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瑞聯銀行韋立民:倘美債息企3厘 港樓逢逆風

1 : GS(14)@2018-02-22 10:18:3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912&issue=20180222
【明報專訊】自從美國勞工部本月初公布強勁的就業數據以來,本港以至環球股市先急跌後回穩,後市到底何去何從?對本港樓市有何啟示?本欄專訪在本港工作多年,曾任職花旗、匯豐及摩根士丹利多家國際大行高層的瑞聯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UBP)私人銀行首席投資總監韋立民(Norman Villamin),就此詳盡分析。他認為,隨着美國通脹升溫,以及聯儲局決心進一步利率正常化,料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今年升穿3厘,並可能長時間企於此水平,反映全球流動性趨緊,未來幾年本港樓市料受壓。

恒指在上月29日創歷史新高33,484點後,跟着兩星期沽壓湧現,本月9日最低見29,129點,短短10個交易日內便由高位回落4355點或13%。觸發港股大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勞工部於本月2日公布,當地1月的工人平均時薪為26.74美元,按年增長2.9%,為2009年6月以來最快增速,令市場對通脹及加息預期升溫,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升穿2.8厘,美股道指曾大跌逾一成,環球股市跟隨調整,港股亦難倖免。雖然恒指上周至昨日跟隨外圍反彈,惟本月以來仍累跌1456點或4.4%。

韋立民早前接受訪問時分析,美國上月就業數據重新點燃市場對通脹的憂慮,投資者對利率市場及債券市場深感關注,是導致本港以至環球股市本月大幅波動的主要原因,他指現應聚焦一個問題:到底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將升至哪一水平?

美國10年債息被視為無風險利率,是其他資產的定價指標,理論上,若10年債息上升而其他因素不變,現金以外所有資產價格均會下調,而股票作為流通性高的資產已率先下跌。他坦言,目前市場情緒正逆轉,「上個月投資者還在討論股市將升至哪一水平才見頂,目前則擔心股市要跌至哪一水平始見底」。

通脹升基於經濟好 股市調整可吸

根據韋立民的觀點,在前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後,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曾低見1.318厘,而德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更曾跌至負數,當時市場憂慮的是通縮,環球股市亦曾受壓,但跟着便反覆回升;美國上月強勁就業數據引發的通脹憂慮卻令環球股市大跌,可見市場「驚完通縮又驚通脹」。他認為,目前與一年多前一樣,調整會是低吸良機,「在環球經濟擴張的過程中,通脹回升實屬正常,此趨勢對企業盈利正面,並且可成為股市向好的主導力量」。

事實上,瑞聯統計過去近30年數據,在1992至1994年美國經濟衰退或增長偏低期間,聯儲局曾將實質利率(聯邦基金利率減去美國核心通脹)降至0至-1厘,而隨着經濟復蘇、通脹回升,當局在1995至2000年循序漸進加息,令實質利率由負轉正,期內美股亦延續牛市行情,而在2000至2007年的周期亦再次出現類似情况(圖1)。

不過,今次情况更複雜,因為2008年發生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面對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故聯儲局不單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零,並且推出量寬(QE),印錢買債救市,將實質負利率推低到-1厘至-2厘區間。低息環境維持近7年後,美國經濟亦終於有起色,聯儲局自2015年底開始循序漸進加了5次息,去年12月聯邦基金利率上端已升至1.5厘,與通脹率相若,令實質利率回升至接近零的水平。

料美今年加息3次 此前先推高長息

展望未來,韋立民預測,美國今年通脹料按年回升0.5個百分點至2%,因此估計聯儲局今年會再加息3次,將聯邦基金利率上端推升至2.25厘,實質利率亦會重現正數。另外,在今年進一步加息前,聯儲局早於去年10月已率先縮表,持有的部分國債及按揭相關債券到期後便不再續期,向市場收回流動性;韋立民估計,聯儲局今年利率正常化的目標,是將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推升到3厘至3.5厘的區間,這樣的話,即使聯邦基金利率今年底升至2.25厘,長息與短息之間仍保持合理差距。

