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個貸月增量連續三個月回落
2016年8月份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
2016年8月,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速有所回升,單位存款增加明顯;本外幣各項貸款增速有所回落,小微企業貸款小幅增長。8月末,上海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幅環比上升1.5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605.4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38億元和1489.7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69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幅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541.5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082.4億元和少增147.4億元。
一、各項存款增速有所回升,外匯存款平穩
8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436.8億元,同比多增1286.7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169.5億元,同比多增203.9億元1,當月全市存款變化主要呈以下四個特點:
(一)人民幣存款增長加快,境外企業外匯存款持續多增。8月份全市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544.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68.8億元和1821.8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和個人人民幣存款分別增加822億元和136.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672.2億元和14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減少518.6億元,同比少減1039億元。8月份全市外匯存款增加3.5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7.5億美元和21.2億美元,其中境外企業外匯存款增加27.3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6.9億美元和26.1億美元。
(二)境內非金融企業存款止跌回升,境外企業存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新增非金融企業本外幣存款874.6億元,同比多增380.5億元,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702.8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075.1億元和230.4億元;境外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171.8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54億元和150.1億元。按存款結構分,境內企業除定期存款下降外,其他類存款均有所增加,企業短期資金流入特征明顯。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465.1億元、214.1億元和69.6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48.5億元、多增457.3億元和355.5億元;定期存款減少105.1億元,同比多減132.8億元。
(三)個人活期存款延續增勢,大額存單對個人定期存款分流作用明顯。8月份全市本外幣個人存款增加142.5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247.9億元和56.7億元。按存款結構分,個人存款增長呈現高流動性和高收益的特征。一方面,個人本外幣活期存款持續多增,當月新增142.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91.5億元和44.7億元;另一方面,居民對大額存單投資踴躍,個人定期存款下降明顯。全市個人大額存單當月增加49.5億元,同比多增2.8億元,較同期企業大額存單多增20.2億元;而個人本外幣定期存款減少75.6億元,同比多減46.9億元。
(四)境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繼續減少,境外同業存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本外幣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517億元,同比少減1091.4億元。其中,境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583億元,環比多減275.5億元,同比少減712.8億元,主要是特殊目的載體公司和證券公司存款分別減少316.4億元和223.6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61.9億元和少減401.2億元。當月境外同業本外幣存款新增6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60.4億元和378.6億元。
二、各項貸款增長平穩,個人貸款需求有所上升
8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266億元,同比少增384.1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255億元,同比多增205.3億元。當月全市貸款變化主要呈以下五個特點:
(一)人民幣貸款小幅回升,境外外匯貸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52.9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713.6億元和少增372.7億元。其中,人民幣非金融企業貸款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分別減少243.3億元和增加31.7億元,同比分別多減492.5億元和少增59億元;人民幣個人貸款增加364.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8.8億元和178.8億元。8月份全市外匯各項貸款增加53.6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52.8億美元和67.4億美元,其中境外同業和境外企業外匯貸款分別增加46.5億美元和7.3億美元,同比分別多增63.1億美元和2.2億美元。
