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據新華社消息,沈陽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今日選舉潘利國為沈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選舉姜有為為沈陽市市長。
潘利國
潘利國簡歷:
潘利國,男,漢族,1957年8月生,遼寧海城人,1976年參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
1976年08月至1977年11月,遼寧省采石場知青;
1977年11月至1979年09月,遼寧省鐵法礦務局大明一礦工人;
1979年09月至1992年01月,遼寧省鐵法礦務局曉南礦技術員、綜采隊長、生產科長、副礦長(1979—1983年,在撫順礦務局工學院地下采煤專業學習);
1992年01月至1993年04月,遼寧省鐵法礦務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3年04月至1994年11月,遼寧省鐵法礦務局小康礦、曉南礦礦長(1991—1993年,在阜新礦業學院采礦工程系采礦工程專業在職大學學習);
1994年11月至1997年07月,遼寧省鐵法礦務局副局長、黨委常委(其間:1995—199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
1997年07月至1999年01月,遼寧省撫順礦務局局長、黨委常委;
1999年01月至2000年03月,遼寧省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
2000年03月至2001年03月,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2001年03月至2001年08月,遼寧煤礦安全監察局正局級幹部;
2001年08月至2002年01月,鐵法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02年01月至2002年12月,遼寧省鐵嶺市委常委,鐵法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02年12月至2004年02月,遼寧省委辦公廳副主任;
2004年02月至2006年01月,遼寧省委副秘書長;
2006年01月至2007年01月,遼寧省阜新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代市長、黨組書記;
2007年01月至2010年12月,遼寧省阜新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其間:2008—2008年,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10年12月至2012年01月,遼寧省阜新市委書記;
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遼寧省鐵嶺市委書記;
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遼寧省政府副省長;
2015年01月至2015年02月,遼寧省政府副省長,沈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
2015年02月至2015年03月,遼寧省政府副省長,沈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15年03月至2016年11月,遼寧省沈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遼寧省沈陽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16年12月至2017年01月,遼寧省沈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候選人;
2017年01月至今,遼寧省沈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姜有為
姜有為簡歷:
姜有為,男,漢族,1967年9月出生,吉林農安人,1989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管理經濟學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
1985.09——1989.07,吉林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材料專業學習
1989.07——1994.10,吉化公司有機合成廠橡膠車間技術員
1994.10——1995.04,吉化公司有機合成廠廠長辦公室生產秘書
1995.04——1996.04,吉化公司有機合成廠調度處副處長
1996.04——1997.02,吉化公司有機合成廠苯乙烯車間副主任
1997.02——1999.02,吉化公司有機合成廠副廠長
1999.02——1999.05,吉化集團生產安全技術部副部長
1999.05——2000.12,吉林省吉林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
2000.12——2004.04,吉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公選)
2004.04——2005.07,吉林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03.07——2004.06,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管理經濟學專業在職學習,獲管理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5.07——2006.07,吉林省白山市副市長
2006.07——2008.01,吉林省白山市委常委、副市長
2008.01——2009.02,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9.02——2009.03,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9.03——2010.07,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黨組書記
2010.07——2011.06,吉林省遼源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1.06——2013.03,吉林省遼源市委書記
2013.03——2015.10,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2015.10——2015.11,吉林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
2015.11——2016.12,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16.12——2017.01,遼寧省沈陽市副書記,副市長、代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2017.01——,遼寧省沈陽市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中國共產黨遼寧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家中心城市的設想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加上最新批複的武漢和鄭州,目前全國已有8個城市位列國家中心城市行列,其他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