韋立民指出,美國聯儲局自從2015年底開始加息以來,過去兩年多一直向市場表明將繼續收緊貨幣政策,故當地經濟各層面已做好準備,例如企業已增發長年期的定息債券,「這好處是企業將定期定額向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即使期內市場利率急升,企業的利息開支也不會增加」。因此韋立民相信美國企業已彈藥充足,資產負債表穩健,有能力應付是次加息周期,「我們預測聯儲局今年會一直加息,目標是重見實質正利率,除非美國經濟承受不了,才會放慢加息步伐」。

作為比較,本港大部分按揭貸款以1個月港元銀行同業拆息(HIBOR)定價,屬浮息貸款,一旦跟隨美國加息,對樓價的衝擊不容忽視。值得注意的是,記者統計香港回歸以來逾20年數據,每逢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長時間高企於3厘以上,樓市均見受壓,例如在1997年7月1日至2008年11月25日期間,美10年債息收市高、低位分別是6.828厘及3.013厘,而期內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由100點跌至56.92點,跌幅高達43.08%(圖2)。

環球收水 物業投資者要求更高回報

韋立民總結說:「2008年金融海嘯後,持續多年的實質負利率對全球房地產市場帶來支持,因為這會令市場對投資物業所要求的租金回報率下降,結果便是樓價上升。但假如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日後重上3厘(意味實質利率由負轉正),情况又會怎樣呢?很可能是過去多年的相反,即是市場對投資物業所要求的租金回報率上升,導致樓價下跌。香港樓市比較複雜,雖然美國聯儲局早於2015年已開始加息,但歐洲及日本央行仍在QE,繼續實施負利率政策,故仍有部分流動性流入香港。但我覺得全球央行跟隨美國聯儲局收水是大趨勢,所以過去多年利好全球樓市的順風(tailwind),在未來幾年將逐漸失去,甚至變成逆風(headwind),香港樓市也會受壓。」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2-22 10:18:4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441&issue=20180222
【明報專訊】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去年本港一手豪宅市場已知內地個人買家佔金額比重近三成,屬2012年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後新高。據稅務總局數據,去年涉BSD稅收87億元,按年勁升44%。

雖然港樓價近年已升至脫離本地居民購買力,惟去年仍再升近一成半創歷史新高,市場普遍認為北水為推升樓價主力,若趨勢持續樓價將繼續易升難跌。不過韋立民指出,若環球利率明顯上升,內地或再次出現資金大舉外流的壓力,中央可能堵截北水來港買樓。他坦言,自己並非預測港樓將步入大熊市,但事實上過去很多利好樓價的因素正在失去動力,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正在糾正。另外,中央正着手解決內銀壞帳問題,而過程中需要大刀闊斧改革,成效如何有待觀察,若有成果自然利好內地經濟前景,亦是推升本港樓價的正面因素,相反亦然,是一項關鍵變數。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762

譚新強﹕美債美元德債比特幣 後市四指標

1 : GS(14)@2018-02-25 03:04:23

【明報專訊】先跟《明報》讀者拜個年,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昨天A股終於重開,滬深股市都紅盤高開,亦能紅盤高收。美國、香港股市經過上周的反彈,收復約2月初的一半跌幅,今周就進入上落市的整固格局。一如所料,今次調整較認真,反彈形態不太可能是V形,更有機會是W,或更複雜的雙W或N個W,有如大地震後的餘震圖。

回顧一下過去數月全球市場的變化。自從我去年9月在華盛頓開會,就率先知道美國稅改有望。從10月開始,美股帶領全球股市上升,標普指數從約2550點逐漸攀升超過一成,至1月最高的2870點。港股更厲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宣布一系列的短、中、長期發展計劃,不止宏觀願景,亦包含不少落實執行細節,是一支給投資者的巨大強心針。恒指就從約28,500點升至1月最高的33,150點。老實講,1月那種升法,已有點瘋牛味道。所以這次調整,是歷來最容易和最多人猜中的一次。問題只是跌速確有點超於預期,令投資者有點措手不及,但其實11%至12%的跌幅(暫時)又不能說真的很嚴重。

恒指跌12% 未算很嚴重

上升時,大家只看到減稅對企業盈利的好處,平均增加10%以上,標普指數預期P/E也馬上從頗昂貴的21倍跌回至19倍(現在只有17倍多)。中國也一樣,投資者只看到好的一面,對中央執行去槓桿政策充滿信心,可能以為很容易成功。大家短暫失憶,忘記了這個世界是沒有免費午餐的!

