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監會架構首次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66

銀監會架構首次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作者:林建建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將單設監管部。


銀監會今日宣布,將對自身監管組織架構進行重大改革,已獲中央有關部門批準通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本屆政府不新增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要求進行。


銀監會新聞稿顯示,本次改革還將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13

銀監會十二年首次架構大調整啟動: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61

1_12712454653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將單設監管部。

銀監會今日宣布,將對自身監管組織架構進行重大改革,已獲中央有關部門批準通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本屆政府不新增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要求進行。

銀監會新聞稿顯示,本次改革還將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201501201643116331-small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69

銀監會十二年首次架構大調整 首次表態監管P2P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61

1_12712454653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加大對民營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監管力度,並明確將網貸納入監管框架。

銀監會周二宣布,將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門負責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此外,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門負責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向路透社表示,銀監部門之前內部提出“誰家的孩子誰抱”,改制後對地方金融機構可能實施派出機構一把手負責制;而銀監會可能更多進行窗口指導,制定規則,不負責地方金融機構的具體監管。

此前,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等監管統一在銀監會銀行二部;而信托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機構監管統一在銀監會非銀部。

銀監會新聞稿還顯示,此次機構調整將新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

據財新記者了解,普惠金融工作部涉及面眾多,包括原銀監會二部的小企業辦、合作部的農村金融服務監管處、融資性擔保部及新成立的小貸公司協會、網貸監管(指P2P)等。

一位網貸行業高管告訴路透社,主管機構確立後,具體監管規則也會很快落地;此前銀監會已經上報了一版網貸監管意見,但由於過於嚴格被高層提出修改。

該社還稱,銀監會此前已被確定為P2P行業的對口監管機構。業內人士曾透露,銀監會對P2P行業的監管辦法初步擬定,正等待國務院有關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相關指導意見的這個頂層設計的出臺。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201501201643116331-small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7

銀監架構大改革

2015-01-26  NCW
 
 

 

醞釀已有半年,重心向監管傾斜,提出“自費改革”“無縫對接”,體現變更管理意識,改善銀行監管有效性仍任重道遠◎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 張宇哲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 zhangyuzhe.blog.caixin.com 銀監會1月20日下午宣佈進行機構調整,在編制不增的前提下進行結構調整,將重心向前台監管部門傾斜。這是銀監會自2003 年成立以來的首次架構上的重大調整。

重點包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在融資性擔保部基礎上,併入小貸、網貸、農村金融服務等業務,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等。

從2003年銀監會從央行分離出來至今,整個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資產規模、業務形態、境內外機構、風險隱患等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複雜程度加劇,對監管提出了諸多挑戰。信托業以13萬億元左右的資產規模超過了保險行業,成為金融第二大行業。前海微衆銀行、浙江網商銀行的出現,如何監管網絡銀行亦是新課題。

銀監會相關人士透露,此次改革醞釀已有半年之久,保密性一直很高。據財新記者瞭解,許多銀監會人士雖對此略有耳聞,但直到20日下午開會時才得到確切全面的消息。

銀監會相關人士介紹,爭取在1月25日前完成職能機構與人員的劃斷,並進入試運行階段,架構調整有一個月的過渡期。在新老機制混合運行期間,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 渡”,3月1日將正式運行新機制。

“這是銀監會自發的內部結構改革,初衷是優化內部結構,提高監管效率,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檢驗。”一位銀監會官員表示。

銀監會表示,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轉向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轉向分類監管,以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同時進 一步加強風險監管。

對於地方銀監局,無需按銀監會架構調整,“不需要上下對口,只要職能有人對接就行”。銀監會將更多權限下放給地方派出機構,但地方監管資源一向薄弱的問題,未能在此次改革中解決。

“銀監會的機構改革,要放在如何改善銀行監管的有效性這個大格局下看,否則機構改革缺乏指導性的目標。”一位業內資深監管人士指出,銀行監管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明確監管機構的使命、目標、獨立性、充足的監管資源等核心問題,但這些因素都不是一次內部機構改革可以完成的。

一位業內權威專家指出,這次銀監會架構改革提出了“無縫對接”,體現了變更管理的意識,已是非常大進步,但仍沒有一個有效的變更管理制度出台。“在中國格外難的一點是,改革方案往往高度機密,並未經過充分討論。”他認為,要盡可能規避其中人事摩擦的問題,盡可能減少震蕩,非常有必要。

撤並與新設

從2007年開始,銀監會將研究局從政策法規部中分離出來,于2010年正式形成平級單位,其他部門一直未有變動。

在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銀監會的局級部門仍然為28個,處室由138個上升到140個。這是銀監會的“自費改革”,編制與經費不增,職責任務不變。在撤銷合併了一些後台機構的同時,監管處室實際增加了24個。

