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LED燈進入千家萬戶、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因為LED比傳統照明更耐用、壽命更長,那麽照明行業如何持續良性增長呢?充分挖掘光的特性、不斷探索新的應用場景,成為照明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Micro-LED(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就是其中的熱點。
6月10日,在2018廣州國際照明展的高峰論壇上,與會嘉賓對Micro-LED顯示技術的發展現狀、困難挑戰與未來趨勢,進行了熱烈的探討。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Mini-LED背光今年就可望推向市場,但是Micro-LED要真正應用到AR、VR、手機、車載顯示等領域、實現產業化可能還需三至五年。
自今年年初三星在美國CES上首次展出146英寸Micro-LED電視以來,Micro-LED顯示不斷升溫。三星今年還與中國LED行業龍頭企業三安光電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展Micro- LED電視。
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技術中心總經理徐宸科在廣州照明展上演講時透露,三安光電新工廠將會有一條Micro-LED的中試線。
目前,全球主要的LED芯片商、顯示面板商,幾乎都在Micro-LED領域進行布局。涉足的LED芯片商包括三安光電、日亞化學、歐司朗、華燦光電等;涉足有顯示面板商包括三星、BOE(京東方)、夏普、群創、華星光電、LG、友達等。
徐宸科認為,小尺寸Micro-LED可應用於智能手表、智能手機、車載顯示、AR、VR等產品上,目前其成本與OLED的成本接近;大尺寸Micro-LED可用於電視,由於65英寸以下的LCD(液晶)電視價格已經很便宜,因此Micro-LED更大的機會在65英寸以上的超大屏電視。
不過,徐宸科坦言,Micro-LED的產業化還有相當的困難,比如紅光的光效較低、光的均勻性不足、測試技術需要完善。所以,關鍵還在於提高生產的良率。
從顯示技術的演變來看,OLED正在開始逐漸替代LCD,尤其在高端智能手機屏的領域。但是現在,高亮度、低功耗、可彎折、長壽命、快響應的Micro-LED又想擠壓OLED,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Micro-LED到底能否替代OLED呢?
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ISMP國際智能制造平臺總監廖本瑜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說,他不看好OLED,因為OLED在各種環境下的耐用性還不夠,而LED技術在照明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過千錘百煉。他預計,Micro-LED將率先應用於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和車載顯示這樣的小尺寸顯示領域。今年Mini-LED(像素為100~200微米的Micro-LED)背光將有望出貨,而真正應用到產品、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預計還要三至五年。
南方科技大學Micro-LED研究中心劉召軍博士認為,Micro-LED今後可以應用於從顯示器、影院、電視及背光、手機、頭戴顯示、AR、VR、3D成像、醫學生物傳感等廣泛的領域。所以,目前蘋果、谷歌、Facebook、LG、三星、三安光電、TCL、友達等中外知名企業都在布局。
劉召軍說,Micro-LED、OLED、LCD各有優缺點。如果Mini-LED背光與LCD結合,就幾乎沒有缺憾了。南方科技大學把Micro-LED技術研究的重點放在大屏幕的Micro-LED電視、柔性透明Micro-LED、Mini-LED背光與LCD結合、光通訊、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他們2018年已發布了世界上首款柔性透明的Micro-LED顯示屏,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身上。
研究OLED多年的韓國慶熙大學教授張震的課題組亦加入到Micro-LED 技術研發陣營,並在今年5月份的美國SID 國際顯示大會上發表演講。
不過,張震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認為,Micro-LED電視在未來5~10年都無法與OLED競爭,因為Micro-LED大面積顯示工藝複雜,所以如果把尺寸做大,價格就會很貴。與此同時,OLED的壽命不是問題,手機的亮度比電視低,電視也不是全天用,所以使用5~10年沒有問題。
“我們現在的金融領域開放得還不夠,資本市場開放的也不夠。現在外資持有A股總市值大概占整體A股總市值的2%,所以我們要加大開放。”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目前已經收到很多外資在新規定下提交的申請。
今年以來,從允許外資增持其在華合資券商股權至51%,再到6月1日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正全方位加速。5月31號開始,A股納入MSCI指數進一步順應了國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滬港通和深港通日均凈流入達到36.1億元,比今年前5個月的日均資金流入提高了167%。
實際上,方星海在近日金融監管研討會上致辭時就曾表示,A股納入MSCI指數後,證券及衍生品領域跨境監管合作的任務將更為繁重,當前中國證監會在跨境監管合作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問題,跨境執法合作的法律基礎還要進一步夯實。
6月14日,方星海對第一財經進一步表示,目前正在進一步商量擴大納入的因子,接下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在購買A股以後,是否能夠利用我國的股指期貨,以及其他的衍生品工具來管理投資風險。
此外方星海坦言,風險管理是開放進程中一個永恒的主題,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是在開放的前提下防止資產泡沫的形成。
那麽,MSCI正式納入A股後,未來A股將如何接軌國際標準?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監管之間如何平衡?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中?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在加大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上,證券期貨衍生品等不同產品如何顯效?我國企業到境外進行另類投資的現象又如何解讀?