一到2月,美國出了平均薪金數據,上升2.9%,逼近3%的所謂臨界點。投資者就馬上夢醒,市場有如染上躁鬱症,掉個頭來只見到減稅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的憂慮是美國經濟本已不錯,已連續增長多年,失業率已跌至4%左右,為何要在此時刻再火上加油,通過一個龐大的procyclical(順周期性)財政刺激方案?大幅度的減稅將擴大明年財赤至1.2萬億美元,比2011年美國仍受金融海嘯後遺症影響時的1萬億美元更多,是非戰爭時期所罕見的。

美息口通脹升 抵消部分減稅效用

批評此方案的人日漸增加,不止有左派經濟學家如Paul Krugman,連華爾街大亨、高盛總裁Lloyd Blankfein都認為大幅減稅不利經濟,長期對股市並非好事。投資者開始擔心財赤將推高長期息口,10年期國債息率已升至2.95厘,亦非常接近3厘的臨界點。如過度刺激經濟,也害怕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亦將帶來過高通脹。事實上,息口和通脹的上升有如兩種「stealth tax」(隱藏式稅務),部分抵消正式減稅的作用。

在中國,過年前中央加強去槓桿政策力度,導致A股率先大跌。理財產品被迫拆倉,但很多都有嚴重期限錯配和高槓桿問題,意思即是借了短期債務,還加了銀行貸款槓桿,可能高達5至10倍(有時套超過一層),然後以此作為「股本」投資到一些長期項目(譬如房產),且極可能缺乏流動性。這種「空手道」做法當然十分危險,當資金鏈一斷,就引發連環違約以及資產價格暴跌。

海航是最具標誌性和其中最大的案例之一,單是欠下的海外債券總額就已高達137億美元!近日屢屢傳出流動性問題,連老本行航空業必須的飛機租賃款項都拖欠,就知道情况有多嚴重。但海航可能已接近「大到不能倒」,且應該仍有點後台勢力支持,所以經常見到消息某銀行再給他幾百億授信,但這絕不等如真的拿到錢,主要是表現上打打氣。早前更有海南島開賭場的傳聞,機會極微,據說主要作用亦是撐海航一把,但作用不大。

海航不斷出招融資 處境堪憂

但過年前情况有點好轉,恒地(0012)竟願意出160億元接手海航早前買下的兩塊啟德地皮,比原買入價140億元高一點。海航表面賺了點錢,但如把利息成本加進去,應該還是蝕本的。海航也開始減持德意志銀行股票,亦對去槓桿有點幫助。此外,海航更嘗試各種新穎手法融資,包括眾籌買地和預售全年機票計劃,類似健身中心和餅店的推銷手法(經常破產不兌現);一看就知道情况有多危殆!

但我估計中央的去槓桿行動也是按階段進行(跟過去不同嚴打行動類似),同時兼顧防範系統風險,不可能不停的做下去;可能短期內稍為放鬆,等到3月兩會後才再雷厲執行。到時出問題的集團和企業將不限於海航、安邦、萬達等,大家亦要留意內地各大「系」的財政狀况。這些「系」,說得好聽點有些類似韓國的Chaebol和日本的Keiretsu(Chaebol及Keiretsu均指財閥),但架構更模糊,更幾乎全無核心穩定業務和任何科技可言。歷史非常新,全都是純靠財技在三五年內打造出來的,所以如出問題,倒下來的速度也可以快到很驚人。在過去數月,其實不少這些系內的子公司都已在A股停牌,很多時大股東的股權早已質押掉,現在被券商和銀行追債,但因缺乏流動性,想斬倉都不行!最擔心的是會否導致一些中小型銀行出現問題。估計今年不少如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北京等銀行都有融資需要,連農行都早已表明集資願望。

美港股市大升後又大跌過(但仍比去年10月時高不少),未來將怎樣發展呢?最核心爭議仍是通脹(美國)會否重臨,成為大問題。正方有幾個重要論點,首先是失業率已非常低,薪酬將出現巨大上升壓力。另外就是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亦將引發通脹。再加上過去中國輸出大量廉價勞工,引發通縮,這趨勢已逆轉。

