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8/5OMDAwMDE5Mjc5OQ.html
8月18日,东风股份新能源客车项目在湖北襄樊奠基,成为国内中西部地区首家规模化在建新能源客车阵地。
这是8月13日东风汽车集团发布30亿新能源汽车计划后,投向该领域的第一个大动作。
据 记者了解,东风股份新能源客车项目规划为年产能10000辆(单班制)新能源客车整车、20000台客车底盘。其中整车分两期建成:一期整车6000辆, 二期整车4000辆,客车底盘随一期整车项目一次建成。项目规划总投资17.4亿,规划总面积6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6.5亿的一期工程项目于今年内完 工。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东风公司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被一汽和上汽抢了先。现在要奋起直追了。”一位接近东风公司高层的人士感慨道。
以东风电动车公司为平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蹒跚9年后,东风公司终于找到了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30亿猛攻新能源
在一汽、上汽发布新能源汽车计划一年后,东风汽车大有后者居上态势,发布了雄心勃勃的30亿新能源汽车计划。
根据东风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该公司计划未来5年投资30亿元用于研发及产业化,并计划到2015年中重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具备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条件并形成5万辆产销规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到东风品牌乘用车的20%。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周文杰表示,未来东风将把纯电动汽车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现阶段产业化目标,并与传统汽车节能技术相结合。
在产业化方面,到2015年,东风公司中重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具备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条件并形成5万辆产销规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占东风品牌乘用车20%。到2020年,东风新能源汽车达到与传统汽车同等的竞争力,市场保有量达到80万辆。
东风汽车新能源事业平台总监黄兆勤在会后透露,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不仅包括整车,甚至包括蓄电池等汽车系统集成部分。
周 文杰介绍,东风公司将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在传统内燃机的技术进步和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两个技术方向上持续发展,一方面研究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和 替代燃料技术,在各种代用燃料、合成燃料、生物燃料以及氢燃料发动机技术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研发、应用和推进;另一方面加快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完善和产业化 建设,进行纯电动乘用车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据记者了解,今年4月,东风公司正式成立新能源汽车战略指导委员会,作为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专门决策机构,由东风公司董事长徐平亲自兼任主任。同时成立新能源汽车事业平台,承担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实施推进,协调管理各事业单元新能源汽车业务和资源。
东 风公司副总经理童东城称,公司新能源汽车将有16个重大专项,各子公司分工明确,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负责《纯电动轿车开发》、东风商用车公司技术中 心担纲《混合动力客车性能改进和升级开发》、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商品研发院领命《纯电动微型车、微型乘用车开发》、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整车控制 器开发》等,从整车产品研发、核心技术、关键总成研发,以及传统汽车技术改进等方面着手,制定项目计划和推进措施。
“三纵三横”加“一撇”
对东风公司来说,就是这份相对迟来的计划,为公司找准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
周 文杰介绍,东风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之一,早在“九五”期间,东风公司就开始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出了纯电动的概念轿车和燃 料电池轻型电动客车。2001年,东风公司与湖北省科技厅等合作,正式成立电动车辆股份公司,负责整车控制技术的研发,建成了国内首家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 心,并获得电机、电池行业质检资质。“十五”期间,东风公司又获得了国家863重大专项中的“混合动力客车开发”及“混合动力轿车开发”两个课题,各项指 标达到国内先进,其中混合动力客车率先在国内实现示范运营。“十一五”期间,东风公司将电动汽车的产品开发延伸到纯电动乘用车与商用车领域,东风公司目前 已经有十多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车型上了国家的目录公告。
东风公司内部人士直言,当时该公司把全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重任交付东风电动车公司,主攻方向为混合动力车。
尽管在电动车技术上领先,不过东风公司东风电动车是一个典型的“官、学、产、研”机构,公司资本金只有1亿元,资本和科研实力均有限,基本不能大规模实现电动车商业化。
另一厢,上述据东风公司内部人透露,在东风电动车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东风公司各子公司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早已是潜流暗涌。“这是一个行业发展趋势,各子公司为了抢点战略制高点,并不完全按照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规划进行。”
与此同时,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在争议和摸索中,逐渐达成共识,为“三纵三横”战略:即传统的内燃机节能减排、混合动力车和未来的纯电动车,是为“三纵”;电池、电机和电控是为“三横”。
东风电动车的发展方向显然与科技部有一定差异。在电动车领域9年探索后,东风公司最终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在国家“三纵三横”的基础上,加了一“撇”,即“商业模式”。
周文杰介绍,按照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规划,原由东风电动车公司独家承担的重任,调整为东风公司总部负责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共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总成开发,由东风技术中心和东风电动车具体承办,各子公司负责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力搏一汽、上汽
身为一个后来者,东风公司显然不相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甘败下风。
2009 年3月,一汽集团拿出了新能源车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发展规划,一汽明确了在自主品牌轿车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将把研发重点放在混合动力技术、Plug- in(插入式)混合动力技术和纯电动技术研发上。到2012年,一个年生产能力为混合动力轿车1.1万辆,混合动力客车1000辆的生产基地将在一汽建 成,当年计划实现的年产目标是:混合动力客车800辆,混合动力轿车1600辆。
