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9 09:59 編輯 最牛對沖基金內部宏觀研究框架 作者:Bridgewater 導讀: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長篇文章,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讀完。本文作者是橋水公司創始人雷·達里奧,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為一篇視角比較獨特的宏觀經濟研究論文,1萬多字並不算多,文章幹貨很多,詳細解析了橋水公司的宏觀研究方法論,對國內機構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我們強烈推薦您仔細閱讀並收藏。 經濟的運行如同機器的運行,而且本質上來說是經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機器,然而並不總是非常好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經濟這臺機器是怎麽運作的,跟傳統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不一樣,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斷並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隨我描述這座簡單的經濟機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讀完,你會更好的理解經濟的運行。 經濟如何運行:“基於交易的理解方法” 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複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以及總產量(Q)。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麽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麽),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資本體系(The capitalist system)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里,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產生於:a)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b)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話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應結束。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降低償貸成本。2)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3)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擡高產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的重分配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在蕭條時: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可以參考前期文章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 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 我認為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 2)長期債務周期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如下圖: 後面內容主要是解釋這三種驅動,主要結合兩種周期分析,以及兩種周期與生產率趨勢線結合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理解經濟運行的邏輯。這三種驅動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經濟,但是這里我們講的是美國過去100年的例子。如果需要了解其他國家,可以參考前期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and“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1) 生產率的增長 如下圖所示,過去100年,每單位資本產生的真實GDP的增長平均保持在略低於2%左右,並且沒有波動太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增加,致使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圖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生產率趨勢線波動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蕭條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會把經濟拉回到正軌上來。然而,往細里看,與趨勢線的背離波動短期卻比較大,比如說,在蕭條時期,經濟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財富的損失超過50%,股價下降甚至超過80%。對於蕭條的起始階段的持有金融財富的損失比圖中的顯示的更大,因為財富還有一個轉移的過程(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財富轉移)。 圍繞著趨勢線的波動不是由於知識的增加或者減少。例如,大蕭條的出現不是由於人們忘記了如何有效生產,也不是由於戰爭和幹旱。所有對經濟產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經濟就是停滯不前。那為什麽閑置的工廠不簡單的雇傭一些失業者來利用充足的資源,以便拉升經濟呢?問題在於這些周期不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災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貸系統的運作。 背離趨勢線的波動最主要是由於信貸的擴張以及收縮,也就是信貸周期:1)長債務周期(50-75年)(the long wave cycles)2)短債務周期(5-8年),又叫商業/市場周期。 債務周期 我們發現不管什麽時候我們說起周期,特別是長周期的波動,總是皺著眉頭產生這樣的想:預測經濟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釋兩種債務周期之前,先簡單的解釋下周期。 周期不過是由按邏輯順序發生的事件,導致重複出現的形態。在資本經濟中,信貸擴張與收縮帶動經濟周期,並完全可以根據邏輯推理出來。雖然每一次方式和時間未必完全一樣,但形態與邏輯都很相似。如果你玩過大富翁遊戲(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貸和經濟都有周期,一開始玩的時候,大家手里有很多現金,旅館很少。所以誰擁有的旅館多,誰賺的錢就多。於是玩家紛紛將現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館被收購,對現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時很多玩家現金都很少,於是不得不折價出售手中的旅館。在這場遊戲中,最初實物資產持有者占優勢,玩到後來則是現金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實物資產和現金之間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過所謂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變換之中。 現在設想可以改變“大富翁”的遊戲規則,允許遊戲中的銀行接受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這樣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錢來購置旅館,也可以存款掙利息,而不是讓手中的現金閑置。如果“大富翁”可以這樣玩,那就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運行方式了。