銀監會表示,此次內部架構改革,前提是不增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據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先定機構職能,局級幹部調整暫不進行,等一切調整到位後,再調整部門一把手。但因處室調整很大,人事變動還是很敏感。“未來肯定是按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人員,震動還是很大。”一位銀監會處級幹部表示。

此次架構改革中,具體部門及監管業務調整包括:第一,撤銷兩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銀監會官網顯示,這兩個部門分別由原二部主任楊麗平及原非銀部主任李伏安負責。

第二,改造三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在統計部基礎上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基礎上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在融資性擔保部基礎上,併入小貸、網貸、農村金融服務等業務,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具體處室變化上,統計部及政策研究局下的宏微觀審 慎政策處將劃歸審慎規制局,由原統計部兼研究局負責人劉春航主管;原分佈在銀監會各部門的現場檢查處抽出來,整合劃歸至現場檢查局,由原案件稽查局局長蘇保祥負責。

在銀監會官網上從普惠金融部點入後,頁面轉到了原融資擔保部,主任仍顯示為該部2009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任主任牛成立。但據財新記者確認,牛成立已出任中誠信托總經理。融資擔保部主任2014年11月後由李均鋒接任。李均鋒歷任合作金融部副主任、天津銀監局副局長,2012年升為貴州銀監局局長。

第三,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更名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更名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更名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更名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更名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仍分別為肖遠企、楊麗平、段繼寧、周民源及姜麗明。

銀監會去年11月發生了部分局級幹部的調整,鄧智毅從湖北銀監局調任消保局局長,周民源從福建銀監局調任監管四部主任,李均鋒從貴州銀監局調任融資擔保部主任。

此外,據財新記者瞭解,金融資產 管理公司也將被劃歸到非銀部進行監管。目前在銀監會官網上,非銀部主要負責人尚在空缺中。

強化監管主業

調整後的銀監會內部架構,仍以機構監管為主。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監管都是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相交叉,不可偏廢。尤其在中國,僅僅是功能監管很難奏效,因為功能監管要求機構有高度的自治能力,機構監管還是很有必要。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台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的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監管處室從85個增加到105個,占總處室77.9%。辦公室、機關黨委等綜合部門減少處室編制,人事部新增職責但未增機構編制。銀監會相關人士指出,這種調整強化了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

銀監會人士表示,信托資產規模近13萬億元,僅次于銀行業總資產,以前在非銀部下面,監管“心有餘而力不足”,單設部門出來監管有其必要。從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在2014年信托業年會講話可看出,將有一系列關於信托行業的法規文件出台,包括信托公司盡責指引、信托公司經紀責任指引、信托分賬核算指引、信托公司分類評級制度、信托資產減值辦法等。

一位資深金融專家指出,設立信托監管部而非信托投資公司監管部,隱含的意思是對信托業務進行監管。由於歷史原因,信托公司作為機構的行業准入、處置等監管職責落在了銀監會,但信托業務的本質是資管業務,不是銀行業務。

從資管角度看,信托公司從事的業務,多在證監部門監管範疇。“銀監會通過專門部門對信托業加強了監管,但這需要與證監會有更大強度和更高水平的協調。這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銀監會對部分監管部門也強化明確了職責,比如要求創新部只對持牌機構的創新業務進行監管,包括資產證券化試點、理財創新業務試點等,這意味著非持牌機構如P2P 不再由創新部負責監 管。目前銀監會將資產證券化由審批制改為報告制,只審資格不審具體資產,只管業務範圍不管業務性質。銀監會人士表示,“我們狠狠砍了自己一刀。過去對產品也要審批,既綑住了市場手腳,也讓政府為市場做了無謂的背書。”

普惠金融這個筐

普惠金融部是在融資性擔保部改造的基礎上,再併入銀監會原二部的小企業辦、合作部的農村金融服務監管處等。

銀監會表示,該部門是對小微、“三農”等金融服務薄弱環節,和小貸、網貸(P2P)、融資性擔保等非持牌機構,在監管協調方面抓總責,並“首次將互聯網金融納入普惠金融渠道”。

該部門並非對相關業務進行主體責任監管,而是起牽頭協調作用。多位銀監會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將堅持“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僅負責制定國家層面的審慎經營規則,相當于部門規章制度,涵蓋增加財政補貼或風險緩釋等,進行業務引導。“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新增行政許可事項,現在持牌沒有操作可能性。”一位銀監會人士說。

成立普惠金融部是在20國集團推動構建全球層面的普惠金融的大環境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首次專門提出了制定普惠金融的發展規劃。“目前這個工作由銀監會牽頭,會同十幾個部委正在進行這項工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胡濱說。

