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41104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五)砥平里解圍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4/%E8%AA%AA%E5%8F%B2141104%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A%94%EF%BC%89%E7%A0%A5%E5%B9%B3%E9%87%8C%E8%A7%A3%E5%9C%8D/

說史141104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五)砥平里解圍

蕭律師執筆

 

一大清早,費里曼Paul Freeman就下達了臨走前的最後一道命令,派出部分預備隊去增援G連陣地。 即使不能把中國人趕下山,也要消耗他們的戰力。黎明來臨,中國人在美軍陣地前偷襲的機會變少了。 十五日中午,費里曼的同僚勸告他,他得遵從 阿爾蒙德Ned Almond的命令離開,否則事情會對他很不利。 不管命令對與錯,服從命令畢竟是軍人的天職。 費里曼的同僚還告訴他,柯羅姆貝茨Marcel Crombez已突破中國人最後一道防線,天黑前肯定會趕到砥平里。

 

第二營營長 愛德華茲中尉Jim Edwards還告訴費里曼,中國人被擊退了。但事實上,他的部隊仍在「麥吉山」鏖戰。 愛德華茲後來說,那是善意的謊言,否則費里曼可能會再度拒絕離開。 如此一來,阿爾蒙德多半會把他送上軍事法庭。聽了這些,費里曼才搭飛機往全州,到那裡的陸軍野戰醫院接受治療。 他在這裡見到了李奇微。 李奇微首先祝賀他,讚揚他的英勇表現,並授他一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 他後來晉升為四星上將,但不知事否因阿爾蒙德,他再沒有回到韓國戰場。

 

中國人最後雖然攻克了「麥吉山」,但卻有八百多人被殲,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在天亮前的幾小時,中國人已攻陷美軍陣地,卻沒有得到最後的勝利。 美國人用無窮無盡的砲彈猛轟他們。 此時美國人又多了一種新武器,叫凝固汽油彈。飛機把它從天上扔下來,對中國部隊造成大殺傷力。

 

中國軍隊抵達制高點後未能充分利用這次突破。 他們在山頂幾度擊退美軍試圖奪回高地的反撲。 那天早上,他們要是做好準備的話,就能迎接一場更大的勝利。 他們可以把暴雨般的子彈傾瀉到山下的美國人頭頂。 原本可以拿下美國人性命的時刻,他們卻只待在「麥吉山」上。 他們在那裡有足夠的兵力,可以把東、西兩側的部隊調過來,卻沒有這樣做,沒有做好殲滅敵人的意識。 這反映出,中國軍隊的通訊能力嚴重不足,也可能是缺乏想像力的緣故。

 

戰事進行到這階段,中國人最大的弱點逐漸顯露。*** 美軍經由審訊戰俘發現,中國軍隊的指揮結構極為僵硬,命令自上而下傳達,基本上沒有彈性,下級軍官缺乏自主決策的空間。 這樣的結構可以造就出勇敢頑強、不屈不撓,高度負責的戰士。 然而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中下級指揮官無權擅自決策,或請示上級調整戰術。 他們與美國陸軍的決策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美軍強調前線指揮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情勢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美國人還發現,這個勇猛的新對手身上還隱含著其他的局限。 中國人可以非常積極地連續作戰兩天,但有限的彈藥、食物、醫藥補給乃至於體力,加上美國空軍的強大火力,肯定會影響到們的持久作戰能力。 每一場交戰,只要打到第三天,他們就耗盡一切,不管局面是否占上風,他們都會就此撤退。*** 砥平里和原州之役就說明一切,如果沒有這些局限,這兩場戰爭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李奇微不僅如他所願打了砥平里一戰,更重要的是,他從交戰中了解了中國人、掌握了對方的弱點。

 

柯羅姆貝茨的增援坦克縱隊接近戰場時的聲音很大,被圍困在砥平里的大多數人都聽到。 中國人最後還在絕望地阻擊坦克部隊。在砥平里以南約一哩處,在群山間有一個缺口,道路極為狹窄,兩側都是高地。中國人在高地用迫擊砲和火箭筒襲擊這支坦克縱隊。 前面四輛都被擊中。一枚火箭彈穿透了第四輛的裝甲,點燃了裡面的彈藥,坦克內幾名人員當場身死,駕駛員被嚴重燒傷。但他憑一股勇氣再次發動坦克,硬衝過了山口,為整個蹤隊的其他坦克開了路。

 

下午五時,柯羅姆貝茨終於趕到砥平里。 一進入防禦圈,三輛美國坦克便回頭向後面的中國人開火。 幾乎就在同時,空軍開始向砥平里周圍的山上投下凝固汽油彈。一瞬間,中國人放棄先前占領的陣地,四處奔逃。幾千名中國士兵湧入開闊地帶,形成一個自由射擊區。美國人的大砲、坦克砲和汽油彈像暴雨般傾瀉在他們的頭上。很快的,整個砥平里再度恢復平靜,槍砲聲消失了。站在砥平里周圍山上的美國人才看到,竟然有這麼多中國人圍困自己!

 

當天早上,柯羅姆貝茨問L連的戰士,有沒有人願意搭載他的坦克回去。 沒有一個人人答應。很多在突圍時被柯羅姆貝茨扔在後面的L連戰士,最後都是步行返回。整個L連損失慘重,損失三十二人,還有五十多人受傷。 柯羅姆貝茨在戰後的報告中,說只有十人陣亡,還說 特雷西Treacy違抗命令。這說法令人震驚,好像在申斥一名失蹤而且很可能身亡的軍官。 柯羅姆貝茨還向陸軍自薦頒給自己一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但被第八集團軍參謀長 霍德斯拒絕:「一個讓步兵爬上坦克砲塔上的渾蛋,怎配得到勳章?」心有不甘的他後來當面向李奇微提出這項請求。儘管有點不情不願,李奇微還是給了他。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91

說史141118奴隸軍團馬穆路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8/%E8%AA%AA%E5%8F%B2141118%E5%A5%B4%E9%9A%B8%E8%BB%8D%E5%9C%98%E9%A6%AC%E7%A9%86%E8%B7%AF%E5%85%8B/

說史141118
奴隸軍團馬穆路克
掌門執筆: 天花亂說系列14

〈戲劇〉
歷史上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 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實行一種奇怪的「異教徒征募制度(德米舍梅devshirme) 」, 每年從巴爾幹半島省份以配額制挑選十二至二十歲少年, 數量估計約4,000人, 送往首都 伊斯坦布爾當王家奴隸.*** 這些人從此不會再回故鄉.

如若認為這些人命途慘淡則大錯特錯, 他們被賦予突厥姓名, 改宗伊斯蘭教, 接受為期兩至八年的嚴格培訓. 他們當中最優秀的一成人獲得機會進入蘇丹居所 托普卡帕Topkapi宮接受最佳教育, 其課程涵蓋古蘭經, 阿拉伯, 波斯和土耳奇語言, 音樂, 書法, 數學; 還有嚴格的體育鍛鍊,少不了馬術和武術; 甚至要涉獵繪畫和書籍釘裝. 蘇丹花了這麼大的資本投資訓練出大批文武雙全的年輕人又怎會投閒置散? 他們畢業後成為帝國的政務官AO, 最能幹的他日有可能當上丞相.
進不了宮的則專攻軍事, 日後擔當禁衛軍的軍官, 跟隨蘇丹南征北伐, 建功立業. 到了退休年齡, 他們會獲配莊園, 安享晚景. 這支基督教世界聞虎色變的奴隸軍團, 名字叫作「馬穆路克Mamluk」.***

馬穆路克階層作為帝國的菁英統治機器其角色極度怪異, 位居萬民之上而身份卑微低賤,*** 一遭蘇丹貶斥便無地容身! 他們與蘇丹的關係是極度親近而又極其畏懼; 與同儕也一樣, 他們緊密扶持而又激烈競爭. 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 因為他們甚至不是突厥人. 還有一點, 早期的馬穆路克禁止結婚, 一生孤獨, 唯知效忠主人. 這一切都極度符合主人的利益, 從這點來看, 這個制度極其邪惡.

