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國首季經濟成長零、台港韓保三失敗 東南亞搶飯碗 最強四小龍也重傷

2016-05-02  TCW

一向是優等生的新加坡,近來不但金融中心光環漸暗,觀光賭場獲利也衰退,這場與東南亞的競賽,反映四小龍整體困境。

「亞洲四小龍」近年來成長失速,其中最讓人意外的是新加坡。

服務業首季產值衰退四%

向來人均所得排名第一的獅城新加坡,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和前一季相比是零成長,主因是扮演成長動能的服務業疲軟:今年第一季服務業產值衰退近四%,是二〇一五年第一季以來首次衰退。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星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一.八%,在四小龍中只高於台灣(一.五%)。

星國最著名的濱海灣金沙酒店,屬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所有。據其最新財報,今年第一季來自新加坡的獲利比去年同期衰退三四%,該集團主席阿德森(Sheldon Adelson)表示,他打算出售此部分資產。

服務業另一支柱金融中心,據彭博統計,新加坡證交所初次公開發行(IPO)金額創十四年來最低,遠不如泰國、馬來西亞,這是因為東南亞各國開始搶新加坡飯碗。

在馬來西亞,擁有全球第三大棕櫚油樹種植面積的Felda、亞洲最大醫療集團IHH等,都在本國而非新加坡上市;印尼雅加達證交所執行長蘇利托(Tito Sulistio)表示,他們正勸說在新加坡上市的印尼及外國公司,改回印尼上市。

菲律賓證交所也在說服外國公司來當地上市,二〇一四年韓國Phoenix半導體,就選擇在馬尼拉證交所上市。

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GFCI)今年三月統計,新加坡仍然是亞洲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不過,東南亞各國陸續開放,新加坡優勢開始縮小,其經濟成長減速,就是反映了這個現象。

這是整個亞洲四小龍 縮影,它們或轉型為金融中心(星、港),或轉為出口資本財及中間 產品(台、韓)。如今東南亞各國也籌備金融中心,中國則打造紅色供應鏈,四小龍又被取代。據IMF預估,今年四小龍經濟成長率皆 低於三%,遠不如菲、越(破六%)。

對四小龍而言,這是一場永不休止的競爭,對手不斷模仿自己,若找不出新定位,四小龍光環褪色也將無可避免。

文·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41

中國資本又出手:曝複星國際4500萬鎊收購英國狼隊

中國資本如今正在歐洲足壇掀起收購潮,不僅是成名球星,就連許多球隊也被中國財團盯上。英國媒體最新消息透露,中國企業複星國際即將完成對英冠俱樂部狼(Wolves)的收購工作,最終成交價大概在4500萬英鎊左右。

《每日電訊報》指出,複星國際對狼隊的收購工作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階段,預計兩周時間內就將完成所有手續。據了解,複星國際此次的收購工作是由歐洲“金牌經紀人”若熱-門德斯牽頭,他同時也是C-羅納爾多、穆里尼奧等人的合作夥伴。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門德斯與百度集團合作計劃收購狼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狼隊的真正買家複星國際最終浮出了水面。

狼隊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877年,距今已有139年的歷史。《電訊報》稱,隨著複星集團的入主,狼隊將掀開漫長歷史中嶄新的一頁。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已經在狼隊服務三年的俱樂部總經理肯尼-傑吉特將選擇離開。《每日電訊報》也簡單介紹了複星集團的背景,這家位於上海的企業涉足旅遊、醫藥和銀行都眾多領域,著名的旅遊企業托馬斯-庫克旅行社,也是複星集團旗下合資企業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狼隊的死敵西布朗維奇俱樂部,據傳也在和來自中國的企業進行接觸。如此看來,狼隊和阿斯頓維拉恐怕不會是英格蘭“唯二”具有中資背景的俱樂部。與此同時,包括老牌青訓聖地歐塞爾在內的多家法國俱樂部,據稱也有意引進中國的合作夥伴。中國資本在歐洲的瘋狂擴張,目前還遠未進入尾聲階段。

(綜合自新浪體育、騰訊體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55

梁信軍分手郭廣昌,複星國際股價十年一夢?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821&summary=

梁信軍分手郭廣昌,複星國際股價十年一夢?
小七
2017-03-30

星集團二號人物梁信軍深夜裸辭,著實叫人驚訝!

