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立場 菲總統改口親日
1 :
GS(14)@2016-10-27 06:02:29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昨繼續訪日,跟首相安倍晉三會面。先前高調發表親華言論的他口風大轉,表示與中國的合作「僅限經濟」,更揚言在南海問題上會站在日本一方。
與華合作僅限經濟
他下午到首相官邸跟安倍會面,指菲國持續是日本的忠誠夥伴;提到南海問題時,一方面說現在不是談南海問題的時候,但又指「日本和菲律賓處於同樣的狀況,希望追求和平、依據法治和平地解決問題,必要時會站在日本的一方」。他又形容日本是「比兄弟更親」的盟友。安倍歡迎杜特爾特與中國保持友好,但希望菲律賓遵從南海仲裁案的裁決,又指希望對方知道,為了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定,有必要與美國結盟。兩國同日簽署一系列經濟和軍事合作協議。日本將援助菲律賓建設馬尼拉鐵路、提供50億日圓(約3.7億港元)的農業資助,並向菲方提供兩艘巡邏艇和一架T-90空軍教練機。共同社/路透社/日本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7/19813379
劍指台灣 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習再推軍改 海軍大擴編
1 :
GS(14)@2016-12-06 03:56:01■中共啟動新一波軍隊改革,重點是規模及結構將重組。 資料圖片
中共中央軍委上周末召開「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被視為是繼去年底軍委改革會議後,又一次有關軍隊改革的重要會議。消息顯示當局決定啟動新一輪軍改,涉及裁縮陸軍、擴編海空軍、軍隊重組、地方軍區軍分區改制等重大變革,更被視為是收復台灣、應對東海及南海局勢而特設的動作。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指,這次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應對各戰略方向和重大安全領域現實威脅,按照調整優化結構、發展新型力量、理順重大比例關係、壓減數量規模要求,推動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部份陸軍將改組為海軍陸戰隊;圖為陸戰隊接受搶灘訓練。 資料圖片
■解放軍曾在內蒙基地模擬攻佔台灣總統府。
裁撤陸軍 撥海軍陸戰隊
有內地軍事專家認為,所謂「戰略方向和重大安全領域現實威脅」,目前主要指台灣、東海(釣魚台)、南海三地,它們構成了對中國領土主權安全的現實威脅,這次軍改着重點應是向解決這三地的問題傾斜,換言之,強化海軍、空軍將成為重點。據媒體披露,此波軍改將大幅裁撤陸軍,陸軍現有18個集團軍裁撤5個,其中多個兩棲或機械化師要整體劃歸海軍,變成海軍陸戰旅,包括駐杭州的第1集團軍第1師、駐廣東博羅的第42集團軍124師、駐福建連江的第31集團軍86師、駐廣西柳州的第41集團軍123師等。海軍現有兩個陸戰旅,擴編後將達10個旅10萬兵力,最終要追上美國海軍陸戰隊18萬人的規模。資料顯示,最近幾年中國海軍以每年20艘左右速度造軍艦。美國海軍分析中心報告稱,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270艘各型艦艇,其中逾百艘為大型遠洋作戰艦艇,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實力第二強的遠洋海軍」。消息顯示,陸軍縮編同時也獲強化組合,現有空軍強擊機團全部劃歸陸軍,各集團軍都要組建陸航旅,配備對地攻擊機、直升機,實現地空混編。據悉,此次軍改還要撤消全國各地的軍區(衞戍區、警備區)、地市軍分區和縣市(區)人武部。在省級設國防廳、縣市(區)設國防局,納入地方編制,負責國防動員、兵員徵集、民兵訓練、人民防空和國防設施維護管理等工作,實行地方和軍隊雙重領導;其幹部均由部隊現役軍官和士官轉任。戰時則受所在戰區指揮調度。有關軍隊非作戰體系的改革,包括軍隊院校轉制等也要全面推行。《解放軍報》微信號/內地軍網/《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5/19855634
美指中國南海偷走潛艇
1 :
