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配资方案遭股东否决,董小姐该不该发怒?
http://www.xcf.cn/tt2/201611/t20161104_777545.htm
配资增发的认购方实际要获得的是收购完成之后的企业的股份,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股份中已经包含了此次收购的协同效应。而且,这8家配资认购方既非收购方格力电器,也不是被收购方珠海银隆,换言之,他们对协同效应的产生并无贡献(至于格力集团的贡献已经体现在了其原有的股份价值之中)。这样一比较的话,难道配资价格不应该高于换股收购的作价吗?而以协同效应产生之前的格力股票价格,购得协同效应产生之后包含着银隆的格力股票,岂不是大大地让8家配资认购方占了便宜?
作者:张巍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格力电器的收购及配资表决案大概是继万科股权大战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了。特别是商界风云人物董明珠小姐在股东大会上一席掷地有声的发言,震撼力更不亚于一场纪实大片,不由得惊倒群众一片——无论吃瓜的还是吃梨的。
几天来,事件的原委已经诸多评论家介绍,在此无需赘述。关键之处在于:
1)格力电器计划收购珠海银隆,并且以增发12.19%的股票作为收购对价;
2)格力电器的大股东以及董事长本人准备在与此配套的募资计划中认购新股。
众所周知,股东投票的结果是收购计划获得通过,而募资方案则遭到否决。从表决的程序要求上看,格力电器章程的相关规定要求这两项议案均以出席股东所持表决权2/3的多数通过。但在计算这2/3的比例时,收购方案由于不涉及关联交易,全体股东均有表决权;而配资方案涉及关联交易,因此认购配资的大股东等利益相关方不能投票表决。于是,尽管格力电器的中小股东似乎对上述两项议案都不感冒,但两者的表决结果却出现了180度的不同。
然而,抛开程序区别,从实际利益上看,中小股东之所以既不赞成收购,也不赞成配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一是认为对收购对象的估值过高,尤其是130亿元的收购价格与此前8个月珠海银隆的估值66.9亿元相比,几乎翻了一倍。
二是认为没有必要增发新股作为收购对价,从而稀释中小股东的股权比例。
三是配资方案让中小股东的股权被进一步稀释,却降低了收购方案对大股东股权的稀释效应。
那么,站在法律政策的角度看,中小股东们的以上三点忧虑,究竟是不是值得用法律来保护,如果答案肯定,法律又该如何保护他们免受这些忧虑所困呢?
收购属于经营战略决策
公司的目的是为股东盈利,但是,现代的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众多而且往往缺乏经营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因此,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基本特征是作为产权人的股东与作为经营权人的董事会之间的分权。简言之,就是将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利交给专业性更强、决策能力更强的董事会来决定,而股东则主要通过董事的选任权实施间接控制(参见往期文章《伊利的章程修订究竟有几成合法性?》点击标题查看)。
决定公司经营获利的最终源泉无非是两个:一为调配生产要素数量和比例;二为改变要素的组织形式。前者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投入多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来进行生产?后者则是制度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公司的规模究竟要多大?到底是在市场上外包生产,还是整合进公司这个组织体之内进行生产。显然,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实施收购就像是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是否扩大员工数量一样,属于经营决策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公司治理的分权架构下,它属于董事会的决策事项。
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特拉华州公司法规定:如果收购方案不涉及增发新股,或者新股增发的数量不大,那么,收购决策就是董事会的专权事项,股东甚至没有置喙的机会。只是出于担心增发新股稀释收购方的现有股东,特拉华公司法才要求收购方案中发行新股数额超过已发行股份数量20%的,需要股东投票表决。美国绝大多数其他州的法律,以及三大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都采用了类似的规定。
现实中,收购方董事会往往会选择发行低于20%的新股,从而绕开股东表决的门槛,把收购方案留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所以,假如事情发生在美国大多数州,格力电器发行12%多一点股份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根本不劳股东们投票通过,就更不用说2/3的多数通过了。而在采取股东中心主义,并且董事会与股东会分权不明的中国公司法下,收购才成了需要股东绝对多数表决通过的事宜。不过,交易对手与收购方的现有股东没有关联关系,因此无需投票回避。
那么,中国这种把权力留给股东的法律政策究竟好不好呢?这个问题一言难尽。从积极的方面讲,它也许制约了董事和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以谋求私利的机会。然而,它也同样会限制董事和管理层作为专业人士发挥经营特长的优势。比方说,董明珠小姐认为收购珠海银隆是格力电器的百年战略。那么,究竟是她的判断更靠谱呢,还是持相反见解的股东们的意见更加靠谱呢?
假如我们相信股东在此类问题上平均而言的判断比董事、管理层更加正确,那么,让股东直接作出决策自然是好的。只不过,这样一来,在经营管理领域大概也就不存在什么专业知识和专业分工之说了。要是我们相信专业董事和经理人的判断更靠谱,那么,让不那么靠谱的股东来束缚他们的决策,那就显得不怎么靠谱了。
也许有人会说,董事或者经理人以不合理的高价进行收购,岂不是要坑害了股东?这句话乍听是有道理的,可是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又是在前面的老套套里打圈圈。什么是不合理的高价?究竟是作为专业人士的董事、经理人对收购价格的判断更准确还是非专业人士的股东判断更准确?我们可以要求管理层在作出判断时克尽谨慎,倾听外部专家意见,多方收集市场信息——法律也正是这样做的,却好像没有理由把价格的合理与否交给股东们作决定。
如果事实最终证明管理层作出了坏决策,那么,一则股东可以通过选任权对他们加以惩罚,二则“用脚投票”的股东将令公司的股价下跌,从而更容易成为“野蛮人”攻击的目标,而一旦攻击成功,恐怕原有管理层的饭碗也就难保。这就是借助市场的力量制约坏的经营决策。为此,建立和维护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公司控制权流动市场就特别重要。
股权稀释的危害源自对价不足
公司增发新股,只要既有股东不按比例认购,他们的股权就会被稀释。为此,英美等地采用的普通法(common
law)传统上自动赋予既有股东对新股的优先认购权(preemptive
right)。不过,实践中这种权利对股东的保护作用并不大,譬如老股东不愿意,或者没有资金认购新股的,优先认购权便形同虚设。非但如此,既有股东享有的优先认购权反而可能阻碍其他投资人认购新股,或者提高新股发行的成本。于是,以特拉华法律为代表的美国现代公司法,废止了普通法的这项传统权利,除非经由公司章程明确规定,否则既有股东不拥有新股的优先认购权。
那么,新股增发导致的股权稀释是否必然损害既有股东的利益呢?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认购新股者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要向公司支付对价。如果对价的数额不低于公司现有股份的价值,那么,增发新股就不会损害既有股东拥有的股权的经济价值。换言之,股权稀释对股东造成损害的根源在于认购对价过低,而非增发本身。
比方说公司原有100股,每股价值1元,小股东持股30%,其股权的经济价值就是30元。现在再增发100股,每股发行价格仍为1元,但全部由大股东认购。那么,增发认购完成后,小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到15%,然而公司总股本上升为200元,因此,他们所持有的股份的经济价值仍然是30元,并无变化。假如增发的价格是2元/股,小股东持股比例虽然下降,但其股份的价值反而上升到45元。此时,实际是大股东在增发过程中向小股东输送的利益。当然,反过来,要是增发价格是0.5元/股,那么,小股东的经济利益就通过增发转移给了大股东。
也许,有人要说,股权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控制权。增发稀释了股份,自然冲淡了控制权,那也将损害既有股东的利益。这话乍听不错,可实际往往并非如此。对于有控制权的股东而言,股份增发当然受制于他们自身的决策,既然他们自己愿意增发,那就无需忧虑这些股东丧失控制权。而对于原本就没有控制权的股东,无论增发与否,其股权价值都不会保护控制权的价值。
更加复杂情况是:对增发没有决定权的股东却对其他事项有决定权。譬如,持股1/3的中小股东虽然无法影响只需股东简单多数同意的增发决策,却可以影响需要2/3股东同意的并购决策。此时,大股东主导的增发的确可能损害中小股东针对并购事项的控制权。然而,即便如此,只要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股权被同比例稀释掉,那么,增发就没有造成不公平的影响。换言之,在中小股东控制权被削减的同时,大股东也削减了自己的控制权。而既然法律或者章程将增发的决定权交给大股东,那么,中小股东对此也该早有认识,股价也应该体现出这样的控制权结构。
拿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打比方,仍然假定格力原有100股,每股价值1元,小股东持股30%。就算如中小股东怀疑的那样,格力的收购价格过高,发行60股新股收购银隆,考虑银隆的实际价值,银隆股东为这60股支付的实际对价只相当于0.5元一股。收购完成后,格力总共有160股,股本总值130元,其中格力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0/160,格力小股东持股30/160。大股东的股权被稀释掉(0.7-7/16)/0.7=37.5%,中小股东同样被稀释掉(0.3-3/16)/0.3=37.5%。换言之,增发对双方“控制权”的影响程度相当。
