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果我是程守宗 我會怎麼做?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6023510
$黑莓(BBRY)$ 說說黑莓。這不是一篇投資報告,看題目就知道這是個人的主觀判斷。在黑莓私有化以前我沒有做過我認為的套利操作,9元以下的資本套利空間相對於個人堅持的投資習慣,真心提不起我的任何興趣,不過從被否的那一刻開始,已經觸動了關注與買入的部分價值。
今天的黑莓有點意思了,從宣佈不賣以後,忽然有了新註解。如果說黑莓總共要47億美元賣了的話,這些就都沒有了。從宣佈賣出到不賣,市場認為是壞事,但是加拿大巴菲特的9美元估值其實一直壓在黑莓頭頂,只要私有化存在一天,名義上的套利空間會成為黑莓頭上的一柄達摩斯利劍,現在利劍沒有了,短期看似乎沒人撐盤,但是卻迎來了更多不差的組合。凌晨的幾個乾貨都相對不錯:
1.繼大股東得2.5億美元認購債券以後,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將要購入另外2億美元黑莓公司債券。
2.黑莓正尋求在今年年底之前獲得加拿大政府提供的10億美元退稅款。此前市場預期為5億美元退稅,可惜因為私有化的關係,此消息被市場忽略了。現在變為10億美元,且沒有了私有化的枷鎖。如果結合前段時間加拿大政府拒絕了聯想收購,最終通過此項補貼(事實上合情合理),那麼也算是給了黑莓一個交代:「我要賣你不讓賣,難道要看著死?」這是加拿大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再如果這10億退稅結合3季度黑莓大手筆計提的9億存活來說,做到一定對沖,如果將來要徹底砍掉手機部門,此筆費用加上10億美元的債券籌資,20億美元基本可以完成對沖砍掉手機部門的最終費用。別說砍掉手機部門沒有費用,這塊要支付的錢真心不少。
剩下的黑莓全是干貨,加上手上還留有的26億美元現金,執著於發展企業服務+軟件服務以及BBM,真不比現在差多少。
3.這裡主觀的說一句,靠即時通訊活下來且活的很好的例子就在眼前啊。
如果程守宗照著某信的路子來一遍BBM,有什麼不可以?無論是彭博還是福布斯,都認為黑莓現在真該轉換思維了。做平台賺錢比做硬件來錢快啊。
還有一個思路,黑莓是安全起家的,除了BBM以外,還有流視頻、安全管家、通訊服務,一堆事情等著做,就是手機市場是一個爛攤子。
也看到花街不少看空分析,說想不出如果黑莓不做手機了,還有什麼,靠軟件能起家麼?這種真心是對當前互聯網缺少基本認識的分析,各位可以洗洗睡了。
4.我不喜歡對看不見的東西作預期,比如花街對CHEN的人脈抱以部分期待。這部分應該算是干貨以外的樂觀預期,不應在此對於黑莓作過多的資本溢價,這其中包括引進包括思科在內的高管,包括對FB的進一步合作,比如BBM與FB用戶打通(這在FB認購債券以前,仍是幻想。)
但如果我是CHEN,我會在此方面作出努力,國內這樣做的不在少數。引入AAPL/FB/迪士尼/等擁有用戶基礎並能利用BBM從而實現較好的用戶互通服務,讓BBM變的更富有想像力。
在這以前,首先要引入老幾位的戰略投資才行,眼前如果把BBM的8000萬用戶發展為3億,那麼就有了談判價值。
風險:
1.三季度黑莓手機的市場份額繼續縮減,在新出爐的第三季度智能系統市場份額中,黑莓的佔有率則跌到了歷史低點,僅為1.5%。反觀Windows Phone平台,則在Q3迎來了爆發,增幅達到165%,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4%。顯然,在黑莓還在搖擺不定未來發展空間的時候,在與黑莓爭奪第三大移動系統的戰鬥中,Windows Phone已經先走一步。未來是徹底放棄手機市場份額還是繼續追趕是留給John S. Chen的一大難題,海因斯在此策略上吃了不少虧。
想想如果自己是John S. Chen,也是難以取捨,如果真宣佈徹底放棄了,那資本市場恐怕又會用腳投票,畢竟是有不少觀點還寄望於黑莓奪回手機陣營的,這應該是當頭一棒。或者叫浴火重生???
2.BBM直接引入廣告,會不會幹掉不少粉絲用戶?要知道國內的即時通訊服務都是從商家收費以及遊戲平台分發走的,直接上廣告恐怕是花街的直接思維,這方面CHEN沒有研究中國某信的思維麼?
3.仍對手機市場難捨難分,那麼會繼續消耗現金,優柔寡斷以後,黑莓現金燒光,股價擊穿5美元以後,則失去跟蹤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41

如果沒有《私人定製》,我會對馮小剛更有期待 裝睡的人

http://xueqiu.com/9098093748/26692596
(本文原創,轉載註明;內含劇透,謹慎閱讀。)

首先要實話實說,如果沒有12月18日華誼兄弟(SZ300027)的放量跌停板,我大概不會於當晚22點20分進入萬達影城,花上60元去看這樣一部將來在CCTV-6鐵定來回播出的國產賀歲喜劇片。我承認這是一種「成全自己」的心理,但我在走進影院時確信自己並不想「噁心別人」。

整個119分鐘的觀影過程,我不能昧著良心說「冗長乏味」或是「坐如針氈」,但也著實沒有了那種笑料和包袱層層疊疊的緊迫感。但我必須承認,對於0.5042元/分鐘的觀影成本來說,至少有那麼20來分鐘我是願意換上幾個肉串外加一瓶啤酒來著的。

對於「馮氏幽默」,就我個人從其先前的電影來理解,應是一種接著地氣、在充滿無聊理想主義的同時又「俗而不落俗套」的「壞東西」。至少在過去的歲月裡,《甲方乙方》裡的那種青春狂想,《不見不散》裡的那種片刻溫存,《大腕》裡的那種京式無厘頭,《非誠勿擾2》裡的那種中年情懷,都曾讓我煞有介事的思考過那麼幾分鐘人生什麼的。

但是,這部生於2013年的《私人定製》,或者確切的說,這部生於《一九四二》之後馮小剛導演再次「回歸喜劇」之作,卻少了些「回歸」的勇氣,少了些「時不我待」的壓力和智慧。雖然我仍不懷疑馮導替老闆「賺點錢」誠意,但這一次,我不得不說:尊敬的馮導,你可以不學《小時代》的低三下四和腦殘劇情,你也可以不學《讓子彈飛》的「站著就把錢賺了」的牛掰,但你不可以不進步,你必須推陳出新。

談點細節吧,把那些留下點印象的記錄一下:

1)劇本是小品的結構,有點微博化的意思。三個故事加最後一段「道歉」,這種結構更適合讓搜狐去拍短視頻,《屌絲男士》之類的東西,結構上不很適合大螢幕來表現(當然你要說賀歲劇可以這麼玩,我也無話可說)。王朔現在是個好爸爸,但已經離「好編劇」有距離了,台詞感覺基本是以前用剩下的,那句「成全別人,噁心自己」雖然有點馮導內心獨白的意思,但多次重複感覺必要不大,略顯生澀。對了,建議王朔去參加《爸爸去哪兒》,想聽他在節目裡罵娘。