反方認為雖然表面失業率低,但過去10年很多人已放棄搵工,所以其實勞工市場仍有很多slack(虛位),所以薪酬上升壓力未必真的那麼大。中國工資確已不低,但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以至東歐和拉美都仍能提供大量廉價勞工。中國更是多年來大宗商品和能源的最大買家,如今中國經濟正放緩和轉型,再過幾個月必開始在資源價格反映出來。

美減稅增基建 刺激企業投資

最重要的問題仍是生產力。我已多次指出一個普遍誤解,以為隨着科技進步,所謂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全因素生產力)必定是高速增長,但原來事實是相反,美、中以至全球過去10多年的TFP都在下跌,代表運用科技的效率很差,可能因為互聯網、AI、機器人等的投資尚未到收成期。

在1980年代列根的supply side(供給側)減稅政策,沒有達到刺激投資的效果,反而消費兌GDP佔比提高。今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減稅再加基建投資方案,我認為有較大機會能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在稅改前已有徵兆。如最後連TFP都逐漸回升,證明投資得宜,那麼就絕不用擔心壞通脹重臨。

最後請留意4個頗準確的稍微領先或最少同步的股市指標(slightly leading or co-indicators):

第一個當然就是美國10年期債息。近期債市和股市的關連系數已出現極為重要的regime change(改朝換代),由負翻正(導致risk parity策略出問題)。每當息口上升,美股必定下跌。如周三美股高開,10年債息升至2.94厘,最後收市還是要跌,昨日港股也跟隨下跌400多點。

第二個指標是美元。當美匯指數從去年10月底約95跌至今年1月底的88.5水平,美股和新興市場包括港股大升,但當2月初美匯指數開始稍為反彈至90之上時,美港股市就暴跌,後來再跌穿89時,股市就回升一點,但最近又似在醞釀上升。

美債息升幅有限

第三個是德國10年期債息。不少人認為近期歐央行行長德拉吉的影響力比美國聯儲局的鮑威爾更大(將於月底在國會聽證會正式登台)。因為美國已正式開始加息和縮表,歐央行仍然舉棋不定,令到市場對德拉吉的言行更敏感。大部分投資者都預期歐央行將在今年開始縮減QE規模,所以德國10年期債息已從數月前的0.4厘升至現今的0.7厘,因基數低所以升幅其實很驚人。在同期美國10年期債息就由2.4厘升至2.94厘,點子上更多一點。很多人指出美、德息差已在歷史高位,所以美債已很有吸引力,所以除非德債息再狂飈,要不然美債息升幅亦有限。

發現第四個領先指標竟然是比特幣。在去年12月升至1.8萬美元,率先見頂後下跌,跌幅曾超過六成。在今年2月開始反彈,從約6000美元升至1.1萬美元,幾乎翻倍。周三晚又再下跌近一成,結果美股要倒跌收場。

我不認為比特幣跟股市有什麼直接經濟上關係。比特幣亦未能在這次跌市中發揮避難所功能,所以暫時未能完全取代黄金。但比特幣似乎代表投資者的風險胃納,上升時代表投資者較進取和貪婪,下跌就代表保守和恐懼。

(中環資產持有農行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46&issue=201802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817

匯率對冲成本增 削美債吸引力

1 : GS(14)@2018-03-06 03:32:46

【明報專訊】《華爾街日報》報道,購買美債的回報率雖高於德國或日本國債,但扣除了匯率對冲的成本上漲,令此類交易不再吸引,影響了美國國債的需求,更提高了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公司債的成本。

歐元區投資者 美債主要海外買家

歐洲央行估計,自2015年以來,歐元區投資者的購買規模,佔美國債券海外購買規模的一半以上。國際投資者通常利用衍生產品,對冲所持外國債券的風險。這種產品讓投資者用本幣借入外幣,並鎖定未來反向交易時的遠期匯率水平。表面上,與買入德國國債相比,買入10年期美國國債同時買入相同期限的對冲匯率風險衍生產品,仍能令投資者額外獲得約0.1個百分點的收益,與一年前水平相若。但實際上,少有大型的美國國債投資者進行期限長達10年的匯率對冲交易。

多數投資者傾向做3個月期限的匯率對冲交易,因為這個市場流動性更大。不過持有長期美國國債,同時對冲3個月的匯率風險,意味聯儲局每次上調短期利率,投資者都會受到衝擊,尤其是聯儲局今年可能加息3次或以上。一年前,投資者若購入美國10年期國債,並對冲3個月匯率風險,要比購買德國國債額外獲得約0.5個百分點的收益率。如今這做法卻會使投資者損失0.5個百分點的收益率。