同年11月,上汽集团亦发宣称,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明确 节点目标是2010年。届时,上汽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投放市场,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威550插电式强 混轿车将上市;同年,上海汽车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与此同时,上海汽车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不过,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一位教授指出,相较于一汽和上汽,东风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更为具体,发展目标更为清晰。
目前,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有消息称,中央财政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超过1000亿元。如此大的蛋糕,诱得国内各车企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位居国内三大车企之一,东风公司自然不愿放过这一机会。
中信证券一位汽车分析师指出,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尚未攻克、使用成本居高不,靠国家补贴才能量产的情况下,各大车企抢跑该领域,其产业化到底能做多远,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尚是一个未知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国内三大汽车集团和各车企来说,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7/5NMDAwMDE5OTE5NQ.html
当黑色尾气刺穿了头顶天空,当轰鸣声音麻痹了你的耳朵,反省从另一种技术的角度姗姗来迟。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好像这个机器也能变得亲近起来。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混合动力、电动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和电动车是目前各大厂家攻关的重点,而燃料电池汽车掣肘于氢动力燃料电池,虽然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目标,却难以实现。
这依然是一块鲜美的蛋糕。
2008年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一个新能源汽车论坛上编织过这样一个市场美梦,到2012年,国内汽车市场上10%的新车为新能源汽车,即100万辆。
今年年初,国务院公布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这个数字确定为50万辆,即5%的新车。
市场的曙光终于照进,你才蓦然发现那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家早已在十年前就打下了产业布局。鲁冠球正是这样低调的先行者。
商海里半生戎马,66岁的他仿佛不曾老去。皱纹出现在脸上,他依然能够爽朗而笑,向你讲述他的雄心未竟。
四十年,鲁冠球称自己为农民企业家,他是一个时代的财富标本。万向系已然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汽车配件行业坐拥龙头地位,又在资本市场暗筑城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年代早已过去。时光迟迟,曾经连展览会大门都进不去的鲁冠球始终不肯淡漠造车的梦想,而这个梦正在电动车上一瓣瓣绽开。
吴晓波与鲁冠球甚为相熟,他曾经概括那个年代的鲁冠球、柳传志等都是乌龟型企业家,他们都有一张坚硬的外壳,屡经敲打,无数的企业在敲打中碎裂了,而有一些,每一年身上都张一层茧,直到再也踩不烂。
电动车布局
鲁冠球操劳了近大半辈子的事业,一直是在给汽车提供零部件设备,他在公共场合从来都未曾掩饰过他对造整车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就像他始终未能改掉的萧山口音,如影随形。
当外界开始风传万向在造电动车的时候,鲁冠球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电动车已经可以下线了。那一年是2004年,他在电动车埋首耕耘了快五年。
1999年,东南亚各国还在金融危机的漩涡里艰难逃生,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却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彼时,比亚迪成立不过四年,距离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就此杀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还要4年。
这一年,鲁冠球不动声色地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项目组。
2002年,鲁伟鼎31岁。他在21岁的时候进入父亲的万向集团,任总经理助理。他进入公司十年后,万向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鲁伟鼎出任董事长。
时间再回到2004年,鲁冠球春风满面。他习惯性地竖起大拇指,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实力,最重要的就是实力。他语气飞扬,眼睛里光彩灼人。如此底气十足自有其事实依据。西湖边,万向研制出的电动客车成功试运行。而这一年,比亚迪还是刚刚进入汽车领域的新人。
次年,5辆万向研制的纯电动公交车在西湖边的Y9线正式投入载客运营。
2008年,万向的纯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力工程车、纯电动微型车、公务车通过国家发改委车辆公告试验,获准上牌照。此时,通过与国家电网合作,万向建立了26座充电站,向15个省市投入了63辆纯电力专用车。
四十年商海屹立不倒,鲁冠球的精明与谨慎早已在商业谋略中表露无遗。
多年来在数十起万向的并购中,鲁冠球更关注的是成本,宁愿从二股东做起,他也不会为了企业管理权而多付一分钱。万向的复合增长率常年维持在25.89%,稳步前行。
电动车对鲁冠球来说却不一样。你会看见,四十年过去,风雨沧桑以后,鲁冠球作为一代商人豪情未灭。那是一种对未知的积极进取,就像他当年领着6个农民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一样,勇敢而激情。
电动车投入十余年下来,累计投资接近5亿,毫无盈利。鲁冠球对总经理陈军说:“赚钱不是你要考虑的事情。”
除此之外,鲁冠球还计划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导向新能源产业。对于电动车需要的零部件才增加投资,加强研发,扩大规模。
锂电池最突出
2009年,万向的财报数字并不好看。3月开完两会,鲁冠球从北京回到位于杭州萧山的公司。4月,万向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典,欢腾热闹的气氛撕开了笼罩在公司上下的灰色迷雾。
这次庆典是给万向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举办奠基仪式。基地的投资超过13亿,到2010年就能达到年产1000辆纯电动商用车、10亿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规模。
同年年底,万向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此后,接踵而至的是上海世博会的订单。
世博会园区内计划运行120辆电动汽车,其中一半的锂电池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锰酸锂动力电池,另外一半则来自于万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这个基地成为鲁冠球的得意之作。他非常乐于把记者带去基地参观,展示他的最新成果。
1999年的电动车项目组现在已经变成了万向电动车有限公司,下设动力总成事业部、整车项目部、动力电池事业部三个单位。较之电动车,锂电池先一步成为刺激资本市场的利器。
今年二季度开始,锂电池板块成为市场焦点,相关个股都一再飙升。4月7日,万向钱潮增发2亿股,发行价为9.29元,两个星期后,股价突破12元,之后升高稳定在15元区间。在万向的半年报上可以看到,前十大流通股中基金占了7个,“华夏系”尤其抢眼,占据5个席位。
锂电池这个重点是鲁伟鼎一早确立下来的。那还是2001年,电动车有限公司尚未注册成立。
鲁伟鼎的经历与他父亲截然不同。
鲁 伟鼎出生的时候,鲁冠球的农机厂正小有起色。21岁时,鲁冠球拿出全部家底1150元钱开办了集体性质的农机厂。21岁时,鲁伟鼎走进了父亲的万向集团。 两年后他接任集团总裁,正当23岁。在同辈的富二代中,他被视为最“长袖善舞”的一个。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向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鲁伟鼎不再像鲁冠球一样专注于汽车零配件一个市场。他显然对金融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万向财务和联通资本,他控股了民生保险、万向期货、万向租赁,并参股浙商银行、浙商基金和浙江工商信托。