〈歷史〉
伊斯蘭世界的軍事奴隸制度起源於阿拔斯王朝. 公元750年阿拔斯推翻 倭馬亞王朝,以非常殘忍的手段絕其血脈, 建立了最偉大的阿拉伯國家. 朝廷深知阿拉伯部族主義桀敖不馴, 對於傳統部落型態軍隊經常心存顧忌.

九世紀哈里發 馬蒙al –Ma’mum(813-833在位)征服中亞“河中地區” 的時候,大量突厥人口歸為屬民, 於是在其中揀選奴隸,鑄成4,000禁衛軍精兵,稱為「馬穆路克」.*** 其子哈里發 穆爾臺綏姆(833-842在位) 將之擴充至70,000人. 突厥也是遊牧部族, 馬蒙聰明之處在於不將整個部族僱為傭兵,如沙陀之於唐朝, 而是取其精壯年少者, 進行嚴苛紀律培訓,馴化為穆斯林, 再獎以重利,使之成為忠心耿耿的王室私家軍隊.

阿拔斯哈里發失勢之後, 塞爾柱突厥軍閥掌控朝廷,號為「蘇丹」,天下從此散亂. 1171年庫爾德族軍閥 薩拉丁Saladin在埃及建立阿尤布王朝. 該朝以「馬穆路克制度」為正規的軍事編制,成立菁英“河洲軍團”. 1249年“第七次十字軍戰爭”, 河洲軍團在北非擊敗及俘虜法王 路易九世. 1250年軍團長 拜伯爾斯Baybars簒位,建立馬穆路克王朝.***
1260年河洲軍團在巴勒斯坦的 阿音劄魯特戰役大敗蒙古軍.**** 這是蒙古人在中東和歐洲的唯一敗戰, 奴隸軍團威名震動天下.

1517年馬穆路克王朝亡於鄂圖曼帝國, 伊斯蘭世界除伊朗外復歸一統. 帝國吸收,改善並且擴充了馬穆路克制度, 將其延展至文官系統,成為統治的上層構築.*** 但是帝國倚賴該制度過深,尾大不掉, 馬穆路克人逐漸竊取權力,其身份由及身而終演變為世襲. 馬穆路克執掌的禁衛軍權傾首都,廢立君主, 如晚唐宦官之所為.
君權反撲,1826年蘇円 馬哈茂德二世縱火焚燒禁衛軍兵營,殺死四千人, 以掃除舊部,建立新軍. 馬氏成為由禁衛軍擁立的最後一位蘇丹, 這起屠殺事件也就是馬穆路克的終曲.

〈sense〉
任何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較大規模,較長時段出現過的集體行為,如風俗、制度、宗教等等, 無論看起來怎樣的乖謬荒誕,有悖情理,在於當時,必有其社會生活基礎.***** 馬穆路克制度正正是上佳例証. 這制度殘酷不仁,親疏倒逆,養虎為患, 像極了中國的宦官制度. 它的創制,其理安在?

本書屬比較政治學, 縱覽古今,意圖提出大理論框架解讀全人類社會的政治史. 根據書中之言,人類行了數十萬年「族團制度」以適應採獵生活; 其後轉行「部落制度」以適應早期農耕生活,兩者都以血統親屬關係為組織之骨幹.*** 農業盛行,人口密集, 「國家制度」因應部族戰爭之大運而生成,為時不過數千年.
國家的本性為領土治理,部族多元, 其成立必須“去部落化”, 即盡最大可能性淡化血統親屬關係在社會的影響力,尤其在上層政治上面.**** 但是血親關係早已盤根錯節,深入骨髓, 易筋洗髓,談何容易!

馬穆路克制度的要害正在“親疏倒逆”這點上面.*** 血親網絡之不合國家體制,正如家族經營不合大規模企業一樣道理. 首先, 血親關係結成緊密度和延續性強橫的利益集團, 極其不利於整體運作. 其次, “用人唯親”有礙人力資源配置. 其三, 社會缺乏流動性, 階級人口沒法調整,做成不事生產的冗員過多, 受壓迫階級負荷過重.**** 國家於是殫思竭慮,改革體系, 務求削弱豪族, 用人唯才,增進社會流動.

馬穆路克制度是伊斯蘭國家構築出來達到這一戰略目的之有效手段.*** 蘇丹作為最高專制君主,需要才幹洗鍊,公爾忘私的直屬高階行政官員; 與及精銳善戰, 絕無二心的禁衛軍, 以張威權,以施統治. 最優秀的人材求諸族外, 從最低賤的階層選拔出來, 並切斷其與整個社會的私人關係, 阻斷其結成世襲利益集團,*****使之忠於一人, 報效國家. 這裡要註意一點,伊斯蘭教嚴禁以穆斯林為奴隸, 奴隸只好求之於異教徒, 那就是馬穆路克.
結論:中東的馬穆路克與中國的宦官制度同構. 這就是比較政治學的洞察力,非常利害!

以上sense出自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2

說史141204冬天(四十七) 麥克阿瑟vs杜魯門 1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4/%e8%aa%aa%e5%8f%b2141204%e5%86%ac%e5%a4%a9%e5%9b%9b%e5%8d%81%e4%b8%83-%e9%ba%a5%e5%85%8b%e9%98%bf%e7%91%9fvs%e6%9d%9c%e9%ad%af%e9%96%80-1/

說史141204

最寒冷冬天(四十七) 麥克阿瑟vs杜魯門 1

蕭律師執筆

 

華盛頓終可鬆一口氣了,不必再擔心像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電報所描繪的那樣,再度蒙受鄧茍克大撤退那樣的羞辱,被中國人趕出朝鮮半島。 但戰局的好轉也未能緩和東京與華盛頓的緊張關係。

遠東師令部對華盛頓越來越橫蠻, 越來越公開批評杜魯門Harry Truman的戰爭政策,越來越公開貶抑李奇微Matt Ridgway的功勞。 不久之前,麥克阿瑟還感嘆世界末日的觀點,及與杜魯門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唱反調。 按他的說法,面對強大的中國軍隊,如果不繼續向韓國增兵或動用原子彈,美國人將被逐出朝鮮半島。 但現在他挫敗了,他的觀點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對同情他的記者和政治人士說,要奪取真正的勝利,就必須到亞洲大陸與中共決一死戰。***

 

中國人的第一次進攻和聯合國軍隊的潰敗讓他聲望大跌。 一方面,華盛頓的軍界同行對他越來越貶抑; 另一方面,李奇微與中共軍隊對峙,在戰場上平分秋色,而這一直被他認為是無法實現的。 在這場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麥克阿瑟離勝利越來越遠,因為之間更多的是政治較量,而不是軍事較量。

 

李奇微在戰場上的勝利的沒有替民主黨帶來任何政治上的好處, 內憂外患的政府不會因此而擺脫麻煩,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也不會因為勝利而受到歡迎。 李奇微的「屠夫」戰術預示著這場戰爭更不受歡迎。 戰爭持續越久,他們需付出的政治代價就越大。

麥克阿瑟在與參聯會和總統的關係上一直處於被動, 他的支持者人數也不斷萎縮。 這樣的形勢肯定為他帶來最壞的結果,他會被華頓頓拋棄和實質忽略,因此他亟欲奮起一戰。

 

民主黨在美國公眾間聲望降低, 那是由於杜魯門在執政期間面臨了太多的困難抉擇,經歷過太多的艱辛時刻,有太多的力量他無法左右。 蘇聯擁有原子彈、蔣介石的垮臺、轟動一時的希斯事件及韓戰,都讓杜魯門政府陷入窘境。 隨著中共軍隊進入北韓,這場戰爭變得遙遙無期,看不到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最讓杜魯門政府無法忍受的,是麥克阿瑟的誤判使戰局惡化,而他還對政府橫加指責,拒絕承擔任何責任。