2)葛大爺的表演保持了一貫的水準,但劇本讓他發揮的餘地真的不算多。整部電影就是讓葛大爺換衣服換口音的過程,雖然葛大爺自己說喜歡這樣的玩法,但其實我理解也是無奈——如果沒有好的故事,他的意思是,不如讓他多去秀角色。但好演員其實更渴望好故事。

3)范偉的表演是亮點。比起《天下無賊》裡的「劫個色」,這次的角色更有深度。一個「鎮級市」的領導,演出了中南海領導的氣場。在泳池邊,和李小璐那段戲,明顯是帶著小璐在走,好演員,逐漸超越了小品範疇,甚至超越了《馬大帥》裡的電視劇級別,對得起觀眾了。

4)談談兩個女主角:李小璐其實壓根就不適合馮氏的喜劇風格,她是海派的那種「作」,《奮鬥》裡那種小家碧玉的鬧騰。色誘領導的水平也只夠及格,感覺裡更多的是導演說戲,然後她演出來的東西, 少了點靈動。白百合其實是適合馮小剛的,這是一個典型的80後北京丫頭,但這部戲裡表現的機會明顯少了,都是表情化的笑料,想起了她在《被偷走的那五年》的表演,明顯強過本片不是一個檔次。

5)鄭愷可能要靠這部電影火一把。這事對年輕演員來說,不算壞。宋丹丹演出的很賣力。

6)植入廣告比較直接和唐突,但我倒真不反感,甚至是觀影的過程就在尋找哪些產品被植入了——可能是沒把片子當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吧。十多個植入品牌,超過8000萬的植入收入(可能不止這個數),馮小剛和華誼再次刷新了國產大片商業合作的新紀錄。酒啊水啊銀行神馬的就一筆帶過了,給我印象深的是一架直升機上打的一家北京的通航公司,當時我在電影院裡就百度了,接下去的幾分鐘就是瞭解這家公司了,發現低空開放後的通航市場的確很大。要大力關注$中信海直(SZ000099)$

7)最後那個網絡笑話講的簡直太失敗了。不明白導演為什麼要安排這麼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來做結尾,是要再次噁心自己一下?

8)票房我不會預測,但從我觀影的場次來看,前一場9點30分的是滿座的,我這場大概上座率5成。關於票房過10億的說法,我個人存疑。不是因為片子質量一般,而是吃不準這一次大眾審丑心理是否還會和《小時代》一樣強烈。

9)機構投資者首日觀影后一致差評。這個事有點像炒作。但股價和他們的差評真的關係不大。

10)對於300027的股價未來表現,個人看法是:來回拉鋸,築頂無疑。(這不代表說,華誼不是一家好公司)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影感受。總體來說,如果沒有這部片子,我會對馮導更有期待。另外,不知道徐帆的感受如何,我很想知道她這次給自己的丈夫打幾分。順便說一句,本人目前未持有$華誼兄弟(SZ300027)$ 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487

用戶信息早就淪陷了,我會告訴你?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5/58385.html

春節在家,就是打麻將,不亦樂乎,贏了一點零花錢,無聊後,看手機,瀏覽Startup News,看到《真想註銷刪除我的QQ號》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是說有人發覺自己QQ信息被盜,這些信息被好事者做成現實生活中的關系圖譜,好事者知道了這個關系圖譜就有可能“加以利用”,由此那篇文章作者感覺自己隱私完全暴露了,並且生活在一種不安中。後來該文作者想要註銷QQ服務。如果告訴你,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重要隱私都被泄露了,你會做何感想?從CSDN明文密碼庫到天涯明文密碼庫到酒店開房庫到Adobe用戶庫到QQ群關系庫泄露等等,各類曝光出來的泄露事件,終於讓大眾都開始擔憂了。這種擔憂是好事,因為安全意識提高了。不過這種擔憂有時候太過了,讓我來告訴你們,你的隱私在哪。1. 黑客脫褲在大眾眼中的一些黑客手里,確實擁有大眾意想不到的用戶隱私庫,這里不方便說太多,只是你聽過的可能只是其中1%不到。有些黑客把一些服務商的用戶數據庫給拖了,業內術語為拖庫,形象稱為“脫褲”,那麽這個用戶數據庫就是所謂的“褲子”了。通過交易,一些褲子被黑客越積越多。你可以去wooyun.org上搜“拖庫”或“脫褲”看看。2. 服務商為刀俎,用戶為魚肉用戶還有一些隱私不是黑客搞出來的,而是被你信任的服務商或內鬼偷偷交易出去的,比如支付寶最近那個泄密事件,就是內鬼所為。其實我想說這類交易太多了,想想吧,你收到的一些騷擾電話,詐騙信息,為何有些會如此的精密,這些騙子們真是大數據玩家,他們分析摸底你的身份信息、喜好、親友關系等,然後定向來詐騙你!這些騙子確實是高明的“心理學家”,不過他們不是算命師,如果事先沒拿到你的各類隱私數據,詐騙的成功率會大大降低。這些數據,黑客當然也可以拿到。3. 服務商偷你的數據偷或者“偷”吧。看下面我曾經爆料的一個例子:這是獵豹手機瀏覽器的使用協議,獵豹明確說了會收集用戶隱私,大家重點看5,6,7三點,尤其是5,要收集用戶收集安裝過的程序信息(這是做競爭分析?!)。我這是iPhone啊,沒越獄,如果是Android,更慘,Android千瘡百孔,ROM在收集你的隱私,上面的各種APP都在爭先恐後地收集,唯恐落後一步就搞不定所謂的用戶行為分析/商業分析……相比那些APP來說,獵豹手機瀏覽器還顯得挺“正”。嘆,憂傷。服務商們可以在他們的APP、軟件、網站服務、流量節點的各環節“偷”你的隱私,然後拿去分析。如果是純機器分析,且保證不泄露,那麽這個還是支持的,這會促進進化,可,如果有人的介入,甚至起了貪念,倒賣出去,那就可怕了。大家想想是不是?對99.99%的普通大眾來說,根本沒有能力去制止這些。不過我們都是有權利去發出我們的一些聲音,用戶的三權(隱私權、選擇權、知情權)是需要各方努力去落地。這些偷數據的服務商都是無良服務商!好了,除了上面說的3種情況,還有的就不方便說了。不過這時結論很清晰了:用戶隱私早淪陷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一點,那些公開泄露的褲子,如果黑客要基於這些褲子去黑某個人,還是很有把握的,這個成功概率非常高了已經,也許,你根本想不到你已經被黑了。曾經某人監控某個目標兩年有余,目標還是那樣毫無感知,這個目標算得上行業牛人了。所以我經常說,這個互聯網非常不安全,你沒被黑很可能是你還沒被黑的價值。普通用戶緊張兮兮的就有點過頭了,如果十分沒安全感的話,你應該杜絕使用互聯網。前段時間知乎上有人問我:關於互聯網安全,你有什麽看法?我回答說:1. 安全與用戶體驗一定要達到一種平衡,否則極致的安全會破壞創新。2.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但是隱私被盜還是很郁悶。因為沒用絕對的安全,安全是多維的,多維,所以最終的底線是:不做虧心事。3. 確實,互聯網太不安全了,歸根結底是人類這個群體太不安全了。真有趣:)我作為大眾眼里的業內人士,心態如此,你們就不用太擔心啦,真的,最終的底線是:不做虧心事。如果真的要黑你,你還真的躲不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余弦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8

