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型三年業績仍靠賣資產 億利潔能擬投9.6億加碼光伏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6/1136002.html

每經實習記者 肖達明 記者 嶽琦 每經編輯 趙橋

近10億投光伏行業

億利潔能8月5日發布的關聯交易預案顯示,億利潔能將向大股東億利集團,以及億利潔能實際控制人王文彪控制的億利資源控股有限公司購買光伏發電相關資產。

這些資產包括,鄂爾多斯市正利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利新能源)、內蒙古億利庫布其生態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庫布其生態)、張家口京張迎賓廊道生態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迎賓廊道)以及張家口億源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源新能源)的部分或全部股權。初步確定交易對價為9.66億元。

據預案介紹,庫布其生態、正利新能源的光伏發電項目地處內蒙古庫布其沙漠,還可通過在光伏板下種植甘草等植被,改良項目生態環境。

對於億利潔能來說,加碼光伏行業其實早已有伏筆。根據2016年年報,億利潔能稱當年光伏發電的峰值總功率約為400KWP。而本次交易涉及公司項目中,除迎賓廊道所屬光伏電站目前尚未並網發電外,其余正利新能源110MW(兆瓦)項目、庫布其生態200MW項目和億源新能源50MW項目均於2017年6月30日前並網發電。若全部建成並網發電,總裝機容量將在1000MW左右,交易完成後,億利潔能的光伏發電業務將達到另一個數量級。

預案中稱,本次收購完成後,億利潔能將註入優質的光伏資產,完善其能源業務布局。不過,億利潔能也在預案中承認跨界光伏行業也將面臨光伏發電成本較高導致政策依賴度較高、市場機制運作有限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億利潔能曾入局光熱發電,當時擬對甘肅光熱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甘肅光熱)進行投資,當年8月份披露的資產評估報告還認為光熱發電在發電穩定性、能耗和環保方面優於光伏發電。但2016年10月份,億利潔能宣布轉讓甘肅光熱16.67%的股權。

業績依賴資產處置

億利潔能不是第一次與大股東及其實際控制人王文彪方面進行的大手筆資產交易,此前的一次並購,還曾一度引起資本市場的質疑。

2010年,億利潔能當時已經具有能源化工循環經濟一體化產業。在這一背景下,億利潔能又向億利集團購買資產。當時,億利潔能發布關聯交易公告,宣布以10.78億元的對價購得金霍洛旗東博煤礦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博煤礦)65%股權,資產評估增值率達1367.41%。

然而,高溢價並未換來美好的結果。在此後的業績承諾期,東博煤礦沒有完成承諾,不過由於此前與億利潔能同屬於億利集團控制企業,依據會計準則免去了商譽大額減值的問題。

公告顯示,2014年,面臨傳統氯堿和煤炭行業持續低迷的現狀。億利潔能開始進軍煤炭清潔利用市場,清潔能源成為其戰略轉型上的一大目標。在2015年年報中,億利潔能提出,“公司由傳統的能源化工向清潔能源行業轉型,著力打造產融網一體化的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投資和運營商。”

按照億利潔能給“產融網”的定義,“產”是指提供“微煤霧化熱力”,“融”是指充分利用各種金融手段,實施並購重組熱能項目,“網”是指整合億利在全國布局的熱能項目。

然而,轉型之後億利潔能似乎仍依賴資產處置來保證盈利能力。具體而言,從2014年到2016年,億利潔能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8億元、1.31億元和2.58億元,而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就分別達到了3.81億元、6658.67萬元和2.99億元。去除包括上述損益的非經常性損益因素後,億利潔能2014、2015年兩年盈利分別為負5501.43萬元和負2.47億元。

在2015年年報中,億利潔能表示,由於醫藥生產業務規模較小,利潤率不高,擬轉讓醫藥業務。到2016年,億利潔能股東大會通過了多項出售醫療業務公司的方案。同時,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億利潔能向億利集團出售多個資產,這些交易也不同程度給億利潔能的業績“補血”。

直到2016年,億利潔能扣非歸母凈利才轉正,達到了6504.07萬元。但縱向來看,戰略轉型前的2013年,億利潔能的扣非歸母凈利就達2.09億元,億利潔能轉型效果仍有待進一步顯現。

對於業績比較依賴資產處置等問題,8月6日,記者聯系億利潔能董秘辦,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實習生白恩澤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43

傳騰訊超30億元入股網宿科技,與阿里雲競爭再加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6/167103.shtml

傳騰訊超30億元入股網宿科技,與阿里雲競爭再加碼?
B2B圈 B2B圈

傳騰訊超30億元入股網宿科技,與阿里雲競爭再加碼?