 

這一切都造成總統和將軍最終無法避免的決裂,因為總統無法約束將軍。 1951年一月底,麥克阿瑟飛抵水原,李奇微到機場迎接。 在場記者無意中聽到麥克阿瑟說:「七個月前,我正是在這裡展開聖戰。 我們現在的奮鬥目標已經不只是韓國了,而是一個自由的亞洲。」英國記者馬丁Martin記下了「聖戰」和「自由亞洲」這兩個詞,並發表在倫敦的報紙上。 這讓英國政府非常不安;他們意識到,這位遠東司令想打一場大仗,很有可能是一場針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麥克阿瑟對當前戰局的認識不同於大多數將領,與參聯會更是針鋒相對。 對於蘇聯帶給歐洲的威脅,他視而不見。 杜魯門擔心,只要美國把韓戰升級,蘇聯極有可能採取相應的對策。 柏林、越南、南斯拉夫,尤其是伊朗危機,都讓杜魯門擔心。 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被蘇聯利用作軍事幹預的藉口。

至於轟炸中國的城市,杜魯門及其同僚認為,麥克阿瑟忽略了轟炸可能做成的後果,而且轟炸不會結束戰爭,也可能招致蘇聯報復轟炸日本的城市。 當柯林斯Joe Collins和參聯會其他成員向麥克阿瑟提出這個問題時,麥克阿瑟全然不理。

 

從一個將軍去批評另一位將軍的角度,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Omar Bradley的說話是尖銳的:「麥克阿瑟的反應如此強烈,是因為他的威望受到挑戰,他在軍界的傳奇色彩受到玷汙,紅色中國赤裸裸地愚弄了永不犯錯的『軍事天才』。 因此,他若想恢復自身的尊嚴和軍事上的威望, 唯一可行的就是讓那些曾經愚弄過他的中國將軍們慘敗。 為了要實現這目標,就不惜與中國──甚至蘇聯──打一場全面的戰爭,不惜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惜動用原子彈。」

 

麥克阿瑟論定兵力嚴重不足的那支軍隊,在李奇微的指揮下卻在砥平里和其他地方節節勝利。 李奇微的勝利就是麥克阿瑟的失敗,因為這讓他毫無理由再狂妄自大。 同樣讓麥克阿瑟感到受傷的是,李奇微成為媒體眼中令人敬佩的明星級將軍。 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一直是麥克阿瑟夢寐以求的,而如今這些榮耀卻降臨在自己屬下身上。

 

就在李奇微的「屠夫」計畫即將實施時,麥克阿瑟突然從東京飛到李奇微的司令部水原,對記者大言不慚地宣布開始進攻,想藉此「騎劫」李奇微日益奪目的榮光,把這個計劃的功勞據為己有。 麥克阿瑟和他身邊的親信根本沒有參與「屠夫」計畫的制訂。

 

麥克阿瑟對杜魯門政府的非難很快升級。 早在十二月初,杜魯門便以政令形式要求所有與韓戰有關的評論必須得到國務院認可後才能公佈。*** 但麥克阿瑟顯然刻意違抗指令,抱怨華府限制他的指揮權,並且不給與足以完成任務的部隊。他又指責華府為他的敵人提供避難所,而對美國的避難所──東京和橫須賀──卻沒有給予絲毫關註。事實上中國人根本無力攻擊這些重要目標。

 

在國內共和黨也一直攻擊政府對共產黨的過度妥協,以致讓美國失去了中國。*** 麥克阿瑟的新牢騷與他政治上的支持者(國內極右反共力量)不謀而合。 麥克阿瑟寫給媒體的信中認為,美國只要在亞洲打敗共產主義,他們在歐洲才能擺脫共產主義的威脅。 只要華盛頓讓他放手去做──他們有現成的軍隊,蔣介石的軍隊已做好反攻大陸的準備──他一定能贏得勝利,挫敗中國,打擊共產主義。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3

說史141216冬天(四十八) 麥克阿瑟vs杜魯門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16/%E8%AA%AA%E5%8F%B2141216%E5%86%AC%E5%A4%A9%E5%9B%9B%E5%8D%81%E5%85%AB-%E9%BA%A5%E5%85%8B%E9%98%BF%E7%91%9Fvs%E6%9D%9C%E9%AD%AF%E9%96%802/

說史141216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八) 麥克阿瑟vs杜魯門2

蕭律師執筆

 

到了1951年初,倍感挫折的 麥克阿瑟竟與總統攤牌。***

起初,這是麥克阿瑟的獨腳戲:他一而再、再而三挑戰華盛頓,而後者一直拒絕回應。 於是他變本加厲,近乎挑釁。華盛頓因和麥克阿瑟對抗的代價太大而延遲與他對抗。***

 

在二戰最激烈的那段歲月,他們找到的不光是天才,還有關於天才的神話。 在這十年間,兩位總統和他們的高級顧問一直忍受著麥克阿瑟的狂妄。為了成全這位將軍對名聲與榮譽的欲望,他們默默吞下苦水。 二戰後,華盛頓已不像以前那麼需要他的才華,但仍沒有回應他的挑釁。 華盛頓付出的代價不僅越來越大,而且隨著老將軍的政治力量愈發強大,整個情勢開始對華府更加不利。 華盛頓已忍無可忍,這個自我神化過程持續得太久了,而主要是以政府的損失為代價。

 

李奇微的成功使麥克阿瑟拉攏部分參聯會成員的希望破滅了。 在參聯會裡,一向強硬的海軍作戰部長 謝爾曼Forest Sherman上將在美國人是否會被中國人趕出半島這個問題上開始退縮,這就讓麥克阿瑟不得不把矛頭指向總統本人,因為總統「阻撓了他的聖戰」。 如果他無法在韓國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就會設法打倒所有擋路者。

他有意違抗杜魯門十二月六日的政令。 他曾在一次午宴上對朋友說,他已是七十一歲的老人了,不遵守這些廢話般的政令不會有什麼損失。 如果他們想解除他的職務,就請便吧。 布萊爾Clay Blair指出,麥克阿瑟在公開場合抨擊這項政令不下六次,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刁鑽刻薄。 他常飛到韓國前線,然後發表言論,痛罵政府的戰爭政策,這無異打杜魯門耳光。

 

華盛頓不想與戰區司令起「戰事」,但這場戰事無法避免。在華盛頓開始認真考慮把北京拉到談判桌上時,麥克阿瑟則在嘲笑中國人的失敗和種種缺。 這激怒了總統,因為麥克阿瑟使美國與中國和談更加困難。***

 

在軍事上,麥克阿瑟開始越來挑剔李奇微的戰略,在公開場合以極端輕蔑的口吻把李奇微的所有成功稱作「手風琴式的戰爭」──在進攻時,聯合國軍隊只前進二、三十哩,一遇到中國人進攻便立刻退回原地。  李奇微聽了以後非常憤怒,也召開記者會,說聯合國軍隊抵達三八線是一次「重大的勝利」, 還補充:「我們不打算征服中國;我們的目標是阻止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在戰場上顯示了強大的力量。如果人數明顯占優的中國人沒有把我們趕下大海,那就等於失敗。」

多年後,麥克阿瑟仍沒有忘記李奇微一語之仇。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稱李奇微是自己手下「最差勁的指揮官」。

 

好戲還在後頭。三月二十日,麥克阿瑟收到華盛頓發來的兩封機密電報,指出:「目前是與中國展開實質性和談的最佳時機」。 由於李奇微的勝利,聯合國軍隊在戰場上已取得主動,因此目前存在著談判的機會,最後使雙方穩定在半島三十八度緯線上,以結束這場雙方都不希望打的戰爭。

 