GS(14)@2016-12-17 23:54:08■美國稱美軍海洋調查船的無人駕駛潛艇在南海國際水域被中國取走。互聯網
外電引述美國國防部官員報道,中國軍方在南中國海的國際水域「取走」了美軍的無人駕駛潛艇,美國政府已經提出正式外交照會抗議,要求北京立即交還。
解放軍戰艦捷足先登
事發於前日,美軍海洋調查船「鮑迪奇」號在菲律賓蘇碧灣西北80公里一處水域,準備回收一部用作收集科研數據的無人駕駛潛艇之際,遭解放軍一艘戰艦捷足先登,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形容「它是給中國取去」,強調無人潛艇上有英文清楚標明是美國政府的財產。美軍稱該艘無人潛艇為「海洋滑翔機」,專門用作調查海水鹽度及溫度數據,供繪製水下航道地圖和軍方聲納系統參考。美軍近年大力發展水下無人載具技術,今年10月曾經在蘇格蘭對外的海底,測試無人潛艇從水下向天空的無人機傳送情報,再通知地面部隊的協調作戰能力。根據紀錄,涉事的鮑迪奇號在2002年9月曾在黃海進行海底地形繪圖時,遭中國海監飛機驅趕,並被一艘中國漁船撞斷其拖曳式聲納。路透社/法新社/《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17/19868486
南海緊張人幣離岸價續「倒掛」
1 :
GS(14)@2016-12-18 10:53:45【本報綜合報道】中美兩國在南海國際水域爆發新一輪政治博弈,中國截獲及扣留美軍一艘水底探測器,使地緣政治升溫,拖累美股尾市由升轉跌,道指突破兩萬點大關受阻。此外,人民幣在美盤交易時段波動,離岸價人民幣維持「倒掛」。中美兩國政治角力,令人民幣在岸價(CNY)和離岸價(CNH)於美盤交易時段持續波動,在岸價弱過離岸價,維持「倒掛」。美盤交易時段,在岸價人民幣盤中最弱曾見6.9723,收報6.9701,升0.52%,為2008年5月最低收市。離岸價人民幣收報6.9665,升0.48%,最弱曾見6.9723,每百港元兌90人民幣。美股尾市亦轉跌,道指上周五收報19843點,跌8點;標普500指數收報2258點,跌3點;納斯達克指數收報5437點,跌19點。道指連升六周,上周累升0.44%;自美國總統大選後累升8.2%,今年迄今累升14%。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上周分別累跌0.07%及0.14%。英國富時100指數收市破7000點大關,全日升12點,收報7011點,創今年10月初以來最高收市。法股升14點,收報4833點;德股則收報11404點,升37點。
儲局代表撐加息逾3次
美滙指數上周五由近14年高位回落,收報102.95,跌0.07%。日圓滙價則收報117.96,升0.19%,為10個月收市最高;每百日圓兌港元收報6.5847。聯儲局宣佈加息四分一厘,儲局「鷹派」代表、里士滿聯儲銀行行長萊克指美國或有需要加息超過3次。今年具投票權兼聖路易斯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則指,儲局明年或開始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美國10年期、2年期國債孳息略回,10年期債息收報2.592厘,逾兩年最高;2年期債息則收報1.252厘,續徘徊六年高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18/19868850
南海再起爭端 菲曖昧撐華
1 :
GS(14)@2016-12-18 11:04:06■美國海軍「鮑迪奇號」。 路透社
【拆局】軍事專家黃東指,中國海軍在公海(實際是菲律賓專屬經濟區海域)當面搶走美軍探測器,是否符合國際法雙方各自表述。美方稱是在國際海域,中方還沒表態,但很可能以事發地為中方主張的領海九段線邊緣,一定自稱合法維權;因北京不承認南海仲裁。
■中國海軍「南救510」。
專家︰中國手法惡劣
黃東認為,事件關鍵是菲態度曖昧,因出事在菲專屬經濟區。但按國際海洋法,海洋研究同樣要沿海國批准方可,並非不涉主權,美國做法是否合法需要菲律賓證明。表面看來,中美雙方都有違反國際海洋法公約,不過中國手法更惡劣。有趣的是,事發之後的昨天,菲媒體引防長表示,此前對美國在南海使用無人水底探測器的事一無所知,美方在事發後才通知了菲律賓駐美大使。而菲總統杜特爾特外訪回國開記者會,回應美國智庫指中方在南海部署武器時說,他會擱置海牙仲裁法庭就南海仲裁案的裁決,因不想將裁決強加於中方;又重申會要求駐菲美軍撤走。黃東指,杜特爾特此舉等同幫了中國一把,「北京一定笑到牙都崩」!
