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魔法王
|
|
魔術師最近被稱為魔法王,然而無論名字是什麼,他們所變的一切魔法,應也有跡可尋,只是大家不知底牌,還未察覺。利潤跌三成而股價卻升三成 無論在聯交所網頁或2015年3月公布的最新業績中,銀泰商業(1833)的業務,都寫下是在內地經營及管理百貨店和購物中心的零售業務。最新2014年全年業績,銀泰零售業務延續中期業績的困境,收入僅微升而利潤率卻收縮,全年零售收入按年上升僅2%,零售分部利潤率,按年由26%下跌至22%。在中期業績仍未顯示或討論物業發展業務的銀泰,在全年業績中,披露相關業務資料,並界定為新的業務分部,銷售物業收入雖不足7億元人民幣,分部利潤率卻達41%。綜合兩項業務,在零售利潤率收縮下,銀泰全年利潤仍有接近12億元人民幣,整體利潤下跌超過三成,利潤率按年由38%大幅下跌至22%。有誰想到,銀泰在利潤下跌超過三成的業績公布後,股價竟由4.68港元上升至復活節假期前的6.12港元,剛巧上升的幅度也是超過三成! 變更會計政策變出收益 要了解銀泰,先要問問自己,有沒有看財務報表和報表附註,並看《壹計就明》一起做分析的習慣?如沒有,就要開始培養這些習慣了!首先,翻開銀泰財務報表,無論在收益表或財務狀況表,2013年比較數字列的標題,必顯示三個字:「經重列」,表示部分2013年數字在2014年業績中有更改,與2013年業績公布時不同。再看銀泰報表附註,就能發現更改來自會計政策變更。為配合購物中心業務擴展,銀泰指出計劃增持更多商用物業,投資物業的會計政策故已由成本法,變更為公允價值法(fair value model),並追溯應用至2014年之前年度。銀泰的投資物業公允值收益藏在收益表中的其他收入及收益,項目名稱和數字僅能在報表附註中找到,2014年是4.3億元人民幣。在業績公布時,大家有否發覺銀泰投資物業已有頗大的公允值升幅?銀泰2014年年報尚未發表,2013年年報顯示投資物業公允值升了25億元人民幣,是權益約三成。 主業是其他收入及收益? 收益從變更會計政策而來,亦帶出問題,銀泰究竟有多少其他收入及收益?過去五年,銀泰的其他收入及收益都在4億元人民幣或以上,佔除稅前利潤約四至六成。銀泰的主業應是其他收入及收益嗎?而且,銀泰每年還有佔除稅前利潤約一至兩成的分佔聯營公司之利潤。如扣除以上兩項頗波動的收益,餘下的佔除稅前利潤似乎很平穩(見附圖)。過去五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中,銀泰竟每年也有出售附屬或聯營公司股份的收益,買賣附屬或聯營公司或可當另一分部業務!事實是銀泰的聯營公司潛在價值也不容忽視,當中賬面值約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因是在內地上市,故已在2013年報表附註中,列示市值約為15億元人民幣。銀泰持有22.58%在內地上市的武漢武商集團,或是這項聯營公司投資。2013年底,武漢武商集團股價是12.76元人民幣,2014年底股價是15.82元人民幣,上週收20.25元人民幣,對比2012年底,上升了接近六成,現市值或是23億元人民幣。有報導指銀泰在3月業績公布前,減持約1%武漢武商集團股份,套現約一億元人民幣,可又是另一次其他收入及收益?僅略窺底牌,一切或也有跡可尋,分野在或有更大的魔法未能察覺,要選還是看可承擔多少起伏和風險吧!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
股市魔法王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4/22/%E8%82%A1%E5%B8%82%E9%AD%94%E6%B3%95%E7%8E%8B/

如果你以為將一碟叉燒飯瞬間變成一碟油雞飯,便稱得上是至尊魔法的話,那我建議你看看時下股票市場的操作,或許你會另有想法。
早前,阿里集團把網上醫藥平臺註入阿里健康(00241),令後者市值衝破1000億。阿里入主年多,股價暴升40倍,用300萬買回來的牌照,轉手換成市值200億的股票。同一時間,阿里影業的股價也從當初阿里入股至今狂升10倍,市值直迫800億。在我看來,這些神級操作才值得大家驚呯一句,「點解會咁既?咁犀利嘅?」
港股大時代,股市每天瞬間創造及摧毀財富。無數魔術師正虎視眈眈,乘著這個十年難得的機遇,在股市施展法術大撈一票。魔術師手法高明,有時更華麗得令人目不暇給。今日「一帶一路」,明日又「互聯網+」,弄得股民心花怒放。還是那句老話,在股票市場唯一能夠信賴的,是常識。
幾乎所有股票都會在大牛市中上升,但只有少數企業的盈利能真正受惠,投資者要小心分辨。例如券商這類公司將明顯受益,盈利隨時翻倍。若投資者只看歷史數據,目前估值或看似偏貴,但在其盈利倍增後,估值將變得便宜。相反,一些純粹因為市況而水漲船高的股份,就應該分段沽出。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股市魔法王.
