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登頂有法】訪問前輩講行山文化 銀行白領出書:要敬畏山

1 : GS(14)@2017-09-17 13:44:55

馬錫成兩年前於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首次發現全球獨有的水玉簪科植物,命名為香港水玉杯,啟發了身旁的Matthew行山時多留意身邊植物。(馬錫成及青協提供圖片)



「很多年輕人三五成群行山,很多時未必知道山背後的故事,行山不應該只用腳,應該用心感受。」九十後銀行白領莫智傑(Herman)及區以駿(Matthew)是行山愛好者,兩年前成立行山專頁「山城縱走」,最近出版新書《一脈.山城》,訪問行山界老中青,發掘他們與山結緣的故事。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行山前輩尋根究底的態度,成為Herman及Matthew的明燈,他們的被訪者都是響噹噹前輩,例如第一代旅遊達人朱維德,還有帶行山隊逾30年、啟發他們成立行山專頁的梁榮亨。Herman解釋:「他花盡一生及精力,推廣旅行文化,我看到他對大自然的熱誠。」他們有空會替梁榮亨當義工帶本地旅行團,幫助兩代行山文化傳承,書名《一脈.山城》能突顯這份精神。此外,大自然很多地貌都很有趣,他們邀請地質師朱晉德介紹本港礦洞,還有植物香港水玉杯發現者馬錫成,他是Herman的中學老師,啟發他們行山不只登得高走得遠才有意義,身邊一草一木都是寶藏。以往的本港行山書籍較少提及行山理念,這本書比較強調,Matthew說寫書時,受台灣登山夫妻楊世泰及戴翊庭撰寫的書籍《山知道》啟發,「香港的山較矮,容易登頂,好多人覺得自己戰勝了大自然,書中提及我們不應征服山的心態,應對大自然有敬畏的心,很值得大家深思。」《一脈.山城》還訪問了一些喜愛行山的年輕人,他們亦分享郊遊路線,詳情可留意另一則動新聞。



Matthew(左)及Herman(右)訪問了第一代本地旅行家朱維德。

Matthew及Herman訪問地質師朱晉德,朱晉德介紹針山礦洞。(青協提供圖片)



《一脈.山城》訪問了八位行山老中青的故事,$100。

Matthew寫書時,受台灣登山夫妻楊世泰(右)及戴翊庭撰寫的書籍《山知道》啟發。(網上圖片)

記者:梁慧琳攝影: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7/201449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83

【旅遊籽】北極圈行山 教練登山小貼士

1 : GS(14)@2017-10-09 02:44:26

行裝輕重很影響登山狀態,Fjallraven產品及戶外專家Johan Skullman教練建議長途徒步裝備以簡單、足夠、輕便為主,羽絨、擋風外套、保暖羊毛外套各一件,另加兩件打底衣供更換,配行山緊身褲及多功能登山褲便可。除睡袋、帳篷、睡墊、爐具等露營必需品,其他裝備可減則減。

Tips1:善用背囊 層層叠要「易取」


執拾背囊必須「易取」,對的東西要放在對的地方,以方便作短、長程休息和到達營地後使用。背囊底層應放不常用物品:被袋、地墊、營具;中層:煮食爐具、餐具、食物、清潔用品;上層應放常用品:更換衣物、襪子、保暖外套;前袋及背囊頂袋:雨衣、零食、水。所有行裝壓縮至最小,用盡所有容量,背囊不應有一絲空隙。


Tips2:兩件啱啱好 勿用洋葱穿衣法

夏季北極圈常溫攝氏12至18度左右,有太陽時較和暖,毋須穿多過兩層衣物。可先穿一件擋風fleece,裏面穿一件保暖長袖底衣,這樣可有效防風,背着重背囊會流汗,即使早上氣溫急降,起程後不到幾分鐘身體就變暖。這樣穿着,風吹來時也不會冷。


Tips3:善用熱水樽 烘乾襪子又保暖

北極圈天氣無常,夏季入夜後會冷至幾度,甚至零度,用兩隻襪套上裝着熱水的水樽,可烘乾襪子,放進被袋中更可當成暖袋。


Tips4:忌沾濕襪 休息時要除鞋按摩

長途行山最忌沾濕襪子,因為會增加雙腳起水泡的機會。建議穿一雙厚底行山襪及一雙薄棉襪子,每次休息時也脫掉行山鞋,按摩雙腳休息,並把濕掉的襪子更換。可於腳趾間塗上凡士林,防止皮膚因磨擦過多而起水泡。



Lush天然牙膏粒 $105將牙膏粒放進口中咬碎便能起泡刷牙,攜帶方便,至適合露營用。(a)

Sawyer戶外輕便小型過濾器 $349可過濾高達100,000加侖微小細菌,輕巧,方便在山野河溪使用。(b)

LiFESYSTEMS Insect Repellents蚊怕水$119驅蚊蟲劑含有避蚊胺(Deet),天然抗敏,適用於蚊患地區。(b)


登山小物

Abisko網架背囊65L$2,400 用料為再生聚酯纖維混紡有機棉製成的G-1000 Eco,輕量而穩定,背墊固定長度,肩帶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並採用支撐佳的透氣網布腰帶。唔想買新背囊,可到Fjallraven總店以$200租用行山背囊(指定系列),最長30日,只為香港人而設。(c)

Keb Jacket$2,700 為長時間徒步旅行設計,耐磨、防尖銳石頭刮傷,風帽、肩膀等部份以G-1000 Eco所造,防風防潑水。(c)

(a)Lush旺角西洋菜街68號(b)Backpacker登山露營裝備店旺角煙廠街9號興發商業大廈1802-3室(c)Fjallraven Brand Center銅鑼灣Fashion Walk京士頓街2-4號C舖