針對以上問題,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了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
對外開放加速正當時
第一財經:MSCI正式納入A股,盡管是“小步試水”,但未來預計外資的流入會不斷擴大。眼下,外資對於停牌、A股上市公司治理、衍生品設計、流動性等問題仍存一些擔憂,未來A股將如何接軌國際標準?如何前瞻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監管方面有什麽發展規劃?
方星海:從A股納入MSCI來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入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估值有比較好的研究,通常投資的時間也比較長,有利於我國A股市場的發展。納入初期的結果非常不錯,從5月31號正式納入到現在兩個多星期,每日的凈流入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多。現在納入的因子只有5%,意味著A股的市值只有5%被計算入指數,我們正在進一步商量擴大納入的因子,而擴大納入因子需要提高每日滬港通、深港通的交易額度。我們前幾個月已經把這個事情做完了,接下去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在購買A股以後,是否能夠利用我國的股指期貨,以及其他的衍生品工具來管理投資風險,他們不是來炒一把就走的,需要風險管理的工具。 如果說是“小試牛刀”,5%的因子確實很小,但納入因子可以擴大到15%至20%。
第一財經:中國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提出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監管之間如何平衡?
方星海:我們現在的金融領域開放得還不夠,資本市場開放的也不夠。現在外資持有A股總市值大概占整體A股總市值的2%,所以我們要加大開放。從提供資本市場的服務來看,外資的券商、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們整個體系當中也僅占很小的一部分。這源於一些體制機制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不允許外資在券商當中持有超過49%的股份,不能控股致使外資機構無法在中國大力發展,現在上限已經取消,可先將控股比例提至51%,兩、三年後再提高比例,外資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安排。我們已經收到了很多外資在新規定下提交的申請,我相信無論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市場,或是境外的券商來提供服務,這些方面都會有一個大的改進。
此外,風險管理是開放進程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有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其金融體系對外開放的過程當中都發現,自己國家的監管沒跟上,金融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很多泡沫,估值特別高。 當外資覺得泡沫過高則會選擇撤出投資,與此同時本國的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弱,因此會產生很大的市場動蕩。所以從中國來看,我想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是在開放的前提下防止資產泡沫的形成。如果說資產沒有泡沫,估值又比較合理,外資的進出將是有序的,也就不會產生大的金融風險。
“一帶一路”是數十年的戰略:要爭朝夕,也求長遠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倡議對於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之中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參與?