巴菲特:希拉里將是下任美國總統 我會押錢賭她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04

Hillary Clinton,Warren Buffett,巴菲特,希拉里,美國總統

(上圖攝於2007年,當時競選總統的參議員希拉里和巴菲特一道參加一個募資活動。)

昨日出席《財富》雜誌的“最具權力女性”(MPW)峰會期間,巴菲特大膽預測,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將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勝出,當選總統。

雖然希拉里七年前競選2008年美國總統失敗,但美國各界近些年對她再度競選的猜測一直不絕於耳。但希拉里至今尚未表態是否參加下任美國總統選舉。上月她表示,將在明年元旦以前做決定。

昨日巴菲特預計,“希拉里會參選的”,會“晚些”宣布有意競選總統。他還說,看好希拉里入主白宮,“我會押錢賭她贏,我可不會輕易押註的。”

對希拉里未來的競選對手,巴菲特倒不那麽願意預測,而是說:“無論是誰,她的對手都要贏得共和黨的主流,這將是很多人都想做到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91

柳傳誌公開求教,雕爺爽快支招:我會這樣操盤柳桃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70.html

i黑馬:近日,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大佬,在羅輯思維上公開表達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打破了很多傳統的經驗知識,並謙遜地坦言:“我們是看不懂的”。同時真心點名雕爺、白鴉、同道大叔等一批求教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還營銷柳老的農業項目“柳桃”。以下是雕爺給出的自己的絕招。
 
\謝邀。承蒙柳老擡愛。
 
如果我來操盤柳桃的話,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柳桃附加個別名:“傳誌桃”。
 
因為根據定位理論,人們的腦海當中,通常有個“雙雄模式”。大家習慣為一個已經很優秀的家夥再找個參照物,於是有了國美就要有個蘇寧,有了譚詠麟就得有個張國榮,有可口可樂就有百事可樂,有鬼吹燈就有盜墓筆記,有吳邪就有張起靈……
 
那麽大家都知道,近年來在農產品水果行業中,最為耀眼的毫無疑問是褚時健的“褚橙”,而能與褚橙相提並論成為雙雄的,有且只有“傳誌桃”。
 
這里一定有急性子的家夥會問,褚橙柳桃不就足夠做雙雄了麽?何苦還費力改名呢?
 
這就涉及到我之前談過的“文本之源”。
 
首先,水果並不是一個“無限改進型”產品,雖然我必須承認,褚橙確實狠好吃,現在想起來都咽口水,但咽過口水也要說,水果畢竟不像科技產品,沒辦法通過技術革新做到產品上的大幅領先同行,仿佛前兩年iPhone對安卓陣營的全面壓制(此水果非彼水果)。柳桃再出色,但還是個獼猴桃,食物嘛,吃完後拉出來大家差不多。
 
然後,我們來回憶一下。事實上褚橙2010年就開始在市面上銷售了,而真正登堂入室,為大眾所周知的關鍵點,則是一年多以前,被挖掘出了“勵誌橙”的情感定位。
 
一下子,引爆流行。褚時健大半生的跌宕起伏唏噓經歷,乃至暮年壯心,都成為了勵誌橙最好的註腳和背書。無數人因此而受到鼓舞,據說還有一群覺得人生迷茫的小家夥,專門跑到雲南哀牢山非要面見褚老,搞得老人家不勝其煩。
 
“勵誌”,給人以人生力量,再大委屈您和褚時健比比,立馬覺得沒啥了吧?這就是觸及人心深處,情感密碼的力量。
 
回到柳桃,這東西背後最好的情感支撐,就是柳傳誌本人。
 
柳老作為中國企業家一代教父,只手創建偌大商業帝國。率領聯想打出國門,收購IBM PC業務等等事跡,都讓大家為之贊嘆驕傲,我們中國企業也可以!
 
而他二十幾年來分享的種種經營心得方法論,更是讓無數創業者受益無窮。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拐大彎、入模子……就拿一個簡單的“複盤”來說,我自己的公司就在不斷踐行,簡直太有用啦。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這些做企業的家夥,都應該尊稱柳老一聲老師才對。
 
本來在中國文化中,桃就有桃李滿天下之意。國內公認有這個“教父”資格的,唯柳傳誌任正非張瑞敏三人,而柳老的名字實在太合適了……再說另外兩位也沒搞農業對吧?
 
一個人一生奮鬥,到了時候總要將自己一身武功傳下去,否則你看南海鱷神為何百折不撓非要收段譽當徒弟?而柳傳誌一生津津樂道之事,恐怕必定包含了“帶出一個得意弟子——楊元慶”這件事吧?
 
企業家精神的“薪火相傳”,才是“傳誌桃”的情感定位、文本之源。
 
所以,在褚橙、柳桃的深層,是“勵誌”與“傳誌”。兩位老企業家幾十年的風霜與驕傲盡在其中。這就沒“潘蘋果”什麽事兒了(抱歉,沒有文本之源,就沒有生命力),就算雕爺我明天努努力,種一園子“雕榴蓮”出來,除了賣相奇特,內涵沒法相提並論。
 
確定了“傳誌桃”這個定位之後,術的層面就可以天馬行空了。例如,借鑒前些天火爆互聯網的冰桶挑戰,那個是相似級別的人之間相互逗著玩,咱們這個可以嚴肅一點,自上而下。柳老可以送給楊元慶及同級企業家(如果能送我一盒就太好了),然後再一級級傳遞,其他企業家們可以買來送給自己的接班人,薪火不斷,代代相傳。
 
好了,我現在請問,正在看這篇文字的你,希不希望你公司的老大,送你一盒柳桃?因為你明白,這盒柳桃不是桃,而是“期許”。是你的老大對你的厚望,暗含著你要更加努力,來承接這種薪火之意的淡淡味道。
 
如果你是老板呢?更要多買幾盒,萬一您有仨鐘意的公司小夥伴,卻只買了兩盒……給誰不給誰呀?“二桃殺三士”成語聽過沒?買少了你就損失大了!
 