對麥克阿瑟來說,停下來意味著他的失敗。*** 在得知華盛頓準備和談時,他便蓄意破壞華盛頓的和平努力。 三月二十四日,他再臨南韓,發布了一篇惡毒貶低中國軍事領導人的聲明。 這是對北京和華盛頓的直接攻擊,使和平之路就此中斷,也錯過了和談的最佳時機。 這是對杜魯門言論限制令的「極大蔑視和公開挑釁」(布萊爾語)。

 

這篇聲明到達華盛頓時,杜魯門正和 艾奇遜Dean Acheson(國務卿)、洛威特(國防部二號人物)和勒斯克Dean Rust在開會。 他們看了麥克阿瑟的聲明後都面色發青。 艾奇遜稱這篇聲明是「重大的蓄意破壞行動」。 這篇聲明把總統與將軍的對抗推上了一個新的層次,也由此引出到底誰是總司令的問題。***

 

第二天。杜魯門召開高層會議,暫時擱置和談建議。現在問題不是要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而是什麼時候解除。*** 洛威特主將立刻執行。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則擔心整個國家的情緒和麥克阿瑟的巨大聲望,罷免他可能使國會更難批準軍事預算。 艾其遜擔心參聯會會否有不同意見,這會更鞏固麥克阿瑟的地位,讓他更肆無忌憚。 但杜魯門毫無疑問已下定決心,只待最佳時機。

 

時機來了。 差不多在杜魯門有此想法同時,麥克阿瑟接到共和黨員 馬丁Joe Martin的來信。 作為蔣介石之積極支持者和「院外援華集團」的重要成員,馬丁非常贊同麥克阿瑟的亞洲戰略,尤其是支持蔣介石和中國大陸再打一仗,開闢亞洲第二戰線。*** 他在信中寫道:「你的崇拜者不計其數,你的指揮已經贏得無限的尊重。」他還希望麥克阿瑟做出私下或公開的回覆。

 

麥克阿瑟回信表示同意馬丁的話,並在信中說: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你所提到的『使用蔣介石的部隊』一事既合邏輯,又符合傳統」。他後來還大發麥式牢騷:「我們在歐洲駐紮了太多部隊和外交官。如果我們在亞洲戰場上輸給共產黨,那麼歐洲也無法倖存。 如果我們獲勝,那麼歐洲就能繼續享受自由和安全。正如你所說的,我們必須獲勝。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67

說史141217海盜風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17/%e8%aa%aa%e5%8f%b2141217%e6%b5%b7%e7%9b%9c%e9%a2%a8%e9%9b%b2/

說史141217

海盜風雲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14

 

〈戲劇: 連環大茶飯〉Ning Shing號事件

1924年10月根據地設在大亞灣長排村的惡名昭彰的海盜頭子 林材修在 香港鴻安賓館召開幹部會議,策劃刦案, 並且進行了沙盤推演.***

數日後,一行18位歹徒從香港乘坐D&S船公司的蒸汽船前往上海. 抵埗後他們進一步招募人手, 最終共有34名歹徒身懷左輪手槍, 以乘客身份在上海登上了開赴福州的汽船Ning Shing.

 

Ning Shing號上約有250名中國籍乘客, 與及30箱運往福州 美國東方銀行American Oriental Bank的銀條,價值97,000両.***

船行海上,匪幫突然發難,迅速控制了船隻, 衝突中擊斃了2名船員. 匪幫挾持汽船開往大亞灣, 在海灣卸下銀條、船貨和從乘客身上搜獲的貴重財物, 早有數條舢板恭候接贜. 行刦過程高效順利,盡顯專業風格, 他們當然不是烏合之眾.

 

Ning Shing號被挾持往大亞灣的消息傳出後, 駐在惠州的中國軍隊指揮官立即行動, 封鎖海灣,逮捕歹徒,起回贜物.

根據香港政府情治部門的加密檔案, 被捕歹徒在付出贖金後立即被釋放.*** 所有銀條和財物都被軍隊瓜分掉. 整個“白吃黑”過程高效順利,盡顯專業風格, 他們不愧是國家棟樑.

 

刦掠、騎刦、勒索….. Ning Shing號事件是“海盜行為”的典型作風, 至於“海盜”的身份? 則是另一個問題.

〈拆局〉營運與作業

作為電影情節,上述腳本平平無奇; 但是作為 塗爾幹式的“社會事實”, 實情就十分驚人了. 長排幫團夥的組織力如此高強, 牽涉親疏數十人同步行動而有條不紊,又怎會是臨機成局的呢? 事實上該團夥是一間長期營運的地下企業.

 

這類團夥一般經營綜合性非法事業, 包括黃賭毒,綁票勒索, 走私軍火,販賣人口等等. “Ning Shing號事件”這類大茶飯作業反倒是偶一為之, 因為風險極高而機遇不可強求!事件中耐人尋味的是匪黨的情報網絡, 他們是如何得知船上載有大量銀條的消息呢?

 

全盛時期的這類“海盜團夥”組織龎大而完善, 根據地設在偏遠的港灣,如大亞灣和澳門路環島; 在核心城市,如香港和廣州, 則設有聯絡中心, 用正行生意掩人耳目,以蒐集情報和部署行動. 贜物一般收藏在根據地, 以極低亷價格吸引遠方的大手買家.***

 

至於「刦船」,ie騎刦蒸汽船,則是那個時代新興的作業手法. 由於海盜一向使用的中式帆船速度上追不上蒸汽船, “攔途截刦”的傳統手法失效. 面對挑戰,海盜界與時並進,推陳出新, 開發出混進乘客,“整船騎刦”的現代風格.

 

作案之前,他們常以數星期之久進行實地觀察, 來回乘坐目標客船,仔細勘探作案環境, 尤其重要的是解決偷運武器上船的技術難題.*** 行動中,首領通常會作西式體面打扮,樣子令人尊敬, 乘搭頭等艙位,會說一點英語或葡語就更佳了.

 

動手之時要乾淨俐落, 首領一聲令下,人員分三組同步行動. 一組負責船橋區域,必先擒獲船長, 控制船面空間; 一組負責引擎室; 另一組控制乘客. 富有的乘客會被揀選出來, 帶往巢穴留置,以勒索贖金.

 

〈歷史1〉南海風雲

南中國海域溝通中南半島, 遠接南洋, 南宋伊始,貿易活動趨於頻繁, 而 “海盜現象” 也乘勢而興. 南海有三波海盜活動高峰期:

  1. 明中葉「倭寇」時期1520-75年. 倭寇是多民族, 混合刦掠與走私的集團式海上活動.
  2. 明清政權交替「海寇」時期1620-84年, 福建鄭氏家族建立 “海上帝國”, 管治海域, 收取通行費, 公開與朝廷抗衡.***
  3. 清中葉「匪船聯幫」時期1780-1810年, 特色是網絡嚴密,人員龐大,機動性強. 海盜界最終建立起 “六旗幫海盜大聯盟”, 屢番擊潰水師,**** 橫行洋面, 沿珠江深入刦掠內陸. 第三波是最高峰, 大聯盟擁有的船隻人員竟然是整個朝廷水師的一倍以上!

 

1520-1810共計290年, 是世界史意義上的海盜活動黃金期. 西方海盜最猖獗的時代參與人員總數不出六千人; 而中國海盜全盛期人數高達數十萬, 中國一向多的是人!  1810年張保出賣大聯盟歸降朝廷,*** 此後盛筵難再, 南海風雲漸趨緩息.

 

1840年鴉片戰後, 皇家海軍駐守香港, 保護鴉片貿易, 自然不能容忍大型盜幫攔海截刦.***  1848年 張十五仔和徐亞保兩大集團聯手在海南島擊敗清朝水師, 一度重振海盜聲威.  1849集團刼掠英籍船隻, 殺了兩名英國軍官, 皇家海軍於是出動清剿. 在兩次激烈的殲滅戰中幾乎全殲聯盟所有成員, 共殺死海盜5,000. 此役之後再無聯盟, 海盜活動只能零散進行.