隨著城市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在這過程中,不少城市正努力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
多城爭建
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對杭州、廈門、西安、長沙等城市列入國家中心城市進行建議。
杭州市原市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張鴻銘說,杭州現在的前進目標更明確,就是建設世界名城,途徑就是國際化。張鴻銘提出,希望國家盡快批準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他認為,杭州從各個方面來看都已經具備條件,無論經濟發展總量、速度、質量,還是科技創新活躍程度、城市人口均符合條件。另外,杭州要建立亞太樞紐城市,目前國際航班數量也符合國家中心城市的條件。
副省級城市廈門也正在積極申報。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紫萱建議,中央相關部委積極支持廈門在新時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方面賦予廈門更多的職能與平臺手段,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新的區域增長極。
今年廈門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今年廈門要全力加快跨島發展,著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3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陜西代表團與代表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發言時說,西北五省區占全國地域面積的32%,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和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從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考慮,需要有一個中心城市引領區域發展,“所以我們建議將西安列入國家中心城市。”
長沙也在爭取進入這一行列。“長沙已具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條件,懇請國家部委,尤其是發改委、住建部,支持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陳文浩在兩會期間發言時說。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各個城市努力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是因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名稱的背後意味著更大的資源配置權力。“城市的級別高了,社會聲譽也更好,更有利於集聚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分擔京滬功能
“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在2005年,由原建設部(現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
2007年,由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範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不光是一個名號,還要看其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功能。除了經濟總量之外,國家中心城市更為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必須要有對周邊地區的強大輻射能力,尤其是對海外的輻射能力。一個城市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門戶型的功能十分關鍵。
“比如我們去美國,一般就是飛到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和芝加哥這幾個城市,這些城市就是美國的中心城市。”彭澎說,門戶型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中國人從這些地方走向全世界,外國人則從這些地方進入中國。
實際上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京滬之後,國家需要更多的中心城市來承擔其部分功能,並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
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智庫重慶論壇上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
他說,中國出現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功能過度集中在一兩個城市。以北京為例,其城市病問題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業總部、醫療高地、最高學府等功能轉移,在自身城市病解決的同時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發展
楊偉民表示,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
也就是說,北京、上海等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之下,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也有望進行調整,未來會把更多機遇分給京滬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G20峰會放在杭州舉辦,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國際名片”城市,這也是2022年亞運會落戶杭州之後,又一個國際性重要活動在當地舉辦。此外,今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在廈門舉行。
牛鳳瑞說,中國是一個總人口接近14億的大國,是美國、日本的好多倍,因此只有兩三個國家中心城市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來帶動。他預計,未來中國城市中心區人口達到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將達到10個以上,這些城市未來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
以鄭州為例,牛鳳瑞說,河南本身總人口接近1億,省會鄭州又是河南的單極核心城市,在河南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將有大量人口流入鄭州,因此未來鄭州發展成為中心城區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實屬正常。
這些城市希望不小
2010年,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構成了北上廣加直轄市的格局。
