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廢除網絡隱私條例引發眾怒 用戶瀏覽信息可隨意賣

除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剛簽下廢除奧巴馬氣候變化計劃的行政令外,讓多數美國人鬧心的事還有馬上就要生效的網絡隱私保護條例又被硬生生給攔截了。

本周二,即3月28日,眾議院的共和黨成員們附和了一周前參議院的投票結果,以215對205票成功利用《國會審查法案》廢除網絡隱私保護條例生效。這同樣是奧巴馬時代的法規,該法規要求服務提供商必須先征得用戶允許,才能將個人信息共享出去,包括定位數據等;用戶還有權選擇不分享一些較為不敏感的信息,比如電郵地址。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提議,網絡隱私保護條例原本將於2017年底正式生效。

然而,28日的投票結果意味著,美國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不再需要征求用戶同意,就能隨意地將用戶的網絡瀏覽歷史共享給市場以及其他第三方機構。包括康卡斯特(Comcast)、威瑞森(Verizon)、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在內的網絡服務供應商都可以追蹤用戶的瀏覽歷史,並將數據兜售給廣告商。

所有的個人數據包括用戶的健康問題、購物習慣,甚至是瀏覽色情網站的記錄都能給企業帶來巨額的盈利。網絡服務供應商可以根據用戶所訪問的網站輕松查到他們存錢的銀行、政治立場以及性取向。用戶所瀏覽的網頁甚至能夠顯示出他們什麽時候在家,又什麽時候外出。

“請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為什麽康卡斯特有權利知道我母親的病例?”國會議員卡普阿諾(Mike Capuano)在投票前的聽證會上表示,自己在帶母親去看了一次醫生之後,竟在網上搜到了母親的病例。

“上周我在網上買了一件內衣,你憑什麽可以知道我買什麽碼,穿什麽顏色?”國會議員波利斯(Jared Polis)也反問道,他認為,“用戶有權掌控自己的信息。”

另外還有人認為廢除隱私保護條例將會賦予少數公司更大的權力,造成行業內反競爭的壟斷。也有維權人士嚴厲指出:“國會再一次證明,他們更在乎資助他們的大企業的意願,而不是選民的安全與保障。”

然而,支持者卻認為,廢除隱私保護條例能夠為像Google和Facebook這樣希望涉足廣告業的網絡服務供應商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潘吉特就公開表態稱,廢除這一法規將有助於形成公平的網絡競爭環境。

據多家網絡服務供應商透露,網絡隱私保護條例的廢除使他們能為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廣告服務,以此為公司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帶來更多回報。在他們看來,網頁瀏覽歷史和APP使用記錄不應該被視為“敏感”信息。

民間非政府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EFF)的一名成員表示:“我們仍然會努力說服特朗普,向他表明,用破壞美國人民隱私、削弱網絡安全的方式來增加大企業的收益並不是解除困境的真正辦法。如果行不通,我們仍會繼續努力以獲得州立法機構的支持,並嘗試加密整個網絡,開發一種更便於使用的工具來避免用戶的隱私受到網絡供應商的窺視。”(實習生毛愛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19

Facebook用戶增速放緩 日均瀏覽時間減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2/1189730.html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1月31日,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公布,在對網站進行修改後,Facebook用戶在該平臺瀏覽時間平均每日下降5000萬小時。該公司盤後股價下跌近5%。

金融數據與分析公司FactSet的資料顯示,Facebook第四季度日活躍用戶達到14億,略低於彭博社調查的三位分析師14.1億的平均預期。這是Facebook有記錄以來最慢的用戶增速。Facebook同時承認,利潤最豐厚的美國和加拿大市場日活躍用戶數量首次出現季度環比下降。雖然全球日活躍用戶增加3300萬,但美國和加拿大市場減少約70萬,至1.84億左右。

紮克伯格表示,“上個季度,我們做了一些改變,減少病毒式傳播視頻,以確保用戶的時間得到充分利用。通過專註於有意義的聯系,我們的社區和企業將在長期內變得更加強大。”

紮克伯格解釋稱,如果用戶喜歡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他們會更願意在廣告上停留;但如果只是一個病毒式視頻,人們看到廣告時更有可能選擇略過。他同時表示,該公司北美日活躍用戶數量的下降是暫時的,並強調稱,其廣告業務在消息流重大改版過程中仍然保持強勁勢頭。

Facebook表示,用戶每日使用時間減少5000萬小時是與前一季相比,不包括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Messenger和WhatsApp產品的用戶使用情況。

在周三美股收盤後,Facebook公布了該公司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本財季,Facebook凈利為42.7億美元,每股收益1.44美元,去年同期的凈利潤和每股收益分別為35.7億美元和1.21美元。該公司表示,美國最近的稅法改革迫使其撥備更多的資金來繳稅,最近一個季度的每股收益減少了77美分。除去這項因素,該公司每股收益應為2.21美元。財經信息供應商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Facebook第四季度每股收益為1.94美元。

四季度收入為129.7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86.3億美元。FactSet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Facebook第四季度營收為125.5億美元,其中移動廣告營收預計為接近110億美元。

對於2018財年第一季度,分析師平均預期Facebook每股收益將達1.23美元,營收將達111.2億美元。

Facebook業績增長凸顯了該公司仍具有吸引新用戶和廣告收入的強大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該公司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都迫使Facebook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向約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戶提供服務。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秦天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99

被指抄襲谷歌,紅芯瀏覽器再度回應:基於Chromium開源架構項目

8月16日晚,紅芯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紅芯瀏覽器內核是基於通用的瀏覽器內核架構(即Chromium開源項目,但不是Chrome瀏覽器)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的;區別於傳統的瀏覽器,紅芯瀏覽器是專門針對企業辦公場景設計的國際上瀏覽器內核技術是不斷叠代更新的,紅芯瀏覽器內核 Redcore是基於 Chromium/Bnk。