相比沒有借貸的情況,更多的錢會投入實物資產旅館,欠款的總量會是實際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貸款成為旅館擁有者的人現金缺口量更大,周期會顯得更加突出。當出現大量提現需求時,銀行和存款者會遇到麻煩,而此時往往出現無法拿出現金的情況。基本上,經濟和信貸周期就是這麽回事。 那麽現在我們討論兩種債務周期是如何驅動經濟周期的。 經濟體系的運行(How the system works) 當經濟在產能利用率高時就出現繁榮,換句話說,就是需求能夠容納現有的生產能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狀況好,失業率低。但這樣的情形持續時間越長,越多的生產力會在信貸的幫助下加入進來。此時需求降低會導致生產利用率降低,企業盈利出現問題,失業率升高。這樣的情形持續得如果很長,企業只能通過債務和權益的削減來降低成本。所以,經濟繁榮等同於需求好,在信貸為基礎的經濟中,經濟繁榮相當於實際信貸和需求強勁增長。相反,去杠桿等同於實際信貸需求疲軟。這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並不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出現問題,而是需求出現下降。 很多人會說,既然需求變化領先於產能變化,是決定經濟走向(繁榮or衰退)的風向標,那如果出現生產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業的問題,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為什麽政府不簡單的通過刺激需求來解決經濟疲軟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你就會明白難在哪里。 貨幣(money) 貨幣其實就是用來解決你的支付問題。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任何能用來支付的都是貨幣,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簡單的承諾支付(credit)。當你用簽字支票從商店買東西,這是貨幣嗎?其實不是,實質上你還沒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諾付款,創造了信貸。 美聯儲帶有誤導性地將貨幣定義為M1,M2等的總和,而其實這里定義的貨幣幾乎都是信貸,或者說保證提供貨幣的承諾,而不是貨幣本身。比如美國債務總額有50萬億左右,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只有3萬億而已,那麽信貸實際上是貨幣的15倍左右。問題在於很多人買東西創造出信貸而不去關心他們怎麽去償還信貸以及如何獲取信貸能力。因此,實際上貨幣遠遠小於實際應該支付的。 信貸(credit) 如上所述,信貸是承諾的支付,可以跟貨幣一樣用來買商品。信貸和貨幣一樣支付起來都很容易,但是與貨幣支付不同的時,信貸支付,支付行為並沒有完成,後續你需要償還。 有兩種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貸或者不用信貸。用信貸刺激需求顯然更容易。例如,在沒有信貸的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必須交換同等價值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唯一能夠提高自己消費以及經濟整體的增長的方式是提高生產能力,這種增長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過同時也會較少出現過度繁榮和極度蕭條,生產增長率可以維持在2%左右,波動較小。 然而以信貸為基礎的的經濟則不一樣,以現有資產和未來收入作為抵押就可以獲得信貸。這種方式下,信貸和消費顯然要快於貨幣以及收入。為方便理解,舉下面一個例子: 我請你為我的辦公室刷漆,並承諾未來數月內付酬勞。你的收入和個人凈資產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給你),這樣我們的這單交易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上各多出一項(我欠你的債務以及我的辦公司資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銷售額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提高,隨後你會將盈利用於消費。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對於貨幣和收入,債務、消費支出要更多。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所以通常貨幣擴張是為了支持信貸擴張,因為體系中流通的貨幣多了,才能更好地償還貸款,我收購的資產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貨幣追逐,而以更高價格出手。所以貨幣擴張會提高信貸評級和抵押物的價值。 在上述經濟環境中,唯一對增長構成障礙的是借貸雙方的意願。當信貸容易獲得,且成本低時,才會發生發生借貸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則會減少。在短期債務周期中,央行通過控制信貸成本(利率)來控制私人部門的信貸量,而在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債務周期中,信貸增長快於收入增長,而超額信貸增長總有限制,屆時去杠桿將會出現。 在資本體系中創造信貸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貸雙方都相信這筆交易對自己有利,因為借方的債務就是貸方的資產,貸方需要相信扣除稅率後,根據約定得到的還款能跑贏通脹;同時,借方為了獲取信貸,需要抵押資產,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對抵押的價值有信心以便按期還款。 對投資者而言,另一項很重要因素是流動性,就是能夠賣掉投資的資產換取貨幣以及用貨幣購買相應商品和服務。我手上有10萬的國債,我會假設這些能換來10萬現金,並用來支付價值10萬的物品和服務。但由於金融資產價值相對實際流通貨幣比例過高,如果很多人同時需要轉換成現金,則央行要麽印鈔(通脹風險monetary inflation),要麽容忍大規模違約(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權力是能夠創造貨幣以及信貸,以便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系統,掌握增加和減少貨幣和信貸的杠桿。貨幣體系隨著時間不同而不同,不同國家也會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貨幣體系是物物交換,就是同等價值間的商品互換,比較常見的是以金銀為媒介。當你交易時以金幣支付,那麽你支付了同等內在價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諾你講交付金幣,那麽實際上信貸產生了,而信貸並沒有同等的內在價值。 貸方願意提供信貸是期望將獲取更多的貨幣,相比借出的貨幣,最後收回的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他們放棄現在的消費用信貸來交換未來更多的消費。信貸產生後,貸方接著可能會問:誰控制貨幣體系呢?我怎麽知道更多的貨幣不會發行出來,保障未來我能夠買到比現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來說,貨幣體系有兩種:一種是以基於商品(通常是黃金)的貨幣體系,同時包括現金(與黃金掛鉤)和信貸的體系,另一種是法定貨幣體系,即只有現金和信貸。第一種很難創造信貸或者推動信貸增長。因為公眾會對沖政府行為。隨著貨幣量的增加,貨幣價值降低,換句話說,用貨幣兌換的基礎商品的價值提高,當其價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現套利空間,持有信貸的人會將債務賣給他人,換回現金,以低於市場價格從政府那里兌換基礎商品。這樣流通中的信貸和現金都減少,貨幣的價值又會提高,同時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降低。最終的結果是通脹降低,經濟放緩。 因為時間的原因,貨幣的價值相對與其他任何的商品都會貶值,我們可以把貨幣與任何商品綁定以便理解貨幣體系是怎麽運作的。舉例來講,1946年1塊面包賣10美分,如果政府將美元綁定面包,今天一塊面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諾,所有人都會把全部現金從政府購買面包,在市場以高價賣出。