進入到2016年,國家中心城市的批複加快。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自此長江上遊有了重慶和成都兩大國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正式批複,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至此,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8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在一年有3個城市新獲批國家中心城市的情況下,其他大城市爭取入圍國家中心城市的渴望也更為迫切。接下來,有哪些城市可能成為新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來看,其一大作用就是要引領區域發展。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就一直存在著十大中心城市,即目前固定電話區號三位數開頭的城市。這十大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外,還有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和沈陽,它們均是各大區的中心,基本集中了各大區最好的大學和醫療資源。
現如今入圍的8個城市中,除了鄭州之外,另外7個就屬於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時代城市。從區位看,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位於東部地區,重慶和成都位於西南內陸,武漢和鄭州則填補了中部地區的空缺。
也就是說,在傳統十大城市中,尚未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個城市西安、沈陽、南京的希望不小。這其中,西安一直是西北大區的中心,沈陽則是東北大區的中心。
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認為,東北地區的城市,比如沈陽,西北地區的城市,比如西安,都有可能入圍,“第一是這些城市的規模都比較大;第二是它們產業基礎都比較雄厚;第三是對區域的影響力很大,對一個區域起到引領作用。”
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應該都會入圍國家中心城市。此外,一些經濟總量過萬億、產業發展走在前列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會加入。
從區域布局上說, 一個經濟區也可能不止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例如成渝經濟區,成都和重慶這兩大城市就一起入圍。從這個角度上講,在經濟和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區域,只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不夠的,需要疊加輻射才能發揮作用。
例如,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可能就不止上海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如果周圍的南京和杭州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也能更好的分擔上海的部分功能,促進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
在華南地區,深圳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其創新力和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在國內首屈一指,有消息稱,深圳或將實現城市地位“二級跳”,與北京、上海、廣州一起躋身全球城市,代表中國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
此外,作為第三經濟大會大省,山東的人口將近一億,從促進區域發展的角度上看,山東如果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也不足為奇。目前來看,青島作為山東首個GDP突破萬億大關的城市,希望也不小。
新一輪爭奪人才大戰,東北中心城市遼寧沈陽再出含金量很高的新招。4月22日上午,沈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公布了9條最新引人措施。其中,中專以上學歷人員“零門檻”落戶、大中專學生來沈陽求職免費入住人才驛站10天,備受關註;沈陽還在全國首創了“訂單”博士模式——在讀博士生和沈陽用人單位簽訂意向後沈陽一個月給予2000元補貼。
2017年8月,沈陽出臺了《沈陽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幹政策措施》,被社會稱為沈陽版“人才新政24條”,截至今年2月下旬,“人才新政24條”的59個實施細則已全部出臺,全市各級人才服務窗口已全部開放,人才新政實現了全面落地。
沈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義東說,“人才新政24條”出臺後,效果顯現,然而,隨著形勢變化,我們發現人才新政還存在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的地方。為把沈陽打造成為全國人才政策最優城市,現在出臺了9條補充意見。政策突破性更大、受益面更廣、補貼標準更高。”
35歲以下中專生可“零門檻”落戶。以往,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沈陽只允許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實行先落戶後就業,對往屆畢業生和本科以下應屆畢業生,均要求就業後落戶。此次,沈陽進一步放開落戶門檻,對符合條件的中專以上學歷人才均實行“先落戶後就業”,將人才落戶與就業脫鉤,真正實現“零門檻”落戶。只要是35周歲以下,具有中專、大專以上學歷的;45周歲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55周歲以下,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均可落戶沈陽。
“如果沒住房,可以投親靠友,也可以租賃房屋。”沈陽市公安局副局長王佩軍說,“如果都沒有,還可以落戶到各派出所指定的人才專用地址。只要身份證、相關學歷等證明,落戶可以一次性辦結。”
租房補貼標,本科生每月給500元。補充意見規定:新政,沈陽市提高了各類人才房租補貼標準,博士、碩士、本科租房補貼分別從原來的每年0.96萬元、0.48萬元、0.24萬元,提高到每年1.5萬元、1.02萬元、0.6萬元。也就是說,對新落戶沈陽市且無自有住房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周歲以下的碩士研究生、35周歲以下的本科畢業生和技師及以上技能人才,分別按照每人每月1250元、850元、500元的標準,給予2年的房租補貼。記者了解到,由於沈陽相對來說房價、房租較低,500元,幾乎相當於在老城區租賃50平米普通住宅,政府給予接近一半的租房補貼。
無房子,技能人才也可享受房租補貼。沈陽還規定,對成熟實用人才給予購房租房補貼,對沈陽市高新技術、科技小巨人、科技“雙培育計劃”企業中新引進的成熟實用人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技師及以上技術等級,且未享受過購房租房補貼政策的,經用人單位推薦,納入購房租房補貼政策範圍。
首創“訂單式”引進在讀博士,每月資助2000元。沈陽人社局副局長王群介紹,沈陽市提出超前引進全日制在讀博士生,搶占人才引進先機,對有意到沈陽市企事業單位工作且兩年內畢業的全日制在讀博士研究生,可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意向協議,提前達成“訂單式”就業契約,畢業後正式錄用。對已簽訂就業意向協議的在校博士研究生,給予連續3年,每月2000元的資助。“去年8月開始,人才新政不到8個月,吸引博士1500人,而以往一年也就500名博士。”
