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文化晚間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顯示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公司2月28日複牌。
地產股 | 企業 |
---|---|
發展商 | 恒基(0012)、 新地(0016)、 新世界(0017)、 長實(1113)、 信置(0083)、 嘉華(0173)、 嘉里(0683) 等 |
收租股 | 恒隆(0101)、 九倉(0004)、 希慎(0014)、 鷹君(0041)、 合和(0054)、 太古(1972) 等 |
# | 企業 | 市值 | 業務佔淨收益比例 (最近業績) |
---|---|---|---|
1 | 九龍倉(0004) | 1,866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1成, 物業租賃佔7成半, 酒店、物流、通訊、媒體及娛樂佔1成 |
2 | 恒基地產(0012) | 1,640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2成半, 物業租賃佔4成, 酒店、百貨佔1成, 公用事業及能源佔2成半 |
3 | 新鴻基地產(0016) | 3,286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2成, 物業租賃佔6成, 酒店經營、電訊、運輸基建及物流佔2成 |
4 | 新世界發展(0017) | 984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7成, 物業租賃佔1成, 服務、百貨佔1成, 基建佔1成 |
5 | 信和置業(0083) | 846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4成半, 物業租賃佔4成, 酒店經營、物業管理佔1成半 |
6 | 恒隆地產(0101) | 881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1成半, 物業租賃佔8成半 |
7 | 長實地產(1113) | 2,006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7成, 物業租賃佔1成半, 酒店佔1成, 房地產投資信託權益佔半成 |
8 | 太古地產(1972) | 1,366億元 | 物業銷售佔淨收益1成半, 物業租賃佔8成半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冰」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公司簡介 | 新鴻基地產(0016)從事發展及投資地產物業以供出售及租賃之用、經營酒店、電訊、運輸、基建及物流。 |
目前市值 (港元) | 3,286億元 |
現時股價 (港元) | 113.50元 (2017-02-28 收市價) |
市盈率 | 10.04倍 |
每股盈利 (港元) | 11.31元 |
市帳率 | 0.70倍 |
每股帳面淨值 (港元) | 156.82元 |
年度 | 每股資產淨值 (港元) | 派息 (上半年) | 派息 (全年) |
---|---|---|---|
2007-08年 | 86.69元 | 0.85元 | 2.50元 |
2008-09年 | 95.36元 | 0.85元 | 2.50元 |
2009-10年 | 102.42元 | 0.85元 | 2.70元 |
2010-11年 | 119.44元 | 0.95元 | 3.35元 |
2011-12年 | 132.49元 | 0.95元 | 3.35元 |
2012-13年 | 144.48元 | 0.95元 | 3.35元 |
2013-14年 | 151.21元 | 0.95元 | 3.35元 |
2014-15年 | 156.82元 | 0.95元 | 3.35元 |
2015-16年 | 161.90元 | 1.05元 | 3.85元 |
2016-17年 | 164.70元 (上半年) | 1.10元 | --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據韓聯社3月20日報道,韓國國防部今日表示,為向中方送還28具誌願軍遺骸,今將舉行遺骸入殮儀式。
入殮儀式定於下午2點在位於仁川市的遺骸臨時安置點進行,韓中兩國人士將參加儀式。這28具遺骸是韓國國防部於去年3月到11月間挖掘的,經DNA鑒定確定身份,將於22日送還中方。近來,韓中兩國關系因“薩德”入韓問題而急速降溫,但雙方仍堅持推進遺骸送還事宜。
韓國前總統樸槿惠2013年6月訪華時首次向中方做出歸還韓戰誌願軍遺骸的提議後,韓國從2014年起將散葬在韓半島停戰線以南的誌願軍遺骸歸還中國。2014年韓方歸還中方437具誌願軍遺骸,2015年和2016年分別歸還68具和36具。
上上海普天24日晚公告,公司因與平安銀行上海分行、深圳直接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廣發銀行上海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的多起訴訟案件,起訴方采取保全措施,導致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相關資產被查封。同時公司股票簡稱變更為“ST上普”;3月27日停牌1天,3月28日起複牌並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公告稱,公司分別於2017年2月17日、3月23日披露了《上海普天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涉及訴訟的公告》(臨 2017-009)、《上海普天郵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涉及訴訟(仲裁)的公告》(臨 2017-015)。因公司與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深圳直接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的多起訴訟案件,起訴方采取保全措施,導致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相關資產被查封。
公司目前正在積極與相關債權方協商妥善的解決方案,力爭盡快解決上述銀行賬戶被凍結及相關資產被查封事項,並對該事項的後續進展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南方航空2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目前,本公司已與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 Inc.) 就潛在的重大戰略合作的部分核心內容達成一致,其中包括:1、 本公司向美國航空發行 H 股股份;2、本公司計劃與美國航空開 展代碼共享、聯運協議等一系列商務合作。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規定,經申請,公司股票將於2017 年 3 月28日起複牌。