可见,如果只是要避免中小股东被大股东不公平地剥削,那么,被收购资产的估值是否过高并不重要。既然在中国现行法律之下,大股东拥有批准收购以及用什么样的对价收购的权力,那么,他们也就有权让自己的控制权被稀释掉。中小股东无论怎么想,只要受到的影响相当,就没有理由制止大股东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
法律禁止“损人而自利”的行为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已经明白:法律不应干预董事会的收购决定,特别是在该决定得到多数股东批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只要董事和大股东在被收购方没有关联利益;法律也不应干预董事会和大股东的股份增发决定,只要增发没有降低小股东持股的价值或者没有给大、小股东带来不成比例的影响。
法律要干预的是掌握公司决策权的人——无论董事、管理层还是大股东——利用这样的权力损害其他股东以满足私利的行为。这种“损人而自利”的行为当然包括技术含量较低的直接挪用、偷盗。不过,法律面临的更大挑战是,这些人借着合法的交易形式坑害没有决策权的股东。为此,法律关注的核心是董事和大股东们参与的具有利益冲突的交易,也就是他们一方面代表公司作交易决策,另一方面又在公司的交易对手那里拥有利益,或者根本就是交易对手。
董事和管理层并不需要拥有公司的股份,因此,公司参与的交易带给他们的影响可以与带给股东的影响性质完全不同。有鉴于此,只要董事或者经理人涉及有利益冲突的交易,就在法律上亮起了一盏红灯。尽管法律并不完全禁止此类交易,却不再对董事和管理层的决策采取顺从的原则,而是要加大司法审查的力度。
具体来说,就是董事们针对利益冲突交易的决策不受“商业判断规则”(business
judgment rule)的保护,而要接受严格的“彻底公平”(entire
fairness)标准的审查。为了通过这种严格的审查,董事会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把决策权交给没有利益冲突的董事,或者交给股东们投票表决。从前,结合典型的管理层利益冲突的交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及私有化——笔者已经对此作过详细介绍(参见往期《中概股私有化诉讼指南》),《特拉华普通公司法》第144条对此也有专门规定。如果通不过这样的审查,那么,董事们就会被认定违反了忠慎义务(fiduciary
duty)。
在此,针对格力电器的收购与配资,笔者再来聊聊法律对大股东利益冲突交易的限制。和董事或者管理层不同,大股东必定拥有公司的股份,因此,损害公司利益的交易通常也会让大股东受到损失。而要是交易无损于公司,那自然也不会伤及小股东。所以,正如笔者前面分析的那样,法律对大股东参与利益冲突交易的限制主要盯住两点:一是交易令公司受损,二是大股东和小股东受损的比例不同。
正是从这两点出发,特拉华法院早在1971年著名的Sinclair
Oil Corp. v.
Levien案判决中就确立的一条规则:如果大股东在涉及利益冲突的交易中可能给公司造成损失,并且其本身承受的损失比例低于其持股比例,那么,这样的交易必需对公司“天生公平”(intrinsic
fairness)。如果大股东不能对此加以证明,就将违反大股东对小股东负有的“忠慎义务”。后来,在Weinberger v.
UOP案的判决中,“天生公平”被发展成为彻底公平标准,即交易的决策过程和交易价格都要对公司公平合理。
2006年,在Gentile v.
Rossette一案的判决中,特拉华最高法院专门对股份增发情况下大股东的忠慎义务作出了说明。法院表示:如果大股东为认购公司增发的股份支付的对价不足,并且增发在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同时降低了小股东的持股比例,那么,小股东就有权直接起诉大股东违反忠慎义务。而今年2月,在Calesa
Associates v. American
Capital一案中,特拉华法院又进一步针对股权稀释的情况解释了大股东的含义。所谓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是指持股比例超过50%的股东,或者对董事会具有实际控制力的股东——哪怕其持股低于50%。由于Calesa案中,半数以上的董事在作出有关股份增发的决定时都受制于(beholden
to)被告的影响,因此,尽管被告当时的持股比例只有26%,却依然被认定为大股东。于是,法院要求被告举证其以低廉的对价取得增发股份的交易具有彻底公平性。
让大股东对小股东担负忠慎义务是美国公司法的一大特色,其他法域并非都有同样的规则。比如中国公司法尽管规定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忠慎义务,却没有要求大股东负担这样的义务。然而,既然中国法律强调股东中心主义,而且多数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也受到大股东的强烈影响,那么,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利益冲突也许正体现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以为中国的法律特别有必要引入美国法律中要求大股东负担忠慎义务、防范大股东自利交易的规则。
董小姐该不该发怒?
经过对法律政策的这许多梳理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格力电器收购与配资的方案。顺着上面的分析,笔者不觉得格力对银隆收购案决策有什么问题。即便中小股东对收购价格的高低以及支付对价的方式存有疑虑,但这些疑虑都不足以成为阻挠收购案生效的理由。一则收购方案属于董事会决策事项,又经过大股东的批准,并且大股东也不涉及关联交易;二则即便收购价格的确过高,就此收购交易本身并没有给大小股东带来不成比例的损害。
但格力电器的交易并非到此为止,而问题就出在下一步的配资(配套募资)方案中。显然,这个定向增发的配资案直接涉及大股东格力集团的利益。于是,从上面提到的法律政策考虑,就需要检视三个问题:
1)格力集团是不是控股股东;
2)新增股份的认购价格是不是低于股份的价值;
3)格力集团通过增发提升持股比例的同时是否降低了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
如果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格力电器的配资方案要么取得不认购新股的中小股东们的批准,要么格力集团能够证明这一方案对公司彻底公平。
这三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配资属于定向增发,仅有格力集团在内的8家认购方,而中小股东并没有份。所以,关键在于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先看第一个问题。格力集团在制定配资方案时的持股比例不到20%,而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投资是其主要经销商的联合体,很有可能被认定为格力集团的一致行动人。不过,即使将两家的持股比例相加,也不过26.68%。因此,我们需要考察格力电器董事会中代表这两大股东或者受他们影响的董事人数。
对此,笔者并没有十分确切的信息,只能按照可以找到的资料做些推测。根据公开信息披露,董明珠、张军督和黄辉三位显然是格力集团的代表。叶志雄是珠海国资委的代表,而格力集团又是珠海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因此,他应该也代表着格力集团的利益。另外,徐自发是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投资的代表。再加上孟祥凯据称也是珠海国资委系统选择,由格力集团提名的董事。于是,格力电器的9名董事中至少有5-6名代表着大股东格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若以上情况属实,那么,格力集团显然是能控制公司决策的控股股东。
最后,每股15.57元的配资认购价格,是按照此次重组事宜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前20个交易日格力电器股票交易均价的90%经除权除息后确定的。这原本是用来确定收购银隆需要增发的股份数额而计算出的价格。从并购估值的角度,它属于一种不作任何价格浮动调整(collars)的固定交换比率(fixed
exchange
ratio)换股交易。实际上,格力电器此后的交易市价都高出这一价格许多,所以,这样的换股收购方案实际上将格力电器股价上涨的风险全部留给了格力的股东。换句话说,假如中小股东认为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的价格过高,那么,考虑进格力电器股价上涨的因素之后,格力真实支付的收购价格还远不止130亿元。当然,笔者这里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评估收购价格是否合适,这归根到底是格力电器董事会的判断。
不过,如果说15.57元/股的价格用来换股收购珠海银隆,还不好评论是高是低的话,那么,将配资增发的认购价格定得与收购换股价格一样就不合适了。用董小姐的话说,收购银隆是百年大计,换言之,收购会大大提升格力电器的价值。用并购的行话讲,那就是此次收购会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来。于是,收购方案公布后,格力电器股价的上涨或许可以说是市场对这种协同效应的认同,也就是说,这个上涨中间已经包含了银隆将带来的价值。倘若如此,将换股作价锁定在收购方案公告之前的格力电器交易价格,还可以说是为了防止收购方股东占了被收购方的便宜。
可是,配资增发的认购方实际要获得的是收购完成之后的企业的股份,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股份中已经包含了此次收购的协同效应。而且,这8家配资认购方既非收购方格力电器,也不是被收购方珠海银隆,换言之,他们对协同效应的产生并无贡献(至于格力集团的贡献已经体现在了其原有的股份价值之中)。这样一比较的话,难道配资价格不应该高于换股收购的作价吗?而以协同效应产生之前的格力股票价格,购得协同效应产生之后包含着银隆的格力股票,岂不是大大地让8家配资认购方占了便宜?