有文本之源的東東,在傳播上,天然具備力量。
 
對了,最近我正在搞個雕爺學徒,我一定會送給他們一盒,並講給他們,柳老當年的艱辛困苦、銳意前行,還有你能感受到的一代企業教父一生不屈的勃勃雄心,壯士暮年,一腔實業報國的滾燙熱忱——然後,你也想接過這樣的“接力棒”,抖擻精神,昂首上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08

我希望我会进一步蜕变 逍遥狂客

http://xueqiu.com/5830916352/44162519
历经20多年的股市投资,阅读了如山堆积的各类图书,在每一个不同的市场搏杀,我再次发觉,我的投资或者投机思路可能会出现转折。
最早时候,我也如同新韭菜一样,看股票名字,哪个好看好听买哪个;或者是根据价格,哪个便宜买哪个。
经历了听消息,看评论员文章,听电台股评的过程,那是一个信息匮乏的年代。
当时买了股票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价格成交的,交割单要第二天才去取,有时候因为事情耽搁,甚至隔上十天半个月才知道成交回报数据。
券商(那时候不懂,就叫证交所)门口的那些私下印刷的小报,让我如鱼得水般的雀跃,珍宝一般整整齐齐叠着,反复翻阅。
电脑普及后,首先是钱龙等数据卡大行其道,同期还有股市讯息机,那是一个如中文BP机类似的东西。
再之后,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普及,电脑、手机都能够及时获得官方的公告信息资料。
于是,我也经历了学习量价K线图,学习KDJ、OBV、MACD等各种技术分析,再经历了上市公司的历史数据追溯下推衍未来的类似于照猫画虎的过程。
再之后,认真分析上市公司的战略方向、行业展望、企业文化、核心凝聚力等内容。
与此同时,因我极端热爱这个市场,我以极小的仓位另开账户玩博弈,希望能体验这个让我着迷的市场的一切脉动。
曾经,我一直自诩为中国股权投资的奠基人,也一直在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去布道。
但我也曾公开说过,我希望进一步蜕变,我希望一直在进步,我希望能洞悉人性。
近来,感悟较多,在此记录点滴:
1、不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都需要有对手盘,都需要研究对手盘的人性。
2、股权投资研究的是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人性,以及整个行业展望中的人性。
3、“价值投资”研究的是因对手盘的人性产生了市场错误,利用市场的错误而获利。
4、投机者研究的是股市中每天在莫名角落填写报价单的对手盘的人性,利用对手盘的人性弱点获利。
那么,在这里,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人性在起作用。
在未来,我能否利用对人性的弱点将我的股权投资、价值投资和股市交易完整地统一起来呢?
我不知道,在我试错的过程中,我只愿意进行小仓位资金的尝试。
至于较大的仓位,依然会在我已经能够长期不断复制的股权投资中继续前行。

By 逍遥狂客 2015.5.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0

特朗普 “我會自己掏錢競選,誰也買不動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479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編者按

“我不是搞政治的!”“我不是政客!”“我沒有在華盛頓的泥淖中滾過!”

類似的話在以往的選舉中也總會聽到,但候選人也不過就是說說而已。拿政界的行話來說,厭惡首都政治的選民在競選的初期有時會會找些“幹凈的政治處女”來“眉來眼去地談戀愛”,到最後卻總是會選出一個政治情場的老手來“結婚”。這是選舉政治中的正常狀況。

事情在今年似乎起了變化。如今,美國看來是進入了一個非正常的年代,一個政治上分裂而躁動的年代,一個選民普遍不信任politician的年代。離2016年的總統大選還有整整一年,數月來占據了競選新聞中心的是幾位非正常候選人--地產大亨特朗普、小兒腦神經外科醫生卡森、惠普前女總裁菲奧莉娜。無論最後的選舉結果如何,他們的風頭已經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版圖。

2015年11月底民調:特朗普在共和黨內支持率為27%。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又一個獨立總統候選人?

2015年6月16日,唐納德·特朗普在紐約市的特朗普大廈召開集會,宣布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提名競爭。曼哈頓第五大道與57街交界上的特朗普大廈是這位地產大亨成功的標誌,里面最貴的公寓價值數千萬美元,便宜的也要一千多萬。在這次會上,特朗普拿出一份會計師事務所的證明書,驕傲地宣稱他自己擁有870億美元的身家。他說:“我會自己掏錢競選,誰也買不動我。”

曬身家固然引人矚目,但卻不是特朗普最吸引公眾註意的方面。歷史上有錢之後任性地在政治上玩一把的大有人在,哪怕是在總統選舉這個級別上也如此。最近一次的例子,就是偏向右翼的億萬富翁佩羅在1992年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得到了19%的選票,將與他在意識形態上更接近的老布什總統連選連任的夢給攪黃了,也讓一位來自阿肯色的名不見經傳的46歲帥哥比爾·克林頓以43%的票數進了白宮。那一次,佩羅掏腰包花了1個億。

競選經費比通貨膨脹速度快了許多倍。到2008年,總統大選的經費兩黨相加已經超過了10個億。在佩羅之後,不少資深選舉分析家斷言,佩羅的敗選,證明了美國的兩黨制不可動搖。再有大腕想要試水,頂多只是攪局而已。這個說法在2000年的大選中再次得到證明——民主黨的左翼、環保主義者拉爾夫·內德以綠黨的身份參選,得到了2%的選票,攪黃了克林頓的副總統戈爾的白宮夢,讓右翼的小布什上了臺。布什家族也算報了1992年敗選的一箭之仇。

因此,在2015年8月6日共和黨參選人第一次電視辯論時,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所有觀眾都屏住了呼吸。該臺傍晚6點的金牌新聞主播布列特·貝爾說:“你們中有誰要是輸了初選便會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的,請舉手。”在場的10位參選人中,只有特朗普緩緩地將手舉了起來。

見到這個場面,在座的共和黨大佬們都倒抽了一口涼氣。所有的人里面,的確只有特朗普的錢袋有這個底氣。特朗普接著說,他是否會以獨立身份參選,要看共和黨對他是否公平。言下之意是,如果他認為不公平的話,就要不客氣了。

辯論過後,共和黨主席萊恩斯·普利博斯很快就找到特朗普,滿口允諾會公平對待他,並說如果他能夠贏得初選的話,也會得到共和黨的全力支持。其實圈內人都清楚,普利博斯根本沒有期待特朗普的影響會延續多長。就在與特朗普會面之前幾天,普利博斯還對媒體說,特朗普受歡迎對共和黨不是個好消息。到9月初,特朗普簽下了一份文件,承諾他將支持共和黨的候選人,無論這個候選人是誰。“當然,我期待我會贏。”特朗普在向公眾展示這份文件時補充說。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在共和黨的民調中領先了至少六個星期。

他哪來這麽多錢?

特朗普以心直口快甚至粗魯的任性,除了充實的錢袋給他的底氣之外,也是他做人一貫的風格。他的第一任妻子、來自捷克的美女滑雪運動員伊凡娜由於英文欠佳,不小心管自己的丈夫叫“那個唐納德”(the Donald),聽起來就像迪士尼的卡通唐老鴨,結果讓這成了特朗普膾炙人口的外號。的確,在人們心目中,這個億萬富翁的骨子里總帶著唐老鴨般的土頭土腦——他那一個比一個年輕、一個比一個漂亮的三任妻子,他那用黃金和大理石堆砌起來的豪華公寓,無不帶有暴發戶的痕跡。

其實特朗普盡管賺了不少錢,卻算不上真正的暴發戶。特朗普家族的發跡,是從他祖父的餐館生意開始的。在歷史不長的美國,三代也就算有點根基了。

1946年出生於紐約皇後區的唐納德·特朗普,是在相當優裕的環境下長大的。他的父親在1920年代便開設了一家地產公司,專門在紐約市的布魯克林、皇後等幾個區開發中產階級的住宅。老特朗普的公司趕上了美國二次大戰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到六十年代的時候已經成為美國有數的千萬富翁。唐納德·特朗普從小是個好動、淘氣的人。親朋們回憶說,他向來大膽、有創造力、不安分。特朗普在福德漢姆大學讀經濟學本科的時候便開始參與父親的房地產生意,大學畢業後他又進入著名的沃頓商學院深造,畢業後一頭紮進了房地產界。