方星海:“一帶一路”是習主席提出的重大戰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從證監會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邁出好幾步。我們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很多交易所以及金融機構都非常歡迎中國的交易所、中國的券商入股,與他們共同發展當地金融機構和市場。如上海交易所不僅入股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還是最大股東,我們會一起幫助把巴基斯坦的證券市場發展好,實現雙贏。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企業到中國來發債和股票,使得我們的金融市場能直接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結來說,不僅我們的機構走出去把他們的市場做好,也讓他們的機構企業到我們這里來融資,利用我們相對發達的資本市場。“一帶一路”戰略會執行很長一段時間,並非一兩年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執行30年、乃至50年的一項戰略,金融機構在當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第一財經:除了“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一行兩會”在這方面會做怎樣的助力,有沒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方星海:首先,我們整體金融改革開放還不夠,金融體系發展的也還不夠,所以我們的金融體系要進一步改革開放,金融法制等各方面的基礎也需要更牢固。從上海來看,國際化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我經常跟一些國際機構投資者聊天,他們認為上海的國際學校還不夠多,孩子來了以後找國際學校遇到很大的難題。另外上海在出入境和外匯管理方面也可以更方便一些。所以上海還要提高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
資本市場要通過制度創新滿足新經濟需求
第一財經:除了防範金融風險,我們還經常聽到要脫虛向實,在加大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上,證券期貨衍生品等不同產品如何顯效?還將有哪些改革措施?
方星海:證券市場都是服務實體經濟的,衍生品看似很虛實則不然。衍生品是有定價的產品,期貨市場就是定價的一種工具。投資者如果對未來的價格沒有很好的預期,當下的投資也就失去了依據。從風險防範的角度來看,服務實體經濟需要衍生品。所謂的脫虛向實的“虛”,講的是一些衍生品既沒有去為實體經濟定價服務,也不是為防範風險服務,而是成為了一個符號被市場炒價,成為投機者對投機者的遊戲。這樣對普通老百姓是不利的,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進入市場投機,導致大幅虧損。對此我們要嚴格予以監管,予以制止。
第一財經:新經濟成為當下中國最時髦的名詞之一。您認為,以互聯網+、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是否已經成為我國增長的新動能?在新舊經濟更替和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整個經濟生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的投資機會?
方星海:我在早上的發言中提到,高增長階段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起的作用很大,高質量增長和發展階段,涉及的面則比較廣。並非傳統的投資不起作用,房地產照樣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是房地產的需求正在多樣化,現在隨便造個房子也不一定賣得掉,房地產也要符合大家不斷變化的需求。新經濟日益成為新的動力,如創新型的生物醫藥、新媒體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大。然而,由於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新經濟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需要對風險有較好評估和吸收能力的資本市場來提供融資。我們感受到,現在各種新經濟非常希望到中國的資本市場來開展投融資服務,所以我們想在制度上做一些創新,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第一財經記者周艾琳、黃思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自從2016年底美圖上市以來,港交所的改革,吸引了很多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美圖當年也是受到某公號一生推,將其上市定義為“一次里程碑意義的多邊救贖”:救贖了了無生趣的港股市場、救贖了無數新經濟互聯網公司、救贖了投資者、救贖了風投行業,更救贖了中國經濟。