財報會說話 紫光套利魔法解密 手法拆解》入股台灣三大對測廠 市值估將暴增四七四○億
|
|
中國科技公司本益比至少五、六十倍,台灣只有十幾倍,這成了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的最大武器,他預計用近新台幣九百億元入股台灣三大封測廠,就能讓旗下子公司市值暴增人民幣九百多億元,也難怪郭台銘說他是炒股的投資者。 紫光的錢到底從哪裡來?」這是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狂擲近新台幣九百億元,欲成為台灣三大封測廠大股東後,業界最熱門的話題。
財務不透明的紫光集團,卻屢屢要拿數百億元,插旗全球半導體公司,業界以「土豪」形容紫光集團。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才不以為然地表示:「紫光集團董事長
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這句話甚至讓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某個程度上,我贊成郭台銘的講法。」並且要大家去看紫光的報表,「報表會講
話。」要一窺紫光集團資金操作,要從它的架構拆解起。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下的清華控股投資的國有企業,持股比重五一%;另外四九%股權,則由趙偉國拿當年
投資房地產賺到的人民幣六.五億元(約新台幣三十二.五億元)買下。 用高本益比賺利差 「從投資那刻就賺錢了」 攤開紫光集團版圖,紫光集團控制的三家掛牌公司,分別為持股比率約一四%的紫光股份公司、持股約三六%的同方國芯,以及持有二五%股權的昆明機床。 值得注意的是,趙偉國這一年來,連續收購惠普旗下網路設備公司華三通信五一%股權、硬碟大廠威騰一五%股權,接著欲入股力成、矽品與南茂各二五%;進行收購案的,都是由紫光集團控制的上市公司。
原因就在於,陸股上市公司普遍享有高本益比,可以充分發揮本小利大的槓桿效果。趙偉國不諱言:「高科技公司本益比很高,都是五、六十倍,台灣只有十幾倍,
這就是利差。」以趙偉國收購力成、矽品與南茂為例,執行三家股權收購案的,預料將是剛公布要私募人民幣八百億元的同方國芯。 不僅因為同方國芯明確揭露,募集資金將用來收購力成股權與晶片產業上下游公司;紫光集團宣布要入股矽品與南茂當天,同方國芯也以「擬披露重大訊息」而停止交易。 就以同方國芯收購台灣三大封測廠股權的例子,來看趙偉國讓手中公司市值暴增的魔術,是怎麼進行的。
假設趙偉國順利拿下力成、矽品與南茂各二五%股權,用三家公司自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三季、稅後淨利總額約三十六億元(人民幣,以下同)計算,同方國芯將認
列三家公司獲利的二五%,也就是約九億元;加上同方國芯過去四個季度賺的三.四億元後,以同方國芯的股本六.○六億元計算每股盈餘(EPS),同方國芯的
每股盈餘將由○.五六元,大幅上升至二.○五元。 接著,用同方國芯停牌前的本益比一○五.五倍計算,入股三家封測廠後,同方國芯的市值將自停牌前的人民幣三六五億元,拉高到一三一三億元,暴增九四八億元;而入股三家封測廠的成本只有新台幣八八一億元(約人民幣一七六億元),也難怪趙偉國自己都說:「從投資 那刻就已經賺錢 了。我相信我花一塊錢買的東西,在那邊(陸股)值四塊錢、五塊錢。」市值暴增的同時,更創造股價巨大的套利空間。這點,趙偉國也從未否認,「我的看法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產業的錢來自資本市場,資本到資本市場去套利,你不讓它賺錢,它就不跟你幹了,就沒錢了。」 靠收購推升市值 股價翻倍 賺飽再去購併 以今年華三與威騰股權收購案來說,都是透過紫光股份進行。收購華三之前,紫光股份的股價是人民幣二十九元;收購華三股權案確定後,紫光股份重回資本市場,股價由二十九元狂漲至一三三元,漲幅近四倍。 按照趙偉國所說,「我持有紫光股份五億多股」來看,潛在暴利驚人。 如果回頭看同方國芯的股價走勢,在紫光十月三十日宣布欲入股力成前,同方國芯已停止交易;而紫光入股力成案,力成股東會與經濟部投審會都還未通過,意味趙偉國還沒拿出一毛錢,但同方國芯的股價就從人民幣三十二元,上漲到六十三元,漲幅近一倍。 若同方國芯順利拿到台灣三大封測廠股權,市值將從約新台幣一八二五億元,增至六五六五億元;相當於台股中略小於和碩的中型股,一下子變成超越國泰金控、直逼台塑化的台灣第四大公司。 更重要的是,屆時同方國芯將成為A股市場唯二(另一為江蘇長電)、在封測業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隊」。中國當局若啟動深港通,以同方國芯「眾望所歸」的熱門題材,被海外資金全力買進,是十分可能的情景,到時候,趙偉國的獲利,只怕難以估計。 這個市值暴增的套利空間,是紫光股份與同方國芯每每增資,都能順利進行的關鍵;趙偉國透過收購,為股價上揚帶來題材,資本得以從中獲利,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增資,紫光得以有更多資金進行購併。從這個操作模式來看,郭台銘說趙偉國是炒股的投資者一話,相當精準。 撰文 / 周品均、周岐原 |