“銀監會成立這個部門,相當于對外宣告此事由銀監會牽頭,但難度很大,需要銀監會對普惠金融的本質有很清晰的認識。”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普惠金融部的複雜程度最高,“出問題的概率也最高”。從整體來說,這個部門的使命、職能、目標、原則、問責,員工的資質要求,是最需要明確的,否則很容易做成庸俗的監管。

多位專家呼籲,中國目前特別需要的是建立一個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其實這不是監管問題,而是需要站在國家的角度,涉及對現狀的分析、指標體系的建立、政府職能的確定,防止市場行為的風險、定期的評價等一系列問題。”“普惠金融是個大筐,不僅涉及小的金融機構比如小貸公司等,大機構也可以做普惠的事,小機構也可以不做普惠的事。”一位金融專家指出,要推進普惠金融,需要協調各部委,也涉及與地方和中央金融監管職能的界定,政府和行業協會職責的界定。

“普惠金融部特別需要一個有領導 力的人,把工作協調起來。如果立意狹窄、眼光不夠高、沒有大局意識,就喪失了協調的能力,部門利益、各自為政等弊病會繼續下去。”前述人士指出,該部門協調的工作量很大,不僅包括央行、財政部等金融機構,還有其他行業部門,比如民政部門的扶貧、社保部門的社保、農業部門等,都會參與進來。

理順監管流程

銀監會表示,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理順了依法監管流程,從制定規章制度、日常監管、現場檢查、行政處罰及復議進 行了全流程的制度建設,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

從制定規章而言,有三個部門參與。

研究局進行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 設計和組織實施牽頭職能;法規部牽頭市場准入和行政執法工作;審慎規制局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審慎規制局由統計部改造而來,主要對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分析、防範和報告,並統籌協調非現場監管的工作。據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銀監會成立之初,很快就上馬了“1104工程”,較好地解決了非現場監控的問題。

將分散在各部門的現場檢查力量整合,單設現場檢查局,也是此次改革一大進步。銀監會表示,現場檢查局牽頭現場檢查和案件稽查,增加違規查處力度。並且,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准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這也是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的重要部門。

在銀監會成立之前,央行的稽核監督局負責現場檢查。在1996年到1998年期間,世界銀行給央行提供的技術援助項目里,有一項是改善現場檢查的質量。

當時的稽核局在全國有10800人,司局級領導七八個人,是當時央行最大的一個部門,在內控制度的改革、質量改善等各方面曾取得很好成效。1998年央行進行機構改革,將稽核局取消,人員分散至其他監管部門。

銀監會成立後,沿襲了這一架構。

現場檢查過去分散在銀監會各個部門中,實際變為了後台部門。等到真正需要現場檢查時,還需要借調人員,成為了銀行監管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一位銀監會局級幹部認為,一些機構的五級分類和內控管理很有問題,再加之基層監 管部門力量薄弱,亟需現場檢查這支專業隊伍發揮力量。

業內權威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設立現場檢查局,有利於發揮真正的現場 檢查規模效應。“現場檢查是一個特殊領域,不需要標準化的程序方法,不會由於檢查人員的徇私舞弊、專業能力低下等個人問題,為被檢查的金融機構帶來負擔或發現不了問題,但需要一個很好的職業標準來改善現場檢查的質量。”銀監會相關人士還指出,一旦從現場檢查中發現了問題,則將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如果被檢查部門提出異議,可以行政復議。此次也分別成立了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復議委員會。

“這是一套自行約束的機制。權力進籠子,運行有機制,全程見陽光。”銀監會相關人士指出,以前准入、現場 檢查、非現場檢查在一個部門,一個部門主任的權限就很大,包括文件的制定與下發,對機構人員的處罰等。而改革後,一個監管規則的制定(審慎規制局)、審查(法規部)、執行(機構部門及派出機構)已全部分開,相互約束。

如何解決監管瓶頸

銀監會表示,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簡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據相關人士介紹,銀監會只對“三個半”領域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即政策性銀行、五大行、股份制銀行及非銀行中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其他的主體職責全部交到地方銀監局監管。

同時,銀監會只對區域性銀行業金融機構保留三項准入權力:新設籌建、破產退出和重組改製。其他市場准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

不過,銀監會將建立對派出機構履行准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這意味著,如果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銀監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由此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

“這相當于授權、用權、收權的三足鼎立。”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列舉清楚銀監會及各地方局的審批職責,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個清單一張網”,銀監會相關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下一步銀監會將建立監管服務網站,相當于網上的行政許可事項的統一受理大廳,全部電子化,把銀行每個網點和業務產品都接上,通過統一接單、限時辦理等來提高效率。

“比如有企業要申辦民營銀行,到時可以上網查業務流程走到哪裡了。”在對地方監管機構權力下放的同時,突出的現實問題在於銀監會監管資源薄弱,尤其是基層監管力量捉襟見肘。