雖然如今是房地產大亨,特朗普的經商並不算順利。1972年,他用50萬美元開設的公司賣出了675萬美元的好價錢。可是到了1973年,特朗普和他的父親卻都被美國司法部告上了法庭。司法部指控說,特朗普的房屋在出租時歧視拿福利的低收入者和少數族裔。兩個月之後,特朗普反告美國政府破壞他生意,要求政府賠償1億美元。官司打了兩年之後,特朗普同意在美國貧窮的社區組織中每個星期提供空房的單子,為期兩年。不過,條件中也包括特朗普公司不承認任何過錯。

在這以後,特朗普除了繼續在紐約市發展之外,還將生意擴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在房地產之外,他又進軍賭博業和酒店業,三十歲上下就成了有名氣的大亨。1988年,特朗普買下了大西洋城著名的泰姬陵賭場和酒店,當時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因為人們都知道這個公司已經債臺高築。公眾眼睛盯著特朗普,看看他在這筆大膽的交易中會如何收場。結果是,一年之後特朗普公司就已經無法還債,到了1991年,特朗普公司只好宣布破產,讓債權人和投資人遭受了數億美元的損失。根據破產法庭的裁定,遭受了這次打擊的特朗普,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才從經濟上翻身。

這是特朗普經商歷史上的第一次破產,但不是最後一次。他大膽經營的方針令他的公司又破產了3次。當福克斯的主持人華萊士在那次電視辯論中提到關於他破產的問題時,特朗普大言不慚地回答,他不過是和其他生意人一樣,用破產的方式來撈取好處。

特朗普=炫富

做房地產這種生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靠運氣。賺了大把銀子的特朗普是否算得上天才投資者,在商界爭議很大。不過誰也不會否認,特朗普非常會利用媒體。在美國比特朗普有錢的人不少,但是像他那樣出名的確沒有幾個。他主持的美國小姐選美秀和世界摔跤娛樂活動等等,都為他掙來了名氣,以至於特朗普這個名字在美國成了炫富的象征。

有件事情很能說明這個人的特點。

2006年,《紐約時報》周日經濟版的編輯提姆西·奧布萊恩出了一本書,名為《特朗普帝國:成為那個唐納德的藝術》。書中說,特朗普的身家大約是一億五千萬至兩億五千萬美元之間。認為自己的財富遠不止這麽多的特朗普立馬大怒,到法庭去控告作者誹謗,要作者賠償50億美元。結果法官裁定證據不足,訴訟不能成立。

正是因為看中了特朗普的個性,美國廣播公司NBC才在2004年邀請他擔任電視真人秀《飛黃騰達》的制作與主持。參加節目的競爭者用各種手段爭取在特朗普公司中獲得一個高管的職位。每次特朗普都會告訴被淘汰的人:“你被開除了!”這句話成了他的名言。

另外,給特朗普帶來了高知名度的,還有他的三次婚姻。他的三任妻子都是著名的金發碧眼大美女,三人甚至長得都有幾分相似,只是第二任妻子比第一任年輕了21歲。在每次婚姻的間隔期間,特朗普總是與美女模特出雙入對,引得八卦媒體窮追不舍。

特朗普介入政治,著實使人大跌眼鏡。在奧巴馬上臺之前,他與民主黨的關系要遠遠近於共和黨。作為大財東,特朗普在政治捐款中出手闊綽,他大力支持的候選人就包括曾經擔任過紐約州參議員的希拉里·克林頓。特朗普第三次結婚的時候,克林頓夫婦都出席了婚禮。當然,他也給共和黨的候選人捐錢。對於這點,特朗普毫不掩飾地說,生意人就是這樣,兩邊都捐,最後無論誰上臺他都有政治關系。

不過2008年奧巴馬上臺之後,特朗普的政治立場忽然從偏左轉向了極右。他公開聲稱,奧巴馬並不是在美國出生的人,甚至可能不是美國公民。最後,在各方面的追問下,奧巴馬只好公布了他的出生證明。2012年,特朗普將他的全部捐款都給了共和黨人,也成了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的積極支持者。

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特朗普繼續以他歷來直言不諱甚至在許多人看來是肆無忌憚地粗魯的作風在贏得支持。他在競選中的崛起,成為美國今日政治的奇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28

我會感自豪...但我更希望

北京暴雨、香港風災,強國“反動”傳媒苦笑曰香港十號颱風損失性命的一個人也沒有,但北京暴雨究竟是如官方所言“只有”77人、還是如坊間所言的三百、二千甚至近萬還是搞不懂…

絕對人數還是其次,重要的是有沒有人為因素令同樣的天災下有不必要的傷亡:若已是盡了科技經濟能力內的功夫,就是難免有傷亡也是天意(Act of God),請單單找上帝老爺算帳;但如是主理基建的沒有造好下水道令情況惡化可叫人禍;

天災難免,人禍可避,香港八十後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二十多年前大雨可令旺角如今日北京般水漫金山、十多年前也可令新界低窪地區成為澤國,但在三十年來努力下水浸已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再非在眼前;



     *          *          *          *


作為中國人,我不介意高呼愛我中華,所以我希望民生富足國家真正強大…

當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橫掃群夷、盡奪乒乓球金牌我會感自豪...但我更希望國民都體質壯健、有病都能接受可靠的醫療!

當說到中國八大菜系飽人口腹,號稱西方美食三頭馬車的英法意合起來有這麼好吃也沒這麼豐富多元時我會感自豪...但我更希望國民能吃國產食物吃得安心不用擔憂拉肚子!

當知道中國富得可將航空母艦整架買回來震攝南亞、嚇退倭寇我會感自豪...但我更希望國民都夠錢填飽肚子住得起堅固房子,不用住得比潛艇水兵艙還要狹小!

當見中國科技能令人上天下海我會感自豪...但我更希望國民享安全交通不用擔心坐在鐵路上會被撞屁股!



     *          *          *          *


天地良心,希望國民健康、豐衣足食、有家可依、出入平安可有丁點不愛祖國?說出希望不是不愛,只是不說出不認清問題便絕對不會改善,塗脂抹愛裝出來愛國實才是害國!


