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上對於世態人情,偏向於悲觀的看法。“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等語,便頗有看透世態炎涼之意。但實際上,商業社會之所以能正常運轉,信任仍然是基石。比如出門上班打個的,去每日必至的早點店買個早餐,是很多人的日常。如果人人都整天擔心,的士司機是否變態殺人狂,早餐店給自己的飲食是否有毒,那日子是沒法過了。
最近發生在江西省兒童醫院的一則新聞,卻足以損害人們的日常安全感和信任心。該院在給川崎病患兒輸免疫球蛋白時,被同樣身為醫護人員的家屬發現異常。家屬追究之下,醫院最終承認是醫院某護士將藥品替換成了葡萄糖溶液。至於原因麽,據醫院稱,是某護士在盤點藥品時發現少了一瓶,“怕擔責任”,因此擅自用葡萄糖溶液替換。
丙種免疫球蛋白的價格較高,每瓶25ml價格為396元。醫院護士發現只少了一瓶,又不是自己故意為之的,按常理似乎應該上報管理人員,調用藥房記錄及監控錄像查清原因。但冒著危害患兒生命的風險,用其他廉價藥品替換的處理方法,怎麽聽都很奇葩。這樣奇葩處事的護士,卻已在該院工作十余年。
據院方稱,這樣的事情,僅此一例。這麽罕見的事情,卻正好被身為醫療同行的家屬撞上,又恰好是發生在昂貴的藥品上。事發之時,家屬都能明顯看出來的輸液異常,醫生護士卻集體否認。事發後,醫院又試圖模糊事件的性質,讓家屬填寫《醫療糾紛調查表》。種種跡象,實在很難讓智商正常的人,不去懷疑其中另有貓膩。以後去醫院打針輸液吃藥,難道還得自帶藥品質量檢測設備,自學藥理麽?
醫院和醫生,對“醫鬧”恨之入骨。但醫生對付這種事,多少還是有點預防與因應手段的。比如增加各種檢查,比如盡量不收治重癥病人等等。但病人之於醫生,信息是不對稱的。醫院或其工作人員使點壞心,病人往往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果是市場上正常的商品或服務的買賣關系,但凡有些負面新聞,賣方都會忙著打消消費者的疑慮。比如地溝油的傳言盛行,小區內做鄰居生意的飯店,便恨不得把廚房用的油拿出來給客戶參觀展覽。而醫療服務上出的事情,畫風總是有點不太一樣。比如江西省醫院忙不叠地得出自查結論,比如在通報事件時,先肯定護士長的及時處理及患兒沒有不良反應,就差點兒說患者家屬“情緒穩定”了。
一個正規的醫院,對患者購買的貴重藥品,應當有相應的管理措施,杜絕監守自盜的可能性。事情曝光後,2016年4月15日,江西省兒童醫院曾在官方微博上發出公告,公布了對涉事護士的處理結果:停職反省,停發所有工資福利待遇;作書面檢查,全院通報批評。該公告沒有平息公眾的懷疑:相關醫護人員有沒有監守自盜?
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調查重點在於該護士換藥的行為,“到底是不小心遺失藥物後做出的錯誤決定,還是有其他營利性目的或違法行為”。這正是公眾的痛點所在。
重慶市2016中國西部春季人力資源招聘會現場(2016年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誠/圖)
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低,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了。但低到這種程度,還是能讓人大跌眼鏡。
有媒體近日歸納,2005年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1588元(“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好歹增長到了3726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一向被視為社會底層的農民工兄弟,2005年的月均收入為875元,到了2015年則變為3072元(人社部)。
假設上述三個來源的數據統計口徑一致因而可比,那麽,在2005年,農民工的收入是應屆大學生的55%,到了2015年,則達到天之驕子的82%,差距大大縮小。
好比有人花大價錢批量加工了產品,期望賣個好價錢。結果呢?問題出在哪兒?
首先應屆畢業生的供給,由於大學擴招而大大增加了。從2001年至2016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從115萬人上升為765萬人,增長了565%。而從2001年至2014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的增長則為63%。大學生畢業,回到鄉村是少數,往城市發展的占絕大多數。單從這個數據看,城鎮就業人口增長率遠低於大學畢業生的增長率。供給過多,價格下跌也是必然了。於是乎原來專科、高中生做的活,現在也用大學生做,當然平均收入也拉低了。
再從需求方面看。對於大學生眼高手低之嘆,聽了很多年了,也未必公允。沒有太多社會和人際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眼界和處事本來就要給點時間磨煉的。不過現在大學生找工作,專業不對口的比比皆是。學中文、歷史、社會學、哲學的,專業對口的崗位本來就少,便去做文案工作,做銷售。起薪低,心理落差大,簡直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反過來,學理工科的學生,處境要好一點。至少起薪要普遍高於文科生。根據《2012中國數理化(理科)基礎教育白皮書》,2012年應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排行榜前50位,理科專業占了78%。前10位榜單中,理科專業占了6席。而在平均月收入最低的榜單中,文科專業幾乎全數包攬。看來用人單位對理工科類畢業生的需求,比文科類專業還是要大。
這個邏輯也不難理解。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進步關系非常緊密。學有專長的理工科學生,當然更吃香。當然,同樣大學四年,一般而言文科學生的日子遠比理工科好混,似乎也是眾人皆知的事。這個因素大抵也是有影響的。上了太輕松、太好混的專業,走上社會就不太好混了,似乎也合理。
這個現象倒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環球皆然。2015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日本全國86所國立大學,下達結構調整通知。要求是或者廢除文科,或者將文科合並進其他“社會需求比較高的學科”,一時引發物議,讓學文的心寒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