早在2007年,在銀監會推動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開展試點之後,前述問題已較突出。目前,按照銀監會的職責分工,地方銀監分局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屬地監管機構,但地方銀監分局只覆蓋到地市級,而絕大多數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都設在縣(市)以及鄉(鎮)和行政村,這些地方只設有監管辦事處,目前每個辦事處一般只有三到五個人,監管任務繁重。加之,近年包括P2P、小貸公司等地方金融的蓬勃發展和問題 此起彼伏,以及地方民營銀行的設立,基層監管壓力倍增。

2009年到2012年間,FSAP(Formal Safety Analysis Platform) 對中國進行了金融部門評估規劃,其中,對銀監會監管有效性的評估結果之一即是“監管資源嚴重不足”。FSAP 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于1999 年5 月聯合啓動的評估項目,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金融穩定評估框架,主要用來評估IMF 成員國金融體系。

一位銀監會人士指出,自2003年從央行分離出來至今,銀監會一直保持2萬多人的規模,央行已近14萬人。這是由於銀監會整體受公務員編制限制;而央行總行為公務員,基層是行員制,不受編制限制。如何實現更有效的監管?

這涉及到更高的頂層設計,牽涉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聯動,非銀監會部門內部結構優化可以抵達。資深監管專家認為,“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真正有效的協調,內部機構的改革重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中央政府應關注到這個大的議題,在外部改革創造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48

李彥宏內部信宣布進攻:百度架構調整為三大事業群 力拼移動互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2/149062.html

 

黑馬說:百度的進攻戰已經打響!2月2日,百度創始人、CEO李彥宏發出內部郵件,宣布將百度現有業務群組和事業部整合為三大事業群組。移動雲事業部和LBS事業部合並為移動服務事業群組;新業務群組、用戶消費業務群組、國際化事業部合並為新興業務事業群組,移動雲事業部的搜索底層基礎技術部分和移動搜索聯盟業務並入搜索業務群組,連同團購業務。

這也印證了黑馬哥一周前發布的文章《李彥宏年會發狠:進攻!進攻!進攻!百度要重回主場》。文中說道:“過去幾年,百度表現得有些技術有余,用戶端表現不足。接下來百度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將背後的積累,轉化為對移動時代搜索乃至信息獲取與連接方式的重新定義。”

一個“進攻”的百度需要證明: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周期後,它還有足夠的能力去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


\ 
編輯/蒲鴿
 
 

部門合並提高效率 力拼移動互聯網
 
李彥宏內部郵件顯示,移動雲事業部和LBS事業部合並為移動服務事業群組,由副總裁李明遠、副總裁劉駿負責;新業務群組、用戶消費業務群組、國際化事業部合並為新興業務事業群組,由總裁張亞勤、副總裁王湛負責,移動雲事業部的搜索底層基礎技術部分和移動搜索聯盟業務並入搜索業務群組,連同團購業務,繼續由高級副總裁向海龍、副總裁王海峰負責。
 
百度官方對媒體確認,公司正在進行組織調整,通過調整,百度業務將進一步聚焦,公司效率將大幅提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將為網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百度上一次架構調整要追溯到2013年6月7日。當日百度發布內部郵件,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組建“前向收費業務群組”以及“搜索業務群組”。除此之外,百度當時已經成立了移動雲事業部、國際化事業部、LBS事業部等組織架構。
 
 
以下為李彥宏內部郵件全文:

各位百度同學,大家好!
 
就像我在年會上講的,進攻時刻已經到來。業務需要聚焦,組織需要整合,這樣效率才能更高。經公司研究決定,現有業務群組和事業部整合為三大事業群組。
 
移動雲事業部和LBS事業部合並為移動服務事業群組,有副總裁李明遠、副總裁劉駿負責,劉駿轉向李明遠匯報;希望他們能進一步擴大百度在移動入口上的優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人與服務”的方向上,構建生態、打穿打透、形成閉環,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新業務群組、用戶消費業務群組。國際化事業部合並為新興業務事業群組,由總裁張亞勤、副總裁王湛負責,王湛轉向亞勤匯報,同時Fellow孫雲豐和執行總監胡勇轉向亞勤匯報;希望他們在多個垂直領域和國際化市場不斷深耕,改寫行業規則、創造“連接人與服務”的新市場。
 
移動雲事業部的搜索底層基礎技術部分和移動搜索聯盟業務並入搜索業務群組,連同團購業務,繼續由高級副總裁向海龍、副總裁王海峰負責,海峰繼續向海龍匯報;希望他們立足搜索和團購領域,在“連接人與服務”的道路上,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再建新功。
 