由此,笔者以为,无论格力换股收购银隆的作价是不是合理,也无论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是不是符合配资定价的惯例(现有法律法规似乎没有类似规定),在当下这个案例中,至少把配资价格定得和收购换股作价一样,就意味着增发的价格被压到了股份的实际价值之下(除非董小姐承认收购没有协同效应,不过,那就等于推翻了她“百年大计”的豪言了)。
这样看来,格力电器的此次配资还的的确确涉嫌大股东自利交易,所以,也的的确确有必要让没有利害关系的中小股东来批准一下。从这个角度看,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乏值得称道之处。从本次股东决议的结果看,它的治理机制还真的起到了防止大股东借助自利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既然自己公司的章程定下的规则赋予了中小股东监控大股东关联交易的权力,那么,作为董事长的董小姐又何必因为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被否而发怒呢?恰恰相反,格力电器这种优良的内部治理机制正好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信心,而这又将推高公司的股价,降低其融资成本。对董小姐而言岂非可喜之事?说她不该怒,此其一也。
再者,本次格力收购银隆的方案已经得到通过。至于另一项被否决的所谓总体性议案——《关于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议案》——一看名称便是滑天下之大稽。交易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岂能由股东投票决定?这岂不是将股东当成了法官?因此,这个决议无论表决结果如何,都不应产生任何法律后果。于是乎,目前董小姐要实现其百年大计,并没有什么法律上的障碍。与一个企业家心目中得偿企业百年大计的夙愿相比,个人区区几个百分点的增持受阻又算得了什么呢?董小姐不该怒,此其二也。
最后,从董小姐在股东大会上的讲话看,她完全是一位为企业殚精竭虑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不过,面对股东们否决其配资方案,董小姐一怒之下摔出“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的话来,这恐怕就要不小心触碰了法律的底线。不错,董事会分红与否的决定通常受到“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不容股东说三道四。可是,这条规则有个例外,那就是不允许董事会的判断出于恶意。一般情况下,股东们要想证明董事会的恶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董小姐的这一席话,倒很可能成了“不分红是为报复中小股东不同意配资”的证据,这样一来,这个不分红的决定恐怕就很难逃过“恶意”二字了。因此,董小姐大概最最不该冲着分红的往事发怒了。
有此“三不该”,董小姐何不暂息雷霆呢?毕竟,再好的商业判断也只是主观判断,在最终得到事实证明之前,一个人眼中的百年大计也完全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百年昏招。优秀的经理人只有经过市场的大浪涛沙才能最终浮现。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硅谷创业大拿的一句话来:“每个乔布斯背后也都有一个杨致远。”
範冰冰:我不是李雪蓮,我是“想得開小姐”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927
在娛樂圈,範冰冰沒少像李雪蓮一樣“被侮辱”。範冰冰有“想得開”,也有“一根筋”:“不詆毀人格,不牽扯私生活,哪怕這事有一點點是真的,我都覺得可以接受,但它不能全是假的。”(劇組供圖/圖)
為扮演農婦李雪蓮,範冰冰喬裝打扮,在江西婺源的農貿市場賣了十天幹果。第一天下來,她沒被認出來,還賺了一百多塊錢。
李雪蓮是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女主角,因分房和丈夫秦玉河假離婚,不料對方趁機另娶。她去講理,被秦玉河當眾斥為“潘金蓮”。起初因為不願真離婚,後來又要洗刷壞名聲,李雪蓮不斷往上告狀,被告的人越來越多,終於成了家鄉維穩重點。
在原著小說開頭,作者兼電影編劇劉震雲引用了一句俗話:一人撒米,一千個人在後面拾,還是拾不幹凈。主角是李雪蓮,實則講浮生百態——官員們或忙於“美麗鄉村”建設,或把李雪蓮看做“刁民”,老鄉要麽覬覦她的美色,要麽另有企圖。故事荒誕,人物對白幽默。李雪蓮告了十年狀,生活日漸荒廢,故事也就慢慢滲出悲涼。
受加拿大導演哈維爾·多蘭的電影《媽咪》啟發,導演馮小剛在片中使用了圓形和方形兩種獨特畫幅,使構圖時常顯出古畫味道。他自己錄畫外音,充當說書人,從“宋朝有個女子叫潘金蓮”說起,仿佛把李雪蓮的故事演繹成當代傳奇。
在第64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我不是潘金蓮》獲得了最佳影片“金貝殼獎”,主演範冰冰獲得最佳女演員“銀貝殼獎”。影片將於2016年11月18日上映。
李雪蓮才不是簡單的農村婦女
南方周末: 馮小剛請你演這部電影時,是怎麽說的?
範冰冰: 他說,如果他找一個常演農村戲的女演員演這個角色,可能不出意外,大家會覺得挺好挺正常,但如果找範冰冰演,可能會讓別人覺得有種很大的反差。“如果你演得很好,別人會覺得我們兩個人這件事情都做得很牛逼。”
我看了一晚上劇本,看的時候一邊笑,一邊哭。一個劇本,看文字時都能有很多種情緒變化,你就會覺得是個好劇本。有很好的基礎,讓你有得演。
南方周末: 馮導希望你能賦予李雪蓮什麽樣的個性?
範冰冰: 我要做的,就是把劇本的東西表現準確,該讓觀眾笑的時候讓他笑,該讓觀眾哭的時候讓他哭。
李雪蓮是個典型的當代農村婦女,文化知識不多,但是社會知識很多。她很聰明,這條路行不通,知道應該走哪條路。所以她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婦女,只懂種地、幹活,其實了解時事,知道應該怎麽告狀。
南方周末: 從女性角度,你提出了哪些意見?
範冰冰: 原來的電影,到李雪蓮去上吊,一擡頭、一笑就結束了。我一直跟導演建議,最後要加那場小酒館的戲(編者註:在小酒館,李雪蓮遇到最早被她拉下馬的縣長,並說明了假離婚的真正原因)。
這場戲原來劇本里沒有。我說如果站在女性觀眾角度看,原本的結局好像讓這個人物“打不上點兒”。我覺得可能要在最後讓觀眾對這個人物有個出口,能松一口氣,不說同情她,起碼理解她到底在做什麽。
劉震雲老師全程在劇組里,我們經常討論。我跟他說,你先寫這樣一場戲,我們先拍,導演不想要的話再剪掉。最後導演還是加上了。
南方周末: 塑造李雪蓮時,你有沒有想到秋菊?
範冰冰: 其實是刻意避開的。李雪蓮這個人物本身已經被塑造得很完整了,沒有什麽要去借鑒的。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類型,秋菊在為別人打官司,李雪蓮在為自己打官司。兩者有一些年代上的不同,在人物處理上,李雪蓮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農村婦女形象,她挺聰明的。
《我不是潘金蓮》只是用打官司這個故事的皮兒,去體現眾生形態。核兒是不一樣的,可能層次更不一樣吧。
南方周末: 在采訪中,馮導說主角其實是那28個男人,李雪蓮可能只是線索,他曾擔心你不願接受這一點。
範冰冰: 其實在劇本上也好,從電影里也好,李雪蓮都是一個絕對的女主角。因為她已經是了,所以不用再強調她。導演的意圖其實是,她是這個事件的核心,串起所有的人物,在這28個人里面遊走。你一直去演她的“主角光環”,這些人物會被相對弱化,就不精彩。
我和導演一直想達成一個有意思的點——怎麽能讓李雪蓮把這28人穿插在一起,又讓他們覺得很舒服,相互之間起化學反應。很多戲是因為起了化學反應——包括跟秦玉河的那場對話,他這個人物才有意思。演員跟演員之間演戲,就像齒輪跟齒輪的咬合,每一個齒扣都咬合得住,它才好玩兒。
南方周末: 讓李雪蓮走上這條路的,就是周圍那28個男人,但是那些人又不是壞人,問題出在哪兒呢?
範冰冰: 問題就出在他們想幫她,但又沒有人真正用自己的能力或真心去幫她。就像導演講的,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我們想讓它變成一個法治社會,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但這些轉變,是需要有人犧牲、妥協和改變的。到底要怎麽改變,每個看完電影的人都有心里的想法吧。
南方周末: 畫幅變成圓形,對你的表演有什麽挑戰?
範冰冰: 反而對我的表演很有幫助。如果是傳統的畫幅,可能就有很多強調。圓形畫幅有很多中景,對表達李雪蓮這個人物特別有意義。
我有很多經過設計的形態——包括形體、走路的步態,都要通過中景才能體現。如果一直是特寫,就會老讓別人看到這是範冰冰。這個人物本身就離我很遠,要用鏡頭來幫助我完成她,它在跟我一起配合。
南方周末: 你怎麽理解畫幅在方圓之間的轉換呢?
範冰冰: 我覺得這是攝影師羅攀的功力。他利用了很多道具跟實景的建築結構來實現這種轉換,比如說隧道出去,圓就變成了方,從窗格的方又變成圓。
我甚至看到豆瓣上有人說,這個變換有些人是看不出來的。最棒的就是在觀眾不知不覺中變化,回頭想又發現原來是在那兒變的。
導演也會講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些寓意在里面。農村是圓的,到北京就是方的,象征一個城市的規矩。
追求生活和情感,是潘金蓮個人的事
南方周末: 明星範冰冰和村婦李雪蓮有什麽共同點?