網宿科技曾是傳統CDN巨頭。

來源 | B2B圈(ID:b2bcyj)

B2B圈訊 1月26日消息,據《財經》報道,騰訊近期以10%的股份入股網宿科技(主辦代碼:300017),以網宿目前324.32億元人民幣的市值計算,騰訊此次投入資金超過30億元人民幣,但網宿科技公關部認識表示並不知情。B2B圈就此詢問騰訊雲公關部人士,對方回複,“我們也在核實,但是暫時沒有辦法回應,投資板塊不在騰訊雲的出口。”

根據最新消息,因此消息可能對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經網宿科技申請,公司股票於2018年1月26日下午開市起停牌。

據B2B圈了解,網宿科技成立於2000年1月,是國內領先的互聯網業務平臺提供商,主要向客戶提供內容分發與加速、服務器托管與租用等互聯網業務平臺解決方案,是中國最大的CDN及IDC綜合服務提供商。2009年10月,網宿科技在深交所上市。

網宿科技曾是傳統CDN巨頭、A股一哥,自2013年至2016年中,在不到四年間股價翻了18倍,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不過,市場格局在阿里和騰訊入局後發生了變化。2009年,阿里在開放雲服務,緊接著,騰訊的雲服務產品在2010年上線。這讓網宿科技等感CDN廠商感受到了行業血雨腥風。

阿里和騰訊入局後發起價格戰,擠壓了網宿科技的盈利空間。2018年1月17日,網宿科技發布公告稱,2017年全年預計盈利7.5億元至8.5億元,同比去年減少40.02%至32.02%。

“競爭者有依靠降低產品銷售價格來取得市場份額的可能,公司面臨產品毛利率下降的風險。”網宿科技在半年報中稱。

“網宿已經比較被動,現在還無法確定利潤率會下滑到什麽水平,一切都要等新的平衡態出現。” 一位調研了網宿的分析師曾對媒體如此表示。

據IDC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顯示,前三名分別為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7.6%、9.6%、6.5%。可以看出,騰訊雲雖然位列第二名,但是與第一名阿里雲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騰訊雲此次加碼雲計算,或是為了抵禦和阿里雲的戰爭。

關於此事最新進展,B2B圈將持續關註。

網宿科技 騰訊雲 阿里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72

外資險企加碼中國布局:合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兩線開工

一面是中國巨大、尚待開墾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是勢不可擋的金融開放進程,去年以來,外資基金、資管、保險等金融機構明顯加快了對中國市場的布局。

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講時表示,今年,金融業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確保落地,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眼下,幾家外資金融集團不僅在中國設有合資公司以開拓中國市場,同時也陸續在去年設立了外商投資企業(WFOE)。值得註意的是,在習近平博鰲演講中,特別提到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合資險企疊加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資金融集團意味著什麽?他們又將如何開拓中國市場?

近期,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宏利金融集團(Manulife,下稱“宏利”)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瑞宏(Roy Gori)。作為加拿大最大的金融集團,該集團旗下的宏利人壽保險和中化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於1996年合資組建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中宏保險,在中國還設有一家合資基金公司和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宏利投資。

高瑞宏對記者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保險、財富管理還處於初級階段,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一是絕對增速,二是低滲透率,目前僅不足5%的消費者有保險產品,這就是機遇。”

數據顯示,中國的保險市場在過去30年里取得了引人矚目的增長,保險保費收入由1980年的4.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66萬億元。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前六大保險市場,但中國的保險市場仍被認為是不發達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在全球排位均在40位以後。

隨著中國2001年簽訂WTO協定,中國設立了對外資保險公司放開中國市場的官方時間表。由於保險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需要較長一段積累時期才能實現盈虧平衡點,一般壽險公司平均需要6至10年才能實現盈利,財險公司也需要3至5年。這就需要保險機構的股東有長期投資的理念和財務實力。外資險企受政策限制和股東經營理念的差異,在華規模擴張的速度慢於中資險企。

不過,外資險企也在不斷謀變。高瑞宏告訴記者,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趕上消費者行為方式的變革步伐,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將更加賦能健康保險業。在理賠、產品服務等各個環節植入數字化戰略,將助於提升客戶體驗,助推健康養老保險供給側改革。

過去兩年來,中國的保險監管不斷趨嚴,高瑞宏也認為監管趨嚴有利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外資險企提供了更為平等的競爭環境。

此前,保險業連續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集中舉牌、激進投資等亂象頻發,少數保險公司甚至通過虛假出資和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2017年以來,監管層不斷加強對保險公司股東監管等公司治理規範,嚴監管重錘接連落地;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監管層又落地一紙重磅文件——《中國保監會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治理銷售亂象打擊非法經營專項行動的通知》,直指人身險銷售亂象。

對於外資險企而言,多元資產配置能力跨越了周期的考驗。近期,首批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宏利投資將在中國發掘商業地產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機會,提供給中國境內外機構客戶,“包括公開市場和另類資產解決方案,”高瑞宏稱,未來也會考慮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除此,外資金融機構看重的還有中國方興未艾的養老金市場,宏利投資預計至2030年中國養老金市場規模有望達6萬億美元。截至去年9月底,宏利投資管理資產總額達到1萬億加元,旗下宏利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3830億美元。

截至目前,數十家外資金融機構已經在上海設立了外商投資企業,並先後發行了多支股債產品,包括先鋒(Vanguard)、富達(Fidelity)、安盛投資管理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瑞信(Credit Suisse)、香港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34

