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試涼茶爆紅 首逛濕街市 俄國靚仔最怕雞腳
1 :
GS(14)@2017-04-22 10:50:39他見到豬腳,以為是用來打人的武器,問記者通常如何烹調。
【飲食籽:老仔食事】Artem Ansheles,金髮、藍眼、高䠷身形,典型俄羅斯人樣貌。一說話,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香港人一見到我,就覺得我好像雀仔,因為覺得我說話好得意,和毛(體毛)又靚,哈哈!」來港四年,飲食文化對他的衝擊最大,像他不明白為何中國人喜歡食啫喱狀食物,像豆腐、龜苓膏、豬紅等,或者他最怕的雞腳,便自費拍攝自己對香港食物的感覺,最近更邀得媽媽一齊上鏡試飲涼茶,古怪反應因而爆紅。
今年22歲的Ansheles因為喜歡香港,一心來讀書,卻誤打誤撞做了電視台節目主持。「本身間學校報名時寫明是用英語授課,但最後是用普通話及廣東話,我初來港時,半句廣東話都不懂,最後便放棄了,最初靠當模特兒為生,我想積極融入本地生活,第一件事便要學懂語言。」他學中文有一年時間,記者和他以廣東話對話完全不成問題,間中有些句子文法及詞語運用有點奇怪,像以「爆裂的腦袋」形容頭痛等。「我現在的電視台工作做得很開心,有些人估不到廣東話不正的外國人在電視台工作,最多人問我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學中文,我每次聽到新詞語,就會用本簿記下拼音,我寫完一次便會記得,有時臨瞓前將當日所學的新詞語溫習一次。最重要還是實踐,我很少外國朋友,大部份都是本地朋友,這個學語言方法是最好。」那最喜愛的中文字是?「我最喜歡的中文字是垃圾,我真是解釋不到為何喜歡,但聽落覺得正,讀音很過癮,垃圾垃圾!但櫃龜桂跪這些字我始終學不到,希望繼續努力,終有一日可以學到。」
他第一次到旺角,卻不知道香港有濕街市,覺得好新奇。
他最怕是雞腳,覺得像巫婆手指。
到濕街市,第一時間帶他挑戰皮蛋,他說最不習慣皮蛋的餘韻味道。
他不明白為何中國人喜歡食啫喱狀食物,像龜苓膏、豆腐、豬紅。
努力學廣東話 形容香港似「蟻巢」
他喜歡食,亦愛食,但香港和俄羅斯在飲食文化上截然不同,對他來說是最大衝擊。「我來香港時,遇到最大問題是飲食,我掙扎了好久,好奇怪中國人點解食內臟,或者我最怕的雞腳,還有中國人好喜歡食箒喱狀的食物,這些在我眼中覺得好得意,所以想記錄這些我在香港遇到的事。不過在香港住得久了,反而喜歡香港的食物,俄羅斯食物會放好多奶類烹調,現在反而食不慣。我媽媽最近來了香港,她說我似亞洲人,無論是行為、愛好,香港人覺得我是鬼仔,所以我不知自己是甚麼人。」他續說:「我最喜歡香港食物是點心,特別是馬拉糕,最不喜歡一定是杯麵,試過食完中毒,所以現在一見到杯麵就跑了。」「如果要我用一個詞語形容香港,我用『蟻巢』,因為香港人好忙好迫。我來香港之前,覺得它和紐約好似,都是一個商業中心,好繁忙,又有少少危險,現在住香港幾年,就覺得它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地方,人好友善,好有活力,雖然地方細,但好多地方都很有感覺。」我問他最愛香港哪一個地方,答案竟然是……馬騮山!「我好喜歡這個地方,好靜,又有少少危險,我媽媽最近來了兩個星期,我都專登帶她行了一轉,她都覺得好新奇。」他說自己很愛香港這個地方。「如果你問我想住幾耐這個地方,我想住好耐好耐,呢一刻我無想過離開。」
每次聽到新詞語,便用本簿記下拼音,通常寫完一次就記得。
最近和媽媽一齊上鏡拍片試涼茶,因而爆紅。
現時是電視台的全職主持。
記者:何嘉茵、張佩君攝影:鄧鴻欣、王國輝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2/19997188
【飲食籽】鮑魚場場主:壓力少賺多點 俄國工程師打工當體驗
1 :
GS(14)@2017-06-23 02:59:21莞島有多個鮑魚場,圖為其中一個鮑魚場場主徐賢基。
【飲食籽:識飲惜食】記者從韓國莞島出發,乘船前往其中一個島──青山島,到訪其中一個鮑魚場。鮑魚場場主徐賢基,雖然生於青山島,但一直在釜山工作,從事家具買賣,直至九年前決心回到家鄉,開鮑魚養殖場。「在這裏工作較城巿好,壓力較少而且可以賺多一點。」原來,每格2.4米乘2.4米的鮑魚排,年賺約三萬港元,一個鮑魚場有如此多排,的確是小數怕長計。不過當漁民始終工作時間長,他分享說夏天由早上五時做到晚上七時,冬天則由早上七時做到黃昏五時,雖然時間較短但天氣寒冷,加上鮑魚於冬天要吃更多海藻,自然忙碌得多。「我們不常吃鮑魚的,因為每天都看到,也許會在工作期間餓時吃一些,但我喜歡吃生魚片多點。」