範冰冰: 可能是執著,比較一根筋。決定了的事情,就會想盡方法完成。受到詆毀,如果這件事是假的,就絕不會讓它輕易成型。走法律程序也好,跟媒體解釋也好,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告訴他們真相是什麽。
南方周末: 最近有什麽例子?
範冰冰: 我請了一個將近30人的律師團做打假。現在除了營銷號和公眾號外,還有很多寫手為了賺錢、增加點擊去寫些東西,非常不準確,很多帶有侮辱性。那我可能比較在意。
請律師團的效果非常好,打官司拿回來的錢都去做了慈善。雖然金額不大,但也證明了事情的真假。這也是我最近做得比較正確的一件事。可能很多演員看到後,也會覺得有用。
南方周末: 李雪蓮告狀的一部分原因是被人當眾罵“潘金蓮”。有什麽批評,會讓你有李雪蓮那種感受嗎?
範冰冰: 我現在覺得,只要不是侮辱跟詆毀,作為演員,我都能接受。娛樂圈的環境是這樣,我理解。只要不詆毀人格,不牽扯到汙蔑、私生活,哪怕這事情有一點點是真實的,我都覺得可以接受,但它不能全是假的。
南方周末: 作為現代女性,你怎麽看潘金蓮?
範冰冰: 一個女人,追求她自己的生活跟情感,其實是她個人的事情。我們沒辦法指責或批評,但她變成了一個符號,所謂“紅杏出墻”的女人就是潘金蓮。我們可能是把這樣一個符號,加到了一個叫這名字的女人身上。
她到底是不是這麽做的,她的真實生活到底什麽樣,我們都沒見過。我前段時間專門看了一下潘金蓮的故事,還有些別的解釋,其實挺有意思的,都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故事。比如說她可能是很善良的一個人。
南方周末: 李雪蓮花十年時間洗刷自己的壞名聲,但自己的生活被毀掉了,你覺得值嗎?
範冰冰: 我演的時候覺得挺不值的。書里是二十年,戲里也是將近十年。十年可能是一個女人最好的年華,如果沒有這件事,她可以快樂地生活。但因為她的執著,讓她很好的一段生涯浪費在告狀上。我覺得挺可悲、也挺可憐的。
如果這個事發生在我身上,可能我也會這麽做,只是到底能堅持多久,不知道。我覺得起初一定會有反應,會想為自己的利益爭取。
南方周末: 你覺得李雪蓮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範冰冰: 有,如果她像我這麽想得開,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路。她之所以還要這麽做,可能心里對(前夫秦玉河)這個人還是有一些愛意。如果這個人在她心里徹徹底底沒有感覺,她可能當他死了或不在了,放下來,去過另外一種生活。她放不下這個人,也放不下這段生活。
南方周末: 有過想不開的時候嗎?
範冰冰: 我一直是一個比較能夠自我開導的人,大家都叫我“想得開小姐”。我在這個圈子里工作,有這樣的工作性質,如果我特別想不開,可能早就得抑郁癥了。但我覺得沒什麽大不了,沒什麽事情、困難是解決不了的,只是用什麽樣的方法去解決吧。
南方周末: 12年後再和馮小剛一起拍戲,有沒有什麽新鮮感?
範冰冰: 我因為《手機》拿了第一個電影最佳女主角——百花獎。給我打開了一扇電影的窗戶。12年過去,導演更溫暖了,更願意去關註角色、觀眾的內心。最近有個視頻,他說自己快60歲,已經快是個老頭兒了,但我覺得他的心態比年輕人還要新,願意嘗試新事物,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以前演他的電影,我還會緊張,現在更從容,更願意感受些不一樣的東西。
南方周末: 你在華師大的見面會上只待了十分鐘,當時有被侮辱的感覺嗎?
範冰冰: 倒沒有想過是不是那樣的感受,只覺得確實是“奇怪的事情”,發生在大學校園里的一件奇怪的事。但我都能理解,就像我微博上說的,大家都不容易。只要大家覺得這個電影是有意義的作品,我可以接受。
董小姐又有大動作:格力計劃進軍汽車空調制造領域
2月9日消息,據央視財經報道稱,最近,董明珠透露了一項新計劃:格力開始進軍汽車空調。董明珠表示, 2017年,格力通過和珠海銀隆新能源的合作,正式進入汽車空調制造領域。
董明珠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研發汽車空調已經很多年,現在進入汽車空調的時機已經成熟,而銀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董明珠稱:“早在三四年前,我們就研究汽車空調,我們現在對汽車空調的技術已經完全掌控,我們為銀隆汽車配套汽車空調,為我們格力未來汽車空調打開了一扇門。”
董明珠介紹,車用空調與家用空調在技術上是有差異的,車用空調的使用環境更加複雜,要求壓縮機面積更小,但功率更大。在過去幾年里,不少企業都在探討進入,雖然做得好的還是專業車用空調廠家。但是格力對未來市場發展還是充滿自信。
“所有壓縮機的制造,設計都是自主研發 ,所以我們進入汽車空調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銀隆給格力帶來一個在汽車領域的新的突破。”董明珠表示。
此前在去年12月15日,董明珠個人及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知名企業,5家單位和個人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其中已公開的是中集集團下屬企業增資2億元入股銀隆,占比約為1.5%,董明珠和劉強東所投資金和占股比例暫未公開。
董小姐與雷先森的故事;權金城聲明也是國產品牌;共享單車正在制定國家標準…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785.shtml
董小姐與雷先森的故事;權金城聲明也是國產品牌;共享單車正在制定國家標準… | 黑馬早報
靜靜
2017-03-10 09:33
艾瑞巴蒂,大家早上好!圖上這位大爺說他幹大半輩子修車,從來沒想過會去大公司上班,現在到好了好幾個公司要聘請他。六險一金加年終獎,突如其來的幸福總是給有技術的人。(*^__^*) 嘻嘻……
不多說,歡迎下載黑馬學吧,第一時間聽語音版早報。(文末有個賣萌的二維碼)
頭條:董小姐與雷先森的故事
1、董明珠:格力現在已無目標可以追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我們過去可能有標桿,國際上哪個企業做的不錯,別人銷售額比你高,你要去追,可到了今天已經沒有人可追了,可以說,我們現在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最大的挑戰也是自己,所以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董明珠
2、雷軍:小米便宜竟然成了槽點,我很孤獨怎麽辦?
雷軍日前做客央視並發表演講:過去30年里,大家形成了一個慣性思維,便宜沒好貨,一分錢一分貨,貴的有一套。互聯網 + 企業能把傳統企業的產品賣到1/2~1/3的價格。很多人勸我把小米產品賣貴一點,我很納悶,賣得便宜竟然成了槽點,瞬間感覺很孤獨。
@劉恩驛: 女強人相上一般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臉下顎角,另一個就是斷掌紋,事業都是很要強的。
@低調的帥大叔: 我雖然不喜歡董小姐之前的言行但是必須承認她是個值得尊敬的人,作為企業家說話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吹吹牛逼放點狠話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身後一堆員工呢。今天聽了她兩會的采訪好感倍增還是很有修為的一個人。
@猴牌大紅袍: 成了網紅之後,董明珠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企業家+網紅+中國實體經濟代言人+城市大使,也使她更具眼球效應和爭議性,而這一切正是她在為未來而戰。
@飛雪戀我心蒼海湧我情: 看了評論發現國人最缺的還是自信,中國已經不是十年前只會山寨的中國,華為能夠進入歐州市場,讓美國害怕而抵制華為進入美國市場,說明國產一直在進步。而我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十多年前,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跟著時代進步,終會被世界淘汰。
@邱伴你: 我喜歡小米大概就是雷軍讓我可以在我能接受的價格感受科技。
@You_作者: 董小姐,對不對。 嗯,你說的對
國內新聞
3、權金城發布聲明:也是國產的
除了漢拿山外,烤肉連鎖品牌“權金城韓國烤肉”、“權味石鍋拌飯”也聲明:即日起,下架樂天品牌酒水飲料等所有產品,並且今後不再與樂天進行合作。聲明稱,權金城是2000年創立於北京的中國品牌,現隸屬弘記餐飲集團。
@好大的風qwe: 抵制韓貨,成了打假大會
@sz1961sy: 一直忽悠中國消費者,應該有人起訴他們!
@乖魚oO: 老婆餅沒有老婆。魚香肉絲沒有魚。龜苓膏沒有龜。螺螄粉里面沒用螺螄。
4、上海共享單車標準或年中施行 將要求上路3年強制報廢
據業內透露,上海市共享自行車標準正在制定,預計6、7月份就能施行。一些亂象或可迎刃而解,如存量車必須每年“體檢”、上路三年強制報廢、車輛完好率95%以上、租賃費用3元以內、投訴電話24小時開通、退款7天內必須解決、一定要買保險等。
@subduction___: 公交車怎麽不報廢
@河之南hn: 共享單車,把賣自行車的後路給抄了!