感謝Jennifer(百度CFO李昕晢,騰訊科技註)對國際化業務給予的指導與有力支持!我期待並相信大家會繼續秉承“簡單可依賴”的價值觀,堅守使命、砥礪前行,讓勝利的旗幟飄揚在夢想的巔峰。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阿里巴巴組織架構重組 首建平臺治理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7/153126.shtml

導讀 : 平臺治理部的職能是負責電商平臺的規則、知識產權保護、打假、信用炒作等管理事宜。

i黑馬訊 12月7日消息,今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花名逍遙子)發員工公開信,對阿里組織結構進行調整,並啟動阿里巴巴集團2018年中臺戰略。

中臺事業群將由張建鋒(行癲)擔任總裁,向張勇匯報。中臺將集合阿里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業務形成支撐。

同時,阿里組建平臺治理部,由集團副CFO鄭俊芳兼任。阿里巴巴歷年都受到假貨、刷單等平臺頑疾困擾,盡管此前都有一系列措施出臺。不過,將平臺治理成立事業部,在阿里還是首次,平臺治理部的職能是負責電商平臺的規則、知識產權保護、打假、信用炒作等管理事宜。

以下為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花名逍遙子)致員工信

各位阿里人:

在互聯網和商業不斷變化、融合的今天,在大數據和雲計算正成為新經濟時代的“石油”和引擎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集團必須著眼於未來進行全面變革。

今天起,我們全面啟動阿里巴巴集團2018年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時代的更創新靈活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作為前臺的一線業務會更敏捷,更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臺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業務形成強力支撐。由此,推動集團電商零售平臺的全面改革升級,實現雲計算、阿里媽媽、菜鳥等新興業務的全面獨立發展。同時,讓集團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為全面推進中臺戰略,經集團研究決定,對集團組織結構做如下調整:

- 成立阿里巴巴集團中臺事業群,由張建鋒(行癲)擔任總裁,向我匯報。中臺事業群包括:搜索事業部、共享業務平臺、數據技術及產品部。其中, 搜索事業部仍由谷雪梅(康朵)帶領;共享業務平臺、數據技術及產品部,分別改由墻輝(玄難)和朋新宇(小芃)帶領,原兩個團隊Leader王曦若(優曇)和車品覺(品覺)集團另有任用。行癲同時還將帶領兩個創新的社區化產品,閑魚和淘寶頭條。

行癲是淘寶第一代的技術Leader和產品經理,後來成功轉型為業務Leader, 在1688、淘寶、天貓、聚劃算等多項業務中為集團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作為集團內為數不多的兼具技術和商業背景和經驗的領導者,行癲是擔綱落實集團中臺戰略的最佳人選。他也將作為阿里集團和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統一中臺體系的總架構師,全面負責兩大集團中臺體系的規劃和建設。

- 阿里巴巴集團零售電商事業群由我直接率領,在淘寶、手機淘寶、天貓三大業務部門形成“班委”負責制,班委由蔣凡、莊卓然(南天)、楊光(青雲)、吳澤明(範禹)、蔡勇(脫歡)、墻輝(玄難)、龔玉萍(雨蕎)、靖捷、石旻(菲藍)及行業Leader等年輕人共同擔綱;聚劃算事業部由劉博(家洛)帶領。我將和這些年輕人一起,推動集團零售電商平臺的全面改革和升級。

- 阿里媽媽、雲計算和菜鳥三大事業群成為三大獨立軍團,面向市場更為獨立的發展,實行總裁負責制以及財務人事預算的總量管理。阿里媽媽、雲計算和菜鳥的總裁繼續由俞永福、胡曉明(孫權)和童文紅擔任。B2B組織架構保持不變,繼續由吳敏芝擔任總裁。以上四位總裁仍向我匯報。

- 組建阿里巴巴集團平臺治理部,由集團副CFO鄭俊芳兼任。平臺治理部將負責電商平臺的規則、知識產權保護、打假、信用炒作等管理事宜。

- 重組阿里巴巴集團公關部,由周桓(桓公)全面負責。桓公除了繼續直接領導零售電商業務的公關團隊外,集團其他事業部的公關團隊向桓公虛線匯報。

- 重組阿里巴巴集團商家事業部,由張闊帶領。商家事業部將著眼於賦能商家,提供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工具和服務,幫助商家全面提升運營能力。

以上調整即日起生效。

這次組織結構調整,是我們面向未來必須經歷的變革,是年輕一代阿里人全面接過接力棒的開始。讓我們一起勇於創新,敢於擔當,共同面對未來!