這樣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低,流通中的面包數量增加,面包的價格會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實際面包的供求沒有因為面包可以兌換貨而發生大的變化,那麽這種綁定將顯著的降低經濟的活力。 換個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綁定面包,而是雞蛋,1947年一打雞蛋賣70美分,今天賣2美元。如果是這樣,信貸增長相比於面包來說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為基礎的貨幣體系里,最理想情景是選擇供需波動不大的標的。當然,如果選定的真的是面包,則面包坊就擁有了發放貨幣的實際權力,結果會導致通貨膨脹。金銀相對來說則是更好的標的,盡管也不是絕對的完美。 而法定貨幣體系則是另外的情景,這時貨幣和信貸的增長不會受到貨幣兌換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會取決於借貸雙方創造信貸的意願。 政府一般更傾向與法定貨幣體系,以擁有更多的權利印鈔以增加信貸、改變貨幣價值和重新分配財富。人類的本性是即時享受,所以政策很難會去考量長期收益,出現信貸自由增長,債務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政府只有在貨幣體系失去控制,為了緩解債務負擔過度印鈔,導致貨幣過度貶值的情況下,才會回到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當貨幣的創造變得非常困難時,政府便會放棄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縱觀歷史,由於兩種體系各有“苦衷”,政府總是在兩種貨幣體系之間變換,而一旦選定通常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都持續幾十年,央行可以采用降低利率以及貨幣的供應量等方式來控制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轉換的轉折點並不會很容易就會來臨。 2) 長期債務周期(i.e long wave cycle) 前面提到,如果債務和支出比貨幣和收入增長更快,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債務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就像你潛水時不可能靠著氧氣瓶里的氧氣供給來永續地生存下去。在借債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還,你現在借的債,將來需要償還的。然而往往現實中借款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當你借來消費,給人你富有的表象,貸款方認為你的信用會非常好,這時候貸款方願意提供信貸給你,並不太多考慮將來還款時會怎麽樣。當債務不能繼續增加時,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就會反過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債務周期。只要信貸沒有消失,這樣的長債務周期就會存在。 下面的圖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從1916年開始長債務周期中的債務/GDP的變化。 周期處於上升時,會出現自我強化過程,貨幣的增長對應著更高的債務增長,借助債務消費支出增速、購買更多的資產。支出和資產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促使更多債務的增長。這是因為貸方提供信貸是依據借方:1)收入或者現金流 2)財富或者抵押。這兩者持續向好,就會自我強化來增加債務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萬,沒有債務,於是銀行允許你借1萬,現在你的消費能力是每年11萬。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樣的消費支出的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更高的財產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個經濟債務周期的上升階段,債務額和還債部分都會上升,可持續數十載,中間會伴隨央行的緊縮和寬松政策(導致商業和市場周期)。但這一過程無法永續,因為總有一天還債部分會等於甚至大於可貸款額,屆時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桿,你花了多少年11萬,就得花多少年9萬。 高的債務水平綁架了經濟, chart 2中的的債務比率(DEBT/GDP)更準確的說,不是債務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現金流,包括債務本金與利息。當債務利率足夠低時,債務水平本身增長實際上沒有導致償付現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沒有引起經濟下行(從1944年後可以看出)。下面的圖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動態的過程。圖中三條線分別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債務償還現金流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門是美國重要的經濟部門,可以擴展到其他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蕭條之後債務負擔達到了最高點,那麽是什麽引發了這種趨勢的逆轉呢? 長期債務周期的高峰發生在:1)債務收入比例非常高 2)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創造信貸增長。達到這個點後,債務不能夠繼續增長,這時候就開始了去杠桿化過程。去杠桿的促發是由於債務人不能支付他們的到期債務和利息,這將導致私人部門大量的債務違約以及削減成本,結果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比如失業率高。債務危機的促發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用杠桿在高的價位上購買資產,預期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而實際上他們預期過於樂觀。結果就是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去償還債務。諷刺的是,在開始階段,資金的短缺是由於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對抗資產泡沫,因此緊縮的貨幣促發了債務危機。還有就是,利用杠桿購買金融資產,預期金融資產繼續走高,這比利用杠桿操作一般商品、服務更加危險,因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產產能,這樣更容易促發債務危機。因此,在現實中,如果出現金融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但是伴隨著低通貨膨脹,很可能這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機。 一般來說,當經濟放緩時,貨幣政策傾向寬松以降低信貸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因此通過降低利率來對抗債務危機就失效了。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會擔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來。因此貨幣政策不能糾正債務帶來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債務比率(相對於收入)的減少主要通過四種方式:1)債務重組,免去或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消費支出 3)財富的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每一種路徑都可以減少債務比率,但是他們各自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有不同的影響。債務重組和減少消費的途徑會導致通縮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債務的貨幣化則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財富的重分配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對抗去杠桿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去杠桿的完成情況取決於這四種方法的運用。 