@TimSickoWong: 摩拜辛辛苦苦研發了成本幾千塊的4年免維護自行車,現在要求3年強制報廢?創始人哭暈在廁所里
5、為發泄不滿將共享單車拋入河中 兩涉事男子被拘留
針對“兩男子將共享單車扔入天津海河”一事,天津市公安局通報稱,兩名涉事男子已被民警從遼寧省押解回天津,並分別被處以行政拘留10日和5日。據之前審理,兩人拋車入河並拍攝視頻,是因在天津遇事不順,發泄情緒。天津警方稱,兩名嫌疑人對自已的違法行為深感後悔,並寫出悔過書。
@七千米海岸_: 今天又隨手舉報了一個上私鎖的
@賣鞋子的_小哥: 再叫他們直播把單車撈起來。
@pkzidane: 其實挺好的,把人性惡的一面照出來,對整體素質提高還是有好處的
6、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確認離職 已入職國企浙江東方
3月9日,京東金融有關人士向媒體確認稱,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因個人和家庭原因已經離職,但會繼續擔任京東金融戰略方面的顧問。京東金融副總裁馬驥將整體負責戰略及投融資業務。據悉,金麟目前已經入職浙江國企浙江東方。
@姚海濤kian: 京東應該能活下去,政策上來講,也不希望看到阿里巴巴一家獨大
@Meloo_xu: 金鱗豈是池中物
@三十愈惑: 這兩個名字對仗好工整
7、中國電信原董事長常小兵被提起公訴 涉嫌收受巨額財物
常小兵被指控利用其擔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依法應當以受賄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小王快跑快跑: 但是小兵在位的時候聯通做的還行。至少我用了8年的聯通了。
@dahualee: 2015年說自己80000元一個月工資
@EngineerHosea: 壞的是人,不是電信這個行業
@習語言: 離職審計很好,最好再來個定期審計,這麽多年貪腐,對國企,國家損害太大啦
8、特斯拉回應“義烏4車連撞事故”
特斯拉今日對“義烏追尾”事件作出回應,稱報道存在失實。特斯拉稱已對事故進行了核實,駕駛特斯拉的車主駕駛員在事故發生時並未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車主駕駛員已確認了該未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的事實。
@貓趣無窮: 信誰?[笑cry]有點不信國內媒體 因為 太多震驚部,臉紅部,顫抖部的記者了
@阿樂潮流店: 或者換句話說,車買回來了,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了嗎
@小治zz: 操作系統有log,開沒開確實查得到
9、寧波水表買方錯將19.7元輸成1970元
今天新三板公司寧波水表盤中驚現“烏龍指”,其開盤後一直沒有成交,臨近11點,突然出現20手大額買單,導致股價一度飆升至1970元,翻了近百倍,隨後快速回落到正常水平。據了解,寧波水表正常的股價維持在20元左右,上述情況,應該是將“19.70元“錯輸成了”1970元“所造成的。這意味著,本身價值僅3.94萬元的股票,被該買方花費了394萬元購買,虧了390萬元之多。
@King念江南: 你信嗎 幾百萬賬戶里都有錢可以成交 怎麽會去買2000股三四萬資金 完全不符合邏輯 明顯的利息輸送
@李白不白-: 那麽高有人掛賣單?有人信嗎?
@雷笙: 新三板無漲跌停,股份報價轉讓的成交價格通過買賣雙方議價產生。報價系統僅對成交約定號、股份代碼、買賣價格、股份數量四者完全一致的情況配對。也就是說不可能是烏龍指,而是協議轉讓,利益輸送。
10、《闖關東》編劇:電視劇成本1億 小鮮肉片酬8000萬
高滿堂在談到電視劇行業的問題時稱,現在拍攝一部1億成本的電視劇,要請到這些當紅小鮮肉,片酬基本在七八千萬之間,只有兩三千萬留給導演、編劇、團隊和後期。因為沒有錢做後續,造成大量的垃圾作品出現,這已變成了新常態。
@hhhhcyww: 李易峰老師都能拿到百花獎了,片酬高一點不是很正常嗎
@風虎林: 事實上不是導演慣的,是觀眾決定的,觀眾喜歡看小鮮肉,導演才高價請小鮮肉來保證票房,導演不傻
@_懶懶的俊洋洋: 拍劇都是為了盈利 小鮮肉演得再爛 劇再差 只要人氣高 依然有盈利 反觀演員就不一樣了 粉絲量不一定有這麽多
11、中國初步批準特朗普在華註冊34個商標
涉及金融、保險、建築、房地產、餐館、酒店、療養院、娛樂、高爾夫球俱樂部、日間托兒所等多個行業。含“特朗普”、“唐納德·特朗普”、“唐納德·川普”、“川普”、“DONALD TRUMP”、“TRUMP”等6個名字。這些商標自公告日起異議期有仨月。
@jAsOnLjC家昌: 居然沒註冊床破?
@不如叫在世: 川普屬於早就有特殊名詞
@A余啟凡: 川普當然有問題了,四川話不就叫川普
12、北京二手房市場出現砍價師:砍不下價不收費
“房子在東北二環外,當時房東報價是1480萬。買房人在面簽前三天約我見了一次面,我了解情況後,先指導買房人自行砍下80萬,這部分是不收費的。買房人砍不下來後,我出手最終又砍下16萬。並輔助買房人簽署買賣合同、擬定補充條款。”
@安尼先森: 哈哈,都是套路,我就不拆穿了 ,怕斷人財路
@Gorgosaurus: 房子市價1384萬,勾結房東喊1480萬,“砍下”96萬,收10萬砍價費和房東分。三方皆大歡喜。
@別問我為什麽叫小邋遢: 你們聽過托兒嗎?
國外新聞
13、Airbnb融資10億美元 估值約310億美元
CNBC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旅行房屋租賃平臺Airbnb剛剛完成新一輪逾10億美元的融資,為公司估值約310億美元。另有知情人士稱,Airbnb已於2016年第二季度實現盈利。公司預計,2017年將繼續保持盈利。自2008年創建以來,Airbnb已融資30多億美元。
@埃文-Ivan: 實至名歸,在巴黎期間沒有信用卡的我全靠airbnb了。
@Ki_-_-_: bnb上的民宿很不錯
@非非我是: 這是國外難得沒有被國內山寨成功的模式
14、彭博:WiFi將退出歷史舞臺 無限流量大勢所趨
彭博社今日發表文章稱,無論是手機、智能恒溫器,還是電視機,幾乎每一部互聯網連接設備上都有一個“WiFi”圖標。但相信很快,WiFi就會被人們所遺忘。當前,美國主要移動運營商均提供無限數據流量服務,消費者無需再開啟WiFi網絡來避免昂貴的流量費。這是一個重大變化,將來可能促使WiFi退出歷史舞臺。
@June彪: 我去過美國,鄉村公路和國道之類的還有大峽谷沙漠地區,拉斯維加斯那樣郊外也沒有信號的。信號國內絕對好,美國卡無限流量是指用完幾個g的4g流量,就轉換為無限2g流量。2g看個圖片都要等的
@註冊不了王小維: Wi-Fi 比 4G 省電
@無知者無心無所謂: 呵呵,無限流量?超過xxG限速xxx Kb/s
@別跟我搶安心: 無限流量可能一個月一千塊?
今日思想
建立信任第一重要的是:聽。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大多數人只想表達。如何聽?1、用心聽,用不用心對方百分之百可以感受到。2、通過提問讓對方說出來更多的有效信息,避免繞來繞去。3、別聽現象和情緒,用心聽出對方的感受和目的。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
[本文作者靜靜,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業
贊(...)
分享到:
格力電器去年凈利潤224億元,董小姐不分紅是為了什麽?