(二)境內非金融企業貸款持續減少,非居民企業貸款增幅減緩。8月份全市境內本外幣非金融企業貸款減少288.7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減544.8億元和多減702億元。按期限分,境內企業本外幣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分別減少221.2億元和84.9億元,同比分別多減545.7億元和34.2億元。從貸款種類分,企業的經營性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和票據融資呈持續下滑走勢,其他貸款則環比多增。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經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分別減少207.1億元和181.4億元,同比分別多減471.8億元和17.3億元;本外幣票據融資減少11.9億元,其中直貼減少63.7億元,同比多減86.9億元。全市本外幣並購貸款、融資租賃和貿易融資貸款分別增加53.5億元、29.5億元和28.9億元,環比分別多增38.7億元、38.4億元和23.1億元。當月全市新增非居民企業本外幣貸款114.1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68.1億元和多增52.4億元。
(三)新增企業貸款的行業投向相對集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較大。8月份,全市金融機構新增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主要投向租賃商務服務業,當月新增63.7億元,同比少增35.6億元;而投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貸款分別減少103.4億元、95.4億元和66.5億元,同比分別少減2.1億元、多減235.4億元和139.7億元。從借款企業規模看,金融機構投向境內小、微企業的本外幣貸款當月分別增加27.7億元和41.2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8億元和少增0.04億元。境內大型和中型企業本外幣貸款跌幅擴大,當月分別減少198.9億元和147.9億元,環比分別多減135.6億元和78.5億元,同比分別多減251.6億元和335億元;其中大中型的交運倉儲郵政、批發零售、制造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企業本外幣貸款分別減少75.5億元、69.8億元、61.3億元和46億元。
(四)商用房開發貸款增加較多,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長加快。當月全市本外幣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115.9億元,同比多增125.2億元。按貸款用途分,本外幣地產開發貸款減少15.5億元,同比多減1.4億元;本外幣房產開發貸款增加131.4億元,同比多增126.6億元;其中商用房開發貸款增加119.4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加15.2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2億元和少增8.1億元。
(五)個人貸款需求有所上升。8月份,全市新增個人本外幣貸款362.2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8.4億元和158.8億元。按貸款用途分,個人本外幣消費貸款增加329.3億元,同比多增127.5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加245.4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9.8億元和多增52.7億元。受新政調控效應影響,個人住房貸款月增量已連續三個月出現回落,其中新建房貸款當月增加108.7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1.7億元和27.3億元。當月全市個人本外幣汽車消費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分別增加60.1億元和23.9億元,環比分別多增29億元和14.6億元,同比分別多增59.3億元和15.6億元。全市個人本外幣經營性貸款當月增加32.9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4.6億元和31億元,其中個人購買商業用房貸款增加15.1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3.2億元和12.9億元。(完)
1根據同類機構軋差匯總同業業務的原則,中外資、中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匯總數據不包含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對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放和拆放款項。而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則包含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放和拆放款項,故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與中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之和大於中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
法國警方連續逮捕2名“00後” 都是恐襲嫌疑人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警方14日上午在巴黎逮捕一名年僅15歲的恐怖襲擊嫌疑人。這是近期法國警方逮捕的第二名未成年恐襲嫌疑人。
據新華社消息,法國總統奧朗德當天召開國防會議,研究境內防範恐怖襲擊和境外參與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相關措施。
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在會後向媒體證實,當天警方逮捕了一名準備實施恐怖襲擊的嫌疑人。他說,有跡象表明恐怖分子通過加密網絡通信蠱惑越來越年輕的法國人加入恐怖行動,警方一直對此保持高度警覺,當天的抓捕行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的。
據報道,這名未成年恐襲嫌疑人於2001年9月出生,在巴黎20區被捕,警方發現其曾設法取得武器以實施恐怖襲擊。
本月10日,法國警方還逮捕了另一名15歲的恐襲嫌疑人。報道說,這兩名未成年嫌疑人都與法國籍恐怖分子拉希德·卡西姆有聯系。卡西姆2012年離開法國,取道埃及進入伊拉克和敘利亞邊境地區,並通過網絡號召在法國實施恐怖襲擊。

去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百余人傷亡。