已經紅芯時代第二次回應質疑了,紅芯時代創始人CEO陳本峰首次回應質疑也承認紅芯瀏覽器(RedCore)確實是基於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開發,但他強調:“紅芯在內核層面也有自主創新,適用於中國企業用戶的辦公上網需求。”

而此前,紅芯瀏覽器一直宣傳自己的核心瀏覽器產品自主可控、自主研發。

天眼查顯示,紅芯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註冊成立,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其股東列表包括晨興、達晨等投資機構,也包括森馬集團有限公司、安徽訊飛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8月15日,紅芯宣布完成2.5億元C輪系列戰略融資。據稱,這輪融資投資方主要來源於紅芯的客戶——大型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戶。同時,晨興資本、達晨創投、IDG資本繼續跟進投資。

責編: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72

瀏覽器內核沒有“中國制造”

在中國,瀏覽器幾乎成為每家互聯網公司產品的標配。占據一定市場規模的瀏覽器包括360瀏覽器、獵豹瀏覽器、傲遊、世界之窗、QQ瀏覽器等。

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也讓中國手機瀏覽器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誕生了第三次的瀏覽器之爭。

不僅是消費類的C端用戶面臨移動化的轉型,企業也面臨移動化的轉型需求。誰能坐穩企業服務市場的第一把交椅,針對更精準的企業服務市場推出定制化的服務,捕捉到發展機遇,誰就擁有未來。

發現企業新市場

根據百度統計,今年上半年的瀏覽器中國市場份額的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是谷歌Chrome瀏覽器,市場份額高達47%,占有絕對優勢,IE11/9/8/7相加的市場份額為22%,QQ瀏覽器、2345以及搜狗瀏覽器的份額分別位於4%至6%,其他瀏覽器份額約占15%。

提到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IE功不可沒。IE一直專業服務於企業市場,從誕生之初就非常註重瀏覽器在企業級中的使用。但如今IE和系統底層結合過於緊密,IE每次版本的變化又存在極大的兼容性問題,使得企業每次升級都苦不堪言。

數據安全機構Duo Security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年,有四分之一的企業還在采用過期版本的IE瀏覽器,近一半仍在運行微軟XP操作系統,這將使得企業網絡暴露於一大批安全漏洞當中。

盡管微軟在2016年停止對IE 8/9/10三個版本的技術支持後,已經為用戶提供了升級到IE 11或者改用Microsoft Edge瀏覽器的替代方案。對此,可信雲創始人兼CEO柳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Edge跟原來的框架不太一樣,微軟也是通過停止技術支持的方式逼著用戶升級。”

而對於中國大型企業來說,它們追求的是安全穩定,所以IE每次在發布新版本的時候,都會把老版本的內核帶上。不過,如果微軟不在開發和標準上盡快占據領先地位,那麽隨著C端用戶市場的流失和開發人員對兼容性更強的瀏覽器偏好,微軟在企業信息化服務方面將面臨壓力。

而中國新崛起的互聯網巨頭BAT也開始覬覦企業服務市場,不論是高調上市的阿里釘釘,還是騰訊推出的企業版微信。BAT加入第三次瀏覽器大戰,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廣義瀏覽器”概念,它們並不是“瀏覽器”,但卻嵌入了瀏覽器內核,擁有讀取網頁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微信HTML5頁面。

不過,BAT紮根企業服務市場,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還是為它們的主營業務服務。比如百度想通過綁定企業關鍵詞豐富搜索業務、騰訊搶占用戶端入口為企業做營銷、阿里釘釘更是用C端的打法進行跑馬圈地,希望為2500萬中小企業搭建企業服務平臺。進軍企業級市場也仍是試圖通過新的產品形態延續老的戰略——流量、入口。它們的服務更適合不太成熟的中小企業,但不能為較成熟的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企業級服務,比如核心業務系統的移動化、數據安全等等。

“企業專屬工作瀏覽器上面,集成了企業的應用、安全、可控和防止數據泄露等功能,也就是把瀏覽器當產品和解決方案來賣。”柳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和國內大多數瀏覽器主流商業模式不同,那些瀏覽器面向普通用戶,通過控制入口、攢流量,賣廣告實現盈利。”

柳峰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大多數瀏覽器都是通過瀏覽器B/S架構來做的,只需要通用的軟件就可以,對開發者水平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於企業的瀏覽器版本都較老舊,所以像360瀏覽器這類只提供支持IE8以下的版本,也是因為現實情況。

能夠幫助企業監控使用其瀏覽器訪問的數據流,並且企業在選擇使用它的瀏覽器時,將無法打開其他瀏覽器。這種營銷加技術的獨特商業模式,使得一些走定制化瀏覽器的小公司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柳峰認為,長期以來,政企高端用戶在信息化的建設中,並沒有專用的瀏覽器產品可以選擇,只能被動地接受免費瀏覽器強制提供的“額外服務”。

為何放棄自研內核

雖然有了這樣的細分市場存在,卻鮮有聽說任何一家廠商標榜內核的“中國制造”。瀏覽器內核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瀏覽器來渲染網頁的內容,將頁面內容和排版代碼轉換為用戶所見的視圖,而用免費的開源內核進行二次開發,成為了降低成本的利器。

放眼行業,當今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微軟 IE 瀏覽器內核 Trident、谷歌 Chrome 瀏覽器內核 Blink、蘋果 Safari 內核Webkit、火狐瀏覽器內核 Gecko——無一產自中國。

360 PC瀏覽器事業部總經理梁誌輝在談到為何國內缺乏自研瀏覽器內核時表示:“在自主研發層面上,國內瀏覽器入局比較晚,而瀏覽器是一個需要大家遵守公開開放標準的產品,所以很少瀏覽器會改動內核。這些產品是基於開源社區驅動的瀏覽器產品, Chromium主要的代碼是基於MIT license開源協議。從協議層面上,谷歌鼓勵第三方基於Chromium代碼進行二次開發,而且不要求二次開源。”