格力電器(000651.SZ)4月25日晚發布2017年年報業績。出人意料的是,盡管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凈利潤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凈利潤高達224億元,但向來分紅大方的格力電器今年卻不分紅、不轉股,要為多元化擴張的投資備足“彈藥”。
格力在回複說明的公告中稱,一方面公司計劃對空調產能進行逐步擴充 ,同時公司計劃重點布 局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產業領域,;另一方面公司正在規劃和實施一系列重點投資項目,如智慧工廠升級項目、智能裝備投資項目、參與洛陽 LYC 軸承有限公司混改投資項目等。上述項目基本都處於研究籌劃階段,項目規劃涉及面廣、預計占用的資金量大、對公司影響深遠,尚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難以準確測算資金需求和現金 流,因此,公司難以確定 2017 年度現金分紅的恰當金額 。
空調大年格力凈利潤增長45%
去年是空調業的“大年”,空調行業的快速成長、格力自身的產品創新以及多元化業務的突破,使格力在業績上獲得了好“收成”。
2017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達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6.9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44.8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長35.3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63.59億元,同比增長10%。
根據產業在線的數據,2017 年中國家用空調產量14350萬臺,同比增長 28.7%;銷售 14170萬臺,同比增長31%,其中內銷8875萬臺,同比增長46.8%,出口5295 萬臺,同比增長11%。
作為家用空調龍頭的格力電器,去年在家用空調、商用空調領域均繼續發力。2017年,格力空調業務收入達1234億元,占總體營收83.22%,同比增長40.1%,是格力業績穩健增長的“壓艙石”。
格力電器現在給自己的新定位是“全球型的工業集團”,其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等多元化業務去年實現了新突破。其生活電器業務去年收入23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1.55%,同比增長33.95%;其智能裝備業務去年收入21.26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1.43%,同比增速高達1220.27%。
從地區看,國內市場仍是格力電器主營業務的“底盤”,去年其內銷收入1136.96億元,占總營收的76.67%,同比增長47.78%,也就是說去年格力在國內的收入增長了近50%;去年其外銷收入184.94億元,占總營收的12.47%,同比增長13.8%。
在格力電器多元化的業務中,智能裝備業務最搶眼,去年規模成長超過百倍。在2017年年報中,格力電器也首次詳細披露了其智能裝備業務目前的具體發展情況。
格力智能裝備業務起步於2013 年,已形成了“數控機床、機器人、工廠自動化、熱交換器設備、新能源設備、註塑鈑金設備、物流倉儲設備、檢測設備、精密傳動部件、工業信息化”十大產品業務板塊,超百種規格產品。
其中,工業機器人領域,格力已研制出水平多關節(SCARA)機器人、六自由度關節機器人、四軸碼垛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等不同種類產品。數控機床方面,有立式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鉆工中心等。視覺檢測設備,可以代替人工檢查和判斷。自動化流水線領域,將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集成,應用於汽車行業、家電行業、食品行業。伺服電機領域,去年完成了 20 多款伺服電機開發,打破了高端伺服電機由日本和歐洲企業壟斷的局面。
2017年格力成立了多家新公司,包括珠海格力機器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數控機床研究院有限公司、格力(武安)精密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格力機器人(洛陽)有限公司等。
回應為什麽不分紅
經統計,1996 年至 2016 年,格力電器已累計現金分紅 19 次,分紅總額達 417.92 億元,超過期間凈利潤的 40%。這次格力電器一改往年大方分紅的做法,在2017年凈利潤創下224億元歷史新高的情況下不分紅、不轉股。
該公司在 2017 年度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原因分析中提到,公司主業所處空調行業具有資產投入大、消費季節性和地域性差異顯著等特征,且物流成本日益提高,為滿足市場需求,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強化競爭優勢,公司計劃對空調產能進行逐步擴充;同時公司經過近年的高速高質量發展,,空調主業龍頭地位穩固,為謀求公司長遠發展和股東長期利益,公司計劃重點布局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產業領域,實現公司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此外,公司正在規劃和實施的重點投資項目包括:新建空調基地項目,如洛陽、南 京基地正在規劃,杭州基地已在建設;智慧工廠升級項目如珠海總部整體重新規劃建設、重慶基地搬遷改造、珠海總部全球研發中心規劃建設;智能裝備如珠海智能裝備、精密模具投資項目,武漢、洛陽智能裝備投資項目;智能家電, 如成都、洛陽、合肥智能家電投資項目;集成電路設計投資項目;參與洛陽 LYC 軸承有限公司混改投資項目等。
目前上述項目基本都處於研究籌劃階段,項目規劃涉及面廣、預計占用的資金量大、對公司影響深遠,尚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難以準確測算資金需求和現金 流,因此,公司難以確定 2017 年度現金分紅的恰當金額。
格力稱,公司可以采取現金方式、股票方式或現金與股票相結合的方式分配股利,可以進行中期現金分紅 。現金分紅的條件和比例為:在公司現金流滿足公司正常經營和長期發展的前提下,公司最近三年以現金 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於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百分之三十,具體 分紅比例由公司董事會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和公司經營情況擬定,由公司股東大會審議決定。
根據 2018 年經營計劃和遠期產業規劃,公司預計未來在產能擴充及多元化拓展方面的資本性支出較大,為謀求公司長遠發展及股東長期利益,格力公司需做好相應的資金儲備。公司留存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以及智能 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前述投資項目尚處籌劃階段,格力公司將盡快明確資金需求和現金流測算,充分考慮投資者訴求,進行 2018 年度中期分紅,分紅金額屆時依據公司資金情況確定。
董小姐,我的心真的受傷了
昨晚格力的業績,讓二級狗們,特別是男二級狗們,終於明白了不讓女人買東西,後果會有多嚴重了!
隨便刷刷朋友圈,感覺大家經歷的不是業績,而是一場痛徹心扉的失戀啊!
下面讓我來為大家recap一下。
首先,要理解為什麽格力分紅對市場(特別海外投資人)有這麽大的沖擊。很多格力的股東都是最早的QFII基金,因為QFII有投資額度限制,錢投不掉就會被取消,所以基金有配置業績穩定、分紅又高的公司的需求。
而格力就是A股中高分紅的代表啊!現在你跟我說你不派息了!
非要采訪下我的感受,請自行想象:誌玲姐姐如果不嗲了,你有啥感受!
其次,今年沒有理由不分紅啊! 格力2017年收入增了37%,凈利潤增了45%達到224億人民幣,超出市場預期。但是賺了這麽多錢,一分錢都不分,而去年賺了154億,分了108億啊,今年224億利潤在手,分出來個鵝蛋,這是為什麽啊!
格力是說,這辛苦賺下來的錢,要留著去搞集成電路。已經驚呆了的二級狗再想想,就算投資需要幾十億,但畢竟你們賣空調的,現金流是很強的啊,完全沒有必要一分錢都不派啊,你當我傻啊!
第三,為什麽不能專心賣空調!
雖然空調不是啥性感的業務,有一定天花板,但至少每年都能給公司和股東穩定的增長啊。但是我們董小姐偏偏不安於專心賣空調,手機、銀隆、新能源汽車,她都想去幹。但是,目前看來一個都沒成,還徹底跟股東結下了梁子。
2016年那會兒,董小姐說要拿130億買珠海銀隆(估值28倍);順便再做個100億人民幣的定增 ,董小姐自己也會身先士卒出資認購9.37億。
但這麽一來,格力會合計增發14.8億股,令原有股東權益稀釋20%。 然後,這事兒就黃了麽。
結果,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董小姐就拉著隔壁老王,花了30億人民幣買下了22.388%的股權 (估值134億人民幣醬紫)。
令不少股東再次懷疑,為啥上市公司買就要丟出來個230億的股權稀釋,你自己去買就130多億的估值呢?
最關鍵是啊,董小姐拉著隔壁老王收購完銀隆後,這公司的新聞,完全不是讓人省心的狀態啊,今年就被爆料欠供應商12億。
你說股東看了新聞,心里肯定是:還好當時沒讓你買!都這樣了,讓我怎麽支持你!
第四,董小姐,咱能不能好好講話 。還記得當年董小姐臨時股東會上,是怎麽跟股東發飆的麽。
劃重點就是:股東給董小姐錢去運營公司,然後被董小姐罵了;但想想她分紅分的那麽多,算了算了,男人嘛,能屈能伸,我忍!
結果今年好了,董小姐真的做到了和其他A股公司一樣——不分紅了!這簡直是士可殺不可辱啊!!!
於是你看到了啥新聞呢?走,我們去買美的!
你看,每次問美的IR問題,只要合規能回答的,他們都會告訴你。
每次問格力問題,答案差不多在下面幾句之中來回倒騰:
嗯,還不錯吧
我們感覺還可以
反正沒什麽特別
基本跟之前差不多吧
你聽到的消息我們內部還沒掌握
還是按部就班的推進吧
現在說全年的還太早,情況還是不錯
美的不就是貴點現在PE是15倍麽(說到這個我就氣,你說你格力估值咋就破不了13呢),但人家至少年年也分個50%的紅啊,做的事、延伸的業務,市場也認可啊,哼!
怎麽說呢,格力分紅的人設坍塌後,還有啥好說的,咱直接用腳投票唄。也不知道一天zuo沒幾百億市值的董小姐,現在有啥感受。
你說咋整?關鍵時刻,當然是要相信國家啦!我們走著瞧~~
三龍國際(0329)發行新股予萊福資本(0901)執董蔡家楠小姐
1 :
GS(14)@2011-04-02 15:02:1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30/LTN201103301144_C.pdf 2 :
GS(14)@2011-04-02 15:04:05 三龍及萊福均是我們所講的「中南網絡」(本壇稱「華匯系」),發行價對股價的折讓為12.1%,發行股數較今日的成交4,480萬股少約一半
(2011年3月30日)。
Dragonite and Radford are both members of what we call the "Chung Nam Network". The issue price is a 12.1% discount to today's close, for an issue size which is less than half the 44.8m shares traded today (30-Mar-2011).