去年以來,法國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導致數百人死傷。而近期這一周內連續發現的多起恐怖襲擊陰謀,讓法國人再次繃緊神經。
法國總理曼努埃爾·瓦爾斯11日表示,法國當前面臨“最大程度的”恐襲威脅,今後“還會有新的恐襲發生”。瓦爾斯說,法國國內有將近1.5萬人因極端傾向而被警方跟蹤去向,1350人接受反恐調查,其中293人涉嫌與恐怖主義組織有直接聯系。法國還有700名極端分子在伊拉克或敘利亞參加恐怖主義活動,其中包括275名婦女和數十名未成年人。
受網絡外賣沖擊 中國方便面產業已連續四年下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7/1039142.html
對於老牌方便面巨頭“康師傅”而言,這段日子有些丟面子。上月末,康師傅交出了今年上半年銷售額與凈利潤雙降的業績答卷,其中康師傅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潤更是創下了10年來的單季最大跌幅。緊接著,從9月5日開始,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康師傅控股被剔除出恒生指數成份股。
網絡外賣的興起對方便面形成了直接的沖擊,二者的消費人群高度貼合。很多原來宅在家里靠方便面度日的年輕人正是網絡消費的主力軍,隨手一點、網上支付就可能等來一頓美食,這個過程甚至比泡方便面還簡單。更關鍵的是,網絡送餐在口味、飯菜量上顯然都要遠勝過方便面。
對於老牌方便面巨頭“康師傅”而言,這段日子有些丟面子。上月末,康師傅交出了今年上半年銷售額與凈利潤雙降的業績答卷,其中康師傅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潤更是創下了10年來的單季最大跌幅。緊接著,從9月5日開始,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康師傅控股被剔除出恒生指數成份股。
康師傅是2011年年底入選恒指成份股的,而康師傅的故事表現也大致以2011年作為分界點——2011年之前的10年時間里,康師傅股價漲幅超過20倍,成為港股最富成長性的消費類龍頭公司。但從2012年開始,康師傅的利潤開始持續下滑。有統計資料顯示,從2014年開始,康師傅的股價幾乎每個季度都在下跌,2014年和2015年其複權股價分別下跌20.13%和36.59%。從去年10月份至今的一年時間里,康師傅股價從13港元一路跌至現在8.93港元,跌幅超過三成。而這還是近一個月以來其股價出現反彈後的表現,今年6月份康師傅股價曾跌至6.4港元,創下了近八九年來的新低。這期間康師傅的股票市值也從最高時的1400多億港元跌至如今的400億港元,賬面蒸發近千億。
市場
我國方便面產業連續四年下滑
康師傅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方便面品牌,銷售額超過了其他所有品牌之和;同時方便面也是康師傅的最重要業務,集團內的收入占比達到40%。因此有人評論,康師傅的業績表現其實也正是方便面市場從興盛轉向衰落的歷程。與康師傅纏鬥了多年的統一,雖然今年上半年的方便面業績好些,但之前也經歷了多年的巨額虧損。尼爾森統計數據顯示,康師傅和統一的市場占有率多年來均保持在50%和20%上下的樣子,兩家占據了中國方便面市場七成以上份額,而且行業兩強格局常年穩定。但從去年開始,康師傅、統一在財報中都不斷揭示中國方便面市場衰退帶來的風險。
單從兩家的方便面業務來看,康師傅上半年方便面收入為15.42億美元,同比下滑了13.95%。由於方便面是康師傅的最主要業務,收入占比達到36.79%,因此方便面業務的下滑也直接導致了公司整體報表的業績萎縮。而且在銷售衰退的同時,方便面原材料價格還出現了上升,使其毛利率也出現下降,但由於同時提高了廣告投入,康師傅方便面上半年凈利潤出現腰斬,下滑幅度超過六成。
兩家巨頭的日子折射出了整個中國方便面市場的現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上周舉行的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方便面產業已是連續第四年下滑,而且調整還在繼續。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內地方便面總產量362.49億份,較上年下跌8.54%;銷售額490.91億元,較上年下跌6.75%。而這種調整在今年前8個月仍在繼續,依然未能止跌回升。根據對全國22家方便面企業的統計,有9家都出現銷售下跌,多個品牌已經開始調整經營方向。
有分析報告指出,方便面市場連續數年出現衰退,一方面與人們產品品質、口味的一成不變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替代品出現有直接關系。但歸根結底仍在於行業創新嚴重滯後,二三十年來方便面在形式、口味上基本沒有什麽太大的改動,“人們看也看膩了,就別說吃了!”
應對
高端化沒能救方便面的命
“方便面在產品創新方面不足已逼迫消費者逐步轉向其他食品,與此同時,網絡送餐行業的迅速崛起對方便面市場也沖擊巨大,尤其是康師傅、統一所在的一線中心城市,網絡送餐業務越來越發達,消費者通過很便利的方式就可以滿足日常的餐飲需求,因此方便面充饑的功能被稀釋。”有行業咨詢人士這樣分析方便面眼下面臨的困局。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方便面企業也在努力尋找突圍模式,但最終都似乎遇到了瓶頸。首先,面對市場被蠶食,各大型方便面巨頭都在提升方便面檔次上做著嘗試,希望實現產品的高端化,希望以此擺脫方便面是“廉價食品”的定位,一方面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適應人們的口味提升。康師傅就多次對旗下方便面在配料、湯頭、包裝等方面進行升級。今年春節後,康師傅推出了高湯熬制濃重口味的“黑白胡椒”系列品種。同時,針對城市白領還推出了“湯大師”高端杯面。這些產品使方便面單價提升到4.5元以上的檔次。統一也針鋒相對地大力布局中高端方便面市場,僅上半年就先後推出了“都會小館”、“相伴一城”和“滿漢宴”三個新品牌,通過不同品牌和價位布局不同消費人群。其中“滿漢宴”純打高端市場,價格竟然定在了29.9元,希望能真正成為代餐品。
但事實上,方便面企業這種升級提價策略的成效也面臨考驗。康師傅曾在去年第四季度進行了產品的升級提價,但立即導致了銷售渠道商的觀望,銷量明顯下滑。根據康師傅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一時期方便面銷量的下滑直接導致去年方便面事業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23.99%,跌至2.74億美元。
而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康師傅方面坦言,經過持續溝通,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衰退幅度已經有所縮小。一季度康師傅方便面業務利潤下跌幅度縮小至15.82%。但因其間銷售不佳以及階段性產品結構的調整,反而導致了方便面毛利率還同比有所下降。再加上期間大幅提高了廣告投入,使得今年一季度方便面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8.34%,僅為4866萬美元。
而定價將近30元的統一“滿漢宴”在市場上的銷售並不樂觀,很多大型超市寸土寸金的貨架上根本就沒有上架。一些消費者對於30元一盒方便面表示驚訝:“料再足能比得上我去叫份外賣嗎?”