早年接觸過雲適配的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技術已然足夠成熟並提供開源條件的情況下,國內企業重頭自研瀏覽器內核並不具備充分的戰略價值。

他稱,既然是開源軟件,在安全性上均有一定保證,漏洞基本都可以看得出來。此外,瀏覽器內核與CPU或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不同,後兩者很容易出現安全後門等問題,自研的確更能保證安全性。

梁誌輝表示, 首先,Chromium、Firefox這些產品是基於開源社區驅動的瀏覽器產品。Chromium主要的代碼是基於MIT license開源協議。

從協議層面上,Chromium鼓勵第三方基於chromium代碼進行二次開發,而且不要求二次開源;從項目上,Chromium產品的發展是跟開源社區綁定一起的,無論是代碼審核、bug反饋、需求收集、標準制定,都與社區深度綁定,密不可分。所以,Opera做了這麽多年的瀏覽器,也許是為了標準支持和性能原因,最後也放棄自己的內核而采用Chromium內核;從產品精神上,Chromium就是靠開源的路子打敗了閉源的IE。

因此,目前國內一般瀏覽器都會采用Chromium內核,如360、UC、QQ、搜狗等,均基於Chromium內核,或采用里面的Webkit/Blink引擎。

但是,梁誌輝稱,瀏覽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支持最新技術,因此,一款基於Chromium 49 版本的瀏覽器在標準支持上會存在很多問題,對於新技術,如web assembly,支持度會很差,對於webgl 2.0的標準支持度也不行。更重要的是,瀏覽器很重要的https證書體系,對數據傳輸的安全非常重要,Chromium在這方面是最激進的推動者。再者,一個舊的內核會有大量的0DAY漏洞未被修複。Google的開源瀏覽器內核三周發布一個新版本,三個月發布一個大版本,半年做一次全網升級,超過六個月的瀏覽器在使用Google服務時會被報警提醒。所以,一個瀏覽器產品除了在產品體驗的優化以外,對版本的快速跟進非常重要。

360在《中國為什麽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一文中,表達了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瀏覽器內核的幾大原因:

首先,錯過了HTML4制定標準的時代;

其次,成本太高,Google最多時候調動超過1000個矽谷的程序員集中力量去開發出Chromium內核的瀏覽,從2008年算,至今已花了10年。按灣區程序員25萬美元年薪算,一年研發工資近3億美元,10年就是3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推廣成本更是數倍於研發成本。

最後,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個開源項目,從授權協議上,它們鼓勵基於已有的技術去做技術創新,而不是重複發明輪子。

市場逐漸飽和,同時又深陷同質化泥淖,技術創新與商業盈利之間如何平衡,是擺在國內瀏覽器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一位前微軟人士則直接地表示,國內企業更多地考慮投入產出性價比,側重於商業化方面的盈利,並沒有足夠耐心從頭開始研發一款完全自研的瀏覽器內核。從技術背景來講,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也的確提供了完美的“偷懶”條件。

於是經過本土化運營與內核引擎加速,瀏覽器行業已然形成較為穩定且飽和的競爭格局,比拼更多是營銷而非技術。

“基於目前微軟和谷歌等大廠提供的通用軟件,有中國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定制開發,用作專營的軟件,只要市場認可,這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柳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這些瀏覽器也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對此,柳峰承認:“要談瀏覽器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等核心訴求並不現實,因為底層的操作系統也都不是中國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再安全也無助於整體的安全性,最多是在應用環節上加了一層保護而已,應用可控。”

賽迪顧問軟件分析師許祥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與企業考量的出發點不同——政府更多考慮安全性問題,因此主打“自主可控”的安全瀏覽器對他們吸引性更大;而對瀏覽器企業來講,推出一款搶票軟件吸引的用戶下載量便足夠大,不需耗費更多人力物力重新研發一款瀏覽器內核,從性價比上考量確實是不合適的。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96

一出好戲:瀏覽器變現興衰史

雖然每天都上網“沖浪”,但若不是一次過度營銷事件把瀏覽器重新掀起波瀾,這個互聯網的元老級產品似乎早已波瀾不驚。

然而撫今追昔,在瀏覽器這款產品上,恰恰濃縮了互聯網企業在技術革新與商業盈利取舍之間的掙紮。

盈利模式歷經變遷

在互聯網時代,瀏覽器已經成為相當古老的生意。

在上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瀏覽器是可以直接盈利的。

1994年,吉姆·克拉克以300萬美元在山景城成立了馬賽克通信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程序員們被分為三組,各自研制Unix、Mac和Windows版本,並用秒表測速、推進高速版本的開發。安德森為產品打出了“試用免費,使用收費”的口號。他們向學生和教育者們免費發放瀏覽器,然後為其他用戶定出了39美元(一年之後漲為49美元)的價格。

同年,公司更名為網景 (Netscape Corporation)並正式發布導航者(Navigator)瀏覽器1.0版,截至1995年3月,公司累計盈利達到了700萬美元。

微軟當初是看不上萬維網或瀏覽器的,當看到網景越做越大,比爾·蓋茨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將“趕上網景,打敗他們”作為重大任務。1995年8月,在網景擁有了80%的瀏覽器市場占有率的情況下,微軟發布了IE瀏覽器,由此拉開第一次瀏覽器世界大戰。

不同於網景付費的模式,微軟決定免費發放這款瀏覽器,並將其捆綁到所有運行Windows系統的電腦之上,不在機器安裝IE並將其設置為默認瀏覽器的個人電腦制造商將被終止授權使用Windows系統。

多年之後,美國聯邦法院對微軟壟斷性行為作出判罰,但網景已然被微軟的強制捆綁行為折騰到奄奄一息,並最終解體。

有趣的是,網景與微軟之間的競爭,以另一種方式、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的形式,繼續了下去。

