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直擊】加州大學加學費為幫學生?學生:唔覺有幫到我
1 :
GS(14)@2017-01-07 07:08:06美國寒假已近尾聲,許多學生將在下週開始陸續返回學校。不過對於加州大學系統的學生來說,2017年來自學校的第一個消息卻很難讓人期待,因為他們的學費可能將要調高。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校方表示,從2011年起,加大系統的學費已經連續6年「凍結」;因此,他們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做出這樣的提議。加大發言人克萊因(Dianne Klein)強調,學生也許不喜歡這樣的決議,但他們其實會是加學費最大的受惠者。她表示,校方將會把三成的經費用來補助學生貸款、食宿以及交通,「另外,我們也會聘請更多的教職員、導師、以及助教,這對維持小班制度很有幫助。另外我們也會加強心理輔導的相關措施......這些其實一直都是學生們希望加強的部份。」雖然加大校方強調加學費後的盈餘都會回饋在學生身上,而且會盡量照顧到所有族群;但是在《蘋果》記者實際走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後,發現多數學生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他們不是每年都在加學費嗎?我一直以為是這樣。」就讀大四的Rachel Jones對於校方六年沒加學費的說法顯得十分疑惑,也感到很無奈。針對校方強調將把錢放在學費補助上,她覺得根本無法減輕學生的負擔:「洛杉磯的房租很貴,把這些經費用在學貸上並無法真正解決學生的經濟困境......我朋友在附近就讀比較小的學校,她的房租只要我的一半,但是空間卻是兩倍大。」Rachel認為,這樣的學費補助可能可以幫助某些貧困學生,但是對她這種來自中產家庭的學生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益處。
Jessica Tsui在UCLA擔任研究員,她的看法則是和Rachel十分類似。「如果要加學費,那每個學生都應該要能享有更多的資源......但是怎麼分配這些資源卻是一個大問題,因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校方很難去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她認為,就算學校可能希望利用這些經費來幫助學生,但是「滿足了一個族群,卻無法照顧了另一個族群」。
Charlotte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戲劇研究所已經5年,她好不容易在2011年時取得繳付「州內學生學費」(in-state tuition)(in-state tuition)的資格,替自己的荷包省下不少錢。她表示,自己並不反對校方加學費,但前提是自己的部門應該要受惠,而且學生應有權利知道這些錢都花在哪裏。「學校過去總說他們會把經費用在學生身上,但從我部門的情況卻完全感受不到,有時候不得不質疑錢到底都拿來做甚麼」。Charlotte表示,自己所就讀的戲劇部門一直都面臨嚴重的經費短缺,「很多我認識的學生都擔心自己畢不了業,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像我一樣付『州內學生學費』,所以他們根本付不出學費」。她強調,除非加學費能夠回饋到他們自己身上,否則資源分配不均的經費根本無益,只是在增加學生的負擔。即使學生多半不領情,但是加學費似乎已經無可避免。發言人克萊因強調:「為了維持教學品質,我們不得不這樣做。」這項決議將在本月的加大校務會議上表決,屆時就可以知道結果。如果通過,「州內學生學費」將加2.5%,學生每年大約需要多繳282元美元(約2,199港元);而州外學生的學費則會加5%,每年需要多繳1,332元美元(約1萬港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7/19889428
拒答是否入行會 稱「幫到就幫」
1 :