分析
被網絡外賣打敗的方便面
外界對方便面的這種高端化轉型前景並不看好,“雖然能提高價位,但終究是小眾消費而且無法形成常態”。因為想用提升品質和價位的方法去與正餐搶市場恐怕不太現實,恐怕一旦價格超過10元後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快餐盒飯了!更關鍵的是,方便面在人們的消費觀念里不是“正經飯”,充其量只是沒辦法應急時才吃的,而這一印象的形成恐怕與方便面長期以來的低價競爭以及油炸面餅不健康的觀念有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各方便面企也都把年輕人作為大力爭取的消費人群,通過各種品牌推廣力圖塑造品牌的年輕化概念。從幾大方便面巨頭巨資投入電視臺娛樂節目就可看出其對於年輕人的渴望。但有報告分析,網絡外賣的興起對方便面形成了直接的沖擊,“二者的消費人群高度貼合,即便是在三四線城市,這也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變化。”很多原來宅在家里靠方便面度日的年輕人正是網絡消費的主力軍,隨手一點、網上支付就可能等來一頓美食,這個過程甚至比泡方便面還簡單。
更關鍵的是,網絡送餐在口味、飯菜量上顯然都要遠勝過方便面,在價格上雖然不占優勢,但對於10元以上的高端方便面來說則是直接的攔路虎。方便面企業也在努力扭轉這一局面,統一今年推出的“都會小館”系列,就是以中國各城市的特色面食風味為主題,想抓住漂泊在外的年輕人市場。康師傅也不斷推出各種口味產品希望打動年輕人重新端起面碗,而不僅僅是在迫不得已時。
但這些似乎沒能擋住外賣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對於方便面市場的下滑,有消費者表示最關鍵的還是十年來口味就沒什麽變化,僅僅依靠調味料和蔬菜渣勾芡口味的模式顯然已經不適應口味越來越刁的年輕人。而年輕人一直是方便面消費者的最大群體。“我們每次只能根據包裝袋上花花綠綠的圖案邊想象邊吞下去面條,十年過去了還是這樣,打死也不再吃了!”在某網絡公司工作的小胡告訴北青報記者,他現在基本每天都以外賣為生,他表示大學四年的泡面經歷已經給自己留下了心理陰影。
財經觀察
行業模仿秀讓方便面喪失創新動力
其實方便面行業內人士對於人們對方便面口味的吐槽也心知肚明,一家方便面企業人士表示,技術和成本都是阻礙方便面發展創新的關鍵。從技術上,目前只能做到把新鮮蔬菜幹燥制成蔬菜包,品種也比較單一,目前還沒有更先進的技術讓成型的配菜能夠既與方便面一起長期保存又能在通過熱水短時間加熱就恢複狀態,尤其是在肉制品方面更是如此。另外一點就是方便面的價位一旦超過某一範圍就意味著自取滅亡,這直接決定著方便面要精算原料成本。“人們對配料有高需求,廠家對成本需要嚴控制,這兩點把方便面的可開發範圍限制在了很窄的範圍。”
方便面企業疏於創新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在於無法形成有效的創新保護,當一個品牌創新出一個新口味後,其他品牌就會一哄而上,從名稱到包裝圖案、顏色都模仿得淋漓盡致。康師傅的看家品種紅燒牛肉面的紅色包裝袋如今已經成為各個品牌同口味產品的標配。北青報記者在超市中看到,紅燒牛肉面基本是所有方便面品牌的主力產品。而統一歷時數年研發出的老壇酸菜面則是近兩年引起行業跟風的品種,包括康師傅、白象、今麥郎等都推出了類似的產品,同行把紫色的包裝袋都模仿得一絲不差,在超市里不仔細看還真難以分辨。甚至有行業人士調侃,“如果你開發出一個口味根本沒別人模仿,只能說這款產品的銷售不行!”
行業盛行模仿秀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小企業無心也無力開發新產品。據業內人士介紹,要想在全國範圍推開一款新口味方便面,沒有百萬數量級的廣告費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目前低端方便面每包毛利僅在10%,即一包一兩毛錢。如果沒有超大規模的銷量,很可能研發出來的新品種就是虧本的,這使得很多企業寧願等著模仿分一杯羹,而不願意投資開發試驗品。這就導致了國內方便面行業成為幾大巨頭開發、其他品牌跟風模仿的局面。高度的同質化競爭使得開發者的市場份額受到一定影響,跟風者也只能跟著喝湯,這對整個行業發展顯然是不利的。“紅海過熱,藍海寂寞”,有人這樣描述方便面市場同質化、少層次、無差異的競爭現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觀察|連續三年虧損 住百家能否從戰略投入轉為落地盈利?
目前市場上打著“共享經濟”大旗的公司似乎大多還未能擺脫虧損的命運。
彭博社消息稱,Uber在2016上半年的虧損金額高達12.7億美元。國外短租平臺Airbnb最近一次籌資8.5億美元,估值已達300億美元,可是也是連年虧損。
今年初剛登陸新三板的非標住宿品牌住百家在業務不斷擴展的同時,也已出現連續三年的虧損。難道“共享經濟”這個投資客眼中的香餑餑只是一個華麗無比的巨大泡沫嗎?