這種偉大的情懷,還是要拿事實來曬一曬的。選取了美圖上市後,幾間具有代表意義的新經濟股後,統計了一下股價表現,這個表現真的是令人震驚:
想想今年這市場這麽多雷,這八間公司沒有踩中一個雷;但誰能想到,這些沒踩到雷的公司,跌起來比雷還要雷!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拿2018年港股主板IPO企業的表現做一個分析,此處感謝蜂財經BeeFinance(ID:beefin2020)的數據支持。
剔除募資金額3億港幣以下的IPO(主要為了排除募資規模太小,可能有股價操縱嫌疑)。今年的IPO也體現了新經濟的存在,IPO企業主要分布在以醫藥、教育為代表的消費行業、科技互聯網、金融地產及工業板塊。
截止2018年12月11日,港股主板共有54只股票上市。上市首月平均升幅0.1%,但拉到12月11日,平均跌了15%。
不過論板塊的認購熱情,以醫藥和教育領銜的消費板塊,平均認購倍數都超過了100倍,買不買得到主要靠搶跟運氣。科技板塊的平均認購倍數也有69倍。人氣相對冷清的是金融地產板塊,平均認購只有4倍,喊破了嗓子也沒人管。
但是今年的市場也真是令人想也想不到。在港股的熊市中,跌的最少的,反而是群眾們認購熱情最低的金融地產。比如,認購倍數1.8倍的正榮地產,YTD漲了28.57%;認購僅0.18倍的弘陽地產,升幅21.93%;認購倍數0.36倍的新城悅,升了17.59%。
如果按照認購倍數分類進行統計,倒是發現了一個更加有意思的現象。上市至今跌幅不到10%的股票,要麽是認購倍數超過100的超級熱門股份(跌幅為6.47%),要麽是認購倍數不到1的無人問津股份(跌幅為6.79%)。平均跌幅最多的,是認購倍數在10-99倍區間內的股份,跌了25.3%。
八過,如果我們細看超熱門認購股份,就會發現,平均跌幅6.47%,主要是因為希瑪眼科升了82.76%。剔除希瑪眼科,平均跌幅就達到了24.32%。
而認購倍數墊底的IPO中,其實表現也比較分化,讓虧損沒有那麽多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地產、金融,新經濟相關的IPO啊,股價表現還是不忍直視。
再說幾個今年的新經濟股,認購近10倍的匯付天下,跌了56.8%;認購不到3倍的映客,跌了45.97%;認購倍數654倍的平安好醫生,至今跌了37.5%;美團認購1.5倍,跌幅24.13%;認購10倍的小米,股價跌幅19.06%;認購13倍的創夢天地,上市才一周,股價跌了18.94%。唯一一個升幅來自同城藝龍,升幅9.39%。
因為幾家新經濟巨無霸表現特別差,今年整體回報如果按集資金額加權平均來算更慘,加權首月回報-6%,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當年-8%)。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麽一個雷都沒踩到,但這些新經濟股跌的比雷還要雷呢?
一個解釋,上市時候,定價太高;後面業績沒做到,或者市場開始變差,那第一個殺的就是沒盈利,沒現金流的企業。
以招股價為基準,可以看到上市後:新經濟公司平均只有28.5%的交易日,收市價是高於超股價的;其余71.5%的交易日,收市價全部潛水。
這波新經濟公司上市的心路歷程應該是:
盈利不夠竟然能上市了,這是送錢啊,憋說話,快點沖。巔峰期莫過於交易日直播自己家股價大起大落的蔡老板(點擊下圖溫故而知新)。
我擦,這麽吹牛逼的公司都上市了,大牛市還不趕緊的。看看上市高峰期,各Printer忙的日夜通明,投行板客各個忙的臉上泛著變態的紅暈,連港交所的鑼都不夠敲了,趕緊來香港收割一個時代啊同誌們!
嗯,市場好像有點調整了,可是我不想便宜賣啊,啊啊啊。早幾個月還能搏搏傻,就晚了一丟丟,市場怎麽就這麽砍價了呢!(點擊圖片可以再溫故而知新哦)
尼瑪,市場真的調整了,經濟這麽差,現在不是什麽價格賣的問題了,而是上市能不能給自己續命的問題了
熊市見真章啊,如果將新經濟股的收市最高價,與收市最低價進行比較,這一籃子公司的平均最大回撤達到61.26%;倒是不得不說,現在回頭看,中國證監會對小米的84問,確實阻止了A股股民的損失啊。
其中要救贖整個港股市場的美圖,從高位整整跌了85.33%啊;而你看內房正榮地產,今年IPO至今升了都快三成了。都是福建公司,差距怎麽那麽大呢?BTW,12月14日,美圖就這麽跌了9.47%,市值從蔡老板驕傲到要發票圈的900億港幣,到今天99.89億港幣,說好的多邊救贖在哪里啊?
但是,買內房的土豪們,你們升幅再多,我們也不羨慕,因為你們,代表的是中國的舊經濟。今年經濟這麽困難,買了新經濟虧錢的,全當為經濟轉型做貢獻了,QAQ~~
希望各個吹牛逼的新經濟股,爭口氣啊,別總畫十年後的餅。趕緊踏實賺錢,把公司、股價搞好啊。
怎麽評價新經濟公司高估值上市,以既監管又要自己賺錢的上市公司港交所李小加的話做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