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數位時代的新行銷能力

2016-04-18  TWM

傳統的消費決策模式改變,現在的廠商要掌握新形態的消費者想法,也必須具備多面向的能力,才能強化顧客的黏著度。

本專欄前幾期提到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決策流程,傳統的行銷理論認為,消費者是採取漏斗式的資訊篩選流程。然而,現今的消費環境已是數位化、產品的選擇更多元,以及消費者的產品知識更充足,消費者不再是線性的思考過程,可能是更為互動式,或是更為循環式的複雜流程。而廠商要掌握新形態的消費者決策流程,必須具備下列四個面向的能力。

首先是自動化。除了必要的數位化,如何將原來人工或手動的流程簡化,是影響顧客持續購買或忠誠的關鍵。例如,過往航空公司累積里程的補登,可能要先影印登機證,再填寫申請單,最後寄到航空公司,等數個禮拜後才完成補登。如今,有些航空公司只需顧客將登機證拍下,再透過App就可傳到公司並立即補登,大大簡化流程。

其次,單純只記憶顧客的偏好,並不足以產生持久性的競爭優勢,而是要進一步預測消費者的下一階段需求。例如,根據顧客過去的購買或瀏覽網頁的紀錄,甚至是下載App的種類,商家可以預測顧客的下一步動作,進而設計客製化的顧客體驗,以促進其購買行為。因此有些顧客可能看到更多的評論資訊,有些可能看到更多的圖片,或是提供特殊的誘因等。

另外,廠商應具備情境互動的能力,亦即運用有關顧客在實體及虛擬環境的移動知識,來導引顧客至商家所期望的互動機會。例如,航空公司的App可以在顧客進入機場時,就顯示報到櫃台的號碼,甚至是登機證;而網購業者也可以在顧客登入頁面時,就顯示上次訂貨的最新送貨進度。

最後,是創新能力。透過持續地實驗或分析顧客需要的技術、服務,以尋找延續顧客關係的機會。

例如,先進的航空公司已經整合顧客搭機旅程的體驗於單一的App,舉凡訂位、購票、報到、登機、轉機、滿意度調查,甚至安排下機後的接駁交通等。不僅整合自己的服務流程,也協助顧客整合相關的上下游服務,顯著地強化了顧客的黏著度。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撰文 / 樓永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5

數位分行行員 需有「13分鐘行銷力」 銀行櫃員越來越少已是現在進行式

2016-04-18  TWM

國內銀行的樣貌正在轉變,傳統分行減少,數位分行取而代之; 從玉山與中信兩家銀行的實戰經驗來看,對於行員的能力需求,的確迥異以往。

今年以來,銀行業紛紛裁撤分行據點,但玉山銀行卻逆勢在台北市銀行業的一級戰區南京東路三段拓點。巧合的是,這個名為「台北分行」的玉山數位旗艦分行,其地點,正是某大型外銀剛裁撤的分行之一,「當我們知道對方退租,立刻與房東接洽。」玉山銀行總經理黃男州說。

同一地點的前後變化,背後所代表的,正是銀行業面對金融科技浪潮衝擊下所做出的數位轉型。所謂轉型,包括了分行的外觀、功能,以及最重要的人力需求轉變。「老實說,我知道很多同業私下來參訪。」黃男州說。

從外觀來看,走進玉山台北分行,有別過往玉山銀行一貫古典優雅的裝潢,收起台灣玉山制式照片,走的是純白色系年輕風格,迎面而來的一百吋電視互動牆,「透過紅外線熱感應,它會辨認客戶身分,再依據不同年齡層提供財富管理訊息。」黃男州自豪地說。

文宣品無紙化

說話語氣節奏也要重新學

往右轉的自助化服務區,在傳統ATM旁的,是一台i-Payment繳費機,可以用鈔票繳信用卡費,機器還會自動找銅板;往左走入分行內,代替行員接待客戶的是一台可以與客人對話的「小i」機器人。在「小i」身後的大桌子上,是落實「無紙銀行」的關鍵,原本要填寫的單據,不用一張紙、一枝筆,全都在平板電腦或觸控螢幕上完成。

黃男州表示,他設計數位旗艦分行的靈感,其實來自高級精品店,「就像Hermès、TIFFANY,即使提供線上服務,一樣也讓客戶感受如實體店面相同的精緻。」也就是因為「體驗」的重要性提升,因此銀行行員也要跟著升級,不然就會被淘汰。

在這樣一個高度自動化的數位分行裡,銀行行員到底會比以往少做什麼?多做什麼?必須多學什麼?這正是數位金融浪潮下攸關所有從業人員的最大課題。

「當顧客踏入分行的第一刻開始,行員會依據顧客的需求及電腦分析的資料,提供適合的產品與服務。」玉山銀行個人金融事業處副總謝武明,以管理數位分行的第一線經驗如此說明。

謝武明並指出,雖然無紙銀行看似簡單,但傳統行員要適應所有文宣品不再是紙本,必須要學著用平板電腦行銷商品;這不只是文宣形態的轉變而已,由於不像紙本可以讓顧客帶著走,不能在上面筆記、畫重點,所以行員在解說時,從說話的語氣、節奏到服務的耐心,都要重新學習。