中企對美投資降三成,美加碼設限損及自身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中企對美投資大幅下滑,從2016年的452億美元驟降至294億美元,降幅高達35%,且其中有180億美元投資還是2016年宣布但在2017年才完成的交易。

這份名為《2018年更新版:中美雙向投資趨勢》的報告(下稱“報告”),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美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作發布。

此前,中國商務部給出的數據是,2017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00億美元,其中對美投資78億美元,占到總額的6.5%。

報告還指出,2017年,因美國財政部下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幹預,有約80億美元對美投資最終取消,投資對象涉及半導體和鋁業等領域。

展望中美投資未來,上述報告稱,考慮到美國國會計劃徹底改革美國投資甄別制度(修改CFIUS權限),特朗普政府的“301調查”應對措施中也包含了針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行動,雖然在未來仍有雙向投資增長空間,但在對美投資安全篩查增強的情況下,(中美)戰略沖突的風險正在威脅到未來的增長。

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經濟學家巴蒂斯特(Simon Baptist)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方面可能有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而與關稅相比,更加重要的在於投資。

商務部11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國不應以有色眼鏡看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表示“如果美方執意用有色眼鏡看中國企業投資,采取歧視性措施,中方必定將作出反應,必定將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中國對外投資更加理性

報告稱,2017年中美之間的直接投資(FDI)交易達到了434億美元,這與2016年同比下滑了28%(2016年兩國間FDI為600億美元)。雙向FDI下跌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對美投資下降,從2016年的452億美元降至294億美元。

該報告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對美全新宣布的投資意向額同比減少了90%,實際完成的新投資交易額減少了74%。根據榮鼎集團的數據,2018年1~2月,中國在美投資同比繼續下滑,僅為12億美元,且排隊等候交易的投資交易量也為近三年來的最低點:50億美元。

同期,美國企業對華投資水平波瀾不驚,2017年美國對華FDI總額為140億美元,2016年為138億美元。即便中國對美投資驟降,2017年該數據是美國對華投資的兩倍多。不過,從存量上看,美國(2560億美元)仍大大超過中國(1400億美元)。

報告稱,2017年,中國在美高科技領域(健康和生物、通信)以及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領域投資強勁;去年由中國作為大股東控股的公司(控股超過50%)在美直接雇傭的員工人數則達到了13.96萬。

在區域方面,加利福利亞再次蟬聯了接收中國投資最大的美國州桂冠,隨後是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加州目前擁有約530家中資企業,這些企業創造了1.6萬個工作崗位。

報告還指出中國對美投資驟降的兩大原因:中國控制非理性投資以及美國加強了對來自中國投資的審查。

中國商務部今年1月發布數據稱,2017年全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同比下降29.4%。

2016年末開始,伴隨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外匯儲備規模也在不斷下滑,中國監管機構逐步收緊審批,控制資本外流,對外投資非理性趨勢得到遏制。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曾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去年我國對外投資出現下降,主要是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降虛火,擠水分,使對外投資更加穩健理性。

針對中國對美投資下降,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中方希望降低貨幣壓力。目前中國人民幣匯率已經穩定,但現在的時機恐怕又不佳了,美國並不願意接受(中方)投資了。

有關美方對華的限制政策,報告著墨頗多,認為中國在美國並購行為被CFIUS的幹預所削弱。自奧巴馬政府時期起,美國政府就對中國投資加強了審查,而這種趨勢在特朗普任上又得到了加強。

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企業在很多領域仍是領軍者,但是中國在學習和接受科技方面做得很不錯,同時也在電子科技方面有自我創新和發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進展也堪稱卓越。

“無論美國允不允許中國接觸其科技,中國自身都能進行發展,當然如果美方允許中方接觸,那這個進程會稍微快一些,但是沒有也沒什麽關系。”巴蒂斯特表示,無論怎樣中國都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技術巨人,美國的舉動可能會放緩這一進程,但不能阻止這一進程。當然美國的一系列舉動將令中國未來在對美科技投資方面存在一些困難。

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司官員梁國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去年“擠泡沫”擠得差不多了,監管環境應該不會繼續壓縮,對外投資不會再出現2017年這樣的大幅下降。而從監管角度而言,非理性投資的領域清楚界定並且寫進法規,明確列入限制類領域,這意味著“抑制非理性投資”的政策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了。他表示,今年對外投資會在去年大幅下降後企穩。

對美投資未來深受政策影響

第一財經記者多年關註榮鼎集團相關報告,CFIUS擴權將對中企對美投資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此次報告擔憂最深。

根據美方的統計,截至2016年底,來自中國的投資僅占美FDI存量的1.2%,遠遠小於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對美投資額。然而正如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Stephen Orlins)所說的那樣,過去一年,在美國國內,許多圍繞中國對美投資的負面看法正在升溫。