黃東表示,中國要將南海打造成「後海」,作為核潛艇隱藏和反擊美國的基地,所以對美方在南海的偵察,特別是使用無人水底探測器十分敏感,「一方面,中國想阻擋美國的行為;二方面,中方要想在無人偵察器方面急起直追美國,發生搶探測器事件,一點唔出奇」。《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18/19869213
中方稱「友好協商」解決事件美艦南海接收被奪探測器
1 :
GS(14)@2016-12-21 23:41:49■美國海軍馬斯廷號驅逐艦昨接收被中國海軍打撈走的水底無人探測器。美聯社
上周四(15日)美軍一個無人水底探測器在菲律賓附近的國際海域被中國海軍撈走,事件發酵多日後,中方昨終在事發海域一帶將探測器交還給美軍。美媒報道,美軍派出一艘驅逐艦前往接收,而中方聲明稱是「友好協商」後交還,但美國國防部就直指,這次事件中國有違國際法例。中國國防部昨發表聲明,只簡單講述「經中美雙方『友好協商』,於12月20日中午在南海有關海域順利完成無人潛航器的移交工作」,該聲明沒交代詳情,包括有關海域所在。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庫克(Peter Cook)隨後在聲明指,當日將美軍水底無人探測器撈走的解放軍船艦510號,已將探測器歸還給美國海軍艦艇,地點就是上周四事發海域附近。
無人探測器任務符國際法
該聲明續指,美國海軍出動驅逐艦前往接收無人探測器,「馬斯廷號驅逐艦(DDG-89)在菲律賓蘇碧灣西北方50海里一處國際海域,接收該水底無人探測器」。庫克指上周四該水底無人探測器在南海國際海域的任務是完全符合國際法例,中方將水底無人探測器奪取行為,「與國際法及海軍之間的專業標準相違」。庫克在聲明中稱,已「透過恰當的外交途徑及軍事渠道」,將美方的擔憂表達給中方,並指已促請中方跟從國際法的責任,切勿再阻礙美方合法行為。美國廣播公司(ABC)引述一名美國國防部官員稱,相信該水底無人探測器自上周四被奪後,沒離開過涉事的解放軍船510號。
■美軍鮑迪奇號被中國海軍當面打撈走水底無人探測器。路透社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前日稱,中方有必要向國際社會解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反問:「日方太操心了,這件事與日方有關係嗎?」她又強調中方反對美方派出艦隊在中國海域測量,威脅中國主權,但指中美間的溝通、協商流暢。解放軍打撈美方水底無人探測器事件發生於上周四,當時美國海軍勘測船鮑迪奇號(USNS Bowditch)在南海工作時,一具水底無人探測器被一直尾隨觀察的中國海軍510號派出快艇撈走。美軍以無線電通知要求對方歸還,中國海軍不理會離開,事後美方抗議,中方一度聲稱當時發現一具不明裝置,為防危害駛經船隻及人員安全,才將它撈走。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就在Twitter兩度留言,先指中國在公海偷走美國海軍無人探測器,史無前例,隨後又指「我們應該告訴中國,他們偷走的無人探測器我們不想要回來,他們可以留着!」美國廣播公司/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1/19872145
菲「疏美親華」擱置南海仲裁
1 :
GS(14)@2016-12-28 08:12:09【中菲外交】除兩岸關係外,中菲外交亦是2016年的焦點。7月12日,海牙國際仲裁庭就南海問題作出仲裁,支持原訴菲律賓請求,裁定中國南海九段線無法律依據,變相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且把中國定性為「南海麻煩的製造者」。正當中菲關係就南海問題陷入緊張之際,新上任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採取「疏美親華」政策,令兩國關係回暖。踏入2017年,預計南海難起風雲。
否定中國九段線主張