記者:王秋婷攝影:張志孟、王秋婷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8/201746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60

【文化籽】穿梭千年歷史名畫 劉克襄走進水墨畫行山

1 : GS(14)@2017-11-13 03:47:51

劉克襄研究山水畫裏的生態,笑稱猶如走進畫中行山去。

【文化籽:周末藝遊】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長女馬唯中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史、理論與評論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擔任西九文化區M+水墨策展人。由她策劃的M+首個水墨展,從6,000件館藏挑選出60件作品展出。期間她更忽發奇想,將水墨藝術結合生態學問,因此半年前邀請了熱愛行山的台灣作家劉克襄着手研究。


劉克襄被香港行山友尊稱為「劉老師」,不單因為他一早踏遍香港群山而寫下《四分之三的香港》,更因為他筆下的青山綠水蘊藏了最深厚的香港典故。他對M+的邀請興奮莫名,一頭栽進唐宋文人雅士的世界,聲稱幾乎不想回到現代。「像《清明上河圖》這麼長,我拿着放大鏡子一直看,找渚(音:煮,水中小塊陸地)的東西,研究水邊的茅草和樹是畫家想像,還是真實的情景呢。北宋畫的石頭跟南宋畫的石頭很不同;各種山勢怎麼稱呼,我便拿着康熙字典對照。」

馬唯中(左)邀請劉克襄以生態角度賞水墨藝術,兩人一拍即合。

神遊唐宋元明賞畫

這半年來,他穿梭《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谿山行旅圖》,神遊唐宋元明,像行山一樣觀察四周花鳥。據說乾隆皇帝每逢南巡,必把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攜於行篋,以畫中山水對照眼前景致,「當時乾隆因為走進黃公望的世界很感動,現在跟我看山水畫的人是乾隆和黃公望,那種享受是過去行山沒有的。」劉克襄以生態角度賞畫,總結出崇山峻嶺必為立足中原的北宋作品,山明水秀當屬偏安一隅的南宋藝術,他從山水畫辨出渚和汀(水中小洲或水邊平地),從而理解江浙生活文化,難怪當地的琮、璧玉器皆以黑陶製成。他又從嶺南山水畫考究香港地名,例如畫中的水梯田,廣西人稱「那」、福建人謂「畲」(音:蛇),他記起從西貢出發攀爬馬鞍山,山腳一隅正是菠蘿輋,還有荃灣下輋、沙田禾輋和八鄉下輋,梳理出「輋」即「畲」的異體字,意指刀耕火種而得的農田。

香港郊野步道堪稱美學

今天高官商賈對郊野公園磨刀霍霍,在劉克襄眼中,麥理浩徑和衞奕信徑把港九新界山脈相連,正是文明城市的憑證:「古羅馬旁邊的山也有這樣的步道,長老們走在上面看城市的發展,思考國家大事,我覺得一個文明城市應有如此山徑,就像太平山的盧吉道,可以鳥瞰整個香港城市。」今天深圳也想發展山徑,卻把梧桐山道鋪滿水泥;台北也醞釀建山徑,卻一直只聞樓梯響,他說:「香港步道把所有人工化的東西降到最低,這是一種美學,也是一種軟實力,不是你有錢就學得來,要靠過去長期的法治和城市規劃才有。」對劉克襄而言,水墨藝術四通八達,既可像他一樣穿越時空,或像這次M+展出董陽孜的作品般以書法詮釋。他自己也是舞文弄墨的人,計劃翌日搜購所有關於香港地名的古籍,回台灣好好寫一本探索香港地名的新作。


李禹煥《隨風》 1991年 油彩及礦物顏料布本

劉國松《澄者自澄》 1965年 水墨設色紙本

楊詰蒼《芥子園三號》 2010年 水墨及礦物顏料絹本


劉克襄愛把山上看見的動植物素描下來。

踏遍香港群山後,劉克襄以手繪地圖記錄。



參觀資料

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為M+首次舉辦的水墨展,展出來自亞洲內外逾40位藝術家的繪畫、書法、攝影、裝置和錄像等館藏,展現水墨60年來的多元發展。日期:即日至2018年1月14日(逢星期一及二、12月25日至2008年1月1日閉館)時間:11am-6pm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票價:免費入場

延伸活動

講座:水窮雲起:談水墨、美學與生活香港水墨畫先鋒梁巨廷及梁銓分享研究心得日期:12月17日(星期日)時間:2:30pm-4pm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演奏廳舞蹈表演:香港編舞家林偉源展現水墨與舞蹈的相通之處日期:12月9、10日(星期六、日)時間:3:45pm-4pm、5:30pm-5:45pm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


一周好事

佛教藝術:「真如重現」當代佛教藝術展覽2017,將展覽佛像、唐卡等藝術作品。時間:11月17日及18日(星期五及六)10am-8pm、11月19日(星期日)10am-6pm地點:上環文娛中心6樓展覽館查詢:https://www.shangpahk.com/



攝影:20位日本及香港攝影師描繪日本風情的作品。時間:11月11日及12日(星期六及日)2pm-7pm地點:走馬燈(旺角太子道西204號2樓)查詢:https://www.rhlmedia.com/



玻璃藝術:「玻光蕩漾」王鈴蓁玻璃藝術個展,透過玻璃藝術反映活在當下的喜悅。時間:即日至12月17日(逢星期一除外)11am-7pm地點:牛棚藝術村1a空間(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查詢: https://www.oneaspace.org.hk/


採訪:呂珠玲攝影:王國輝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1/20210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