3月28日晚,複星集團CEO梁信軍發布了“致複星同學的一封信”,稱自當日起,將辭任在複星管理層和董事會的工作。

偌大的複星集團(00656.HK),其頂層之上,龐大的財富僅僅只為三個人所擁有——郭廣昌、梁信軍和汪群斌。如今,梁信軍揮手作別。複星的頂層股權架構將會進入何種新的調整?

仨個人的“國”

複星國際,為複星諸多業務的投資控股集團,也是複星醫藥、海南礦業等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股東。按照今天的收盤價計算,複星國際的市值為1007億港元。

掌控這架千億航空母艦的,是由郭廣昌、梁信軍、汪群斌三個股東通過100%持有的複星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所100%控制的複星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複星控股”)。盡管複星國際於2007年7月上市,但是複星控股至今仍持有複星國際71.37%股權,具有絕對控制權。

而在上層建築的複星控股里,郭廣昌同樣擁有絕對控股地位,持股64.45%,離66.67%的絕對控制(66.67%將對應著超過2/3的投票權,想幹嘛幹嘛)只差了那麽一點點。

此外,梁信軍持有24.44%,被他們共同稱為阿汪的汪群斌持有11.11%,三個人分了天下(圖1)。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是否均衡,是否合理,是否與這三個人對於複星的貢獻相稱,外人難以評判。




但和其他企業相比,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持股結構——超級穩定,沒有外來風投,沒有員工高管持股平臺,沒有戰略入股,只有純粹的他們仨,坐在高高在上的各種紛繁複雜的股權資產包上,守著25年來一路走過共同打下的龐大帝國。

按今日的市值,僅僅在複星國際上,郭廣昌持股市值為461億港元,梁信軍持股市值為175億港元,而汪群斌則身家80億港元。三人均可以入榜新財富今年的500富人榜。不過,由於不是直接持股上市公司,梁信軍此時退出,若要將這紙面財富變現為真金白銀,有難度。

範偉“第二”?

25年一路走來,複星創業團夥的穩定有目共睹,“合夥人文化”也算經得起歲月考驗。但梁信軍並非第一個離開的元老。這三個人的“國”,在20多年前是以“複星四劍客”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的。

這四個人里,第一個離開的是範偉。

範偉曾長時間負責複星集團的地產業務,並曾擔任複地集團董事長一職。2013年,時任複星集團聯席總裁的範偉以“健康原因”休假3個月,而後,休完長假的範偉選擇了“隱退”——從複星集團的執行董事調任為非執行董事,並不再擔任公司聯席總裁。

人默默地走了還算好理解,讓人納悶地是股權也跟著默默地沒了。不僅是在圖1控股旗艦複星國際的股權結構,即便是在複星國際體外的資產里,範偉的股權同樣也消失了。

以上海鋼聯(300226)為例,其獨立於海外架構的複星國際,由註冊於上海的亞東廣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控股(簡稱為“亞東廣信”)。而不在複星國際的架構之內的亞東廣信,同樣為郭梁汪三個人所完全持有,且其股權結構和郭梁汪在複星控股里一模一樣(圖2)。




翻閱工商資料可以發現,2015年6月24日,範偉原本所持的10%股權,按比例轉讓給了郭廣昌、梁信軍、汪群斌。其中,郭廣昌的持股從58%增加到了64.45%,梁信軍從22%增加到了24.44%,汪群斌從10%增加到了11.11%——也就是說,留下的三個人,每個人的股權都同比增加了11.11%,填補了範偉的空缺(圖3)。



在新財富2015年富人榜上,範偉的身家一度和汪群斌一樣,達到86.2億元。範偉完全退出複星集團各個資產板塊的持股,究竟套現了多少錢,難以判斷。更讓人揣磨不透的是,郭、梁、汪是如何在不套現所持複星各股票的前提下,回購範偉價值86億元的股權的。