日本哲學家臼井儀人名句「說謊是當政治家的開始」,早對什麼意識形態木無感覺,只相信能真正顧念民生而不是一己權位的政府便是好政府(《蠟筆小新》中文版第4期第4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80

IDG資本熊曉鴿:判斷一個項目的好壞,我會做的五個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7/157688.shtml

IDG資本熊曉鴿:判斷一個項目的好壞,我會做的五個思考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IDG資本熊曉鴿:判斷一個項目的好壞,我會做的五個思考

熊曉鴿先生這篇投資心得,滿滿的經驗之談,文中熊曉鴿先生詳細闡述了自己這些年是如何甄別項目的,條理清晰,內容翔實,讀完著實讓人感慨,這真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最近投投也收到一些創業者在後臺留言感嘆,資本市場真是變化太快了諸如此類的短信,但又也許投資人的態度一直都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就如熊曉鴿先生所言:“盡管市場、技術變化很快,但任何生意的本質不會變,羊毛還是會出在羊的身上。 

今日的這篇文章,希望能讓深陷「寒冬」之中的創業者能正視自己的真實情況,因為真正的投資人從未走遠,一切都沒有想象的那麽糟。

1、天花板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回想一下幾年前,很多人不敢創業,有文化有本事的人選擇的大多是傳統路子,去當教授或是從政,現在不是了。有句玩笑話說,2015年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一杯咖啡潑到兩個人,一個是CEO,一個是創始人。由此可見如今這股創業熱潮有多猛。

但其實很多創業者在根本的生意邏輯這一點上沒有想清楚。盡管市場、技術變化很快,但任何生意的本質不會變。最終,羊毛還是會出在羊的身上。接下來我跟你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看待一筆生意或者說我是如何選擇一個項目的。判斷一個項目的好壞,我主要從這幾個思考點展開。

第一個思考:確定一家公司的「質地」(描繪一家企業的總體印象),主要指企業的天花板。

天花板是指企業或行業的產品(或服務)趨於飽和、達到或接近供大於求的狀態。在進行投資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企業屬於下列哪一種情況,並針對不同情況給出相應的投資策略。在判斷上,既要重視行業前景,也必須關註企業素質。

已經達到天花板的行業――極度飽和的行業(如鋼鐵行業)。

投資機會來自於具有壟斷經營能力的企業低成本兼並劣勢企業,擴大市場份額,降低產品生產和銷售的邊際成本,從而進一步構築市場壁壘,獲得產品的定價權。如果兼並不能做到邊際成本下降就不能算是好的投資標的。比如,國企在行政推動下的兼並做大,並非按照市場定價原則進行,因此其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此類國企不具備投資價值。

那些在行業蕭條期末端仍有良好現金流,極具競爭能力的企業在大量同類企業紛紛陷入困境之時極具潛在的投資價值。判斷行業拐點或需求拐點是關鍵,重點關註那些大型企業的並購機會,如國內四大鋼鐵公司。

產業升級創造新的需求,舊的天花板被解構,新的天花板尚未或正在形成。

如汽車行業和通訊行業。這些行業通常已經比較成熟,其投資機會在於技術創新帶來新需求。「創新」會打破原有的行業平衡,創造出新的需求。關註新舊勢力的平衡關系,代表新技術、新生產力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其產品和服務將逐步取代甚至完全取代舊的產品,如$特斯拉電動車(TSLA)和蘋果(APPLE)的創新對各自行業的沖擊。

行業的天花板尚不明確的行業。

這些行業要麽處在新興行業領域,需求正在形成,並且未來的市場容量難以估計,如新型節能材料,如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壽命的醫藥產品和服務。這類行業歷來都是偉大企業的搖籃,牛股層出不窮,要重點挖掘那些細分行業里具備領軍地位的優秀企業――即:小行業里的大公司

我們完全可以從公司和行業報道中,通過以上3點探討深刻了解一家公司的行業地位和未來想象空間。重點是明確,該企業有沒有天花板?面對天花板,企業都做了些什麽?

64550

2、商業模式

第二個思考:分析公司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指企業提供哪些產品或服務,企業用什麽途徑或手段向誰收費來賺取商業利潤。比如,制造業通過為客戶提供實用功能的產品獲取利潤。銷售企業通過各種銷售方式(直銷,批發,網購等等商業模式)獲取利潤等等。

研究商業模式的意義在於:

是不是個好生意?

這樣的生意能夠持續多久?

如何阻止其他進入者?

這三個問題分別對應: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和商業壁壘。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和壁壘三位一體構成公司未來投資價值:前者指企業的盈利模式,核心競爭力是指實現前者的能力。壁壘是通過努力構築的阻止其他公司進入的代價

舉例來說:戴爾和聯想銷售的產品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戴爾的電腦直銷盈利模式不同於傳統電腦銷售,相應的核心競爭力是它的全球直銷網上管理系統。聯想若想重新搭建此平臺代價太高,且有可能遠高於戴爾構築的成本,因此這套直銷網絡成為戴爾的壁壘。但是,PC飽和是戴爾的天花板,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

百度的盈利模式是搜索流量變現。搜索技術的不斷進步是其核心競爭力,先發優勢構築的巨大數據庫和大量的應用軟件是其壁壘。通過免費殺毒為入口,獲取流量變現是奇虎360的商業模式。強大的研發能力,快速的服務響應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快速累積巨大的用戶群構成競爭壁壘。

360利用巨大的用戶量努力進入搜索領域,但是一直沒有看到突破性的技術進展可以挑戰百度累積的巨大數據和應用壁壘,所以相形之下,360尚未具備顛覆百度的能力。

再比如,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是息差,競爭力要點是低成本攬儲能力、放貸能力和高度的信用。壁壘是用戶基礎。中國的銀行有政府信用作為擔保加上勞動成本低廉,所以進入國內的外資銀行很難與之競爭。

一旦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中小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將受到質疑,所以外資投資首選四大行,降低內地股份制銀行的投資比重。

簡要的商業模式情景分析:

靠什麽掙錢?產品還是服務?掙誰的錢?是從現有的銷售中挖掘、爭奪,還是創造新的需求?如何銷售?從產品生產到終端消費,中間有幾個環節?有什麽辦法能夠將中間環節減到最少?企業有沒有做這方面的努力?隨著銷售量的擴大,邊際成本會不會下降?等等

通常來說,我們盡可能投資那些用一句話就能說明白商業模式的企業

商業模式進一步分析涉及企業所處的產業鏈的地位如何?處在產業鏈的上遊、中遊還是下遊?整個產業鏈中有哪些不同的商業模式?關鍵的區別是什麽?那些是最有定價權的企業?為什麽?企業與客戶的關系是否具備很強的粘性?等等,這些決定該商業模式能否成功。

44

3、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個思考:尋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商業模式誰都可以模仿。但是,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優秀的企業關鍵是具備構築商業模式相應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內容包含:股東結構,領軍人物,團隊,研發,專業性,業務管理模式,信息技術應用,財務策略,發展歷史等等。

專一性

專一並不等同於「單一」,而是指企業在某一領域具有深度挖掘和擴展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例如雙匯,在肉制品上做到絕對專一,除肉制品之外的行業均不涉及。其產品線豐富,在熱鮮肉、冷鮮肉、凍肉、肉腸和其他肉類加工產品方面有深入挖掘和拓展的能力。

相比之下,同樣是肉制品龍頭企業的雨潤食品卻涉足房地產、旅遊等非主業,管理層精力分散,多年來業績不佳。因此,專一性決定了企業的主攻方向和發展戰略,堅持不懈必有成就。

創新能力

優秀的研發團隊,已經獲得的能夠提供高標準產品和服務的先進的工藝、流程,或是發明專利等等。純粹的技術並不構成永久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某一領域的技術壁壘(如專利技術)卻能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企業的領先優勢。此外,技術優勢會帶來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成本的優勢,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就能夠獲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回報。可以通過企業的研發費用與收入的比值關系獲得量化結果做出邏輯判斷。