蕭條是去杠桿的引起的經濟放緩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去杠桿的早期,這階段債務違約和減少消費支出現象明顯,這時候借款方不能通過收入以及新的信貸來償還到期債務,因此借款人需要變賣他們的資產以彌補現金的不足,這就導致資產價格的下降,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因此更加減少了收入來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貸能力,因此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借款的信用依據:1)抵押物的價值 2)相對於債務,收入的水平)。這個過程中,債務比率會繼續上升(債務/收入或者凈財富),經濟下行也自我強化:一是由於債務人和債券人都受到了損失,二是消費支出減少,導致收入會減少。 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和信貸下滑的同時,債務負擔會上升(chart 2、chart 3),圖中的垂直線是1929年。圖2顯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圖3同樣可以看到,債務比率繼續上升,是由於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顯示的是家庭部門的債務與凈財富的關系,可以看出由於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門杠杠比率目前已經非常高,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類似。 前面提到過,在基於信貸的貨幣體系利率,經濟的擴張依賴於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貸發生的條件是:a) 在減輕稅收和通脹的影響下,貸方能夠獲取比貸出去更多的回報 b)貸方能夠把債券兌換貨幣。在去杠桿過程中,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 衰退時(recessions),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和創造更多的貨幣來解決債務收入不平衡,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有效時,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降低足夠的信貸成本來糾正:1)減輕債務負擔 2)激發經濟活力 3)產生財富效應。但是在去杠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實現不了這樣的目的,失去了創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於0,沒有下降空間;信貸難以增加,因為債務人已經過度負債。在通脹性蕭條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過印鈔票方式)過程中,信貸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他們以後獲得的償還貶值,貨幣兌換成了其他貨幣以及流向了抗通脹的領域。 為了緩和這種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1)創造動力、鼓勵信貸的產生 2)減輕債務人償付 3)印發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最重要的方式)。央行印發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擴張,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明顯。接下來三張圖 可以說明。 如圖所示,1930/32和 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聯邦政府印發貨幣增加: 財政赤字增加: 你可以通過這三個現象來判斷經濟是否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政府組合拳性的政策的推出經常不能夠扭轉去杠桿化的過程,但是確實可以在熊市時引起階段性的反彈,並刺激經濟的活力。例如,在大蕭條時期,就有過六波反彈行情,反彈幅度在21%至48%不等。這些反彈都是由於政府大力度的給經濟吃猛藥,以對抗去杠桿帶來的經濟下行。債務與收入的不平衡的打破,最終還是需要回到借貸雙方信心的恢複上來,只有借貸雙方都認為對自己有好處才會產生新的信貸刺激需求、經濟回到正常的資本運作軌道上來,這過程中,政府發行貨幣或者債務貨幣化起著重要作用,來對抗在去杠桿過程中的消費支出不夠、債務負擔過重。當債務收入的不平衡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消費支出開始增加以及債務貨幣化充分,那麽經濟則走上轉好的軌道。在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發生開始與1930s,1933-37年左右。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問題出現在心理層面,投資者由於恐慌將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資產類別,於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引誘他們。這種邏輯錯在兩方面:首先,跟大眾普遍認識相反,去杠桿過程並不是心理驅動,而是由於信貸,貨幣,商品和服務的供需發生變化。難道我們一覺醒來,所有痛苦的記憶就都忘卻,收入一下子多了,債務缺口堵上了,政府也不用在救與不救之間徘徊了麽?不是這樣的。如果央行希望用更多的貨幣緩解錢的缺口,只會使債權方擔心錢更貶值,解決不了放貸意願低和償債能力差的問題。其次,不能說同樣數量的錢從不安全轉向安全,不存在這種路徑轉換。很多人心目中的“錢”其實不是貨幣,而是信貸,而信貸是可以就這樣“消失的”。我今天刷一下信用卡,產生了信貸的資產和負債,你說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沒有源頭。如果我是商店店主,有理由相信消費者不會償還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也不會跟我結清帳,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資產”。 正如上面所說,去杠桿化過程中,所謂擁有的財產經常根本就不存在,當投資者希望把他們的投資性資產轉化成貨幣時,如果轉化過程遇阻(即流動性問題),那麽會引起恐慌性的拋售,因此資產價格下降,導致收入不足以滿足需求,特別是實體企業中,很多企業對短期借款依賴性大,就產生了嚴重的資金缺口,導致企業運行遇到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政府就被迫決定是發行大量貨幣還是增加政府支出讓財政赤字加大,現實中,這兩種措施都會不同程度的實施,至於這個過程中是通脹性的還是通縮性的,取決於央行創造出來的信貸是否能夠對抗信貸的萎縮。 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揮貨幣發行權,政府顯然青睞於法定貨幣體系而不是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央行希望提供更多的貨幣和信貸,因此經常往往貸款抵押的條件就降低,借款給一些重要的銀行,有必要的話向實體的部門放款。 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加上投資者青睞風險更低的資產,導致短期的政府債券利率降低,而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陡、風險溢價水平更高。那些沒有得到信貸支援的私人部門依然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還是債務不能按期償還導致債務違約、甚至走向破產。 在蕭條時期,信貸萎縮、大部分人失業,儲蓄不足,因此需要獲得支援。政府除了需要不僅貨幣去支持信貸系統,還需要去救助處於財務困境的私人部門,而私人部門由於消費支出削減,政府還需要花錢去彌補私人部門的消費。這個時候,政府的稅收降低,導致政府財政赤字更加嚴重,盡管短期政府債券由於安全性相對較高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政府還是沒有足夠的貨幣去彌補資金的不足。這樣的結果就是,政府再一次被迫決定印發貨幣或者與私人部門去競爭有限的貨幣量而導致極端的貨幣緊縮。 