1998年,網景公開瀏覽器源代碼,命名為Mozilla,重寫了全部程序,並於2002年發布第一個版本,2004年,基於Mozilla源碼的Firefox出世,並逐漸打破微軟IE的壟斷位置。同年2月,IE市場份額已然從最高點的96%下降到了85%,其後,Google Chrome、Safari以及Opera共同瓜分了原本IE壟斷的份額。

與瀏覽器大戰相伴的,是瀏覽器自身盈利模式的更叠。從最初網景Netscape Navigator通過瀏覽器收費,到微軟IE免費模式並捆綁操作系統售賣,瀏覽器的盈利模式逐漸豐富多元,並成為流量入口,帶動了廣告、遊戲等其他業務的興起。

進入21世紀,產生了減輕廣告收入地位、搜索與內容分發成為盈利收入中流砥柱的案例——7月,誕生於挪威,後被Opera公司CEO周亞輝與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收購的Opera在美上市,並在周亞輝的操刀下,成為瀏覽器移動化轉型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周亞輝大手筆砍掉原本Opera盈利的廣告業務,其次,改變其單一的瀏覽器模式,依次切入新聞、視頻、金融等領域,提高用戶使用頻次與黏性,成為平臺級應用與內容分發平臺。

這也讓Opera成為唯一保持本色上市的瀏覽器公司,但其業績難言理想。Opera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Opera在移動端以及PC端的MAU總數達到3.22億,與2017年3月底MAU相比增長了52.1%,尤其Opera News增長了近10倍;收入層面,2018年一季度經調整後凈利潤987萬美元,較2017年同期的78萬美元實現了11倍增長,2017年,Opera全年經調整後凈利潤1779.6萬美元,相對於2016年凈虧損922.6萬美元扭虧為盈。谷歌等平臺的搜索分成是Opera第一大收入來源。截至3月31日,Opera移動瀏覽器全球月活躍訪問用戶為2.643億人,其中1.820億人為智能手機用戶,高於去年同期的1.600億人。

戰略地位一再邊緣化

很大程度上,營收比例決定產品定位。鑒於市場上的瀏覽器要麽誕生於公司內部成為諸多產品的一員,要麽最後被大公司收購,這也讓外界很難窺探瀏覽器的盈利現狀。

國外的微軟與谷歌,國內的BAT以及搜狗,在財報中均未設瀏覽器單獨盈利的項目,以騰訊為例,其瀏覽器被劃歸至“其他廣告收入”一項,該項具體包括社交平臺、應用商店、瀏覽器以及廣告聯盟等部分。

此前還有騰訊將放棄QQ瀏覽器、與搜狗瀏覽器合並的言論時而流傳,以至於官方辟謠稱:“公司沒有考慮過將QQ瀏覽器並到其他公司。QQ 瀏覽器是公司在流量和內容方面重要的平臺入口,會長期與搜狗互相合作和促進。”

而搜狗瀏覽器曾被搜狗創始人兼CEO王小川提到“三級火箭”之一的戰略高度,在內部信中曾有“我們發明的‘輸入法-瀏覽器-搜索’三級火箭模式,是搜索行業追趕破局的唯一成功模式”的表述。有趣的是,搜狗瀏覽器與360瀏覽器同樣適用於互聯網三級火箭理論,都是在各自生態業務內互相支撐存在的——搜狗系借助強大的輸入法平臺帶動搜狗瀏覽器下載,擴大入口流量,進而帶動搜狗搜索業務;360則是先做了360免費安全衛士,進而推出軟件管家引導用戶安裝360瀏覽器,通過後者頁面導航與搜索實現盈利變現。

不過進入AI時代,搜狗進行了核心戰略的調整。搜狗瀏覽器不再被作為核心業務提及,搜狗、輸入法、智能硬件作為新戰略引擎帶動搜狗整體業務發展。

就微軟而言,IE瀏覽器延續成立最初的目的,繼續作為鞏固Windows操作系統的輔助而存在;而谷歌推廣Chrome瀏覽器則是為了推廣Google搜索,據市場研究分析公司Jumpshot通過研究來自ClickStream數十億匿名用戶的數據,62.6%在線搜索活動是通過谷歌瀏覽器進行的。

瀏覽器的故事要怎麽講?騰訊財報顯示,本季度,QQ看點和手機QQ瀏覽器合計日頁面瀏覽量及每日短視頻播放量分別同比增長55%及3倍以上;此外,公司多個應用(包括QQ手機版、手機QQ瀏覽器以及微視應用本身)小視頻日視頻播放量均錄得強勁增長。可以看出,QQ瀏覽器逐漸從PC走到移動端,為微信、QQ等核心產品共同承載騰訊移動戰略。而UC瀏覽器同樣被劃歸到阿里巴巴的數字媒體和娛樂板塊,與優酷一同扮演關鍵的分發平臺的角色,承擔著信息流、遊戲、文學和音樂等內容的分發,期待用戶從中發現並消費內容,促進互動。

從行業趨勢來看,由PC向移動化轉移成為大勢所趨。但瀏覽器似乎註定難再一枝獨秀,需要借力而生。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97

解盈利困境 UC浏览器转身平台

1 : GS(14)@2010-12-11 17:25:27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xMMDAwMDIxMDAxMA.html
12月8日,中国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公司UC发布开放平台产品UC乐园。

UC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老兵,六年前成立。截至目前,UC全球下载量已经超过4亿次,用户超过一亿,月PV超过500亿。但UC却始终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UC浏览器能够帮助移动用户有效减少流量、省电和省时间,但受囿于依靠流量分成和广告收入等传统商业模式的制约,UC直到去年才刚刚盈利。

每谈及盈利问题时,首席执行官俞永福只说一句:“能够养活700人。”今年,受到谷歌退出中国风波和百度减少联盟分成的影响,业界估计,UC浏览器流量分成方面的收入增长有限。加之,移动广告未成气候,UC浏览器的收入规模亟待进一步探索。