此前,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因正在籌劃重大戰略合作事項,經公司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 公司股票自 2017 年 3 月 23 日起連續停牌。
有人說他從未離開,而如今,他真的回來了,但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本文系華商韜略(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
“創立盛大,我想了三天,做這件事,我想了三年。打造盛大,我們花了10多年的時間,為這件事,我可以投入一輩子。”
“三天的思考”締造了史上最年輕的中國首富,三年的思考才決定做的“這件事”,陳天橋說:哪怕是一點小突破,也比做一輩子的首富更有意義。
盛大往事
3月11日,正在出席全國“兩會”的陳天橋約見三家媒體:新華社、財新、華商韜略。“你們是唯一的自媒體。”盛大雲CEO、陳天橋的複旦師弟諸葛輝說。
下午六點,陳天橋準時出現,他剪了短發,兩鬢微白,比之前略微胖了一點,但氣場依舊強大,握手很有力量,一上來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路數、氣度和格局。
“不談生意,談一談最近這幾年我關心的事。”
過去11年里,陳天橋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雖然,最年輕的中國首富——三網融合的先驅(盛大盒子)——10年前就設計當下主流的互聯網模式——成果井噴的盛大創新院……這當中的每一點,都可以拿出來講三天三夜,但他不喜歡回憶。
去年這個時候,華商韜略(微信號hstl8888)曾發表文章《帝國敗局——一代首富,因何退隱江湖?》,嘗試總結陳天橋的事業、金錢得失與價值觀。正是因為這篇報道,陳天橋記住了華商韜略這麽一個有點特別的自媒體。
那篇文章最後,我們提到這位31歲就走上財富之巔、十幾年前便做出宏偉布局、以家國天下為目標的企業家,不會像媒體猜測的那樣就此退隱。“陳天橋這樣的人,遲早會回來的。”
有人說他從未離開,而如今,他真的回來了,但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淡出公眾視線的這些年,他也並非退隱,而是尋找真正有價值、感興趣的事情。
十幾年前布局的“網絡迪斯尼”計劃,一度是陳天橋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也是媒體談到他時至今繞不開的話題。
圍繞這個計劃,陳天橋鉆研IPTV、拿出了盛大盒子,構思出大IP、影視遊戲互動、“三網融合”、“硬件+內容+服務”生態,移動互聯社交……換言之,他在10多年前,就幹著小米、樂視、微信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如今的互聯網巨頭,除了電子商務之外,幾乎都是沿襲他當初的路數前進。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陳天橋是中國互聯網這10多年發展的總創意師和設計師。
在這個宏大的版圖中,陳天橋曾接近“統一六國”,當時,新浪、百度、淘寶、騰訊等均按照盛大盒子的API(應用程序接口)做了APP,以適應轉戰電視的需求。如果他的藍圖得以實現,中國人將在蘋果IOS與谷歌安卓之外,真正擁有一個自己的生態系統,騰訊、阿里也有可能成為盛大的“臣民”。
但陳天橋沒有走到終點,天才抵不過天時,天時抵不過政令。2006年,廣電一紙文書叫停了所有IPTV項目,盛大盒子戛然而止。
總結盛大盒子失敗原因的文章不計其數、持續至今,陳天橋對其中的某些觀點並不認同。“有些人認為我過早,有人認為我過去幼稚。但如果只是超前,那持續砸錢就可以了,當時遊戲業務一年有幾十億利潤,以我的脾氣和個性,可以連續砸10年,一直砸到像喬布斯開始建立智能手機和APP服務生態的時候,當時盛大應該已經全部準備好了。”
但這一紙政令,讓他意識到很多事情里,理想的光輝真的無法照亮紛繁複雜的現實。
“這件事對我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社會的複雜程度超出年輕人的理解,年輕人想靠理想做一些偉大的改變世界的事情,在現實社會中不是那麽容易的。”
盒子之後,陳天橋開始思考“讓自己興奮、讓大家受益的事”的更多載體,他嘗試了很多方法,其中最為外界熟知的當屬盛大創新院。
2008年,盛大從全國各地招聘了500多位最頂尖的工程師,燒錢供他們立項研發。“前幾年我們賺足了錢,現在要將錢花出去反哺社會。”
盛大創新院先後設立了50多個項目,涵蓋雲計算、語音識別、大數據、搜索創新等各大前沿領域。其後五年內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所有方向,盛大創新院幾乎都做了。
盛大創新院最為鼎盛的2009年,也被認為是上海民企最具創新活力的時期: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創新院的嘈雜聲中,幾百位“大牛”爭吵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未來的路徑。這些爭吵最終“養活”了一批VC、PE,催生了幾十個項目,其中包含數個獨角獸(如wifi萬能鑰匙等),總市值不下數百億。
創新院鼎盛期,盛大集團也迎來第二個高潮。2009年,陳天橋剝離遊戲業務,盛大遊戲分拆上市後,他手握近40億美金的真金白銀。
是年,盛大遊戲的營收與利潤遠超騰訊遊戲,陳天橋依舊是中國互聯網“最具購買力”的人民幣戰士。他計劃買一批有潛力的公司,並先後接觸了360、優酷、迅雷、YY(歡聚時代)等企業。
其相中的都是當下繼“AT”(阿里、騰訊)之後,第二梯隊的中堅力量。如若收購成功,盛大的資產將翻升數倍。
但這個節點上,集團卻遇到了真正的難題:陳天橋的身體出了問題。“之前醫生告誡我不能坐飛機,一定要遠離緊張的東西,後來又出現了其他意想不到的身體問題,於是我選擇去新加坡養病一段時間。”
寥寥數語背後,是手術和其後長達二、三年的康複與思考。期間,陳天橋不斷審視人生與事業——自25歲創立盛大後,他從未有時間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手術後的第三天,他在洗臉時,透過鏡子看到了一道“白光”。
陳天橋第一次看到白光是在2001年。是年,盛大代理《傳奇》,陳天橋親自測試,玩到不可自拔。又一個通宵奮戰後,他的戰士角色升到了28級,掌握“神技”半月彎刀,伴隨著一道白光(技能特效),“他”揮舞出一記圓弧,很是霸氣。
白光之後,卻是悵然。第二天起床,陳天橋和妻子雒芊芊說:我練級辛苦得要死,結果就是美工多加了一道白光,技術改了點數據。說完這話,陳天橋卸載了《傳奇》測試版,沒再碰過其他遊戲。
那之後,經歷過首富榮譽、網絡迪士尼大計,生病直至痊愈後,陳天橋突然意識到:“我在人生這場遊戲中獲得的名譽、地位、金錢,和《傳奇》中“半月彎刀”的那道白光並無區別。”
“洗漱完畢後”,陳天橋決定出售帶給他財富的公司,轉身尋找白光背後的東西。期間,他“拆分盛大”的行為引發廣泛討論,媒體爭相分析盛大遊戲從私有化到轉手,盛大文學這一價值無限的板塊被售賣,其背後的原因幾何。
真實的原因很簡單:陳天橋不願再為他眼中徒有其表的“白光”所累。
最重要的“白光”就是首富的頭銜。
盛大遊戲私有化後,曾有朋友找到陳天橋,勸說他回歸A股。“盛大遊戲一年幾十億利潤,回來做成幾十倍PE不成問題,將是一家市值兩三千億的企業,你又可以變首富。”陳天橋反問道:“就算做一輩子的首富又如何?我30歲就體驗過所謂的首富,人生為什麽要重複之前的事情?”
