示,魯大師累計為全國各地的用戶鑒定手機1617萬部,檢出山寨手機62.5萬部,山寨手機檢出率為3.9%。
假三星、假小米、假HTC的檢出總量占山寨手機檢出總量的70.8%。其中,假三星數量最多,為33.2萬部,約占所有山寨手機的53.1%;排在第二位的是假小米,檢出數量為9.2萬部,占山寨手機的14.7% 。
“許多人口中的山寨手機,指的是小廠商出的雜牌或無牌手機。而我們所做的山寨手機報告中,山寨是特指仿冒真品手機的假貨。”《中國山寨手機研究報告》撰寫人裴智勇告訴《IT時報》記者,其數據主要來自魯大師的檢測。這幾年監測的數據顯示,假貨一直都占3%~4%左右的比例,這是針對整個市場的一個抽樣結果。
山寨手機的仿冒行為,與熱賣品牌脫不開關系。根據IDC數據顯示,2015年的出貨量排前三的手機廠商為小米、華為、蘋果。
“仿冒什麽品牌,還受到制造工藝和成本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很多地方由於三星、HTC的消費根基還在,仍有大量假貨在消化中。”裴智勇透露,更有意思的是,在目前所有魯大師能夠鑒別真偽的900個主流品牌的5000多個主要機型中,三星W2015和三星G9198這兩款手機的山寨率極高,但事實上,這兩款手機均屬於“土豪大款”們使用的奢侈手機,售價均在萬元左右,甚至更高。
裴智勇說:“高價手機仿冒成本很低,但利潤極高,從而導致不法商販對此趨之若鶩。我們在過去幾年的監測中觀察到了這樣的共性。所以,假貨山寨機的現在特點,一是主攻中高端,二是追逐流行度。”
3月21日從蘋果公司官網獲悉,蘋果公司發布紅色特別版iPhone 7和iPhone 7 plus。加上此前的金色、玫瑰金、銀色、黑色、亮黑色,iPhone 7將擁有總計六種不同風格。
根據其中國官網消息,這款紅色iPhone 7將從3月24日晚上11:01起在線訂購。其售價與9月發布的幾款iPhone 7價格一致,128G容量款售價6188元,256G容量款則售價6988元。但是這款特別版紅色iPhone 7沒有32G容量的選項。
此外,蘋果公司今天還宣布推出新款9.7英寸iPad(售價329美元),及一款名為“Clips”的應用,該應用幫助用戶將視頻片段、照片和音樂剪輯在一起,並發布到社交媒體。
去年同期,蘋果發布了9.7英寸的iPad Pro,售價599美元起。這款iPad兼容Apple Pencil,顯示屏亦有改進。
周一,蘋果股價收報141.46美元,創歷史新高。
在過去,iPhone7在中國賣的不好,業內一致認定大家都在等iPhone8,如今iPhone8遇冷,人們覺得消費者可能在等iPhoneX。
來源丨熱點微評(ID:redianweiping)
文丨
當前,iPhone 8上市後市場反饋冷清,國際上,也幾乎沒有哪個市場沒有表現出過往的熱情。目前在國內,iPhone7的銷量意外暴漲。據消息指出,降價後的iPhone 7卻意外地銷量快速增長,甚至出現脫銷現象。某電商平臺某數碼專賣店顯示,iPhone7和7plus的月銷量都超過了1.5萬筆。有賣家還打出了“iPhone 7暫時缺貨”的牌子。
但iPhone8銷量在當前依然成謎,但從當前的諸多消息透露來看,iPhone8銷量不如前代iPhone6/6plus與iPhone7/7plus將是大概率事件,根據Localytics的研究報告指出:iPhone 8系列發售後第一個周末,在全球所有銷售的iPhone中只拿到了區區0.68%的份額,低於iPhone 6s/6s Plus時期的1.3%,也低於iPhone 7/7 Plus時的1.2%。
早前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市場經營部@葛長偉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組數字:浙江移動在iPhone 8系列上市四天後統計到的數據顯示,對比iPhone7上市4天的銷量數據,iPhone8系列的整體數據同比下跌24%。
對於蘋果來說,iPhone7搶了iPhone8的風頭,對於蘋果來說不算壞事,畢竟錢還是被蘋果賺了。但值得蘋果警惕的是,新品遇冷,舊款暢銷,意味著用戶認可的是蘋果的過去,而不是將來。
畢竟,現在高端市場的競爭環境比以前更加激烈,三星S8與note8在國際市場的銷量依然不素,華為mate10發布在即,當前人氣與勢頭都不減,而隨著OV未來在全面屏上發力,非全面屏、與前代差異化不明顯、電池鼓包事件在全球已經發生多起的iPhone8正在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說到底,iPhone7的熱銷,凸顯的是iPhone8的困境,在蘋果過去的歷史,新品發布之後,銷量最高、人氣最旺的必然會是新品,而很少有舊款手機能突然暢銷。從當前iPhone7突然迎來第二春,可以知道,iPhone8不再受消費者認可,這顯示出,一方面,果粉對於外觀變化不大的iPhone 8/8 Plus興趣沒有以往高。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國用戶對價格依然敏感,一款手機的性價比是否高依然是人們的重要考量要素。在價格層面,如今iPhone 7降價之後只需要4588,很多第三方店鋪甚至價格降到了4000元左右,有人發現,京東,32GB版iPhone7的價格已經降到4388元,比剛發布時候的價格已經低了1000元,相對於iPhone8,iPhone7的高性價比可能讓許多人心動。