拖把也能變魔法 大人小孩都為它瘋狂 鐵粉告白》迪士尼達人告訴你 這裡為何讓人玩不膩
2016-03-14 TWM
|
知名育兒暢銷書作家、部落客Choyce郭宜亭是迪士尼樂園鐵粉,迄今訪遍各地迪士尼樂園,尤其東京迪士尼樂園,造訪就超過二十次。在她眼中,迪士尼樂園讓人一去就愛上的魔法,究竟是什麼? 第一次去迪士尼樂園,是因為帶著孩子一起旅遊,想安排一個小孩能玩得開心的地方。沒想到,不僅孩子喜歡,我自己也變成迪士尼樂園的粉絲,每年都要報到。 「敗下去」的魔法 爆米花桶、神仙教母美容院 讓孩子美夢成真 今年二月,我才又造訪東京迪士尼樂園,這已經是我第二十次來了。一入園,印象中的米奇不見了,我走進的,是這兩年讓無數女生瘋狂的動畫《冰雪奇緣》中的冰雪世界。城堡已妝點上冰晶,艾莎和安娜出現在遊行與表演中,雪寶造形的各項商品,令人愛不釋手。 這就是迪士尼給遊客的驚喜。不同季節到迪士尼樂園,都隨季節變化與節令慶典,推出不同的活動,每一次去,都讓我充滿新奇感,而此時的限定商品,更是「迪粉」(迪士尼粉絲)的致命吸引力,一看到就失去理性,毫不遲疑地「敗」下去。有一次,我們在新年期間造訪東京迪士尼樂園,園內販售的卡通玩偶紛紛換上和服造形,甚至還有扮成日本達摩不倒翁的米奇、米妮,應景又可愛。 我尤其喜歡蒐集季節限定的造形爆米花桶,造形可能是米妮的大蝴蝶結、躺在地上滑行的雪寶,或是穿著聖誕裝的三眼怪,不僅孩子很愛,帶回家就成了裝飾收納盒。 每次造訪迪士尼樂園,一定會忍不住蒐集限量品之外,迪士尼樂園裡的遊樂服務,常常提供孩子們難忘的夢幻時刻。像是女孩子酷愛的「神仙教母美容院(Bibbidi Bobbidi Boutique)」,十二歲以下的小女孩一進來,工作人員就像能實現願望的神仙教母,詢問小女孩的夢想。「妳想變成白雪公主、睡美人還是灰姑娘?」然後根據願望,使出魔法,從髮型、迷你指甲、公主服裝和鞋襪,為小女孩一一裝扮。 接著帶小女孩進到一道神祕的門裡,歡聲地念一串魔法咒語「Bibbidi Bobbidi」,「嘩」地一聲打開鏡子,小女孩瞬間看見鏡子裡的自己,變成如假包換的迪士尼公主,這是夢幻成真的一刻。 不哭泣的魔法 清潔員即興發揮、遊行感動人心 魅力隨處可見 全世界的迪士尼樂園中,我最喜歡的是東京迪士尼樂園。這裡成功地把日本文化融入迪士尼元素,園區內的服務細節,樣樣都窩心到心坎裡,讓人能由衷地感受,並打心底快樂起來。我親眼看見,孩子在園區中跌倒,或因故號咷大哭,一旁的清潔人員會立刻出現在身邊,手中的拖把或澆水器立刻變成取悅的工具,在地上熟練地畫出一個米奇的臉,孩子們的哭臉馬上轉為驚喜。 迪士尼園內的無障礙空間設計更是貼心,不論是輪椅或嬰兒推車,在進入餐廳或各種設施,都能通行無阻。有些遊樂設施還會多一、兩節超大車廂,讓輪椅可以直接推入。 三年前的夏天,我受邀到東京迪士尼樂園參加三十周年慶,迪士尼把花火秀改為祭典秀,搭配噴水秀的變化,讓遊客享受清涼暢快。遊客最期待的遊行表演也是三十周年限定,從看到《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撲克牌士兵、《玩具總動員》的胡迪和巴斯光年,到壓軸的米奇和米妮乘坐著載滿氣球、高達三公尺的米奇花車出現,這些以氣球為設計概念的三十周年限定遊行,不僅有從小熟悉的角色在眼前又唱又跳,小木偶皮諾丘還用可愛的聲音鼓勵遊客們:「大家一起唱、一起跳吧!」那一刻,覺得自己真的離開現實,進入迪士尼的世界中,不知不覺笑得開懷,直到遊行結束,笑容還漾在臉上。 這就是迪士尼樂園的魅力,只要進到園區就會觸動童心,大人可以暫時拋下世故,回到歡樂的童年。我的孩子們從嬰兒時期第一次到迪士尼樂園玩,現在十歲了,我們幾乎每年都報到,孩子還嚷著:「如果住日本的話,可以天天去迪士尼樂園嗎?」 撰文 / Choyce |
|
為什麽微軟溢價50%並購LinkedIn:估值、增長、變現和背後的魔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898.html
今天可能大家都聽到了 LinkedIn 被微軟 262 億美元收購的消息,一個接近溢價 50% 的 offer,把世界上第一大職業社交網絡、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 SaaS(軟件即服務)的廠商融入到微軟的迅速崛起的商業雲戰略中。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麽過往 LinkedIn 會有這麽高的估值,為什麽微軟會溢價 50% 收購 LinkedIn。很多朋友問我,「一個社交網絡值嗎?」「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