三方共贏是共享經濟盈利的出路
共享經濟的發展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爆發式發展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以住百家為例,其目前尚處於投入期,業務的發展尚待消費者行為習慣和接受度的培養。虧損的原因除了市場建設投入,還有內部產品升級,以及將服務業務推廣到更多的市場。相較於虧損,其更關心要采取何種措施讓共享經濟模式落地盈利。
摸索出有效的商業營銷模式是共享經濟擺脫困境,實現盈利的關鍵因素。正如“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於共享經濟不同的理解也催生出不同的營銷模式,而無論是哪種營銷模式,實現三方共贏才是共享經濟長久盈利的出路。
三方指的是客戶、合作夥伴和平臺商。任何一方的價值和滿意度沒有得到實現,這種模式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盈利模式。

讓房東的價值最大化、麻煩最小化
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讓人們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對於個體的存在感和伴隨而來的個性意識也越來越強。每一次旅行,都想度過一個獨一無二的旅程。這種內在價值觀的改變雖然為住百家等業者提供了持續動力源泉,但不能樂觀地認為,短租平臺就立刻能迎來盈利的春天,建立消費者的信任依然需要一段很長的路程。
相比於拼美圖,找專業攝影師,通過精修的圖片展示房源來提高轉化率的做法不同,短租平臺更應該與客戶建立信任的核心,更側重於對房源信息的真實呈現。
此外,短租平臺的最大難點就是房源,房東自願轉移或出讓自己房屋的使用權給平臺,平臺幫房東實現價值,讓房東非常滿意,才能讓這種共享模式持續的進行下去。
說得直白一些,房東出租自己房屋最重要的目的是盈利,其次是結交朋友。房東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房屋出租後的糾紛和溝通上的各種問題。因此短租平臺必須要保障房東的價值最大化,而麻煩最小化。部分短租平臺正嘗試“C2B2C+自營”的模式,讓租戶和平臺簽約,減少房東和租戶之間發生矛盾的可能,保證房東的經濟利益。
頗有意思的是,不少共享經濟型企業都通過砸錢營銷來做大市場規模,比如約車平臺在中國市場不斷砸錢搶占市場,一方面給顧客高額的補貼,另一方面給司機也是高額補貼。客戶和司機都享受到了高的回報,滿意度自然很高,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是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平臺自己巨額虧損的基礎上,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的、能夠轉化為盈利的增長模式。
經過了連續三年的困損,住百家或是同業者們應該要轉型去深耕用戶體驗,減少一味地砸錢,更多去挖掘客戶的價值,實現多方共贏。

尼爾森發布的全球性調研結果顯示,歐洲和美國50%左右的年輕人接受共享經濟模式,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高達90%。趨勢經濟學家傑里米·里夫金指出:“這代表了一種趨勢,中國將在共享經濟的路上走得最快。”
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5年中國的出境遊人次達1.2億,出境遊消費達2150億美元。一切有利因素都將中國的在線短租行業推上了共享經濟的下一個爆發點,而對於短租平臺運營者而言,能否抓住這個爆發點實現長久盈利,我們拭目以待。
瑞萊嘉譽提出罷免ST慧球董事 疑似近期連續跌停買入
戴帽後的ST慧球(600556.SH)開啟了一路跌停模式,但仍有資金刀口舔血。其中,前3個交易日內一大筆資金來自於曾為舉牌方大宗交易所用營業部席位,金額恰好為近期2個交易日頂格買入之和。市場由此猜測買方可能為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下稱“瑞萊嘉譽”)。
對此,瑞萊嘉譽的有限合夥人張琲表示,一切以公告為主,按照信息披露的規定,目前增持未達到2500萬元沒有信息披露義務。
另一方面,已二度舉牌ST慧球的瑞萊嘉譽已開始行使大股東權利,其於9月13日向ST慧球發函,提出罷免董事等14項議案。但ST慧球方面以“相關函件內容明顯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為由拒絕及時披露相關信息。這場上市公司現有管理層與外來者的較量似乎又要開始上演。
瑞萊嘉譽又買了?
戴帽後的ST慧球股價已連續3個交易日被封死在跌停板上,而曾為舉牌方大宗交易所用營業部席位3日內大筆買入,金額恰好為最近2個交易日頂格買入,對此市場猜測買方可能為瑞萊嘉譽。
9月13日開始,被ST的慧球科技二級市場開始了連續3個交易日跌停的模式,期間主力和大單均處於凈流出狀態,小單資金則刀口舔血般持續流入,9月13至9月19日的3個交易日分別凈流入269萬元、308萬元、420萬元。這也體現在了最近的龍虎榜數據中,買二至買五席位體量均不大,在131.3萬元-218.17萬元區間,但買一席位中信證券北京國貿證券營業部的大筆買入尤為引人註目,以1430.5萬元的資金遙遙領先。
而中信證券北京國貿證券營業部也曾多次現身於ST慧球的大宗交易平臺,其中瑞萊嘉譽7月21日和7月22日接手ST慧球股票的營業部也是該營業部。此外,慧球科技被ST後每日的交易數量上限為50萬股,9月14日和9月19日的股價分別為14.67元/股、13.94元/股,這兩個交易日上限買入的金額恰好累計為1430.5萬元。有市場人士猜測,瑞萊嘉譽可能在近期又持續增持了ST慧球。
對於上述猜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瑞萊嘉譽的有限合夥人張琲求證,其表示,一切以公告為主,按照信息披露的規定,目前增持未達到2500萬元沒有信息披露義務。在二次舉牌之後,瑞萊嘉譽公告表示,在權益變動之日起12個月內,擬在二級市場擇機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少於5000萬元。
ST慧球股價持續的下跌也讓瑞萊嘉譽目前處於浮虧的狀態。根據此前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書,瑞萊嘉譽第一次舉牌時的持股均價為15.17元/股,第二次舉牌時的持股均價為16.26元/股。9月20日,ST慧球在“掙紮”中再度被封死在跌停板,收報13.24元/股。
從龍虎榜的前五賣方情況來看,也均為營業部席位,除第一大賣方國泰君安上海虹口區大連路證券營業部3個交易日內賣出791.15萬元,其余四個賣方席位的賣出體量均在百萬元級別。這意味著目前出逃的資金並非主要為大戶級別的。其實在上市公司被ST前夕,9月8日和9月9日主力資金出現大逃亡的跡象,分別凈流出2.88億元、9578萬元。
內外較量再起
因股票交易異常波動,ST慧球9月19日晚發布了相關說明公告,並公布了上證所對該公司未披露股東信息的問詢函,但兩份公告內容隱約透露著上市公司內部與外來者瑞萊嘉譽之間再起較量。
根據上證所的問詢函,瑞萊嘉譽已於2016年9月13日向ST慧球董事會和監事會發出函件,要求董事會盡快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有關罷免和聘任董事、修改公司章程、暫停購買資產、暫停新設子公司與對外增資等14項議案。同時,瑞萊嘉譽提請ST慧球監事會督促董事會盡快召開臨時股東大會。