60多岁的鲁冠球出现在公共场合谈电动汽车,热情澎湃。他曾许下豪言壮语,现在对电动车只投资了几个亿,未来要投100亿下去,资金就是实力。他也曾动情诉说:“我搞了十年的电动车,但从来没有赚钱。但我一定继续投入,一辈子投入。”
39岁的鲁伟鼎低调,他关注电动车的发展,更热衷于在资本市场暗筑城邦。
我们看到,万向电动车的整车研制被王传福后来者居上。
万向与比亚迪
深圳的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士往来穿梭,奔流不息。间或你能看见一辆红色的士驶过,体积比普通车大。它们是比亚迪e6。
今年5月,比亚迪联合深圳鹏程出租车公司,投放30辆e6进入深圳作为出租车。此车号称在充满电的情况下能跑300公里,15分钟就能充满80%的电。更让人激动的是,今年下半年e6预计登陆美国市场,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而价格估计为4万美元。
那边厢,万向电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雷无奈的表示即使是现在,公司内部都还没有市场部,目前只是示范推广的概念。
王传福是一个技术狂人,他迫不及待地冲向世界,去打破由来已久的技术壁垒。在投资电池生产线时,钱不够。他就将生产线分解成一道道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用人力来弥补资金的缺口。
2003年,他从如日中天的电池行业转到汽车业,并于同年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部。2006年比亚迪正式成立电动汽车研究所,计划未来三年投资超过10亿来建设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
2008年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比亚迪,2009年,王传福一跃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相较于比亚迪积极扩张的市场攻坚,万向更像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潜心修炼者。他们要面对的不是彼此,而是市场,是技术,是更广更深的合纵联合者。
e6 不是比亚迪推出的唯一一款电动车,F3DM也于今年上市。市场却并没有因为这些产品的到来而兴奋。网易汽车今年4月做过一份36000个样本的抽样调 查,77%的消费者近两年内都不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万向的电动车至今行驶在西湖边的Y9线上,并有更多车型进入试用,却始终尚无一辆真正面向过市场。
技术短板也在逐渐显现。关于e6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的质疑纷至沓来。这是初级市场必经的技术迷惑。
就在上个月,16家央企宣布成立电动车产业联盟。除了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家整车企业宣布加入,多家油企、电企等上下游企业也囊括其中。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18933.html
编
者按:
它们——已经量产的新能源汽车,头顶光环、脚踩热点,本该是最耀眼的车市明星,但在闪亮登场后来不及闪耀,便陷入了暗淡之境。
本期专题通过采访,对四款已经实现量产的新能源车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们有的黯然退场,有的刚刚启程前途未卜。从其市场表现或可管窥新能源概念日益火爆的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真实面貌。
一年零销量 国内首款混合动力车悲情谢幕
唐柳杨
“今年一辆都没卖。”电话那头,长安汽车(0000625.SZ)一位高管言语中充满无奈。
他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的是国内第一款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长安杰勋HEV。据悉这个悄然停产1年的车型,目前仍无明确复产时间表。上述长安高管表示,销量不佳是杰勋HEV停产的原因。
这款车是长安经过6年、斥巨资研发打造的,上市之初,曾头顶中国首款自主研发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国内第一个将中度混合技术方案实现产业化的车型、国家“863计划”重大汽车专项中第一款实现量产上市的自主品牌轿车等6项“中国第一”的光环。
然而,光环背后是冷峻现实带来的悲情谢幕。虽然新能源汽车是最近两年的热点,政府制定出诸多刺激政策,汽车公司也投入动辄上亿的资金进行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但终端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没成熟,消费环境还没成熟,过度的政策刺激是拔苗助长。”国内一家汽车公司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杰勋HEV停产也映射出新能源汽车尴尬的现实处境,即上游极度热情,而下游消费者极度冷淡。这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现实状况的写照,除了长安杰勋HEV外,国内其他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也是屈指可数。
杰勋HEV黯然停产
“杰勋混合动力车停产了吗?我们怎么不知道。”上周,长安轿车一家4S店市场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店中还有一辆杰勋HEV样车,摆放了近半年没有售出。他并不知道,从2009年底开始,杰勋HEV已经全面停产。
2007年12月,长安首款混合动力车杰勋HEV下线。经过半年的示范运营后,杰勋HEV正式上市销售,售价13.98万~14.98万元。长安轿车汽车4S店即是从当时开始销售杰勋混合动力车。
根据长安汽车的资料,杰勋HEV采用1.5L汽油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13KW永磁同步无刷电机,续驶里程大于500公里。动力水平和2.0L汽油发动机相当,节油率可以达到20%。在售价上,杰勋HEV也与2.0L同级别车相当。
但节油与售价的优势均没有给杰勋HEV带来现实的销售优势。上述长安轿车4S店市场部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半年里杰勋HEV的销量不到10辆。
长安汽车此前发布的资料显示,该公司混合动力汽车生产线年产能为1万辆,计划2009年生产1000辆混合动力杰勋HEV。但长安汽车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2009年杰勋HEV累计销量仅有100多辆,不仅产销目标没有达成,产能也严重闲置。
2009年10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长安CV11(杰勋系列车型代号)于2007年3月投产上市,截至2009年9月30日,两年半的时间共生 产1331辆,销售1300辆,产销量未达到预期规模,目前相关资产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公司预计 CV11未来市场前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该产品相关资产可回收金额将低于其账面价值。因此,长安汽车董事会通过决议,决定对上述CV11焊接生产线固定资 产设备、模具合计净值1.49亿元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长安汽车高层人士表示,杰勋HEV就是在该次计提后,与杰勋汽油版车型一起停产的。按规划,杰勋HEV在重庆停产后要转到南昌江铃汽车工厂生产,但时至今日,江铃汽车并未生产出一辆杰勋HEV,“未来还不知道会不会生产。”
“我们是根据订单来销售的,有订单才找厂里订货,没有订单就在展厅摆一辆样车。”12月2日,长安轿车一家4S店销售顾问对本报记者表示,通常到店的客户都不考虑购买杰勋HEV,4S店只能通过公关手段,对一些企业客户达成零星的一辆或几辆销售。
行业的尴尬
实际上,新能源大潮中蜂拥上马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无论外资还是自主品牌,都遭遇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销售低迷。
长安杰勋HEV的销售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上,上海一家一汽丰田4S店内,销售顾问小吴对本报记者说:“一汽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销量从未乐观过。”全球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丰田普锐斯,过去3年在中国的销量没有超过4000辆。
另外,今年前10月比亚迪纯电动车E6销量仅为54辆,F3DM混合动力车销量290辆。长安志翔混合动力车销量约为300台。
与此相对的是,由于政府补贴的存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已经被大幅降低。在重庆,政府推出了总价约为3.6万元的现金补贴政策,并减免3年路桥 费,折算成现金,总优惠幅度达4.3万元。而在指定的5个新能源私家车试点城市,购买奇瑞S18等纯电动车的补贴额度高达6万元,成本降低接近一半。