2012年,盛大全面轉型投資公司,輿論則將之視為隱退。
即便轉型投資,陳天橋依舊延續著傳奇。剝離互聯網業務期間,盛大文學轉手騰訊,陳天橋賺了500倍,浙江傳媒花31.8億買下邊鋒,他賺了25倍……盛大一度坐擁近600億現金資產,即便在鋪開投資後的2016年底,盛大依舊擁有近5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首屈一指。
2016年底,媒體似乎“發現”了陳天橋的新棋局。是年,盛大先後成為三大紐交所上市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包括管理過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美盛集團(Legg Mason);全球最大P2P平臺Lending Club;美國最大醫院運營商之一的Community Health Systems(2016年排名美國500強第125位)……
投資企業的同時,陳天橋還在加拿大和美國收購了超過70萬英畝的林地。
除上述外,盛大的全球資產管理板塊還包括投資了120多家企業的盛大資本、盛大天地,以及盛大雲等等。
但這些外人眼里“驚人”的發現,並不是陳天橋眼里“真正有意義的事”。
從買第一臺電腦到買遍全球,在陳天橋看來,這些都是盛大往事。3月11日的訪談里,他在往事上花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赫赫的投資戰績只字未提。
“我會花小部分時間管理投資,大部分時間是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創立盛大,我想了三天,做這件事,我想了三年。我們花十幾年的時間打造了如今的盛大,為這件事,我可以投入一輩子。”
探索禁區
追尋“人生的真意”時,陳天橋首先想到了慈善中的治病救人,比如捐贈於某項絕癥的研發。2013年,他拜訪了很多捐贈與“拿錢”大戶,單癌癥領域就有凱雷創始人、KKR創始人,以及專捐前列腺癌領域、有“垃圾債之父”之稱的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
探討經驗期間,陳天橋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這些了不起的善舉,始終沒有觸及兩個最根本的問題,一是疼痛,二是死亡。
此疼痛泛指所有疾病的不適和痛苦、是疾病的癥狀,而死亡則是疾病以及所有人的最終歸宿,陳天橋把死亡看作是人類的終極疾病。如何治愈這個終極疾病?陳天橋和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討論後一致認為:“治愈”死亡的方法是接受它,而不是恐懼它。人們之所以拒絕死亡,源自“疼痛”:即死亡過程中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不舍和恐懼。
於是,陳天橋找到了目標,他想“解決”疼痛,進而“治愈”死亡。但是經過反複嘗試後,這個目標最終被證明行不通,因為疼痛源於大腦。
大腦是人類的根本,也是科研的禁區。腦科學是人類最複雜的課題之一,它橫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學等領域,甚至,它還面臨倫理道德,直面衛道士的審判。
相較支配世界,人類在掌控自身領域不值一提。人類深入海洋,探索太空,對眉毛以下的部位可謂了若指掌,但眉毛之上卻布滿了問號。人腦內有8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發信號,仍屬未知,更遑論記憶、情緒的產生與把控。
“如果用電腦比喻人類,眉毛以下的部分都只是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的功能,只有大腦才是主機。我們需要研究我們的主機,整個世界在這上面研究得太少。”陳天橋說。
帶著新問題,陳天橋開始了新一輪奔走,他去了斯坦福、哈佛、卡耐基•梅隆,以及國內的大多數知名學府,遍訪名家之余,臨走時還拿走了別人的教材。
這些晦澀難懂的書籍陪伴陳天橋度過了兩年的時光,他考複旦時或許都沒這麽努力讀書。單論“東奔西跑”,陳天橋經營企業時都沒這麽“上心”——盛大上市的時候,他連敲鐘都懶得去。
鉆研和探討的過程中,陳天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他將之放在cheninstitute.org官網首頁上作為slogan:change perception ,change your world——你的感知決定了你的世界,改變感知就改變了你的世界。
感知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匯,它代表了外界事物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所有的信息都源自感知,包括疼痛。
依舊以疼痛舉例,陳天橋發現,人類的感知非常奇怪:“有人在戰爭中斷腿,但當時毫無痛感,因為他全身心專註於敵人;有人手斷了三年,依舊覺得手在痛,完全是出於大腦的反應。疼痛、快樂、興奮、抑郁、恐懼,這些都是大腦控制的。”
從對外界事物的感覺進入大腦,到形成感知,再到決定行為,中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過程?人類對此知之甚少。
如果能夠掌握大腦感知,改變人類本身,將發生怎樣的狀況?即便是想象力最豐富的科幻小說作家,也不能完全總結隨之而來的變化。
陳天橋認為,控制感知意味著控制一切。他引用《金剛經》的偈語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此觀。”
這樣的觀念似乎頗為唯心,但基礎的研究越是深入,唯心與唯物愈發趨於一體,典型的代表便是量子力學,而受限於某些條件,人類的“唯物”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唯物”。
“比如你在我面前,你的形象按照小孔成像的原理應該是倒立的,我的大腦將之翻轉,然後‘配色’,再根據我的記憶、知識、經驗等加工處理,最終形成你的樣子。但顯然這不是你真實的樣子,因為我們的眼睛只能捕捉可見光,還有這麽多紫外線、紅外線等不可見的光線,你應該是什麽樣的我不清楚,但是起碼不是我見到的樣子。”
“形象如此,世界亦是如此。”陳天橋說:“如果能控制感知,我們至少能決定個體眼中的世界。比如控制在你眼中,什麽是最美麗臉孔。”
“瘋狂的想法,可怕的技術。”陳天橋為之震撼,更為之興奮。理論上沈浸了三年後,他決定付諸行動。這次的求索,超越了他以往事業生涯中所有追求。
駭客帝國
2016年12月,陳天橋和太太雒芊芊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捐贈1.15億美元,用於大腦研究,“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隨即廣為人知。
公開資料顯示,這筆捐贈將幫助加州理工學院創建一個以陳天橋夫婦命名的神經科學研究所,除陳天橋雒芊芊的捐贈之外,加州理工大學還將出資2億美元。
這筆捐贈是陳天橋腦科學一期計劃的一部分,他為該期計劃準備了10億美元,每年至少捐出1億美元。
陳天橋給加州理工捐了1.15億美金,中國科學界“炸了”。消息傳回國內,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討論,由於對腦科學所知甚少,討論更多圍繞著“國界”展開。
反對者認為陳天橋應該把這筆錢留在國內,支持國內新興發展的腦科學研究;支持者則認為這是全人類的事情,強行“國籍化”只會變成笑話。爭論從科學界展開,一直蔓延至圍觀群眾,聲勢愈演愈烈。
捐了錢還被“罵”是什麽感覺?陳天橋回答說無所謂:“國人的思想已經相當開放了,換做幾十年前,我這樣做可能會成為罪人”。
國界已經不是問題。他只關心兩件事,第一是選擇“傳球的正確的時間”,第二是將錢捐給“離球門最近的球員,不管他是不是外援”。
“(時間方面)我覺得重大突破的‘奇點’正在來臨,我見了很多專家,大家一致認為超級計算機、顯影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加速會改變很多東西。比如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快趕上人類大腦的神經元運轉;再比如以前大腦只能拍X光、核磁共振,但現在可以通過細胞和分子層面的造影技術,拍到分子與細胞之間的運作。”陳天橋說,“所以最近幾年,我國國家層面也在發力,奧巴馬提出了大腦計劃,歐盟也提出了Brain計劃,腦科學的重大突破已經不是沒有可能。”
“離球門最近”則更好理解。加州理工是全世界諾獎得獎率最高的學校,迄今為止,3萬名校友貢獻了超過30個諾貝爾獎。
更重要的是,在腦研究領域,加州理工已經有了不俗的成果。神經科學教授理查德•安德森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佼佼者,其團隊已經為癱瘓病人開發出了能行駛認知功能的神經假體。