其實事物的核心往往很簡單,並購、估值、溢價的本源就是「增長」。微軟收購 LinkedIn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通過並購來獲得進一步增長。非常重要的一點,LinkedIn 在過去 6 年間從一個 7000 萬左右年營收的企業,一下子增長至 30 億美元營業額的企業,五年業務增長超過 40 倍。這種增長速度在企業服務領域里面是驚人的。
6 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在 LinkedIn 的公司例會上聽到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他說:如果一個事情,你不能衡量它的話,那麽你就不能增長它。這句話的核心理念沈澱出了 LinkedIn 的企業價值觀。增長帶動數據分析,數據帶動變現,變現進一步促進增長。而且這種文化折射出矽谷里面蔓延的精益創業的文化,即創業公司必須要做三件事——Build(建立)、Measure(衡量)、Learn(學習)。這句話在過去的 6 年間不斷得到驗證,不斷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在產品,運營,銷售,市場推廣等各個領域得到大規模的實踐。
很多人曾經懷疑 LinkedIn 的估值過高,實際上華爾街給予 LinkedIn 的估值,基於很多非常基礎的指標。其中一個重要的公式就是獲客成本(CAC)和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之間的關系,LinkedIn 獲取企業客戶的成本遠遠低於普通的 SaaS 競爭對手。比如說我們曾經打造的整個銷售線索數據系統,客戶成功分析系統,市場營銷數據分析系統,產品分析系統等等讓各個部門做到完全數據分析驅動。這里的直接結果就是,LinkedIn 對比普通運營良好的 SaaS 企業,她的 CAC/LTV 比值,一般只有競爭對手的一半左右。銷售和市場的總 cost,比競爭對手或同類型的公司低一倍以上。這就讓整個的公司增長在同等資源支持下要快好幾倍。

因為大量的客戶都是企業級客戶,LinkedIn 的企業級客戶銷售效率是業內最佳公司之一。其中的數據驅動整個的變現團隊(銷售,市場,運營,產品)用超快的速度獲取了客戶,最有效率的減少了用戶的流失,同時在單位時間內,在既有客戶上有效率的變現和增長。這是華爾街一直給予 LinkedIn 較高估值的核心原因。
LinkedIn 早期的變現戰爭
數據是 LinkedIn 增長戰略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無論在產品設計、業務運營里面,數據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LinkedIn 是 2002 年底成立的,2003 年業務框架基本上設計完成,成立早期它就已經把用戶數據和變現的框架講得很清楚了。

整體戰略就是這三個圓圈,第一個是用戶的增長、使用和活躍度,第二個是產生大量的數據,然後數據變現,進行業務變現和增長,再次促進用戶使用,產生數據,變現,使用,增長,數據變現。
哈弗曼(LinkedIn 創始人&CEO)設計 LinkedIn 戰略的時候,他收集大量的用戶信息,想了三種變現方式:
第一種,通過用戶的基本信息來變現,比如說公司發布職位。
第二種,用戶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 B2B 企業投廣告。
第三種,當有大量人的信息以後,公司的獵頭會用這個平臺來找候選人。
變現的方式他也想得很清楚,但並沒有在第一天就去做,他核心關註的是用戶體驗和使用度,是整體的增長,增長產生大量的數據,他從數據里學習,未來才做變現。
LinkedIn 在只有 1 萬用戶的時候就開始用數據驅動業務。早期的時候,第一批用戶獲取就完全靠創始人冷啟動,所有的聯合創始人和最早期的 10 個員工,每個人需要拉 500 個朋友進來,這就是他獲取的第一批 1 萬個用戶。
之後,招來第一個產品經理,開始做下一輪的增長,從 1 萬到 2 萬 5 千,這段時間他們去觀測兩個渠道,一個是電子郵件,一個是搜索:
LinkedIn 剛出來創始團隊都有一些光環,所以會有用戶主動搜索 LinkedIn 或者搜索人。我們從數據里發現,從 SEO 的渠道里進來的用戶,比電子郵件邀請進來的人數量差不多,但在產品平臺上的活躍度要高 3 倍。這是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於是做了一個決定:如果要獲取同樣數量的用戶,他們更願意投入資源在使用頻次更高、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這里的,所以,放棄低活躍的用戶,專註活躍的用戶。
我認為,這是他的產品戰略執行層面里面第一個事情正確做的事情。
創業者應該從什麽時候開始關註數據?