但这样的政策却不能更多的激发消费者热情。网络调研公司缔元信一项针对新能源车的调查显示,89%的被调查者因当前配套设置不齐、价格过高等原因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东风本田一家4S店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客户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是,一方面不太信任所谓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不愿为这部分节油(效果)多支出成本。
另外,政府的补贴政策实际上在国内并不普遍。由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共同启动的“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试点工程已在全国25个城 市启动,并制定了相应的资金补贴办法。但该工程主要针对公交系统车辆,而非私人购车。今年1月,四部委进一步推出《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 通知》,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最高补贴可达6万元,但试点城市仅有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
除此之外,上述5个城市购买纯电动车的补贴虽然最高达6万元,但混合动力车的补贴金额仅有3000元。长安汽车上述高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混合动力汽车补贴金额少是导致该公司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快速下滑的重要原因。
“我觉得政府扶持力度还是不够,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抓住重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车技术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赶超外资的一个关键分水岭。但郑州日产党委书记鲁文澍指出,尚不能过于乐观,“外资公司在电动车的投资上比我们更大,他们做了很多储备。但是他们不会说,因为不会左手打右手。”
受制基础设施比亚迪F3E“胎死腹中”
丁彬
有一款纯电动车,它很早诞生,却从未上市。这款被比亚迪放弃的纯电动车就是F3E。
“关于比亚迪纯电动车在商业推广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事。”前不久,比亚迪汽车副总经理王建钧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比亚迪最 早做电动车时,做的就是纯电动,但在征求市场意见和经销商意见时,大家认为配套环境有问题,同时需要有过渡性的产品,于是先期不得不放弃纯电动车计划,而 改做了F3DM。
现在一般消费者提起比亚迪的电动车,往往想到的就是F3DM和E6,鲜有人知道F3E。其实,早在2006年,比亚迪的F3E就曾出现在北京车展 上。根据当时披露的数字,F3E纯电动车续航能力达300公里(40公里/小时匀速状态下的理想值),最高时速150公里/小时。
2007年,比亚迪已经在探讨充电站建设方案,在深圳已建立了三个充电站试点。当时,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曾表示,F3E纯电动车在3年内可实现商业化生产,而价格将控制在15万元以内。
但2008年12月,F3DM率先上市,F3E最终被比亚迪舍弃。原因就是王建钧所说的,配套环境问题。对纯电动车来说,在社会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之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对私人消费者推广的可能。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比亚迪推出了F3DM。根据对市场的调研,比亚迪认为私人消费者买车大部分是上下班代步用,其将F3DM在纯电动状态下的行驶里程设定为100公里,同时又给它配备了一个发动机,能保持长距离驾车。
今年6月份,国家发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私人购买电动车可享受5万~6万元的补贴。深圳在7月份启动了试点,并对私人消费者购买电动车追加3万~6万元的补贴。这样深圳消费者购买F3DM实际上就可享受到8万元补贴,仅需要付8.98万元。
虽然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F3DM销量开始上升,但其在面对私人消费者的推广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基础设施滞后的困扰。今年前10个月,F3DM在深圳的销量仅290辆。
王建钧在之前的深圳电动车大会上表示,电动车商业化推广应瞄准路线相对固定、使用范围相对固定的细分市场,于是他们将电动车推广方向调整为城市交通电动化。
从纯电动到插电式电动车,从面向私人消费者到转向城市公共交通,比亚迪汽车在电动车推广上短短数年两度转身,凸显出基础设施在电动车推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家在5个试点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补贴都用在消费者购买层面,没有对使用环节进行适当补贴。据王建钧介绍,深圳市发改委 已承诺,今年年底之前在深圳市一些重要民用停车场修建7500个充电桩。按规划,到2012年深圳市将建设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12750个。
新模式冲关 奇瑞纯电动车“忐忑”上路
唐柳杨
尽管纯电动车M1-EV上市第一天就卖了300辆,但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袁涛,仍然做好了打一场新能源车“持久战”的准备。
“哪怕我们一年只卖一辆车,也要让客户对这个车的质量非常满意。只要我们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我相信会有更多客户接受奇瑞新能源车,甚至是其他(公司)的车,那么这个行业就有希望了。”日前,袁涛在回答媒体有关纯电动车销量目标提问时说道。
前不久,奇瑞纯电动车M1-EV和首款增程式电动车上市。M1-EV采用336V的大功率电驱动系统,配备了45/60Ah的高性能锂电池,最高时速为120公里,售价14.98万~22.98万元。
袁涛介绍,奇瑞新能源公司每年的运营费用约是奇瑞汽车每年销售额的10%。但根据国内新能源汽车每家公司年均300~1000辆的销量情况,短期内实现盈利十分困难,因而袁涛表示,即便销量低也要坚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线路上,奇瑞汽车走了一条与比亚迪不同的道路。数据显示,奇瑞M1-EV最大巡航续驶里程仅有150公里,远远低于比亚迪E6 的350公里,只能满足购买者平常上下班代步的需求。对此,袁涛表示:“电池的重量本身就是消耗电量的,背负过多没有使用的电池,也是不环保的。”
M1-EV的电池技术线路与日产LEAF相近,后者单次最大行驶里程为160公里。日产汽车一名技术人员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由 于充电设施不普及,电动车长途行驶的条件不具备,城市内短途行驶将是纯电动车的主要功能。在此条件下,如果电池组数量过多,反而不利于节能环保。
在长途行驶的电动车领域,奇瑞选择了增程式技术,该项技术与比亚迪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该项技术主要依靠一个8kW的增程器,当车载电池电量消耗 至最低临界限值时,增程器将自动启动,为电池提供电能或直接驱动电机,以实现高达数百公里的续驶能力,最终行驶里程可达300公里。
“我们正在研究新的电池技术,把电池重量降到600公斤,行驶里程达到400公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一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优化电池性能是比亚迪长途驾驶电动车领域的主要方向。
资料显示,比亚迪E6单次行驶里程可达350公里,不过电池组的重量超过了800公斤,相当于车内乘坐了6名成年人。除此之外,在长途驾驶的电动车 领域,比亚迪还推出了汽油发动机和纯电动的双模系统,在电池电量耗尽时,汽油发动机替代电池成为汽车动力来源,以满足长途驾驶需求。比亚迪F3DM的驾驶 距离与传统汽、柴油发动机汽车一样,只要能够适时加满汽油,就不存在驾驶里程的限制。
袁涛表示,在奇瑞电动车的发展规划中,增程式电动车今后将成为重点推广产品。增程式电动汽车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对动力电池容量的需求,降低电池成本,在能源利用效率、价格、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深圳电动车大会开幕当天,奇瑞汽车与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股份公司等7家分别涉及城市投资开发、财产保险、电动车服务领域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期望通过不同领域公司的合作建立完整的商业化模式。