中國對美投資下降,華盛頓很多人為此叫好。但歐倫斯表示,中美兩國大部分人民都不贊同這樣的事情。

中國商務部在前述文章中亦指出,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美國有些人總是擔心中國企業投資有政府背景,受到政府支持,這是罔顧事實的無端猜忌。據榮鼎集團統計,2015年至2017年,中國企業累計赴美投資895.3億美元,其中來自私營部門的投資755.5億美元,占比高達84.4%,是赴美投資的主力軍。中國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是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主體,不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它們對美國的投資,也完全是市場化經營的選擇。

即便如此,特朗普政府以及財政部管轄下的CFIUS依然對中資充滿防備,且主要防備中方在美國的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

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宣布,將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美國財政部會在自3月22日起的60天內出臺方案。白宮經濟顧問艾森史塔(Everett Eissenstat)表示,通過這一政策可以保護那些被美國視為“戰略性”的技術。

上述報告亦指出,2017年和2018年初的一系列交易失敗表明,引起CFIUS關切的領域已經在不斷擴大,且此屆新政府在面對中國對美FDI所產生的潛在安全威脅時,采取了更為擴張的立場。

報告稱,來自於美國新一屆政府這些不確定性已經影響了交易量。而在未來,CFIUS的審議過程恐怕將更加複雜。目前美國正醞釀對CFIUS進行重大改革,且改革方向同限制中資對美科技投資緊密相關。

新公布的FIRRMA(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草案中,可以看到美方正在討論設立一份“特別關註國”(Country of Special Concern)名單。該報告指出,中國無疑是該“特別關註國”的縮影。

報告還稱,由於特朗普政府正在重新評估中美經濟關系,這將進一步影響美國對中國FDI的接受程度,“目前美國政府的想法是將FDI更全面地納入國家安全的定義之中,而將經濟和安全聯系起來的這一重點將更加突出,且將可能出現更多的對抗性措施。”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重視“占美國70% GDP”水平線這一觀點。此前日本等國的GDP上升到相當於美國GDP70%左右的臨界值時,美國就開始打壓這些國家,目前中國的GDP已經相當於美國的62.2%。

不過,已經有大量經濟機構出臺報告指出,中國對美投資減少將直接影響美國就業這一事實。

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方目前的思路是,以短期的就業損失換取長期的“安定”:因為他們認為即便目前就業降低,也要比令中國得到科技,從而在長期範圍內令美國就業下降要強。

聯合國貿發組織今年2月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來的最新《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下稱《投資趨勢》)顯示,美國稅制改革將對全球直接投資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的存量之和占全球FDI總存量的近50%。

《投資趨勢》稱,稅改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收益留存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近2萬億美元的海外資金很大一部分回流美國,近期內可能導致美國對外投資負增長;稅改可能致使美國跨國企業海外投資模式及路徑出現新的調整,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和先進制造業投資;降低稅率以及資本支出全額計入成本等刺激投資的措施,會一定程度地促進美國吸收外資,並可能導致部分制造業回歸美國。

但《投資趨勢》也稱,從長期看,國際投資格局還可能受到各國競相減稅的影響,美國稅改的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11

青島限購加碼!商品房拿不動產權證書5年後方可交易

今日,青島市國土資源房管局發布《關於持續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通知》。《通知》稱,在該市範圍內(七區三市)新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需取得《不動產權證書》滿5年後方可上市交易;已擁有1套住房且自購房申請之日起前兩年內連續繳納12個月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保的家庭限購一套,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暫停向其售房。在該市範圍內新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需取得《不動產權證書》滿5年後方可上市交易。

全文如下: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關於持續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通知

各區、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國家關於加強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的總體要求,持續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有關意見,通知如下:

一、在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包括高新區)範圍內,對已擁有1套住房的本市(七區三市,下同)戶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員為本市戶籍居民的家庭,包括夫妻雙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能夠提供從購房申請之日起前2年內在本市連續繳納12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家庭成員均不擁有本市戶籍,下同),限購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下同);對在上述區域內已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無法提供上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售房。補交、補辦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不予認可。

二、在本市範圍內新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需取得《不動產權證書》滿5年後方可上市交易。

三、售房單位應在2018年4月28日(含當日)17:00前將本通知實施前已形成實際交易尚未完成網簽備案的商品住房明細及交易證明材料(包括商品住房的認購協議、認購單,購房發票、稅控收據、非稅控收據和資金支付憑證等)報房屋所在地房產交易管理部門。

四、買賣雙方或經紀機構應在2018年4月28日(含當日)17:00前將本通知實施前已經形成交易尚未完成網簽備案手續的存量住房完成網簽備案。

本通知自2018年4月19日起正式實施。

 

 

2018年4月1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33

換新機開新線,達美航空加碼中國市場

“我們對中美貿易爭端可能引發的看旅客需求變化一直在關註,目前還沒有看到太大的影響。 ”

4月20日,美國達美航空公司大中華區及新加坡總裁黃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對目前中美貿易爭端對航空運輸帶來的影響作出了上述回應,他同時表示,長期來看對中美市場的需求持樂觀態度,因此達美在中國的投入運力仍在增加。

運力投入的增加首先體現在更換新機型上。今天傍晚,達美航空訂購的全新空客A350-900降落上海浦東機場,將執飛上海至美國底特律的定期航班,達美航空也是全球第一家在上海至北美航線啟用A350客機的航空公司。

