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459925
“生 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孔子把財富與生產及消費扯上關係,鼓勵人多生產,勸免人少消費,剩下來的當然就是積蓄 了。以貨幣作為財富累積、交易媒介及會計單位來看,積蓄相當於投資;從國民經濟核算來說,積蓄就相當於當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它可提升生產能力,以至經濟 的增長潛力。孔子約為公元前500年(即2,500年前)的人,當時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想必仍相當低,金融體系亦幾乎不存在,假如孔子真的這樣想,那他豈止聖人?當想到阿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大約2,300年後才於其著作《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財富的累積」一章裏提出「節儉可增加資本,揮霍無度則減損資本」,他在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實在給孔子比了下去。
文述一段是前金管局總才任志剛於2007年9月13日發表文中,這是金融海嘯萌芽的時候發表的,他引用了孔子及阿當.史密斯的之言,「積穀防饑」這是老新常談的事宜吧!大人之言怎會不對;然而,任總又在下文說到:“積蓄及投資過度,會引致經濟的生產能力遠遠高於社會對商品及服務的整體需求,因而造成失業率高企,甚或會導致通縮或衰退。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又如何取捨可持續的經濟擴張以及經濟盛衰周期?”這真的天花亂墜,使人摸不著頭腦?一言以敝之,孔子及阿當.史密斯的時代都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縱是一百年前,人類的生產力都嚴重不足,只要有生產就會有需求,這是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徹底崩塌之前的事,交易貨幣多是貴金屬,買賣活動基本等同物交物的交易(Barter Trade),而貴金屬亦可通過生產力而獲,就是多開闢礦場就是?資本主義狂熱最初追逐的是黃金,國家有了黃金資就是富強的象徵,當年西班牙及葡萄牙積極開拓殖民地,就是要搶奪黃金!
任總下文又謂,當時內地儲蓄率高達40%以上,以及市場對內地過度投資及急速擴張的經濟能否持續的憂慮。任總所指的投資,相信是指「財政政策 – Fiscal Policy」投放的資金,理論上經過投資可以創造就業職位,當新就業的人民賺取了收入以後自然會消費,如果這一批人民老是把收入儲蓄起來,則中央的算盤則打不響了,因當他們不消費則未富起來的人民無法賺取收入,資源分配自然不平均,今天距離金融海嘯的風眼兩年後,我們看到了,原來中央的投放的資金都跑去追逐泡沫經濟了,因由何在?貧民拒絕消費是因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尚未解決,最低限度也要蓄錢購房子;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物價便宜,富民的衣食住行則太容易解決了,瘋狂消費之後仍然餘下太多,於是,對消閒性質的投資熱衷起吧,炒賣是二十一世紀的時尚,是以股摟炒過不亦樂乎!
文中任總亦引用《大學》主要關乎人的品格培育:“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指出要對公元前500年的存量與流量作出清楚的區分,並了解兩者的經濟關係實在不大可能,我貓王多次提出,在貨幣信用發行(Credit Issue)的 制度下,貨幣不斷貶值,不消費者是傻瓜!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是聰明的!國家的外匯儲蓄雖然越來越多,卻大部份以非實債券投資,沒有保障,有學者指出可 以把儲蓄投資在外的礦場或公司等,可是中國始終未擁有這些礦場的主權,別人可以在我們投資的礦場上徵收暴利稅,當礦產運回時比直接與他們購入更貴,任總亦 引用了孔子之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此言的喻意深長,以身發財暗喻了以權力攫 取經濟利益者,今世界最容易以權謀私的是地產發展,任總認為財生財才,我提過中國要走「新經濟」的路,科技興國才是正路!此文拾人牙慧,我剪存任總很多文 章,覺得「孔子會否是史上首位經濟學家」這一文很有趣,不過仍有點官腔,我改寫之,望大家看得懂!