UC寄希望于UC乐园来改变这一现状。

目前,UC乐园主要提供手机社交、LBS娱乐和手机游戏等三大类服务,并支持Symbian、Android和iPhone等主流手机平台上实现Flash支持。

今年以来,国内随着微博和LBS(基于地理的服务)的火热,“移动社交”逐渐成为流行的沟通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将自己记录、拍摄的内容上传到网上和朋友分享。Facebook上个月宣布手机用户突破2亿,11个月内增长了一倍,Facebook手机用户带来的流量已经超过其总流量的40%。在日本,DeNA、Gree、Mixi三大主流移动社交网站的市值合计已超过七十亿美元。

UC也想借力移动社交。据俞永福介绍,用户可以用实名或手机号注册,在UC乐园发布“说说”、上传照片、分享位置信息和游戏等新的互动方式,拓展社交关系。与此同时,UC挖来曾打造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明星社区产品的原百度高管李明远负责UC乐园。

在此基础上,UC乐园将拓展UC公司的盈利途径。除传统广告等模式之外,UC乐园可承载以娱乐为核心的增值服务,包括游戏付费和虚拟形象收费等。UC乐园将会和合作伙伴采取业界普遍使用的收入分成模式。但UC暂未公布分成比例,李明远表示:“我们首先要引入合作伙伴。UC希望在未来6-12月内,将应用数量提高到100个。”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化公司往社交方向发展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百度生活搜索类产品“百度身边”于11月17日正式上市,这正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社区化产品,跨PC终端和移动终端。此前,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斯凯公司亦推出游戏社区平台“冒泡”社区。

谈及UC乐园和新浪微博以及其它互联网公司未来在移动终端的竞争,俞永福表示:“未来十年,互联网老大都会考虑基于移动互联网去做平台。但是,互联网发展和竞争是分不同层级的,有做一级平台,也有做二级平台。平台之间不见得有竞争,也有错位。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专长方向,比如,新浪开放平台能不能娱乐化?就比较难。”

“大家站在各自角度,把用户体验做好是最重要的。”俞永福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24

手機廣告瀏覽瘋漲 商家必爭 聖誕旺季10月滿瀉 兔年鬥快霸靚位

1 : GS(14)@2010-12-24 07:44:40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5-257343?category=m

網絡廣告已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淪為廣告次選。想推銷商品,如今非學懂Mobile Marketing不行。全港及大中華區最大的手機媒體廣告公司Hotmob董事黃國明(Johnny)坦言:「手機平台宣傳費比網絡便宜一截,且可選擇對應的目標客群重點發放,減少資源浪費。」聖誕期間的手機廣告早於10月爆滿,趕應節的電影廣告如《哈利波特》、娛樂、購物廣告將彈起,想「攝」靚位,最快排到明年1月,要搶農曆新年檔期更要立即行動。
據統計,網站橫額廣告的點擊率只有0.02%,手機廣告卻有0.8至7%。黃國明表示,智能手機普及,用家都偏向從手機裏接收推廣資訊:「傳統網絡一版就有幾十個廣告,令人眼花繚亂,但手機得一個畫面,只能容納一個廣告,有需求的用戶就會點擊收看。」他說,根據目標客群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集中發放能滿足其需要的手機廣告,就是Mobile Marketing:「例如把OpenRice的廣告,放在HK Movie的App內,看電影的人,也會找地方吃飯,在相應的介面做宣傳,等同找到合適的推廣對象。」
07年底成立至今,Hotmob合作夥伴已近百,包括滙豐銀行、諾基亞、親子王國和OpenRice等,其手機廣告瀏覽次數,由去年11月每天只有20萬次,激增至今年同期的500萬次,增幅24倍,合作夥伴數目也增逾1培。
網絡廣告入場費每個月起碼數萬至十數萬元不等,但手機橫額大約數千元就有交易,視乎廣告期、位置及設計,可以「每周」或「逐次」收費。黃國明表示,有些廣告位是同一時間切換幾個廣告,每個維持8至10秒,有些則有固定位置:「舉例我要買定這個位一星期,費用就會固定收取。」靚位通常在節日前1至2個月就被搶購一空,如今個聖誕,《哈利波特》便以Click To Video播放預告,又放在餐廳搜尋網撈目標群。軒尼詩干邑亦「霸」到靚位在電影網擺放,收交叉效益。
花巧信息 惹人討厭
設計手機廣告,首要了解對方需要:「我們不是便利店,不會把全部東西放入去,最重要是知道廣告想有甚麼人看、要推廣甚麼,因為廣告欄位只能放一句Message,要吸引用家點擊,才算是成功了一半。」每條廣告橫額會在用家登入介面時彈出5至10秒,若信息令人感到煩厭,用戶很快就略過。
他續稱,想收廣告成效,內容不一定要花巧,如銀行推廣理財,只要吸引客戶點擊,下一步就可彈出簡介及熱綫,即刻接駁客戶服務部。Hotmob早前與洲立影片發行設計《反斗奇兵3》手機廣告,採用HTML 5程式取代iPhone不支援的Flash,用家只須點擊廣告就可進入以HTML 5寫成的Pop Up廣告頁,瀏覽簡介及預告片:「用家更可即時以手機購票,方便快捷。」他認為手機廣告有助鼓勵更多票務發行商廣泛使用手機購票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便利。
﹏﹏﹏﹏﹏﹏﹏﹏﹏﹏﹏﹏﹏﹏﹏﹏﹏﹏
數小時起貨 適合限時商品
不少大企有足夠財力開發自家品牌App來擴大顧客群,但黃國明稱,Mobile Marketing不等如App,若想利用App宣傳,就要留意活動或推廣期有否時限性,不然就會白費功夫:「做一個App至少花2個月,一個手機廣告最快數小時可完成,複雜的也不超過2星期。再者,做好App後還要等蘋果批核,等於又要花幾星期,也許最後等到活動完結都未能宣傳。」
他補充,客戶落廣告後想知道實際效益,Hotmob事後都會提供評估報告。廣告設計偏向簡單還是複雜,不在於是否「出得起錢」,而是在乎需要:「如滙豐銀行,廣告設計多以簡單為主,但每逢有新產品推出,我們會重新設計另一則廣告。」
他表示,最差的手機廣告是把網上版搬到手機,屏幕小小卻塞滿字:「手機要有手機廣告,盡量簡單鮮明。」
﹏﹏﹏﹏﹏﹏﹏﹏﹏﹏﹏﹏﹏﹏﹏﹏﹏﹏
「三無」廣告一樣掂
愈複雜的廣告,不一定愈有吸引性。黃國明曾替銅鑼灣區一大型商場,做專攻自由行旅客的SMS廣告,當中沒有圖片、動畫,也沒有遊戲,目標客群甚至不是智能手機用戶,但商場在推廣後卻錄得20%營業額是來自這次手機廣告宣傳。
「廣告特意在旅客經過口岸時、到達酒店後、或在銅鑼灣逛街時,發放短訊提醒他們到該商場消費,以優惠或禮品等吸引他們前往。」
撰文:黃嘉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98

