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縱論俄羅斯與多國的關系,贊俄中關系是典範
12月1日據人民網報道,俄總統普京今日在克里姆林宮向聯邦會議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俄羅斯積極發展東方政策是長遠的國家利益使然,俄中關系是世界秩序關系的典範。
俄中關系是世界秩序關系的典範
普京強調,俄羅斯目前實施的積極的東方政策絕非是因當今局勢和環境使然,甚至也不是因同美國和歐盟關系冷卻所致,而是考慮到長遠的國家利益和和平的發展趨勢。
作為互惠合作的典型,俄羅斯總統以同中國的關系為例進行說明,“俄中關系是世界秩序關系的典範,這種關系不是建立在一方對另一方的支配之上,無論其中一方有多強大,而是建立在國家利益和諧的基礎之上。”
普京表示,在目前複雜的條件下,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成為保障全球和地區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他稱,“今天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非常重要的是,我們在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每年都增添新的大型項目,包括貿易、投資、能源和高科技領域。”

普京發表國情咨文
俄羅斯願意與美國新一屆政府合作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消息,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還指出,俄羅斯願意與美國新一屆政府合作,俄美對話符合全球利益。
“俄羅斯願意與美國新一屆政府合作,重要的是基於平等和互利原則將雙邊關系正常化並發展它。俄羅斯和美國相互協作解決全球和地區問題符合全球利益,我們對國際安全與穩定負有共同的責任”,普京稱。
俄羅斯與歐盟也有可以加深合作的領域
提及與歐盟的關系,普京認為,俄方與歐盟也有可以加深合作的領域。他表示,與歐盟就建立大歐亞夥伴關系進行對話是可能的,深化歐亞經濟聯盟框架內的合作,以及與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協作過去和現在都是俄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普京強調:“俄羅斯建立大歐亞夥伴關系這一多層次歐亞一體化模式的設想非常吸引人。我們已經開始在多個國際和地區層面上討論該設想。我相信,與歐洲國家進行這樣的對話是可能的,這些國家現在越來越渴望實行獨立自主的政治和經濟方針。我們通過歐洲的選舉結果看到了這一點。”
孔子留下生命成長的典範 霍韜晦
1 :
GS(14)@2013-01-30 22:12:56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04171&search=1
「學」是為了生命成長,變化氣質,但也包括種種知識、種種技藝,在孔子當時來說,也就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加上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專攻,互相配合,以長養性情。
三十而立
孔子到三十歲,「三十而立」,甚麼意思?人能站立,當然不是生理意義,而是社會意義、人格意義。通過你自己的努力、學習、成長,人人都知道你是甚麼人,對你有信心。所以首先是「立於禮」(《論語》〈泰伯〉),守規矩,懂得尊重別人。孔子曾經教訓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社會上立足,別人就是看你有沒有修養,言語、進退有沒有法度。孔子當時已經開設學校,以禮樂教人。這表示他對禮樂已經充分瞭解,而且有此自信。這有點像現代人憑專業資格而獲得社會承認一樣,得到工作、或得到一定的身份。
四十而不惑
不過人能真正站立,不能只靠外在的支持,知識和身份都是外在的,人必須自知、自覺,知道自己為甚麼要守禮、守信?這就把問題逆反於內,看到自己的性情;這也就是「仁」的發現,對生命最深的秘密的發現。孔子沒有說過他是怎樣發現「仁」的?我們只知道在歷史上,孔子是第一個提出「仁」字的人。我想孔子也許是到了「四十而不惑」時才徹悟:我們要有修養、我們要有規矩,理由原來不在外。孟子說他「四十而不動心」,因為孟子能養氣,置生死於度外;而「氣」從對理想的體認出,孟子稱之為「志」,「志,氣之帥也」,「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但人為甚麼會有理想?不肯放棄?從這裡一念透入,就會發現最珍貴的性情。孟子之「氣」,我認為就是一種性情充盈的表現。性情是人理想的生起之地。能如此體會,即是養氣,即是見道,對生命之追求成長再無懷疑;對文化修養、道德人格之建立再無懷疑。這就是「四十而不惑」。由此可見,人生到了四十歲很重要,這是思想成熟之年。孔子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通過此關,才能往上突破。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我們的「知命之旅」,就是指這「天命」。人雖然明白道理,但在這世界上能全依道理做人卻是不可能。這是現實的侷限,現實的世界不是道理世界,也不是圓滿世界。人知之,也不一定能行之。理想遭遇到現實的阻厄,怎麼辦?孔子五十一歲出仕,初為中都宰,後任魯司寇,最後更以禮相身份陪魯定公出席夾谷之會。但由於他的政治主張與當政者矛盾,使他不得不離開魯國,再尋找一個能實現他政治抱負的地方。這是孔子的挫折,還是孔子的考驗?孔子以其「天縱之聰」仍然得不到施展的機會,這個世界為甚麼那麼不公?換了別人可能有怨,但孔子無怨,「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就是因為他知天命,學懂如何接受。