維持吸引力 孳息率需進一步升

目前日本投資者仍然能通過購買美國國債,並進行3個月外匯對冲,獲得比投資日本國債高0.3個百分點的回報。但日本投資者倘改為購入歐洲債券,回報將會更高。若持有德國國債,同時每3個月將投資所得兌換回日圓,其回報將會比持有日本國債多0.8個百分點。這意味美國長期國債若要吸引更多海外買家,其孳息率需進一步上升。外匯對冲成本上升,也影響到美國公司債券的需求,使這些債券的吸引力相對於歐元計價的公司債減弱。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824&issue=20180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248

對沖基金警告美債步熊市

1 : GS(14)@2018-03-06 03:53:19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經理瓊斯(Paul Tudor Jones)周四警告美國債市步入熊市,他又預測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今年底見3.75厘。「債王」索羅斯及橋水創辦人達利奧均指美國長達30年債市告終後,瓊斯也加入唱淡美國債市。彭博報道,63歲瓊斯與高盛分析員對談,討論對美國債市前景看法。瓊斯指市況出現亢奮情緒且不能持續,預測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今年底將升至3.75厘,且目標價已相對「保守」,主因經濟供過於求,經濟發展動力超越貨幣政策對市場效用,令國債價格受壓。他指當利率仍處超低水平時,資產價格表現不能盡信,當中包括國債價格。他又表示最想持有商品、實物資產和現金。

美匯升見六周高位

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報2.8405厘,上月21日曾觸及2.95厘的四年高位,美國兩年期國債孳息則報2.248厘。美匯指數持續反彈,昨曾升0.28%至90.868,為六周高位。主因美國勞動市場數據表現對辦,利好美國加息進程。美國1月個人收入升0.4%,1月個人開支升0.2%,兩者均勝預期。經通脹和稅項調整後,美國1月實際可支配收入升0.6%,為五年最好。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減1萬人至21萬人,創49年最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2/20320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95

ISM指數穩 道指先跌後回升 投資者買美債 10年債息回落至2.835厘

1 : GS(14)@2018-03-12 02:00:06

【明報專訊】美國昨日公布的2月ISM非製造業指數微跌至59.5,但仍是接近10年的高位,預示首季經濟持續穩步增長。不過市場憂慮美國徵收鋼鋁關稅觸發貿易戰,道指昨早段曾跌逾100點,至今晨零時35分升120點。波音及重型設備供應商Caterpillar偏軟,早段股價跌逾1%。標普500指數及納指早段同告下滑,但其後跌幅收窄。道指上周已累計下跌3.1%,標普500跌2%,納指下跌1.1%,預料短期內走勢仍會波動。

德組成聯合政府 歐股回升

雖然意大利大選或出現懸峙國會的局面,但德國組成了聯合政府結束了政治不確定,歐洲股市普遍向上,意大利股市是歐洲少數下跌的市場。受關稅的威脅,加元下滑0.7%,美匯指數升穿90水平。投資者憂慮一旦爆發貿易戰影響經濟增長,購入美債。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回落至2.835厘。

Yardeni Research的報告表示,倘美國總統特朗普是徹頭徹尾的保護主義者,熊市將捲土重來。不過若市場繼續對他的保護主義言論作出負面反應,他可能會讓步。特朗普昨似乎暗示關稅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稱只要重新簽署公平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就會對加拿大、墨西哥取消關稅(相關新聞刊A19)。

美國股市近期趨於波動,但分析認為,美國企業的股票回購,對大市有穩定作用。美國上市公司一直動用大量資金派發股息和回購股票,回饋股東成了支撐美股的動力之一。《金融時報》指出,美國下調企業稅,將促使標普500企業增加股票回購及派息,料其向股東返還的收益,今年將達到破紀錄的1萬億美元,超越企業的資本開支、研發預算及薪酬增長。

分析﹕企業回購 助穩定大市

高盛估計,今年標普500企業回購的股份價值將上漲23%,至6500億美元,成為美股史上股票回購最多的一年。摩通更預計,今年回購額將達50%至8000億美元。企業向股東返還收益的預測,是基於減稅、海外資金回流及企業盈利增長等因素,將刺激企業加大股票回購力度。