逍遙子

阿里巴巴集團CEO

2015.12.7


聯想CEO楊元慶發內部信,宣布聯想管理架構重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8/154761.shtml

導讀 :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內部信,信中闡述了關於聯想集團組織架構的重大調整,其中涉及聯想幾大業務集團。

i黑馬訊 3月18日消息,今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內部信,信中闡述了關於聯想集團組織架構的重大調整,其中涉及聯想幾大業務集團。

楊元慶在內部信中稱,在加速業務轉型的同時,更要繼續保證戰略執行有力,推動業績增長。

架構調整波及所有業務集團

具體調整細節如下:

一、雲服務業務集團,與個人雲、應用相關的業務分散到其他業務集團。

二、雲服務業務集團更名為聯想創投集團(LCIG),也就是之前樂基金等相關業務,包括創業公司、小型業務分拆和新技術探索。賀誌強領導該集團。

三、企業業務集團,將更名為DC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Gerry Smith任DCG總裁;周慶彤為DCG的CFO,同時兼任聯想集團CIO。

四、PC業務集團,將成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PC&SD),有由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Gianfranco Lanci領導。PC&SD業務涵蓋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能家居和其他的物聯網設備。

其中,原MBG旗下的平板業務劃歸到該集團。另外,VR/AR部門也劃歸此集團。

五、MBG人士調整,Aymar deLencquesaing和陳旭東為MBG聯席總裁。陳旭東將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而海外業務由Aymar de Lencquesaing負責。Rick Osterloh將離開聯想。

六、另外,聯想還任命了多位高管,其中包括:

1、北美大區首席運營官,業內資深的EmilioGhilardi將任聯想集團副總裁及北美大區總裁。

2、首席戰略官Ken Wong將升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並接替Roderick Lappin成為亞太大區總裁。

3、童夫堯將晉升為聯想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4、Barry Au將晉升為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負責集團財務管控,並任大區及 LCIG首席財務官,向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匯報。

以下為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 楊元慶內部信:

各位同仁:

去年我們做出了清晰的戰略布局,我們的業務要更加多元化,更加以用戶為中心。我們進一步夯實了業務根基,並整合兩大並購業務,即System x服務器業務和摩托羅拉移動業務。要在個人電腦、移動業務和企業級業務這三大增長引擎中贏取勝利的戰略十分明確。今天我們將對一些關鍵組織架構和領導層做出調整,在加速業務轉型的同時,更要繼續保證戰略執行有力,推動業績增長。

· 現有的企業級業務將分離出來,成為全新的業務集團 ---- 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下稱DCG)。新的DCG 將更快速,更靈敏,更有力地挑戰競爭對手。Gerry Smith 將擔任DCG總裁,直接向我匯報。Peter Hortensius將加入DCG,任DCG首席技術官並領導戰略職能,並兼任聯想首席技術官直至找到繼任者。周慶彤將任DCG首席財務官,同時兼任聯想首席信息官。Roderick Lappin將晉升為高級副總裁,領導DCG全球銷售職能。很明顯,DCG將擁有一支經驗深厚的領導團隊。

· 進一步加強移動業務集團(MBG)領導團隊,讓執行更加高效。我們必須贏得中國市場,在新興市場加速增長,在成熟市場取得突破。我任命Aymar de Lencquesaing和陳旭東為MBG聯席總裁,向我匯報。旭東將負責中國市場端到端的產品、銷售和營銷。Aymar將領導MBG中國以外的業務,包括研發、產品、供應鏈、以及全球4個大區的運營(亞太、北美、拉美、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此外,Rick Osterloh決定離開聯想。在此我對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以來Rick的平穩領導表示感謝。Rick此前的團隊將向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兼摩托羅拉移動總裁Aymar de Lencquesaing匯報。

· 為更好落實“設備+雲服務”戰略,雲服務業務集團(ECS)中大部分與產品相關的個人雲服務團隊將並入PC&SD和MBG,打造端到端的產品用戶體驗。因此,我們將重塑ECS使命,組建全新的聯想創投集團(LCIG), 由賀誌強領導,致力於投資創業公司,小型業務分拆和新技術探索。

· 最後一項調整涉及我們的核心業務,個人電腦。這是我們的根基,我們一直在提升市場份額,取得盈利性增長,並加強全球領先地位。加上平板電腦,可插拔設備和其他新智能設備的廣義PC市場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為更好地抓住這個機遇,我們將成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由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Gianfranco Lanci領導。這一集團將包含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能家居和其他的物聯網設備。

我們現有的大區架構及全球運營團隊將繼續向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Gianfranco Lanci匯報。今天也將任命兩位新的大區領導。北美大區首席運營官,業內資深的Emilio Ghilardi將任聯想集團副總裁及北美大區總裁。首席戰略官Ken Wong將升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並接替Roderick Lappin成為亞太大區總裁。童夫堯將晉升為聯想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Barry Au將晉升為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負責集團財務管控,並任大區及 LCIG首席財務官,向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匯報。祝賀各位履新!