2013年1月22日,親美的菲律賓政府單方面就南海爭端提起仲裁,海牙仲裁庭隨之設立,中方表示拒絕參與。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出爐,裁定菲方15項三大類訴求全達成,包括裁定中國「南海九段線」及歷史權利無法律根據;中國的人工島礁,包括台灣據守的太平島不享200浬專屬經濟區。中國填海造島侵犯菲權利、破壞海洋生態。裁決引起北京不滿,中國其後在南海舉行大規模軍演,彰顯捍衞領土主權決心。與此同時,南海仲裁亦引發中美在南海軍事對峙,美海軍兩個航母戰鬥群一度聚集南海,軍艦戰機抵近中方島礁偵察,挑釁意味十足。但事件很快現戲劇性變化。杜特爾特接任菲總統,採取和前任阿奎諾三世全然不同態度,與美國翻臉,擱置南海仲裁。10月率龐大代表團訪華,修補與華關係。近日杜特爾特重申,欲與中國共同開發南海,不想在南海領土爭議問題上與中國發生衝突,稱派兵奪黃岩島不可行。反之,險入僵局的中日關係,2016年絲毫沒解凍迹象。踏入2017年,隨特朗普的上台,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日前稱,中美關係將面臨新複雜和不確定因素外,中日關係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8/19878733
遼寧號繞台進南海美日台高度關注
1 :
GS(14)@2016-12-28 08:12:11中國解放軍唯一服役航母「遼寧號」編隊(圖),近日首次突破第一島鏈,經東海日本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作遠海訓練,引起美日台高度關注。據悉編隊隨後環繞台灣東南海域航行,並南下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有傳或於海南三亞軍港停靠。台灣國防部長馮世寬昨證實,台灣空軍曾出動RF16偵察機對遼寧號跟蹤監察,並稱台軍方未即時公佈,是因中方此前講明只是遠海訓練,加上日方也公佈遼寧號編隊的照片,台灣「應隱藏實力,而非故意展示實力」。馮又稱編隊並無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整個演訓平和,「都在我們對策之內」,呼籲台灣人民放心。不過台灣前國安局長蔡得勝本月初曾表示,遼寧號通過台海意味解放軍有走出近海、中海能力,兩岸軍力越來越懸殊。
日擬支援東南亞海上安保
此外據日媒周日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下年成立「海上保安國際合作機關」,支援東南亞各國海上警察安保機構。報道又稱「中國在南海活動越發活躍,日本將給予東南亞各國警備機構補給,盡可能防止與中國軍事衝突」,相關經費已列入日本明年預算案。中央社/日本《朝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8/19878983
遼寧艦繞台係煙霧?解放軍前中校:掩飾想在南海開戰
1 :
GS(14)@2016-12-31 01:06:26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加強互動,兩岸關係也變得緊張。前中共海軍司令部中校、出逃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的姚誠,在紐約接受《蘋果》專訪,他認為,解放軍攻台只是「打嘴炮」及放出煙霧彈,以掩飾意圖在南海開戰的最終目的。但他坦言:「一旦台灣宣佈獨立或與美國建交,解放軍已部署好隨時全面封鎖台灣島海域。」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祖家在安徽、1978年加入解放軍的姚誠,先後在北京、海南等海軍司令部服役,90年代中期參與台海軍事部署。1997年軍隊一次人事鬥爭中,他被判監7年;出獄後轉投婦女維權工作,至2013年再被判監1年多。今年1月,他經越南逃到紐約,以尋求美國政治庇護。近日,中共退將王洪光發表攻台言論,預測台海2020年爆發戰爭,更揚言「100個小時內就能取勝」。姚誠說,從軍事力量上看,解放軍對國軍確具壓倒性優勢,「台灣14個軍事基地,大陸有1,600枚地對地飛彈對著它,每個基地炸100多枝(飛彈),肯定炸得不像樣」。但另一方面,姚誠指中共攻打台灣,政治層面上弊大於利,「台灣最少一半人對抗中共,即使軍事成功佔領,也會出現人道災難」,屆時,美日韓聯軍便有藉口出兵干預,隨時爆發第二次太平洋戰爭,「與美軍相比(中共)軍力不佔優,沿海城市成為戰場,對政治、經濟皆沒有幫助」。