透过统计看宏观经济指标:CPI和M2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7718/
我对从1990年起到2009年的20年的一些宏观经济数字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的方式对这些数字进行了解读。 宏观经济的指标有很多,普通人最关心的可能就是CPI。 首先看一些与CPI有关的指标的相关性:
可以看出,CPI与PPI相关系数为0.888,相关性非常高。而CPI与M2的相关系数为0.75,相关性也非常高。
如果把1991年到2009年的M2增长和CPI绘制成一张图,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强的关系。线性模型可以解释56.27%的统计相关性。
由于M2增长的滞后效应,我又对M2增长和下一年的CPI进行了分析,发现线性模型可以解释高达78.63%的统计相关性。而两者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887,几乎和CPI与PPI的相关系数一样。
如果再往后推一年,则线性模型只能解释49.27%的统计相关性。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M2增长与下一年的CPI有着极高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87,而且线性模型可以解释高达78.63%的统计相关性。按照线性模型,2009年高达28%的M2增长意味着2010年的真实CPI有可能在10%左右。
透过统计看宏观经济指标:GDP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7905/
在所有宏观经济指标中,GDP恐怕是最重要的一个。全国上下,无不为这个数据而痴狂。由于GDP涉及到经济的几乎所有方面,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根本不具备测量这个数据的能力。但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 我认为有两个数据和GDP关联比较大:货运量和用电量。 货运量 一般来讲,经济增长越快,货运量越多。通过分析过去30年的全国货运量增长和GDP增长的关系,我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线性模型能够解释40%的统计相关性。
用电量 一般来讲,经济增长越快,用电量也越多。通过分析过去30年的全国用电量增长和GDP增长的关系,我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线性模型能够解释25%的统计相关性。
但 是,我发现1998年、2003年和2004年的用电量和GDP增长数据异常。1998年的GDP增长7.8%,但是用电量只增长了2.8%左右。而 2003年和2004年用电量增长达到历史最高的15-16%左右,而GDP才增长了10%左右。如果去掉这三个异常数据点,线性模型能够解释35%的统 计相关性,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货运量+用电量 由于货运量和用电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如果结合货运量和用电量,并去掉三个数据异常点,线性模型能够解释54%的统计相关性。
按照上半年货运量增长15.5%,用电量增长21.54%的数据计算,GDP增长有可能高达18%左右,保8不小心保成了18。可以预见,下半年经济必须减速,才能顺利实现8%的预定目标。这也许就是目前宏观调控的原因。
透过统计看宏观经济指标:M1的影响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7888/
M1的影响有多大?M1的滞后作用是多少个月?我用2001年以来的月度M1增长和CPI及PPI数据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
从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M1与8-9个月之后的CPI和PPI相关系数最高。这可能是由于M1中包含了现金和活期存款,滞后效应比较少。 从前面的分析,我怀疑M1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我对2001年以来M1增长情况作了傅立叶分析,发现M1的变化果然有32个月左右的周期。
都说中国股市是资金市,那么股市有没有受M1和M2的影响呢?我对2001年以来的上证指数与M1和M2的相关性也进行了分析。
我的分析有一个有趣的发现,M1和M2与2个月前的股市相关性较高。也就是说,股市已经提前2个月左右预知了M1和M2的变化,提前做出了反应。在这之后,M1与M2与股市的相关度反而下降,然后才逐渐上升。M2与21个月后的股市相关度最高,这体现了M2本身的21个月的周期性规律。而M1则开始与21个月后的股市相关度较高,M1与36个月后的股市相关度达到最高。这可能是M1本身32个月的周期和M2本身21个月的周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M1的影响,从PPI到CPI,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了股市。由于现金和活期存款的短期性,M1的影响更直接更快。
透过统计看宏观经济指标:M2的影响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7828/
M2的影响有多大?M2的滞后作用是多少个月?我用2001年以来的月度M2增长和CPI及PPI数据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
从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M2与11-12个月之后的PPI相关系数最高,而M2与14个月左右之后的CPI相关系数最高。 M2与PPI的关系比较简单,11-12个月后达到最高相关度,之前或者之后的相关度是下降的。超过20个月后,M2与PPI的相关度反而有所上升。这可能是M2本身的周期性造成的。20个月后,M2下一个周期的作用开始体现。 M2与CPI的关系则比较复杂。两者的相关度从11个月之后就比较高,然后相关度缓慢上升,在14个月左右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M2对CPI的影响似乎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且影响常达10个月左右。有趣的是,M2与CPI的相关度在21个月后才显著下降,这也是PPI与M2相关度重新开始上升的时间点。 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标,但是,对PPI与前后不同时期的CPI的相关系数分析发现,PPI与一个月之前的CPI的相关系数最高,甚至高于与当期的CPI的相关系数。从这个角度看,PPI很难说是CPI的明显先行指标。