完成第一筆捐贈的同時,陳天橋也給“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制定了清晰的規劃,其探索包含三大主題:
其一是基礎性研究,了解大腦如何對信息加以收集和數據化,如何對知識、記憶、情緒、意識等加工整理,形成感知,感知又如何最後決定人的行為;
其二是腦類相關疾病的治療,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等;二是腦部退化類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帕金森綜合癥等;
其三則是陳天橋最感興趣的部分——大腦能力的開發與延伸。
圍繞這三大主題,陳天橋的探索實際已經脫離了“企業家”的範疇:其他人都致力於改變世界,而他卻夢想著改變人類本身。
陳天橋相信,科技已經走到了革命性地認知和改變人類本身的臨界點,只有加深對人類本身的認識,很多新的科研才能繼續。若幹年後,他今天的探索,或許就將是人類科研的一個歷史分水嶺。
因為意義重大,談及腦能力的開發時,陳天橋的語速陡然提升。
“這是我最興奮的,因為它和改變人類、改變世界有關。現在人工智能很火,但是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計算機運算再強、學習再快,也不能像人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研究人腦,電腦、人工智能、機器人都深入不下去,比方說無人駕駛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攝像頭讀懂圖像,它局限於computer vision(計算機視覺)。”
“過往的科技發明,都是對於人類能力的補充,比如人的大腦從來不是僅為了計算而誕生的,因為計算的劣勢,我們才發明了算盤和計算機,因為怕冷有了衣服,因為近視有了眼鏡,因為不能飛所以有了飛機。人類的發展,從來都是增強自己,而不是造出新的‘類人’。”
“我認為AI的目標應該是對大腦不足的補充,是基於大腦延伸的產物,更應該叫做augmented intelligence(智慧擴增)而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t(仿智)。很多科幻大片所展示的,實際就是大腦的增強與延伸,比如最新這期的X-man。一些當下新技術的追求,實際也是大腦的延伸與控制。比如VR和AR,實際就是通過欺騙你的視覺、聽覺來欺騙大腦。如果未來我們的增強技術能夠跳過cheat(欺騙)大腦階段,實現hack(黑掉)大腦,那將出現什麽情況?前者是繼續按照大腦的規則,而hack是改變大腦的規則,舉個例子,我們用新材料和納米技術將部分神經元替換掉,可以將你以前認為的醜陋變成美麗。無中可以生有,那‘駭客帝國’將變成現實。”
愚公移山
陳天橋喜歡用“超級英雄”的能力來類比某些大腦技術,他認為這些科幻片的場景在未來會成為現實:“我們這代人是非常幸運的,甚至有可能看到人變成‘神’。實際上對於古人而言,我們已經是‘神’了,比如我們能通過設備萬里傳音。《X戰警》里的人物對現實來說可以算是‘神’,其中最強boss(Professor X)的能力便是大腦。現在我們都在追求電腦和AI,但忘了對自身的研究,我覺得‘進化與改變人類’,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以超級英雄類比,那陳天橋應該是鋼鐵俠,他們的“超能力”都是“有錢”、又“有瘋狂的理想”。
陳天橋的瘋狂理想面前,橫亙著一座大山: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在很多人看來,翻爬這座大山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
但陳天橋不僅一頭紮進其中,還設計了清晰的規劃,他給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描繪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借力”,通過捐贈世界名校、團結真正的世界級腦科學“大拿”,形成長期的戰略合作和夥伴關系。
研究院正與哈佛醫學院、卡耐基•梅隆等機構談捐贈事宜,在國內,研究院也聯絡了複旦、浙大以及中科院的校長與教授,相關捐贈與合作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借力的基礎上,盛大的第二步是“育力”,即通過捐贈年輕科學家來培育下一代研發的中堅力量。
陳天橋希望借鑒VC(風險投資)的模式完成捐贈,挖掘、培養真正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我每年捐100個,連續幾十年,這里面出一個諾貝爾獎,那也算我們對人類有所貢獻了。”
盛大的第三步是成立大學Tianqiao&Chrissy Chen University,按照陳天橋的規劃,這所大學將成為全世界唯一一所以最終解決“我是誰”這個人類終極問題為使命的大學,他們將以大腦為軸線,垂直整合神學、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性大學。
從探索禁區到開發禁區以至於成“神”,一切看似瘋狂且無跡可尋。踏入腦科學領域的那天起,陳天橋便深知,自己面臨的將是巨大的付出和漫長的等待。
期間,他可能面臨數不盡的失敗,“即便失敗,至少我們也為後人明確了哪些路是行不通的。”陳天橋說,但是“如果實現哪怕一點點突破,也將是比Google更大的成就。”
至於實現“小小突破”的時間,陳天橋則不做任何預期,因為這是一件很“小白”的事情。
“我曾和哈佛的一位院士討論‘造夢’的可能性,並且詢問時間,對方思考了一下說,50年能實現。”陳天橋說,“我明白他的意思,實際就是在委婉地告訴我,你就別指望能實現了。”
對應時間上遙遙無期,陳天橋做好了愚公移山的準備,他的家人同樣如此。雒芊芊是陳天橋捐贈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她親自主導了與加州理工的整個談判過程。
甚至,夫妻兩人還商定,只留保障生活的錢給孩子,其他全部捐出,第一期的10億美金花完後,將有第二筆、第三筆……陳天橋現在不談錢,但依然是最會賺錢的人,而現在,他所有的賺錢,都只為一個目標:推動腦科學發展前進。
“有些成果我可能等不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不願意將錢捐給腦科學領域。”陳天橋說,“我看不到,但是我還有我的孩子,他們會看到。”決定投身其中的時候,他鄭重其事地告訴小女兒:爸爸要去移走一座大山。
陳天橋還是那個陳天橋,常人難以理解的陳天橋。
13年前他要做盛大盒子,輿論無人能懂;13年後,懂他的人依舊寥寥。
和13年前一樣,依然有無數人說他太超前了,華商韜略也就此提問:你是否擔心,會像當初的盒子生態那樣,此路你開,此樹你栽,但卻後人乘了涼?
“是的,這確實會是企業家的悲劇,但這不正是一個慈善家的目標麽?”他認真地回應道。
4月8日上午,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醫生張雯的診室走出一位化療病人。
“他剛開了一個療程的化療藥,有美羅華和白蛋白紫杉醇,雖然掛號費個人承擔比過去多了7元,但是藥費比過去少花了3000元,這是這次醫改後患者實實在在得到的。”張雯對第一財經表示。
這是北京市醫療系統在經過4月7日的徹夜未眠之後的最好答案。
4月8日,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共計3600余家醫療機構正式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這是切斷“以藥養醫”,扭轉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規範醫療行為,改善患者就診體驗,同時遏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逐步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推促分級診療制度形成的重要改革舉措。
北京啟動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在醫改的歷史上重重畫上了一筆。
醫改轉折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醫改領導小組成員對第一財經描述了這場切換戰役。
4月8日 0:42,系統切換完成。
“藥品價格順利調整”,“全體臨床醫技科室:信息系統切換提前完成,請各科開始測試醫院信息系統(HIS),確認可以使用後,請各科值守聯絡人向信息中心報告”。
4月8日 1:00,各科室陸續報告新系統運行正常。
“內科已開始試用,一切正常”,“頭頸外科新系統經測試,可用。可開藥、可打印抽血及檢查申請單”, “胸外科各病區測試正常”,“功能檢查科心電圖和肺功能測試正常”……
4月8日 3:00,第一筆“真人真卡模擬交易”成功。
4月8日 7:20,門診第一個測試號成功!