與原來在此航線上的執飛機型相比,A350客機的座位數更多,而且軟硬件配置也進行了升級,除了配置至臻商務艙套間以及全新的達美尊尚經濟艙,達美A350還是全球首批提供2Ku技術高速網絡連接服務的客機。

據記者了解,從2018年7月3日起,達美航空還將啟用A350執飛上海-洛杉磯的航班,並計劃於2018年7月開通上海至亞特蘭大的直飛航線。

“通過使用新機型和增開新航線,今年我們中美航線上投入的運力預計比去年增加23%,“達美更航空中國區銷售總監湯松培告訴記者,目前,達美航空提供北京往返西雅圖、底特律和上海往返西雅圖、底特律、洛杉磯的每日直航,中國已是達美航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航空市場一直在高速增長,不過隨著越來越多運力的增加,中美航線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運力增加的確很多,尤其是中國二線城市始發的,但市場也有自己的調節機制,目前一線城市的航權使用已經飽和,二線城市中方的額度也基本用完,我們預計今年的市場會比較樂觀。”黃康對記者指出。

據記者了解,過去幾年,包括海航,廈航在內的國內航空公司,的確在陸續增開中國二三線城市到美國的直飛航線,不過對於達美航空是否有增開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計劃,黃康表示目前暫不考慮,對更多國內市場等拓展還是主要通過與東航,南航等天合聯盟成員合作夥伴等合作來完成。

近年來,中美航線上的客源結構也在發生改變,從中國出發前往美國的中國旅客比例正在高速增長。根據達美航空的預計,到2020年,從中國出發前往美國的旅客數量有望超過從美國出發前往中國的旅客的兩倍(比例約達7:3)。

為了能夠吸引更多中國的消費者乘坐,達美航空也在有針對性的進行持續投資,比如在官方網站、機場自助值機櫃臺和機上娛樂系統都配備了中文語言選項,在機上提供中式特色餐飲,在所有往返中國的航班均配有講中文的空乘人員等。

2015年,達美航空還投資4.5億美元,收購了東航3.55%的股份,黃康對記者透露,目前達美與東航除了代碼共享方面的合作,雙方聯通的中美之間的城市數量比以前翻了幾倍,此外還定期進行人員交流,達美也派駐了專人到東航,探討航線網絡的協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69

中美釋放重啟談判信號,美同時考慮加碼限制中資

有跡象表明,美方進入了“胡蘿蔔與大棒”同揮舞的階段:一方面對外宣稱正在研判如何限制中資赴美投資;另一方面,美國財長姆努欽22日借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記者會場合放風稱,對兩國未來達成協議解決爭端的可能性持“謹慎樂觀”態度,他正在考慮赴華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2日對此回應稱,中方已收到美方希望來北京進行經貿問題磋商的信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兩位曾接近中美經貿談判的資深觀察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如果要避免貿易戰,只有雙方坐下來談判這一條路。看來美方也意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通過談判避免貿易戰是最佳選擇。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意味著中美互相叫牌的爭端結束,“也不會如此簡單,會有個過程,先要看這一輪談判結果如何。不排除從現在起到今年六七月份美方正式實施加征關稅之前進行多輪談判”。

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

《中美外商直接投資報告》作者、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 創始合夥人兼中國團隊負責人榮大聶(ROSE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30年來中美擁有友好的夥伴關系,現在的狀態則不盡如人意,“不過目前還不晚,需要雙方都釋放善意”。

中美談判似有轉機,但未進入務實階段

就在前一周,已有多家美國媒體爆料稱,特朗普政府將於本周公布對華1000億美元商品增稅名單,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也證實,將權衡使用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下稱《緊急權力法案》),采取針對中企對美投資的限制性措施。

另一件同期發生的個案也有了轉機,《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興將有機會向美國商務部遞交更多證據。17日淩晨,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因中興曾向美國官員作虛假陳述,美國政府禁止中興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期限為7年,這幾乎讓這家規模上千億的中國科技企業立刻陷入困境。

雖然美方釋放了雙重色彩的信號,但前述人士均認為,還遠未到能夠務實談論問題的階段。

3月23日淩晨,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以知識產權為由,依據“301調查”結果,宣布了三項措施,其中一項措施即為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特朗普還授權美國財政部在60天內就此出臺方案。隨後,中美雙方開始多輪隔空博弈。

前述一位觀察人士稱,目前難言中美雙方經貿關系已經緩和。但另一位則分析稱,估計美方也不想打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戰,如果結局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就更劃不來了。這也是中方要努力避免的。當然如果這一輪就能談成最好,對今年中美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會是重大利好。“但願雙方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充分闡述各自立場,直到進入務實的討價還價階段,最終能夠達成妥協,避免雙輸結果。”

姆努欽22日則稱,目前他不能透露更多細節,也沒有具體的對話時間表。年會期間,他會見了前來參會的新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兩人的會談聚焦貨幣政策和金融合作,包括中國進一步向全球開放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市場。