六十而耳順
再經十年,孔子「六十而耳順」,甚麼意思?孔子既經「天命」洗禮,以一種超脫的精神再回人間,便感受到人間的種種言語、種種是非、種種理論、種種批評,都各有緣由,不必跟他們計較。這時孔子還在旅途中,與無數人接觸,包括君主、各級大夫、賢人、士子、隱者、農夫,種種言論,孔子都能恭聽入耳。這不是莊子的那種大而化之的「齊物」,而是知道各有所是,各表一理;理一而分殊,於是都非矛盾,都可以兼收並容。這是一種道理會通之境,互相透入,於是可以和任何人相處,人人都能莫逆於心。
我們跟人相處,首先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耳朶。你要瞭解別人,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聽他講話,所以要懂得聽,懂得接受,這樣跟人的心靈才能溝通。耳朶是用來聆聽的,但聰明的人不是聽語言,而是聽別人的心意,「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耳朶只是象徵意義。「耳順」代表能跟人相通,很不簡單。現代人覺得人與人之間,很難溝通,很難意見一致;每個人都很孤獨,都很驕傲,都很自我,都很封閉,都很逃避,所以很難相處。沒有辦法,最後只有投票,多數取勝。選戰敗了,都不服氣,這怎麼能「耳順」呢?現代人都嘈吵不休,人人爭自己利益。有人說:民主就是鼓勵爭吵,爭吵即表示自由。「自由」如此瞭解太膚淺。我認為「自由」這兩個字的意義很深很深。一般人所瞭解的自由是我喜歡怎麼做便怎麼做,你不要擋住我、不要否決我、不要規範我、不要要求我;一般人要的是這種自由,即是柏林(I. Berlin, 1909-1997)所說的消極自由(negative freedom)。西方人對自由的瞭解比較簡單,只關注政治層面,卻不瞭解孔子所說的自由。孔子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人能達至其理想境地的自由;關鍵不在改造現實,而是如何接受現實,與現實相處,乃至於不同層次、思想、深度的人相處。這必須再突破,精神再向上升。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到了七十歲,孔子做到了:他的生命完全開放,再沒有侷限,個人的生命與天地之變化相通,但又處處合度,形上的世界與形下的世界打成一片,無一不合理,亦無一不自由。這種境界,不是現代人所能瞭解的,現代人只追求率性的自由、任意的自由、沒有人管束的自由、乃至滿足自己慾望的自由,所以最後只想有錢。他們認為:有錢就有自由,沒有錢就是不自由,你有錢做甚麼都可以。他們是這樣理解,所以差很遠。
孔子是成長的典範,其中即包括了學者的典範,承擔者的典範、為人師的典範和理想人格的典範。
展開9日外訪 古巴領袖勞爾迎接教宗讚古美和解成典範
1 :
GS(14)@2015-09-22 02:16:46■夏灣拿民眾夾道歡迎教宗方濟各。路透社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展開為期九天的古巴與美國訪問,前晚抵達古巴首都夏灣拿,甫下機就力促古、美兩國繼續深化他居中促成的和解關係,期望這對宿敵化干戈為玉帛,為全世界樹立楷模。昨早他在革命廣場主持彌撒,數十萬人參加。
現年78歲的教宗前晚抵達夏灣拿機場,古巴領袖勞爾(Raul Castro)親自到場迎接。步出飛機時被風吹走白帽的教宗,在機場發表簡短講話,盛讚今年古、美達成外交關係正常化。
■步出飛機時,教宗的白帽被風吹走。美聯社
勞爾感謝協助融冰
「這幾個月我們見證了讓人滿懷希望的事件:疏遠多年的兩國,關係邁向正常化」。教宗說:「我敦促所有政治領袖堅持這條道路……成為全世界和解的楷模。」方濟各是阿根廷人,比前任的教宗更關注古巴狀況。他分別致函勞爾和美國總統奧巴馬,推動古美和解,去年兩國秘密談判去到敏感階段,他就擔任東道主,招待兩國代表團在梵蒂岡密晤,終促成兩國換囚、重開大使館,美國局部放寬對古巴的旅遊與貿易限制。至於要解除半世紀的經濟禁運令,仍要美國國會首肯。勞爾致歡迎辭時感謝教宗協助融冰外,亦趁機會批評美國長年對古巴實施禁運和佔用關塔那摩灣基地,形容禁運是「殘忍、不道德、不合法」。方濟各提到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分別在2012年和1998年訪古巴,稱此行鞏固與古巴的「合作與友誼,令教廷可繼續支持與鼓勵古巴人」,而教廷需要「自由與渠道」始能做好工作。古巴在1959年革命後成無神論國家,近年才放寬,但仍禁設天主教學校,儘管勞爾和兄長、前領袖卡斯特羅(Fidel Castro)出生後都受洗成天主教徒,且接受耶穌會教育。教宗並提到有「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見到,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古巴人,婉轉表達對被收監或流亡海外的異見者問好。