下周,大家會收到相關領導發出的更為具體詳細組織結構郵件。新的組織結構和任命將從4月1日起生效。

在執行戰略並達成業績目標的同時,完成組織架構的調整無疑是有挑戰性的,但聯想在這方面的能力已經反複得到證明。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我們有正確的戰略,在各項業務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既要堅持不懈,又要推動轉型,並不斷加強執行力這一聯想的核心競爭力。

謝謝大家!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 楊元慶

2016年3月18日


聯想宣布幾乎涉及所有業務集團的組織架構大調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774.html

聯想宣布幾乎涉及所有業務集團的組織架構大調整

一財網 趙陳婷 2016-03-18 17:35:00

新一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聯想集團宣布集團核心戰略由加速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業務模式向以用戶為中心進行徹底轉變,全新定位的四大業務集團將於4月1日新財年亮相。

聯想集團公布了一場幾乎涉及所有業務集團的組織架構調整。

這個今天正式對外宣布新一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聯想集團宣布集團核心戰略由加速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業務模式向以用戶為中心進行徹底轉變,全新定位的四大業務集團將於4月1日新財年亮相。

首先,聯想的個人電腦集團(PCG)將成為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負責生產和銷售搭載Windows、Chrome和Android系統的個人電腦、二合一平板電腦、平板手機和智能家居產品。該集團將由現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OO的Gianfranco Lanci領導。

如今,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包含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能家居和其他的智能生態設備。其中,原移動業務集團旗下的平板業務劃歸到該集團。另外,VR/AR部門也劃歸此集團。

與此同時,聯想將更加全面地實施超級產品經理制,充分發揮團隊和領導者從產品開發,到產品交付、用戶體驗的端到端的客戶管理,加速聯想向更關註用戶的核心需求轉移。

而移動業務集團(MBG)在這個調整中更多是人員的調整。現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陳旭東將專註負責中國市場的端到端業務管理,包括產品研發、銷售和市場營銷。Aymar de Lencquesaing和陳旭東共同作為聯想全球移動業務聯席總裁,而Aymar將負責全球除中國市場以外的移動業務運營管理。

對此,聯想方面表示這次移動業務的組織結構調整是為了確保手機業務今年在國際國內市場上能夠取得雙線突破。

此外,聯想這一次還將原來隸屬於PC業務集團的企業級服務器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了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由原企業級業務集團總裁Gerry Smith擔任該業務集團總裁兼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Peter Hortensius作為首席技術官和戰略負責人加入DCG團隊。

最後,原聯想雲服務業務集團將成為全新的聯想創投集團(LCIG)。該業務由聯想高級副總裁賀誌強領導,致力於通過戰略投資打造聯想的智能生態體系,以投資推動未來布局,以孵化帶動新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新的聯想創投集團將進行更多的主動投資並圍繞新業務設立初創公司,以此推動新的生態系統的建設並提升公司自身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集團在這次的架構調整中還任命了多位高管,其中包括:北美大區首席運營官Emilio Ghilardi將任聯想集團副總裁及北美大區總裁;首席戰略官Ken Wong將升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並接替Roderick Lappin成為亞太大區總裁;童夫堯將晉升為聯想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Barry Au將晉升為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負責集團財務管控,並任大區及LCIG首席財務官,向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匯報。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同程旅遊架構調整,推動兩大板塊獨立IP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7/156653.shtml

同程旅遊架構調整,推動兩大板塊獨立IPO
孔樂 孔樂

同程旅遊架構調整,推動兩大板塊獨立IPO

未來同程網絡將繼續推進獨立IPO,不排除通過借殼等方法更快地進入中國資本市場。

i黑馬訊6月17日消息,同程旅遊今日宣布投資30億元打造同程旅行社(集團),運營以休閑度假及景區目的地為核心的業務板塊;同程旅遊另一大板塊——同程網絡,則以已實現規模化盈利的機票、酒店、火車票等標品為主要業務。

“通過對公司組織架構的變更,同程旅遊將適時推動這兩大板塊獨立IPO,分別在適當時機進入資本市場。”同程旅遊創始人、CEO吳誌祥表示。這是同程旅遊在提出“大數據+人”戰略、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很對資本市場做出的最新動作。

據悉,同程旅遊創始人、總裁馬和平與同程旅遊創始人、聯合總裁吳劍分別出任同程網絡總裁與同城旅行社(集團)總裁。

據了解,同程網絡囊括了機票、酒店、火車票預訂等標品業務以及同程金服、同程航空等產業鏈上下遊的業務。目前,這一標品板塊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盈利。

“2016年同程網絡將實現1億元以上的利潤。”馬和平表示,未來三年同程網絡的合計凈利潤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

“同程網絡已經取得了規模化盈利,並具備持續高增長的潛力。”吳誌祥透露:“繼攜程之後,同程網絡率先成為規模化盈利的OTA企業,未來同程網絡將繼續推進獨立IPO,不排除通過借殼等方法更快地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