這一夜,整個北京醫療系統的10萬醫務人員迎來了一大轉折:北京市3600多家醫療機構同時進行了信息切換,過去的藥品價格信息系統、掛號系統、部分醫療服務項目費用,都在8日零時起開始了改變。
“一切都很順利。零時切換,8日早晨8點門診,沒有出任何問題。明天(10日)我們將提前半小時掛號,醫院領導和醫務人員將提前一個小時展開工作。”北京市婦產院副院長陰赪宏對第一財經表示,這次醫改設置了醫事服務費,降低了大型PET/CT和核磁共振的費用,同時提高了部分手術費和護理費等,有助於改變調整原有的就診秩序,也體現了醫療服務的價值,有望改善患者的醫療體驗。
“為了迎接這次改革,我們特別對8日門診的醫生和10日門診的醫生進行了特別的培訓,因為8日是第一天;10日則是周一,門診病人最多。”陰赪宏說。他表示,從截至9日的情況來看,患者關心較多的問題是三個‘費用’——特需醫事服務費、超聲費用、生殖醫學科費用報銷。目前特需醫事服務費沒有變化,還是分為100元、200元、300元三個類別;超聲檢查的費用醫改前後也沒有變化;生殖醫學科涉及的所有費用均需自費不能報銷,包括醫事服務費。”
“北京市將在取消醫院15%的藥品加成基礎上,設立醫事服務費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其中,就醫事服務費來說,按醫院和醫生級別來分,醫事服務費從20元到100元不等。就醫療服務價格來說,改革選擇了435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其中,中醫、護理、手術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技術風險大的項目價格有所提高,CT等檢查費用有所降低。”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告訴第一財經。
3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北京市醫藥分開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共計3600余家醫療機構,包括全市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及自願參加醫改的社會辦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全部納入改革範圍。
《方案》指出,按照“總量控制,有升有降”的原則,改革將保持全市醫療費用總量基本平衡,價格水平“一升兩降”。
“一升”指的是上調床位、護理、一般治療、手術、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如普通床位費從現行28元調整為50元,二級護理從7元調整為26元,闌尾切除術從234元調整為560元,針灸從4元調整為26元等。
“兩降”一是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設備檢查項目價格,如頭部CT從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從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從10000元降低到7000元;二是指通過配套取消藥品加成和藥品陽光采購降低了藥品價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根據測算,調整後患者費用總體負擔水平沒有增加。
“這次醫改是經過了5年的試點後啟動的。試點經驗顯示,取消藥品加成設置醫療服務費,老百姓的醫療費用是下降的,同時醫保基金保持持平。所以才在全市進行了啟動。”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對第一財經表示。
他認為,這次醫改更好的體現了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在本次改革中的支撐作用。“在之前的試點時,北京友誼醫院就出現了明顯的分流,過去很多人都掛專家號,現在很多人掛普通號,特別是慢病患者,一年看一次專家就可以了,其他時候完全可以普通醫生來診療。”
陽光采購有望節約28億
在北京的這次醫改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藥品的陽光采購。它降的不僅僅是取消的15%的加成,而是通過陽光采購,一年節約藥費28億。
取消藥品加成,藥品在公立醫院零差率銷售,比之前“以藥養醫”的狀態下,單價平均降低15%左右。但是,藥品從藥企進入醫院的中間環節“價格水分”,還須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改革配套跟進。
在醫藥分開改革同時,北京正式啟動醫藥產品陽光采購平臺。新平臺不再由政府部門集中招標,而是通過市場杠桿,引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進入平臺,通過競價議價的方式,確定藥品品種與價格,按需采購。每家醫院交易的采購價格、采購量,在陽光采購平臺上公示,並接受各方監督。
針對市場供應充足的常用藥品,北京醫藥產品陽光采購平臺動態聯動全國省級采購最低價格和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采購價格,動態調整平臺可采購目錄中所有藥品的最低參考價格,並開設價格預警功能,實時預警具體采購過程中的過高價格。
“關鍵措施是,北京將公開全市各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價、采購量,打造一個藥品采購信息完全公開、透明,可質詢的市場競爭環境。”方來英表示,“北京大型醫院集中,醫療機構眾多,臨床用藥采購量大,對藥品品規、質量的高要求,也是全國多地臨床路徑和處方規範的‘引領’。這些,對藥企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和機遇。因此,北京的藥品陽光采購平臺,有信心引導北京地區公立醫療機構的在用藥品價格,最終平穩處於全國同品同規藥品售價的較低水平。”
按照2015年北京市公立醫療機構全年藥品采購量計算,藥品采購價格平均下降8%,全市公立醫療機構每年可節約藥品采購費用約28億元,這將為深化醫改特別是公立醫院從“以藥補醫”轉向“依靠優質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調整騰挪空間。
針對臨床救治必須且不可替代的低價、短缺藥品,平臺將直接掛網采購,只對該藥品上市合法性的材料(質量、安全性審查)予以審核公示,不再對其價格設置全國最低參考價,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引導采購者接受動態調整的供應價格,鼓勵藥企積極供貨,緩解低價短缺藥品的臨床供應緊張、甚至斷貨的“困局”,努力讓百姓“用得起、用得上”。
臨床上,由於價格太低造成缺貨的維生素B12註射液雖然從0.21元/支漲到1.3元/支,但仍屬於低價藥品範圍。