3 :
GS(14)@2011-04-02 15:56:09 3樓 提及 樓主,中南網絡是什麼來的
即是華匯系...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385 4 :
GS(14)@2011-04-02 15:56:53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385
We have no information on Daisy Wong Fung Kwan, Viola Mak Siu Hang, Bryant Zhang Yu Tao, Hui Yick Fu or Yan Chi Ping. If you know who any of them is, or have more information on any of the other subscribers, please tell us.
A bit of trivia: Mr Lam married Betty Chong Yuet Wah, a cousin and sister-in-law of Li Ka Shing. She is the daughter of Mr Chong Ching Um, the founder in 1935 of Chung Nam Watch Co Ltd. He was the father of the late Amy Chong Yuet Ming and uncle of Li Ka Shing, who married cousin Amy. In 1989, Mr Lam and his wife founded Qualipak Manufacturing Ltd, which made packaging boxes for watches. In 1994, they sold it to Unisouth Holdings Ltd (now Willi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Willie, 0273) for HK$136m in cash. Mr Lam was MD of Willie from 19-Jul-95 to 20-Jan-99, when he stepped down to chair Qualipak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which was spun off and listed on 30-Apr-99. After asset injections and a change of control, this became C C Land.
The Chung Nam network
In 1995 Willie acquired stock and futures brokerages which it renamed Chung Nam Securities Ltd (Chung Nam Securities) and Chung Nam Commodities Ltd (Chung Nam Commodities) respectively, and a shell company which had already agreed to buy a seat on the stock exchange and is now a brokerage called Radland International Ltd (Radland). On 6-May-97 Willie sold 60% of Chung Nam Commodities to CU Investment (Holdings) Ltd (CUIH). They hadn't sold it for long. On 26-Nov-97 Willie agreed to buy Hennabun Capital Group Ltd (BVI, Hennabun), which owned CUIH, from a company which was 52.73% owned by Joan Huang Min Chuan, the mother of Henry Chuang Yue Heng (Henry Chuang), who was already a director of Radland. Henry Chuang became ED of Willie on 1-Apr-98 and Chairman on 25-Oct-99, where he remains. His brother, Eugene Chuang Yue Chien, has never been on any HK-listed boards.
We pause to note that in the PCCW vote-rigging case, the judge held that 132 persons in whose names single board lots were acquired through Chung Nam Securities, and 18 persons in whose names single board lots were acquired through Radland, did so as a result of a plan devised by a Eugene Chuang. The judge also held that a plan had been devised by Pollyanna Chu Li Yuet Wah to induce employees of Kingston Securities and Golden Resorts Group Ltd,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and clients of Kingston to purchase one to three board lots of shares (a total of 175 shareholders) and to sign proxy forms in favour of the Scheme of Arrangement to privatise PCCW.
In 1998, Willie reorganised Hennabun, which became the holding company of Chung Nam Securities, Chung Nam Commodities and Radland. The reason we are telling you this is that Hennabun subsequently became a financial lavatory down which other listed companies flushed their capital by investing in its shares or convertible notes, and some of those listed companies are or were run by people named in the list above.
On 15-Dec-03, Sinolink (controlled by Mr Ou Yaping) subscribed HK$75m for 50m shares (then 17.23%) in Hennabun (disclosed in a Willie circular of 24-Dec-03). $25m of this was impaired in in 2004, and the remaining $50m in 2005. Sinolink never named the investment.
On 3-Mar-04, Yugang (controlled by Mr Cheung Chung Kiu) subscribed HK$100m for 80m shares (then 20.56%) in Hennabun, disclosed in note 38(ii) of its annual report (thank heavens for post balance sheet events, which auditors insist on disclosing). In 2004 Yugang took a $30m impairment loss, and a further $50m in the half-year to 30-Jun-05. After the 2005 year-end, the investment was disposed of to an unknown buyer.
We consider Sinolink and Yugang to be on the periphery of this network, rather than in the core. Other peripheral companies which invested in shares or convertible notes of Hennabun included China Sci-Tech Holdings Ltd (0985), Beauforte Investors Corp Ltd (0021), Golde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td (0677), China WindPower Group Ltd (0182, then N P H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China Investment Fund Co Ltd (0612) and Hanny Holdings Ltd (0275).
We're going to make this really simple for you. What we call the Chung Nam network currently includes Willie, Heritage, Forefront, two other companies we have not yet mentioned, Mascotte Holdings Ltd (Mascotte, 0136) and Freeman Corp Ltd (Freeman, 0279), and two Chapter 21 investment companies, Radford Capital Investment Ltd (Radford, 0901), and Unity Investment Holdings Ltd (Unity, 0913) which are both managed by CU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 Radford and Unity do very little but invest in other companies in the network, and there is a history of inter-dealing between these companies, even though at the times of most such transactions, they have not been "connected" within the meaning of the Listing Rules.
Freeman recently reacquired a controlling stake in Hennabun from Eugene Chuang in a deal which completed on 30-Sep-09. The circular dated 30-Jan-09 contains an accountants report (p157 of PDF) shows that Hennabun lost HK$516.1m in the 3 years and 9 months to 30-Sep-08. Note that we say "reacquired": Freeman first acquired control of Hennabun from Willie back in 2006 (before selling it to Eugene Chuang on 29-Jun-07), so there is another accountants' report in the acquisition circular dated 24-May-06 (p46 of PDF) which shows that in the 2 years ended 31-Dec-04, it lost HK$562.6m. So that means that in the 5 years and 9 months to 30-Sep-08, it lost a total of HK$1,079m. We don't know what they made or lost in the year which passed before completion of the acquisition.
The bulk of this track record was net bad loan provisions of $637.9m. It also made a loss of $195.5m in 2005 on disposal of subsidiaries which owned more loans. At least some of those loans were made to companies in which Willie said, in note 43(b) of its 2003 annual report, "a brother of a director" is also a director and/or substantial shareholder. Perhaps they were referring to Eugene Chuang, brother of Henry Chuang. At the end of 2004, two subsidiaries of Hennabun held loans in the amount of $291.62m, of which $200m had been guaranteed by "a director of Hennabun". During 2005, these and possibly other subsidiaries were disposed of at a loss of $195.5m.
The table below shows that the combined net loss of these companies in their latest financial year (Dec-08 or Mar-09) was HK$3,127m. Over the last 5 years, they have lost HK$6,201m (US$795m). We exclude Mascotte and Forefront before 2007 when they entered the network.
At any given time, large chunks of the stock in these companies (over 30% in most cases) is in the custody of Chung Nam Securities. The Webb-site CCASS Analysis system shows you the current holdings of Chung Nam Securities, including many of the other listed companies mentioned above. The losses are financed by repeated placings of shares and convertible notes (often with each other), and rights issues. The resulting dilution necessitates repeated consolidation (reverse split) of the shares. For example, Freeman has consolidated by 500,000 to 1 since 1998, and Heritage has consolidated by 1,000,000 to 1 since 18-Sep-01. It is difficult to conceive an easier way to lose your money than investing in the Chung Nam network.
5 :
SYSTEM(-101)@2011-04-02 17:32:09 Guest(zid:733)所發的貼子已被greatsoup(管理組:8) 刪除了。(原因:repeated)
6 :
GS(14)@2011-04-02 17:39:23 7樓 提及 他們持有甘多蝕錢又冇人買既股票其實對他們有什麼益處呢?
又炒高派貨?
人地唔駛炒高的,咪一路派下去,幾錢真是唔緊要,集資的錢又可拿出拿入的,實際上基本上是無印。
手法主要是一堆公司選一間或幾間借錢給他們,然後認購番股票,這樣他們根本不用出錢,多了就給回公司囉
7 :
fineram(806)@2011-04-02 22:33:28 9樓 提及 明白了
但還有兩件事唔明
一是為何還有投資者買這公司的股票呢?
二是為何在這次配股和售股權之前會有大手成交呢?
感謝樓主你的講解^ ^
你這頭像我想起一個c-hing.
一是為何還有投資者買這公司的股票? 橋唔怕舊, 最緊要受. 每年都唔少新人入股海... 加上報紙又煲下, 實會有人買的.
8 :
GS(14)@2011-04-03 14:35:53 9樓 提及 明白了
但還有兩件事唔明
一是為何還有投資者買這公司的股票呢?
二是為何在這次配股和售股權之前會有大手成交呢?
感謝樓主你的講解^ ^
1. 因為以為有錢賺,同埋d人唔知
2. 大手成交有幾難做,你自己一買一賣都得的,他們有配套的
9 :
GS(14)@2011-04-03 14:36:02 10樓 提及9樓 提及 明白了
但還有兩件事唔明
一是為何還有投資者買這公司的股票呢?
二是為何在這次配股和售股權之前會有大手成交呢?
感謝樓主你的講解^ ^
你這頭像我想起一個c-hing.
一是為何還有投資者買這公司的股票? 橋唔怕舊, 最緊要受. 每年都唔少新人入股海... 加上報紙又煲下, 實會有人買的.