誰是你的下一代瀏覽器?

1 : GS(14)@2011-04-10 22:58:59

http://www.nbweekly.com/news/tech/201104/14002.aspx
我們每天都和瀏覽器打交道,有很多糟糕經歷:莫名崩潰;假死、龜速;佔用太多系統資源……現三大瀏覽器都發佈最新版,宣稱將有非凡體驗,那IE9、Firefox 4.0、Chrome 10誰執牛耳?
文_商隱
微軟自1995年開發了Internet Explorer (IE)瀏覽器之後,就一枝獨秀。2004年,全球超過90%的網民都在使用IE。
直到2010年10月,IE瀏覽器市場份額首次跌破50%,根據網絡監測機構StatCounter的統計顯示,微軟IE、火狐瀏覽器和谷歌Chrome的整體市場份額加在一起,超過90%,形成三雄爭霸。
2011年3月,三家公司竟然幾乎在同一時間發佈自己新的瀏覽器:先是3月9日Google Chrome 10進入穩定版,緊接著3月14日微軟也推出.Internet Explorer 9正式版(以下簡稱IE9),3月22日Mozilla也發佈Firefox 4.0(以下簡稱火狐4)正式版。Firefox 4.0在發佈後約24個小時中的下載量已經超過600萬次,為微軟IE9首日下載量(235萬次)的兩倍多。自然,我也成為了它們的體驗者之一。
當我打開三款新瀏覽器的時候,驚喜於其各自獨特的功能:IE9允許用戶將網站固定在任務欄中,通過右鍵點擊即可進入跳轉列表,可以像打開程序一樣打開網站;Firefox 4.0能實現在一個窗口中查看並管理所有打開的標籤;Chrome 10則可以將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服務器(所謂“雲計算系統”)中,實現瀏覽歷史和設置的同步。
三大瀏覽器都宣稱完美支持HTML5。HTML5是程序語言HTML的新一代產品,能讓開發人員在網站上很方便地插入一個視頻片段或一首歌曲,像插入文本和圖片一樣簡單。HTML5還可以提高網站的安全性,因為不再要求複雜的代碼和Flash之類的附加插件,黑客將很難利用惡意插件來欺騙你。此外你可以從桌面上將某個文件直接拖到瀏覽器窗口,來完成添加附件操作。由於HTML5規定一個網站的最大數據容量為5兆字節,是現在的1000倍,相當於,你即使未在網絡上,也可瀏覽網頁。HTML5確實很棒,但基於這種技術,什麼樣的瀏覽器才算是好的瀏覽器呢?
安裝以及頁面設計

Chrome 10的首頁佈局是你最近使用的網站
安裝過程中,IE9耗費了相對較長的時間,大約2分鐘,Chrome 10約需20秒,而火狐4也只需要20至25秒。其中,IE9和Chrome 10的安裝相對簡單;火狐4複雜一些,還是採用傳統的安裝步驟。
首次使用,我發現這三款瀏覽器頁面設計都是簡約風格。評論說IE9與Chrome像是“兩兄弟”,但在頁面設計,還是火狐4和IE9比較接近:它們除了將功能按鈕置於頁面頂端,首頁放滿了各種網站的名稱按鈕以外,還在各自的頂部設計了天氣預報。
Chrome 10卻沒有該項設置,其設計可謂是簡中之簡,網頁的頂部除了功能按鈕以外,就放了你最近經常瀏覽的網站標籤頁,往下就是你最常訪問的網站的縮小窗口。
IE9也會自動顯示最近訪問的網站,尤其是IE9還會根據訪問的活躍程度來進行先後排列。
值得稱讚的是,Chrome 10和火狐4的每一個應用、每一個標籤,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進程來運行的,互不干擾。這意味著什麼呢?假如現在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你同時開了三個標籤頁,分別直播羽毛球、籃球和足球。每個網頁上都是Flash轉播的高清視頻,當足球那邊出了問題,造成了Flash崩潰,就僅僅這個標籤頁完蛋而已,羽毛球和籃球還是照樣能看的。
有些微小的細節設計會為該瀏覽器加分不少。比如這三大瀏覽器中,IE9的後退鍵設計就比Chrome 10和火狐4令人印象深刻很多。IE9瀏覽器的後退鍵,比其他瀏覽器的大很多,方便用戶返回上一頁。
網站、平台兼容性
其實,我對IE瀏覽器一直不感冒,但是它那強大的網站兼容性不得不令人折服。特別是網銀和在線購物的認證,幾乎只有IE瀏覽器才能很順利地通過。
IE9支持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的網銀,對支付寶、財富通或Paypal也都沒問題。
意料之中,火狐4和Chrome 10的兼容性令我有些失望,它們本身自有內核無法支持工行和招行的網上支付,只能通過安裝IE-tab插件切換成IE內核來實現。即便如此,Chrome 10也只能兼容浦發銀行和建行。
同樣,支付寶等需要安裝數字證書的支付平台,火狐4和Chrome 10都無法成功安裝。
此外,目前CNTV(中國網絡電視台)的火狐插件不支持火狐4,Chrome 10就更不入CNTV法眼了。如果你像我一樣,既愛看在線體育賽事直播,又常用到淘寶、支付寶,還是沒法拋棄IE。
不過,IE9並不能運行於Windows XP系統上,只支持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系統,我覺得這是逼著用戶升級——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用戶依然使用的是XP。好在Chrome 10和火狐4兼容的平台相對豐富一些,都支持Windows、Linux和蘋果mac三個平台,而且不排斥XP。
同步功能