在當前,蘋果在硬件設計層面的懶政已經傷害到蘋果的品牌高度,因為從iPhone 6到iPhone8連續4代產品,蘋果幾乎沒有在外觀上進行差異化的變動,用戶已經審美疲勞。
而iPhone8相對於iPhone7,正面外觀幾乎也沒有差異化,而性能層面上的升級也非常微弱,但在全面屏成為潮流的當下,承擔走量的iPhone8,放在今年所有旗艦機里對比,已經是一種過時的設計。加之iPhone8與前代相比,升級幅度過小,這一切導致了iPhone7逆勢增長的可能性都更高。
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導致iPhone7的暴漲,就是iPhone8這款新品目前出現了太多的負面輿論與產品瑕疵。
其一,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了多起iPhone8玻璃背板碎裂情況,且修理費用非常高。
其二,在電池續航與新iOS系統方面也有諸多不讓人省心的地方,國外機構通過拆解發現,iPhone 8采用了容量更低的鋰離子電池。
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是,iPhone在全球出現了多起電池膨脹屏幕開裂的事故,但蘋果當前依然沒有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釋與說法。而業內質疑的是,iPhone 8/8 Plus/X的電池供應商來自SDI和LG,其中SDI是之前三星Galaxy Note 7的電池供應商。
因此,電池膨脹事件對當前消費者購買iPhone8新機構成了重大的障礙,畢竟,去年三星note7事件已經讓人們對手機安全問題更加敏感,手機安全與產品的良品率,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更加重要。畢竟,如果買個與前代差異化不大的手機還要擔心它是否會發生電池故障,是有悖於人性的。
說到底,當前消費者換機需求已經越來越弱,小修小補的功能創新很難說服人們花高價再去購買新機,當前的整體市場情緒與業內對於iPhone8的評價總體上並不好,尤其是與iPhoneX對比之下,iPhone8過於平庸,其新品不再作為炫耀品構成人們剛需,其奢侈品指數與需求已經下降。
性價比不高、逼格彰顯力度不夠、差異化不明顯的iPhone8本身就會讓用戶購置新機產生搖擺不定的情緒,而當前電池鼓包問題讓這種消費者情緒進一步放大了。
因此,iPhone7意外迎來第二春,對蘋果來說,只不過是消費者的錢從左手轉到了右手,但人們需要看到的是,降價後的iPhone7其利潤率顯然會更低,這對於一向註重以利潤率增長來取悅投資者的蘋果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過去的蘋果一向善於通過修改前代與現代產品的定價與產品的“組合比例”,並將平均售價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使得其無論是在哪個市場階段中,該公司都能保住利潤率。但iPhone7的暢銷搶奪了iPhone8的用戶,或將拉低蘋果的整體利潤率。
當然利潤率對當前的蘋果來說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iPhone8當前的電池鼓包等負面輿論正在讓消費者對這款產品的信任值已經大打扣折。華為即將發布的mate10、小米6、MIX2、榮耀9、vivoX20、以及OPPO即將發布的全面屏OPPO R11S其實都將成為iPhone8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收割原本等待iPhone8但如今對iPhone8失望的用戶群體。
在過去,iPhone7在中國賣的不好,業內一致認定大家都在等iPhone8,如今iPhone8遇冷,人們覺得消費者可能在等iPhoneX,而從目前來看,iPhoneX銷量將成為蘋果打翻身仗的最大的一張王牌,但這張牌是否一定就能打的好,目前還有太多不確定性。
前面指出,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iPhone7,那麽意味著價格依然是中國消費者購買手機的重要考量因素,而iPhone7賣的越好,那麽也意味著價格高企的iPhoneX在中國市場可能面臨的危機就越大。綜合來看,iPhone7意外迎來第二春,凸顯的是iPhone8與蘋果公司的利潤與品牌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