方來英表示,“對此類產品,我們通過市場機制鼓勵企業積極供貨,避免低價藥退市風險,也將聯合價格部門對漲價藥品開展進一步跟蹤調查。對於臨床必需但市場短缺的藥品,北京市醫藥集中采購服務中心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建立了15個短缺藥品監測站點,實時收集藥品短缺情況。與藥監、經信、發改委等部門協作,一方面委托市藥品應急儲備機構對短缺藥品進行承儲,保障藥品供應;另一方面協調本市合規藥企安排生產以滿足臨床需求。”
2016年,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已協調北京市醫管局、朝陽區、延慶區作為本次陽光采購的試點單位,攜所轄醫療機構在平臺上完成藥品的品種與供應價格的確定。根據上年度采購狀況,3家試點采購主體所談判擬采購的(藥品)品種占全市采購品種的75%,這部分產品的采購金額約占全市采購金額的98%。加上醫藥分開改革同步在全市推開,藥品在公立醫院取消15%政策加成,零差率銷售。不難算出,改革措施配套,對於公眾來說,藥價的綜合降幅,不止15%,而是在20%左右。
據央視新聞消息,外交部長王毅18日宣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至15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將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並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
應習近平主席邀請,目前,28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確認將出席論壇,這些國家包括阿根廷、白俄羅斯、智利、捷克、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肯尼亞、老撾、菲律賓、俄羅斯、瑞士、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柬埔寨、埃塞俄比亞、斐濟、希臘、匈牙利、意大利、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巴基斯坦、波蘭、塞爾維亞、西班牙、斯里蘭卡。
二○一七年三月十五日,是《壹週刊》創刊廿七年,同事們都想展望將來,共識是邁向廿八周年;過去幾年,傳媒生態巨變,經營了廿多年的《壹週刊》亦要急速轉型,加入《壹週刊》廿七年的社長楊懷康叮囑一句:「無論怎樣變也好,留番一點《壹》仔的血脈!」什麼是《壹》仔的血脈? 為籌備「邁向28周年」的內容,翻查由第一期許冠文為封面的昔日《壹週刊》,感覺回味無窮,《壹》仔就是「估你唔到」,原來九三年陳惜姿曾專訪梁振英,范徐麗泰割腎救女是九六年的封面故事,九一年的封面「買樓原是夢」,今時今日也啱聽,崩牙駒由九十年代廝殺到一九九九,坐牢十五載後出獄也是封面人物;回味《壹》仔的報導,會嗅到「嗰朕味」,相信就是社長說的「血脈」,如何把《壹》仔這點血脈,透過另一平台承傳及呈現下去是我們的目標;以下三位前輩:包括曾任《壹》仔副總編輯的堅哥(葉一堅),三十二歲當上老總的沙膽虹(張劍虹),以及仍為本刊執筆的尊子,為我們細數《壹》仔的血脈。邁向28里程碑 15/03/1990 第0001期 《壹週刊》以許冠文「我想做總統」為封面創刊,內容包括壹號頭條、壹手興家、壹週專題、金峰集、壹些事壹些情。 06/07/1990第0017期踢爆身為交諮會主席的譚惠珠持有家族的士公司的1/5股份而未有申報利益,奠定《壹週刊》做調查新聞的路向。 08/02/1991第0048期首辦「壹電視大獎」,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民意調查,選出電視演員中十大最受歡迎的男、女藝人,最受歡迎劇集,以及最受歡迎和最令人厭煩節目。 13/11/1992第0140期記者北京追訪九廣鐵路公司廣告鬧鬼事件,道出事件的來龍去脈,該期《壹週刊》更一度再版。 01/01/1993第0147期記者為末代港督作個人專訪,成為92年度風雲人物。 26/11/1993第0194期以「灣仔之虎」作封面故事後,《壹週刊》受襲,寫字樓遭破壞,黎智英住所更被擲汽油彈。 01/09/1995第0286期採訪大陸軍演期間,《壹週刊》記者屈穎妍及攝記謝明莊被帶往國安局軟禁6日5夜。 12/01/1996第0305期以范徐麗泰割腎救愛女為封面。 17/05/1996第0323期以物業買賣為主的明珠興業主席黃坤兩年賺60億成為神話。 25/04/1997第0372期廉署歷時23年的「打老虎」行動依然繼續,本刊追查總華探長呂樂的財產約有一億元,是四大通緝犯之冠。 23/05/1997第0376期澳門因爭奪賭場利益致腥風血雨,澳娛大股東霍英東直言北京政府應收回澳門賭權。 15/08/1997第0388期一場置地收購戰,神秘慈善家「何伯」何英傑資產大曝光。 19/12/1997第0406期借貸過度,身家由零到廿億,一鋪玩完,神童輝(羅兆輝)神話破滅。 27/02/1998第0416期經97樓市轉角,98年頭一度小陽春,雖然可推售樓盤達3萬7千個,但本刊以「不要買樓」為封面故事。 23/10/1998第0450期本刊於美國普林斯頓直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並在崔家訪問其妻女,揭開這位教授的秘史及成功之路。 12/03/1999第0470期以高科技包裝硬推矽谷概念,數碼港內幕竟是特首、財爺明益李澤楷。 03/09/1999 第0495期 專訪「豪宅大王」秦錦釗,分析曾雄踞舊山頂道的建萊集團瀕臨爆煲。 19/11/1999 第0506期 千禧年將臨,本刊出版千禧名人錄特刊,其中記者遠赴蘇格蘭農場訪問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前港督麥理浩夫婦。 18/05/2000 第0532期 賣疳積散的陳標記被漁護署捉去猴子「金鷹」,經本刊報導後社會廣泛關注,因禍得福,陳標記被發還金鷹後更可於啟德跳蚤市場以十元租金擺檔。 19/10/2000 第0554期 飛往巴黎專訪第一位華人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 02/08/2001 第0595期 專訪龔如心,獨家披露丈夫王德輝兩度遭綁架內幕以及其生活點滴。 03/07/2003 第0695期 董建華執政6年,03樓市跌入谷底,沙士應對失策,七一民怨大爆發,50萬人大遊行,不少人手持本刊掟老董蛋糕封面上街。 04/12/2003 第0717期 高級警司冼錦華因好色而墮落,成為回歸後首位最高級入獄的警務人員,本刊詳盡分析其自毀之路。而02年中事發後,一哥曾蔭培更手持《壹週刊》封面於立法會狂砌廉署,導致警廉關係一度惡劣。 24/08/2006 第0859期 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在中環當眾被狂打至重傷,何俊仁不排除幫十姑娘惹禍。