Chrome 10可通過Gmail同步書籤等用戶信息
我比較欣賞Chrome 10的同步功能。我有一個Google賬戶,每逢我登錄這個賬戶時,就能快速同步我在其他電腦Chrome 10瀏覽器的相關設置記錄,從書籤、密碼、偏好設置、主題到擴展程序,甚至可以同步到Android手機上。而IE9則只能將我經常瀏覽的網頁,固定在桌面“任務欄”上。
火狐4瀏覽器可以將用戶在桌面上瀏覽查看的內容自動同步到手機上,也可以通過火狐服務器,創建同步賬戶,自動同步更新書籤和密碼管理器,但不如綁定Gmail的Chrome 10方便。
啟動和網頁載入速度




以上JavaScript測試基於64位Windows 7平台,2.5GHz的Q9300處理器、4GB內存、NV GTX 260顯卡。
我用秒錶簡單地做了個測試,結論是IE9的平均運行速度略微超過Chrome 10和火狐4。
我測試了5個自己經常上的網站,分別是新浪微博、開心網、人人網、百度首頁和豆瓣網。IE9在打開人人網時速度最快,在打開新浪微博時和火狐4一樣快。Chrome 10用最短的時間打開了百度首頁和豆瓣網,而上開心網最快的是IE9。但是這些網站的時間差也只是1到2秒的差距而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樣的速度差異是難以察覺的。
當我打開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的時候,視頻在所有瀏覽器上播放都很流暢,但IE9開啟視頻的速度比Chrome 10和火狐4約快3秒。
看來,IE9的“硬件加速”要高於火狐4和Chrome 10。所謂的硬件加速就是讓某些專用芯片來完成一些特定的操作,比如讓顯卡處理大部分圖像圖形工作,而不是傳統上,交給CPU來處理。
IE之所以有好表現,是因為微軟做DirectX已有15年了(DirectX能夠加強3D圖形和聲音效果,並提供設計人員一個共同的硬件驅動
標準,讓遊戲開發者不必為每一品牌的硬件來寫不同的驅動程序),在圖形圖像加速這方面,Chrome 10和火狐4並不具備如此好的條件。
穩定性與安全性

火狐4的隱私模式可以不被監控
我在使用火狐4瀏覽器時,通常會同時運行很多插件,包括Flash、QuickTime、微軟的Silverlight,有人稱之為“虐待式”上網,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火狐4瀏覽器還是能夠正常持續工作。當我把這樣“惡劣”的行為帶到使用IE9的過程中,IE9瞬間崩潰,會出現一個“停止工作”的窗口,此時打開的網頁要麼全部自動關閉,要麼處於假死狀態—微軟多次強調IE9的穩定性其實不然。
我知道Chrome 10有多進程架構,每個標籤和插件都是在各自的環境中運行,一個站點崩潰是不會影響到其他站點運行的,所以上面這種“變態”的上網方式無法檢測其穩定性。理論上,它通過將每一個站點和應用軟件限制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來提高瀏覽器的穩定性。
如果你的電腦裡存放了很多“不能說的秘密”的話,你應該感謝如今這三款瀏覽器在保護用戶隱私安全方面下的工夫。
據我親身體驗,如果你的用戶信息被竊取,大多數是第三方廣告在背後搞鬼,因為你每在網上註冊一個網站的賬號,網站要求你必須填寫的項目就很容易被竊取,比如,真實姓名、郵箱、證件號等。
我在Chrome 10上找到一款插件,只要安裝上這款插件,蒐集信息廣告主就被永遠拒之門外。而火狐4只要開啟隱私瀏覽模式,將不會被記錄下任何蹤跡。因此就安全性而言,這幾款瀏覽器不相伯仲。
插件管理

火狐4的插件應用豐富
瀏覽器不是傳統個人計算機時代的一個應用程序,而是一個應用平台,所有插件就好比以前的程序,只不過所有服務都來自於服務器,都來自於“雲”世界裡。
從這個角度說,Google才於去年12月推出了Chrome Web Store,讓軟件在網頁裡運行。問題是當用戶仍然需要離線功能,比如離線聽音樂,就是聽自己電腦的音樂,怎麼辦呢?
Chrome 10里面有豆瓣電台和蝦米音樂網的插件,而且音樂服務商和Google在線音樂裡80GB的音樂曲庫完美結合,如果你嘗試過後,會發現這些網頁服務也是很美妙的。但是,該瀏覽器在運行Photoshop等大型軟件時,在寬帶不夠大的話,運行起來也不那麼流暢。尤其對帶寬只有香港1/6的中國內地來說,神馬“雲”服務都是浮雲。
火狐吸引用戶就是因為它擁有眾多組件和插件應用,如今插件應用數量已突破12萬,累積下載量超過了20億。比如,鼠標手勢,通過筆畫或圓圈,來撤銷網頁,前進或後退察看標籤頁。還有分享插件,能讓你看到互聯網內容,隨時分享到微博、個人空間,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極有實用價值的應用。
然而,不是每個瀏覽器都對外部插件感冒,IE9至今都沒有第三方插件,去年微軟推出的《Windows IE8性能增強》白皮書中所說,瀏覽器崩潰問題中有70%都是插件導致的。
有趣的是,Google推出了針對IE9和火狐4的工具欄,但自家的Chrome上卻遲遲沒有類似產品。Google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擴展程序,後者可以把各種小應用以圖標形式附在瀏覽器上。
結論
不得不說,在一段時間以內,我很可能要同時保留這幾個瀏覽器。我的建議是,對於常用網銀、網上購物、愛在線看賽事直播的普通用戶,IE9真的比前作了很大提高,值得一用;對於需要插件、喜歡個性化、愛折騰的用戶,火狐4仍不會讓你失望;至於Chrome 10,無疑是“極客”最愛,那些愛嘗新的、安卓(Andriod)系統手機用戶以及希望實時同步的Gmail用戶,都可繼續挖掘其潛能—若展望未來,Google瀏覽器的發展值得期待。
2 : vickson(179)@2011-04-10 23:41:03