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

《緊急權力法案》限制中資對美投資

中美在過去的一周中密集過招,在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後不到24小時,中國商務部即宣布對原產美國進口高粱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17日,美國商務部再宣布兩項措施:對產自中國的鋼制輪轂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初裁從中國進口的通用鋁合金板存在補貼行為。

如果上述“你來我往”僅為常規動作,美財政部則在19日透露了美國政府在限制中資對美投資方面的實際思路:美政府正在評估針對中國投資啟動《緊急權力法案》的可能性。美國財政部分管國際市場和投資的助理部長塔爾伯特(Heath Tarbert)稱,這是特朗普政府在“301調查”中的部分應對計劃。

白宮經濟顧問艾森史塔(Everett Eissenstat)表示,通過這一政策可以保護那些被美國視為“戰略性”的技術。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曾證實,將推動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改革來收緊對中資赴美投資的限制。

塔爾伯特表示,在CFIUS改革和《緊急權力法案》問題上,美國財政部特地設立了兩個分別的辦公室,“正在明確考慮這兩個問題”。

《緊急權力法案》可以賦予美國總統極大的權力,即在“不同尋常且巨大的危險”面前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之下,並可以不受限制地征收關稅,而且在該法案中,對“國家緊急狀態”的定義非常模糊,歷史上美國使用該法案對付了一些拉丁美洲國家。

榮大聶指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即並不像國際貿易中有WTO這樣的仲裁機構,在直接投資領域,並不存在國際法律。

3月12日,博通(Broadcom)對高通(Qualcomm)總計1420億美元的惡意收購,最終被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終止了動議。多位在美從事跨境並購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是一個顯著的信號,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赴美投資的中資企業將遭遇越來越強的保護主義,風險和成本都會激增。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Stephen A. Orlins)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中美關系正處在一個極其艱難的時刻,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國家安全等戰略層面的問題。很多美國國會議員認為中國加入WTO後未能履行所有條款,讓美國失望,這導致美國在很多領域對中國的支持有所改變。歐倫斯表示,他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恐怕在美國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榮大聶在4月18日的“2018年中美直接投資趨勢”圓桌研討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展望了2018年中美雙向直接投資發展趨勢。他稱,2018年的中美投資會因為美國政策環境而變得越來越困難,希望中美雙邊直接投資的政策環境都能得到進一步改觀。美國政策制定者需要顧及美國在華企業的利益,同時中國政府也要更加謹慎,以減少投資者對因政策風險而賣出資產的憂慮。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前任貿易官員、喬治城大學貿易和商業外交副教授羅伯特·羅高斯基(Robert A. Rogowsky)曾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最壞狀況,就是使用《緊急權力法案》。而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對中國本身的發展也有好處。

美國政府支持CFIUS擴權

塔爾伯特還指出了另外一項重要措施,即美國財政部正在同美國國會一起努力,希望可以通過一部同CFIUS相關的法案,該法案目前被稱為“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

塔爾伯特表示,為CFIUS擴權可以擴大對“敏感交易”的審查,同時又不會導致對所有交易的全面控制。

榮大聶列出了CFIUS擴權的四項重點:在FIRRMA中,對特定技術,若外資持股少於10%,也要被列入審查之中;同時對於“有敵意”國家要有特殊的審查;要對靠近基礎設施和軍事設施的房地產購買和租賃業務進行審查;稀釋安全港(safe harbor)有關規定等。

這份新的FIRRMA中有可能會增加一份“特別關註國”(Country of Special Concern)名單,當第一財經記者表達擔憂時,榮大聶表示,美國早就存在出口限制措施,其中就有名單和限制。

塔爾伯特表示,CFIUS有關立法並不會同美國出口限制措施相重疊,且“出口限制仍是在限制技術出口方面的有效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在中美出現貿易摩擦之前,中國對美投資已經銳減。根據榮鼎集團方面的報告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對美全新宣布的投資意向額同比減少了90%,實際完成的新投資交易額減少了74%。

同時,2018年1~2月,中國在美投資同比繼續下滑,僅為12億美元,且排隊等候交易的投資交易量也為近三年來的最低點:50億美元。

榮大聶認為,2017年的驟降同中方控制非理性對外投資有關,CFIUS並不是主因;而今年則有可能出現反轉(即CFIUS將起更大作用)。

常年在中美之間經手並購業務的威凱平和而德律師事務所駐北京代表處的主管合夥人羅斯(Lester Ros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CFIUS雖然對華有所限制,但限制並不像外界認為的那麽大。

羅斯表示,他去年經手的一個交易中,中方欲收購一個汽車類企業,該企業同時制造軍用和民用汽車,且基本上就是在同一個工廠,但是最終還是做到把其一分為二,並最後得到了CFIUS的放行,“所以還是有可能做(交易的)。”

羅斯稱,他也相信該法律會更加有限制性,“這份議案背後得到了兩黨的強烈支持。”