GS(14)@2017-05-27 08:51:55【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期間,擔任其資深顧問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被問及是否獲邀加入下屆政府行政會議時表示:「我唔會答你既」,只說「任何時候新政府需要幫手的話,自己幫到的都會幫」。組班是未來特首重要工作,他呼籲大家「留番啲空間畀林太處理」。有份參與金管局1993年成立工作的任志剛,透露回歸前幾年,中英雙方透過秘密工作小組,就重大金融政策合作部署,當中包括商議成立金管局及引入新會計安排等政策,其中1988年的會計安排,港府成功從匯豐手上,重奪代表央行地位的貨幣基礎控制權。因金融改革高度敏感,他笑說當時小組運作是「黑箱作業」,其一工作是處理有殖民象徵的女皇頭像硬幣。公眾可能不察覺,回歸前幾年,「其實已經無乜女皇頭仔硬幣流通」,雙方也保持高度默契,「97後若果仲有亦會繼續流通」,不必刻意回收。他憶述當年以英方成員出席會議,時任財爺瞿克誠及金融司林定國,代表英方主領會議,後來則交棒任總主持。任志剛退休前夕,亦曾在《觀點》撰文回顧這個「密會」。任志剛指首次會面是於1988年的12月3日,當時他以副金融司身份,在文錦渡橋頭迎接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率領的5人中方小組,抵達港督衛奕信粉嶺別墅,會上討論香港設立金管局構想。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7/20035437
【專題籽】自閉男醉心軟陶創作 家人:幫到佢控制情緒
1 :
GS(14)@2018-02-21 06:30:54能仔創作軟陶時十分專注和認真,並常聽收音機以隔除外界的嘈音。
【專題籽:胚芽故事】對於自閉症人士,大家的了解有幾多?有人認為他們不擅溝通、常胡亂發脾氣、缺乏自理能力和難獨立行事,所以心存歧視,築起高高的圍牆,令他們成了城外的人。的確,自閉症常見的特徵是與人溝通有障礙、個性執着,經常重複做某些行為,但正正因為這些個性,令他們擁有更大專注力,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深入鑽研。
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與生俱來的「天賦」,並非身心健全的人才值得擁有,世界上不少名人,例如愛因斯坦、莫札特,其實都是自閉症患者,就是最佳的例子。今年三十八歲的盧業能(能仔),五歲時確診患有自閉症,他於2000年開始在「新生精神康復會」工作,最初只負責包裝和裝配等工作,2005年參加了會內的軟陶興趣班,軟陶即是人工的低溫聚合粘土,質感和泥膠相若,將軟陶烤焗變硬,便能永久保存,社工發現他對顏色配搭、圖案間的排列相當有天份,遂讓他開始在會內從事軟陶創作,至今已創作逾十年。2007年,能仔首次舉辦個人軟陶展覽,以推廣軟陶藝術為目標,今年一月,他再舉辦展覽,冀加深公眾對自閉症人士的認識。
每個圖案不重複 「喜」字杯送姊出嫁
能仔創作的軟陶,圖案由多種顏色形成,一條細長的拼條竟能收納如曼陀羅般細緻的圖案,叫人無不驚訝。最初是導師教授能仔創作軟陶片的技巧,後來他便開始看書自學。他從來只會在腦中起稿,不需用手畫下來,但又每個圖案都不會重複,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是幾何和規則圖案,着重線條對稱和顏色配搭;後期則變得複雜一點,如拼一幅圖畫,甚至風景。設計和製作這些軟陶片十分耗時,複雜的圖案動輒花上數小時才完成,需要將不同的軟陶片以直、橫和斜面的模式拼貼在器皿上,但能仔從未感到困難,更視為一種挑戰,每完成一件作品,他都會儲下一塊軟陶片收藏,至今已收藏了逾一千四百塊。訪問當天,能仔的媽媽和姐姐Sam都在場,能仔媽媽說:「他是比較古怪,但他只是不喜歡跟人溝通,別人歧視他,他是知道的。他的弟弟有輕度智障,有人歧視弟弟,他會反駁說我們不是弱智的。」創作軟陶改變了能仔,令他的情緒穩定下來,能仔家姐Sam說:「以前走去問他一些事情,他不會理你,多問兩句便發脾氣,說你很煩,然後走開。其實他的脾氣很受外間影響,遇到一些負面新聞時,例如地震和時事,他會自己代入角色。但他做完軟陶後,叻了很多,終於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慢慢接受其他人的說話和溝通。」新生庇護工場經理歐嘉敏(Carmen)也說,創作有助能仔平復心情,而且排列圖案可幫助他整理。不擅表達的能仔,更藉着軟陶表達自己想法,在家姐結婚前,能仔就做了一對有「喜」字的杯給她,這是他第一次將字放在軟陶上,令家姐喜出望外。能仔沒有想過將軟陶創作作為終身職業,只想一直將軟陶做好,能仔媽媽亦不介意兒子賺錢與否,只希望他每天都可以開心生活。
能仔的作品風格只有圖案,不會加上任何字句,他特意送姐姐一對「喜」字杯作為結婚禮物。
每次能仔舉辦展覽,媽媽和姐姐都會到場支持。
他早期的作品都創作在細小的物件上,例如小玻璃樽。
不少人都十分欣賞能仔的技藝,會給予他畫作,再讓他以軟陶片拼湊出來。
能仔創作的每條拼條都不一樣,絕不重複。
這是能仔首次參加比賽獲得冠軍的作品,至今仍保留在家中。
能仔於2007年第一次舉辦的展覽是由電台節目和新生精神復康會合辦,他當時的作品較小型。
今年1月舉辦的展覽以情緒為主題,希望讓公眾了解自閉症人士的情緒變化。能仔的作品體積相對較大,黏貼時間需要數天。
今年1月舉辦的展覽以情緒為主題。
facebook:軟陶與能記者:陳煥欣攝影:蕭志南、鄧鴻欣(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0/20305660