认知度缺乏普锐斯折戟中国
丁彬
没有比明星产品在中国变成“鸡肋”更让人沮丧了,但丰田恰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丰田普锐斯这个全球首款强混车型,在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00万辆,但在中国过去3年销量没有超过4000辆。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属于自己的逻辑。
2005年12月,丰田普锐斯就正式在中国上市销售。然而,这一车型的销售状况一直很尴尬。偏高的价格一直未能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自导入至2009年市场停售为止,普锐斯仅销售了3700辆。
对此,丰田汽车不得不无奈地承认,现在中国的混合动力车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销量多少不是目的,关键是使消费者接受环保的理念,认识普锐斯的质量。
对于普锐斯在中国市场的这种遭遇,业界将原因归结为高昂的价格。
普锐斯高达25万元以上的价格的确让一般消费者却步。现在消费者可以用比普锐斯少10万元以上的价钱买到一辆和其同等尺寸的轿车。一般家庭用车以一 个月行驶1500公里计,用油100升,以每升6.00元计油费共600元,一年也就7000多元的油费,如果多花10万元购买普锐斯,这些钱折算购买的 汽油就可以用接近15年。
但是,价格并非全部。一位丰田的经销商曾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除了高价格,普锐斯的失利其实还应该反思其使用属性,其车身尺寸以及内部空间都得不到高端消费者认可。
从混合动力在雷克萨斯身上取得的成功可以看出,任何新生事物都是由高到低的一个推广过程,混合动力也是这样。目前,雷克萨斯在华销售的三款完全油电 混合动力车型中,LS 600hL的销量已占到LS系列销量的37%,GS 450h的销量占GS系列销量的18%,而RX 450h的销量则占到RX系列销量的26%。
只是,豪华车市场毕竟是小众,无法促使混合动力车的普及。4月上市的凯美瑞混合动力车型可以说是将使用属性和环保属性结合在了一起,也处于承接混合动力从高端消费群体向普通消费者转移的地位。但是,因为没能享受到政策补贴的任何好处,其在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或许看到无法获得政策补贴的凯美瑞混合动力车的现状,丰田已暂停了第三代普锐斯的国产进程,转而致力于普锐斯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引进。
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丰田首次将外插式普锐斯带到了中国。外插式普锐斯是以第三代普锐斯为原型,可使用家用电源进行外部充电的混合动力概念车。目前,在国外也只是在测试运行阶段,并未正式投放市场。
现在,丰田汽车已在天津开始了外插式普锐斯的实证行驶实验。和第三代普锐斯相比,外插式普锐斯的差别在于:使用5.2kWh的锂离子电池组替代传统镍氢电池组,另外电池组和相关的充电装置是最重要的改变,混合动力系统的其他部件则没有变化。
加快外插式普锐斯的导入,意味着其在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战略的转变与提升。这也是丰田努力适应中国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真实反映。或许,这对丰田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7/yNMDAwMDIwOTYyNQ.html
继2009年12月10日国电集团下属新能源平台——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在港上市之后,2010年12月6日,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下称“华能新能源”)正式招股,迈出了赴港上市的“最后一步”。
而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01798.hk,下称“大唐新能源”)也将于12月7日正式招股。至此,五大电力集团中已有三家将新能源分拆上市。
剩下两家——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虽然没有明确上市时间表,但本报记者获悉,华电集团已经通过福新能源有限公司整合了新能源资产,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则在香港控股了一家壳公司,计划将新能源资产分批注入。
“在五大电力企业的业务版图上,新能源正摆脱原来的配角地位,”能源专家林伯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火电业务瓶颈日益凸现,新能源资产正在成为电力巨头们重要的效益增长点和新的融资支点。”
密集上市
12月6日,华能新能源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自即日起招股,招股价在2.98港元—3.98港元,拟发行24.9亿股股份,拟集资74.2-99.1亿港元。
作为华能集团旗下子公司,华能新能源主要业务为风力发电,其战略投资者包括国家电网、淡马锡控股及中银集团等。
据一位接近华能集团的人士称,华能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筹划新能源公司分拆单独上市,但受制于当时国资委希望央企实现整体上市的大思路而搁置。在去年国电电力旗下龙源电力在港IPO获得巨大成功后,华能迅速启动了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工作。
几乎同时上市的大唐集团新能源资产,今年7月刚刚把大唐集团公司旗下除上市公司之外的风力发电资产整合成了大唐新能源股份公司。
接近承销团的人士透露,大唐新能源招股价介于2.33-3.18港元,将发行约21.43亿股,计划募资68亿港元。战略投资人包括中铝海外控股公司、鞍钢集团香港子公司、长江电力、国家电网国际发展公司等。
实际上,华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新能源资产证券化也是指日可待。
据华电集团旗下新能源子公司总经理方正近期在参加论坛活动时表示,华电新能源公司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时间定在明年,地点依然是香港。方正表示,华电已计划将福建省境内的水电资产注入该公司,这将为华电新能源带来约4亿元以上的利润。
五大集团中唯一没有将新能源资产单独上市计划的中电投集团,实际上已先行一步。
早在2007年底,中电国际就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并将其改名为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中电投已实现对该上市公司的控股,未来将把旗下新能源资产注入到该公司中。
扎堆港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经完成和即将实现上市的国电、大唐和华能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香港作为其新能源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地”。
对此,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表示:“这主要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更为灵活,而且对新能源产业认可度也很高。”
“在香港上市,监管审核较快,而且融资频率和次数的限制少。” 张帅说。
据已经公开信息,2009年龙源电力上市时,融资目标仅为100亿,最终超额募集到177亿元,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
一 位投行人士则对记者解释称,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新兴发展状态,目前利润还不高,且盈利不稳定,而国内A股上市有连续3年盈利等要求,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很难 达到要求。此外,这些央企的新能源子公司往往是集团业务重组而成的,在A股市场涉及重大业务重组的公司短期内不能上市,而在香港H股上市则不受这些限制。
一 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则认为,在电价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电力集团用传统能源资产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之前,龙源电力、新天绿色能 源等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企业在香港上市后,融资情况不错,显示出资本市场对香港上市的清洁能源的需求要高于内地火电资产。
做大新能源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电、大唐、华能作为五大电力集团新能源资产上市的先行者,同时也恰好是我国风电投资运营企业的前三甲。其中,国电集团目前风电装机约为560万千瓦、大唐集团风电装机约为300万千瓦、华能集团风电装机186.2万千瓦。