管理者優勢

企業的發展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企業的領導者及其管理團隊的素質關系到企業的素質,關系到企業能走多遠、能做多大,「投資要投人」正是這個含義。

在這一部分,重點要考察領導者和管理團隊成員的背景,通過跟蹤他們的言行(通過新聞、招股說明書或董事會報告)中獲取企業的發展方向、行業戰略、用人機制、激勵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我們需要判斷他們的人品、格局和價值觀,這些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企業的前途,也間接地影響到投資者的回報率。

實踐證明,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很可能把一流做成不入流

很多第一代創業者締造的成功企業卻有可能毀在繼任者手中,微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企業核心競爭力諸多條件中,對人的因素的考察極其重要。 

4、企業的護城河

第四個思考:辨別企業的護城河。    

護城河是一種比喻,通常用它來形容企業抵禦競爭者的諸多保障措施。上面所述的核心競爭力是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還可以通過如下幾個條件來確認企業護城河的真假和深淺:

回報率

從歷史上看,企業是否擁有可觀的回報率?回報率主要指毛利潤、ROE(股東權益回報率)、ROA(總資產回報率)和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

這幾種回報率指標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商業模式。重點是要從商業邏輯上判斷,企業的高回報率是由哪些方面構成?決定因素是那些?能否持續?企業采取了何種措施以保障高回報率的持續性?主要的量化分析方法有杜邦法、波特五力法和SWOT法。

轉化成本

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具備較高的轉化成本?轉化成本是指:用戶棄用本公司產品而使用其他企業相類似產品時所產生的成本(含時間成本)與仍舊使用本公司產品所產生的成本差值

較高的轉化成本構成排他性,如微信和易信,易信在本質上與微信差別不大,但對於用戶來說棄用微信而用易信存在諸多不便,存在較高的轉化(重塑)成本,微信因為先發優勢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商業價值。

如果能讓用戶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產品,說明企業的產品對用戶來說有粘性和依賴性,那麽這家企業就擁有比較高的轉化成本和排他性。

了解企業的轉化成本必須要從消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從常識、使用習慣和商業邏輯來判斷。轉化成本不具備永久性,須結合實際情況綜合研判

網絡效應

企業通過哪些手段銷售產品?具體地說,是通過人力推銷、專門店銷售、連鎖加盟還是網店銷售?各種銷售手段分別為企業帶來多少銷售額?傳統企業如何應對電商?企業的網絡規模效應如何?網絡效應通常是指企業的銷售或服務網絡,這些網絡的存在為用戶提供了便利,以用戶為中心的便捷性就能產生粘性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企業的價值也逐漸由於網絡和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放大。比如,就全國範圍來說,工商銀行的營業網點遍布全國大街小巷,甚至在國外主要城市也有網絡分布。相比而言,它比地區性銀行具有更大更廣的網絡效應,因此,工商銀行的用戶更多,其企業價值也相對更高。

成本與邊際成本

企業的成本構成是怎樣的?成本的決定因素有哪些?企業的成本能否做到行業最低?如何做到?單位成本能不能隨著銷售規模擴大而下降?

企業要想長久地保持成本優勢並不容易,它需要有優於對手的資源渠道(原材料優勢)以及更優越的生產工藝(流程優勢),更優越的地理位置(物流優勢),更強大的市場規模(規模優勢),甚至是更低的人力成本。低成本的另一面就是高毛利,高毛利就是一種強勢競爭力的體現,高毛利的企業通常具有定價權。

品牌效應

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品牌效應?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他們對於品牌的敏感度遠不如對價格的敏感度那麽高,價格是指導購買行為的第一要素。

品牌的意義在於它能夠反映出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質量、品位和口碑。品牌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為企業帶來高於平均水平的附加值。因此,具有品牌效應的產品或服務應該具有如下特征:

a.具有很強的辨識度。

b.是信任、依賴和滿足感。

c.高於一般水平的售價。

d.是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

e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優先購買的選擇。

我們也會思考企業又采取了那些措施,來保持以上這些優勢(護城河)不被侵蝕?

5、企業的成長性

第五個思考:關註企業的成長性。 

成長性側重未來的成長,而不是過去,要從天花板理論著眼看遠景。成長性需要定性、而無法精確地定量分析。對於新興行業來說,歷史數據的參考意義不大。而對於成熟行業來說,較長時間的歷史數據(最好涵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能夠提供一些線索,作為參考還是很有必要的。

收入是利潤的先行指標:

a、收入增長情況

b、主營業務的變化

c、主要客戶銷售額分析

d、主要競爭對手比較

毛利率水平體現了企業的競爭力:

a、毛利率水平

b、成本構成

凈利潤的水份:

a、經營性利潤(剔除投資收益、公允值變動收益以及營業外收益後的利潤)

b、真實的凈利潤(經營性利潤-所得稅)

收入與利潤的含金量:

a、現金收入率(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收入)

b、經營現金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收入)

c、自由現金FreeCashFlow(自由現金=運營現金流-資本支出)

d、自由現金/企業價值(FCF/EV,企業價值=市值+有息債務)

*註:自由現金和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可參考智庫百科。

熊曉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07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207/160228.shtml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第一個層面的思考:

創業者是否在追風口

我在海外工作到2009年,正好在倫敦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所見到的場景就像《紅樓夢》描述的一樣,之前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後是大廈忽傾,經濟繁華的場面一下子就消散了。

因此,我得出來的教訓就是:很多方向、項目可能看起來很火,但是你要很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商業模式、行業邏輯和存在的合理性。

最近,風口又被頻繁地談起,好像找到風口就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所有任務,我不能認同。對於大趨勢,大家是有整體判斷的,但具體的爆發節點是很難被預測的。所以看見當下很熱的事情就去做,無異於是把自己的大腦外包給了別人。雖然風口可以給你更多的融資機會,但看見一個風口就紮進去,然後想成為那只「豬」,恐怕是不靠譜的。

其實風口本身是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的。我比較認同的一種判斷方式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你也需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所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前後,我們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這里有兩個邏輯:首先,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其次,大流量技術實現了,並且在其他領域也有了相對成熟的應用。所以當時大家覺得,高流量產品在此刻會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基於基礎設施已經成熟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而實際上,映客一類高流量的直播平臺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當時大家也覺得分享視頻會發展起來,但到目前為止,這類的創業公司也並沒有太火過,市面上僅跑出來了一個快手。所以盡管基礎設施條件成熟後,一定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但具體哪一類商業模式能成功也還需要市場來驗證,這里面充斥了大量的不確定性。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自帶風口的創業項目,比如滴滴。但改變普羅大眾的消費習慣,意味著你要付出極其高昂的市場培育成本。也意味著你必須確信自己能夠融來巨額的資金,讓所有人都把錢砸到你身上。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現在也有很多人覺得成功的公司都融了很多錢,那是因為他們活下來了;還有更多的是燒錢後死掉的,只是替別人教育了市場的,這些你都沒有看到。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往往都是「白骨累累」。

第二個層面的思考:

項目的真實需求是否存在

我回國後,也接觸到了很多的創業者,交流下來我發現當中的很多創業者都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麽都想改造。比如我遇到一些非常豪華的創業團隊,他們希望改造傳統教育產業,給中小學提供一整套教學IT系統,把排課程、閱卷、批改、成績錄入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同時做七八條產品線,包含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所有問題,後來發現沒有一個學校買賬。

在這個例子中,創業者覺得用技術手段能夠把所有線下的零碎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由於教育行業的試錯成本太高,沒有人願意拿自己孩子的學習做實驗,而且那些零碎的工作已經存在了這麽多年,肯定也有它的道理,如果用很原始的手段已經能夠滿足學校的需求,那就沒必要再用你這套技術成本過高的系統。

這反映出來的就是,很多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一看傳統產業滿眼都是痛點、到處都是需求,卻並沒有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在哪里,也沒有去權衡用戶的需求到底有多強烈,用戶願意為此付出多大的成本去解決。

所以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的應用是要加限定的,很多行業的互聯網化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困難很多。我們對於傳統行業要抱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要總覺得自己是高大上的,能夠橫掃一片,事實上你很可能會撞得頭破血流。只有你對於傳統行業本身抱有充分的敬畏,並按照和利用它的規律稍加改造,這樣最後才可能會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創業故事:因為我有什麽樣的經歷,所以最後就決定要做什麽樣的事情。例如,有些創業者因為突然間做了爸爸媽媽,然後對於母嬰行業誕生了非常強烈的熱情,於是大腿一拍,就決定去做某個細分品類的項目。

那對於我而言,自己又是如何鑒別這類的需求是否成立呢?對此,我有三個心得:

1)、抓確定性的需求。雖然用戶的需求看似在不斷地變化,但實際上有些需求是一直相對不變的,而且這類確定性的需求往往更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很多時候,個體無法持續性地領先市場的認知,如果你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可能你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近幾年成長顯著的超級獨角獸Uber及Airbnb,都是在相對確定性的需求方向,通過創造新的供給,提供更好的性價比解決方案,以此贏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2)、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當創業者來我辦公室聊的時候,我一般會花半小時左右和他一起玩他的產品,看它各種功能的展示,看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引發自己情感上的共鳴。

3)、和用戶做電話的溝通及訪談,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4)、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情況。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等於90%的用戶在一個月後就流失掉了,這可能就說明,該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不是用戶急待解決的。

第三個層面的思考:

商業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如今,很多創業者發來的BP,其中有關商業模式的描述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大家都知道最難做的是征信,所以很多創業者一來就說怎麽收集征信數據、怎麽圈定優質人群。但實際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設計上有保障機制。

以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來看,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好個人征信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投的什馬金融,主要是做農村市場的電動車交易貸款的,但它把重心放在了整體風控,而不是個人征信上。為什麽我們會這樣去做,有以下兩點的思考:

1)、農村很大程度上是熟人社會,商業半徑一般是周圍幾公里,那麽電動車的店主對消費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能夠了解、可以打聽到的,知道這個人需要買電動車就是簡簡單單拉點貨,這是基礎。

2)、把店主也納入風控體系中,比如說你賣的是某個牌子的電動車,什馬金融首先和品牌的總部簽一個從上到下的合作協議。其中有幾條很核心的規定,如果店主賣出去的車還款逾期率超過一定比例,那就沒有資格做代理商了。這對於一個城鎮的代理商來說是很要命的,沒有人願意為那麽小一點的收益,去毀掉飯碗。

第二個問題: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以我自己投的兩個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為例。51Talk針對的是能力提升的市場,我怎麽判斷它的基本模式?

首先,它的創新性是基於傳統的業務模式的,用互聯網的工具進行了一些改良。本質上還是線下一對一的英語口語,只是老師在菲律賓,這樣的模式在線下被驗證是可行的,所以它的業務一直都很穩。

其次,菲律賓老師英語不錯,人工成本也很低,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很大的增長,具有盈利的空間。如果漲到和英美老師一樣的價格,業務模式就會受到沖擊。

商業模式也要本土化、接地氣。我投的另外一個教育項目掌門一對一,它面對的是應試教育市場,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幾家巨頭都瓜分不完。而且他的切入點很簡單,就是高考,讓考上好學校的應屆生給高中生授課,他們剛剛參加完高考,知識點和學習方法還很清晰,成績也很有說服力。

在這里也舉一個商業模式問題不大,但死於對可行性考慮不周的反面例子。在電商爆發的時候,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仍然有那麽多企業死掉,為什麽?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因為大家對於流量成本的不斷上升,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加,還有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惡化,沒有足夠的預期。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有大量投資者、創業者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熱,但大家對這個行業深度的規律,可能都還處於摸索階段。

第四個層面的思考:

業務是否處於一個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註財務報表上的細節,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所以如果你只關註數字,有些時候就可能會脫離現實運營情況。

那麽應該看什麽?我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

這個核心指標在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自己多思考。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在投資過程中,關於運營指標的推演過程。

以教育領域為例,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有巨大的流量,然後再轉化出少量的付費客戶。所以不少企業都在盯著流量,把所有的運營經費都砸在流量上。這個邏輯在媒體、社交等很多業務上是可以的,但在教育行業,這個邏輯可能就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線教育的商業邏輯不是靠流量支撐的。即便你擁有巨大的用戶群,也未必能夠轉化成巨大的收入。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擁有巨大流量的在線教育公司能夠很好地完成商業化的進程,所以流量這個指標在該領域是錯誤的。

還有的創業者說不看流量,那看留存總沒問題吧,畢竟在國外的商業案例中,留存是最通用的指標。但由於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所以在線教育最重要的也不是留存,而是續費率,這也是我在投資51Talk中得出的經驗。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這就不一定了。舉個例子,掌門一對一是大學生兼職,而不是專業教師,所以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教學服務是否足夠讓人滿意。怎麽判斷用戶滿意與否?除了複購率,我把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定為了滿意度和擴科率,前者是對當下服務的認可,後者是對平臺的信任度。

擴科率指的是當一個用戶學了數學後覺得不錯,他可能會選擇再學個物理。因為教數學和教物理的很大概率上是不同的兩個人,那麽他的擴科行為就是基於對平臺的信任,說明平臺對他有粘性。

核心指標除了幫助你了解創業公司的運營是否健康之外,還有複盤的功能。當你投資一家企業時肯定是做了判斷和預期的,現在拿著這個核心指標去驗證曾經的判斷,就會看到當初的判斷是準確的,還是出了問題、看走眼了,甚至是問題出在哪。我覺得這對創業者而言也是適用的。

當然,在我的投資經歷中,一般很少會幹涉創業者的運營決策。對於公司的發展,創業者本身是最了解的,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大方向的判斷。因為我們看過若幹的項目,建立起了坐標系,並在這個認知框架下進行投資。我能夠提供給你的就是一些歷史經驗教訓,而對於業務中那些細節、定價、機制,只有創業者通過市場才能驗證。

最後,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要回歸初心,彼此間少一些套路。既不要將創業看成是一場資本遊戲,也不要把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據我所知,創業公司掛掉的最核心、也是最多的原因就是夢想過於遠大,而不腳踏實地。

投資 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