ST慧球方面承認近期有收到相關股東發送的相關函件,但稱,因相關函件內容明顯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公司將在進一步核實相關事項後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這其中隱約透露著雙方的攻與防關系。在瑞萊嘉譽第一次持股比例達到4.999978%時,上市公司層面也就瑞萊嘉譽持股比例未達到舉牌線5%而拒絕予以信息披露。
本報記者查閱ST慧球的公司章程發現,第四十八條指出,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有權向董事會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 並應當以書面形式向董事會提出。董事會應當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章程的規定, 在收到請求後10日內提出同意或不同意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書面反饋意見。若董事會不同意或收到請求後10日內未作出反饋,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有權向監事會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 並應當以書面形式向監事會提出請求。監事會未在規定期限內發出股東大會通知的,視為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股東大會,連續9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對於ST慧球而言,整改也成為目前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其中信息披露的規範化成為一個重點問題。ST慧球在針對股價異動進行的說明中表示,除收到股東相關函件需核實後再披露外,該公司沒有任何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或與該事項有關的籌劃、商談、 意向、協議等信息。而據媒體報道,ST慧球獨立董事李占國已向公司董事會提交辭職報告,但董事會遲遲沒有披露這一信息。
根據上證所的要求,該公司股票被ST處理之後,仍應當盡快整改,在全面完成各項整改要求後,恢複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正常狀態,且還須至少規範運作6個月以上,充分表明投資者能夠對公司前景形成穩定預期、投資者權益已經得到合理保障;在滿足上述條件後,公司可向交易所提出撤銷ST處理的申請。
除需要為摘帽做出整改之外,目前ST慧球還處於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階段,該公司於8月25日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對此,有證券律師表示,已開始征集投資者進行維權索賠,在今年8月26日之前買入ST慧球、並在8月26日之後賣出或者繼續持有股票者可以進行維權。
美聯儲不加息刺激歐股大漲 美股連續三日高開
周三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的決議,符合市場預期,同時刺激全球股市普漲,周四美股持續高開。
標普500指數高開7.83點,漲幅0.39%,報2171.69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高開68.14點,漲幅0.37%,報18361.84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高開26.85點,漲幅0.51%,報5322.03點。
美聯儲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0.25%~0.5%不變,符合市場預期。受益於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使得周三美股和國際金價全面上漲,其中納指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收盤價紀錄。
歐洲股市今日接力高開高走,截至周四美股開盤,歐洲斯托克50指數漲逾2.43%,英國FTSE 100指數漲1.38%,法國CAC 40指數漲2.42%,德國DAX指數漲2.26%。
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中,對於加息最為明確的表述為:“預計今年加息一次”。對於這樣的表述,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程實認為,12 月加息的預期引導也並不強烈, 耶倫在講話中給年內加息一次施加了相機抉擇的限制條件,鴿派風格顯露無遺。
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市場顯示12月加息概率為51.7%。如果美聯儲想要在12月加息,必須在加息之前形成較為明確的市場預期,但是目前市場的預期並不強烈。
ADS Securities零售經理Jamieson Blake表示,“美聯儲按兵不動讓市場興奮不已。近幾年來,低利率環境一直在推升股票與其它風險資產價格。”
可以預見的是,耶倫必然還會利用11月政策會議及其他美聯儲官員公開表態的機會,來提高市場加息預期。
蘋果連續四年奪全球最有價值品牌 估值達1781億美元
10月6日早間消息,Interbrand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顯示,蘋果連續第4年成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同時估值提升5%,達到1781億美元,領先谷歌、微軟和三星等公司。自2002年以來,蘋果品牌價值不斷提升,蘋果曾在2013年首次超越可口可樂,成為Interbrand評選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2002年時,蘋果品牌價值只有52億美元。
Interbrand在報告中寫道:“蘋果是一家憑借其產品和軟件平臺引領創新的科技公司,在各種設備上提供了無縫體驗,並利用突破性的服務為人們賦予了自主權。”
該公司稱,蘋果的生態系統是其品牌價值的最大貢獻因素:“全世界增長最快的企業和最為強大的品牌,都是最有凝聚力的商業系統。”
該公司還補充道:“你分享的數據越多,它就越個人化——增加新的設備完全沒有阻力,更換設備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蘋果展現出了全方位的凝聚力。”
Interbrand表示,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重新定義了品牌的含義。傳統觀點主要關註形象、身份和營銷方案,而蘋果這樣的公司則通過各類產品和服務間深層次的整合和連接體驗傳遞了品牌價值。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據彭博社報道,德國調研公司GfK發布報告指出iphone 7 的銷售情況可能比去年更低,據美國金融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援引看過這份報告副本的人士稱,該報告指出與去年同期iPhone6s的銷量相比,iPhone7銷量平均下滑了25%。
該消息刺激蘋果股價周五最多跌了2.7%,以112.7美元收盤,下跌跌1.67%。
另外,在這份榜單上中國自主品牌中排名最高的是華為,位列72名,估值大漲18%,達到58億美元。
附年度榜單前15位品牌:


中國9月外匯儲備31663.8億美元 連續三個月下降