从前面的分析,我怀疑M2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我对2001年以来M2增长情况作了傅立叶分析,发现M2的变化果然有21个月左右的周期。
都说中国股市是资金市,那么股市有没有受M2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呢?我对2000年以来的上证指数也进行了傅立叶分析,发现上证指数也有明显的21个月和42个月的周期。
如果把M2和上证指数这两个指标的傅立叶频谱分析画到一张图里,并调整坐标系,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重叠。这两个指标都具有明显的21个月左右的周期。
M2的影响,从PPI到CPI,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了股市。从物价到股市,M2的影响无处不在。
汉庭连锁酒店创始人季琦:中国经济的两难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19/144340.html
第一次看到政府提经济“两难”是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6月份,总理再提这个词,终于引起媒体热议,我也按捺不住,在这里凑两句。
“两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保增长与调结构;稳定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压力; 控房价与保支柱;加息与鼓励投资;提高居民收入与增加国家、企业收入;人民币升值与稳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择上的“两难”。
其实这些“两难”在我看来并不是很难,比如说:保增长还是调结构?必然是调结构。因为只有结构的调整,才有下一个30年的稳定增长。保增长是“近忧”,调结构是“远虑”。
控房价还是保支柱?必然是控房价。因为房价是民生,是稳定,是政治。控房价在技术和决策层面都不是问题。实际上,房价管控的难度在于地方政府、银行等利益集团的不情愿、不配合。
提高居民收入还是增加企业、国家收入?当然是优先提高居民收入,适当提高企业收入,而国家收入不是太少,而是已经太多,决不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再提高!
稳定通胀预期还是控制物价上涨?当然是稳定通胀预期。通胀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存在的现象,实际上最大的得益者是国家,吃亏的是现金持有者,包括广大银 行储户。持续的通胀政策,除了推高各类资产的价格,股市也长期高温不退,还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物价的上涨是由通胀政策引起的。是果,不是因。
加息还是鼓励投资?当然是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活力,才能高效、持续地增长,才能有效地调结构。
人民币升值还是稳定出口?当然是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升值人民币是必然,淘汰部分出口产能也是必需的。否则如何调结构?
我们始终强调要“软着落”,我就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谁都想“软着陆”,但是世上有免费的午餐吗?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吗?打麻将还特别忌讳胡到“字碰”或者摸到八个花呢!在某些领域、某些部位的“硬着陆”,实际上是对整体的保护,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实这样的“两难”是所有决策者都会面临的问题,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跟力学上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则之一。为什么政府和总理要拿出来跟大家说呢?我想:一是政府决策透明化、公开化的表现,体现这一届政府亲民、爱民 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外在表现,政府作为“老娘舅”看来也是左右为难。
建国六十多年来,从一开始的强人(毛泽 东、邓小平等)治国,到这几届的精英(江泽民、胡锦涛都毕业名校)治国,领导人依赖于个人魅力的成分在减少,决策方式也更倾向于集体决策。如果说朱镕基时 代还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到了温家宝这一届政府更多的是平衡和调和。这对于经历了长时间高速发展后的中国局势也是比较合适的。
高速发展 的结果,必然是将许多原先不显著的矛盾变得显著,原先不起眼的差距变得明显,原先的微小不平衡容易形成动荡。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碰撞和博弈是在所难免的。而 中国各阶层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并不均衡,往往总是强势力量发出的声音越是响亮(想起了中学英语课本里学过的“金喇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沟通,再进 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相当有必要。
从这种经济领域的“两难”问题里,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各个利益集团在决策机制里都应该有自己的代理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只会使矛盾激化,“两难”越来越多,甚至(困)“难”变成(灾)“难”。
(文章转自作者博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