“当初,几大电力巨头发展新能源,出发点大多是出于获得更多火电项目的目的,因为国家规定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必须在本企业的电源结构中达到一定的比例。而到现在,几大电力集团已经开始将新能源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产业来运作。”林伯强说。
目前,酝酿一年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至国务院。根据上述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要达到1.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000万千瓦。
大唐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胡永生表示,大唐新能源公司目前已在内蒙古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在役风电场——赛罕坝风电场;在上海建成了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场;并把内蒙古东山风电场建成了国内首家电网友好型风电场。
华能新能源总经理赵世明表示其正在加拿大、新西兰等地进行风场前期研究,物色海外并购机会。另海上风电方面则已有2000万千瓦的项目进行测风,太阳能方面则正进行13个前期准备工程。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成本将越来越低,而传统火力发电的成本则越来越高。对于处在原料和电价夹缝中的五大电力集团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林伯强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1/3NMDAwMDIzNzU3NQ.html
與正道合資遲遲沒有進展,江淮汽車(600418)將合資的對象轉向了富士康。日前,江淮汽車公告稱:已與富士康簽署了《關於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電子研發及產業化戰略合作協議》(下稱「協議」)。
江 淮具備製造整車的優勢,而富士康的優勢是在汽車電子等汽車零部件行業,公告顯示:江淮汽車與富士康的合作中,雙方利用各自的優勢,遵循優勢互補原則,同意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在電池技術方面)建立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合作關係,並討論在未來設立合資公司,開展產品開發、製造、銷售。
不過,江 淮汽車證券事務代表馮梁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富士康的具體合作方式和合作內容,還要等相互盡職調查以後才確定。而協議的簽署,只是為前期開展盡職調 查的需要,即便以後不合作,雙方並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也就是說,與富士康之間的合作,仍然存有不確定因素。
吸取正道教訓
去年8月4日,江淮汽車發佈公告稱,已與天津正道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雙方將以50%:50%的股權比例共同設立合資公司,首期投資額不少於20億元。
按照8月10日江淮汽車披露的框架協議,正道方面將提供相關核心技術,江淮汽車方面提供資金和人力;此外合資公司將在8年時間內實現整車100萬台、動力總成100萬台套以及1200KWH鋰離子動力電池的產能目標。
該公告一經披露,當天江淮汽車漲幅超過8%,成交量較前幾個交易日放大兩倍左右。不過,記者瞭解到,江淮與正道之間的合資,目前已幾近流產。
「與正道目前沒有新的進展。」馮梁森迴避了記者的提問。而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由於正道此前宣稱的融資能力、正道造車無法獲得審批,加之正道並沒有直接的技術來源等原因,江淮與正道合作,幾無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正道的新能源技術是從德國FEV購買,而FEV在國內有很多合作夥伴,江淮完全可以直接與FEV合作,而不需要通過正道。」
相反,富士康本身有意在新能源領域有所建樹,去年還與英利集團在大同合作興建多晶硅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是新能源產業的一個重要細分行業,所以富士康與江淮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合作可以看作是其在實施既定的新能源業務戰略。
此前,富士康已與吉利進行了新能源方面的合作。
優勢互補
與任何一家整車廠一樣,江淮在新能源方面有著宏偉的目標,2011年1月份,江淮汽車首批585輛純電動轎車批量交付,正式進入私家車市場。江淮還預計,年內還有數千台純電動轎車陸續投放私人市場,至2012年將有過萬台投入運營。
目前江淮汽車已具備年產1萬台新能源乘用車的產能建設和產品研發、試驗能力,2015年將實現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的產業化規模。
而在 「十二五」期間,江淮還將著力突破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力爭在「十二五」末進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
不過,與奇瑞、比亞迪、吉利等自主品牌企業相比,江淮進入轎車時間比較晚,且由於乘用車起步難,近年來,江淮一直都是以商用車業務來補貼乘用車,根據江淮汽車最新發佈的2010
年年報,2010年淨利潤為11.76億元,同比增長244%。銷量增幅居行業前列的輕卡、MPV仍是公司規模和效益的雙支柱。但其業務模式仍處於失衡狀態。江淮90%的毛利仍由佔總銷量60%的輕卡貢獻。這使得江淮的現金流一直偏緊。
「在市場尚不明朗之前,江淮在新能源方面並沒有大規模投入的打算,」 馮梁森坦言,對我們而言關鍵是走對方向。
「江淮推行的『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策略與國家鼓勵方向正好相同,因此我們走的彎路相對較少。」左延安此前一直對江淮選擇的新能源車方向引以為豪。
馮梁森透露,江淮的做法是採購零部件進行整合,加強自身技術儲備,對核心資源進行掌控,至於產能建設,一旦市場成熟,再進行大規模投入,到時候只是模塊化的東西,不需要多久時間就能建成。
通 過和外界的合作打造核心零部件,恰好能滿足江淮這種不需要大規模投入,同時也能將優勢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的,富士康的強項在電池、電機方面,佔據電動 車三大核心技術中的兩項,而江淮的優勢在於整車集成,整車集成加關鍵零部件的組合,正是江淮汽車和富士康合作意在達到的目標。
「B」計劃同時受益
記者瞭解到,目前雙方已經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進行盡職調查。「目前我們就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量產相關部件,進行探討。」江淮汽車內部人士表示,既然是戰略合作,就不是簡單的供應商與廠商的關係,雙方會有更深入的合作。
記者瞭解到,除了新能源領域,江淮和富士康的合作,也有可能拓展到傳統汽車領域。目前富士康正在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零部件事 業,正在培育全球領先的3C 電子技術、云端應用、接插件、精密模具與表面處理的研發與製造能力,目標是成為汽車工業中專業的汽車電子產品供應商。
江淮汽車3月公告稱,擬公開增發不超過1.5億股,募集資金額不超過28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與B級車有關的兩個項目建設:一是計劃投資約21.85億元用於公司乘用車基地擴建項目;二是投資估算為6.64億元用於公司年產20萬台高性能汽油發動機項目。
江 淮相關負責人稱,通過增發募集資金來擴建一條全新的B級車生產線,是江淮實現「十二五」規劃乘用車銷量佔比60%目標的重要保障。按照江淮的「十二五」計 劃,乘用車將在百萬輛銷售目標中的比例將從目前的不到1/2增加至2/3。據悉,新增的24萬輛產能最快將於2012年底建成。屆時,江淮的乘用車產能將 接近60萬輛的目標。
而隨著「B計劃」和轎車品牌提升戰略的啟動,在零部件環節的成本控制與質量提升的關係也成為江淮亟待解決的課題。
公 開資料顯示,目前江淮集團參股的大小規模不一的零部件公司達數十家,多數為合肥當地的製造企業。在技術要求較高的轎車零部件研發和製造領域,江淮在過去幾 年也相繼與江森、延鋒偉世通等外資零部件品牌組建了合資公司。但記者瞭解到,出於製造和物流成本的考慮,江淮在零部件採購上仍傾向於技術含量較低的本地製 造企業。
2010年底,在「十二五」規劃發佈時,江淮提出了「品質江淮」的口號,而隨著B計劃的啟動,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恆認為:與同樣在產品成本控制方面經驗豐富的富士康合資,江淮能找到成本和品質的平衡。
不過,馮梁森同時透露,即便與富士康合作,目前的合作範圍也主要在乘用車領域,至於商用車領域,江淮主要通過與世界500強的納威司達公司合資,拓寬產品線,提升品牌和品質,目前尚無進入新能源領域的打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8/yMMDAwMDIzODgyMg.html
經過不到半年時間休整,華能新能源準備好再次衝擊港股上市。