巴菲特﹕倘找不到項目 考慮回購

高盛預計,今年美企的資本支出增長11%、研發開支增長10%,兩者均將超越過去3年的增幅,但仍低於12%的股息增長。股市研究機構Birinyi Associates稱,美國企業今年迄今已宣布的回購計劃,達到破紀錄的1870億美元,料全年回購額可能達1萬億美元。暫時由思科和富國領先,分別宣布計劃進行價值25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的回購。「股神」巴菲特亦表示,其投資旗艦巴郡若未能找到項目大舉投資,會考慮回購股份。

市場數據機構TrimTabs的報告亦稱,美企2月回購股份的規模達1134億美元,為2015年4月以來最多,助美股由低位反彈。標普道瓊斯公司分析師Howard Silverblatt表示,強勁的收益預期及回購公布,支撐了美國股市。高盛另估計,今年企業併購規模增長16%,至3600億美元。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84&issue=201803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601

貿戰鼓起 中國沽美債惹關注 按月減持167億美元 至半年新低

1 : GS(14)@2018-03-19 04:12:50

【明報專訊】美國白宮接連就貿易問題向中國施壓之際,外界開始揣測中國會怎樣還擊。雖然中國相對依賴與美國貿易,但一旦貿易戰爆發,中國可採取的其中一項報復行動,就是拋售美國國債。中國雖仍是美國最大債權國,但自去年8月起已持續減持美國國債。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月持有的美國國債降至1.168萬億美元,按月減167億美元,是去年7月以來最低。

另外,受美元下滑、債息上升等因素影響,海外買家持有的美國國債在1月已連跌第3個月,跌至6.26萬億美元。

美消費信心創14年新高

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之際,昨公布的美國經濟數據向好。美國勞工部職位空缺及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顯示,1月職位空缺超過630萬,創歷史新高。自主離職人數維持在330萬水平,反映美國人更有信心在離職後找到新工作。3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102,創2004年1月以來新高。美匯指數升至90.25。道指早段升逾100點。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推出「美國優先」的措施,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比以往更受關注。特朗普早前宣布計劃對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關稅,欲透過對個別盟友豁免上述關稅,爭取它們聯手制華,以逼使中國進一步削減過剩的產能。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透露,特朗普將在未來數周從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手上,取得對中國「竊取及強制轉移知識產權」調查的應對建議,特朗普將為此作出決定。他強調白宮有能力對進口貨品實施關稅措施,而又不會引發貿易戰。

ITC裁中國進口鋁箔損害美生產商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稱,針對知識產權問題,白宮尋求向中國每年約6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科技和電信行業將首當其衝。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的消息亦指,白宮正考慮對中國逾100種產品徵收關稅。對於白宮要求中方減少美中貿易逆差1000億美元,中國外交部表示,不接受任何國家試圖單方面施加的遊戲規則。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已裁定中國進口的鋁箔對美國生產商造成損害,意味美國商務部將可在未來5年,向中國相關產品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稅率合共最高可達188%。美國商會(USCC)則敦促白宮不要向鋼鐵、鋁材等徵收新關稅,以免直接打擊美國製造業,令美國消費者受害。關稅亦會抵銷了稅改帶來的好處,甚至觸發其他國家採取報復。

中國持美債佔比不及峰值一半

中國官員早在1月時表示,作為外匯評估的一部分,政府正考慮放緩或停止購買美國國債,因為相對於其他資產,它們吸引力不足。目前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降至相當於美國國債總量的9.4%,比例是2009年峰值的不足一半。市場人士認為,由於美元過去一年貶值一成,中國有理由逐漸減持美債,預期中國不會急拋售,以免影響所持餘下美國國債的價值。市場預計,美國政府今年將發行超過1萬億美元國債。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37&issue=201803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38

陸振球:美債息急升 對港樓後市有啟示

1 : GS(14)@2018-10-06 08:20:5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914&issue=20181006
【明報專訊】上星期美國再加息0.25厘,雖然香港銀行12年來終首度調升最優惠利率(P),但加幅普遍只有0.125厘,不少人認為幅度輕微,對樓巿難以構成壓力。然而,樓價指數卻開始受壓,中原樓價指數已跌破6月時「娥六招」公布前水平,本星期美國10年期債息更升破3.2厘的7年來最高水平,其實這對樓巿有極重要的意義!