這是2007年以來,CFIUS首次面臨改革。在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對峙的本屆國會中,FIRRMA卻罕見地得到兩黨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CFIUS在2001至2016的年度報告,自2007年以來,中企收購美企的被審查案例和失敗案例均逐年遞增,而中企被審查交易的比例也從2005年的1.56%上升至2013年的21.6%。2012年和2013年中資受審查案件急劇增加,位列各國之首。

2017年最新發布的CFIUS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雖然投資都沒有進入前十名,但中企在2015年連續第四年成為CFIUS審查最多的國家,在2015年,CFIUS審查了中企在美國的29起交易,這個數字在2014年還是24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35

海南房產調控加碼:島內全域限購,不再增建設用地總量

4月22日晚,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通知》,通知要求海南全省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確保海南建設用地總量在現有基礎上不增加。建設用地供應向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亟需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發展、民生需求等傾斜,大幅減少直至停止供應外銷商品住宅項目用地。研究出臺具體措施,鼓勵和指導已出讓尚未開發的商品住宅用地轉型用於發展其它產業或共有產權住房、限售商品住房、租賃住房等。

海南省各市縣實行嚴格的限購政策,在已出臺限購政策的基礎上,實施全域限購。具體按三個層面進行限購,一是五指山、保亭、瓊中、白沙4個中部生態核心區市縣建設的住房只能面向本市縣居民家庭銷售;二是海口、三亞、瓊海已實行限購的區域,非本省戶籍居民家庭購買住房的,需提供至少一名家庭成員在我省累計60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三是目前未實行限購的其他區域,非本省戶籍居民家庭購買住房的,需提供至少一名家庭成員在我省累計24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

自本通知發布後戶籍遷入本省的居民家庭只能購買一套住房,並須提供至少一名家庭成員在我省累計24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

同時,非本省戶籍居民家庭不得通過補繳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購買住房。

關於引進人才的住房政策由省政府另行制定。

《通知》自發布之時起執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55

雀巢10億新工廠竣工,乳企加碼布局特醫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稱“特醫食品”)正在成為乳企爭奪的下一個新機會。

4月24日,雀巢集團宣布在中國斥資10億元的新工廠在江蘇泰州竣工,作為雀巢首個在華投建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工廠,該廠也被認為是雀巢搶食中國特醫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對特醫食品管理方式從藥品轉向食品,特醫食品市場逐步解凍,目前包括健合集團(01112.HK)、美贊臣、聖元國際、貝因美(002570.SZ)等國內外主要乳企近期都在紮堆進入特醫食品領域試圖分一杯羹。

雀巢中國加碼特醫食品

據了解,雀巢的新工廠將包含雀巢健康科學和高德美兩大業務組成,分別生產特殊醫學用途產品和皮膚健康產品,項目一期投資超過10億元。雀巢方面表示,泰州工廠也是它在國內現代化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之一。根據規劃,這家工廠將為雀巢健康科學公司生產液體類特醫食品產品。

目前雀巢健康科學在中國銷售多款成人和兒科營養領域的特醫產品,但此前主要是在瑞士和德國生產,進口到國內銷售,而斥巨資在中國修建新工廠,不難看出雀巢在特醫食品方面的布局。

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特醫食品在國外發展已有50年的歷史,包括數千種產品,但在國內這一領域才剛剛解凍,只有幾十款產品在售,還是一片藍海。

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記者了解到,此前特醫食品被作為藥品監管,由於臨床試驗操作複雜,大量產品被攔在市場之外。而隨著去年開始,國家對特醫食品采取註冊制,推動特醫食品從藥品轉向特殊食品過渡,讓雀巢也看到了市場的新機會。

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醫食品也是2030健康中國戰略中重要的一部分,該戰略提出了要強調國民營養計劃,並強調微量營養素的補足,尤其是加強臨床營養,這將對特醫食品發展形成利好,加上此前有關部門已經公布了相應的國家標準,行業將進入良性發展期。

而雀巢高層也對新工廠寄予厚望,在竣工儀式上,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羅士德表示,雀巢健康科學是雀巢中國整體戰略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並希望工廠的落地可以帶來非常快速的業績增長。

在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看來,雀巢新工廠的布局是一種前瞻性的投入。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特醫食品市場規模還有限,據不完全統計,1歲以下產品市場在30億元左右,而成人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在50億元左右,主要是由於長期以來,特醫食品作為藥品在醫院渠道中銷售,且消費者對此缺乏認知所致。未來隨著公眾認識的增長以及相關領域法規法規的完善,市場還將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

乳企紮堆入局搶市場

事實上,不止雀巢,國內外乳企也紛紛入局特醫食品領域“搶位置”。

4月22日,美贊臣宣布將從美國引進擁有75年歷史的特配粉產品安敏健LGG,以期在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上占據優勢。而近期健合集團BNC中國區執行總裁朱定平也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健合集團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註冊一款水解蛋白的特配粉產品。而此前就在特配粉領域布局較多的國內乳企聖元國際和貝因美,已經提交了多款特配粉配方申請註冊。可以預見,未來國內特配粉領域將成為下一輪乳企爭奪的重點。