在這種去杠桿過程中,采用法定貨幣體系相對於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政府的財政赤字會更嚴重,貨幣政策也會更寬松,但事實上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最後還是發行了更多的貨幣,要麽是放棄了這種貨幣體系轉為法定貨幣體系,要麽是提高了商品的價格以獲取更多的貨幣,變相的發行更多貨幣。政府通過多發的貨幣購買政府債務或者公司等非政府資產,也就是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來對抗信貸萎縮。發行貨幣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信貸還在萎縮,實際經濟也在下行,也就是貨幣乘數或者貨幣流動速度實際上是萎縮的。如果貨幣的發行足夠的多引起貨幣貶值,實際利率下降那麽會驅使投資者從金融資產轉向抗通脹資產,這時候貨幣持有者可能把貨幣轉移到國外,短期政府債券也不再是一個安全的投資選擇。 政府缺錢,而財富和收入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政府自然會向富人征收更多的稅。在去杠桿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非常遭人恨,他們就是在危機前繁榮階段大撈一筆的人,那些在金融領域制造債務的人,特別是將自己的財富建立在別人利益受損基礎上的人(做空)。窮人和富人之前關系會異常緊張,輿論(導致政策)會從右轉向左。不是有句話說道:“經濟繁榮,大家都講資本主義;泡沫破滅,人人都講社會主義”。不管借由何種原因,富人的稅率會被大幅提高,通常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收入和消費稅,這也是提高財政稅收好辦法。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理由一,這樣的財富通常都是非流動型資產,即便是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迫使納稅人賣出流動性強資產用來繳稅,並不利於資本增加。理由二,由於個人收入和資本收入銳減,多收取的稅收遠遠不夠。 但富人還是會經歷真實財富的“損失”(組合資產價值降低,高稅率,通脹等等),於是他們會變得異常保守,甚至會將財富轉移到境外(可能引起匯率走低),或者各種方式避稅,或者投資流動性強且對信貸評級依賴較低的品種。 債務國為了保護就業,通常會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青睞貨幣貶值,但保護主義會削弱經濟活力,貨幣貶值更是滋生資本出逃現象。 當貨幣離開本國時,央行又一次面臨選擇: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不印會導致貨幣緊縮。最終他們還是不得不選擇印鈔。貨幣貶值對於政府來說可能是好事,一方面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出口增加)緩和緊縮性的壓力,而經常赤字的國家就在資本外逃過程中(貨幣貶值、投資環境前景不樂觀)受傷害就會比較大。但美國情況不同,因為他們的債務是以自己國家貨幣計價,這樣會產生大量需求。但是畢竟債務是承諾要償還貨幣,而又沒有那麽多貨幣,所以通常會以三種方式結束:第一違約,做空的空間被完全擠壓。第二發行大量貨幣,足以緩解危機。第三償還債務量大幅減少(債權方放棄)。 在此階段最大的風險就是,由於貨幣走軟外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導致短期信用品種(甚至包括政府短期國債)被市場拋棄,不但沒有達到創造更多信貸的目的,反而出現資金湧入抗通脹資產,以及資產出逃。海外投資者面臨零利率和以該國貨幣存款資產回報為負的前景,而國內投資者也希望將存款轉為其他貨幣。此時投資者會加速出售金融資產,特別是債務資產,轉化為現金後購買抗通脹資產。同時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貨幣貸款。於是央行又一次面對加大印鈔的要求,要麽支持這種需求,要麽允許貨幣和信貸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此時,政府會建立外匯管控力圖阻止上述資本流動,甚至禁止持有黃金,偶爾還會出現價格和工資管控的措施,但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不過是經濟“扭曲”舉措而已。 去杠桿過程的確很可怕,很痛苦,甚至會引發貨幣戰,但這是自由市場自我修複的方式。換句話說,經過對失衡的基本面的改正,可以使經濟進入更加健康的狀態。通過破產或其他形式的債務重組,債務得到降低;通過降低成本等方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也被降低。金融資產價格降低,同時購買資產和償還債務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拜央行所賜),資本正常流動得以恢複。 去杠桿過程的終結采用的一系列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 這個過程,企業通過削減成本盈虧平衡點降低,投資活動慢慢恢複,利率較低,因此經濟開始增長。 蕭條階段,經濟下行和信貸萎縮非常快,一般持續兩到三年,但是隨後變陷入漫長的恢複期,甚至需要十年才能恢複到之前的高點(因此稱之為“失去的十年”),而股票價格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會反複到之前的高點,因為風險溢價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恢複到之前的低點。在這個過程中,名義利率必須低於收入的名義增長,以減輕債務負擔,如果利率已經為0了而且還有處於通縮階段,央行就必須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提高收入的名義增長。 綜上所述,這些周期都是由於人的本性和經濟系統的內在運行,每個人會更加的追各種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嚴重,因此經濟周期的運行邏輯、經濟機器怎麽運行也跟著發展變化。 3) 短期債務周期 短期債務周期,也被稱為商業周期,主要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控制。主要是兩種狀況:a)因為經濟中的一些指標良好(用GDP缺口、資源可利用容量、失業率等指標衡量)使得通貨膨脹上升到不合適或者太高時,緊縮政策;b)當相反的狀況出現時,政策放松。美國自1960年以來的短期債務周期如下圖: 人們對這些周期的描述大同小異。這些周期中有六個階段:四個擴張階段和兩個衰退階段。 短期債務周期中的擴張階段:(更準確的理解是前兩個階段複蘇,後兩個階段擴張) “早周期”階段(early-cycle)(通常持續5-6個季度)一般開始於,低利率和大量可獲得的信用使得對利率敏感的項目(例如,房地產和汽車)和零售銷售的需求好轉。前期存貨的清除結束和存貨重建的開始也給需求的好轉提供支持。這些需求的增加和生產的上升拉高平均周工作時間,就業率上升。通常,信用增長速度很快,經濟增長強盛(超過4%),通貨膨脹率低,消費增長旺盛,累計存貨的比率上升。由於高增長和低通脹使得低利率得以保持,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最好的投資標的。而抗通脹資產(inflation hedge assets)和大宗商品是表現最差的投資標的。(關鍵詞:低通脹,需求增速快,補缺口) “中周期”(mid-cycle)(平均持續3到4個季度),伴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大約2%),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低位,消費增長下降,累計存貨比例下降,利率逐漸不再下降。股票市場的上漲逐漸減慢甚至終止,而抗通脹資產的收益率下降減慢。(關鍵詞:低通脹,缺口逐漸補完,需求增速短暫放緩,醞釀下一階段產能擴張) “晚周期”(last-cycle),通常開始於擴張階段的兩年半,具體取決於上一個衰退周期形成的經濟下滑的缺口的大小。在此刻,經濟增長上升到一個平穩的水平(大約3.5-4%),可利用資源容量約束出現。但是信用和需求的增長依然強勁。因此,通貨膨脹率開始趨勢向上,消費增速上揚,存貨水平也提高,利率上升。股票市場進入其上漲的最後一步,抗通脹資產成為表現最好的投資品種。(關鍵詞:補缺完成,產能擴張階段,需求旺盛,價格擡頭上漲) “緊縮階段”(tightening phase)。在這一階段,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加速上升推動著美聯儲轉變政策為約束。具體顯示為流動性的下降,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平甚至逆轉。這些轉變導致貨幣供給和信用增長下降,股票市場先於經濟下行之前下降。