美債息拋離港租金回報 4年後樓市多跌

美債息突然飈升,事緣美國儲聯局主席鮑威爾表示,聯儲局再也不再需要保持超低利率,並將循序漸進地轉向既不寬鬆也不緊縮的中性利率。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批評加息,鮑威爾只表示聯儲局並不考慮政治因素,只關注自身職責。

鮑威爾的鷹派言論,猶如為美國往後繼續加息開綠燈,美債息和香港樓巿究竟有何關係?筆者記得多年前曾訪問香港大學的鄒廣榮教授,他向筆者提及,曾以數十年的數據研究,原來美國10年債息和香港住宅租金回報之間的差距,可以預測4年後香港的樓價是上升或下跌,準確度接近九成,過往若美國10年債息高於香港住宅租回報率達1厘或以上,4年後樓價多會急跌,相反若是美國10年期債息低過香港住宅租金回報率達1厘或更多,樓價便會急升(圖1)。

現在美國10年期債息已升穿3.2厘,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香港的C類型即中型住宅租金回報率只為2.2厘,即兩者差距已有1厘,如兩者「息差」再擴闊並較長時間企於1厘以上,香港樓巿前景便令人擔心。

加按比例金額新高 非好現象

事實上,美國國債往往被機構投資者視為無風險的投資工具,當買美國10年國債也可收3.2厘息,買香港住宅僅能有2.2厘的租金回報,自然會漸漸影響投資者對香港樓巿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國勢將再加息,香港遲早也會再加息, 甚至追加,對負債人士心理也會愈添壓力。常有分析說在辣招下按揭水平偏低,所以樓巿風險遠低於以前,不過近年長期低息下,卻誘使不少業主加按套現,如按揭轉介機構經絡的一項研究便發現,現在加按佔整體按揭比例已升至達36.5%,創出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圖2),另一方面,加按套現的平均金額亦首次衝破400萬元的關口,8月份的每宗平均加按貸款額達到416萬元(圖3),大家都經常看到有多按物業淪為銀主盤,如美息和港息日後再急升,相信受影響的加按業主會愈來愈多,並非一個好現象。

港人最想置業 多欠缺財務目標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日前發表「港人財務目標及退休實踐度」調查結果,調查乃2018年8月6日至31日進行網上調查,蒐集港人對理財及退休策劃的取態。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1)四成受訪者沒有制訂財務目標。在低收入群組(月入15,000元或以下)中,有54%沒有財務目標;

(2)港人首要的財務目標是置業。在有財務目標的427名受訪者中,有129人(即27%)以置業為第一目標,第二及第三項分別是退休準備及醫療開支;

(3)港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銀行儲蓄(28%),其次為股票/債券/基金(20%)及強積金(16%)。另有10%受訪者認為可依靠政府提供的保障,僅6%受訪者依靠子女供養。

看完上述調查結果,大家可會留意,最多人的財務目標是置業買樓,但也有超過一半低收入人士是沒有制定財務目標,這亦令到大家理解到除了因為樓價高而令港人愈來愈難買樓外,如沒有財務目標,如儲蓄和投資,就算樓價回落,那些沒有準備的人,也是依然沒法上車。

另外,沒有自住樓而單靠銀行儲蓄退休,也會是極不容易。

■海外物業博覽暨投資講座

《亞洲週刊》10月27日將舉辦大型海外物業博覽暨投資講座,邀得湯文亮博士及曾淵滄教授等樓巿及投資KOL參與,首300名進場人士將可獲贈安泓投資總監楊書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合著的《環球置業 最強天書》(圖)乙本。有興趣參展的發展商和中介,可經以下電郵查詢:[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344

陸振球:美債息重現倒掛 留意衰退風險

1 : GS(14)@2019-03-23 09:09:0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464&issue=20190323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日前議息後宣布維持息率不變,更預期今年餘下時間不會加息,明年也只會加息一次,更會在今年9月停止縮表,地產界普遍認為是利好樓巿的消息。不過,債巿或利率分析高手除會關注息口變動,更會密切留意孳息曲線變化,因為孳息曲線對預測未來經濟走向有領先作用。