開設“人才驛站” 外地應屆畢業生免費住。為方便外地畢業生來沈求職面試,沈陽市提出開設“人才驛站”,為來沈求職、應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畢業5年內的往屆畢業生,提供10天內免費入住的服務。 據悉,人才驛站主要為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經濟型酒店。
頂尖高技能人才可獲最高50萬元獎勵。沈陽是高技能人才聚集之地。補充意見提出,對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分別給予50萬元和30萬元的獎勵。積極推薦、選拔優秀技能人才參加國內、國際技能競賽,對取得參加世界技能大賽資格的選手給予10萬元獎勵,對獲得金、銀、銅牌和優勝獎的選手,分別給予20~50萬元獎勵;對參加國家級一類職業競賽且獲得冠軍的選手,給予5萬元獎勵。對新引進並在沈首次購房的“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近3年獲得)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購房補貼。
基層公共服務崗位月薪3000元。沈陽提出每年開發1000個基層公共服務崗位,每月薪酬提高到3000元,服務期延長到3年。並且,報考基層公共服務崗位沒有戶籍限制,“什麽地方都可以,不設定戶口要求,為的就是吸引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來沈工作並紮根沈陽。”沈陽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
沈陽是國務院批準的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目前有人口820萬,科研教育發達。在高端裝備、軍工、汽車等行業具有領先優勢;近年來,機器人、IC裝備、生物制藥、軟件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沈陽比較優勢突出,房價在中部、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中,幾乎排在最後。“一款複雜軟件,在北京研發成本可能達到3000-4000萬元,在沈陽最多1000-1500萬元。”沈陽國際軟件園董事長趙久宏說。
8月6日,沈陽市發布《沈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我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商品住房限購區域擴大為全市行政區域(不含遼中區、新民市、法庫縣、康平縣)。
商品住房限購範圍擴大
《通知》中明確,商品住房限購區域擴大為全市行政區域(不含遼中區、新民市、法庫縣、康平縣),具體限購政策繼續執行《沈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沈政辦發〔2018〕62號),即:
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含購房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暫停向其銷售限購區域的商品住房。
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暫停向其銷售限購區域的商品住房。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沒有住房的,可在限購區域購買1套商品住房,購房時需提供購房申請之日起前2年內在本市連續繳納6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通過補繳的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不予認定。
因回遷安置、司法判決等方式取得的商品住房,不在限購範圍。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等證明材料由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核查認定。商品住房限購認定時間以購房合同網簽備案時間為準。
增加住房用地和商品住房供應量
調整住房用地供應計劃,根據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多渠道增加各地區住房用地供應量,加快供地進度和時序。
增加商品住房市場供應量。對已通過預售價格指導且具備預售條件的商品住房項目,開發企業須在10日內一次性申報預售許可,不得以分批、拆零等方式拖延入市時間;取得預售許可後,須在10日內將所有房源一次性對外公開銷售,並在樓盤銷售現場顯著位置公示房屋銷控表,嚴禁捂盤惜售、囤積房源等違規行為。
加強土地供後監管
集中開展土地供後開工情況清查。屬於開發企業原因造成開工延遲的,對未動工開發滿1年的開發企業,按照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價款20%征繳土地閑置費,對未動工開發滿2年的開發企業,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嚴格落實項目開竣工申報制度,加強施工進度管理,監督開發企業按照合同約定按時開工、施工和竣工。因企業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閑置1年以上的開發企業,不得在沈陽市競買新的土地。
實施商品住房價格指導
對在售商品住房項目,嚴格執行沈陽市現行相關政策。分期銷售的商品住房項目,本期銷售均價不得高於前一期指導價格;首次入市的商品住房項目,銷售均價不得高於周邊同質可比項目銷售均價,周邊無同質可比項目的,按成本法核定。
建立房價、地價聯動機制。采取限房價、競地價或限地價、競配建、競租賃住房、競自持等方式供地。核算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時,配建設施、租賃住房、自持房屋等開發建設費用,不得計入銷售部分的商品房開發建設成本。
加大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力度
嚴格查處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捂盤惜售、炒買炒賣、規避調控、簽訂陰陽合同、制造市場恐慌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保持高壓嚴查態勢,對在銷售中惡意炒作、哄擡房價的開發企業,暫停預售項目商品房買賣合同網簽備案,責令限期整改;情節嚴重的,依法撤銷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對在銷售中存在價格欺詐行為的開發企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價格違法行為處罰規定》等進行處罰。市房產局等部門可視情隨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通過媒體曝光等方式向社會公布檢查情況。
農業農村部今天(7日)召開緊急視頻會議,全面部署全國非洲豬瘟防治工作。
截至目前,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疫點和疫區內所有生豬的撲殺工作已全部完成,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會議明確了今後一段時間,對突發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治策略,要求各地統一思想認識,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強化聯防聯控機制,堅決撲滅並盡快根除非洲豬瘟疫情,為生豬產業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