(關鍵詞:政策緊縮,抗通脹,產能擴張結束) 短期債務周期的衰退階段分為兩部分: 衰退前期:由於美聯儲維持緊縮的政策,經濟合同減少,一些經濟指表向下(GDP缺口、可利用資源和失業率等作為指標度量),股票價格下降,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價格下降,通貨膨脹率也下降。 衰退後期:由於通貨膨脹的擔心下降而衰退減緩增長的擔心上升,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因而,利率下降,盡管經濟還沒有開始恢複,更低的利率水平導致股市價格上升。相對的,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依然保持弱勢。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股市價格使得擴張階段的開始。 以上分析的周期中不同階段,我們給定了一個平均時間,但是正如文章開始時提到的需要考慮特殊事件的影響,而不是局限在時間上。例如,對於之前描述的的邏輯(擴張階段)在經濟中的缺口已經很大部分給消化前,通貨膨脹率通常並不會迅速上升,美聯儲也不會隨便緊縮政策,除非通貨膨脹迅速上升。衰退得越嚴重(產能缺口越大)經濟擴張持續時間越長。類似的,經濟周期各階段的運行使一系列事件的結果,而各階段時間的長短、進程又受一系列的外在事件(比如政策)的影響。比如:在經濟擴張周期中,與沒有政府貨幣政策的刺激相比,給予貨幣政策的刺激顯然要擴張得更快,另外,中國進入世界經濟、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外生影響可以改變這些周期的進程。在此討論的是對經典模板的描述,並非對所有因素進行精確的進行描述。 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將不會進一步深入商業周期。 宏觀經濟運行的三大驅動之間的關系(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orces) 相比我們提出的模板,現實經濟複雜的多。我們把長債務周期(long wave)與短債務周期(或者商業周期 business cycle)結合起來,並且把這兩個周期加到生產率趨勢線里去理解,那麽我們比較好的理解資本系統的運作,並判斷我們所處的階段以及將會走向什麽階段。簡明起見,我們不詳細解釋,我們給出一個例子: 例子:下面的圖表展示自1919年以來每個周期,聯邦基礎利率的頂峰和低谷及其波動的幅度。這些利率的變化導致過去了90年的全部的衰退和擴張。圖表中顯示了15個向上的周期和15個向下的周期,但這些波動是圍繞著一個大的上升趨勢和一個大的下降趨勢。仔細看,從1932年9月低谷(利率為0%)到1981年5月頂峰(利率為19%),每一周期利率的低谷都比之前的周期的低谷高,頂峰也如此。所有利率上升和下降的周期都圍繞著這個長達50年的上升趨勢。然而,從1981年5月的聯邦基礎利率高達19%的頂峰直到2009年3月利率為0%的低谷,每一周期的低谷都比前一周期的低谷利率來的低,頂峰也如此。這些上升和下降周期圍繞著一個為期27年的下降趨勢。每一個利率下降的周期,利率的降低逐漸減少債務服務的支付額,降低通過信用購買的物品的價格,使得物品更加容易支付得起,推動資產價值的陡然向上(notch)(具有正的財富效應)。因此,盡管債務服務的支付額基本持平,但是相對於收入和貨幣,債務繼續上揚,直到利率達到0%不能繼續下去下降為止。此時政府必須印鈔和加大支出貨幣以補充私人部門的信貸減少和支出削減。 再次說明,簡明起見,在此對三大推動力的相互影響作用不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正如文中開頭提到的,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介紹我對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個簡單的想法(見解),你可以在此基礎上判斷取舍並吸收利用。、對於那些傾向於學習更多關於去杠桿化過程以及長期周期如何運作的人可以去看我前期的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和“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轉載自撲克投資家(puoketrader)】 |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本周五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10日至9月16日當周以對沖基金為主的大型投機者減持黃金期貨凈多頭22,954手,至凈多頭72,1871手,顯示投資者對黃金看多的意願繼續減弱。
其中,大型投機者減持持6,806手多頭,大幅增持16,148手空頭,相減得凈多頭下降22,954手,為連續第五周減持,凈多頭數量已降至6月10日當周以來最低水平,多頭比例由上周的68%降至63%。
黃金凈多頭伴隨著價格雙雙下跌,主要因俄烏局勢進一步緩和,此外市場預計蘇格蘭公投結果不會獨立,而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卻進一步升溫。
下圖可見投機者黃金期貨凈多頭數量(淺藍色柱)本周出現下降,紫色柱為商業黃金期貨凈多頭,綠線為未平倉合約數量:
掌管1130億美元資產的AQR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Cliff Asness周一在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表示,“很多對沖基金並沒有做好對沖這一工作,這導致了基金多元化程度較低,基金收益也因此較差。而行業“潛規則”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在我看來太貴了。”
Asness表示:
一個好的對沖基金應該做到有買有賣,而非簡單的只做多頭。但是目前市場大多數基金都只會做多,這使得它們看起來像是更貴的指數型基金。
Vanguard 基金旗下的標普500指數的基金管理費僅有0.5%,如果只追求和大市同等收益的話,我建議你考慮Jack Bogle(Vanguard 的創始人)。
投資者支付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分成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而如今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配不上這樣的高收費。那些付出更多並且收益更好的經理人才理應獲得這樣的回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對沖基金行業里,強者恒強,富者更富。
根據一份由對沖基金數據和新聞服務商Absolute Return對產業資產的最新調查,對沖基金巨頭們控制的資產規模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Absolute Return的“10億美元俱樂部”每年根據管理資產規模,對美國所有管理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進行兩次排名。有305家對沖基金進入今年7月的排名,它們的管理資金總數達到1.84萬億美元,相比今年年初的293家和1.71萬億都有所增加。
其中,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仍然是美國現在管理資產規模最大大的基金公司,JP摩根資產管理(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奧奇-齊夫資本管理集團(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黑石投資(Black Stone)緊隨其後。
根據Absolute Return報告,這份名單中三分之二的公司,今年的管理資產規模有所增加,相較於六個月前增長了8.38%。但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的增長率沒能達到平均增長率。今年上半年共有50家基金公司的增速不及平均水平,這些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平均只增加了7.76%。
Ray Dalio領導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沒有受這一趨勢影響,其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最多,2014年上半年增長了66億美元。而該公司最近又推出了一項新的“最優組合”策略,這很可能將繼續推高該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該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包括非對沖基金資產在內,已達到1630億美元。)