客戶時間變多

把握關鍵13分鐘搏感情

事實上,早在去年八月,中信銀行也於南港總部園區的營業部打造「數位體驗分行」,推出台灣第一台「指靜脈ATM」,將過去多被用於重要機構門禁系統的手指靜脈辨識技術,取代傳統金融卡的識別方式。而根據中信銀行的經驗,數位分行裡的行員,重要任務就是要能更有效率地把握「關鍵十三分鐘」。

根據中信銀行計算,一位客戶來分行的時間平均只有短短的十三分鐘,數位化服務之下,行員更能把握這短暫相處的時間,所以他們也積極研發「臉孔辨識」結合金融服務技術,在客戶取號的同時就能辨識身分,讓理財專員即時提供專屬的財富管理服務。

中信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認為,數位化讓各行各業都面臨巨大的挑戰,過去台灣長期以來的教育就是以單一專業為主,現在,「你除了必須橫向,還要具備縱向各種不同跨領域的專業能力。」他強調,數位分行行員的條件,不單只是兼具兩種語言、專長、技術而已,而是具備跨足多領域的附加價值。

依據玉山銀行規畫,過去分行櫃枱收付與理財諮詢人員占比約六比四,未來將達五比五,顯示櫃員越來越少已是進行式,為了接軌分行陸續轉型數位化,玉山銀行也在內部展開行銷技巧、金融科技課程,就是要提高櫃員附加價值。

傳統分行逐漸減少,數位分行加速布建,這是銀行業在數位浪潮下不可逆的趨勢,而從玉山銀行與中信銀行在數位分行的實戰經驗來看,傳統行員的轉型升級,時間也越來越急迫了。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8

數位電視竄黑馬 威達雲端 賴富源

1 : GS(14)@2011-02-04 18:13:43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2077[/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77

生前指定繼承人 「數位遺產服務」萌芽

1 : GS(14)@2011-04-11 00:27:32

[size="3"]2011-4-11 TCM

        
        
      
    
    
      
      
      
      
    
    
      
      
    
    
      
      
      
      
    
    
      
      
    
    
      
      
      
        
        
      
      
    
    
      
      
    
    
      
      
      
        
        
      
      
    
    
      
      
    
    
      
      
      
        
        
      
      
    
    
      
      
    
    
      
      
        
        
        
      
      
      
    
    
      
      
    
    
      
        
        
        
          
          
天有不測風雲,地震、海嘯頻傳的今天,發達的網路固然讓救災多了好幫手,卻丟出一個新問題:罹難者留在網路上的資料、帳號、資產該怎麼處理?
可代轉視訊遺言、密碼
兩位美國的網站編輯卡洛(Evan Carroll)和羅曼諾(John Romano),注意到有些問題正在萌芽,譬如:知名部落客意外猝死後,家屬和網友們對於部落格上的文章該如何處理,往往意見紛歧──家屬想關閉網站,網友們卻希望能將上頭豐富的內容備份起來。
兩人出版了《你的數位後事》(Your Digital Afterlife)一書,建議倚賴網路日深的民眾,最好考慮花個幾分鐘時間,預先立下數位資產的遺囑,並且指定一位熟悉網路應用操作的執行人,好讓數位遺產得到真正妥善的處置。
部分市場嗅覺靈敏的業者,已經開始提供相關服務:Deathswitch網站允許使用者錄製遺言、設定轉發帳號密碼。
網站系統會定期寄發信息,詢問你的狀況,若是一段時間沒有收到回音,就會判定使用者已經遭逢重大變故,系統將自動把存放在網站上的文字、視訊遺言,以及備份好的網路帳號及密碼,轉交給被指定的執行人,當然,是透過電子郵件寄達。
不過,像Deathswitch這樣的服務,除了尚有保密性的疑慮外,法律效力多寡也是一大問題,而且還得應付各大網站寬鬆不同的規定。
電子信箱Gmail允許「法定繼承人」,持死亡證明及往來的電子郵件紀錄提出申請,經三十天審查後,便有資格獲得該帳號的存取權限;雅虎的規定則嚴格得多,上頭的帳號及資訊一概是「不可移轉」,一旦家屬提出死亡證明,該用戶的帳戶資料就會被全數移除。
臉書允許轉為紀念帳戶
炙手可熱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則取中庸之道,它雖然允許親友們在用戶過世之後,有權要求將該帳戶移除,但是,它也提供了一個額外選項:轉為紀念帳戶。
紀念帳戶雖然無法登入,不過保留了塗鴉牆的功能,讓朋友或者家屬能發表紀念性的留言,在數位世界裡供人追思。
此外,在網路上操作虛擬資金帳戶,金流從一般的實體銀行帳戶,流向PayPal之類的線上交易支付平台,僅僅只是點擊滑鼠的分秒之間,密碼屆時歸誰所有,影響可能就是天差地別。
數位遺產妾身未明,但多元和重要性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目前的想像,相關應用能走得多遠,最終仍要視立法者如何給出定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