 

二十世紀前後蒸汽船時代來臨, 海盜的傳統帆船攔截不了蒸汽船, 作業陷於弱勢. 更重要的是國家軍事現代化, 海盜再無爭鋒的實力, 永久地轉入地下活動. 同時間東西方國際貿易常規化, 合法貿易利潤大增, 沿海社會傾向反對而非支持非法活動, 這才是海盜雕零的最深層因素.*****

 

〈歷史2〉張保傳奇

黃金時代真正的魅力型領袖是大海盜 鄭一. 鄭一出身海盜世家, 1805他統率了七位最有勢力的海上首領, 包括大盜 烏石二和東海霸, 簽署了一份盟約, 建立「六旗幫大聯盟」.***

大聯盟在廣東沿海設立總舵, 進行業務整合和規範化, 通過各種非法手段, 迅速控制了捕撈業和沿海貿易, 將整帶海岸納入其保護網內. 大聯盟甚至明目張膽地在樞紐城市設立 稅務局”, 向領牌鹽商索取每船200元通航 “許可費”.***

1807年鄭一死於海難, 其 鄭一嫂和義子 張保接掌紅旗幫和大聯盟, 人員數目高達四至六萬, 勢力臻於頂峯,水師不敢應戰. 朝廷派遣幹練大員 百齡為兩廣總督, 改行安撫, 分化招降. 1810郭婆帶的黑旗幫率先投降朝廷, 未幾紅旗幫17,000人降伏, 大聯盟立時瓦解! 張保更為了邀功而消滅拒降的 烏石二藍旗幫和東海霸黃旗幫, 白綠二旗星散, 海幫覆滅. 百齡將投降海盜三萬人徙置內陸, 分鄉插戶, 平息大亂.***

 

 

以上資料出自

《海盜風雲》(2014) 安樂博Robert Antony

本書是嚴肅的學術專著,研究南中國海的海盜現象;作者是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34

說史141224冬天(四十九)麥克阿瑟的解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24/%e8%aa%aa%e5%8f%b214122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9%9d%ef%bc%89%e9%ba%a5%e5%85%8b%e9%98%bf%e7%91%9f%e7%9a%84%e8%a7%a3%e8%81%b7/

說史141224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九)麥克阿瑟的解職
蕭律師執筆

四月五日,馬丁在眾議院宣讀了麥克阿瑟的回信。這正是麥克阿瑟所希望的。沒有什麼比這封信對一個四面楚歌的政府更具有政治上和潛在的危害了,也讓它的盟友更意外、更恐慌。

在那段時間還有一件事強烈刺激了 杜魯門和他身邊的人。這件沒有公諸於世的事使他們覺得 麥克阿瑟是一個流氓。 約瑟夫格登撰寫的《韓戰:未透露的內幕》是介紹這場戰爭最權威的資料。 書中提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工作之一是監聽其他國家的通訊,而這些國家一直以為自己的資訊都是秘密傳遞的。 國安局在東京設有情報站,主要是監聽中國的訊息,但偶爾也監聽友好國家。 1950年晚冬,該情報站突然截獲西班牙和葡萄牙駐東京大使館向本國的彙報,指稱麥克阿瑟向他們保證,會把韓戰變成一場與中國的大戰。 杜魯門看到這些電報時大發雷霆,憤怒地拍著桌子:「這簡直就是叛國。」

杜魯門心意己決,要召回這位遠東大將軍。他很清楚,這是一個雙輸的決定。解除一位聲名顯赫、備受敬仰的將軍必讓總統陷身公憤。但麥克阿瑟的行為破壞了民主社會的核心原則,削弱了政府對軍隊的控制。他相信在短期內,政治局勢將有利於麥克阿瑟,但歷史總會做出公正的評價。

在馬丁公布了麥克阿瑟回信的第二天,杜魯門召集 馬歇爾、布萊德雷、艾奇遜和哈理曼到白宮討論麥克阿瑟問題。 杜魯門沒有流露出自己決定解除將軍職務的意圖,而是首先詢問與會者的意見。馬歇爾仍舊態度謹慎;艾奇遜認為應該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哈里曼指出,從一九五零年八月開始,麥克阿瑟就一直和杜魯門較勁。 後來,杜魯門請他們當天晚些再討論這個問題。杜魯門請馬歇爾檢查麥克阿瑟與華盛頓的全部通信,看看是否確實存在著不服從命令的情況。布萊德雷負責調查參聯會的意見,這也是即將來臨的政治鬥爭的關鍵。

下午,馬歇爾建議不要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而是把他從東京召回來當面商討。艾奇遜和哈理曼堅決反對—-他們已預料到一場政治鬥爭無法避免。由於柯林斯當時不在華盛頓,因此他們決定由布萊德雷與柯林斯商談後再作打算。

星期六,他們再度開會,慢慢確信解職無法避免。他們曾想過寫信奉勸麥克阿瑟收斂一下自己的言行,但這麼做有點為時已晚。他們別無選擇,畢竟是麥克阿瑟逼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布萊德雷在星期日召開參聯會會議。直到此時,他們還在努力挽救局面。有些人提議讓麥克阿瑟交出韓戰的指揮權,只負責日本的防務。但他們知道麥克阿瑟不會接受這樣的方案。最後,全體與會者簽字同意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

四月九日星期一,馬歇爾、布萊德雷、艾奇遜和哈理曼再次來到總統辦公室。杜魯門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立場:麥克阿瑟必須去職。 李奇微將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在希臘內戰中贏得聲望的 範佛里特將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 在最後一次會議上,杜魯門告訴他們現在必須做出最後的決定,不改變現狀,就得忍受。 有人提議,總統應在聲明中指出是參聯會和高級官員的一致決定,但遭杜魯門拒絕,現在是他展現總統權威的最佳時機,體現他的決斷力和政治承擔。***

於是,整件事件按總統的意誌依序進行,而總統也著手準備向全國宣布這項決定。在最後時刻,哈里曼突然註意到,這份聲明沒有提到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於是這份當代美國的重大檔案不得不以手寫的方式填入這句話。 總統在聲明中指出:「麥克阿瑟將軍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指揮官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他的表現無與倫比,美國感謝他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因此,我在此重複,我對這項決定感到遺憾。」但杜魯門告訴身邊的人,是麥克阿瑟一手造成目前的局面。「他的手段多麼卑劣;他一直欺騙玩弄我們。我覺得是他逼我們解除他的職務。」
「最大的問題是他想越俎代庖,他想做遠東皇帝。他忘記自己只是軍隊的一個將軍,他必須聽從總統的指揮。」

麥克阿瑟自己也意識到可能會被解職。四月九日,他會見 阿爾蒙德時說:「我可能再也看不到你了,現在和你告別了。」迷惑不解的阿爾蒙德問麥克阿瑟到底是什麼意思。麥克阿瑟回答:「我陷入了政治糾紛,很可能會被總統解職。」阿爾蒙德聽後,大呼荒謬。

按照計畫,應由陸軍部長 佩斯當面向麥克阿瑟宣讀這份公告。但在華盛頓,原本就對總統充滿敵意的《芝加哥論壇報》提前得知這個消息,並計畫在次日刊登這個爆炸性消息。白宮擔心,一旦麥克阿瑟提前獲知被免職的消息,可能會主動辭職,對華盛頓使一招回馬槍,博取輿論同情,使政府陷於不利的境地。考慮到這些,白宮決定立即公布。
於是在華盛頓,四月十一日淩晨一點,記者在白宮的記者會上獲悉此事。麥克阿瑟在接到正式通知前,就透過廣播得知這個消息。這讓政府顯得更冷酷無情,而讓麥克阿瑟更像是受害者。*** 麥克阿瑟沒有約見記者,而由他的高級助手 惠特尼準將代勞。惠特尼對記者說:「我剛從將軍那裡過來,他莊重地接受了總統的解職令。他非常鎮定,表現出超凡的軍人氣度— 這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731