本刊曾於5月時訪問何俊仁與十姑娘何婉琪,何被問到「驚唔驚」時表示「接得呢單 case就無得驚,驚就連律師都做唔到」。 14/12/2006 第0875期 分析06年風雲人物李兆基的投資秘笈,如何2年賺500億。 29/02/2008 第0938期 新地主席郭炳湘與紅顏知己唐錦馨關係曝光後,本刊揭郭炳湘三段情史。而其後更展開兄弟爭產、反目,以致弟弟入獄。 28/08/2008 第0964期 揭自稱為龔如心千億遺產繼承人的風水佬陳振聰,炒燶蒙能,結果輸$5億。 22/03/2012 第1150期 特首選戰互爆黑幕,本刊到深圳南山區的紫荊山莊直擊選委陳智思名下公司的中港車和中聯辦車輛頻頻出入,消息指港澳事務協調小組副組長、政治局委員劉延東逐批接見本港選委,中央出手挺梁踩唐,梁振英鐵腕治港時代展開。 26/07/2012 第1168期 家長力抗吳克儉以致國民教育腰斬,結果成就了「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學民思潮」等組織。「學民思潮」更成為年度風雲人物。 18/07/2013 第1219期 入獄十四年零七個月的澳門教父崩牙駒(尹國駒)出獄後首度開腔:「我要做嘢。」 02/01/2014 第1243期 獨家專訪藏身四季酒店的42歲千億庄家股壇奇人肖建華。親自道出他與太子黨及財金名人的關係,以及手上千億資產的操盤心得。 02/10/2014 第1282期 928雨傘革命的展開,記者親歷催淚彈煙霧,與市民一同記錄79天的抗爭。 07/01/2016 第1348期 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失蹤前專訪「我唔敢返大陸」。 29/12/2016 第1399期 橫洲黑幕風雲,朱凱廸揭官商鄉黑勾結,高票當選立法會議員,人身安全一度受威脅,成為年度風雲人物。 《壹週刊》是逼出來的 葉一堅,人稱堅哥,在傳媒行業打滾三十九年,直至去年在《蘋果日報》社長崗位上榮休。今年適逢是《壹週刊》創刊廿七年,曾在一九九五年任《壹週刊》時事組副總編輯的他,當然有很多回憶。 堅哥在《壹週刊》的日子不算長,大概是一年多,其後他就被肥佬黎委以重任,調去開創《蘋果日報》。他之所以被器重,當然也跟他在《壹週刊》的戰績有關,在此期間,他將《壹週刊》的踢爆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訪問堅哥,談廿多年前往事,他仍是一貫謙虛,認為《壹週刊》當時的成功,全因為當年旗下猛將如雲,自己差不多是「唔使點做」,每週只是負責安排些版面工作,當時有兩大筆神坐鎮,分別是今天已轉為建制派頭號打手的屈穎妍,和在中大新聞系任教的陳惜姿。「咁你話啦,我當時邊度需要改稿呀!」把自己的功勞排到最後,或正是堅哥成功之道,如何用人比自己如何「好打得」更重要,而他把《壹週刊》真正能上位的核心,歸功給肥佬黎,《壹週刊》成功是肥佬黎壓力下逼出來。 開會好大壓力 「嗰時肥佬開會坐喺度聽,聽聽吓話呢隻古仔好哦,做大佢,咁我哋當時好大壓力,如果上版隻古仔唔好,肥佬就會話×!」一班新聞系出身的文人,對着肥佬黎橫空而來的創意,和衝口而出的江湖口吻,大家都顯得戰戰兢兢。「肥佬咁大嚿,同佢開會真係腳都軟呀!」堅哥說時不停哈哈大笑,又完全感覺不到他當時「有幾驚」,倒像是老夫老妻甜蜜回憶多些,當年真是這樣痛苦?「我真係驚o架,但開會冇壓力唔得,冇壓力就唔好嚟開啦。」肥佬黎開會時製造的壓力,逼《壹週刊》中人人都不敢慢下來,拼命去找更好的「古仔」,或者在題材上找突破,開會的壓力變成逼同事做得更好的動力。 經典鋤報文化 《壹週刊》開會壓力大,幾乎行內所有記者都知,但最大壓力的會,則要數鋤報會(內容檢討會),這是《壹週刊》的傳統,每期週刊出版後,大家就會對即期內容進行檢討。開會的原則是要夠「狠」,大家互相抨擊故事有何不完善之處,絕對不能留情面。以前甚至有個傳聞,雖然肥佬黎後來否認了,但卻在公司內傳了多年。「就係開開吓會,肥佬黎走出來同呂家明(時事副總編)講,喂!左邊第一個著紅衫嗰個,右邊著白衫嗰個炒咗佢,佢哋開會冇嘢講嘅。又試過在鋤報會突然對住某人講,喂!你嚟鋤報冇嘢講o架,你嚟歎冷氣呀?」開個會就可以失去份工,從此每個人打足十二分精神去開會,而且鋤得一個比一個勇猛。大家被迫要鋤內容,鋤自己同事,還要大大力的鋤,為了避免自己被人挑剔內容不夠好,每個人做的故事都精益求精,每個故事都精彩萬分。「個文化就係咁,我覺得鋤報呢個制度就係要逼人進步。」 封面要不惜工本 對雜誌來說,封面決定了每期的銷量,所以如何搞好一個封面是最重要課題。「嗰時做一個封面係不惜工本,因為個封面係點,就決定你嗰期賣唔賣得,我哋好認真去做一個封面,例如我哋做酒店雞竇去揭露當時社會現象,個封面設計係由鎖匙窿望入去,就要專登租間酒店房去睇實際情況係點樣。」到了封面起題時,更是花費大量時間討論,而此時肥佬黎往往是天馬行空,江湖街頭術語盡出,目的就是要直接和傳神,讓讀者一看就有興趣。「例如呢條題呢,雞竇殺入四五星酒店,我印象中就係肥佬黎起,肥佬黎起題無章法,冇文法,我哋讀新聞系出來,覺得唔通哦大佬,雞竇係名詞,點樣殺入酒店呢?所以大家又討論,最後結論都係雞竇殺入得哦,雞竇感覺多人呀嘛,結果嗰期又真係賣得。」不扮高深,只求傳真,這是《壹週刊》創刊時的口號,在肥佬黎帶領下,可謂發揮到盡。「有個封面係偷食二奶村,又係好多人討論,咩叫偷食二奶村,邊個去偷食先?二奶村係名詞,識去偷食咩?但呢個題目又係賣得哦。」封面如何傳神,賣一個感覺,這就是《壹週刊》多年來累積的經驗。 以前猛將如雲 《壹週刊》最輝煌時,一年可以賺九千萬到一億港幣,記者每年分花紅分到笑,那些機會,可不是現在面臨困局的記者能想像。從零開始,《壹週刊》開創多元化題目類型,這都是以前報人聞所未聞的方式。「我諗以前古仔係精彩好多,好多新瓣數開出來,譬如話張劍虹帶領富豪Beat,起富豪底富豪間屋,富豪身家,富豪嘅老婆,富豪嘅仔女,富豪嘅車,每一個題目就係一個封面,以前好輝煌。」但要數《壹週刊》最經典文化,就當然是踢爆系列,把社會上不為人知或陰暗的現象,由記者去親身接觸,並加以踢爆。「另外又走了一條路出來,一系列咁,你想睇富豪嘅嘢,《壹週刊》實有,情色嘅《壹週刊》又有啊,嗰時仲有好多踢爆,買咗《壹週刊》就肯定有一隻。」《壹週刊》創刊廿七年後,堅哥認為新聞種類已改變,目前政治新聞更精彩,相反社會新聞就失去了光彩。「以前社會多罪案,多古靈精怪事,依家社會進步,經濟好咗,大賊都少咗。」將來?他相信紙媒有機會轉型成功,創造另一個黃金時代。「係要轉型轉手機啦,做紙媒好難做,其實做傳媒都好難做,如果轉型成功,我覺得最大可能轉型成功嘅人,就係黎智英,如果我哋都唔得,其他傳媒更加冇可能,摸住石頭過河啦。」煙癮起,堅哥說要上天台「扯一口」先。 要做榕樹頭講古佬 張劍虹,人稱沙膽虹,九一年加入《壹週刊》,九四年出任《壹週刊》總編輯,現為《蘋果日報》社長。 上週四,有線宣布賣盤告吹,吳光正亦將向有線閂水喉,本刊即時新聞立即講講吳光正當日創辦有線的古仔。翻查本刊資料室,一大疊吳光正舊報導就在眼前,其中一篇165期《壹週刊》的「封面故事」,是關於吳光正與誠哥的恩恩怨怨,當日處理這單新聞的,是《壹週刊》前總編輯張劍虹,他指有線與和黃旗下的衞星電視當年鬥得你死我活,吳光正理應憎誠哥,故立即找他問個究竟,果然吳光正罕有接受本刊訪問,在訪問期間曾多次說:「『好犀利,有人好犀利』,佢猛喺度講喎。」