「教宗為古巴帶來希望」
在古巴人氣頗高的方濟各,專車由機場開進夏灣那前往教廷大使官邸,沿途有成千上萬人揮舞古巴和梵蒂岡國旗夾道歡迎。坐了12小時飛機的教宗,略顯疲態,但臉上一直漾着溫暖笑容。為教宗歡呼鼓掌的65歲婦人瑪利亞說:「教宗為古巴帶來未來會更美好的希望。愛與和平還有團結,是所有古巴人、不管是在這裏還是在美國的古巴人所需。」另一名32歲女子則期望「教宗去到美國會替我們說話。他是拉美人,能夠體察我們,明白我們的需要,知道我們盼望經濟制裁結束」。這次古美之旅是方濟各上任後最長一次外訪,行程相當緊湊,包括昨午在夏灣拿革命廣場為數十萬人主持彌撒。在古巴逗留四天後,他稍後轉飛美國,其間向美國國會和聯合國大會演說,到周日啟程返梵蒂岡。法新社/路透社
教宗外訪行程表
19/9 抵達古巴夏灣拿20/9 於多個地點主持彌撒、晚課、佈道;訪問文化中心;私下晤領袖勞爾21/9 赴奧爾金市主持彌撒及降福奧爾金22/9 到聖地亞哥市主持彌撒及降福;接見當地家庭;轉往美國華盛頓23/9 訪白宮晤美國總統奧巴馬;乘坐專車駛過國立廣場一帶24/9 於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接見貧苦大眾25/9 到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參觀911紀念館;帶領巡遊隊伍穿過中央公園;在麥迪遜廣場主持彌撒26/9 轉往費城,主持彌撒;會見西語系社區及其他地方移民27/9 探訪監獄,會見囚犯及家屬;在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主持彌撒,其後坐專車巡遊;啟程返梵蒂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1/19303568
湯漢:中梵對話人間典範 學者:教宗應了解中共詭計
1 :
GS(14)@2016-08-07 01:54:32湯漢
【本報訊】中梵即將簽訂建交前期協議,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發表8,000多字文章護航,聲稱中梵正共同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形容雙方關係發展是天主教會的多年努力,「終於逐漸取得中國政府的改觀。」湯漢又指,教廷與北京的協議是「人間對話的典範」,堪比天主與人類對話,並暗示梵蒂岡可能會為中國度身訂做有中國特色的主教任命方式。記者:張嘉雯
湯漢昨午罕有以中文及意大利文發文,談及中梵關係發展,明言中梵雙方協議的內容仍未公開,變相證實過去半年來傳媒報道的協議確實存在。他在文中以天主與人類對話的方式來類比北京與教廷間的對話,包含了溫和、謙卑、真誠、耐心,「聖座與北京之間的協議是人間對話的典範,是雙方關係正常化的開始,相信雙方今後會繼續本着彼此信任將對話進行到底」。他形容兩國關係發展是幾代教宗努力成果,聖座與北京的初步協議正是對話的果實,「是雙方從不理解與不信任走向理解與信任,是雙贏的局面,因為朋友之間會相互扶持,且豐富對方的生命」。
憂政權控制合理化
湯的文章強調,教廷無數次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希望通過對話指出天主教會尊重國家的合法主權,尊重執政者的正當權力、責任及國家法律,透過談判「使中國政府不再心生疑慮,進而撤銷對中國教會種種不必要的管理措施」。字裏行間透露梵蒂岡對建交的渴望,多次主動出擊,祈求得到中國政府的信任。湯在文末特別引述地下教會信眾的言論,突出地下教會亦同意建交的目標,認為中梵之間關係正常化是大方向,「這為中華民族有利,為中國天主教會有利」、「是廣大中國天主教友樂見之事」,「地下教會必然會獲得更大的信仰自由」等。路透社上月報道,指梵蒂岡可能赦免自選自聖的8名非法主教,當中一人有女朋友,一人有子女,嚴重違反教會獨身聖願,教廷卻計劃讓8人繼續保留主教銜頭,只是不再執掌教區職務。湯文未回應赦免非法主教安排,亦未提近年內地拆十字架事件。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解釋,國際間的建交過程各異,可以先有一份諒解備忘錄或定期的高層互訪、聯合聲明作基礎,最嚴謹的正式協議可以用條約的方式進行。對於湯漢嚴詞批評教內人士對建交的質疑,陳指教會應以歷史為鑑,過去東歐共產政權就曾利用建交的機會把對教會和神職人員的控制「合理化」甚至「合法化」。本身是天主教徒的他認為,教宗應了解中共的詭計謊言,「特別係大陸官方同宗座同佢嘅代表講原則可以好動聽動人,形式都可以好有彈性」。他指中共針對不聽話的神職人員、教堂、教友的打壓和抹黑沒有底線,「中共各級同地方人員嘅宗教修養不足」,指後果比向歐洲共產國家妥協更嚴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05/1972372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