Chrome 簡直一流
除了 activeX 不能顯示外其他能力真得很貼心
它的簡潔冠絕三個瀏覽器。說真我從IE6轉chrome時終於體會「眼前一亮」的意思
好像我的Mon終於回歸我的懷抱一樣...
好似太興奮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86

個瀏覽器好似同個網唔match,RF 首頁成日顯示個舊的頁面存檔,刪左cookie 都是咁,請改善

1 : GS(14)@2012-10-14 10:22:33

用IE9同FF15都是咁
2 : abbychau(1)@2012-10-14 13:03:22

估計是主機商下了cache,反正也有益,暂时由他好了
3 : GS(14)@2012-10-15 00:02:47

看來我地流量好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18

阿里光棍節創瀏覽新高 藉新興節日 破傳統淡季悶局

1 : GS(14)@2013-11-12 00:25:5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111/news/ea_eaa1.htm
我仲是一條光棍,但無考慮購物







近年內地興起一個名為「光棍節」的民間節日(見另文),阿里旗下的網絡購物平台天貓則把握促銷機會,在2009年開始,將之打造成購物節日。天貓內的商戶在當日會減價促銷,貨品折扣由5折起。今年集團非常隆重其事,廣邀中外逾300名媒體到場,觀察開賣情。

阿里首席運營官張勇昨晚在杭州表示,雙十一未正式開始,但瀏覽量已超越去年的高峰。他認為,由於集團今年已準備充足,相信去年因太多人同時進入天貓網站,發生系統故障的機會不大。

銷售目標300億 總理肯定消費時點

在日前一場經濟學者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總理李克強對馬雲說阿里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馬雲更當場預計今年光棍節銷售可達300億,當天將有2億隻包裹。雙十一的總成交額由2009年逾5000萬元,激增至去年的191億元,增幅達381倍(見圖)。其中天貓在去年雙十一的交易額,則達到132億元,阿里從中收取2%至5%的佣金。粗略計算,阿里在去年雙十一單日的收入最少有2.64億元。

由於過去數年營造搶購貨品的熱潮,故今年參加購物節的天貓商戶,由去年的1萬間,增至今年的2萬間。今年最特別是內地有3萬間門店,會加入促銷活動,包括Uniqlo、GAP、IT及銀泰等。

除了將網絡與門店打通外,今年亦將促銷及送貨範圍,由內地擴展至港澳台。香港消費者可在特設的香港會場內購物,但當中較為知名的品牌只有馬莎、Camel、迪士尼等。

菜鳥物流擧動 監控數據協調運輸

與此同時,今年3月才成立的菜鳥智能物流系統,首次投入使用,透過監控天貓及淘寶的交易數據,去協調及指揮今次雙十一的物流運輸公司。

天貓其中一個商戶,專門代理海外旅行箱品牌的行家中國,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曹軼寧表示,今年的銷量數量目標為10萬宗,較去年增加1倍,而去年成交額為890萬元。他指出,平時銷售貨品時,折扣為7折至8折,但雙十一當日會減至5折。他認為,價格貼近成本,但雙十一非為賺錢,而是希望幫助品牌宣傳。

明報記者 岑䓪豪 李萌 陳子凌
2 : GS(14)@2013-11-12 00:26: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111/news/ea_eaa3.htm
光棍節源自校園 淘寶借勢促銷
  2013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光棍節最初是由內地年輕人之間慶祝的非傳統節日,但近年在網絡廣泛傳播和商家渲染下,逐漸變成了一個購物時節,創造出獨特的「單身經濟」效應。

究竟光棍節怎樣出現已難考究,廣泛認可起源是1993年南京大學4名單身大學生想到以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去組織活動,其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校園趣味文化。隨覑當年的大學生投身社會,再加上網絡論壇等媒體渲染,令光棍節從一小撮人的活動變成民間認可節日。

早期的光棍節比較簡單,多數是單身一族分享「過節」心得,同時還有「應節食品」四條油條加一個包子,取其「11.11」之形。其後逐漸得到普遍年輕人認同,開始有自發組織慶祝單身,亦有舉辦交友活動,更有人選擇以出遊避開這「敏感日子」,從而帶動了餐飲、娛樂、禮品、鮮花及旅遊等消費需求,再加上一些刻意選擇這日子結婚作為紀念的情侶,令婚嫁消費也活躍起來。

光棍節真正成為一個購物節日,要歸功於網上購物平台。在「有節過節、無節造節」的宣傳模式下,過去幾年淘寶刻意在光棍節大打促銷宣傳爭取單身客目光,並十分成功,釋放出「單身經濟」的強大消費力,令原來是傳統消費淡季的11月,變成一個新興的商機。

學者:釋放單身大學生購買力

內地學者分析,光棍節之所以成功打造成消費時節,一方面年輕單身大學生經濟能力富裕,光棍節成為釋放他們消費潛力的好時機;同時,單身者較多上網,他們接觸網上購物平台信息會比百貨公司更容易,這亦是光棍節的網上消費比實體消費更強勁的原因。
3 : hellohk(32085)@2013-11-12 08:46:47

阿LEE近排咁多NEWS 好似路演新股上市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