有關富豪的故事,《壹週刊》做好多,由富豪密室、富豪大宅、富豪左右手、富豪女婿,以至隱形富豪。幾乎每個本港富豪,都有一疊「快勞」,張劍虹九一年加入《壹週刊》後,第一篇報導就是徐展堂,「徐展堂嘅資料有好多,又話佢做軍火,又呢樣嗰樣,又要查冊又起家底,由佢做什麼開始,每幢他持有的大廈都去查。」結果做了封面故事。 後來也有劉鑾雄、崩牙駒及張子強等傳奇人物的報導,他憶說:「大劉好多片片段段的故事,又收購呢樣,又收購嗰樣,無人去整理佢,可以整理做篇傳奇,讀者可以慢慢睇。崩牙駒,我哋喺澳門訪問完佢,跟住《時代》雜誌都訪問佢。張子強又係《壹週刊》做,一路跟個個案,他被拉之時,做了十八頁的傳奇。」這些「以人為本」的故事,至今不變,早前於四季酒店神秘失蹤的富豪肖建華,本刊一四年已開始在四季「捕捉」他,因而有多張美女保鑣圍住他、他在平台看書等珍貴照片,張劍虹指這正是《壹週刊》的價值,「呢條友點樣呢,點落嚟呢,點出身呀?他跟大陸是什麼關係,怎來的?人際網絡是怎樣?跟十九大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好完整去做,讓讀者可以保留這份報導。」 《壹週刊》創刊,張劍虹說別的週刊只有十人團隊,我們有成百人,大部分人一星期只做一篇報導,當時任職編輯的他在想:「一個星期寫一篇稿咁少?咁得閒?」不過做落才發現每個報導都是尋根問底,連表面上無關痛癢的都要知,「我哋同報紙唔同,雜誌要story telling,好似榕樹頭講古,個古仔應該點樣講呢,個古仔應該由邊個鏡頭入呢?要有好多細節,邊個同邊個食飯呀,食乜嘢呀,佢喺陸羽點了幾碟點心,蛋撻定乾蒸牛肉呢?都要寫埋o架。除了有主角,還要有情景,周圍好多嘅嘢襯托佢,咁隻古仔咪引人入勝。」事實上,要在本刊出一單報導或是封面故事,記者和編輯要好像「十八銅人」,事關每個星期都有上版會、封面會,要好似銷售員般向老總和社長「Sell古仔」,早年《壹週刊》創辦人黎智英都有參與,評語往往不留情面,張劍虹憶說:「有人提議用公屋做封面,老闆話公屋唔得喎,我哋話『唔係o架,好多人住公屋』,老闆話『米夠多人食,又唔好用米做封面』。」還有一次,「肥佬黎叫大家去開會,成個財經組,我喺度。(黎智英拍枱)唔一定要財經組o架,法例無規定要財經組o架,香港無一條法例規定要有財經組o架。」因此《壹》仔記者除了要做足功課,做靚隻古仔,面皮亦要練得幾呎厚。 畫到白頭尊子:《壹週刊》人工高、糧期準嘛 尊子的專欄,自創刊便在《壹週刊》出現。由初期只畫一版,到時事、娛樂各自成冊,他的地盤亦擴展至B書。左右開弓,內容都不離政治。這位「天字第一號」作者,正職卻在《明報》,直至兩、三年前退休。其他秘撈不勝枚舉,「通常都係為人情。編輯叫到,就畫啦。但畫兩、三個月,就唔再畫。」唯獨在《壹》仔畫足廿七年,從無間斷,「《壹週刊》人工高、糧期準呀,哈哈哈。」「呢度限度細,有個位俾你,基本上係自由發揮。」同偕白首,果然離不開麵包與自由。 敝刊出糧仍然準時,至於人工高嘛,不彈此調久矣。《壹週刊》九○年創刊,尊子剛剛走入大眾的視線,其實當時他畫政治漫畫已逾十年,「之後都有記者問:你好似突然出現嘅?原因係之前大家睇唔到漫畫,就算睇咗都唔記得。有大事發生,大家搵opinion leader,漫畫係其中一個表達嘅媒介。」六四餘波風起雲湧,尊子早期在《壹週刊》的專欄,三兩句之間總不離移民。試過有讀者跟他說,因為受他的漫畫影響,才決心做二等公民,「我好詫異。原來自己責任都幾大。」尊子筆下的鄧伯爺、大隻江與八字鵬,看似滑稽,卻手執刀刃,嚇得人雞飛狗走,「有啲人話『貧賤不能移』,移民嘅通常都係中產,對前途憂慮。」惟傳媒人跑不掉,「報紙佬嚟嚟去去都係嗰拃,去到外國唔識英文,做唔到其他嘢,都係留喺度多。」那你為何留守?「其實又睇你對工作的熱誠度。我哋呢亭人,去到安樂的地方,可能仲慘。做記者,係要見證一啲嘢。」往後他見證了香港的起落,也見證了傳媒行業的盛衰。早年尊子駕綿羊仔親自送稿,足跡隨壹傳媒由鰂魚涌跑到長沙灣,「編輯通常都好精嘅。去到見到佢哋懶懶行,就知真deadline未到,下次又遲啲。」進入電腦年代,又試過臨埋版才發現光碟故障,要漏夜再送。到九八年敝公司搬入堆填區,走一趟猶如坑渠潛行,「嗰陣架綿羊仔已經劏咗啦。」 千里走單騎的浪漫不復再。尊子現時住太古,去年立法會投票日,苦候三小時仍未見家鄉,用手機邊畫邊等,仍能趕及死線。只是傳統報刊的地盤買少見少,新一代漫畫家在網上崢嶸,心血卻不能帶來收入,「好似Martin,好火爆,佢正職都係做design嗰類。畫得好好,但冇報紙用,因為全部都歸晒邊。」「如果係建制派,你畫得咁好,可能《文匯》、《大公》會搵你。不過畫漫畫嘅,呢類人比較少。《文匯》、《大公》都有(政治漫畫),不過通常畫得比較差,哈哈。」「下一波嘅傳媒生態,未必以賺錢為目的。好似玩indie音樂咁,目的係表達自己嘅意見。有人欣賞、做歌星發咗達,係另一回事。」一機在手,人人是記者,記者卻沒有糧出,「大家都喺漁村,有魚個個都捉,你唔會賣魚俾隔籬?」大勢如此,筆者都係時候收山,「哈哈,轉行畫漫畫啦。」 前程暗淡,移民又再次成為香港人的共同願望,但尊子總是樂觀得無塵無玷,「而家嘅好處係世界變得好快。明明呢一刻絕望,突然又有啲希望走出嚟。我哋上一代,一世人只等一次轉機。但過去呢廿幾年來,或者對我來講,過去呢六十年,已經轉變咗好多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彼此相長,「問題出現得快,自然會有解決方法。大家鬥快時,其實加速咗社會發展。」變幻原是永恒,政治人物的臉容,亦隨着企位而改變,「有啲人明顯係唔同咗。好似范徐麗泰,由初初見佢靚媽咁,到而家變咗阿婆。」葉劉由掃把頭變西環棄婦,「其實佢算keep得唔錯,只怪而家啲電視太高清。」至於梁振英,更是有諸內、形於外,「以前佢唔係企喺前台,冇乜機會畫。佢上場短短五年,都變咗好多。由本來neutral,到而家要加啲辣醬。」689在尊子筆下愈來愈窩囊、樣衰,只怪相由心生,「當然啦,你睇我個樣都知。」 尊子,原名黃紀鈞。七八年在中大藝術系畢業,曾任教師,並在《新晚報》和《百姓》畫漫畫。後來加入《明報》,曾任記者、美術編輯、副刊採主。八三年接替逝世的王司馬,在《明報》畫政治漫畫。九○年起在《壹週刊》主理「尊子專頁」、「黃頁FUN類」等專欄。九五年,筆跡擴展至《蘋果日報》。 撰文:麥景慶、梁佩均、蔡慧敏[email protected] |
數據港發布公告稱,近日,公司收到了阿里巴巴采購部關於《HB33機房項目需求意向函》,公司擬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建設HB33數據中心,用於向阿里巴巴提供數據中心托管服務。數據中心服務費總金額經測算約為28億元,服務期限為數據中心項目驗收通過之日起10年。
公告顯示,2016財年阿里巴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11.43億元、凈利潤714.60億元。
公司表示,本意向函對公司2017年度總資產、凈資產和凈利潤等不構成重大影響,將增加公司未來幾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提升公司業績。同時,正式合作協議的履行有利於擴大公司在批發型數據中心領域的市場份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