中國9月外匯儲備31663.8億美元,環比減少188億美元,預期31800億,前值31852億。至此,已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
以SDR計價,中國9月外匯儲備 22684.85億SDR,前值22843.50億。
(註:自2016年4月1日起,除按美元公布官方儲備資產外,增加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公布相關數據,折算匯率來源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2016年9月 USD/SDR=0.716428。)
9月末,中國黃金儲備報 5911萬盎司,8月末為5895萬盎司。
林毅夫:中國為什麽連續六年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4%,放緩到了2015年的6.9%,這也是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最低增速。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至6.7%。如何理解中國近年來持續的經濟增速放緩?
10月16日舉行的“複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到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六年下滑,是1979年以來的第一次。而且下滑的壓力還繼續存在。但他表示,這種持續的下滑,更多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原因。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原因,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國經濟內部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結構的問題所引起的。
所謂體制,是指國有企業的比重還太高,國有企業的效率不高;所謂機制,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作用的目標還沒有完全落實,還有太多政府的幹預;所謂增長模式,是指中國的投資比重太高,造成消費不增長,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所謂結構性的問題,是指需要去產能、去庫存、降杠桿、降成本。
林毅夫表示,這些問題都存在是事實,對中國經濟效率等肯定有影響,但並非中國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林毅夫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滑到了2015年的6.9%。但和中國同樣發展程度的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10-2015年這段時間里,也都出現了下滑,而且很多國家的下滑幅度還大於中國。
比如巴西從2010年的7.5%,下滑到2015年的-3.8%。俄羅斯從2010年的4.5%,下滑到2015年的-3.7%。印度從2010年的10.3%,下滑到2015年的7.6%。
不僅僅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即使東亞地區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體,情況也類似。
比如新加坡的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5.2%下滑到2015年的5.92%。韓國從2010年的6.5%,下滑到2015年的2.6%。
“我們一般講的中國內部的體制機制結構問題它是沒有的,但它表現的形式跟我們完全一樣。那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共同的外部性因素,周期性。”
其中一個原因,林毅夫說,是因為發達國家在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複。經濟金融危機爆發最主要是歐美的家庭負債太高引起的。危機之後歐美家庭在收入沒有增長的情況下,開始增加儲蓄,導致需求非常少,所以消費增長非常慢。
也因此,國際貿易增速放慢,這也是出口大國經濟大大放緩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根據WTO的數據,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從1990年~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平均增速是7%,到了2009年~2015年,降到了3%。尤其是從2012年開始,全球貿易已經連續四年增長低於3%。
2016年的形勢依然不樂觀。WTO預計2016年將與2015年持平,維持在2.8%的增速,也就意味著,全球貿易增速將連續5年低於3%
另外一個原因,林毅夫表示,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G20國家都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投資,啟動經濟。經過這些年,基本上這些投資和項目都完成了,但是國際經濟還沒有複蘇,這種狀況下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如果沒有政府采取財政政策支持的投資,那投資增長率肯定下滑。目前中國國內和其他國家經濟體都是一樣的。
“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轉型國家,肯定有大家關心的體制機制結構問題,但是過去這連續六年經濟增長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應該講是外部性,周期性為主。”林毅夫說。
展望未來的中國經濟,林毅夫說,外需確實不可樂觀,中國的經濟增長確實要更多的靠內需。並且中國確實也有不少體制機制結構的問題要改革,所以應該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之下,進行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適度擴大總需求跟結構性改革並不是矛盾的,兩個是相輔相成。”
中國經濟中有很多短板,比如制造業有很多產能過剩,產能在中低端,中國的基礎設施、城鎮化需要進一步推進。因此需要投資來推動需求。但要強調的是,這些投資一定是補短板的投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之一。如果可以做到補短板的投資,去產能也會容易做。
“適度擴大積極財政政策去提供需求,用政府投資的錢來撬動民間投資,我們是有前景的。”林毅夫說。
一旦可以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長,就能夠創造就業,增加家庭收入,進而使得消費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長。
“在這種狀況下,我想實現‘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6.5%以上的增長,只要我們政策到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林毅夫說。
新三板創新層欲探索不連續競價交易 流動性改善倒計時?