如果說範偉的離開當時並未引起太多轟動,那麽這次梁信軍作別,就如深水炸彈一般,引爆了輿論。畢竟,作為複星集團的二號人物,梁之於複星重要得多。外界甚至一度總結道,複星集團是以郭廣昌和梁信軍雙核驅動,郭廣昌自己在公開信里也說,他和梁的關系不一般,“在公司,我對別人還算比較客氣;但對信軍,這二十幾年我一直沒有客氣過,該說就說、該批評就批評。”

梁信軍此番裸辭,幹脆利索,事前沒有一絲線索和征兆,是“健康原因”,還是“急流勇退”?在今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當有記者問到,如果梁信軍自己再創立一家投資公司,複星是否會給予支持,郭廣昌的回應是“今天我們先不說這個”。

除了這一點之外,有範偉的前車之鑒,大眾應該也同樣有興趣知道,梁信軍是否會和範偉一般,在裸辭之後,退出在複星控股、亞東廣信等複星集團各資產層面的持股?這個龐大帝國二號人物的離開,帶來的股權及權力真空,又將會以怎樣的形式改變複星的軌跡?

與“中國巴菲特”不相稱的股價走勢

複星真的是太大了。

1992年創立時,複星的註冊資本是3.8萬元,接到第一單元祖食品的咨詢賺到30萬元。到如今,僅僅是複星國際的總資產就已然高達4867億元!

除了保險及地產業之外,複星國際還同時身為複星醫藥(600196)、南鋼股份(600282)、豫園商城(600655)、海南礦業(601969)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此外,複星還廣泛投資了菜鳥網絡、網商銀行等獨角獸項目,並在全球大肆收購(表1)。其“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投資理念,受到了眾口稱贊和學習。




而複星也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形成了橫跨金融、房地產、健康醫療、鋼鐵能源、互聯網高科技等眾多領域的資本帝國。郭廣昌本人也因此享有“中國巴菲特”的美譽。

但是!

對於廣大的中小投資者而言,在號稱“中國巴菲特”的郭廣昌打理下,複星國際在上市了10年以後,並沒有帶來顯著的賺錢收益。如果以“前複權價格”來看,複星國際2007年上市的第一個月大漲了50%,收於11.75港元/股,這和今天11.72港元/股的收盤價幾乎相當。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在上市第2個月買入複星國際並持有至今,“中國巴菲特”帶給你的收益為0(圖4)。作為參考,同期恒生指數的漲幅約為8%。



這令人難以理解,複星集團的資產以眼花繚亂的方式增長著,收購星羅棋布地深入世界各地。理念也相對接軌國際,為何投資者就是不買單?

2017年3月29日,複星國際的靜態市盈率僅為9.8倍。與之相比的是,作為其支柱產業的保險及醫藥板塊,在A股相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分別高達27.26倍、52.53倍(申萬保險板塊、醫藥生物板塊的市盈率中位數)。當然,我們都知道,相對港股,A股上市公司都享受著高溢價。

再來看財務表現。10年來,複星國際的營收增加了1倍多,從2007年的321億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752億元。但近兩年其盈利卻都顯示為負值,尤其是2015年營業利潤為負73億元,而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更是虧損了111億元(表2)。事實上,以扣非後的凈利潤表現看,複星國際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為負數。




體質虛胖的增長,或許正是投資者所忌諱的。這10年來,複星國際投資活動的凈現金流量合計高達953億元。在千億投資規模的驅動下,其總資產從670億元增加到了4868億元,負債率也已升高至74.76%。但是,財務杠桿上升的同時,ROE卻不增反降,由2007年的15.55%跌至2016年的12.25%,進一步顯示其凈資產盈利能力的下降。

在今日的記者發布會上,郭廣昌自信滿滿地介紹了新生層的管理核心,並喊話“複星股價被嚴重低估了”。複星系所涉上市公司股價在上午一度大跌,但最後,複星國際股價在午後直線攀升,似乎並未受到梁信軍裸辭的困擾,股價收紅於11.72港元/股,相比昨日漲幅2.09%。

在商業的世界里,大概也是一樣“沒有誰真的離不開誰”。梁信軍的猝然轉身,就算令郭感覺震驚,但對於郭來說,這艘大船的掌舵者還在,一切就都OK。只是眼見著,海上的迷霧恐又濃厚了些許。(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