5月17日,華能新能源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公司正在計劃於近期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但對於有外媒稱該公司將「在5月23日那個星期開始香港上市推介,計劃募集資金約10億美元」的消息,他表示仍沒有確切定下來具體細節。
華 能新能源是華能集團旗下以風電為主的全資子公司,曾於去年11月29日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12月6日進行招股,但與大唐集團旗下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 司上市「撞車」,因認購不足,不得不選擇暫時擱淺登陸港股的計劃。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表示,華能新能源去年放棄上市,主要是估值被嚴重低估。
華能新能源目前是國內第三大風電開發商。今年1月,華能新能源總經理趙世明在2011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華能新能源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發電量、營業收入、總資產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0%,裝機和利潤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裝機規模由十幾萬千瓦發展到380萬千瓦。
趙 世明表示,2010年華能新能源年投產200萬千瓦,實現電量43.4億千瓦時,其風電在建規模和新增裝機列行業第一,新開工規模和發電量排列第二。華能 新能源7000多萬千瓦的風電資源分佈在全國20個省區138個縣,「十二五」期間擬建225個風場,據此規劃了23個區域公司。
此外,華能新能源在去年中標甘肅金昌和寧夏青銅峽兩個光伏發電特許權項目,共計50兆瓦,並獲得開發江蘇大豐潮間帶風電示範項目以及6兆瓦海上風機示範項目。同時,華能新能源去年有21個項目被聯合國批准為CDM項目,總數達到28個,年總收益超過2億元。
而上市工作則是華能新能源今年工作的核心任務,趙世明稱,將做好一切準備,捕捉資本市場有利時機,確保實現上市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華能新能源今年仍大舉投資風電領域,分別在云南的紅河縣、綠春縣、黑龍江富裕縣、廣東潮州市、山西忻州市和大同市進行30億元、50億元、30億元、45億元、50億元的風電開發投資。
按照華能新能源的規劃,其在「十二五」期間將保持每年200萬千瓦的增長速度,預計2015年裝機達到1430萬千瓦。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84
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研發遲緩,使得政策制定者對其發展方向猶疑不決,坐等千億補貼的車商們現在也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
新能源車廠商在等待政府「充電」。 (東方IC/圖)
2011年還剩下不到4個月的時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在一次又一次「馬上要出來了」的預期中,依舊沒能登場。
到了9月4日,在天津參加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之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透露,這個規劃也有可能不出台。
這個結果恐怕要讓很多人失望。因為按照此前透露的規劃草案,中央財政在10年內將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支持節能與新能源車產業的研發和推廣。現在,這1000億元會不會下來、以何種方式下來,都成了疑問。
方向之爭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中的講話,特別澄清了各部委意見不統一導致規劃沒有出台的傳聞。他說,包括工信部、發改 委、科技部、財政部,對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等等一切的意見是高度一致的,而且這個文件是各部門會簽以後報國務院的。
這意味著,規劃難產是卡在了國務院審批環節。這是官方對此話題的第一次明示。而在此之前,《求是》雜誌節選刊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 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內容,已經有了鋪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麼,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並不十分明確。混合動力車現在 有了一些進展,但技術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電動車開發剛剛起步,總體上還處於初級探索和跟蹤外國技術階段,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依靠進口。」
這意味著,四部委會簽通過的規劃,國務院並不認同。
71歲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顧問張書林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四部委對規劃達成了共識,之所以批不下來,他估計是有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熱衷汽車發展的老領導,通過各自渠道向國務院反映情況,跟上報國務院的規劃內容有出入,讓高層覺得很混亂。
這些不同意見,極有可能來自替代性燃料車和低速電動車的支持者,他們不讚成政府完全押寶在主流廠商投入的電動車身上,而希望對其他嘗試也有所關照。
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是不是新能源車的最終產品?眼下這個問題恐怕誰都沒法回答,各國的政策方向也並不統一。
根據五年前美國國會批准的計劃,美國環保局2012財年預算將取消清潔柴油車補助,同時將現有對能源公司納稅優惠政策改為援助電動車發展。
2011年1月,丹麥Ea能源分析公司發佈一份報告稱,根據該公司的測算,使用電動車的減排成本要比使用低能耗的高效柴油動力車高4倍,而且減排效果也不顯著。目前,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大致相同,而柴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只比電動車每公里多8%。
「我們不想讓政府來指明我們的方向,告訴我們是朝左,還是朝右,應該是讓工程師、教授、研究人員去探明未來的發展方向。」2011年6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2011年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上,瑞典汽車工業協會主席Bertil Moldem說。
難產的新能源車
2011年4月11日,在杭州城區示範運行的一輛眾泰電動出租車發生自燃;7月18日,上海825路一輛雙電(電池+超級電容)公交車發生自燃。
這兩起事故暴露了新能源汽車在電池技術方面的不成熟,此前業內一直強調能量密度、充電時間、續航里程,此刻電動車安全問題才被置於重要位置。
新能源車要取代汽油車,在實用性、可靠性、價格方面突破,這並不容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針見血,點到了中國新能源車的核心問題——核心技術需要進一步發展。
但這似乎變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國內車商希望拿到政府補貼促進技術研發,而政府則在車商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不願發放補貼。
比亞迪混合動力車F3DM月銷量在50台以下,目前主要在深圳銷售。比亞迪公關經理杜國忠解釋說,因為各地關於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紅頭文件還沒有下來,所以比較謹慎。
力帆電動車2011年銷售目標是1000輛,現今總銷量還不到20台,上海中科力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海將其歸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未出台、車企拿不到補貼所致。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65
是中国农村新能源利用的里程碑,还是大批新能源 “烂尾楼”项目?国家几十亿补贴正砸向首批108个绿色能源示范县,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后续资金难以维系的现实之下,这一新能源项目补贴政策也许只能带来又一轮盲目扩建潮。
争食数十亿补贴
相比屡屡受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一直备受冷落,现在,生物质能将可能面临一次加速的机会。
在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坐落着140多户人家的后庙村。53岁的祁向荣每天三餐给家里的三口人做饭,一打开炉灶,旺红的火苗向上猛蹿,“一壶水,一袋烟的功夫就烧开了。”2007年至今,后庙村炊用的燃气不是人们常见的液化气罐,而是村里养牛厂的牛粪产生的沼气。