對於為何選在此時引入特配粉產品?美贊臣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回複稱,此次特配粉入華經過了較長的籌備期,美贊臣之所以引入這一產品,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好國內特配粉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產品銷售相對5年前翻了一倍,而且隨著國家頒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相關政策,證明特配產品市場將得到國家的重視,中國的特配粉市場也會越來越成熟和規範,目前美贊臣還在持續評估國內市場,並計劃繼續引進特醫嬰配產品。

根據尼爾森統計數據預測,牛奶蛋白過敏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從2015到2021年預計增長12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

顧欣鑫表示,目前國內對於特醫食品領域的需求正在不斷加速,以兒科營養領域的牛奶和蛋白過敏產品為例,國內1600萬新生兒中,大概有5%到8%的孩子存在這一問題,由於產婦年齡偏大等因素,在城市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乳企密集紮堆特醫食品領域,一方面是垂涎特醫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除了嬰幼兒,老人也是特醫食品的重要消費群體,二孩政策和中國社會老齡化,給特醫食品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雖然市場還是開放初期,但各企業提前占位的意圖濃厚,希望在市場初期就先入為主。

不過對於大型乳企來說或還有另外一個打算。

根據國家公布的GB29923國家標準,對特醫食品生產要求滿足GMP,也就是藥品的生產規範,實際上國內的奶粉企業在硬件條件上都滿足這一要求,但想入局特醫領域並不是誰都可以。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乳企從單純的奶粉產品向營養品領域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目前各家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相對穩固,每一步增長將變得更加困難,營養品業務可以帶來更多增長機會。與此同時,目前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巨頭間的競爭轉為品牌和科研實力的競爭,特醫食品的關鍵在於配方和研發,這也是企業科技實力的體現,大企業也希望借此拉開與其他對手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61

深圳“三價合一”滿月 樓市調控加碼房價“19連跌”

調控加碼之後的深圳樓市迎來了房價“19連跌”。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最新發布的4月份樓市數據顯示: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量較上月雖有上升,但較去年同期下降6.41%,一手住宅均價連續19個月下降,打擊投機炒房、防止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市場效果初顯。

為了遏制二手房交易過程中“陰陽合同”和“高評高貸”現象,3月28日,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銀監局、深圳市規劃國土委聯合發布規定,商業銀行辦理房屋貸款業務,要以網簽備案合同價款和房屋評估價的最低值作為計算基數確定貸款額度。這意味著深圳二手房交易中涉及的房屋真實成交價、網簽備案合同價、銀行貸款評估價三個價格將不再各自獨立計算。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交易雙方通過報低價格來避稅,或者通過提高銀行評估價變相降低首付比例的行為,在新政實施後將難以實現。記者調查發現,新政對一手住宅的影響雖然不大,但增加了一些二手房置業者的購房成本,二手房市場部分置業觀望情緒較濃厚,部分片區業主賣房熱情也有所下降。

一名中介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套房屋實際成交價為600萬元,網簽備案合同價定為500萬元。“三價合一”政策實施前,銀行貸款評估價可達600萬元,按首套房三成首付計算,買方需支付180萬元首付;政策實施後,銀行貸款評估價只能取較低值的網簽備案合同價,按500萬元的七成計算可貸款額為350萬元,買方需要支付的首付為250萬元。相較之下,首付增加了70萬元。如果購房者想要像政策出臺前貸那麽多款,則需要多支出二三十萬元的稅費。

深圳龍華水榭春天的業主小張,年初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本來考慮將房子出售然後換到福田百花片區居住,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看了20多套房子,正準備出手,“三價合一”的政策出來後,他買房要多出幾十萬元的稅費,只好作罷。

“去年4月,我們片區每帶看16次左右能有一套房成交;今年4月帶看成交比明顯下降,大概每帶看27次才能成交一套房。”深圳南山麒麟花園商圈的地產中介李先生告訴記者,片區內近期二手房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5%,除了置業者觀望情緒濃厚之外,業主掛牌套數下降了三分之一,甚至出現了學位房房源斷檔現象。

此外,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4月9日至22日,除福田區之外,全市二手住宅報價連續兩周下調。

根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1日公布的數據,4月全市共成交5897套二手住宅,環比上升4.89%,同比下降6.41%。業內人士表示,深圳樓市二手房成交量大約是新房的3倍,早已進入“存量時代”,“三價合一”的殺傷力很大,必然會導致二手房交易下滑。由於成交數據的滯後性,目前效果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由於稅費增加較多,也有部分置業者將目光轉向了新房市場。數據顯示,深圳2018年4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54169元/平方米,環比下降0.03%,同比下降0.82%;成交套數1934套,環比下降4.68%。2016年10月深圳實施調控政策加碼限購、限貸,目前深圳樓市仍延續了該輪調控的趨勢,新房價格連續19個月下降。

此外,深圳也在加快構建“租購並舉”等長效機制。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表示,作為人口快速流入的超大城市,深圳約有80%的住房為租賃房。目前,國企、開發商、專業租賃機構、村集體股份有限公司、政府、銀行等多方爭相進入租賃行業,力求提高租賃服務品質;政府也在加大租賃房源供給,並通過金融創新、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