有同感
10 :
GS(14)@2011-06-27 21:52:29 14樓 提及 901的供股決議案有風險
搞唔掂啦
11 :
GS(14)@2011-07-07 21:25:49 16樓 提及 聽聞公司已發出法律文件,查驗股東身份...
估計是老猫燒鬚,被人暗中吃下了控制權.
是901,不是329,我早已談了,請參看這兒,謝謝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16&tid=5786
我做爽報:我是否中產? 陳小姐
1 :
GS(14)@2013-03-04 23:20:50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news/20130304/178758
如果曾俊華是中產,那麼我們就是赤貧一族啦!月薪三十七萬衣食住行唔使錢,都自認中產,我一年收入只有三十七萬的打工仔就是無產階級啦!
我想把我們的生活情況告訴財爺。我們一家三口,家庭月入七萬元,一名小孩讀中四,供樓佔去收入三成,兒子讀直資,加上補習和興趣班,每月支出五千元;先生有駕車,但只是週末才駕車,因辦公室附近的停車場收費越來越貴,由一星期返工駕車二天減少至只駕車一天,甚至完全不駕車。以前有工人,自兩年幾前工人返鄉後也沒有再聘請,因工人的開支也不少,每月起碼五千元,慳得就慳啦,自己辛苦點吧;其實真是幾辛苦!放工後就無時停。
每個月供樓、養車、教育開支、生活開支、保險費用、儲錢交稅、供養父母等等已所剩無幾。我們也喜歡睇戲,飲咖啡,但我們只是睇特價早場,Starbucks一年也只有飲十次,翠華茶餐廳是經常光顧的餐廳。還要自求多福,千祈不要有甚麼病痛,否則就大件事。財爺自認中產,我們哪敢認中產!
讀者:陳小姐
2 :
肥B(18468)@2013-03-04 23:44:54 咁計較做乜呢?
同星座一樣,人點可以就咁硬性為12種呢?
3 :
GS(14)@2013-03-05 00:01:23 七萬幾銀都話唔夠使
4 :
肥B(18468)@2013-03-05 00:33:38 咪就係....
星期日專題:喜萬年老闆豪情呂細說41年夜生活 「小姐飯堂」為夥計重生
1 :
GS(14)@2013-05-26 15:02: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26/18272054
於1972年7月27日開業的喜萬年酒樓夜總會,當時熙信大廈擴建完成,酒樓及夜總會分佔大廈最高兩層的21及22樓,董事長是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當年香港經濟騰飛,人人也搵到錢,像喜萬年形式的酒樓夜總會,成為股票證券及法律界專業人士每晚消遣熱點。
又稱杜老誌飯堂
酒樓在1982年由馬圈知名人士呂少文等接手經營。食家唯靈及影星狄娜是常客,金融界教父級人物李業廣也常到喜萬年「打躉」。有「豪情呂」稱號的呂少文憶述,喜萬年昔日被稱為「杜老誌飯堂」,因不少到灣仔杜老誌夜總會消遣的顧客,也愛與公關小姐到鄰近的喜萬年晚飯消夜。由於酒樓夜總會可用膳,又有大舞池,可吃飯跳舞娛樂,故甚受歡迎,尖沙嘴大富豪及富城夜總會的客人,也會過海光顧喜萬年。
喜萬年熟客詹培忠回想70年代股市興旺,股票經紀個個大賺,喜萬年最多證券精英落腳,交際見客夜夜笙歌,笑言是附近夜總會的「小姐飯堂」。酒樓有八間貴賓廳及四間屏風廳,分別以董事、豪情及上海等命名,其中上海廳更是由《老爺車》雜誌創辦人沈培文一手設計。
傳統點心車退役
盛極一時的酒樓夜總會,造就不少本港紅透半邊天的著名歌手,前廣播處副處長吳錫輝指,徐小鳳曾向他表示,一晚可穿梭六間酒樓夜總會獻唱,「九龍唱三間,港島又唱三間。」李龍基81年開始於喜萬年獻唱,唱了七、八年,必唱名曲有《稻草人》及《男子漢》。他最高一晚跑八場,令他「風生水起」,全盛時購入四個物業及保時捷、賓士及寶馬等五部汽車。90年代夜總會熱潮減退,喜萬年由頂層遷到一樓,94年底也不再聘用樂隊及駐場歌手,轉做傳統中式早午茶市及晚飯。酒樓堅持保留舊式茶樓的點心車,也是想留下傳統。
酒樓本月底暫停營業,8月轉到英皇集團中心地庫「重生」,由於新舖面積大減,要減少貴賓廳數目,點心車退役,改為點心紙。呂少文指酒樓並非賺大錢的生意,主要考慮是酒樓夥計的生計,因大多已追隨他逾20年。傳奇酒樓的這份賓主情誼,如今難能可貴。
2 :
GS(14)@2013-05-26 15:02: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26/18272058
【日漸式微】
酒樓夜總會是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極流行的夜生活消遣場所,在現場樂隊奏樂、駐場歌手獻唱及舞池等設施下,是商家、廠家傾生意的地方,高峯期港島及油尖旺區最少有逾十間著名的酒樓夜總會。但隨酒廊及卡拉OK等娛樂場所興起,酒樓夜總會在90年代式微,喜萬年在94年底也將夜總會結束。
喜萬年董事高級經理陳海祥,見證了本地酒樓夜總會的黃金歲月及沒落。他指昔日港島區有喜萬年、月宮、珠城及新都城等酒樓夜總會;九龍則有海城、國際及豪華;港島區的酒樓夜總會通常在晚上9時開始營業,九龍區則在晚上11時才開始,「通常會做完擺酒先轉檔」。
陳海祥憶述,喜萬年夜總會在晚上9時及11時有兩場表演,由駐場歌手獻唱。他指港島的酒樓夜總會較高檔,顧客以金融業、律師及醫生等專業人士為主;九龍區的客人多為廠家。
酒樓夜總會沒落,陳海祥認為與本港工業北移有一定關係,少了一批捧場客商家,他不無感慨:「每個時代都有終結。」
《蘋果》記者
3 :
GS(14)@2013-05-26 15:02: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26/18272062
【首屈一指】
喜萬年招牌菜燒乳豬為人津津樂道,每隻700元堂食的燒乳豬,閒日也賣出逾30隻,炮製一隻燒乳豬需要日多時間的工夫。喜萬年董事高級經理陳海祥指,廚房的老師傅都有一個宗旨,就是盡力保留正統粵菜的烹調傳統,蕎香生炒骨、羊城馬站煲、香茜太牢球及金錢雞等,務求原汁原味。
詹培忠及吳錫輝也認為喜萬年的燒乳豬是全港首屈一指,燒乳豬要一日前預訂,師傅即燒上枱,「乳豬肥瘦分明,好和味」。燒乳豬的幕後大廚陳榮自豪地說,慶幸做了40多年也能維持水準,「有人讚梗開心」。他說乳豬削去內臟及骨頭後,要上架風乾,上菜前才燒烤,新鮮熱辣奉客。
喜萬年其他招牌粵菜各有特色,陳海祥指正宗的生炒骨是以蕎頭作配菜,喜萬年保留特色,「唔係用菠蘿,鄉下地方點會有咁多菠蘿」。
其他招牌菜如金錢雞其實不含雞肉,是將豬肩的肥肉以糖及玫瑰露醃製,夾着豬肝等叠起串燒;香茜太牢球的太牢,其實是圍着家畜的圍欄,代表由豬、牛及羊肉製的肉球。
《蘋果》記者
4 :
greatsoup38(830)@2013-06-02 15:47: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01/18279692
【本報訊】有41年歷史的灣仔熙信大廈喜萬年酒樓,昨晚最後營業,8月轉到英皇集團中心「再戰江潮」,不少熟客昨專程到酒樓光顧。昔日在喜萬年獻唱的老牌歌手李龍基及方伊琪也前來懷緬一番,新知舊雨,共聚一堂。燒乳豬成為每枱必點菜式,顧客都希望盡快可再品嚐這道喜萬年招牌名菜。
再不捨的盛宴也有結束之時,有杜老誌飯堂稱號的喜萬年,隨着原址熙信大廈將拆卸重建,昨晚最後營業後與食客暫別。昨前來光顧的大多是喜萬年熟客仔,有老顧客更專程由美國返港,重溫喜萬年過去的一點一滴。老顧客一面品嚐燒乳豬、金錢雞、羊城馬站煲等名菜,一面與老伙計話當年,全晚座無虛席,氣氛高漲。
黎小田到場緬懷
喜萬年曾經是盛極一時的酒樓夜總會,造就不少本港紅透半邊天的著名歌手。酒樓最後一夜,曾在喜萬年舞台獻唱的李龍基、方伊琪,以及作曲家黎小田都到酒樓懷緬一番,重溫舊夢,大受食客歡迎。
喜萬年已在灣仔英皇中心地庫覓得新舖位,新店暫定於8月在英皇集團中心重新開業。不過新店的面積未如舊店寬敞,原有的點心車將不復見,貴賓廳的數目也將會減少。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