同程 IP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英國脫歐“延燒”到成都 學者稱全球金融架構亟待變革

上個月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引發舉世震驚,它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今天在成都開幕的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英國脫歐將成為熱點議題之一。而在此前一天,由學術機構主辦的論壇已經顯示這一熱度。

7月22日,由西南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布雷頓森林體系再生委員會聯合主辦,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光華智庫聯合承辦的“全球金融架構改革:短期措施和長期目標”主題論壇在成都舉辦。

英國脫歐對全球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

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Joshua Aizneman認為,英國脫歐實際上是人為的,它會導致非常不確定性的分裂。從歐盟有一個非常大的國家退出,我們很難管理或者管控讓它不會影響到全球的經濟發展。

在諸多已經出現的風險中,經濟、政治、財政方面的風險尤為明顯。英國脫歐得到了一些民粹黨的支持,這些民粹黨反對全球化、歐盟一體化,他們認為全球化和一體會導致不斷增長的收入不平衡或者不平等的現象。

Joshua Aizneman表示,英國脫歐之後,私營部門可能會推遲他們的投資,將會導致GDP增長的下跌,會導致非常多的國家面臨著未來有更多連續性的壓力。另一個方面的後果就是導致美元升值帶來的壓力,美元升值可能會導致有更高的負債風險存在。

前IMF官員、現任New Sparta資管負責人Ousmene Mandeng還表示,英國脫歐出現了很多問題,具有非常大的內涵意義,不僅削減了英國的權利,同時還削弱了英國貨幣的影響力。這將必然影響英國的一些國家和國際政策,世界迫切需要一個新的貨幣架構。

負利率政策給全球帶來深刻影響

英國脫歐公投以後,很多央行采取措施去刺激和增強市場的信心。

當前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開始采用負利率政策,盡管負利率政策在提振國內需求有所作用,但通貨膨脹開始積聚讓經濟泡沫的破滅開始加速。金融危機給全球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各國在應對危機的時候也采用了非常規的做法,負利率政策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中心主任王擎表示負利率政策首先不是存款利率的負利率,主要針對的是商業銀行到央行,把在央行存款的利率調整為負值,這是貨幣政策里面利率走廊的下限。從歐元區此次利率的調整可以看出,從2014年利率開始往下調整,調整為負利率,也拉動了同業拆借、銀行間市場出現負利率的走勢。“實際上負利率政策簡單來講就是量化寬松政策的升級版。”

東京大學教授、原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院長Masahiro Kawai認為2001年到2006年日本就已經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但是這項政策它並沒有非常成功的成果,這也就是為什麽現在的央行行長黑田先生進行了智化和量化寬松政策,這項政策是2013年開始實行的,這項政策也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部分。

王擎在會議中指出量化寬松並沒有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將更多的貨幣註入商業銀行,但是商業銀行可能又重新把貨幣存回中央銀行,貨幣可能沒有實際流入實體經濟。采用負利率政策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商業銀行持有貨幣的成本,負利率政策相當於征收了貨幣稅,實體經濟依然嗷嗷待哺。

“近期有六家央行分別實施了負利率,主要是名義上的負利率。”王擎從丹麥、瑞士、日本等國家實行負利率政策後金融市場、房產市場、匯率變動等角度進行總結指出,負利率政策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的,各國期望改變的通縮的狀態並沒有得到很有效的實質緩解。

人民幣國際化補充全球流動性

量化寬松政策帶來了全球流動性的快速增長,不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我們像是在秋天那樣,這大約是一個最後的秋天了,因為在此之後我們會有一個很長的冬季。”“這個會給全球流動性周期帶來一個很長很長的冬季,我們現在就面臨這樣的一個冬季,那這就是由歐洲央行和日本來引起的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情景。”

姚余棟說,日本央行已經有了33%的國債,如果繼續量化寬松的話,那我們預計在兩年之後,日本央行將會持有70%的國債;歐洲央行現在持有10%的歐元區國債,每個月都會買800億歐元,如果這樣的話,兩年之後它會增加到35%的歐元區國債,所以這個數可能都會漲到天上去了,央行可能會成為國債的唯一持有者。

他認為,從第三輪量化寬松開始全球流動性呈現增長趨勢。但按照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未來的發展,在未來幾年之後全球流動性可能迎來突然的下降。對此,姚余棟表示,世界需要人民幣來補償全球的流動性缺乏,人民幣能夠解決流動性缺乏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的歷史,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有金子,再接著我們有英鎊,後來我們有了美元、日元、歐元,如果我們想要繼續發展世界經濟的話,我們需要另外一種貨幣來進行補償。那這個未來的二十年中唯一的代替性那就只有是人民幣了,人民幣它可能能夠代替其他的主要貨幣。”姚余棟表示。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