这种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名为“沼气”的可燃烧气体,是目前农村所提倡的废弃物循环使用,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后庙村的这座沼气站日产沼气量200立方米,足够全村生火做饭。目前,延庆县已经建成类似沼气站28座。
这些沼气每立方米只需1.5元,“比起用液化气罐的日子,沼气火又大,还便宜。”祁向荣说。
2000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48亿元支持发展农村沼气,至今年产约140亿立方米。不过,全国的沼气利用基本与后庙村类似——“自给自足、产销一体”。
变化起源于2011年4月,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绿县暂行办 法》)。根据这一文件,每个入选“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县市都将获得主要针对沼气发电、生物质气化以及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项目的2500万的补贴。
如果按照“2015年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这一目标,生物质能产业可获得50亿元的补贴。2011年7月,首批108个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包括北京延庆、江苏如东等在内的26个县的实施方案通过了三部委审查,这意味着,首批补助资金即将到位。
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的运作,《绿县暂行办法》期望,能够将农村的生物质能源的潜力释放出来。“将农村的生物质能源从自给自足转变为产业化,融入国家能源体系。”《绿县暂行办法》的起草人之一秦世平如此诠释。
距离后庙村几公里开外,是北京德清源的大型沼气发电厂。在那里,一个投资规模1.6亿的大型沼气站正在建设中,该项目正是“绿县”延庆申报的4个实施项目之一。一旦建成,延庆县十几年来所延续的“自给自足”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将被迅速改变。
两至三年内,包括后庙村在内的1万多户村民将由一家名为德清源的企业集中供气,使用剩余的沼气将由企业卖给电网,通过并网发电企业获得部分收益。
貌似简单的供应方式的转变,在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世平看来,却将成为“农村新能源利用史上一个的里程碑”。
建成之时就是搁浅之时
然而,要达成上述目标并非易事。一直以来,生物质能产业面临着“项目建成之时,就是项目搁浅之时”的尴尬。
自2006年11月,位于山东单县的第一个生物质发电项目落成至今,目前全国总计共有一百多个项目,二百多万千瓦发电规模。“我们过去很多是把资金 分下去,由村镇自己去实施,很多项目是实施了,但难以持续运行,更多项目很可能就没有建好。”国家能源局主管新能源工作的一位官员坦言。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当中,生物质能的发展可谓一路艰难,它也是“十一五”期间唯一没有如期实现规划的新能源产业。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确定了“十一五”生物质发电、沼气年利用量等五个生物质能目标,然而和 风能、太阳能的成倍式的增长相比,根据《中国能源报》数据统计,生物质能的上述五个发展目标有三个未完成:沼气利用量只完成了目标的70%,生物质固体成 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粮燃料乙醇则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
“发展路线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明确、目标不明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创之用了三个“不明确”总结生物质能发展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几个问题,《绿县暂行办法》试图给出回答。
不同于以往小打小闹式的发展,此次示范项目必须达到以下目标:新增绿色能源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标准煤;新增绿色能源用户两万户及以上;畜禽粪便和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及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如果按照此规模标准要求,这意味着,各个县的生物质能投资额将“至少一个亿”。对此,来自农村能源协会的王正元秘书长认为“有点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在南方周末记者拿到的一份《湖北鹤峰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中,该县所申报的三个项目均超过700万,其中一个旨在并网发电的生物质气化供 气发电项目投资额高达7719万。湖北鹤峰县发改局相关官员证实:这三个项目投资共计9385万,投资企业主体来自大唐新能源。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中发现,在26个通过三部委审查的县所申报的项目中,有8个项目,其单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
虽然业内专家对此标准的设定仍存争议,但秦世平这样解释《绿县暂行办法》对于“规模化”的强调:“扩大项目的规模、增加项目对农村生活能源供应之外的产出,这样企业的主营收入、利润来源就来自工商企业,而非农民,从而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是否果真如此?从企业来看,这一期望的实现还很远。
撒胡椒面还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前,后庙村的沼气站一旦出现了问题,一个电话打到延庆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就有专人前来维修,后期运营的巨大成本,已让延庆县苦不堪言。
“因为县财政资金紧张,后期运营这部分,村里肯定要贴钱——规模越大,贴的越多。”延庆县发改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关鑫对记者说。
对此,秦世平也证实,生物质能的投资成本和风电差不多,大概在8000元/千瓦时,但生物质能的运行成本几乎达到了8000元。
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也是沼气站发展至今,成为诸多“烂尾楼”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出台的《绿县暂行办法》并没有针对运营部分补贴,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并没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果将补贴更明确地指向运营方或者用户,这样的补贴获得效果可能更明显。”德清源沼气发电站的运营公司——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潘文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道。
按照《绿县暂行办法》的初衷,2500万补贴在提纯处理、储气以及输送管网建设环节,带动企业在保证村民使用新能源的同时,将多余的产量通过上网发电或者其他方式,实现企业赢利。
然而,在潘文智看来,这样的补贴方式非常“委婉”,且无法解决上网电价这一瓶颈。
目前,全国生物质能源发电享受统一的上网电价0.75元/千瓦时,对于这个价格,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创之认为,在北方地区可以基本赢利,在南方则很难赢利。
即便是早在2009年竣工,并向华北电网送电的合力清源,也并未享受到这一价格,而是执行0.595/千瓦时的电价。“享受0.75/千瓦时的电价还有很多详细的技术规定。”潘文智说。
这也导致,德清源这一在2011年被列为“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目前仍然只是在“盈亏平衡”间运营。
德清源尚且如此,何谈其他项目。从目前《绿县暂行办法》的项目实施申报中来看,出现了两极现象:一方面是“不差钱”的能源巨头在“玩”,包括德清源、大唐新能源、武汉凯迪、华能以及中兴能源;另一方面,却根本不见企业踪影。以延庆为例,四个项目中有两个都由政府自筹资金。
“从用户端补贴,是欧美国家一贯扶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途径。”刘运权这位在美国曾从事多年能源研究的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说道。
如果还是沿用造成诸多沼气“烂尾工程”的建设补贴方式,业界不禁担忧,此次补贴撬动的究竟是生物质能的加速发展,还是又一轮生物质能盲目扩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