Greylock 也是投資人,以前是 Pinterest 的產品經理。當時增長速度非常快,每年他們都是幾倍的增長,他總結出來一套框架,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里面,創始人在什麽時候應該對數據敏感。
在產品最早期,不需要太多數據,憑借創始人的直覺,產品經理的直覺,做決策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到後來的話,數據化運營就越來越重要了,一個人在賭場里面不可能永遠的贏,一個團隊不斷變大的話,不可能所有的員工都有直覺決策力,到未來以後數據來驅動決策能保證效率。
數據會告訴你很多信號,這些信號讓你有一個標準,可促進增長的空間,你帶著假設迅速的驗證。我們現在還在持續的優化,今天我們變成 20% 多的轉化率了。
對數據的敏感度和判斷力是可以通過日積月累培養的。
LinkedIn 的 CEO 每天早晨是五點半、六點就起床,發大量的郵件,為什麽搜索效率增加了,為什麽昨天廣告營收是這樣的,產品經理就跟著起床,全公司的數據分析就跟著起床,全公司運營人就跟著起床。到後來,我們說全公司最好的分析師是誰,是 CEO,他對所有的數據了若執掌。2014 年,我邀請他去我們組里做一次分享,大家問他,你每天看那麽多文件不煩嗎?他說,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報表,像一張熱力圖一樣,他一看就有感覺了,就知道問題在哪兒。而且到後來數據已經變成了他的一種感覺,對數據的直覺和對產品的深入使用,令他很快就定位到問題所在。這也是為什麽 LinkedIn 的 Net Income,會比很多虧損的 SaaS 企業在財務報表上面好得多的一個原因。這又再次推動 LinkedIn 估值的提高。

LinkedIn 每年反複要去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只有一件事全公司要做的話,是什麽?得用數字來證明的:一星期內加到 5 個聯系人的用戶,他們的留存/使用頻度/停留時間是那些沒有加到 5 個聯系人的用戶的三倍到五倍,這是他們找到的驅動增長的魔法數字。
但是當時這樣的人非常非常少,於是他們在產品各個入口都增加社交關系。LinkedIn 還有一個上傳地址簿的功能,還給你推薦哪些人你可能認識,同時把這些功能點放在各個產品頁面的入口。
LinkedIn 最早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麽增加社交關系會產生那麽大的留存度,我們分析了起碼有兩三百個各種不同的指標,最後沒有任何一個指標能告訴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是加權以後的結果是這些用戶在上面花了很多時間,間接就成為變現的可能。但是產品經理就把非常複雜的問題簡化,讓所有的東西都關註這一個點:關註這個魔法數字,讓更多的用戶在第一周里加到 5 個聯系人。於是,當時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數據驅動應該成為企業文化
數據驅動首要的第一點是,CEO 要認識到它的價值;第二點,我們需要基本的框架和方法論,框架很簡單,就是三個,有個 idea 迅速落地,進行驗證,進入下一次閉環;第三點,必須要變成一種數據文化。
在 LinkedIn 全公司都有這樣一種數據文化:
產品部門:雖然今天有 4 億用戶,但是從 1 萬到 2 萬 5 千個用戶的時候就開始用數據分析。例如 2004 年發現不同渠道來的用戶活躍度不一樣,決定做更活躍的用戶。
客戶服務:利用用戶的使用數據判斷哪個客戶會流失。例如使用度下降的客戶會流失,客服每天觀察各個客戶公司的指標,及時跟進聯系客戶增加留存。
銷售部門:95% 以上的銷售每個星期都在用用戶行為數據,判斷哪一家公司有購買服務的可能。他們對每一個客戶進行數據應用量的排名,根據使用度高、使用頻次多、上次距離近等各種因素進行排序,銷售團隊客戶服務團隊會有針對性的互動。智能預測客戶流失,客戶需求,為銷售人員,客服人員提供協助。
市場部門:用數據每周都會優化廣告投放,價格變動,電子郵件營銷,線下活動效果的衡量來促進營業額的提升。
過去很多年,在美國的生活是很舒服的,我之所以從 LinkedIn 離開,是因為我們親身感受數據驅動的力量。2010 年的時候我們做了銷售分析,把公司按照使用度來排名,讓銷售就盯最活躍的和最不活躍的五個用戶,當時給 LinkedIn 帶來 超過 200% 以上的增長。
數據驅動對變現有多重要?
創業時,首先你要有一個很好的概念,讓他迅速地落地,然後我們用數據去證明它是不是有效率。現在流量越來越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迅速循環的方法,用數據來證明我們做的事是有效果的,這種效果可以很快地疊加和堆積,形成未來的增長,這就是精益創業的核心。
舉個例子,網站用戶註冊,大家都在做,但這里面有很多的坑。LinkedIn 優化了好幾年,非常小的改動,就能帶來幾何倍數的變化。
GrowingIO 的用戶註冊步驟是三個頁面,有一段時間,我們的最終註冊轉化率是 7.7%,聽上去 8% 和 15% 又能怎麽樣呢?但是很多東西要看細節,我們當時把這個註冊轉化率通過瀏覽器做了一個分群,發現用 Chrome 的人註冊成功率是 12%,用 IE 的註冊成功率是 1%。
因為我們用了一套新的 Java 的框架,在老版 windows 瀏覽器里得不到支持。因此我們接下來只要提高 IE 的註冊成功率,就可以把整體的成功率提高。
在數據分析之前,我們其實查過很多文獻,普通一個 SaaS 軟件的話,基本上從訪客到最後成功的註冊應該是 5% 左右,我們當時覺得 7% 還挺好,但實際上很多人想進來,想買東西都買不了,因為他根本堵在中間了。
為什麽離開 LinkedIn 和很多小夥伴出來打造移動數據分析公司
我們在過去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中,親眼見到了,親手實踐了若幹的數據分析項目。看到了數據分析在各種企業里面巨大的價值,這種價值是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的。而且這種數據驅動的價值能夠在各種企業里面得到彰顯。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企業沒有做到最簡單的三件事,錯過了用數據驅動增長的機會。
沒有認識到數據分析帶來的巨大價值。
沒有掌握數據分析的非常簡單的方法論和框架,企業內部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應用這套框架。
沒有使用正確的,適合現代潮流的分析工具來做到事半功倍。
這是我們創業 GrowingIO 的原因。GrowingIO 對很多企業都有好處,他不只是對大的互聯網企業,其實,小的創業企業沒有那麽多資源和時間,更需要工具化。今天是工具化的時代,如何很快的用工具來實現價值,是一個核心的競爭力的體現。
(本文作者張溪夢,GrowingIO 創始人、CEO。前 LinkedIn 美國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美國 Data Science Central 評選其為“世界前十位前沿數據科學家”。)
這真的不是魔法?哈利·波特出馬,特朗普支持率直線下滑
“麻瓜們(《哈利·波特》中不相信魔法的人類,引申為哈利·波特迷)的福利來啦!”沈寂了9年之後,曾在全球被印刷了超過4.5億冊的《哈利·波特》 系列小說在美國時間7月31日午夜終於再次發售新書——第八部《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 。
而在這個火熱的盛夏,在《哈利·波特》新書發布之際,同英國女作家 J. K. 羅琳(J. K. Rowling)筆下的魔法世界里的虛構人物一起被大肆炒作的,還有被羅琳此前描述為“比伏地魔還邪惡的人物”——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
此前,針對特朗普所提出的“全面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羅琳曾在推特中表示:“多麽糟糕。伏地魔的邪惡比這差遠了。”
是的,在當代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羅琳的眼中,特朗普比那個“史上最危險的黑巫師”還要危險。
如今“死對頭”哈利·波特來了,特朗普就麻煩了。
為什麽哈利·波特迷厭惡特朗普?