早前知名樓巿分析師卓百德(Peter Churchouse)說,樓巿可能調整多6%便會回升,不會太悲觀,皆因他發覺美國債巿孳息可能擺脫倒掛的困局,代表經濟不會衰退,消除對樓巿的不利影響。

所謂孳息倒掛,乃是一般情况下,由於還款年期較長借錢出去的風險較高,長債息率會高於短債息率,但如預期經濟轉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長線投資開廠或做生意便可能要虧損,不如放債收息好過,這時長債便受捧令孳息下跌,如長債息跌至低過短債息,便代表巿場憂心經濟衰退的機會升溫。

聯儲局議息後 倒掛情况更嚴重

事實上,美國的5年債息已低過2年債息,出現倒掛(圖1),在美國聯儲局本周議息後倒掛情况更嚴重,巿場一般更關注美國10年期債息會否低過2年期債息,因為過往當10年債息和2年債息出現倒掛後,大概一年多後便會出現經濟衰退,而股巿一般會先行於經濟,而樓巿又會跟在股巿後面走。

去年底時,美國10年期債息和2年期債息一度收窄至只至有0.11厘左右,當時巿場便極為擔心美國的10年和2年期債息出現倒掛,美股也在當時跌至最低,之後兩者的息差重新擴濶至0.22厘以上,令倒掛或預示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紓減,美股其後大幅回升,港股也大升4000多點,到最近終連樓價指數也連升6個星期。

不過,本周聯儲局終於「跪低」全面變鴿,美息向下,但10年債息卻跌得快過2年期債息,令兩者息差又再收窄(圖2),即兩者出現孳息倒掛或預示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又再增加,那中長線對樓巿是好事?還是壞事?

說到利率變化,自然會想起通脹,因為如果經濟出現衰退,一般情况通脹會降低,甚至可能出現通縮,各國政府和央行最怕出現通縮,因極難應付。

填海增土地供應 遏租金降通脹

政府日前進一步公布「明日大嶼」的成本及收益估算,以反駁所謂「倒錢落海」荒謬說法,指填海及基建交通總投入估計約6240億元,而未來單計賣地收入已逾7000億至可能超過1萬元,且建設費用會分攤10年支出,所以就算不計社會效益,項目不單不會蝕且會有錢賺。 當然,有政治人物提出反對意見,指若計入5%的通脹率,10年後項目會大大超支,不過一來近年香港少見有5%的通脹(圖3);另如香港真的出現通脹,樓價和地價也會水漲船高,地價提升同時可蓋過填海成本的增長。

另外,香港的通脹,不少是由於租金高企造成,如明日大嶼能提供大量土地,便可大大壓抑地價和樓價,租金也會受控,便有助控制通脹,民生受惠。

另有議員說擔心明日大嶼令庫房開支大增,或會令政府加稅減少其他開支來填氹,不過,香港現時的低稅率頗為表面,實質巿民因土地不足而捱貴樓捱貴租,商戶及私人機構經營也會將租金轉嫁予消費者,屬「隱藏性稅項」,如明日大嶼能壓抑樓價和租金,社會可視作「減稅」,那名議員的擔憂,是暴露其低水平,還是只為反對而反對?

樓價租金高企 港生活開支最貴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近公布年度生活開支最昂貴城市排行榜。在133個上榜城市中,香港較上一次調查上升3位,與新加坡及法國巴黎並列第一(圖4),是有關調查30多年來,第一次出現三城並列首位。

負責研究的學者斯拉夫查娃(Roxana Slavcheva)表示,結果反映在全球化影響及消費模式日漸相似下,各地大城市的生活開支變得愈來愈貴。她又稱,即使一些城市生活開支較低,未來也會因各項交通及公共服務等費用上升,推高整體生活費。其餘頭十大城市,依次為第4名的瑞士蘇黎世、並列第5名的瑞士日內瓦和日本大阪、並列第7名的韓國首爾、丹麥哥本哈根和美國紐約,以及並列第10名的以色列特拉維夫和美國洛杉磯。

香港成為全球生活開支最昂貴的城巿之一,固然有人會解釋是反映香港競爭力強,但也應和土地供應不足以至樓價和租金高企有關,如明日大嶼能落實,希望可起到壓抑樓價和租金的作用,連帶整體的生活成本也可降低。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