各種規模的對沖基金現在已經恢複到了危機前的水平。根據HedgeFund Intelligence今年7月1日的統計,全球對沖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 2.869萬億美元,而之前的歷史紀錄是2008年6月的2.697萬億美元。
(實習生 戴博 編譯)
(瑙魯共和國機場)
就在幾十年前,瑙魯(Nauru)還通過大規模出口鳥糞礦物化石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而如今,這個國家卻處在破產邊緣。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周二(9月30日),瑙魯政府警告稱,由於美國對沖基金向法院申請凍結瑙魯設在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的賬戶,國家將面臨破產。該銀行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銀行。
該國財政部長David Adeang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法院表示:
基本上,如果沒有資金進入國家的銀行賬戶,那麽瑙魯共和國政府將無法運行。
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源自於美國對沖基金Firebird Global Master Fund向法院申請的一紙判決。這家對沖基金聲稱,瑙魯政府欠他們3000萬澳元(約合2600萬美元)。
上世紀80年代末,秘魯政府曾在日本金融市場發行過武士債,其中一位買主正是Firebird Global Master Fund。不過,隨後瑙魯政府發生了主權債務違約。這家對沖基金因此將瑙魯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凍結對方的銀行賬戶並索賠。
聽上去很耳熟?沒錯。華爾街見聞今年曾介紹過,阿根廷政府也因美國對沖基金逼債而面臨二度主權債務違約危機。
不過,瑙魯自身的國情略有不同。該國曾遭到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主義剝削,還歷經一波礦業繁榮潮。評論員們表示,瑙魯如今的困境和破產危機體現出的是該國自1968年獨立以來歷屆政府的管理不善。
David Adeang還稱,政府有可能無法支付公務人員薪資,無法維持國家的醫療和其他基本的公用事業服務正常運轉,除非其在西太平洋銀行的賬戶解凍。他還補充道,該國建立的拘留中心也將面臨電力供應中斷的風險。
瑙魯的拘留中心用以接納1200名尋求澳大利亞庇護及難民身份的人。這些人基本是偷渡到澳大利亞的“尋求庇護者”,他們被羈押在這座大樓內,等待澳政府審查他們的避難請求。
瑙魯政府目前正尋求撤銷判決,稱其設在西太平洋銀行的賬戶擁有豁免權,因為他們是擁有主權的國家,而非商業實體。
不僅如此,瑙魯政府還在尋求撤銷一家日本法院在2011年做出的判決:向Firebird Global Master Fund賠償其因持有瑙魯債券而發生的損失。
一位澳大利亞商人David Argyle也稱,他因持有瑙魯國債,所以瑙魯欠他750萬澳元。
那麽,瑙魯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敬請閱讀:《賣鳥糞致富 曾經的洗錢天堂 奇葩國家——瑙魯》
小而美,在美股市場上沒能奏效。
周二,代表小盤股的Russell 2000指數再次大跌,跌幅1.5%。盡管近來美股波動較大,三季度道指上漲了1.3%,標普500上漲了0.6%。
這一次,做空小盤股的對沖基金終於在證券市場做了正確的決定。
由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追蹤的大型機構投機者已經將代表小盤股的羅素2000指數的做空交易量推至三年新高。該指數創下了自2011年以來最差的季度回報。做空該指數的交易量自今年三月開始增加,該指數成分公司的市值中位數僅占標普500指數的4%。
自2009年牛市以來,成功追蹤標普500指數收益的案例一直都很罕見。對沖基金正在押註小盤股的損失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目前小盤股的估值水平高出市場60%,且由於較高的杠桿水平而對利率水平較為敏感。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駐倫敦的全球權益經濟分析師Peter Dixon在一次電話訪談中評論道:“考慮到市場已經將所有利好消息反應到了價格上,因而如果市場估值是個問題的話,沒有人會願意在風險最大的時候進入市場。”他說:“實際上這種情況正趨於結束。 我們將會更多關註於股票的潛在基本面情況,而非僅僅由於沒有其他的替代投資品而購買。”
由於投資者預期美聯儲會因經濟數據改善而提早加息,羅素2000指數上周下滑2.4%至1119.33點,連續四周下跌,至今較三月高點已累計下跌7.4%。
20%的做空比例
由彭博社和研究公司Markit提供的數據顯示,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槍械制造商Springfield在外流通的股票中約有20%的比例被借來做空,預期該股未來股價會下跌。而位於印第安納州的盈利性院校運營商ITF Educational Services Inc.流通股中做空比例更是高達38%。
由於標普500指數在五年內上漲了193%,做空股票一直是賠錢的交易,而對沖基金堅持不懈的充當空頭也損害了其收益。HFRX全球對沖基金指數顯示自牛市開始該指數累計的收益率僅有21%。
年內或進一步下跌
羅素2000指數在2014年一直落後於標普500指數11個百分點,基金經理們開始看到其做空美國小公司的效果。由彭博社提供的數據顯示,職業投資者們押註78億美元,認為年內羅素2000指數會進一步下跌。
在五年來累計實現252%的收益之後,由於投資者對於美聯儲逐漸退出刺激政策的擔憂,小盤股自三月的高點開始下跌。與此同時,小盤股的估值水平卻遠高於其他市場。
由彭博社提供的數據顯示,與標普500指數平均16.6倍的動態市盈率相比,羅素2000指數中的股票平均動態市盈率高達26.5倍。相對於歷史上具有較高盈利增長的小盤股,現在投資者更加喜歡估值便宜的股票。
倫敦巴克萊的首席權益策略師Scott評論道:“隨著利率開始回升,市場會更加傾向於以價值為導向的股票,目前來看即大盤股。上漲的利率會削減市值較小,高增長的股票的吸引力。”
空頭押註
與羅素20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平均市值7.02億美元相比,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平均市值為175億美元。
位於紐約的SkyBridge Capital的合夥人Troy Gayeski評論道:“投機者預期在美聯儲退出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後小盤股會持續表現低迷6到12個月,同時大盤股並不會過多受此影響。”他的公司將114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投資於外部基金。
在一次電話訪談中Gayeski表示,聰明的投資者應該看到在低增長高利率的環境下,大盤股會有更好的表現。小盤股通常較為昂貴,更具有投機性且易受經濟環境產生的細微改變的影響,同時杠桿水平更高。
利率上升
由彭博社提供的數據顯示,歷史上六次美聯儲開始加息提高融資成本的情況下,有四次羅素2000指數的表現不及標普500指數。在過去兩年央行加息提高融資成本後,小盤股表現平均落後於大盤股9.5個百分點。
Willianmson投資集團的Robert Royle of Smith在倫敦接受電話采訪時評論道:“悲觀情緒使股票價值被低估。小盤股被整體廉價出售能夠創造出很多投資機會。目前小盤股表現得低迷程度過大,其中多數企業是針對美國市場,較強勢的美元會令大型跨國企業處於弱勢。”他的公司管理著240億美元的資產。
來自彭博新聞社的一項調查顯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明年會有3%的經濟增長,自2005年以來增長最為快速的一年。
美元創2010年高點
追蹤匯率的彭博美元現匯指數自六月底以來已累計上漲6.4%,也是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季度性收益。上周以四年來的最高點收盤。
根據彭博社提供的數據,分析師預測,羅素2000指數成分公司今年利潤會增長70%,銷售收入會增長3.3%。而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則會有12%的利潤增長和5.9%的銷售收入增長。
盡管大盤股已經在過去五年中清理了資產負債表,小盤股的債務水平卻出現激增。羅素2000指數成分公司的債務利潤比已經從2009年的3倍上漲至現在的3.9倍,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中的企業該指標卻從2009年的2.7倍下滑至現在的1.6倍。