由於多項政策預期落空,新三板市場流動性自去年下半年來日益萎靡,資產定價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受損。落實改革政策、改善市場流動性成為新三板市場的當務之急。
10月18日,全國股轉公司監事長鄧映翎在合肥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活動中發表演講,提及新三板市場未來交易制度、轉板機制、信息披露和引入機構投資者等四方面改革,其中關於不連續的競價交易的表述引起市場熱議。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說明了一攬子流動性解決方案開始進入實施階段。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投資者群體和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交易制度即使改革也難以起到活躍交易的作用,而以證券法修改為前提的轉板試點將不會很快落地。
不連續的競價交易
據媒體報道,鄧映翎在10月18日的會議上發表了主題為《深化股轉系統改革,優化服務實體經濟》的演講,他提出創新層企業是按照盈利規模、成長性和市場認可度篩選出來的,質量較高,需要研究統一的交易制度改善流動性。
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9204家,其中創新層企業953家。在創新層中既有做市轉讓企業也有協議轉讓企業,分別有649家和304家。10月18日,創新層僅184家企業發生交易,整體成交金額為2.7億元,占新三板全市場大約三分之一。
鄧映翎指出,改善創新層企業流動性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將所有的創新層企業由現在傳統的做市商制度變成混合型的做市場商交易。另一種是采取區別於主板市場連續競價的不連續競價交易,引進集合競價,比如每半小時進行一次競價。
今年7月21日,針對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公開表示,將推出一攬子流動性解決方案,具體措施包括改革協議轉讓方式,優化做市轉讓方式,建立健全統一的盤活大宗交易制度和非限定條件的非交易過戶制度等等。
9月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交易機制,這是國務院會議首次強調新三板的交易功能。
南山投資創始合夥人周運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前述不連續競價交易制度類似主板早盤9:15至9:25的集合競價以及深交所尾盤14:57至15:00的集合競價,可能被用來代替現有的協議轉讓方式。
不過,他也表示擔憂,“在行情好時,目前的協議轉讓其實已經很接受近連續競價了,但是不連續競價會將交易時間人為分段,段數越小越會破壞交易的連續性,違背完善交易制度的良好初衷。”
10月19日早盤,新三板上成交金額最高的10家掛牌公司中,有6家為協議轉讓企業,其中三家企業成交金額超過1000萬元,東海證券(832970.OC)早盤成交金額達到3350萬元。做市企業中僅曼恒數字(834534.OC)早盤成交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為1836萬元。
華北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單純改變交易方式解決不了投資者不足的問題,即使有更好的交易規則,如果沒有足夠的投資者,仍然無法成交。”
新三板對於投資者有金融資產市值500萬元門檻的限制,到去年底新三板共有約20萬戶個人投資者賬戶,其中不符合投資者適當性、只能買賣自家公司股票的受限投資者有大約9萬戶,機構投資者約2.2萬戶。有資深個人投資者向記者介紹,市場真實的合格投資者數量估計在5萬戶左右,其中能夠在新三板天天交易或者盯盤的估計不超過5000人。
轉板要先改證券法
鄧映翎在18日的演講中還指出,新三板企業轉板只有在證券法改革之後才能推進,當前主要工作是打通新三板和IPO的制度障礙。
近日,國務院文件再次敦促新三板轉創業板試點工作。10月10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其中提及“研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創業板相關制度。”意見還要求,加快完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健全小額、快速、靈活、多元的投融資體制。
前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按照證券法,申請證券上市交易必須要經過IPO,必須聘請具有保薦資格的機構擔任保薦人。而目前新三板企業只有公開轉讓,在公開發行方面還受到限制。這些都是新三板企業直接轉創業板面臨的制度性障礙。
對於信息披露和引入機構投資者等方面改革,鄧映翎在18日的演講中表示,可以推遲基礎層掛牌企業的年報披露截止日從4月30日到6月30日,以解決年報審計力量的供求矛盾,進一步提升新三板企業的披露質量,同時減輕掛牌公司信息披露成本。
目前有資格審計上市公司、掛牌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到50家,到明年將需要審計3000多家上市公司和大約1萬家掛牌公司。今年初,由於審計力量有限,不少掛牌公司不得不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有62家企業未能在4月30日截止日前披露2015年年報。到明年4月,需要披露年報的掛牌企業數量將會比今年超過一倍。
關於引入公募基金,鄧映翎認為目前主要是引入封閉式的基金,如3年期的封閉式基金,新三板市場流動性會有所提高,封閉式基金也減輕市場退出的壓力。他建議,公募基金積極創新,設計符合新三板市場特點的產品。
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副團隊長趙巧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演講中透露的信息總體來看比較積極,各方都主要關註規範性和流動性,無論是改革交易制度還是引進公募入市都是希望增加新三板的流動性。
知點投資創始合夥人馬起華對記者表示,“轉板制度的落地、交易制度的完善,以及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主流機構投資者的入市是明確的政策信號,一攬子改善流動性計劃開始進行實質性出臺階段。”不過,他也指出目前市場情緒低迷,二級市場反應可能有限。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