一項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顯示,《哈利·波特》圖書系列和影視作品除了在發行量和票房上全球幾乎無人能及之外,它們還對美國正在進行的大選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這項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系教授穆茲(Diana Mutz)所做的研究發現,哈利·波特迷們更傾向於厭惡特朗普。
穆茲的研究顯示,盡管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等因素上各不相同,人們還是擁有驚人的相同點:接觸《哈利·波特》作品越多、越喜歡該作品的人,越可能對特朗普產生反感。
穆茲的研究對象由總共1142人組成,最初的研究是在2014年進行的,當時的課題是針對這些人對哈利·波特作品的熟悉程度和對作品中體現的相關社會問題的看法;而2016年的研究課題則是讓他們對特朗普“打分”,分值從0分(厭惡)到100分(喜歡)。
“研究的結果是,一個人每讀一部《哈利·波特》,他(她)對特朗普的支持就下降2%到3%。”
穆茲指出,同研究對象更容易受圖書影響相比,觀看影視作品的人所受的影響卻不大。
“這個系列作品的結論,包括提倡寬容和忍耐、反對針對身體和心靈的暴力,可能最好地解釋了為什麽喜愛哈利·波特的人不太可能喜歡特朗普。” 穆茲說,“也就是說,特朗普的個人價值觀,同哈利·波特作品所提倡的價值觀正好相反,哈利·波特迷會從特朗普的政治風格中找到伏地魔的影子。”
穆茲指出,盡管讀者們知道他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魔法的世界,《哈利·波特》系列所一直傳遞的主題“希望”,卻是該作品在全球一再暢銷的重要原因。
“愛和善良總是能戰勝野心和偏見,這是一個強大的積極正面的主題,難怪讀者們會一再捕捉到這個訊息以及被它打動。” 穆茲說,“所以,支持這個積極向上的主題的讀者們也會反對和它相反的主題,也會把自己的偏好釋放到選舉這樣的重要抉擇時刻,正如哈利·波特書里所說的,‘決定我們成為什麽樣的人的關鍵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出自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 。”
不喜歡特朗普的,還不止哈利·波特迷
如果說當地時間周一(8月1日)的美國全國各地書店都被哈利·波特迷所占據的話,那麽周一的美國各大媒體頭條則被特朗普炮轟陣亡穆斯林軍人父母的口舌之爭所占據。
在7月28日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一名美軍穆斯林士兵的父親希薩爾·汗發表演講,以他的兒子、一位2004年在伊拉克自殺炸彈襲擊中陣亡的美國軍人為例,抨擊特朗普“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的政策,也指責特朗普從未為國家犧牲過“任何事情和失去過任何人”。
自此,特朗普同希薩爾·汗幾乎每天都通過各大媒體唇槍舌戰好幾個回合。
“這個故事和汗先生家的故事無關,目前他到處去接受采訪,這是有關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和美國要聰明點的問題。”特朗普在推特上寫道。“汗先生並不認識我,卻在民主黨大會上惡毒地攻擊我,現在鬧得電視上都在攻擊我, 他可真行!” 特朗普在接受CNN的采訪時說。

特朗普還稱,自己為美國做了很多犧牲,“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工作崗位”。
特朗普還在一次采訪中暗示,汗的妻子在民主黨大會上一言不發地站在她丈夫身邊,原因應該是按照宗教習俗,“可能她沒有得到說話的許可”。
這下特朗普捅到了馬蜂窩。不僅是民主黨,連共和黨內人士也出聲譴責,認為他不應該這樣評論一位陣亡美軍的母親,而汗的妻子也對特朗普的言論表示憤怒。
汗的妻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道,她在想到陣亡的兒子時就會難過不已,和她的宗教信仰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她還表示自己無需說話,人們就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愛湊熱鬧的美國網友們還推波助瀾,在推特上設立了一個“特朗普犧牲”的標簽。網友搜羅出特朗普兒子在非洲狩獵的照片,附上評價說,特朗普的犧牲包括了“他兒子把大家從野生大象和老虎口中解救出來”。
《時代》雜誌報道稱,11名在戰爭中遇難的美軍的家人已聯名寫信給特朗普,要求他對貶低穆斯林軍人父母的言論道歉。
特朗普匆忙做出回應,甚至在7月31日連發五條推文。糟糕的是,特朗普越為自己辯解,就有更多的共和黨人大力批評他“口不擇言,難以接受”。