說史141224冬天(四十九)麥克阿瑟的解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24/%e8%aa%aa%e5%8f%b2141224%e5%86%ac%e5%a4%a9%ef%bc%88%e5%9b%9b%e5%8d%81%e4%b9%9d%ef%bc%89%e9%ba%a5%e5%85%8b%e9%98%bf%e7%91%9f%e7%9a%84%e8%a7%a3%e8%81%b7/

說史141224
最寒冷的冬天(四十九)麥克阿瑟的解職
蕭律師執筆

四月五日,馬丁在眾議院宣讀了麥克阿瑟的回信。這正是麥克阿瑟所希望的。沒有什麼比這封信對一個四面楚歌的政府更具有政治上和潛在的危害了,也讓它的盟友更意外、更恐慌。

在那段時間還有一件事強烈刺激了 杜魯門和他身邊的人。這件沒有公諸於世的事使他們覺得 麥克阿瑟是一個流氓。 約瑟夫格登撰寫的《韓戰:未透露的內幕》是介紹這場戰爭最權威的資料。 書中提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工作之一是監聽其他國家的通訊,而這些國家一直以為自己的資訊都是秘密傳遞的。 國安局在東京設有情報站,主要是監聽中國的訊息,但偶爾也監聽友好國家。 1950年晚冬,該情報站突然截獲西班牙和葡萄牙駐東京大使館向本國的彙報,指稱麥克阿瑟向他們保證,會把韓戰變成一場與中國的大戰。 杜魯門看到這些電報時大發雷霆,憤怒地拍著桌子:「這簡直就是叛國。」

杜魯門心意己決,要召回這位遠東大將軍。他很清楚,這是一個雙輸的決定。解除一位聲名顯赫、備受敬仰的將軍必讓總統陷身公憤。但麥克阿瑟的行為破壞了民主社會的核心原則,削弱了政府對軍隊的控制。他相信在短期內,政治局勢將有利於麥克阿瑟,但歷史總會做出公正的評價。

在馬丁公布了麥克阿瑟回信的第二天,杜魯門召集 馬歇爾、布萊德雷、艾奇遜和哈理曼到白宮討論麥克阿瑟問題。 杜魯門沒有流露出自己決定解除將軍職務的意圖,而是首先詢問與會者的意見。馬歇爾仍舊態度謹慎;艾奇遜認為應該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哈里曼指出,從一九五零年八月開始,麥克阿瑟就一直和杜魯門較勁。 後來,杜魯門請他們當天晚些再討論這個問題。杜魯門請馬歇爾檢查麥克阿瑟與華盛頓的全部通信,看看是否確實存在著不服從命令的情況。布萊德雷負責調查參聯會的意見,這也是即將來臨的政治鬥爭的關鍵。

下午,馬歇爾建議不要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而是把他從東京召回來當面商討。艾奇遜和哈理曼堅決反對—-他們已預料到一場政治鬥爭無法避免。由於柯林斯當時不在華盛頓,因此他們決定由布萊德雷與柯林斯商談後再作打算。

星期六,他們再度開會,慢慢確信解職無法避免。他們曾想過寫信奉勸麥克阿瑟收斂一下自己的言行,但這麼做有點為時已晚。他們別無選擇,畢竟是麥克阿瑟逼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布萊德雷在星期日召開參聯會會議。直到此時,他們還在努力挽救局面。有些人提議讓麥克阿瑟交出韓戰的指揮權,只負責日本的防務。但他們知道麥克阿瑟不會接受這樣的方案。最後,全體與會者簽字同意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

四月九日星期一,馬歇爾、布萊德雷、艾奇遜和哈理曼再次來到總統辦公室。杜魯門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立場:麥克阿瑟必須去職。 李奇微將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在希臘內戰中贏得聲望的 範佛里特將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 在最後一次會議上,杜魯門告訴他們現在必須做出最後的決定,不改變現狀,就得忍受。 有人提議,總統應在聲明中指出是參聯會和高級官員的一致決定,但遭杜魯門拒絕,現在是他展現總統權威的最佳時機,體現他的決斷力和政治承擔。***

於是,整件事件按總統的意誌依序進行,而總統也著手準備向全國宣布這項決定。在最後時刻,哈里曼突然註意到,這份聲明沒有提到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於是這份當代美國的重大檔案不得不以手寫的方式填入這句話。 總統在聲明中指出:「麥克阿瑟將軍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指揮官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他的表現無與倫比,美國感謝他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因此,我在此重複,我對這項決定感到遺憾。」但杜魯門告訴身邊的人,是麥克阿瑟一手造成目前的局面。「他的手段多麼卑劣;他一直欺騙玩弄我們。我覺得是他逼我們解除他的職務。」
「最大的問題是他想越俎代庖,他想做遠東皇帝。他忘記自己只是軍隊的一個將軍,他必須聽從總統的指揮。」

麥克阿瑟自己也意識到可能會被解職。四月九日,他會見 阿爾蒙德時說:「我可能再也看不到你了,現在和你告別了。」迷惑不解的阿爾蒙德問麥克阿瑟到底是什麼意思。麥克阿瑟回答:「我陷入了政治糾紛,很可能會被總統解職。」阿爾蒙德聽後,大呼荒謬。

按照計畫,應由陸軍部長 佩斯當面向麥克阿瑟宣讀這份公告。但在華盛頓,原本就對總統充滿敵意的《芝加哥論壇報》提前得知這個消息,並計畫在次日刊登這個爆炸性消息。白宮擔心,一旦麥克阿瑟提前獲知被免職的消息,可能會主動辭職,對華盛頓使一招回馬槍,博取輿論同情,使政府陷於不利的境地。考慮到這些,白宮決定立即公布。
於是在華盛頓,四月十一日淩晨一點,記者在白宮的記者會上獲悉此事。麥克阿瑟在接到正式通知前,就透過廣播得知這個消息。這讓政府顯得更冷酷無情,而讓麥克阿瑟更像是受害者。*** 麥克阿瑟沒有約見記者,而由他的高級助手 惠特尼準將代勞。惠特尼對記者說:「我剛從將軍那裡過來,他莊重地接受了總統的解職令。他非常鎮定,表現出超凡的軍人氣度— 這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44

說史150112美人江山恨未消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2/%e8%aa%aa%e5%8f%b2150112%e7%be%8e%e4%ba%ba%e6%b1%9f%e5%b1%b1%e6%81%a8%e6%9c%aa%e6%b6%88/

「醉臥美人膝,醒握天下權.」伊藤博文
說史150112
美人江山恨未消:傳奇羅馬尼亞國王 卡羅爾二世
掌門執筆: 天花亂說系列16

如果說英國國王 愛德華八世 “不愛江山愛美人”事蹟傳奇, 那麼羅馬尼亞國王 卡羅爾Carol二世的事蹟便要奇上十倍. “風高浪急潮頭立,美人江山恨未消”是他一生的寫照.

歷史背境A:〈羅馬尼亞的積弱〉
羅馬尼亞位於東歐,濱臨黑海,沃野千里, 地勢平坦而易於進出,歷史上常為四周強權所侵淩.(在現代則為奧匈、鄂圖曼和俄國.)
國勢長期積弱還有三項內部因素:其一,國家一向分裂為三個大公國,時相攻伐,積有怨仇. 直到一戰終了,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 才告統一. 其二,封建主義頑固,施行嚴苛的農奴制度, 盤剝酷烈,上下離心. 其三,傳統地域勢力強大,互相防範,議定王室必由國外延攬, 這種做法導致中央不振,管治困難.

〈風流王儲〉
卡羅爾1893年出生,是奧地利王子 斐廸南的長子. 1914年父親意外地成為羅馬尼亞國王, 而他也就順理成章當上了王儲.