事實上,中方近日釋出不少訊息,包括首次派出航空母艦「遼寧號」參加軍事演習,但姚誠認為只是「打嘴炮」,實際意義不大。相反,他認為南海爆發戰事的機會更高,「(攻打南海)能鼓吹民族情緒鞏固政權,石油資源豐富有利經濟」,他續指,解放軍在南海明年建成第四個機場,「取得制空權後,即使美國派艦隻到南海,也會成為戰靶」。雖然兩岸未必真正爆發戰爭,但姚誠透露,解放軍已部署好隨時封鎖台灣島四周海域,「封它二、三年,在海上放魚雷,不准外國人進入其海域及領空」。他補充,這舉針對台灣一旦宣佈獨立,或者跟美國建交,中共可封鎖台灣所有對外運輸路線,使其經濟崩潰,被迫靠攏中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30/19881610
卡爾文森號下周前往亞太區域 中美航母料南海首碰頭
1 :
GS(14)@2017-01-05 08:00:53兩雄碰面,山雨欲來。中國遼寧號航母元旦在南海演習,昨日有消息指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下周將出發往亞太區域,軍事專家分析中美航母很可能首度碰頭。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係緊張,南海軍事角力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引人關注。消息指美國第三艦隊宣佈卡爾文森航母戰鬥群大隊,將於1月5日或6日從美西聖地亞哥港出發,前往亞太部署,內媒解讀為「緊急部署遼寧艦周邊,往南海搗亂」,昨在國內互聯網上引起一陣譁然。卡爾文森航母隸屬美國海軍第二艦載機聯隊,母港為聖地亞哥,編隊轄驅逐艦DDG108,112,巡洋艦CG57,官兵7,500人;此次估計會在農曆新年後抵達亞太。
蔡英文同期美過境
中央電視台元旦播出遼寧號進行艦載機起飛和降落訓練,首度披露編隊轉往南海演習。遼寧號副艦長于璨維表示今年目標是令航母編隊全面形成,將會持續訓練,據報還會有島礁海陸空三軍合練。這就意味着卡爾文森和遼寧號有可能會在南海相遇。澳門軍軍事專家黃東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遼寧號未有咁快走,卡爾文森開入南海就會兩雄相遇,我覺得機會都係相當大。到時美方挑釁,中方又乘機炒作民族民粹主義。」卡爾文森此行恰逢台灣總統蔡英文月中過境美國之時,黃東稱認為勢成一文一武兩個火頭:「卡爾文森,同埋之前美軍B52轟炸機喺南海飛過,睇得出好有計劃同部署一波連一波嘅行動,奧巴馬最後十幾日唔使再畀面你,可以去到盡。相信今年唔會靜,比去年更激,不可預測嘅嘢亦更多。」去年美軍航母「斯坦尼斯號」戰鬥群首次遠赴亞太部署先例,在亞太巡航7個月,其中南海巡航60天,與隸屬美海軍第七艦隊、以日本橫須賀基地為母港的列根號形成雙頭。
美驅逐艦南海巡航
卡爾文森此行被解讀為是「常態化」的象徵,儘管其此行理由是填補列根號航母戰鬥群維護保養訓練的真空(列根號據報要到今年5月後才具備作戰能力),估計主要目的巡航南海,因西亞中東地區會有別的美軍航母編隊填空。去年中國遼寧號還未準備好,今年就正巧在南海演練。辭舊迎新,中美關係箭拔駑張在軍事方面感受明顯。美國第七艦對聖誕新年也不休息,30號放出15中隊的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DDG56)在南海巡航,還將南海巡航照片上傳facebook,直到元旦日才抵菲律賓休整。中方也不斷報道中國航空母艦及戰艦情況,包括昨天又公佈24、25批護航編隊元旦在亞丁灣驅逐海盜的「戰績」,報道稱中方透過警告射擊等方式驅逐兩批共四艘的疑似海盜小艇,安全護送巴拿馬籍商船航行。新浪軍事/《蘋果》記者
■美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聖誕至元旦期間在南海巡航。
■麥凱恩號的美軍透過望遠鏡監察海面情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3/1988503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