共和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眾議院議長瑞恩、參議員麥凱恩等多位共和黨重量級成員都在8月1日表示,所有為美國做出貢獻和為國犧牲的軍人都是美國的英雄,他們的家人也是,所以,他們永遠都應該受到尊重。
“我堅決再次重申對特朗普的言論的強烈反對。”麥凱恩表示,“我希望美國人民理解,特朗普的觀點不代表我們共和黨的觀點、不代表軍人中共和黨支持者的觀點、不代表其他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觀點。” 麥凱恩說。
可能是巧合,哈利·波特刮起的“魔法旋風”確實讓特朗普的支持率顫抖了。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項新的民調顯示,在選民支持率方面,希拉里在民主黨黨代會之後大力反彈,目前以46%比39%領先於特朗普7個百分點;而CNN的最新民調顯示,希拉里的支持率以52%比43%領先於特朗普9個百分點,這也是希拉里在共和黨全國黨代會舉行之後,首次領先特朗普。
滙控的回購魔法符咒
 |
圖為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資料圖片) |
瓜瓜是《哈利波特》迷,小說未拍成電影時已追看,最近出了第8集,背景是哈利打敗佛地魔的19年後,內容主要講述哈利一家,特別是步入中年的哈利及其二子的故事。新小說於發售當日已經入手,可惜近來太忙仍未翻閱。喜愛哈利波特小說,其中一個原因是書中描寫的魔法世界極為有趣,巫師只要揮一揮魔杖,唸一唸咒語,就好像甚麼都能解決。不過,印象中好像沒有咒語能把真正的加隆(小說中最貴重的錢幣)變出來。有趣的是,在現實財金世界卻有此厲害咒語,說的就是股票回購。
股票回購在眾多「盈利管理」技巧中較為獨特,不打盈利主意,而是向「每股盈利」埋手。假設某企業已發行股數為100萬股,今年純利100萬元,將純利除以發行股數,每股盈利1元(100萬元/100萬股)。豈料管理層料明年純利將跌10%至90萬元,為向股東交代,在市場回購10萬股,每股盈利基數即減至90萬股,計算後每股盈利仍是1元(90萬元/90萬股)。不用提升企業實質盈利就能變出錢來,這個咒語神奇吧?遇過有些食肆為節省成本而減食材分量,為免顧客投訴便把碗碟換較細的,這種掩眼法與股票回購同出一轍。須留意,根據會計準則,股份回購時出現任何盈虧一律不會影響損益表,因公司與股東被視為一體,公司向股東回購股份,會計上只是「左手交右手」,只有在股東權益變動表才能看出端倪。
當然,企業回購股票不等於一定是「盈利管理」,每當上市公司宣布回購股票,市場多視為好消息利好股價。如早前公布2016年中期業績的滙豐控股(005),儘管上半年除稅前利潤(以列帳基準計)大跌28.7%至97.14億(美元,下同),即使撇除特殊重大項目,經調整除稅前利潤仍減14%至107.95億元,但管理層決定動用25億元回購股份,消息一出即令股價一洗頹風。業績公布前一個交易日,滙控收報50.8港元,執筆時(本月11日)收報54.4港元,加上約0.775港元中期股息,累升近9%。
其實,滙控這次回購規模不算大,按本月9日收報54.35港元計,25億元約可回購3.59億股普通股,以當日已發行股數199.24億股計,可回購股數只相當於總股數約1.8%,而且對每股盈利正面影響有限,如今年上半年每股盈利0.32元,股數減1.8%後,只升至0.33元。回購那麼少,對每股盈利影響也甚輕微,但卻大幅推高股價,看來這25億元使得物有所值。
值得留意,回購將降低資本充足比率,對銀行來說並不是好事。但回購規模細,影響非常有限。此外,回購的股票將以庫存方式持有,即是將買回來的股票存放在公司而非註銷,這些股票既沒有投票權,也不享有股息,故能減少市場上的股票數目,亦可提高每股盈利和股息。以庫存方式持有的好處是具彈性,當需要資金時,只要將庫存股向市場出售就可套現,而且又可留起來作其他用途,如員工股權激勵計劃。
截至本月11日,滙控已動用3.46億港元在市場回購637.6萬股股份(約佔已發行股數0.03%),最高和最低買入價分別為55.06港元和52.92港元,平均買入價則為54.25港元。回購將於今年內完成,此舉是否有利下半年股價表現,回購又會否加碼,我們拭目以待。
&&&&&&&&
魔法洪金寶 學校大火
1 :
GS(14)@2013-07-19 00:13:1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18/18338830
譚永銓的「魔法道場」位於永明街1號恒昌工廠大廈12樓一個分租單位,現年54歲的香港魔術家協會會長譚永銓(Albert),外形酷似影星洪金寶因而有「魔法洪金寶」之稱,他於3年前租了上址開班授徒,並作為他的工作室,放置了不少表演道具和珍藏。
譚是唯一獲得國際魔術權威「英國魔術圈」內圈銀星會員資格的亞洲魔術師,早前因擔任無綫電視節目《魔法擂台》評判而聲名大噪,上周五他往北京一大學擔任魔術表演評判,前日回港。
昨晨8時許,工作室突然閉門失火,消防員趕至疏散大廈內50多人,約45分鐘後將火救熄,經調查後懷疑電線短路引起火警,無人受傷。譚接獲業主通知趕返了解,發現大批獎盃、獎狀、錄影帶、表演戲服及魔術道具等已化為灰燼,部份前輩贈送的海報及相片珍藏亦不能倖免,估計損失達50萬元,當中包括一個自動着火箱、日本水晶燈、五個中國鐵環等道具及有23年歷史的日本和服戲服,全部均由已故本地、意大利及日本名師製造,相當珍貴,「想買都買唔番,好多(師傅)都已經過咗身!」