1918年任性的卡羅爾25歲退役,即與一位平民女子結婚. 此事在當時極為罕見,國際間蜚短流長, 次年,羅馬尼亞最高法院判定婚姻無效.
迫於壓力,1921年卡羅爾與希臘公主海倫結婚, 年尾,誕下麟兒 米哈伊,算是向父王和國民交了差.
差事剛了結,他當即拋妻棄子, 與新歡 艾琳娜逃到巴黎雙宿雙棲. 此事軒然大波,激到老父死死嚇. 國家再次施壓, 1925年他宣佈放棄王位繼承權,將其轉移予兒子米哈伊, 並且答允十年內不會重回祖國.

到此為止,卡羅爾的“傳奇性”已可約略與愛德華八世相捋. 但對他而言,傳奇一生才剛掀幕.
〈狡詐政客〉
1927年父王去世,他的6歲兒子登基成為羅馬尼亞國王 米哈伊Michael一世.
1928年,妻子海倫與他離婚. 同年,國家農民黨以壓倒性票數贏得大選, 黨魁 馬紐Maniu組閣.

1930年他與首相馬紐勾結,回國纂了兒子的位, 成為國王卡羅爾二世,時年37歲.***
事前卡羅爾與馬紐私下有約, 保証日後定必遵守憲法,並且不會攜同情婦返國. 但他公然背信,偕同愛人進入首都布加勒斯特.*** 馬紐覺得被出賣,面目無光, 次日一度辭職以示抗議. 馬紐不知道的是,數年後國王連憲法竟也廢除掉.

馬紐之所以邀請卡羅爾回國,透過議會程序撤消其退位聲明, 是因為國內 法西斯主義急劇興起,令他的政府十分頭痛.
歷史背境B:〈法西斯主義的勃興〉
時維兩次大戰之間隔, 華爾街崩盤引發的經濟大蕭條席捲歐陸, 新成立的民主制國家大多底子薄弱,沒法應付挑戰. 政治腐敗和經濟困難幾乎是全部歐洲國家的共同難題.***
意大利政治家 墨索里尼倡議「法西斯主義」,力挽狂瀾於既倒, 鼓舞了其他國家紛紛效法. 其中德國 希特拉的功業更加青出於藍, 國力逆流而上,蓋壓全歐.
法西斯主義有數個重點:a意識形態上絕對愛國; b組織上絕對集權,(因為愛國)行事不擇手段; c民粹和草根主義, 擅長動員民眾,反對腐敗; d排猶,反對共產主義.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主義實踐起於一人,雅西大學激進學生 科德雷亞努Codreanu.他曾因參與反共和排猶運動, 並揚言要殺死‘賣國賊’而被捕入獄,後來獲釋.
1927年他和四名獄友創立法西斯組織 “大天使米迦勒軍”. 1930年再在軍團中設立極端激進的「鐵衛軍」派系,成為法西斯運動的主流. 鐵衛軍的綱領為:高度民族主義,反共,排猶,反腐和宗教神祕主義.
1933年自由黨首相 杜卡Duca取締鐵衛軍,三名組織成員立即把他暗殺掉.

1934年科氏調整政策,進入建制, 與一戰英雄Cantacuzino-Graniceru將軍共同建立「一切為了祖國黨」(夠邪惡嗎?). 該黨的政治綱領為反對腐敗和強調公民責任, 加上軍事法庭裁決鐵衛軍無需為暗殺首相事件負責, 獲得民眾大力支持,聲勢極盛. 意大利和德國政府也或明或暗地支援鐵衛軍, 使國王感受到極大壓力.***

〈鐵腕暴君〉
1937年卡羅爾與科氏祕密會晤,邀請他組閣, 意外地遭到拒絕. 不為我用, 國王老羞成怒,以偽造的証據將科氏投入監獄.
1938年他索性徹底廢除所有政黨, 親自建立「民族復興陣綫National Renaissance Front,NRF」,實行一黨專政,獨攬大權.

年底,科氏和他的13名同夥在調換監獄時被槍殺, 據官方的說法,他們當時正在試圖越獄.
1939年初, 作為報復,鐵衛軍暗殺了當朝首相Calinescu. 作為反報復,未經審訊,國王下令將監禁中的252名鐵衛軍成員槍決. 鐵衛軍領袖被公開執行死刑, 餘黨逃往德國,並在那裡接受納粹黨衛軍的恐怖主義訓練.

1939年底德國入侵波蘭,二戰開打, 羅馬尼亞宣布中立. 德軍勢如破竹,國王大感不妙, 轉為與鐵衛軍妥協,釋放獄中剩餘的幹部.
1940年,流亡德國的鐵衛軍領袖獲準回國, 他們立即向NRF宣誓效忠,並獲得預留三個內閣席位. 這真可說是“翻手為雲覆手雨”了.

年中,法國淪陷,羅馬尼亞四面楚歌,風雨飄搖. 國王加強向德國靠攏,任命了一屆極右政府,制訂排猶為國家政策.
但是大局仍然急速崩壞, 共產蘇聯從東面,親粹納匈牙利從西面,保加利亞從南面瓜分蠶食, 一年之內喪失了1/3國土和人口,*** 國王威信掃地.

年底,感到國亡在即, 他無望地完全終止憲法,解散國會, 任命參謀總長 安東米斯庫Antonescu全權管理國家.
安氏上任24小時內, 在主要政黨支持下向國王發出最後通牒, 要求他退位並立即出國.
1940年9月6日, 國王將王位傳給兒子, 攜同 艾琳娜離開國家, 此生永不再返.

後記:1940年底,鐵衛軍成員闖進監獄, 把64名涉嫌與科氏被殺事件有關的軍官和政客殺害.

以上資料出自
《羅馬尼亞史Romania:An Illustrated History》(2002) NicolaeKlepp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77

說史150115冬天(五十)麥克阿瑟聽證會 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5/%e8%aa%aa%e5%8f%b2150115%e5%86%ac%e5%a4%a9%e4%ba%94%e5%8d%81%e9%ba%a5%e5%85%8b%e9%98%bf%e7%91%9f%e8%81%bd%e8%ad%89%e6%9c%83-%e4%b8%8a/

說史150115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麥克阿瑟聽證會(上)
蕭律師執筆

麥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被解職後,一時間美國輿論譁然,對 杜魯門Harry Truman的抨擊排山倒海而至。 《時代》週刊(一向支持與中國打一場大戰)寫道:「一個極不受歡迎的人解僱了一個極受歡迎的人」。作為蔣介石垮臺以及中美關係惡化的最大受益者,尼克遜主張立即恢復麥克阿瑟的職務。 麥克阿瑟轉眼間變成英雄和殉道者,總統則成為一名惡棍。

杜魯門早就料到會有一場大風波,但沒想到那麼激烈,群情洶湧,到處都是支持麥克阿瑟的聲音。當麥克阿瑟離開東京時,二十五萬名日本人揮舞著美、日國旗夾道歡送,很多人甚至淚留滿面。麥克阿瑟次日抵達夏威夷,等候的人群比東京更壯觀;舊金山的歡迎儀式更瘋狂,人山人海,群情鼎沸。他最後來到紐約,有七百萬人走上街頭歡迎,是 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二戰勝利歸來時的兩倍。

毫無疑問,這場風波使整個國家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引發各方交相指責,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突然匯聚在一起,讓全國處於即將爆炸的邊沿。 對抗和矛盾撕裂了這個國家的每一道傷口。酒吧裡的陌生人可以為此大打出手;火車上的老朋友可以為此反目成仇。

當時幾乎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在某程度上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戰運動,不僅反對韓戰,而且是反對冷戰。 它是一種全民挫敗感的反映,因為美國在遙遠的地方陷入一場令人不滿而又前景晦暗的衝突,勝利所帶來的收益太少,而美國又無法使用自己絕對優勢的武器。 這是一種不得不與敵共處的挫敗感。這個美國不需要的敵人在當時既真實又強大,而由於核武的恐怖效應,美國無法獲得徹底的勝利。它將不同的時代連接在一起,這既是對一位二戰老英雄最後的喝采,也是未能從超級大國地位中獲益的民眾發自內心的強烈抗議,愛恨交織,滙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這是一場極具政治目的的運動,不是麥克阿瑟離職那麼簡單;它實際上是在挑戰共和黨右翼的地位。 執政時期不走運的 胡佛Herbutt Hoover一直討厭國家的政治走向,身上的政治傷疤仍隱隱作痛。現在他終於找到機會,為長期以來被打壓的勢力東山再起搖旗吶喊。在與從東京歸來的麥克阿瑟會面後,他說麥克阿瑟是「從東方歸來的偉大將軍,是聖保羅的化身」。