在他的鮑魚場上,竟然還看到負責收鮑魚的外國人Cyril Zwielski,「我想了解亞洲人的生活,我想知道他們的文化、工作方式及居住環境。」意想不到,原來這個俄羅斯波蘭混血男,原本在俄羅斯的熱核實驗研究所中擔任電子工程師,但因為俄羅斯經濟變差,他決定移居到亞洲,來到韓國約一年,為體驗亞洲生活,甚麼工作都做過,一個月前來到青山島就愛上這裏,「對我來說所有東方國家也好像差不多,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其實吸引所有歐洲人。我選擇這類型的工作,而我仍然在做,要做得到,必須有足夠的體力,我覺得很美妙。」
記者手中是達兩、三歲的鮑魚,已經相當大隻。
平常吃煮熟的鮑魚都是腍腍軟軟或煙韌,但在鮑魚場即切即食,肉質非常爽口,甚至有點硬身,就像在吃軟骨的感覺。
來自俄羅斯的Cyril Zwielski,本身在熱核實驗研究所中擔任電子工程師,但為了體驗亞洲人生活而來到莞島。
記者:黃穎妮攝影:周芝瑩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2/20063821
【詠物誌】19世紀俄國大師 以畫筆對抗大時代
1 :
GS(14)@2018-02-13 03:42:45Vladimir Makovsky是巡迴展覽畫派豪傑中的風俗畫大師,成名作《銀行危機》可以看出他對草根人物命運的關注與同情,以畫筆對抗社會。
【文化籽:詠物誌】上海遇上近十年最大雪的那天,我冒着大風雪北上去看一個很重要的畫展。那是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巡迴展覽畫派」(The Wanderers)珍品展。Tretyakov Gallery是世界上最著名藝術品收藏機構之一,擁有全球最完整、最重要的巡迴展覽畫派作品,美術館藏量近20萬件。由於是官方交流,又有香港上市公司俄鋁支持,水準極高。除了有國寶級的傑作《無名女郎》,我被深情打動的就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一系列風俗畫。
巡迴展覽畫派是俄國繪畫史上幾乎評價最高的學派,它集結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一批才華橫溢又追求民主的藝術家,拒絕畫神話和《聖經》題材,甚至退出美院,打破官方學院派的保守僵化思想。他們個個似畫壇翁靜晶,以寫實的筆觸關注民生困境、低端人口、社會矛盾,還以畫筆作武器加以鞭撻;最重要是創作的時候筆觸都飽注深情關懷,畫到草根靈魂深處,繼而引起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意識。所以風俗畫當時也有崇高的藝術地位,在各大展會現場,它們總能吸引贊助人的關注。巡迴展覽畫派的豪傑當中,又以Vladimir Makovsky的寫實作品最得我歡心,包括今次有展出、他1881年創作的成名作《銀行危機》(The Collapse of a Bank)。本身是傑出的風俗畫流派大師,Makovsky也是收藏家第二代和心理學家,作品出名幽默又諷刺,擅於表達平凡小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所以他每幅畫都似精采的短篇故事。《銀行危機》描繪了銀行倒閉眾生相,以灰、棕和藍為主調反映19世紀70至80年代俄國社會充滿戲劇性的真實場面。面對銀行倒閉的大時代,有人資產蒸發了,有人執番身彩甚至賺了一筆。畫家運用了他豐富的劇院導演經驗,畫出人群有喜有悲,不同的心理狀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困惑、絕望、傷心甚至還有幸災樂禍的。畫面左側,一位老婦人癱坐在椅子上,似乎是受到很大刺激至昏厥了;另外一位老婦情緒極激動,她正對那位漠然觀望人群的警察發怒。在警察身後,銀行職員則是一副事不關己、若無其事的冷漠神態,其中一位口袋裏藏着紙,正欲逃離激怒的人群。在狹窄的空間內,Makovsky有本事把人群角色設計得妥善,畫面和諧而每個人臉上都有戲。《銀行危機》堪稱是Makovsky最著名作品之一。
Makovsky其他作品一樣貼地寫實,而且因應社會變遷他作品風格是越畫越黑暗。他另一張佳作《候診室》描繪病人排隊候診的場面,困乏的病人在冗長的等候過程中互訴病情,或探求建議,這次也有展出讓大家看看Makovsky的功力與細膩觀察力。出身於莫斯科一個藝術愛好者之家的Makovsky,父親Egor Makovsky既是俄國與歐洲油畫著名收藏家,也是莫斯科專業藝術教育體系的創建者之一,他的三名子女都是出名的畫家,家族可謂一門三傑,其中最著名就是Makovsky。Makovsky本身是富二代,但他的畫作從不離地,反而最關注草根,實屬難得。
撰文、攝影:鄭天儀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0/2030054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