投資者和交易員已經開始從投資小盤股的基金中撤資。根據EPFR Global和美國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超過180億美元的資金被從小盤股共同基金中撤出,大約22億美元的資金撤離iShares Russel 2000 ETF, 是彭博社自2001年提供該數據以來最多的一次。
總部位於紐約的Voy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的首席多重資產策略師Paul Zemsky評論道:“像對沖基金這樣的快錢正在做空小盤股並不奇怪。考慮到美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你可能會認為小盤股表現會更好。但這只是考慮的一部分。和其它因素相比,估值水平更為重要,大盤股仍然較為便宜。”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於對沖基金,科技行業到底有多重要?從歷史數據來看,非常重要。
標普500中科技股市值占比大約為17%。根據對沖基金研究網站 Symmetric的統計,科技股占對沖基金投資總額的比例大約為19%,只是略微超配。
但是,科技股貢獻了對沖基金相對回報的27%。具體而言,對沖基金投資的股票相對於其所在行業的超額收益,27%來自於科技股投資。 而其他任何行業對對沖基金業績的貢獻,都要小的多。
下圖為Symmetric統計的,對沖基金在各個行業投資相對收益對其總收益的貢獻比率。
從歷史數據來看,要麽對沖基金善於挑選科技股。要麽科技股適合對沖基金所使用的投資策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四,原油價格大跌,布油自2012年6月份來首次跌破90美元/桶。事實上,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基金經理正從布倫特原油期貨的買方潰逃,押註油價上升的市場頭寸比例下降到歷史最低。
這張圖展示了對沖基金和其他投資者已大幅消減布倫特期貨的凈多頭,凈多頭占未結清合同的比例創下了ICE期貨歐洲數據自2011年初公布以來的最低水平。現在的凈頭寸意味著僅有2.5%的未結清合同或未平倉合同,而去年九月的這一數字為15%。
布倫特原油期貨——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種石油交易,已經下跌到27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因人們押註沙特阿拉伯不會削減產量來遏制產量過剩。來自中國的需求放緩和利比亞產量的回升也進一步增加了原油供給。即使今年夏天以來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受到伊斯蘭國(IS)武裝的嚴重影響,布倫特期貨仍然下跌了近20%。
丹麥的全球風險管理有限公司(Global Risk Management Ltd.)分析師Michael Poulsen表示:
“這幅圖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目前的拋售情況。全球石油產量過剩進一步擴大了基金的撤出規模,盡管地緣政治動蕩,石油價格仍受重創。”
他指出,基金現在開始關註於在90美元每桶附近止損,因為破了這一價格可能會觸發更大跌幅。
Poulsen還表示,對商品更嚴格的監管使交易變得更加困難,這也是基金經理開始減持頭寸的一個原因。新的監管措施包括“Dodd-Frank”金融改革和“2010消費者保護法案”以及限制銀行通過自身擁有的賬戶交易和擴大對商品衍生品監管的“Volcker規則”。
不少投行也已紛紛下調油價預測。
巴克萊周三下調了布倫特原油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價格預期,預期今年第四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為93美元/桶,2015年為96美元/桶。
麥格理銀行周三也在報告中宣布,下調2014-2016年布倫特原油及美原油(WTI)價格預估,因全球供應充足且需求增速放緩。
麥格理銀行將2014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估自112美元/桶下調至107美元/桶,將2015年預估自116美元/桶下調至108美元/桶,將2016年預估自116美元/桶下調至110美元/桶。
麥格理銀行指出,近期布倫特原油的拋售是因全球供需面失衡、國家GDP增速疲軟以及大西洋盆地供過於求,從而導致布倫特跌入期貨溢價。此外,受美元走強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影響,2014和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也將低於預期。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此前曾表示,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削減產量,但並不會通過持續削減OPEC的配額來達到目的。預計2015年一季度OPEC將削減20萬桶/日的產量。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總共掌管200億英鎊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目前有5%資金投資於對沖基金。不過該養老基金負責人Paul Bishop表示正在大幅削減對於對沖基金的投資規模。在Bishop看來,對沖基金本身業績就不能滿足預期,並且收的管理費和傭金提成也太貴了。目前對沖基金行業的收費規則是2%的年管理費和20%的收益提成。
而消息人士透露,掌管396億英鎊的BT養老基金也在考慮重新配置對沖基金上的投資比例。BT養老基金的相關人士拒絕置評,不過強調目前沒有完全改變投資策略的考慮。
此前,總規模2950億美元的美國加州公共雇員養老基金(Calpers)已經對旗下價值4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投資清盤。
過去5年中,代表對沖基金整理收益的HFR指數僅有5.9%的年化收益,而全球MSCI指數的年化收益則為8.2%。三年的對比就更為明顯,HFR平均漲幅只有5.4%,後者則大漲15.1%。
對沖基金經理對此表示無奈,經理人認為他們的資產管理多元化並且長期來看比股指和債市的收益更為穩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一些大型對沖基金9月業績表現不佳,股市和債券市場下跌、關於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訴訟案均令對沖基金遭遇打擊。
彭博綜合對沖基金指數(Bloomberg aggregate hedge- fund index )顯示,截止9月,美國對沖基金業今年收益率為2.3%,9月則下滑了0.2%。
顯然,對沖基金行業表現未能跑贏標普500指數,因為後者今年的回報率為6.7%。不僅如此,該行業還落後於美國國債3.7%的投資回報率。
美國Alpha Strategies Investment Consulting Inc.總裁Jay Rogers是如此評論的:“那些追求與更廣泛市場相關策略的基金,大多數都將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自9月18日觸及歷史峰值以來,標普500指數迄今已下跌4.1%。一項衡量市場波動性的指標則飆漲了56%。
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憂慮升溫,企業債和股票市場9月走低。
昨日,美國股市大幅下跌,標普500指數跌幅高達2.07%,納指重挫2.02%,道指大跌1.97%。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有跡象表明,經濟複蘇正失去動能。
億萬富豪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執掌的鮑爾森基金上個月業績大幅下滑,受創最嚴重的基金跌幅高達11%。
Owl Creek Asset Management LP僅在本月前三天就下跌了3.4%,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持有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所拖累。今年迄今,該基金業績累計下滑7.5%。
Claren Road Asset Management LLC在本月第一周業績下滑5%,同樣是受到房利美和房地美訴訟案的負面影響。
北京時間10月2日,北京時間10月2日,“兩房”投資者起訴美國政府,認為股利和清算具有優先受償權。投資者遞交了約20起訴訟,法院判決第一起訴訟投資者敗訴。
“兩房”股票的投資者中有不少著名對沖基金,如Pershing Square基金的Bill Ackman,Fairholme基金的Bruce Berkowitz,Perry資本的Richard Perry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