起初,麥克阿瑟掌控全局,完全操控劇情的發展,而他口中的那些惡棍只能接受他指派的角色。 麥克阿瑟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激情的演說,把事件推向高潮。 他為自己找到無數的理由,而每個理由都難以抗拒。他再次提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勝利。他聲稱,「參聯會在事件的過程中始終認同他的觀點,而大多數軍界領袖也知道這一點。那些對現實視而不見、不想在韓國動用美國軍隊的人罪在綏靖。」他在演說中多次提到「綏靖」這個詞,其所指呼之欲出。「那些想和紅色中國搞綏靖的人對歷史教訓視而不見。歷史告訴我們,綏靖永遠只能導致假和平,只會帶來新的、更血腥的戰爭。那些認為我們缺乏足夠力量去遏制歐洲、亞洲共產勢力的人是錯誤的。」他說曾要求政府增兵韓國,但華盛頓什麼也不提供;也曾計畫動用臺灣的600,000國民黨軍隊,但華盛頓不允許他這麼做。麥克阿瑟還煞有介事地說:「我的戰士問我,為什麼把戰場上的軍事優勢拱手讓給敵人?」就好像曾真實地,但實際上並沒有,和散兵坑的普通士兵談過一樣。他還未說完,就被轟然的掌聲打斷!而明顯處於守勢的民主黨人則悄然無聲。

最後他誇誇其談的結語,內容豐富而有震撼力,充滿懷舊的傷感,讓人無法抗拒:「我五十二年軍旅生涯要結束了。我在世紀之交參軍,圓了我少年時代的夢想。我自西點軍校的『大平原』操場上宣誓以來,世界幾經滄桑巨變,夢想和希望也在那時隨之消失。但我仍記得當時軍營裡最流行的一首民謠,歌曲中非常自豪地唱:『老兵不死,只是逐漸雕零。』一個在上帝指引下力圖盡責的老兵,就像那首民謠中的一樣,結束了個人的軍旅生涯,悄然逝去。再見!」

這原是最不謙遜的人去說最謙遜的話。直到此時,他仍不想悄然離去。整個美國對此反應強烈。密蘇里州議員 蕭特說:「我們看見有血有肉的上帝,我們聽到上帝的聲音。」 杜魯門的反應是不屑一顧:「空洞無物,一堆廢話。」 艾其遜Dean Acheson認為,盡早結束是對所有人的解脫。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36

說史150121冬天(五十一)麥克阿瑟聽証會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21/%e8%aa%aa%e5%8f%b2150121%e5%86%ac%e5%a4%a9%ef%bc%88%e4%ba%94%e5%8d%81%e4%b8%80%ef%bc%89%e9%ba%a5%e5%85%8b%e9%98%bf%e7%91%9f%e8%81%bd%e8%a8%bc%e6%9c%83%e4%b8%ad/

說史150121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一)麥克阿瑟聽証會中
蕭律師執筆

對很多美國人來說,這個國家的政策很少像現在這樣難以捉摸,也沒有那個聲名顯赫的將軍如此信心百倍地把政治說得那樣小兒科:迅速解決一場戰爭而無須付出太大的傷亡。從一開始,這並不是公平的對抗:一方高傲地享受自己的激情,另一方則被廹為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提供不受歡迎的理由──這是一場旨在將戰爭局部化的勝利,一場人類生存的勝利。

考慮到民眾的情緒極可能失控,民主黨高層人士沒有出面主持這場聽證會,以阻擋如此強大的民意力量。於是責任就落在喬治亞州民主黨資深參議員拉賽爾Richard Russell身上。他是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在參議院中贏得的尊重無人能及;另外,由於在南方基本上是民主黨獨大,他不會受到政治壓力。再者,在個性和意識形態上更接近共和黨保守派,而不是民主黨自由派。這些條件讓拉賽爾成為主持這場聽證會的最佳人選。麥克阿瑟聽證會將有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和外交委員會成員聯合參與。民主黨從人數上應占有優勢,因為它畢竟在參議院是多數黨。

共和黨希望把聽證會打造成一個將軍宣傳自己的全國性舞臺。麥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在會中將成為一個犯小錯的偉大愛國者,一個被懦弱政客背叛欺騙的軍事家;在這裡,在全國鎂光燈的照耀下,麥克阿瑟將用他那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施展無所不知的才智,親手消滅他敵人的醜惡嘴臉,不光是杜魯門Harry Truman、艾其遜Dean Acheson和馬歇爾George Carlett Marshall這幾個人,還有他們這整整十年的政策。

共和黨右翼最需要的是把這場聽證會打造成1952年總統大選的序幕。但是,麥克阿瑟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民眾熱情歡迎他的歸來並不表示支持他的政策,尤其是擴大亞洲戰爭的觀點更是美國人所不願接受──這些政策目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披露,而且結果難堪也越來越清楚。

在一個激情勝過現實的時刻,拉塞爾決定放慢聽證會進程,把焦點放在實質問題上,盡可能限制情緒的影響、縮小新聞媒體的獵奇心理。共和黨曾四度提議就是否休會進行投票,但拉塞爾次次險勝。 1951年5月3日,聽證會如期召開。這裡畢竟不是遠東司令部,麥克阿瑟無法主宰這裡的政治氣氛,更無法繼續上演他那精心排練的獨腳戲。這裡不是像「東京第一大廈」麥克阿瑟的帝國;這裡是檢驗民主的法庭。在聽證會期間,他多次使用「歷史教導我們」等語句,似乎只有他是歷史的代言人。姑且不論他是否偉大的國家英雄,麥克阿瑟生平第一次不得不向民主程序低首鞠躬,接受尖刻的提問。

麥克阿瑟作為第一證人,接受了三天的質詢,表現絕不像名家大師,因為他必須面對遠比他想像的複雜問題;而他的回答也不是共和黨人所想要的。他一天比一天站不住腳,形象一天不如一天;而他的敵人如艾其遜和馬歇爾,就越來越有深度。

麥克阿瑟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不說真話。這問題經常困擾和他打交道的人:只有符合他的要求、有助他的事業時他才說真話;在不利於他時就胡說八道。他和所有的人都會犯錯,但他根本不願意承認錯誤。他的身邊盡是阿諛奉承之徒,不會有人挑戰他,他顛倒是非的觀點終於昇華為真理,挑戰他的觀點就有戴天之仇。

當他在國會面前講述他為什麼被解職時,他竟厚顏無恥地在一個關鍵點上撒謊。他一直聲稱參聯會支持他的主張,那是一廂情願的說法。因為從中國參戰到李奇微Matt Ridgway上場前這段的時間裡,有些參聯會成員確實在思考他的提議。但是在李奇微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已失去他們的支持。他從來就沒有尊重過參聯會,對他們始終採取鄙夷輕視的態度,認為參聯會從未做出正確的決定。或許現在他才真切地感到他們確實曾經支持過他!但在此時聲稱參聯會支持自己是犯了一個政治性大錯。

儘管某些高層官員還記得麥克阿瑟年輕時的優秀,但很多年輕軍官對他印象不深,只記得他藐視政府命令、在中國參戰時拒絕承擔責任、對文人政府進行系統性的挑釁。他們對此感到憤怒。那些把生命留在軍隅里和長津湖的人或許是他們的同輩或朋友,這種痛楚絕不會因為麥克阿瑟早期留給他們的一些美好印象而有絲毫的淡化。在五角大廈年輕軍官們,很愉快地引導參議員去發現麥克阿瑟的虛假。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