疑雪櫃電線短路
譚懷疑是雪櫃電線短路所致,並指20多年前在青衣的倉庫亦曾發生火警,「真係20年一潤,好在好多大型道具放喺荃灣個倉」。但他指可能需要另覓地方安排學生上課或押後課堂,自己的舞台工作亦要押後,下月初的魔術表演工作亦未知會否受影響。
會計黑魔法之二:餅乾罐儲備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1-28 00:00:54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7.html
上一篇提及過會計黑魔法的其中一法「沖個靚涼」,現在講講另一個魔法叫「Cookie jar reserve」,中文可以翻譯成「餅乾罐儲備」。操作原理有點像「沖個靚涼」,主要是看準了會計制度應計制(Accrual basis)的弱點,即是不論收入何時收取,費用何時支付,只要權利和責任已經發生,就應當在賬內確認。舉個例子,公司以賒貸方式向供應商購入文具並即時使用,由於還未到付款期限,相關賬單還未支付。不過,付款的責任已經發生,因此須要在將賬款計入應付賬內,同一時間也須要在損益表中確認這宗文具開支。
然而,不是所有開支都像買文具般,有單有據容易確定,不少都須要「靠估」,例如計算折舊費用,靠估的包括資產使用年期、剩餘價值、折舊方法和比率;攤銷開支,攤銷年期就免不了靠估;壞賬撥備,呆賬比率也是靠估;銷售退貨和折讓,預期退貨比率亦要靠估;即使是員工成本,長期服務金準備一樣也是靠估。其實但凡會計項目名稱中有「Provision,準備」字樣的,計八九不離十須要靠估。
雖然說「靠估」有點兒戲,但實際操起來也要做到合理。例如說一部普通汽車的使用年期為100年,並且以此來做折舊的話,如此不合理相信沒有核數師首肯。不過,靠估也有上下限之分,若果今年以上限來做估算,但明年出來的結果卻是下限,多出來的差額就會在明年變成收入。情況就像今天先把餅乾儲起,留待明年才慢慢享用。
舉個簡單例子,某企業需要關閉表現不好的店舖,初部計算出來的虧損在10萬元和15萬元之間,並且需於今年視為支出。若果企業選擇以上限15萬元在今年撇銷,假設明年實際虧損只有10萬元,多出來的5萬元就會在明年回撥變為收入!
從以上例子可見,企業基本上甚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搖一搖會計魔杖就能變出收入,這個黑魔法夠厲害吧?
會計黑魔法之三。一:改變會計估算 Bittermelon
1 :
GS(14)@2014-02-10 22:54:03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0.html
上兩篇分別探討過,企業如何運用「沖個靚涼」和「餅乾罐儲備」兩種黑魔法來影響業績,這篇則講另一個常見的,叫「改變會計估算」。
先講些少背景資料,在會計上,我們經常都須要「靠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固定資產計算折舊,其他常見的還包括壞賬撥備、存貨撇銷撥備、金融資產現值等。以折舊為例,假如買一部機械回來,預計它可用5年,並且預期它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於頭幾年將會較多,之後會逐年遞減。基於以上資料判斷,我們可以採用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並且以每年20%(1/5x100%)的折舊率去計算折舊開支。要留意一點,雖然說是靠估,但也不是天馬行空亂估一通,很多時都要看估算是否合理。
此項黑魔法之所以湊效,就是看準會計靠估的弱點,透過改變估算方法將業績舞高弄低。怎樣舞動魔杖?以上述的餘額遞減法為例,其特別之處是折舊費用先大後少,即是在資產購入頭幾年會較大,之後逐年遞減。若企業預期將會購入昂貴的固定資產,意味折舊費用將會大升,勢必影響未來幾年的溢利。因此,只要改用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就能為溢利減壓。此外,更改折舊年期也能左右折舊開支的大小,年期愈大,折舊率愈少,折舊開支自然減少。相反,年期愈少,就能令折舊開支增加。
要在折舊上下其手以達到影響盈利,先決條件是折舊開支要夠大,例如製造、航空航運、電能這些極依靠機械來營運的行業。至於其他公司,則可以透過上述其他的開支,例如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貿易公司的呆壞賬預備,保險公司的索賠撥備,農業牧業公司的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化等。
不過,由於會計和審計準則日漸嚴謹,現在能運用此項魔法的空間愈來愈窄。此外,若果因改變會計估算而對溢利有重大影響的話,企業還須要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解釋改變原因,並且披露其影響。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